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耗費十年把傷害他的人都引強飛機是什麼電影
擴展閱讀
gta5麥克奪回電影怎麼過 2024-12-26 16:35:14
筆仙搞笑解說電影 2024-12-26 16:26:03

耗費十年把傷害他的人都引強飛機是什麼電影

發布時間: 2024-12-07 07:15:39

① 如何評價電影《深海浩劫》這部劇的原型是什麼

電影《深海浩劫》這部劇的原型是2010年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露事件。這部電影並沒有完全被淪為借著災難的外衣去展示劈劈啪啪爆炸的特效。這部電影新鮮的地方在於亮點:導演的敘述結構+大家對鑽油平台知識體系的未知。

也因此,影片製作成本高達上億美元。影片後半部分的饕餮級視覺盛宴,將火災的凶、狠、慘、猛都展現的淋漓盡致。

觀眾就好像置身火海一樣,隨著片中人物角色的希望而希望,絕望而絕望。

② 人性贊美定律:傷害別人自尊是罪過,能者縱橫天下,庸者踽踽獨行

我是覺醒了86天的內求外修,點擊右上方「關注」,持續提供改變底層思維,從而改變行動的具體實操方法和心靈成長體驗。

本文幾乎全是名言警句、具體案例和具體解決方法,請知悉。

每一個家庭、學校、商店和辦公室都應當把下面這段話裝裱起來,掛在牆上

孩子們應該記住這些話,而不應把時間浪費在背誦知識上面;

如果你我踐行這些話,我們的一生將由此改變。

施瓦布說:「 我的能力在於激發周圍人的熱情。」

「我擁有的最大資本,是贊賞和鼓勵,我以此方式激發人們的潛能。


「沒有什麼比上司的批評更打擊一個人的積極性了。

我從未批評過任何人。

我認為給人們正面激勵對工作至關重要,

所以我喜歡鼓勵他人,不願意吹毛求疵。


如果我看到任何閃光點,

我會由衷地贊許,不吝嗇贊美之詞。」

這就是施瓦布的訣竅。

聽起來簡單,但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是怎麼做的呢?

反其道而行之!

有任何不如意,他們立刻毫不留情地斥責下屬;

而遂意的時候,他們卻將下屬的努力視若無睹。

就像那句老話所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我交友廣泛,認識的名人雅士遍及世界各地,」施瓦布說:

我發現無論對方成就有多麼斐然,

在被贊許時都會工作得更加盡力,而被批評時則截然相反。


施瓦布提到的這一點,也正是安德魯·卡內基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之一。

不管在公眾場合還是私下,他都從不吝於贊美同事和下屬。


安德魯·卡內基甚至在墓碑上都不忘記贊美他人。

他給自己寫的墓誌銘是這樣的:

此處長眠之人,幸甚曾得智者常伴左右 。」


幾年前曾經有人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妻子們離家出走的原因。

請你猜猜看,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答案是「不被珍惜」。我敢打賭男人離家出走的原因也會是如此。

我們總是對伴侶的付出習以為常,卻忘記了他們也需要被稱贊、被感激。


人們習慣於連續六天、六周,

甚至六十年地吝嗇他們的真誠稱贊,

他們忽略了這一點:

人們像強烈渴求食物一樣渴求被認同,被稱贊、被感激。


在電影《重聚維也納》(Reunion in Vienna)中,

飾演男主角的影星亞弗雷德·倫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除了對自尊的滋養,我別無他求 。」


我們注意孩童及家人的營養,

關心他們的 健康 ,卻忘記 自尊同樣需要營養和關心

我們做飯為他人提供養分,卻拒絕 提供精神食糧

從未意識到 贊許的話語將如同晨星一般,

在他們的記憶中熠熠生輝,亘古不滅。

真摯的贊美能夠改變人的一生。

朋友小紅帽說:

具體真誠贊美的語術:

語言 行動。

1.語言

你真的太了不起啦!遇見你真的好幸運 因為……讓我……我打算……做,

如果是我們自己被這樣表達,感受到這種能量了嗎?

2、行動

如果有人這樣贊美過就完了,當然我們也不會覺得有什麼。

但如果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我們突然收到一段私信:

,最近我嘗試了你分享的……,

我現在有了……樣的進步,真的感覺太好啦!

這時候我們會是什麼感受呢?

如果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收到這行動後的反饋,那又是什麼感受呢?

如果過去很久之後有一天,有人告訴我們:

遇見我們是人生命運的轉折點,那我們又會是什麼感受呢?


人只對發自內心真誠的贊美感到愉悅,而天然對奉承感到排斥。

那麼贊美和奉承究竟有何分別?

