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詳細的描述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個鏡頭,並說說好在哪裡
倒敘的結構,觀眾自然的已經明了了結局,基本完全是平鋪直敘的語氣,沒有半分修飾和誇張,娓娓道來一段關於愛情的故事。
截取了主人公昭蒂一生的兩個片段,與教書先生洛先生的初遇到結合,這是第一個片段;已經成為老伴六十多年的洛先生因為意外,疾病死去,抬回老伴的遺體,再到安葬,這是第二個片段。
影片好像大半場景都是冬天,北方的冬天經常是大學紛飛,一片白茫茫的雪景,配上女主角昭蒂的紅顏色棉襖,無疑是一種意境,有幾個畫面給筆者留下的印象是真的十分深刻,昭蒂在雪地里行走,人物構圖在畫面的右邊,背對著鏡頭,然後疊畫開始,面對著鏡頭走來構圖在右邊,很美的對稱,很美的已經,雪地中的昭蒂,不用看清楚她的面龐,但是我們明白她的心意,那是對愛人的想念,好一幅美到極致的畫面啊。關於這部影片的疊畫,待會還需要細細品嘗,先說完老謀子的畫面。
影片大致是兩種色調,既黑白的真實生活,彩色的回憶片段,總體上兩邊是黑白的畫面,中間講述的那段過去的故事使用彩色,然後在影片的最後幾分鍾,也就是影片中的那個「我」在臨行前,走進了父親(洛先生)曾經教授課程的教室,為學生們講授父親在年輕時曾為那時的學生們講授的第一堂課時,母親聽到了讀書聲,課文是當年的那一段,走下床,跑到村頭的小學,出神的聽著,這是畫面又是疊畫,老謀子的確是個倔強的傢伙,現時的記錄全部採用黑白,不願意改變,但是疊畫到了年輕的母親第一次跑去觀看父親上課的情形,自然而然的那一段是鮮活的彩色畫面,的確很美,郎朗的讀書聲中,彷彿回到了過去的光陰,隨著鏡頭的調度,不斷的轉場依舊採用疊畫,音樂的音量也是越來越大,整部電影的感情不由分說的被帶到了最後的高潮。畫面最終定格在那個年輕的過去的時代里,母親當然依舊是穿著紅色棉襖的昭蒂,跑著,影片便到此結束。這是老謀子的意境,不用說出來,感受需要用心,不可言傳。
而現時選用黑白的色彩,過去卻選用彩色,這無疑有點違背了常規的思路。但是從另一方面,即可理解為,失去了老伴的母親,生活很灰暗,而曾經的記憶,卻鮮活的烙印在腦海之中,雖然整個影片的旁白部分是以兒子的身份去展現的,老謀子的真正用意,我想這些故事應該是母親所獨有的美好的記憶,和美好的懷念。因為故事裡真正的主角,是母親,深愛著自己丈夫的母親,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深愛著。
細致的分,本部影片其實還有別的色調,因為彩色部分除了主要拍攝了冬季,秋季也是一個主要場景環境。秋天,當然色調是金黃金黃的,那大片大片的我不知名的植物,大概高到膝蓋,黃燦燦,還有荒野上的黃土地,一整片的暖色調,最後,太陽的光暈也是暖暖的黃,昭蒂(影片中年輕時候的母親)對愛情的追求,便在這片暖當中慢慢綻放。不過,昭蒂的紅色棉襖依舊跳躍在視覺里,她的愛情是熾熱的。
在大概第十三十四分鍾處的那段,昭蒂第一次見到洛先生,而在洛先生看到自己以後又羞澀的掉頭跑掉,下面的鏡頭雖然調度上有點略微單調,不過是從側面拍攝跑的姿態,不過昭蒂一邊跑動,一邊笑著回頭的動作又帶來了另一種感受,就是小姑娘情竇初開的那種羞澀,最後鏡頭隨著昭蒂跑遠的背影慢慢上搖,紅色的棉襖依舊在我們的視覺神經中跳動,黃土地上一個穿著紅色棉襖的女孩,跑動著,跳動著。
有一段尋找發卡,人物始終處於畫面大概四分之一處左右,不斷疊畫,變化的是人物的方向,有的是向著鏡頭走去,有的是背離著鏡頭走遠。發卡最後是在家的院子里找到的,畫面切到燭光前的鏡子,昭蒂對著鏡子帶上發卡,昭蒂的表情漸漸沉了下來,她在想念洛先生,繼續疊畫,疊畫到了小學堂前頭的那口井,疊畫轉場無疑是交代出了昭蒂心中的感情。在音樂聲中,意境又被老謀子給渲染出來了。在後來的一段當中,昭蒂在雪中等待洛先生回村,時間慢慢的過去,洛先生卻還沒有回來,這一段落的時間感便是通過疊畫來處理的,幾乎都只是固定鏡頭的疊畫,但是在音樂的渲染下,在旁白「我」的旁白之下,小女兒家的思念感情令人一下感受的真真切切,老謀子又把我們帶入那個唯美的意境了。外國的文藝電影也不乏有把疊畫轉場用的不錯的,不過筆者確確實實被老謀子平淡的敘事所感動,這是回歸平凡的愛,不算上轟轟烈烈,依舊感人,因為真實如同就在身邊發生一般。
