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奇跡男孩》:一部講述有先天面部缺陷的男孩創造奇跡的勵志電影
《奇跡男孩》是部溫暖、勵志、治癒的電影,能引出人們心中的善念,引起人們內心的感動。平常的人能被激發出內心的善良,心裡有傷的人能被治癒和鼓勵。
男孩奧吉是個面部有缺陷的孩子,因此他從小在家裡接受媽媽的教育。到了該上小學5年級的年紀,他的媽媽決定讓他去就讀普通學校,因為他遲早是要獨自面對人生的。
他心裡是很膽怯的。他爸爸也不願意,因為害怕他遭到不友好的對待、惡意的傷害。但在他媽媽的堅持、鼓勵和心理建設下,他勇敢地走進了學校。
雖然經受了很多的冷遇、異樣的眼神和嘲笑,但他最後終於得到了同學們的接受和友誼,並獲得了「年度好學生」的獎章。他媽媽稱他為「奇跡男孩」。
他是如何達成這些奇跡的呢?
一、家庭成員的關愛和智慧的處事方式為一個人提供了最有力的心理支持。
奧吉雖然有著特別的外貌,這給他與人交往帶來了很多的麻煩,但他有很愛他的媽媽、爸爸和姐姐,打一出生起他就成為了全家人的中心。
他們對他關懷倍至,生活上照顧他,在他遇到難過的事的時候及時為他疏導,這使得他能身心健康地成長。
家人的支持是一個人最基礎的心靈力量,家庭是一個人最安全的港灣,是一個人最後的退路,無論在外面受到怎樣的風吹雨打,總還有這么一個地方能讓人棲息、療傷。
當他在學校受到欺負和嘲笑時,他的媽媽總是在接他放學時站在校門口用最慈愛的眼神迎接他,用最溫暖的懷抱給他力量,用充滿智慧、有條理的語言給他梳理清事情的原委、狀況。這是奧吉最大的心靈支持。
他的爸爸教給他在面對別人的欺凌時要反擊,這使得他遇到不公正、不友善的對待時,並沒有一味的退讓和容忍,並沒有因為自己的不同而逆來順受成為一個弱者。這也為他的心靈健康提供了另一方面的支持。
他的姐姐總是聽他傾訴、開解他,包容、關愛著這個弟弟,想辦法帶給他快樂和溫暖。
哪怕因為全家人圍著弟弟轉而造成了對她的忽略,她雖然偶爾也會有自己的煩惱和情緒,但在弟弟心情沮喪時還是以他為重,把自己的煩惱放在一邊,想出有趣的萬聖節活動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恢復好心情。
家人的無限關懷、愛心、支持、包容給了奧吉源源不斷的心理能量。
二、同伴的友誼是滋潤心靈的營養。
作為一個外貌與眾不同的人,奧吉一開始在學校里收到了很多怪異、害怕、嘲笑、敵視的眼光,但偶爾也還是會有一、兩個友善的同學對他主動伸出友誼之手。
就是這一點點的微光讓他的心靈不至於陷入黑暗之中,讓他有勇氣繼續嘗試接觸、融入外面的世界。
他在學校最早結交到的好友傑克,他們因為一個誤會絕交了。但其實傑克被奧吉豐富的知識和幽默的性格所吸引,實際上內心已經真心喜歡和他做朋友了。
傑克在聽到朱利安說奧吉是「怪胎」後,憤怒地向朱利安揮拳,和他打了一架,這件事也導致傑克被停學2天。他後來向奧吉道歉,兩人終於和解了。
這些一點點的友誼之火都有著滋潤奧吉心靈的力量,它們給予奧吉繼續在學校生活的勇氣和快樂。
三、老師等其他人的尊重和善意是心靈健康成長的肥沃土壤。
校長圖什曼先生在朱利安不斷欺負、恐嚇奧吉之後,把朱利安的父母叫到了學校。朱利安的媽媽不認為這些行為有什麼錯,認為那是所有人都會有的正常反應,要校長多關心朱利安,還威脅要撤出對學校的資助。
校長仍然要對朱利安作出停課2天的處罰,後來朱利安父母要給他轉學,朱利安臨走之前向校長表示了對奧吉的歉意,校長欣然接受。
奧吉學校的老師、校長都非常的善良和懂得尊重人,他們沒有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也言傳身教地影響周圍的人不要用有色的眼光看待與自己不同的人。
他們有的用上課時的經典語錄,有的用實際的關心行為給予了奧吉安全、友善的外部環境,這些都是奧吉心靈能夠健康成長的肥沃土壤。
四、自己的努力成長、願意嘗試接觸和融入外部環境是心靈健康成長的動力。
奧吉自己也非常的努力,他從小在家裡接受媽媽的教育,聰明又勤奮,知識量比同齡人都要多很多。
在全家人的重點關注下,他的心理非常健康有力量,雖然還是會有低落、難過的時候,但他在其他人的開導下都能順利的調整過來。
他的性格幽默風趣,他這些人格魅力吸引了一些善良的人來和他做朋友。
