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國人在中國看英文電視怎麼看,外國朋友不懂中文,還想看英文的電視,怎麼看
中文中有一個非常獨特的語言現象是量詞,相信是很多外國人的學習難點。
量詞是漢語與西方語言最重要的不同之一,它不但體現了我們獨特的語法規則,更體現了我們與世界互動方式的不同。甚至國外的語言學家也會來專門研究我們東亞語言中的量詞。
在我們學英語的時候,經常會用漢語中的量詞去理解英語中的「a piece of」或者是「a dozen of」。在我們印象中會覺得英文中也是有量詞的。
其實,量詞這個獨特的語言現象是東亞文化中獨特的語法規則,在英語中量詞很多時候都是在不可數名詞前面才會使用。
很多初學漢語的外國人經常會鬧笑話,比如他們可能會說「一條人」或「一個貓」,問題就出在他們還不能掌握量詞的使用規則。
什麼是量詞呢?我們平常不是經常這樣說話嗎——「帥哥一枚」,這個「枚」就是量詞。
量詞可以說是在我們中國語言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語言現象,外國朋友學漢語,量詞可以說是非常難過的一關,因為他一直搞不懂中國人為什麼要加量詞。
我小時候愛看那些革命戰爭電影,就覺得這裡面的量詞特別復雜。比如說手槍,一定要說「一把手槍」;機關槍,你得說「一挺機關槍」;如果是說手榴彈,你得說「一枚手榴彈」,不過「一顆手榴彈」也可以,你說「一個手榴彈」就不太好。
如果你要說步槍,你可以說「一條步槍」,也可以說「一桿步槍」,但是你要說「一挺步槍」這話就不對了,說「一枚步槍」那肯定也不對。
子彈可以說「一枚」,也可以說「一顆」,有時候可以說「一粒」,但是你說「一桿子彈」,那就不對了。
有時候一個名詞之前可以接續幾種不同的量詞,有時候只能夠接續一種,這裡面的奧妙實在是太深了。
外國人學到這里就瘋了,為什麼呢?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外國人在講名詞之前,他只要提到一二三就行了,他說一本書,他不用說量詞,他說「a book」,他如果要說一支筆,他只要說「a pencil」或「a pen」就可以了,還要加個「支」字幹嘛?吃飽撐著。
老外在什麼時候,比如在英語裡面,必須要加個量詞呢?那就是指有些東西是不可數的名詞,它前面要加一個量詞。
比如說啤酒,你說一杯啤酒,這個杯子如果是個玻璃杯,你說「a glass of beer」,因為啤酒這個東西你沒辦法一個個拿出來。
所以外國人就不懂了,這個鉛筆明明是可以一個個拿出來的,中國人還說「一支鉛筆」,為什麼要加個「支」字呢?這是不是吃飽撐著呢?
蒯因對於東亞人使用量詞的兩種解釋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呢?
因為語言傳播在原則上要滿足經濟性的原則,如果你要加上這些冗餘的信息,有可能就會破壞這個原則了,難道中國人不嫌累嗎?
最早發現這個問題成為問題的西方哲學家是蒯因(Quine)。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蒯因因為他本身是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因此被美國海軍徵招,去破譯日軍的密碼。
他在學日語的時候就發現,這日語當中有量詞。日語中的量詞和中文中的量詞是大同小異的,他們也有類似於像「三頭牛」這樣的表達。關於車我們一般是說「一輛車」,日本人大同小異,他會說「一台車」,講法也差不多。
反正咱們中國人看到日本人這種表達根本不會感到驚訝,因為我們覺得中日文化同源,他們的表達像我們這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蒯因他一看,傻了,為什麼?
他母語不是漢語,他母語是英文。他翻譯了一個日軍密碼,「一台輕戰車」,這什麼意思?
「輕戰車」,那就是輕型的戰車,這個「台」字加在前面是什麼呢?因為不懂日語,這個「台」字聽上去好像是另外一個形容詞,好像指的是這輛戰車除了輕以外,還有別的特徵。這個特徵要搞清楚,弄不好是很重要的軍事情報。
他琢磨了半天,問了個日本的語言專家,日本語言專家說「台」這個詞你就可以忽略了,你就把它當「一輕戰車」就可以了,「台」不用看,日本人說話就這德行,這裡面要加個「台」字。
蒯因問為什麼呢,到底他要表達什麼意思?他們為什麼要浪費寶貴的信息位元組,表達一個冗餘的信息?
