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告訴我們什麼
我看完一個都不能少這出電影,有兩種不同的感覺,前後截然不同,所感的對象亦有分別。再次重電里的細節,刻情的一點一滴也教我回味,亦引發我再度的思考。首次看畢「一個都不能少」,充滿整個腦子只是代課老師魏敏芝找回貧苦學生張慧科的故事情節,感人至深,扣人心弦;但第二次的焦卻落在貧困山區的教育工作上,有可悲亦有可喜。
可悲之處在於貧困山區基礎教育推行之緩慢及推行者之其身不正。資源短缺、經濟落後是基礎教育遲遲也未能在貧困山區中普及起來的最主要原因。自中國大陸於八十年代開始實行革開放,至今已有二十年,但富起來的只有一小撮沿岸地區的市民,更使貧富懸殊的問題加劇,大部份居於窮鄉僻壤適齡孩兒仍沒有入學讀書的機會,有幸入學的卻又每一刻也在求學和生計間作拉鋸式的取捨。除了因為資源短缺的緣故外,又有誰會關注到政策推行的問題上呢?近十年來,中國政府和香港不少慈善團體也紛紛籌集資金及物資,送往中國各貧困山區,弓興建「希望小學」,不斷推動山區的教育工作。但一批批的資金及物資有多少能送到貧苦學生的手中,又有多少資源是真真正正的花在有需要的學生身上呢?正當魏敏芝嚷著要到城裡找回學生張慧科,到村長家中請求幫助,村長卻一面收起一碟碟大魚大肉、吃余吃剩的�,一面拒絕魏敏芝的請求,還說沒錢,想幫也幫不了。這是多麼的人憤怒。由村長對魏敏芝的嚴厲態度,到賄賂張慧科說出擅跑學生的藏身之處,再到電視台把魏敏芝、張慧科送回水泉鎮,村長見到一大車文具及收到助學資金的眉飛色舞的樣子,都足見村長唯利是圖的作風。這不就是教育工作推行中的可悲嗎?
可幸的是,水泉小學仍然有一位鞠躬盡瘁,滿心熱摯的高老師,成為了黑夜中的一線曙光。在數月也沒有發工資,沒有錢買粉筆,把僅有資源耗盡的情況下也對二十多個學生不離不棄;面對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趕回家采望的情況下。就在准備出發的清晨仍放不下心頭大石,此忑不安,不願把自己作為它師的身份放下,依然想過不回家探病。但現實卻不容許這事發生,唯有叮囑魏敏芝好好看管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即使在極度貧困皂情況下仍然願意付出五十塊作為魏敏芝的代課酬勞。高老師工作態度之認真,對學生就學的堅持,對山區教育的不離不棄,正是山區教育工作推行的可幸之處。
「一個都不能少」整套電影以純真、朴實、自然的拍攝手法,帶出現今中國山區的基礎教育推行的實況和問題,流露出真摯皂情感、動容的氣氛。片末只以學生用七彩演紛的粉筆寫字的情景作結,並沒有交代水泉小學的及展及高老師的復職,給觀眾留下了想像的空間,這亦正是我們該對山區教育推行問題加以正視的地方。
很多人都說「一個都不能少」這電影十分感人,說小主角敏芝很偉大……種種對此電影主角行為的贊美,我都不贊同。我看到的,只有中國人的市儈,按章辦事的迂腐以及對事物的短視以及教育制度失敗的悲哀。
戲中的小老師魏敏芝,本來就是一個個性剛烈、魯莽的農村姑娘,她去代課的目的不在於作育英才,貢獻國家;她為的只是五十塊錢的工資。而推動她堅持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的動力,也只不過是高老師額外打賞的十塊錢而已。最記得還當記者訪問她為何非要找回張慧科回鄉不可的原因時,她猶疑不語只懂痛哭的那段情節,可能連她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她的原因也只是自己多日來吃過的苦頭而哭。在我眼中,她根本與電視台的接待員女士毫無分別,她們一樣是在「按章辦事」,一樣是沒工作熱誠,一樣是以自我利益為出發點,魏敏芝多的只是一份�勁而已。
另外,電影想帶出的訊息是:中國人的短視。事實上,中國大陸又何止一間「水泉小學」,豈止一個張慧科?簡陋的校舍、輟學的兒童,遍布了中國各窮鄉之中,城市人看見的只是冰山的一角,為何他們只懂同情施予給一間水泉小學,一位小老師和一位輟學兒童,對其他卻漠不關心?只可說一句:他們短視、思想表面化,對深一層的問題,好像未曾顧及過。
這故事不但說出貧村小學不幸,更是說出整個中國的不幸,固執功利的魏敏芝是一個幸,只有水泉小學才被關心正視也是一個不幸,中國人的思想到現在仍是單�發展更是一大不幸。
種種的不幸只可歸疚於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我想,導演開拍此電影的目的,可能是想中國人作一個反思,反思整個社會的前途,反思中國人的不良性格。
2. 跪求一部很早的電影!大概是和(一個都不能少)同年代的
《背著爸爸上學》
3.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 觀後感 50字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著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為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 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於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恆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游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著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麼瀟灑,多麼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斗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台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台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准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4.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主要內容