前者真誠,後者虛偽;前者無私,後者自私;

前者發自肺腑,後者流於表面;

前者為世人所歌頌,後者為世人所不齒。


墨西哥城的查普爾特佩克宮殿有一尊阿爾瓦羅·奧夫雷貢將軍的半身像。

雕像下方銘刻著他的不朽名句:

「勿懼臨城之敵,慎信善柔之友。」


請不要誤解,我並不提倡鑽營取巧。

我所倡導的,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態度。

請允許我在此重復——這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態度。


無論以何種語言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曾經說過:

你所說出的每一個字都刻著自我的烙印 。」


人們95%的時間都只想著自己。

贊許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美德。

每當子女交上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我們總是忘記誇獎他們;

當他們為第一次烘焙成功的蛋糕或是自己搭建的鳥巢而歡呼雀躍時,

我們也忘記對他們的進步給予肯定。

父母的關注與認可是孩子最渴求的,卻總是被我們忽視。


下一次,當你在餐廳吃到火候剛剛好的美味牛排時,

請讓服務生把你的贊許轉告廚師;

當勞累一天的店員依舊耐心有禮地招待你時,

請別忘記對他表示感謝。


對我們的同事、家人、朋友,同樣的冷漠會引發雙倍的難過。

與人打交道時請不要忘記, 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是渴求認同的平凡人

普天之下的每一顆心,都會因他人的贊許而歡愉。

請在足跡所至之處,讓感恩之情如火種般灑下;

它們會燃起友情的火焰,以溫暖回報你。


當批評和嘲諷無濟於事時, 是真誠的贊許發揮了效用。

傷害人們感情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也不會令對方有任何改變。


下面這句諺語我用以時刻警醒自己:

此生之路,我將走過;

走過這一次,便再也無法重來。

所有力所能及的善行,所有充盈於心的善意,

我將毫不吝惜,即刻傾予。

我將再不拖延,再不淡漠,只因此生之路,再也無法重來。


愛默生曾經說過:

我遇見的每個人都必定在某一方面勝於我。

正因如此,我向每個人學習 。」

(即我一直強調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如果這句話適用於愛默生,那麼也同樣適用於你我。


讓我們暫時將自己的得失和慾望置於一旁, 想一想他人身上值得稱許的地方。

請收起諂媚的話語, 以最真摯誠懇的態度稱贊他們。

「由衷地贊許,不吝嗇贊美之詞。」

人們會將你的話語珍藏一生,

當你已經將這些話置於腦後,對方仍會在心底一遍遍重溫。

二、如何讓別人為你效勞


普天之下,讓他人為你效勞的方法只有一個。

你不相信嗎?真的只有這一個:

讓對方心甘情願地自發去做。

請記住,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若想請你為我做事,唯一的方法就是給你想要的。

(說服別人的首要途徑,是引發對方的強烈欲求。

能者縱橫四海,庸者踽踽獨行。)


那麼,你想要什麼呢?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稱,對性和成功的慾望是人類的永恆動機。

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對此看法略有不同。

杜威博士說,人性中最深層的動力是「對重視的渴求」。

這一至關重要的結論將在全文中得以體現,請牢記在心。


人類究竟需要什麼呢?

人類真正的需求並不多,但都源自最原始最堅定的渴望。

下述即是人人都渴求得到的:

1. 健康 長久的生命

2.食物

3.睡眠

4.金錢,以及金錢能換來的東西

5.來世靈魂不滅

6.性生活的滿足

7.子女幸福安康

8.被重視的感受

通常情況下,這些需求不難實現,只有一點是例外;

這一點,弗洛伊德稱之「對成功的慾望」,杜威謂之「對重視的渴求」。

人們對它的渴望,與對食物和睡眠的渴望同樣迫切,卻難以饜足。

林肯曾在信中開門見山地寫下「 人人都喜歡被稱贊 」。

威廉·詹姆斯亦曾斷言「 人性的根源深處,強烈渴求著他人的欣賞 」。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他並沒有用「希望」、「想要」或是「嚮往」等溫和的措辭,

他的原話是「 強烈渴求 」。

這渴求如此強烈,在每個人的心底蠢蠢欲動,而深諳個中道理的人卻鳳毛麟角。

若有人能一解他人心靈之渴,便能輕易掌控他人的心。

在他不幸與世長辭的時候,「連素昧平生的人都會為他掬淚」。

希望「感到自己重要」也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分別之一。

人們內心都無比渴望被認同,被贊賞。


如果我們的祖先沒有感受到人性的召喚,

強烈渴求成就感,我們就不會有現今的文明。

沒有這一渴求,人類無異於動物。


如果你願意告訴我什麼事情最讓你有滿足感,我就能知道你是怎樣的人。

這一點決定了你的個性,對你的人生之路也具有最重大的影響。

為了滿足自我,約翰·洛克菲勒出資在北京建起一座現代化醫院,

照顧成千上萬與他素未謀面的窮苦人們;

迪林格卻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通過搶劫和殺戮滿足自我。

當聯邦調查局的探員圍捕他時,迪林格沖進明尼蘇達的一間農舍,

大喊:「我就是迪林格!」

被當作頭號公敵讓他自命不凡、得意洋洋地聲明:

「我不會傷害你們,但我就是傳說中的迪林格!」


誠如你所見,同樣是為了尋求自我滿足,

洛克菲勒與迪林格採取的方式迥然不同。

同樣連名人也渴求得到他人的重視。

而為了博得同情和關注,人們甚至有時會假裝弱小,從而獲得存在感。

人們如此渴望他人的認同,精神病人甚至不惜以發瘋為代價。

由此可見,人們有多麼需要被重視,真誠地稱贊能創造多大的奇跡。

三、人性就是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好人,哪怕是罪犯!!!


