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一部電影怎麼有這么多投資方
擴展閱讀
越獄好看電影 2025-04-04 21:32:32
哈利波特電影全集未刪減 2025-04-04 21:29:52

一部電影怎麼有這么多投資方

發布時間: 2025-04-04 04:32:05

『壹』 一部電影的投資方,贊助商,片方分別是幹嘛的,三者有什麼聯系哪位大神知道求解

電影的出品方即投資方,主要是通過調查來決定是否值得出品該影片,發行方就是電影拍好了需要向市場上推廣和宣傳的,以下是出品方和發行方具體的介紹:

1.影片的投資方,又稱出品方。出品人負責影片前期的市場調查,看類似的影片的電影市場是否有前景(比如說票房情況、受歡迎程度、續集的可能性等),通過調查來決定是否值得出品該影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們就找到所屬的電影集團投資製片人及相關人員,開始選導演、劇本、演員、贊助商等。這部電影的版權、相應收益、周邊權益等都歸投資方所有,最主要的是票房的分成也是歸投資方所有。

2.發行方的工作就是去做拷貝、申請密鑰、排檔期、把拷貝寄發影院、做宣傳、購買廣告、談判分帳比例、跟院線簽合同(雖然這一部分很多是中數代簽)。還有體力活,放幾十號人去全國各地的影城做活動、做宣傳、定影城的廣告位、盯排場、做監票等等。這些工作都是專業活,一邊製片公司不做(製片公司有發行業務的除外,當然大的製片公司現在都有發行業務)。發行方就做這些工作,賺票房分賬的錢,最後片子賣完了,投資方應得部分裡面,分一部分給發行方作為代理費。

3.贊助方:主要是打個知名度,推銷自己的產品。就比如說每天新聞聯播開始前,不是有句XXX為你報時嗎?就那幾秒鍾的廣告時間就是上百萬上千萬的錢,就是為了打名氣

4.聯合出品則是表示有多個出品人,出品人表示只有一個出品人。

5.出品和發行也是不一樣的,出品指的是電影的製作和投資,影片完成後,製片公司還要進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場進行宣傳和推銷,發行指的是將影片推向市場的公司。一部電影的過程大概是:策劃-劇本-籌備-拍攝-後期-發行-上映。但其中過程中有很多重疊,比如發行有時候甚至從劇本或籌備就開始了。其中的XX方很多,大概在這幾個過程中,有的只是某個過程細分的工作單位。

一部電影還有重要的一個人物——製片人

製片人是代表出品人負責具體的電影、電視劇項目策劃、生產、發行等一系列經營活動的負責人,是影片生產的主持者、投資者或其代理人,是決定一個項目成敗的關鍵人物。從尋找適合的劇本開始,之後確認導演、主要的演員以及其他的工作人員,接著去找投資人或者電影公司哪裡尋找投資,隨後才能開始拍攝影視劇。發掘了劇本,對影視劇做了初步的構想,提供了影視劇開發和製作的環境和資源,甚至是選擇導演。因此,製片人保留有對影視劇的最後的審判權。