《一個都不能少》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GdrT3E3XnNs0XjZ8EbSLhQ
該片根據施祥生的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講述了鄉村代課老師魏敏芝在得知學生張慧科輟學去城裡打工後,她獨自一人踏上了進城尋人之路的故事
5.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影評
《一個都不能少》影評
寫在前面
上了十幾年學,沒有寫過一篇真正的影評,至多是觀後感。就個人感覺來看,對電影的評價可能比感想要客觀一些,理性一些,而且要多一些專業色彩。第一次寫影評,請老師批評指正。
一、電影梗概
《一個都不能少》是張藝謀的一部現實主義作品,以獨特的視角,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農村教育的現狀。影片中有許多令人哭笑不得的細節,笑得令人苦澀而無奈,而笑罷,是一種震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講述了在窮山僻水的水泉鄉,由於水泉小學唯一的教師高老師告假照顧病危的母親,一群不同年級的小學生頓時失去了上課的機會,於是鄉長便請了十三歲,只有小學水平的魏敏芝來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的時候叮囑她要好好留住學生們:一個也不能少。結果她剛剛就職,就碰到兩宗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縣里的人挑選運動員帶走明新紅,第二件事情是張慧科為了還家裡的債務到城裡打工,她歷經波折去城裡找回張慧科。又開學的時候,同學們用彩色粉筆寫滿了黑板……
但是,影片在情節處理中,我認為有些牽強。魏敏芝來水泉村,是為了那50塊錢。但是她簡簡單單為錢而來,主人公又何以做出後續的一連串事跡?價值取向上有一定的矛盾。而且,影片前後的兩個部分讓人感覺到很突兀,銜接很不自然,有些讓人費解。也可能這與張藝謀的一貫風格有關,在他的好多電影中經常會有這種情況。不過從整體上來說,這部電影還是比較成功的。
二、視覺藝術
這部電影用的幾乎所有演員都是非職業的,雖然經過培訓,但卻以真誠質朴的表演,詮釋出震撼人心的故事。整部電影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簡單、傳統。現在流行的電影似乎都在極力追求感官的刺激,但看過了缺留不下多少回味。《一個都不能少》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功,除了其主題因素以外,與拍攝中注重的視覺藝術也有很大關系。
張藝謀從事電影事業,是從攝影開始的。在他拍攝過的許多電影中,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實景,長鏡頭,強烈的色彩對比。這部電影中當然也不例外。比如說魏敏芝在徒步去城裡的時候,鏡頭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藍天與黃土地對應,而又突出了魏敏芝身上絳紅色的衣服,給人以視覺沖擊。再比如張慧科在城裡流浪,鏡頭焦點對准他,身後是城市的熱浪與浮躁,產生了強烈的反差,突出了他的無助,也牽起了觀眾的心。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也是張導的慣用手法。但是在具體處理中,也有許多不得當的地方,刻意追求質朴的感覺。比如說在城市中那部分,處理的有些忙亂,使觀眾感覺不知所措。
三、細節分析
電影中有好多的細節,有很強的震撼效果。電影中的細節可能是影片表現力的靈魂。好多細節能使觀眾發笑,但這種笑是苦澀的,無奈的。好多生在富足的城市生活中的人們不了解小山村是多麼的貧困,教育是多麼的落後。
比如,在高老師在交給魏敏芝粉筆的時候,一根一根地數,26支,一天一支,千萬不能浪費,字不要寫太大,也不要太小,太大了浪費粉筆,太小了對孩子們的眼睛不好,然後說寫成驢糞蛋子那麼大就可以了。再比如,高老師給魏敏芝介紹老師辦公室兼住所以及住校生校舍的時候,那樣簡陋的條件,聽起來讓人不可思議。在升旗儀式上,孩子們天真而又機械的動作,以及那群孩子們去磚廠搬磚、喝可樂的「傻乎乎」的行為也讓人感觸頗深。雖然這些細節可能有藝術上的加工,但是卻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同樣有很強的對比效果。最明顯的是鄉村與城市。魏敏芝的穿著、行為與城市人中忙碌、麻木或者是冷淡中的人,有著強烈的對比。所有這些,都凸現了農村教育的落後狀況,喚醒人們的良知。
四、社會效應與現實狀況
《一個都不能少》放映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使人們的目光轉向佔中國大部分人口的農村,看到了農村教育的現狀。如影片最後的字幕所說,在人們的幫助下,建起了許多的希望小學,孩子們得到了捐助的書本等等。我們也看到了許多志願者如徐本禹等到落後的鄉村中支教的高尚行為。中國究竟有多少農村處於那種狀況,很難說清,現實可能更加無奈。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明顯的城鄉差距,即使同在農村,村長過的日子與平常人家也有很大的差別。電影中魏敏芝堅持不懈,感動了台長,播出了節目,找到了張慧科,結局圓滿,但是,每一個失學輟學兒童都能這樣找回來么?即使找了回來,生活依然窘迫,很有可能再次輟學。我看到了一篇新聞報道,稱該電影的拍攝地——水泉村水泉小學,並沒有因為拍這部電影而留住學生,現狀可能比電影中的更差。生源都留到了其他條件較好的地區,而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或者是輟學。社會所給的幫助,也是很有限的。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系統工程。這部電影使更多的人將目光轉向貧困的鄉村,從現實意義上來講,是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
6. 一個都不能少 這個電影講的是什麼來著
一個都不能少 Not One Less (1999)
劇情介紹:
1.