人性規律就是人們百分之九十五的時間都只想著自己。

百分之九十九的情況下,不管犯下多嚴重的錯誤,人們都不會責備自己。

「嚴以律人,寬以待己」是人們的真實寫照。

了解人性規律這一切,就能寬恕一切。


很少會有罪犯承認自己是壞人。

他們和你我一樣,有共通的人性

所以他們給自己找借口,向你解釋為什麼會扣動扳機。

他們試圖為這些反 社會 的行為尋求一個恰當的理由,

不管這理由是否站得住腳,他們都堅信自己的行為是正當的,不應該被關進監獄。」

如果連監獄里關押的那些無法無天的罪犯都認為自己什麼都沒做錯,

那麼你我身邊的人是否更是如此?


連鎖百貨商場的創始人約翰·沃納梅克曾經承認:

三十年前,我就懂得抱怨是愚蠢的行為。

克服自己的種種缺點就已經夠我忙的了,

哪還有精力去抱怨上帝為何不把天賦平分給每個人。」

沃納梅克很早就參透的道理,我卻摸索了三十多年才認識到:

99%的情況下,不管犯下多嚴重的錯誤,人們都不會責備自己。


批評是無用的,它激起抵觸,讓人急於辯白;

批評是危險的,它傷害自尊,甚至讓人萌生恨意。

著名心理學家B.F.斯金納在動物實驗中發現 獎勵比懲罰更有效

得到獎勵的動物比受到懲罰的動物學習更快,學習效果也更加顯著。

此後的研究進一步證明這個結論同樣適用於人類。

批評帶來的並不是改變,而是怨恨。

另一位心理學家漢斯·塞利也曾說過:

我們對他人的肯定有多渴望,對責備就有多恐懼 。」


責備所引發的怨恨不僅於事無益,更會打擊家人、朋友和員工的積極性。

喬治·約翰斯頓是俄克拉荷馬州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管理者。

他的職責之一是確保員工在工地上戴好安全帽。

每次看到不戴安全帽的員工,喬治都會搬出相關規定,勒令對方服從。

員工雖然不情願地妥協了,但等他一走,就會立即把帽子摘掉。


於是約翰斯頓決定換一種方式。

當他再發現到違反規定的員工時,

就設身處地地詢問他們帽子尺寸是否不合適,或者戴起來不舒服。

之後他和顏悅色地提醒員工安全帽是用來保護他們的,

建議他們戴上帽子以保障自己的安全。

這樣一來,員工的抵觸情緒大大降低,違規的現象也顯著減少。


作惡者怪罪所有人,卻從不悔過。世人皆是如此

下一次,當指責的話語即將脫口而出的時候,我們不妨三思,想一想那些罪犯。

指責如同迴旋鏢,總會傷及自身。

被批評的人或是為自己辯護,以同樣的指責回擊;

或是像那位紳士一樣,無辜地辯解「我不認為自己哪兒做錯了」。


這就是 為人處世最寶貴的一課 ,即:

請從現在開始,再也別寫侮辱人的字眼,

再也不出言譏諷,再也別直接批評任何人任何事。

請秉承「不以惡待人,以仁愛相處」的原則,

對任何事情始終保持沉默,因為指責批評只有副作用。

請加一條座右銘是「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被人論斷」。

請「不要苛責他們。如果我們處境相同,也會做出同樣的事。」


你是否也曾想過教訓或者改變別人?我全力支持你。

不過, 為什麼不從你自己開始呢?

自私一點說,改變自己遠比改變他人令你受益更多,並且風險更小。

孔子曾言:

「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若想激怒對方,你只需以激烈的批評作為武器;

即使那批評合情合理,對方都可能會記恨終生。

和人打交道時,請牢記這一點:

人並非理性生物。

他們由 情感 驅使,被偏見支配,傲慢與虛榮是他們的動力之源。


作家托馬斯·哈代在英國文學史上光芒四射,卻因為他人的指責而就此封筆;

英國詩人托馬斯·查特頓面對刻薄的批評,以自殺作為他的回答。

本傑明·富蘭克林年輕時言辭笨拙,成熟後卻圓滑世故,

因待人接物十分得體而被任命為美國駐法大使。

他的成功之鑰是什麼?

從不出口傷人 ,」他說:「 對每個人都稱贊有加 。」

批評、指責和抱怨是蠢材與生俱來的「才能」;

理解和寬容卻是對人品和自律的極大考驗。

卡萊爾曾言:

偉人的偉大之處,從他對待小人的態度中可見一斑 。」


鮑勃·胡佛是世界知名的試飛員,飛行表演中總少不了他的身影。

然而,據《飛行操作》(Flight Operations)雜志記載,在某次飛行表演後,胡佛照常從聖地亞哥飛回洛杉磯,不料在三百英尺的高空,兩個發動機剎那間同時停止運轉。

胡佛急中生智,憑借高超的技巧成功迫降。

雖然萬幸無人傷亡,他駕駛的飛機卻因這起事故而徹底報廢。

胡佛一落地,就立即去查看飛機的燃料——正如他所料,這架二戰時期的螺旋槳飛機本應使用汽油,卻誤加了噴氣式發動機的燃料。

回到機場,胡佛立刻找來負責加油的機修工。

那位年輕的機修工正為鑄成大錯而害怕得瑟瑟發抖,一見到胡佛,就流下痛悔的眼淚。

他的失誤不僅摧毀了一架造價高昂的飛機,還險些奪去三個人的性命。

胡佛有多憤怒可想而知。

機修工本以為這位功勛卓著、處事嚴謹的飛行員會把他罵得狗血淋頭,

然而出人意料地,胡佛並未責怪他,甚至連一句重話都沒有說。

胡佛攬過機修工的肩膀,對他說:

「我相信你再也不會這么做了,你明天來為我那架F-51服務吧。」


您看,這就是修養。

因為, 即使你手握真理,對方大錯特錯,也請給對方留個面子。

指責讓對方丟臉除了會摧毀他的自尊心之外,別無益處。

傳奇的法國航空先鋒兼作家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里曾寫道:

「我沒有權利做出任何讓對方感到自卑的言行。

我怎麼看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如何看自己。

傷害別人的自尊是一種罪過。


因為胡佛深知:

此刻的指責毫無用處,其實機修工他心裡本身就已經很自責了。

而且 如果胡佛繼續指責的話,人性要麼是本能的反擊自衛,

要麼是承受不住職責、心裡太脆弱而自殺 。

顯然這兩種結果都不是胡佛想要的。

唯有冷靜,用實際行動表達對機修工的認可,

這就是 胡佛對他最好的贊賞,用實際行動贊賞認可機修工 。


最後分享 贏得他人喜愛的7個方式 :

原則1 建立對他人的興趣,真心誠意地關注他人

原則2 微笑

原則3 請記住別人的名字。因為無論對於何人,無論以何種語言,自己的名字都是世界上最甜蜜最重要的詞彙

原則4 專注地傾聽,鼓勵他人談論自己

原則5 談論對方感興趣的事情

原則6 真心實意地讓對方知道他有多重要

原則7 模仿別人說話,用別人的詞彙,這樣別人更能產生共鳴。

同時了解他的底層思維,與他共鳴。

高手都懂得向下兼容,用別人的心與別人產生共鳴,而不是用自己的心。

總結:

贊賞加鼓勵,遠比指責批評抱怨有效得多。

還記得那個經典的故事嗎?

風和陽光打賭誰能先脫下在外面遊玩的人的衣服,當然是太陽。

所以先讓自己成為太陽,才能溫暖別人。

譬如我行動了,我開始贊賞鼓勵別人,我開始口吐芬芳了,我活成太陽了。

別人感受到溫暖,自然會改變,也才會改變。

所以 只能先改變自己。

讓大腦種上花,當我自己開始改變,

開始口吐芬芳,只植入正能量,

我發現我身邊人,甚至陌生人,我發現一切都變了。

願你也活成太陽:

在人生旅途中,一邊 溫暖,一邊 照亮。

最後非常感恩您的閱讀。覺得好請關注 點贊。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往日文章推薦:

相信的力量——你會成為你相信的樣子

一個人怎麼看待自己,往往暗示著自己的命運(含錢的底層邏輯)

人生3點須知|跳脫自我認知,建立人性認知基石,您會更懂我的文章

這個世界掌握在「看得見內在世界的人」手裡,而你的一生早已註定

只要3個步驟,讓每個人學會運用「吸引力法則」實現願望

我經過艱難的婆媳相處,煉獄般的體驗,如今終覺醒/人性剖析婆媳

宇宙終極真相:智者畏因,愚者畏果,原來世間一切的「因」都是愛

今天是我 寫作的第86|365天。

我的更文初衷:

心影響心,願帶動更多的人走在改變底層思維,即刻行動的路上。

我的宗旨理念:

愛自己,尊重自己,改變底層邏輯,找到自我價值和目標(本自具足),自我反省, 知行合一 (時刻護善念、善言、善行),那麼「你想要的自己」和「想要的生活」,會自動出現在你面前。

這就是《吸引力法則》《秘密》。

③ 電影《八佰》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管虎執導的戰爭片《八佰》是全球第三部、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影片已於8月21日正式公映。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戰,「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抗擊外敵浴血奮戰的故事。《八佰》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導演強調:「戰爭中的人的個體體驗是最重要的,我更關注人。」影片聚焦戰爭中的「小人物」,他們不僅是普通一兵,也是中國人,在殘酷戰爭的面前,每個人都可能會面對驚慌、絕望,但是戰爭也激發了他們的血性,他們用最英勇的行動來抗擊外敵,即使過去70餘年,「八百壯士」也依舊值得記下這濃墨重彩的一筆。

導演管虎給了每個主要人物足夠的戲份空間,所以大部分角色都立體、豐滿、真實。姜武飾演的老鐵一開始外強中干,只知道逃命,但是經過幾場戰斗下來,他經歷了生死,也看到其他戰友的無所畏懼,他被感動了,也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英勇,這樣的人物前後反差巨大,但合情合理,但也必須是發生在戰場這樣的極端環境中。歐豪飾演的端午,這個人物的成長就更有層次,一開始就是個少不更事的人,別說打仗,打架怕是也經過的不多。初入四行倉庫的恐懼不言而喻,但是幾場戰斗下來,以及山東兵(李晨飾)的幫助和影響,端午的血性被喚醒,逐漸成長為一名勇猛的戰士。

