Ⅰ 我想學習拍電影,有什麼途徑么
我覺得首先你應該可以自行在家開始寫劇本,然後再學習攝影增強鏡頭感,而且學美術的跟拍電影也並非毫無關系,影視的美術指導也需要很好的審美觀,再接下來可以先用dv拍攝製作簡單片子,如果真的興趣很濃打聽到影視學院報名去唄。
Ⅱ 怎麼學拍微電影
1.學習微電影/拍出好的人物心裡斗爭及情節變化♠不管是劇場電影還是微電影,心理斗爭的戲總是很吸引人,總讓觀眾能很好的跟隨劇情走,我們從影片中知道主角很想做一件事,卻怎麼也下不了決心。這時注意觀察主角內心的矛盾沖突,也為他最後一刻的放棄嘆息不已。內心戲很不好拍,所以我們需要運用一些移動的道具,以此表現主角放棄的過程。♠拍攝開始你要給演員一個大的特寫,然後演員轉過身去,與此同時鏡頭中要有一個物體穿過,這是一個鏡頭。另一個鏡頭要從反方向拍,這一次構圖要寬松一些,這樣觀眾就能看到她身後有一個物體從一邊移到了另一邊。兩個鏡頭結合的效果很奇妙,彷彿是演員身後的物體推了演員一把,把她轉了過來,讓她最終決定放棄。♠在《天使愛美麗》中,演員身後移動的物體是一堆箱子。當然,在你的電影中,它也可以是一輛車或者是別的什麼。關鍵在於,這個物體要足夠大,但又要便於移動,這樣才能配合拍攝的時間。拍攝的時候,攝影機與頭同高,用長焦鏡頭先拍一個特寫,演員此時正凝視著她的目標。當她決定放棄的時候,她身後的物體就要開始向一側移動,同時演員轉過身去。♠第二個鏡頭從方方向拍,這一次用焦距稍短些的鏡頭,攝影機離演員也要稍微靠近一些,鏡頭中她身後的物體正好經過,拍攝這兩個鏡頭,最關鍵的是要把握好時間。在兩個鏡頭中,演員轉身的那一刻,所有東西的位置一定要保持一致,不然剪輯起來麻煩就大了。2.學習微電影/影視人物形象塑造電影作為綜合了小說、繪畫、音樂、雕刻等的第七藝術,之所以可以我們呈現更真實立體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這門禮堂藝術中,我們在熒幕中所看到人物角色可能可以說是影視出彩的關鍵也可以是核心。劇影視人物的塑造總體是從人的外在形象和人物性格,以及人的聲音和影視的畫面的結合來塑造人物的形象。電影電視劇中的聲音包括三個方面:人聲、聲向、音樂。聲畫分立、是指畫面中的聲音和形象不同步,互相離異。經常使用的聲畫分立三種:反應鏡頭、用聲音來代替形象、用聲音來表達人物的回憶或幻覺把人的思維活動變為視覺形象聲畫合一的出現,宣告了有聲電影的誕生,那麼聲畫的分立的表現表示它的進一步淺熟。蒙太奇效應是在我們上課新期間講到的,「蒙太奇」這個詞不達意的願意是安裝、組合、構成是法國建築學上的一個名詞,在《舞動人生》這部電影中就體現得淋漓盡致了。性格是人物的靈魂,看到了性格,就看到了人,抓住了性格,人物就活脫了。所謂性格,從心理學角度看,是指一個人對待周圍環境的一種穩定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方式。其特徵有三:第一,性格是一種心理態勢;第二,性格相對穩定;第三,性格是個性化的。以上三點恰好是藝術描寫的重點和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因此,性格刻劃不但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點,而且是人物形象塑造成功與否的最終衡量標准。電影《活著》這部經典電視劇中人物的塑造更能體現出人物的真實性。