可見要想創造孩子成長的奇跡,離不開家庭的關愛和良好教育、朋友的關心、外界的友善和尊重、以及自己的努力和勇於突破。
2. 瑞士音樂電影《想飛的鋼琴少年》,講述神童的故事,究竟有多勵志
《想飛的鋼琴少年》是一部很現實主義的瑞士音樂電影,天才總是孤獨的,但也很勵志,告訴觀眾應當踏踏實實做好眼前事。前半段老套,後半段漸入佳境,整部電影不管是情節發展還是結尾,雖然盡顯老套,但也抵擋不住此片散發的獨特魅力。同樣是神童的故事,這部給了我別樣的清新和感動,完美結局充滿正能量。
這是一部關於夢想和現實的瑞士音樂片,視角獨特,雖說當天才真的很累,但誰不想有個這樣的天才兒子了,他從深處了解到那很孤獨,絕非觸覺聽覺視覺所能夠表達的孤獨。關於愛、夢想、飛翔,也許一開始沒有什麼特別,越到後面,會越激動。或許,影片傳達的精神很簡單:想要真正的自由,就要具備狠狠賺錢的能力。
一個天才的傳奇故事,整個影片的基調很平和,沒有跌宕起伏的心動,沒有發人深省的道理,但卻同樣感人至深。影片的各個方面都算中規中矩,很平靜,不過鋼琴是一個能讓人心動的環節。這僅僅只是一部電影,因為他是在是太傳奇了。每個人都擁有夢想,但往往缺少去追求的勇氣,有時你覺得平淡無味的生活在別人眼裡如獲至寶,只有懂得追求同時又懂得滿足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3. 電影《叫我第一名》和《嗝嗝老師》原型人物的真實勵志之路
在安靜的教室里,大家都在聚精會神聽老師講課,突然從角落裡傳來一聲怪叫,你會怎樣看待這個同學?你會不會覺得他是故意使壞?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個每天都發出怪叫的孩子後來當上了老師,上課的時候也在不停怪叫,你會相信嗎?這個神奇的老師叫做布拉德·科恩,如果你認識他,他會笑著送給你一本他寫的書:《叫我第一名》。
布萊德·科恩患有先天妥瑞氏症,疾病產生的怪異行為使大家以為他是個過於調皮的問題兒童。盡管他的媽媽幾乎每天都會到學校去向老師、同學解釋他的怪異行為來自妥瑞氏症,但他依然無法得到公平的對待。
他的初中度過得很痛苦,在其他同學都在學著展現自己的時候,他只能像個怪胎一樣躲在角落裡做著怪異的行為。他自卑、彷徨,看不到自己的未來,直到有一天他的校長梅爾先生找到他,想讓他給全校的師生講一講妥瑞氏症。當他面對全校師生講述了妥瑞氏症到底是什麼、患有妥瑞氏症的人會有什麼樣的症狀後他獲得了學校師生的理解和鼓勵。
從此,布拉德·科恩了解了教育的力量,並樹立了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布拉德·科恩立志要做一名關注學生優點、長處,並給予學生獎勵的老師,而不是盯著學生缺點和缺陷的老師。這樣的老師曾經是他夢寐以求期望,他期待實現目標,並為世界帶來一點變化。
布萊德·科恩有了媽媽和校長梅爾先生給予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他變的樂觀、積極、自信,學習越來越好,他的高中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觀。老師也開始理解他,開始忽略他的怪異行為和聲音來關注他的內心。
高中畢業後布萊德·科恩考入大學,他堅持著做一名老師的夢想,雖然人們不認同一位患有妥瑞氏症的人做老師,雖然他曾經連續被24所學校拒絕,最終被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小學錄用。任職一年後布萊德·科恩被推選為喬治亞州年度最佳新老師。
萊德·科恩一直對他的學生說「要相信如果科恩先生可以做得到,我也可以。」如今布萊德·科恩已成為一名副校長、一家非盈利組織「咆哮扭動夏令營」的創辦者和公共演講家。
布萊德·科恩為夢想排除萬難的事例為實現人生目標的人樹立了一個榜樣。2005年他當選全美最佳教師,之後他與麗莎·維索一起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了書。該書出版後,於2006年贏得獨立出版家獎(Independent Publisher Book Awards)最佳教育書類獎。之後他以編劇的身份參與了電影《叫我第一名》的改編,該電影於2008年12月在美國上映。2018年布萊德·科恩的書和經歷再次改編為印度電影《Hichki》(中文譯名為《嗝嗝老師》),並於2018年10月12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生活中總有著令人消極沮喪的時刻,不要把自己的缺點或困難作為退縮、放棄的借口,學會積極樂觀的重新上路、永不認輸。