④ 一部國外的電影叫一個人的什麼

中文片名
我是傳奇
原片名
I Am Legend
更多中文片名
魔間傳奇 .....香港譯名
末日傳奇
更多外文片名
I Am Legend: The IMAX Experience .....USA (IMAX version)
Io sono leggenda .....Italy
Je suis une légende .....France
Eu Sou a Lenda .....Brazil
Soy leyenda .....Argentina / Spain
影片類型
動作 / 劇情 / 科幻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片長
101分鍾
級別
USA:PG-13 Canada:14A South Korea:12 Finland:K-15 Ireland:15A
拍攝日期
2006年9月23日 - 2007年3月31日
攝影機
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Arriflex Cameras
攝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anamorphic)
票房成績
全美首映票房:$77,211,321.00 (單位:美元)
全美累計票房:$256,393,010.00 (單位:美元)
海外累計票房:$327,700,000.00 (單位:美元)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弗朗西斯·勞倫斯 Francis Lawrence
編劇
阿齊瓦·高斯曼 Akiva Goldsman .....(screenplay)
Richard Matheson .....(novel)
Mark Protosevich .....(screenplay) and
John William Corrington .....(1971 screenplay)
Joyce Hooper Corrington .....(1971 screenplay) (as Joyce Corrington)
演員
威爾·史密斯 Will Smith .....Neville
艾莉絲·布拉加 Alice Braga .....Anna
莎莉·理查德森 Salli Richardson .....Ginny Neville
Paradox Pollack .....Alpha Guard
查理·塔漢 Charlie Tahan .....Ethan
達什·米霍克 Dash Mihok
薩莉·理查德森-惠特菲爾德 Salli Richardson-Whitfield
維羅·史密斯 Willow Smith
製作人
阿齊瓦·高斯曼 Akiva Goldsman
大衛·海曼 David Heyman .....procer
Neal H. Moritz .....procer
Erwin Stoff .....procer
Michael Tadross .....executive procer
James Lassiter .....procer
Jeffrey Wetzel .....co-procer
原創音樂
詹姆斯·紐頓·霍華德 James Newton Howard
攝影
Andrew Lesnie
剪輯
Wayne Wahrman
選角導演
Kathleen Chopin
藝術指導
Naomi Shohan
David Lazan
美術設計
Patricia Woodbridge
William Ladd Skinner
布景師
George DeTitta Jr.
服裝設計
Michael Kaplan
視覺特效
Jim Berney .....SPI
Janek Sirrs
Ian Hunter .....New Deal Studios, Inc.
副導演/助理導演
Vic Armstrong .....second unit director
Joseph Aspromonti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Marissa Kaplan .....dga trainee
Kenyon Noble .....additiona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ction unit
Peter Soldo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Jeffrey Wetzel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Matt Power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second unit director
Michael Pitt .....assistant director: additional photography/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Warner Bros. Pictures Co. [美國]
Heyday Proctions
Original Film [美國]
Weed Road Pictures [美國]
3 Arts Entertainment
Heyday Films [英國]
Overbrook Entertainment
Village Roadshow Pictures [澳大利亞]
發行公司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Warner Bros. Pictures Co. [美國] ..... (2007) (USA) (theatrical)
Golden Village Entertainment [新加坡] ..... (2007) (Singapore) (theatrical)
Roadshow Entertainment [澳大利亞] ..... (2007) (Australia)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阿根廷] ..... (2008) (Argentina)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日本] ..... (2007) (Japan)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荷蘭] ..... (2007) (Netherlands) (theatrical)
Karo Premiere [俄羅斯] ..... (2008) (Russia)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Gentle Giant Studios Inc. [美國]
New Deal Studios [美國] ..... (visual effects miniatures and photography)