在劇中福貴是一個遭遇了中國農民遭遇到的所有苦難和意外,但是他朴實的認主為:「做牛要耕地,做雞要打鳴,做人就是要活著。」 《活著》是著名作家余華的經典作品,曾經被張藝謀導演搬上銀幕,葛優飾演福貴,鞏俐飾演福貴妻家珍,影片曾獲第47屆戛納評委會大獎,葛優因此片一舉摘下戛納影帝桂冠,但因為違規送去評獎,該片至今沒有在內地上映。人物性格的塑造,從來都不是停留在現實中某一類人物的機械模仿或純客觀的再現,影視劇作者愈是能把自己的理想、愛憎感情和對生活意義的審美思辯,滲透於形象的血液之中,則銀幕上的性格愈富有獨特的感染力。因此,影視劇作中的人物性格,無不是劇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發現,並且是用自己生命的乳汁所哺育出來的。凡成功的影視藝術形象,都是劇作家把自己的理想和對生活的思考以及熱烈而深沉的感情,融匯於性格的藝術描繪之中的。只有劇作家把自己對生活的剖析和思考及其熾烈的感情與人物形象的血肉交相融合,才能賦予人物性格以獨特的生命和意蘊
Ⅲ 電影的拍攝比電視劇更加困難,那你知不知道,怎麼樣才能拍出一部精彩電影
編劇記得之前看過一個黑澤明的采訪。他說,一個年輕人想做導演,就先寫劇本。因為寫劇本只需要一張紙,一支筆就可以了。在寫的過程中,你會知悉電影的結構,人物,情節等各種內在的秘密。所以我覺得,對於零經驗的人,想要拍一部短片,首先學會寫劇本。在寫劇本的過程中,帶著樓上提到的景別思維,來用畫面講故事,中間調動聽覺。
剪輯完成後,再把視頻素材交給其他人來進行其他後期處理,比如對視頻調色,也就相當於「加濾鏡」以及後期特效,如片頭片尾,字幕,或三維cgi特效。
Ⅳ 如何系統學習電影拍攝
1,「在沒有攝象機的條件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靜態的照相機來代替。就是用拍電影的動態思維來拍呆照。...那隻是一個鏡頭中的一個畫格。開始時只准用黑白膠卷。」
2,「試著抄襲一個你喜歡的段落, 當然是拍起來比較容易的. 或者是拆幾個這樣的段落, 拆了再拼起來, 拼的時候不許再看原片, 練練自己的記憶力和判斷力. 你就這樣埋頭練, 根據我的經驗, 埋頭練一兩百個段落, 你也就自如了.當然一兩百個鏡頭, 大概需要花上一兩年的時間. 急什麼. 俗速不達. 你必須熟練到能夠用視聽語言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為止」
3,「把你手中有的一些錄象帶看它幾十遍,然後把某個鏡頭按你自己的想法與另一個鏡頭相接。這個做法包括了好幾種訓練。...你可以仔細揣摩他的鏡頭是怎樣用的,什麼接什麼,你也可以研究他的鏡頭是怎樣一步步地引導觀眾的心理活動。...讀解和分析大量精彩的三分鍾的段落.也就是把整個動作鋪開,然後再壓縮成三分鍾。研究他人是怎樣取捨的。
」 4,「一般來說,先看一遍,然後看你最喜歡的那一段落,或者是你認為是最不好的那一個段落。它的鏡頭都是怎麼接的?也就是說,前一個鏡頭的最後一個畫格跟下一個鏡頭的第一個畫格之間有什麼光和聲的關系。有含義嗎?好看不好看,有什麼視聽效應?人物之間的關系是用什麼手段表現出來的?靠對話?有沒有運動,用得好還是不好,或者說,是你覺得該用還是不該用?光是怎麼用的?色彩是怎麼用的?聲音有空間感嗎?聲音有表現力嗎?然後你再把內容擺進去看看,合適嗎?導演為什麼要這樣來處理,有沒有修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