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早期電影怎麼放映
擴展閱讀
日本電影角色真一 2025-01-20 11:01:05
有什麼精彩的電影 2025-01-20 10:50:14

早期電影怎麼放映

發布時間: 2025-01-20 05:42:00

Ⅰ 為什麼影院一般不會把以前的電影再拿出來播放

影院只是一部電影的播放場所,一部電影要想在影院公開放映,主要涉及到兩方面的許可,一是版權方的許可,二是文化主管部門的許可

版權方的許可,無非就是通過一家發行商簽下發行合同,這是有年限的。主管部門的許可,就是某部電影獲得放映許可證書,我們在公映的電影前都看到一條龍飛過,然後下面蹦出一行字。

這就是俗稱「龍標」的放映許可證。經典老片子要想合法公開放映,也必須拿到這兩個「許可」。如果搞不齊兩項許可,電影哪怕再經典,影院也不敢違法放映的。

關鍵在於,這個事不是影院一家說的算的。

就算是經典電影重映,並不是原原本本的放映老版本,都後期處理過(如《大話西遊》)。一般會做修復,至少畫面的清晰,有些會做重新剪輯(比較少)。後期處理的費用不低,如果重映票房不理想,就意味著賠本。

還有老電影重映,會佔一定數量的排片,這樣一來新電影的排片會受到打壓,一般來說,新片的票房潛力更大,如此一來,損失很大,影院是不可能幹賠本買賣的,所以不會放映老電影。

換一種思路,如果放映老電影比放映新片更賺錢的話,影院早就那麼做了。影院沒那麼做,說明這條路根本行不通。

Ⅱ 電影是怎麼放映出來的

電影是運用照相以及錄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攝入速度(現代電影是每秒攝入24個畫面),把景物活動的影像和聲音攝錄在膠片上,然後把這些景物各運動階段的靜止畫面連續放映到銀幕上,藉助人的「視覺暫留」現象,在人的視覺中造成再現景物運動影像的效果,這就成了電影。

科學研究表明,視覺暫留時間約為1/5~1/30秒。當電影畫面換幅頻率達到每秒15~30幅之間時,人就看不到每幅靜止畫面之間的停頓,而只看到這些連續放映的畫面的活動影像了。

電影發明初期,無聲電影的標准換幅頻率為每秒16幅,後有聲電影改為每秒24幅。

(2)早期電影怎麼放映擴展閱讀:

1829年,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通過自己的發現確立了「視象暫留原理」,他根據此原理發明了「詭盤」。之後到1834年,霍爾納成功試驗出「活動視盤」。發展到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前面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出了原始的動畫片。

無心插柳的影片形成方式:1872年,在美國有兩個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他們爭吵的問題是:「馬兒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一人認為必須有一隻蹄子著地,另一人則認為是騰空的。有人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他決定用照相機來幫助他們判定。

他架設了24架相機,用巧妙地方式讓馬兒在奔跑時,相機依次拍下照片。之後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兒在奔跑時,總有一隻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

Ⅲ 電影是怎麼放映出來的

電影放映的過程涉及心理物理學和機械機構。在攝影階段,間歇運動機構將場景連續的動作捕捉,以畫面形式記錄下來。到了放映階段,這些畫面在一台放映機中依次快速展示,由於場景在屏幕上的空間位置不斷變化,加之人的視覺暫留現象,觀眾便感知到畫面是連續運動的。普通電影的拍攝和放映幀率相同,通常無聲電影為16格/秒,有聲電影為24格/秒。人類的視覺暫留效應大約在1/30秒至1/5秒之間。
為了克服畫面切換時的閃爍感,一種稱為遮光器的裝置被發明出來。遮光器裝有兩個葉片,每次畫面更換時,遮光器旋轉,葉片遮擋光線兩次,這使得光線的閃爍頻率提高到48次/秒,從而幾乎消除了閃爍感。遮光器與間歇運動機構同步工作,確保在畫面切換時銀幕保持適當的光照。
電影放映機的發展歷程中,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了間歇運動機構,標志著電影放映機的誕生。1896年,電影傳入中國,在上海首次放映。隨後,1897年上海出現了中國第一家電影院。隨著電影技術的傳播,各國的商人紛紛將電影帶到中國。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放映機主要依賴進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京建立了電影機械廠,開始生產16毫米和35毫米的移動式有聲電影放映機,為中國工礦企業和農村地區的電影放映隊提供設備。到了1980年代,中國已經能夠生產70毫米及特殊類型的電影放映機,以滿足電影院和俱樂部的需求。

Ⅳ 請問現在電影院數字電影放映的流程是怎樣的,從最初的片源到放映一般有什麼流程

到廣電局或發行公司買數字拷貝
把數字拷貝插到放映機上
開始播放

Ⅳ 五六十年代電影怎麼播放

五六十年代電影用放映機裝上電影膠片光投放到銀幕上播放
60年代放電影都是用放映機裝上電影膠片光投放到銀幕上放的,電影膠片有35毫米和16毫米之分由電影放映人員帶著機器,到各地操場、曬谷場等寬敞地方支起銀幕放映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時候看電影一般是在村裡的場院(村裡用來收儲農作物的地方),想先睹為快就得跑十幾里地,到公社(鎮上)的文化大院。還想再早點看就得到縣城的電影院,一般小孩子一個人是去不了的,大一點的帶著,結伙去。那時候電影放映隊到誰家吃派飯都是高接遠迎的,孩子們圍著問這問那,對他們的崇拜不亞於現在的一線明星。
60年代放電影都是用放映機裝上電影膠片光投放到銀幕上放的,電影膠片有35毫米和16毫米之分由電影放映人員帶著機器,到各地操場、曬谷場等寬敞地方支起銀幕放映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時候看電影一般是在村裡的場院(村裡用來收儲農作物的地方),想先睹為快就得跑十幾里地,到公社(鎮上)的文化大院。還想再早點看就得到縣城的電影院,一般小孩子一個人是去不了的,大一點的帶著,結伙去。那時候電影放映隊到誰家吃派飯都是高接遠迎的,孩子們圍著問這問那,對他們的崇拜不亞於現在的一線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