4. 勵志教育大電影放飛·夢想的主要內容
講述了小主人公沈瑩因家境貧困,被同學們另眼相看、多方排擠,一次偶然的機會,周圍的同學發現沈瑩在聲樂方面非常有天賦,是個非常善良的女孩子,處處為他人著想,幾經波折,沈瑩重新收獲了友誼,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放飛·夢想》影片均由中娛搜星的優秀小演員參與演出,女一號「沈瑩」由中娛搜星旗下簽約小演員龔雲舒、王慧琳、田佳怡、逄蘇、郭子祥等參與演出,由中娛搜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御用導演畢赫南先生執導。
(4)有嬰兒的勵志電影解說擴展閱讀:
創作過程:
青島少兒演員兒童電影《放飛夢想》在青島開機8月26日在青島天山小學開機,開機儀式現場,中娛搜星全體工作人員以及導演畢赫南導演以及這部電影的主要演員以及全體攝制組人員參加了此次盛典。
2015年3月21日上午,由中娛傳媒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李翔出品,青島中娛搜星總經理蔡少烽監制的兒童電影《放飛夢想》在中影國際電影院成功舉行全國首映。這部關於兒童成長追求的電影記錄了無數孩子的歡笑,也見證了無數個孩子的成長。總有這么一部影片,帶給我們最初的人生啟蒙,如一把火炬,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5. 教育勵志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
教育勵志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
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關於兒童成長的印度電影,也許影片要詮釋的正是: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每個人都是一顆明亮的星星。看過的人一定覺得所表達的似乎不止這么多,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感悟。並且告訴我們要學會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學會理性客觀地分析事情。
勵志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法蘭克福的下午稍微下了點雨,那會兒我剛剛在一個美國志願者的陪同下從一位艾滋病醫生的診所出來,街上騰起一陣陣熱雨,burning rain,他說。接下來我們要干什麼呢?不知道。要不然,他接茬說,我帶你去看看我工作的小學校吧。我想了下,自己不應該羅嗦,所以也就不要所謂的引入技巧了,直接切入正題,這位志願者的工作所在地,並非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不過是距離法蘭克福市中心遠得可怕的一所有些特殊的小學校而已,面積狹小,好在環境親近自然。這是Shuan介紹他給我認識時就已經說明的,說他工作的是a school for children who company with Autism,最後一個單詞所代表的一種“疾病”在國內,目前被稱為,自閉症,或者說,孤獨症。看著草地上那些嘻嘻哈哈亂作一團的小朋友大朋友(有的已經過了十二歲甚至有的已經進入青春期),我倏忽想起去年春節回家途經香港在一次關於兒童教育座談會的旁聽席上看到的電影,《地球上的星星》。
一部洋溢著童真、包容、善良跟陽光的電影。