那個專家一攤手:你就別扯了,日本人從小就這么說話,你問我這問題,我問誰去?反正你不這么說,你這日語就不好。蒯因一聽,也就不糾結這問題了。
二戰結束以後,蒯因在寫一些語言哲學著作的時候又把這例子給拿出來了,他說戰時因為太忙沒細想這問題,戰爭結束了我再想琢磨琢磨。
比如日本人說牛,「三頭牛」的「頭」字為什麼要加上去?他給出了兩種解釋——請注意,這兩種解釋都是站在他們西方人的立場上琢磨出來的,我們中國人覺得聽上去會覺得有點怪。
第一個解釋方案說的是什麼?
就是說「三頭牛」的「頭」字,它起到的作用是為了補充「三」這樣一個數字。可能日本人覺得「三」這一個數字本身不夠用,要把「頭」加上去以後變成一個充分的單位,才能夠界定這個牛。
但這個講法,站在我們中國人的立場,作為日本人的文化親戚,我們中國人會覺得很怪,為什麼「三」需要「頭」的補充才能夠變成一個完整的意義,「三」本身是有完整的意義的啊。
「頭」加在這里是為了補充「三」嗎?如果「頭」能夠用來補充「三」,為什麼在別的場合我們要用別的量詞來補充前面的數字?
比如我們講的不是牛,而是蘋果,我們就得說「三個蘋果」,「三個蘋果」是通的,你說「三頭蘋果」就不通。同樣的道理,你說「三頭牛」是通的,「三個牛」這就不通。
很明顯,這就暗示了我們,這個量詞本身用哪一個和數字沒關系,它是和量詞背後跟的名詞本身的性質有一點關系。
「牛」前面要說「頭」,「蘋果」前面要說「個」,而不是跟著「三」走的。所以第一個解釋方案,我們中國人一看就笑了。
第二個解釋方案我覺得就更可笑了,蒯因是咋說的呢?
他說憑什麼要加一個「頭」字,要說「三頭牛」,因為日本人認為牛和啤酒、空氣一樣,都是不可數的、綿延的物質。
比如說空氣吧,在老外的英語里也要加一個量詞,不能說「一空氣」,什麼叫「一空氣」?不通,要說「一瓶子空氣」,這話才通。
他的觀點就是,中國人和日本人認為牛也和空氣一樣,是彌漫的,所以它需要量詞把「牛」這個物體給個體化了。
這個講法也很奇怪,因為它好像是假設我們東亞人比如說日本人、中國人的眼睛和神經系統,和他們洋人是不一樣的。其實只要是人類都大同小異,牛當然是可以一隻一隻地被數的。
啤酒是綿延的,你如果不用容器盛出來,啤酒和啤酒之間沒有界限。
這不是語言規定的,這是我們的感覺系統規定的,甚至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理世界的客觀性質。
說我們東亞人不靠量詞把這個事物一個個識別出來,我們就認為牛是一片一片的,這不是瞪眼說瞎話嗎?我相信各種各樣的兒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結論,都不支持蒯因這樣一個說法。
蒯因最後就給出了兩種解釋,我認為都挺扯淡的,蒯因自己也沒說哪種解釋是對的,他就說你瞧,這就說明翻譯是件很困難的事。
㈡ 英語寫作:人們為什麼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從觀看效果上面回答)200單詞就好。
出去開頭結尾202字左右:
In the 21st century, especially in China, where people don't think it a big deal not to respect the right, how many people are still paying to watch a movie in the cinema? The question might be raised that why do we have to go to the movies if the DVD's availability with little expense or free download everywhere. However, people'll never quit watching films in front of the big screem for several reasons.
To start with, your DVD players or personal computers are not gonna beat the facilities in the cinema. Even if it's a small one, the screen, the acoustics, the sense of reality in theatre can easily drag us to the wonder world created by the plot. On the contray, faced with a small display screen, you just cannot get rid of the idea - if only the script could have been more clear.
Another reason that people like about the cinema is e to the different release date. Sometimes the pirated DVD will not hit the market unless the movie leaves the theatre. For a fan of Harry Porter, there's no way he has the patience to wait for weeks. A friend of mine watched the AVATAR for three time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ngzhou and Shanghai seperately. To some extent, this phenomenon is no less than following the latest fashion.
Last but no least, the fascinating atmosphere in the cinema attracts couples or friends as a wise option to hang out. For those who're in love, I can't figure out a better place to go except the dark movie house having a love story being on when the lights go off. People just enjoy the sweet monent of peace and joy.
Cinemas appeal to usfor many reasons. People just can't help going to the movies and expose themselves to the fancy world with a bag of popcorn. Maybe in this noisy world, cinemas provide an entertainment for us to forget the trouble and distress, locking for some 150 minutes and think nothing at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