Patrick Tatopoulos Design Inc. [美國]
Proof [美國] ..... (pre-visualization)
Quantum Creation FX ..... (bodies and creature make-up consultation)
Tinsley Transfers Inc. [美國] ..... (creature suits)
索尼圖形圖像運作公司 Sony Pictures Imageworks [美國]
Tatopoulos Studios
其它公司
Film Art, L.A. ..... art consulting
Bender ET ..... GFCI shock protection provided by
Floodgate Media .....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Lidar Services Inc. [美國] ..... visual effects (Lidar scanning and modelling)
Zandi Films ..... funding consultant
Varèse Sarabande ..... soundtrack
上映日期
中國香港
Hong Kong
2007年12月13日
加拿大
Canada
2007年12月14日
韓國
South Korea
2007年12月14日
中國台灣
Taiwan
2007年12月14日
日本
Japan
2007年12月14日
美國
USA
2007年12月14日
法國
France
2007年12月19日
西班牙
Spain
2007年12月19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7年12月20日
英國
UK
2007年12月26日
挪威
Norway
2007年12月26日
希臘
Greece
2008年1月1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8年1月3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8年1月3日
德國
Germany
2008年1月10日
義大利
Italy
2008年1月11日
巴西
Brazil
2008年1月18日
俄羅斯
Russia
2008年1月24日
瑞典
Sweden
2008年1月25日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無知的人類,往往災難性事件的始作俑者……一場大面積的病毒突然爆發,傳播速度之快幾乎無人能夠阻止,沒有人知道可怕的病毒之源開始於何處,只知道它是沒辦法停止的、不可逆轉的、無法治癒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人為創造出來的。
羅伯特·奈維爾是紐約市一個才華橫溢的病原體學者,為美國軍方服務。他作為政府投資研究抵抗流行性疾病的疫苗的先頭部隊,看著病毒在街道上如此肆虐,卻也只有無能為力的份兒。這種通過空氣就能傳播的病毒最終以一種難以抵禦速度籠罩了整個城市,使得總統只能下令封鎖紐約市,未被感染的人才能出城。可想而知,這種做法造成了市民的極大恐慌,紐約城頓時亂作一團。羅伯特在焦急之中將妻子佐伊和7歲的女兒馬莉送上出城的直升機,卻目睹他們死在面前的慘劇……這種時候,死亡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那些被感染卻沒有死的人,身體發生了異變,成為一種可怕的生物,不再存在任何理智的思考,行屍走肉般地居住在城市地下的黑暗和陰影當中,躲避著陽光--他們對新鮮的血與肉,有著最為原始的渴望。
這場災難所導致的後果,就是紐約變成了一座死城,而羅伯特就成了這里僅存的一個人類--不知何故,他的血液對這種病毒有著天生的免疫能力。羅伯特知道自己可以支配兩種武器,那就是他在科學上的專業知識和自己的血液。曾經在軍隊里討生活的經歷,幫助他選擇了在這座被廢棄的城市中生活的方式,完全是高度系統化的,他每天都要堅持大量的體能訓練,還要不間斷地發出求救或尋找和自己一樣的倖存者的無線電波……羅伯特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否則在這種極端孤獨的情況下,正常人都有可能發瘋。惟一還在與羅伯特並肩作戰的,就是他最為忠誠的夥伴薩姆,一隻德國牧羊犬。白天,羅伯特帶著薩姆外出尋找維持生命的供給,然後去實驗室時做研究、發無線電波;到了晚上,他們把自己關在一個堅固得有如堡壘的建築物中,觀察那些怪物在城市的街頭「覓食」。除了每天盡責盡職地做同樣的事情,羅伯特在這座「空城」當中也享受到了完全的自由:他可以駕駛著他的跑車在街道上橫沖直撞;在戰斗機上打高爾夫;用無價的珠寶裝飾他的堡壘等等,就連市中心最繁忙的商業街,如今也變成了羅伯特自家的「後花園」。作為人類最後的希望,羅伯特被惟一的一個殘留下來的任務驅使著,那就是使用自己血液中的免疫系統,尋找逆轉病毒的方法。雖然他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龐大的天文數字,但是他沒得選擇,因為他的時間就快用光了。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繼《范海辛》之後又一部用CGI堆積出來的糟糕作品,作為主角,威爾•史密斯可選擇的范圍也就變得少之又少。這部失敗的影片甚至讓最近的《致使拜訪》都變成了一個傑作。
——comingsoon網站
威爾•史密斯奉獻出了一場驚人的「獨角秀」,值得一座奧斯卡小金人的嘉獎。
——《火焰新聞》
影片算是對一個陳舊的話題進行了一次非常有創造力的重塑。
——《電影信號燈》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我叫羅伯特·奈維爾……
影片改編自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理查德·馬瑟森(Richard Matheson)創作的同名小說……作為黑人演員中最有影響力的面孔,威爾·史密斯出演過一系列既賣作又受到好評的科幻動作電影,例如《我,機器人》、《獨立日》和《黑衣人》等等,所以對於他來說,這類影片絕對是他的「看家本領」,再加上他本人也是馬瑟森的忠實擁躉,貌似沒有比他更適全的演員人選了,史密斯說:「原著中包含了很多流派,恐怖和科幻也位列其中。當你成為全世界最後一個人類的時候--那種刺激的感覺源於心理,對我有著致命的吸引力,無論是從身體、情感還是精神上。故事中的主角羅伯特·奈維爾惟一的目的就是存活下去,這樣的狀態有可能創造出一個美麗的機會,來講述一下關於人類天性的世界觀。」
為這部新鮮出爐的科幻動作驚悚片做導演的則是弗朗西斯·勞倫斯,他的處女作就是那部同樣具有「末世情結」的《地獄神探》,勞倫斯說:「這類關於一個男人與世隔絕地生活以及在現代的城市環境中孤獨的生存的想法,讓我感到無比地著迷,所以才會產生用影像將這個故事表現出來的想法。《我是傳奇》中的精華部分,就在於這里有一個要和整個世界進行對抗的男人,它雖然誕生於半個世紀前,可是到了現在仍然能夠激起人們無限的想像力。」