不過有一些不一樣。電影中的小男遇見的的確是典型Autism的症狀——讀寫障礙,但他認識自己的爸爸媽媽,說話表達也富於“傳統”社會(或者稱為“正常”社會)所固有的邏輯,並且還擁有一個殷實完滿的中產階級家庭,比起跟他遭遇相同的同齡人,因為一部陽光電影的指向性,這之間巨大的境遇鴻溝寬得不真實。但要說句公道話,這種不真實絲毫不影響觀眾的理解,即便此前你對電影所討論的問題一無所知,你也會很輕松地走進故事,除了這個大門牙的可愛小男孩,還有一個能唱會跳長得也還過得去的年輕男老師,當然還有濃得化不開的童話故事一樣無堅不摧的友誼——是,男老師之前的表現的確很有中國電影電視劇的范兒,給人感覺那緊縮的眉頭似乎肩負著拯救全宇宙的小孩兒的重任(笑),但後來男老師的際遇——他走進一所我在開頭提到的小學校,這種誤解得以冰釋,讓所謂中國式的高大全見鬼去吧,即便是今年他們拍出了一部在美國得了小獎的公益艾滋孤兒電影(我就不點名了),即便他們吹噓著自己有多真誠有多三個代表,我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說,讓他們帶著他們的屁眼見鬼去吧。
這個誤解的冰釋過程可以解說如下:我身邊的朋友很少,這或許並非是一些人所崇尚的少而精主義(less is more)。可就這些少之又少的朋友,一開始幾乎都沒有辦法理解,我為什麼總對那些跟自己的生活似乎毫無瓜葛的事件感興趣。當他們在討論獨立音樂小清新時,我在跟他們說受艾滋病影響的中國兒童;當他們排隊去銀行購買新發行的基金時,我在他們耳邊嘮叨廣州的綠校和成都的愛慧(因為一些上不了檯面的原因,後面一個學校或許面臨著一些自身的困境)……有時候我也覺得很難啟齒,在我上小學之前,我也有稍微的Autism徵兆,幸運的是我那時候至少有一個心態開放積極的家庭和一個當時看來在小地方很了不起的海外親戚(只不過在台灣),這些都讓我能得到即使算不上世界先進總不至於落後似如今朝鮮的學前幫助。當時的表現種種我現在是沒有辦法想起來了,不過只要我面對這群孩子,我很容易就能找到非“傳統”社會的交流溝通方式。佛曰,不可說不可說,而我何其幸哉。
要進一步解釋這種讀寫障礙或者說Autism,我們可以借用列維斯特勞斯的“生物語法”概念(bio-grammar)。作為一個研究符號學的結構主義者,列維斯特勞斯在同一時代的文化地理學的發展中吸收了不少經驗,基於結構主義的二元對立原則這個假定,他引出“生物語法”概念,稱每一個個體體內都有一種“生物語法”,以讓他們自己去解釋文化信息的符碼和接受關於文化信息符碼的.解釋,這里的符碼指的是一個特定時期人們所共享的習俗表達,如道德、邏輯、習語等等。從這一個概念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如果一個人他體內的“生物語法”與主流人群的略有差別的話,他很有可能就沒有辦法順利地讀和寫。比方說,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再比方說,在15世紀就畫出飛機模型的達芬奇……當然他們的成就都不僅限於此,我是說,我們小的時候學到的課文說,達芬奇自己學著母雞要孵化小雞,課文後面總結說達芬奇是勇於實踐(或許是因為當時大膽改革開放的鄧小平提出的口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可誰能保證他只是真的認為自己有能力孵化小雞呢?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跟我們眼中的很可能是不同的啊。
在生命的開始階段,於茫茫宇宙中遇見Autism這樣“美好”(或者確實是美好,誰能真的分辨呢?)的現象,最後能夠得到世人關注的其實少之又少,愛因斯坦與達芬奇都是個例,再罕見不過。所以這部電影盡管提供了一個讓所有觀眾都滿意的皆大歡喜的結局,但事實是它希望傳達出這樣的理念,就像國內一位自閉症兒童的媽媽所寫的感人至深的《蝸牛牽著我去散步》中所說的那樣,也許我們認為我們生養了一個“生物語法”與傳統社會格格不入的孩子,這個孩子是“蝸牛”,我們受到了上帝的懲罰,上帝讓我們接下來的人生要牽著蝸牛走過,可沒准兒,上帝真實的意圖隱藏在事實的另一面,“我忽然想起來,莫非是我弄錯了?原來上帝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另一個問題是,即便我們了解到這些,我們都能做什麼?