『貳』 電影賠錢為何還有大量資本瘋投電影

2012年前六個月國產電影只有兩部基本保本,一部是《綉花鞋》,一部是《黃金大劫案》,其它的都處於賠錢狀態,有一些甚至陪的血本無歸。看到這個消息,我想寫一篇科普文章,既然這些電影都是賠錢的,為何還有大量的資本進駐電影市場,瘋狂的投資電影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科普一下電影分賬的問題(當然,很多讀者都已經非常清楚了)。
最簡單的電影票房分賬方法就是電影投資方、發行方和影院各拿三分之一少一點,少的那一點是給廣電總局的孝順錢,也叫電影發展基金。拿《黃金大劫案》的票房來做例子,它現在賣了一億五千多了,實際上電影的投資方拿到的回報是五千萬上下。一部電影除了賣院線獲得的票房之外,還可以賣電影頻道得到一些(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賣網路版權得到一些。院線的三分之一的票房加電影頻道售賣加網路版權,就是一部電影的最終賣出的錢。
第二段,對於懂行的讀者來說,有點多餘。第三段我加一個小問題,上半年真的是所有的國產院線電影都賠錢了嗎?今天上午微博上流傳的那份資料,是基於最簡單的票房三分之一法則來計算,直接把票房三分之一後與電影製作方公布的成本做比對,低於成本的則算是賠錢。而實際上,國產電影現在很浮華,它們對外公布的成本水分很大,一般都是把真實成本擴大三倍以上向外界公布,以蒙騙觀眾,給人大片的錯覺。所以,按著這個黑幕來看,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賠錢了,只是表面上看賠錢了。
第三段對於懂行的讀家來說,也是多餘的。既然多餘,第四段也再多餘一個問題,哪些電影資方願意說自己賠錢了,哪些又從來不說自己賠錢。那些真個拿電影當做賺錢買賣的,基本上都是賺錢賺的很低調的,從來都是哭窮,說自己沒賺錢。而為何還有一些公司使勁叫喊自己從來不賠錢呢?因為這些公司拍攝電影的資金,都是融資所得,他們自己沒有錢用於電影製作,拿著別人的錢給自己做嫁衣,所以要吹自己從來不賠錢的。若是我的讀者里邊有電影從業者,您以後看到誰說自己玩電影從來沒賠錢的,看看他下一步是不是就要融你的資了。
第四段好像也沒有多大意義。第五段真正進入這篇文章的正題。上半年,國產電影沒賺著錢甚至是確實賠了不少,是實情。既然在中國投資電影,於票房上不能賺到錢,為何中國每年的電影數量還是逐漸遞增呢?為何還有大量的資本進駐電影行業呢?我覺得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
藝人包裝的需要。
有些影視公司,拍電影賺錢是其次的,靠賣藝人賺錢才是最主要的。這些公司規模都比較大,旗下藝人很多。幾千萬投資一部電影包裝自己的明星,靠走場代言等活動就可以把電影賠的錢賺回來了。說白了,拍電影就是給這些藝人穿身漂亮衣服罷了。也因此,很多藝人的炒作非常嚴重,而電影質量一直提高不上去。最近,小馬奔騰這家公司開始瘋狂的炒作寧浩導演,說白了,寧浩也只是一個藝人,不久的將來,很可能被小馬奔騰當做明星來賣的。不出一年,寧浩肯定有代言的品牌了,這個是一定的。因此,即使他們投資的電影賠錢了,還是有可以補回來的空間的。
第二、
地方政績的需要。
很多電影其實都是地方的政績電影。咱老馬是河北人,不能拿河北的那些政績電影舉例子,不然,又要有某些組織冒充黑社會威脅咱了。拿去年的《秋之白華》來說,這個其實就是政績電影。像《湘江北去》等等也都是地方獻媚的政績電影。這些電影是不在乎票房的,反正是納稅人的錢。
第三、
一些影視公司不可告人的圈地目的。
這個,我不便明說,只能舉個例子。有一個叫H的省,每年有幾千萬的影視扶持資金,但是,它的要求是,申請扶持的影視公司必須財務干凈,且最近幾年有成熟的作品了。那好,我馬慶雲建立了一個影視公司,花點錢投資了幾部電影,賠點錢,不算什麼,就是為了拿到這個幾千萬的扶持資金。當然,其間有沒有官商勾結,就得看我馬慶雲的本事了。這幾千萬還是小數字,更大的還在後邊。
我拿到這批扶持資金了,因為我最近幾年確實拍了幾部電影,甭管拍的多爛多不要臉吧,反正是拍了,我朝中還有關系,這扶持資金必定是我的了,政策上也說得過去。但是,我不滿足於這幾千萬的資金啊,毛啊,對於有錢人來說,這點兒是個毛啊。我要申請電影產業園項目!黨和政府您的領導英明啊,在您的領導下,俺們的電影事業是蒸蒸日上啊,俺們覺得,好萊塢對俺們的沖擊還是有滴,但是俺們深入學習了您們的指導精神,迎難而上啦,同時,俺們認為,好萊塢之所以能比俺們稍微厲害一點,是因為人家是有產業規模滴,俺們覺得,咱們H省也應該有自己的電影產業園區。領導們您們看啊,俺們申請辦電影產業園區啊!
各省的電影產業園,才是一塊肥肉。說是電影產業園,實際上,就是變相圈地,干房地產。房地產才是暴利!一畝地就能賺以前賠的所有的電影的錢。一個產業園,都是一大片的啊!暴利到底有多少,不說大家也都知道了吧。幹嘛要拍電影,還不是為了圈地。中國這么多省,除了西藏青海之外,估計都想著要上馬電影產業園區了吧。這么多蜂擁著拍電影的,大多為了這塊肥肉。
……中國電影的崛起,不是干多少個電影產業園區就能起來的,這個沒有任何關系。說到底,中國的電影積貧積弱,根源上就是這幫各懷鬼胎的玩意們在玩票,不是以做電影產業為目的,而是懷著房地產的惡毒心態。電影,哼,電影不過是它們圈地的敲門磚罷了。中國為什麼沒有好電影,因為中國缺少優秀的電影中間環節。中國不缺優秀的電影編劇和電影題材,也不缺優秀的電影觀眾,缺少的是優秀的以電影產業為目的的資金和合理的電影審查體制。中國當下的電影,很多都已經是地產泡沫的一個延伸了,跟數年前的香港電影用來洗黑錢,大同小異。如此看來,中國電影是否有希望?中國經濟何時平穩著陸,中國電影何時才能打通這個一公里的中間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