這部發行於1954年的小說,以現代人的觀點看,仍然會有一種非常復雜的感覺且極具有煽動性,已經被廣泛認為是邁入現代恐怖科幻領域的入門教材,不但影響了幾代人,還刺激了無數個爭相效仿的後來人,以及兩部電影改編作品:1964年的《地球上最後一人》,由文森特·普雷斯領銜;1971年的《最後一個人》,查爾登·海斯頓是這里的主演……到了如今這部最新版本的影片,其編劇兼製片人阿齊瓦·高斯曼不但曾因《美麗心靈》而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他自己也是小說的作者理查德·馬瑟森一生的追隨者,所以對於高斯曼來說,能夠主筆將《我是傳奇》再度帶上大銀幕,確實是一件非比尋常的大事件,他表示:「馬瑟森對於我們這些為科幻故事神魂顛倒的怪胎來說,就好比是神。在嚴肅的科幻世界裡,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傳統,那就是利用角色性格的深層次根源,來釋放出強烈的主題--這一點和寓言故事很像,而這部影片也沒有脫離開這個潛規則。」
與阿齊瓦·高斯曼一起創作劇本的,還有馬克·波托塞維奇(Mark Protosevich),他們有可能共同得到了一個近年來最受覬覦的電影主題,波托塞維奇說:「我對這個故事,已經垂涎了超過10年的時間了,最終能夠看到它在我的手中慢慢成形,真的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經歷,尤其幕前和幕後還聚焦了一批如此有天分的電影人。」
獨角戲
《我是傳奇》大體講述的是一個男從如何以一種孤獨的狀態存活下來,所以製片人和導演知道他們需要一個包容量比較大的演員來飾演這個角色,當他們獲悉威爾·史密斯對這部影片非常感興趣時,心底的最後一塊大石也終於落下。史密斯與合作夥伴製片人詹姆斯·拉斯特(James Lassiter)近年來一直在多方打探小說改編版權的歸屬,如今算是得償所願,史密斯將會飾演羅伯特·奈維爾,那個雖然占據了整個故事,卻一直都是隻身一人的孤膽英雄,對於史密斯來說,這既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挑戰。阿齊瓦·高斯曼解釋道:「作為一名編劇,我是非常相信用文字去創造一個角色的非凡能力的,但是,將文字用肢體語言表現出來的天分,也是同等重要的。史密斯就是這樣一個出色的演員,他能夠用蘊含了許多想法和感情的表演傳達很多東西。」
即使如此,威爾·史密斯也不得不依靠其他表現形式來描述羅伯特·奈維爾所要經歷的情感跨度,他提議:「對於我來說,這個過程是非常與眾不同的,因為我需要用行為來進行表演,那真的是一個難以置信的鍛煉,因為你沒辦法找到和你說話的人,卻仍然需要交流,這就是我表演的時候需要關注的中心部分。你能從中發現你的角色和你自己本身一些不曾注意到的部分,無論是從藝術形式出發,還是從心理角度出發,那都是一個非常令人著迷、值得探索的內容。」
這是導演弗朗西斯·勞倫斯第一次與威爾·史密斯合作,可是他卻用溢於言表的感激贊揚了這位黑人演員如此出色的發揮:「史密斯最令人著迷的地方,還是他那種形於外的溫暖和魅力,他總能夠給他的角色帶來如此多的不同尺度,讓你的眼睛一刻都沒辦法從他的身上移開。你可能會時而同情他,時而又對他感到懼怕;你會和他一起大笑,然後又和他一起大叫……所有的這些層次感都能同一時間存在於他的表演當中。而這個角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必須得能夠傳達所有他正在經歷的一切,包括身體和情感方面,在沒有任何形式的對白的基礎上。」
當然,對於威爾·史密斯最大的肯定,還是來自於真正創造了羅伯特·奈維爾這個角色的人--作者理查德·馬瑟森,他表示:「史密斯是飾演羅伯特·奈維爾的非常完美的人選,我幾乎看了他之前主演的每一部電影,他總能完全讓人信服他正在詮釋的那個角色,在這個故事中,羅伯特是一個關鍵,所以,史密斯也是一個關鍵。」
看點
如果不是影片的製作費用過於高昂,如果不是華納雪藏,如果不是施瓦辛格在拍攝完《終結者Ⅲ》之後就忙於從政,我們也許在數年以前就能看到史詩大導雷德利·斯科特(《銀翼殺手》)同硬漢阿諾駕輕就熟的科幻經典。不過,如今能在銀幕上一覽英勇神武的黑哥們威爾·史密斯的人類拯救錄,我們也用不著太遺憾。因為身為絕對的票房靈葯,還走他最擅長的動作/科幻路線,影片的票房已絕對保證1億以上。
編輯本段精彩花絮
·羅伯特·奈維爾和他的女兒馬莉的飾演者分別是威爾·史密斯和威蘿·史密斯(Willow Smith),現實生活中真正的父女。
·最初的時候,影片在90年代就曾有過製作的意向,當時的主演是阿諾·施瓦辛格、導演是雷德利·斯科特,後來因為預算過高,兩人雙雙退出了劇組。
·為了展示影片中的新款福特跑車GT500所能做出的特技表演,工作人員特別把車開上了一個27英尺高的斜坡,然後讓它穿越一塊厚玻璃窗。試演的時候,他們讓車著落在一堆紙盒上,這樣才不會讓這輛昂貴的車受到傷害。第一次試驗中,他們就損壞了車的水箱和支架,只好用其他普通的福特車的零件來替代。
·卡梅隆·莫納漢(Cameron Monaghan)曾為影片中伊桑那個角色進行過試鏡。
·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威爾·史密斯曾離開兩天的時間,為了去羅馬參加湯姆·克魯斯和凱蒂·赫爾姆斯的婚禮。
·吉爾莫·德爾·托羅本來是影片的第一導演人選,可是他卻拒絕了。
·發生在布魯克林大橋的那部分場景,涉及了至少1000名臨時演員,還有各種不同的軍事武器和戰斗機。
·影片中許多場景都是在紐約的華盛頓廣場實地拍攝的,時間是2006-2007年的秋天和冬天,拍攝的時候,節日裝飾用的彩燈都被拿了下來,取而代之的是超過3個月的喧鬧。
·在布魯克林大橋僅6個晚上的拍攝,就花去了電影公司500萬美元。除此之外,電影公司還要取得14政府部門的拍攝許可。在整個戰斗的場景中,製片人們不得不安排好250名工作人員、1000名臨時演員、還有160名國民警衛隊的調度工作。
·在劇本還沒有的情況下,影片就已經確定會拍攝了。
·華納公司最初的時候反對影片在紐約實地取景,因為花費過於昂貴的原因。但是經驗豐富的製片人邁克爾·泰德羅斯(Michael Tadross)卻取得了封鎖大中央的高架橋、第五街的多個街區以及華盛頓廣場的許可,盡管只能是2006年9月-2007年4月的晚間或周末,卻足以用來完成所有的拍攝工作了。
·影片中的植物是通過卡車從佛羅里達州運過來的,上面掛滿了黑紗,用來渲染整個城市的悲愴氣氛。
編輯本段精彩對白
Radio message from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make no mistake, My Fellow Americans, we are at war for our very survival. And so it is with great sadness but greater resolve that tonight I have signed an executive order quarantining New York City. God be with us…
來自於美國總統的無線電消息:……請不要混淆視聽,我的美國同胞們,我們在為生存而戰。今天晚上,我懷著非常痛苦和悲傷的心情,不過這可能是惟一