非洲、東南亞、拉丁美洲、包括中國的河南、安徽、貴州、江西、湖北山區、雲南、或許還要算上新疆和西藏,這世界有那麼多地方被這樣那樣的原因——政府也好族群也罷——盡情壓迫慘烈碾碎。我們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去不一樣的環境做這樣那樣的志願者,而畢竟每一個年輕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過,尤其是在家庭負擔較重的傳統東方社會,無論地價飛漲的城市抑或人口如水土般狂躁而茫然流失的農村,“做好事”的收益跟付出明顯不對等——更何況對當今國內的很多大學生而言,除了學校每年暑假組織的不倫不類的極具中國特色的三下鄉活動,根本就找不到合法組織為自己提供奉獻愛分享愛的自由。
不過,起碼我們都有能力善待身邊的小朋友大朋友。我的大部分成績優異的高中同學,現在他們分別在國內各個知名學府顛三倒四為自己的未來競爭。當這一群天之驕子、山窩窩里飛出的金鳳凰回到山區小城時,或許是盛情難卻,或許是別的什麼原因,他們辦起了收費制的補習班,參加的有小學生,有中學生,但無論哪種,背後自然而然都站著堅定的望子成龍的父母。——這讓我覺得自己很羞恥,或者說如果我的父母稍微在乎一點比較,就會覺得他們的兒子很羞恥,因為別的大學生放假在家都能掙錢,我要麼晃盪著不回家,即便回家也是招蜂引蝶帶著一大群表弟表妹以及他們的小同學小朋友整天東游西盪。所幸,跟我一起玩的小朋友如今上了初一,他們的成績並不比參加我的金鳳凰同學補習班的小朋友成績差。我不願意看到的並非是收費(那再正常不過),而是,你回過身用套在自己身上十幾年如今好不容易掙脫一點點的鎖鏈套在比你小得多的弟弟妹妹身上,這種傳統的傳遞,總歸讓人困惑。
他們,也和我們一樣,都是地球上的星星啊。
匆匆寫就這篇文章,一來是今天見聞的有感而發,二來無論是在豆瓣還是時光網上,國內觀眾似乎對這部電影了解甚少,做個小推薦。
;6. 電影解說文案《白宮管家》
導演:李·丹尼爾斯
主演:福里斯特·惠特克
類型:劇情/勵志
故事講述了一個黑人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面對殘酷現實的奮斗歷程。他親眼目睹了妻子被白人地主帶走,選擇了沉默,承受著慘叫的痛苦。他讓年幼的兒子進屋成為黑人家奴,雖然地位低人一等,但至少能避開棉花地里的風吹日曬。在兒子卡爾成長後,他離開了殘酷的農場,卻在更黑暗的世界裡掙扎,最終成為酒店管家。在白宮工作期間,他經歷了政治風雲,面對種族隔離,與兒子觀念沖突,直至遇到肯尼迪總統,看到了希望。然而,總統遇刺、繼任者約翰遜的白人主義、小兒子戰死越南,這一切讓卡爾感到絕望。在里根總統的支持與反對中,卡爾最終選擇辭職,與兒子和解,繼續為黑人權益奮斗。
電影反映了那個時代黑人的悲慘遭遇和社會不公,展現了人物在逆境中的堅韌與覺醒,以及對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盡管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現實中的殘酷遠超電影所展現的。通過電影,我們得以窺見歷史的影子,感受那些前輩們為我們現在的生活付出的努力,珍惜當下,過好每一天,是對他們最好的感激。
7. 兒童勵志電影《小孩不笨》
兒童勵志電影《小孩不笨》
故事梗概
《小孩不笨》乃2002年新加坡最賣的電影之一,此電影既溫情洋溢,亦笑中有淚,贏得來自新加坡本土社會各階層,包括政府高官的掌聲外,更是「時代雜志」極力推介之作。
