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想問下大家如何對口型配音
嚴格而言,在對口型方面,「雙簧」比配音稍難。配音員可以看著熒幕上演員的表演配音,如果口型與聲音不同步,後期還可以調。而「雙簧」,那位坐在凳子上,前面的表演者,需要現場對口型,緊張感更強!
為了盡可能對准口型,讓畫面看起來沒那麼尷尬,配音員們通常會在保持原義的情況下,根據原片口型適當調整台詞的語句長短、用詞和語序,然後對著畫面,看原片演員的口型配音。
動畫角色與配音演員的口型,不是非常吻合;第二種配音方式,由於先錄制角色的配音,動畫師跟著音軌配口型,再根據聲音的表情設計動畫,這樣,角色和配音演員的表演會非常接近,而且口型會非常吻合。
比起語言有差異的譯製片和非真人表演的動畫片,真人表演,且台詞是國語的國產電影、電視劇,對口型應該是比較容易的。但即便如此,作為觀眾,偶爾還是會發現一些影片的口型對不上。這主要是因為,有時候演員說著說著忘了台詞,或背錯了台詞。演員說的話和配音演員的台詞不一樣,口型自然就不一樣了。
㈡ 怎樣為電影配音呢 我們看到的國語電影為什麼口形都能對上一致呢 配音演員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說話
演員演得好,就是靠黃金配音搭檔,如 六小齡童 李陽,周星馳 石斑瑜 等等 有了他們才有色彩感,不然你聽聽例子上這兩位的原音。跟普通有幽默的人沒什麼兩樣。 對上口型是因為他們在劇組,背熟演員的台詞表,不管動畫 電視劇 電影 配音的演員都是看著台詞表年的,特別是國產大陸片特別逼真,韓劇和其他劇片都是,先翻譯,在配音。
㈢ 電影是怎麼配音的,拍戲的時候演員和陪音那個怎麼做的
電影是演員先拍完,再配音的。
首先是演員在片場把所有的鏡頭全部拍攝完
再由剪輯師根據劇本剪輯
然後才是配音演員在專業的配音室對照著剪輯好的電影畫面配音
最後再將配音和畫面合成。
所以,演員和配音演員不是一起完成拍攝和配音的,拍戲的時候只有演員在,配音演員是不在的。
㈣ EDIUS 口型對不上,一般是怎麼形成的
聲畫分離 導致的口型對不上。 原因樓上的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如果就是單軌的話 :例如:「我網路問題」這句話,你可以看到說話者「我」的口型。在口型最明顯處打一個標記點(快件v)。把音軌打開顯示波形圖---根據聲音找到波峰 --找到「我「這個音 的波峰在時間線上對齊。
所有這些的前提是整段的視頻沒有切斷 都是同步串位,也就是對上一個音,所有的就全都對上了。只要聲音沒有過爆都可以用這個方法。
如果是多軌影視頻--聲音波形又分辨不出來,可以參照動作(例如晚會三個機位)
㈤ 電影解說的配音都是怎麼弄的
電影解說的配音都是採用錄音對口型的形式,後期配上的。
配音是為影片或多媒體加入聲音的過程,而狹義上指配音演員替角色配上聲音,或以其它語言代替原片中角色的語言對白。同時由於聲音出現錯漏,由原演員重新為片段補回對白的過程亦稱為配音。錄制攝影時演員的話音或歌聲用別人的替代,也稱為配音。
配音雖也屬話筒前的語言藝術范疇,但它不同於演播,挖掘書面含義後,可以自己根據理解去設計語調、節奏。亦不同於新聞、科教片的解說,可以根據畫面平敘直述、娓娓道來。影視配音要求配音演員絕對忠實於原片,在原片演員已經創作完成的人物形象基礎上,為人物進行語言上的再創造。
配音藝術
它使配音演員受到原片人物形象、年齡、性格、社會地位、生活遭遇、嗓音條件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不允許演員超越原片自由發揮,另立形象。同時又要求配音演員根據片中人物所提供的所有特徵,去深刻地理解、體驗人物感情,然後調動演員本身的聲音、語言的可塑性和創造性去貼近所配人物,使經過配音的片中人物變得更豐滿、更富有立體感。
配音是一門語言藝術,是配音演員們用自己的聲音和語言在銀幕後、話筒前進行塑造和完善各種活生生的、性格色彩鮮明的人物形象的一項創造性工作。吹替是一個日語詞彙,一般翻譯為譯制配音,指將國外的電影重新配音,以方便本國人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