⑤ 你看過的最毀三觀的電影是哪一部

提到最毀三觀的電影我立刻想到的就是《我的女友是機器人》,這是一部日本科幻電影,大概是2008年上映的,到現在將近十年了,然而某些情節記憶如新,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就是我被各類動漫帶歪的三觀碎成了渣渣,通盤推倒重建,那麼來讓我們看一下某些在十年後依然能打擊我的片段。

1、題材

這個戀愛故事超越了種族,當時的宣傳是「愛的奇跡——超越了生物人與機器人之間的隔閡」,雖然我能接受各類的愛情故事,這種跨越種族也不算什麼,但是這部電影不斷反復穿越,女主以各種身份穿越了不知三次還是四次,如果不整理時間線,實在讓很多智商不充電就待機的吃瓜群眾們看得雲登霧照,不知所雲。

如果這是恐怖片我認了,但是這宣傳時是唯美溫馨愛情科幻電影,我也是無話可說了。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很多感人的地方,很多人被他們的愛情感動的痛哭流涕,畢竟要支持到人們能夠堅強地看下去,這部作品在日本有曾創造首周末超2000萬元人民幣的高票房,但是在中國總票房竟僅有100多萬,因此可以證明並沒有多少中國人的三觀願意讓他們毀的。我認為如此之刷新人的三觀的電影,即使是十年後的今天也不見得有多少人能夠走進影院,勇敢的看完這部電影,萬般佩服十年前的我。

⑥ 如何評價《風聲》這部電影

《風聲》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在前十分鍾內,安排了一場群戲,以此強化密室的概念。群戲,顧名思義,即一群人在演戲,它對於故事情節的峰迴路轉,起了關鍵性作用。但不同的地方在於,其他影片中的被囚者,往往會被威嚴的陣勢嚇殘,或者直接激發小型崩潰,然後才能冷靜下來。

電影看下來,直到最後顧曉夢的那段話,才讓我真正感動。其實我想說的是,關於信仰。這個很俗套的東西。這部電影里打動我的某種生命的精神,就滲透進了血液。愛情在那個時期如此隱秘,人人都是一部機器,還原出最終的獸性,人性的高貴和低賤在那個環境中尤其突出。像一群圍困的獅子,人人都在尋找出口,困獸之爭,勢必要兩敗俱傷。電影情節緊湊,演員表演到位,畫面感強,劇中的幾處酷刑盡管有所保留,但也足夠血腥了。我想,瑕不掩瑜,總的來說,這仍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影片。這個影片,也許並不以一部最成功的主旋律商業大片,但她感動了許多人,情節揪住了許多人的心,不失為一部好作品。要提醒一下小朋友和膽小的女生,許多涉及到用刑的鏡頭確實有點血腥,還需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⑦ 電影大魔術師最後結局

《大魔術師》最後結局:雷大牛的壞都是裝出來的,其實他是很精明的好人,他抓那些人都是為了保護他們給他們一個安全的地方,讓他們不被別人抓走傷害。最後他和張賢一起把那些要復辟的人給殺了。

劇情介紹:民國時期的故事,中國傳統魔術傳人張賢憑借精湛的技藝引爆北平,軍閥雷司令寵愛喜歡戲法的小妾柳蔭,張賢因此得到段的青睞。雷司令推薦張賢參加在英國舉辦的萬國魔術大會。

回國後,張賢陷入雷司令布置的陷阱中。原來張賢和柳蔭青梅竹馬,因意外兩人分開,柳蔭的父親也被段軟禁。張賢花十年練就魔術,來到北京發生的一切盡在他的計劃中。最終,張賢和柳蔭終成眷屬,遠走高飛。

(7)耗費十年把傷害他的人都引強飛機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大魔術師》主要角色:

1,張賢

人物小傳:留英歸國的大魔術師,用西洋魔術包裝中國古戲法,在天橋一鳴驚人,後自立門戶,一時間紅遍北京城,引起大軍閥雷司令的注意。

2,柳蔭

人物小傳:雜技世家出身,與張賢本是青梅竹馬,但張賢出國學藝後,遭遇雷司令搶親,每日愁容滿面,鬱郁不樂。

3,雷司令

人物小傳:出身底層,但卻生逢亂世,一步步成為雄霸一方的大軍閥,為人張狂不可一世,重情重義更重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