一名十四歲的農村少女(魏敏芝)到一個貧窮的小學代課,她毫無教學經驗,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學生的欺負。但她給校長的保證是,她會在原老師回來後把班級交還給她,「一個學生都不會少」。當班上一名學生因家計困難而必須放棄學業到城市中打工,這名代課老師想起她「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費盡千辛萬苦要將他找回。她沒有錢,沒有社會資源,卻必須在復雜的大城市中找尋一名小孩。她和她的學生腦力激湯、團結合作,在尋人的過程中,無形中給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2.
水泉小學的高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只有十三、四歲的女孩魏敏芝被田村長從鄰村找來代一個月課。高老師見魏敏芝年紀太小,認為她無法教書,不想要。村長告訴高老師,找這么一個人不容易,讓魏敏芝把學生看住,湊合一個月等高老師回來再說。水泉小學學生的輟學情況非常嚴重,每年都有學生流失,現在只剩二十八個。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不會上課,整天讓學生抄課文,每天清點人數。學生們見她人小不聽她的,甚至還故意搗亂,教室里亂哄哄,但她不聞不問,只是守在教室門口,不到時間不讓走。十歲的張慧科為給家裡還債,輟學進城打工去了,魏敏芝牢記高老師的叮囑,一個也不能少,決心把張慧科找回來,單身上路了……
一個都不能少 Not One Less (1999)
劇情介紹:
1.
一名十四歲的農村少女(魏敏芝)到一個貧窮的小學代課,她毫無教學經驗,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學生的欺負。但她給校長的保證是,她會在原老師回來後把班級交還給她,「一個學生都不會少」。當班上一名學生因家計困難而必須放棄學業到城市中打工,這名代課老師想起她「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費盡千辛萬苦要將他找回。她沒有錢,沒有社會資源,卻必須在復雜的大城市中找尋一名小孩。她和她的學生腦力激湯、團結合作,在尋人的過程中,無形中給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2.
水泉小學的高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只有十三、四歲的女孩魏敏芝被田村長從鄰村找來代一個月課。高老師見魏敏芝年紀太小,認為她無法教書,不想要。村長告訴高老師,找這么一個人不容易,讓魏敏芝把學生看住,湊合一個月等高老師回來再說。水泉小學學生的輟學情況非常嚴重,每年都有學生流失,現在只剩二十八個。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不會上課,整天讓學生抄課文,每天清點人數。學生們見她人小不聽她的,甚至還故意搗亂,教室里亂哄哄,但她不聞不問,只是守在教室門口,不到時間不讓走。十歲的張慧科為給家裡還債,輟學進城打工去了,魏敏芝牢記高老師的叮囑,一個也不能少,決心把張慧科找回來,單身上路了……
http://www.mtime.com/movie/12414/plots
7. 有沒有和《一個都不能少》相同題材的電影
《一個都不能少》是能感人淚下的,以鄉村,或貧苦,或創業等為題材的電影。
我知道的還有一些:如《暖春》《落葉歸根》等
8. 介紹一下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的內容是在一個小山村裡,唯一的小學的老師高老師因為母親有病請假回去伺候母親。小學因為沒老師了,所以村長讓魏敏之一個小學畢業的學生代課。她的任務是保證在高老師來的時候學生一個也部能少。一開始她不知道怎麼教學生,也不知道怎麼管理。她把學生鎖在教室里防止他們逃跑,然後她讓學生抄課本。一天一個平時愛給敏之找麻煩的學生逃學去城裡了,敏之決定去找她,但又沒錢買車票。在眾多孩子的幫助下她混上了車。找了好多地方找不到那個孩子,她決定求助電視台。在電視台門口等了幾天的敏之最後終於在電視台的幫助下通過敏之在電視里直播她找的那個孩子。把他順利帶回了家,同去的還有電台的記者。這片故事只所以感人不僅電視情節感人,而且裡面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是他們自己的真實的名字。他們演的正是他們自己。
9. 要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一定要,不要其他。要最感人的一段。
額,,,,,,就是兩個學生因家裡有事逃走了。。。老師去找的那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