一小時二十五分鍾,唯美,意境和藝術。
⑵ 是枝裕和的電影藝術特色
隨著九十年代日本電影復甦,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日本新電影運動」。在這期間,老一輩導演繼續有佳作問,並且,一 批中青年導演崛起。
是枝裕和作為此時期的青年導演,崇尚「 生活流」的敘事方式,因受到侯孝賢拍攝風格的影響,保持著一種理性的旁觀者的姿態。在影片中追求生活化的敘事結構,善於運用紀實風格的鏡頭語言,大全景、遠景和固定長鏡頭的運用形成了當時獨特的藝術風格。
一、紀實風格展現真實世界
是枝裕和在創作時追求創作對象的真實,賦予客觀真實的物質現實,並且對現實生活加入觀察和思考,擅長捕捉已經發生的事實。他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寫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例如是枝裕和的代表作《步履不停》以家庭聚餐為背景,將大部分情節都在室內發生,橫山家裡是一個既有父 親曾工作的診所,又有平常生活的和式房間的傳統老房,這座房子也見證了橫山家的變遷。影片中,他對 人物性格與對白動作的設置都追求一種紀錄片的觀感,但這種設置反而具有一定的表演性,使觀眾可以遠 距離地觀看電影中的世界,並且保持著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 生活流的敘事展現平凡生活
是枝裕和擅長描摹平淡真摯的市井生活,影片的內容貼近民眾生活。通過場景奠定抒情基調,呈現出不經雕飾的樸素自然之美。在敘事上,《步履不停》看似零碎、十分簡單地呈現了二十四小時里發生的點點滴滴,實際扣人心弦,向 我們娓娓道來,達到了「 平靜之下,波瀾四起」。影片剛開始的基調十分緩慢,隨著每個人的心事與秘密 地揭露,人性也一點一點地暴露出來。一個典型的日式家庭故事,大家族與小家庭之間的博弈。
三、鏡頭固定表現生活完整性
是枝裕和多採用靜態鏡頭為主的鏡頭處理放肆,淡化導演的痕跡,擺脫技法的束縛。在影片中每個鏡頭都能成為完整的一段,使其獲得了現實真實的透明性,流露自然的情感。《如父如子》該部作品突出體現了是枝裕和的編導功力。導演在很多場戲里都把幾位主角放 在同一個鏡頭里,讓他們說不同的台詞,做不同的動作,使用大量的固定鏡頭,用最直觀的手段給觀眾展示他們的不同。
四、邊緣人物傳達人情冷暖
是枝裕和的影片人物主要以社會邊緣人物為主,展現出充斥在故事主角生命里的虛空感、病態的心理、慌張和不安的感覺,從而傳遞現代社會里孤獨與疏離的狀態。例如《小偷家族》,影片主要講述柴田家靠犯罪來維持家計,在一家之主柴田治撿回一個遍體鱗傷的小女孩後,這個家庭的秘密漸漸曝光的故事。影片表現出一家人流浪的狀態,引發觀眾的多方位思考。
綜上,可以從是枝裕和導演的幾部經典影片中分析出他藝術風格,紀實的藝術風格、生活流的敘事、鏡頭的固定性以及對邊緣人物的刻畫,是其影片朴實而又具有人文關懷。是枝裕和的藝術成就對於日本電影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世界電影更加豐富和多元。
⑶ 電影《鳥人》到底講了什麼內涵
主要講了:現實的邁克爾和曾經的飛鳥俠角色一直在不斷對話,其實這就是一個殘酷的現實羈絆和理想的前景在不斷的沖撞。這樣兩條線索的並行,讓影片充滿魔幻色彩,一次超現實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完美結合。
戲中戲,內外不分家,同軌進行,彼此影響,又彼此交融。窘迫的現實像無數干擾分貝一樣在和邁克爾通往理想的境地較真、摔跤,成功的實現並不是一蹴而就,沒有強大的精神磁場,一個人很難堅持到底。
(3)電影鏡頭的敘事姿態包含什麼擴展閱讀
劇情介紹:
主人公是一個過氣的演員(邁克爾·基頓飾),他曾經憑借一個成功的超級英雄角色大紅大紫,但後來家庭和事業卻一落千丈。為了重拾往昔的榮耀,他計劃在百老匯上演一場舞台劇來挽救事業。
但是跟他合作的傲慢男主角(愛德華·諾頓飾)卻威脅著要把所有東西都毀於一旦。他的女兒(艾瑪·斯通飾)也是問題纏身,剛剛從戒療所里出來,之後開始做父親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