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丑》:很有諷刺意義的一部電影
看完整部《小丑》,除了極度壓抑和極致極端,我實在想不出其他可以形容這部電影的詞語。
小丑的設定應該是很討喜的設定,一個可恨又可憐的角色。電影諷刺意味過於極致,總讓人覺得一種為了反 社會 而反的感覺。
亞瑟遭遇非常慘,也遭人同情。同樣為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他內心極度壓抑最終母親的騙局揭開,徹底成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的整個信仰體系崩塌了。他開始肆無忌憚的殺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歡愉而殺人。其實很多反派角色討喜,因為他懲惡揚善,他是灰色地帶,而是因為純粹。純粹的壞,甚至有時候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么做。這種性格設定恰恰能最大程度沖淡反派角色的「反」以及觀眾對他們天然的厭惡。
而亞瑟的轉變,我認為動力不足,或者是沖突不夠,沒有達到足夠「反」的點。就是「慘」並沒有觸及到人潛意識里那個最柔軟的地方。無法帶入,自然無法完全理解。對於亞瑟,我只能同情,絕對不會喜歡,也絕對不會支持。
結尾,小丑勝利了,但是他真的高興嗎?目的真的達到了嗎?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在電影里,我們甚至希望最終勝利的是反派,稍微緩和一點的說,希望最後兩方能共存。為什麼?原因只是我們潛意識里認同他的觀點,即使他代表的是反面人物。
每個人心裡都有陰暗的那一面,就是不能見人的那一面。反面角色之所以能帶給我們享受,博得我們的同情,是因為他讓我們內心深處永曆鬧備不見光的那一面得以重現,告訴我們還有同類。代入感就是這么來的。
其實寫到這里,導演的意圖或許也有另一種解釋,是以一個客觀中立的角度來看《小丑》,對角色呈放任態度。他並不是單純的在諷刺肢毀特權階級,他同時也在質疑民主。一方面是精英主義,一方面彎盯是民粹主義。底層群眾究竟應該怎樣自處, 社會 究竟該有誰來治理?誰又會有定論呢?
2. 電影《芳華》諷刺了什麼
1. 電影《芳華》通過描繪角色劉峰的遭遇,諷刺了道德批判的雙重標准。當劉峰展現正常的人性慾望時,他遭到了集體的指責,這反映了社會對於人性的誤解和偏見。
2. 影片中劉峰的無私奉獻與林丁丁對他的背叛形成鮮明對比,諷刺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以及人性中的復雜與悖論。
3. 小赫、林燦和蕭穗子的愛情糾葛展示了門第觀念對個人選擇的束縛,諷刺了傳統觀念對現代愛情的影響。
4. 隨著故事的發展,人物的變化諷刺了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在物質生活豐富後,道德觀念的淪喪和人性的迷失。
5. 劉峰的境遇深刻地諷刺了社會對於退伍軍人的冷漠和不公,以及對於英雄的遺忘。
6. 電影結局中,劉峰和何小萍的命運反映了他們的悲劇性命運,以及他們與社會價值觀之間的沖突。何小萍的精神疾病和記憶喪失,以及劉峰的商業挫折,都是對時代變遷中個體命運的深刻反思。
7. 聯防辦對劉峰的的不公正對待,以及郝淑雯的仗義相助,進一步揭示了社會中權力濫用和人際關系的復雜性。
8. 最後,劉峰和何小萍的相互依靠,盡管沒有法律上的婚姻關系,卻展現了他們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諷刺了傳統婚姻觀念對真實人際關系的束縛。
9. 電影通過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跨度和人物命運的變遷,深刻諷刺了社會變遷對個人命運的深刻影響,以及人性在歷史洪流中的堅持與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