片中探討家庭關系、小孩子自殺、教育制度以及父母與子女溝通的問題,深入淺出,嘻笑怒罵,是一套不可多得的電影;故事有許多隱喻,利用小孩和成人之間發生的事件,來比喻和政府之間的微妙關系。
《小孩不笨》故事講述仨個就讀EM3課程的小孩子,如何應付學業及叄個家庭所帶來的沖突。新加坡的小學生到了五年級,便要依學業表現,被分派就讀EM1、EM2或EM3叄種不同課程,其中EM3內容最淺,亦被視為最沒前途。透過叄位編派到EM3課程的小孩,讓大家看到所謂的「精英教育」游戲規則和家長那種「望子成龍」的心態,如何扼殺了一群無助孩子的命運。
劇情簡介
孩子踏入青春叛逆期,父母們通常會投訴孩子很壞不聽話,很難與孩子溝通,其實孩子真的壞嗎?真的完全無法和孩子溝通嗎?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們沒給予適當的教導,反而一味地譴責他們,認定他們是朽木不可雕,或許,社會真的會多一個敗類。別因為大人的無知,而害了孩子。其實,只要大人們和孩子有健康的溝通方式,多賞識他們,包容他們,給予他們肯定,降下身份做他們的朋友,將不難發現,其實孩子並不那麼壞。
湯姆(15歲)和傑瑞(8歲)的家庭就有如新加坡一般中等階級家庭,父母都忙著工作賺錢,缺少了溝通,以為只要在物質上滿足他們就足夠了,卻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和賞識。另一方面,湯姆的同學成才也和他的父親同樣有著溝通的問題。出身卑微的成才父,由於自己曾經誤入歧途,所以不想成才步上自己的後塵,對成才寄於厚望,希望他能有出息,好好讀書,可是成才的成績偏偏不盡人意,令他極為心痛。他是個沒學識的粗人,以為對成才拳打腳踢就是最好的管教方法,結果讓成才對父親更加抗拒。
【影片一開始是很幽默的,而且也生動地反映出了家庭問題、學校問題和學生問題,在影片中段也含蓄地反映了國家的法律和教育部的政策問題。而後當Tom和成才走上歪路之後,經過一番波折,最終成功讓他們走上了正道,並且他們的父母最後也明白了道理,但是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
人物簡介:
Tom的父母:整天忙於工作,對孩子只會譴責,認為孩子沒有優點可言,而對學習的成績無論好壞他們都不滿意,處處挑他們的刺。面對家庭的冷淡和學校嚴厲的處分,導致Tom和成才走上了歪路。Tom出事後,父親趕去處理事情,使他們明白了道理,也體現了他們父子之間的愛。
成才的父親:曾經因為打架而坐牢並且腿被打斷,擁有一個兒子,出來後希望孩子能在學校有出息,但是兒子卻跟父親一樣只會打架,學業非常糟糕。他父親認為打就會使孩子成材,卻沒有正確開導他。成才走上歪路後,一次他見成才被打,便上去幫成才對付打他的人,卻因為被打滾下樓梯,送院後不治死亡。但是臨死前懂得了教孩子的方法和道理。
Tom:學業有成,但是沒有受到家庭的溫暖,並且因為帶色情光碟到學校而被學校嚴厲處分。受到家庭和學校的壓力,他與他的同學成才離開學校,與小混混稱兄道弟,走上歪路。後來被“兄弟”們指使去偷東西,被假CID抓去勒索2000新加坡幣,否則“送去警察局留案底”。為籌2000,他們偷東西,搶婆婆的金鏈,最終良心發現回頭還給婆婆,卻被街坊抓起來,就發生了Tom父親處理事情,成才父親摔破頭的事情。最終成才父親離開人世,Tom安慰成才。
Jerry:Tom的弟弟,全片幽默之主角。開始時學校文藝演出,被同學捉弄親了同班女同學、與她“共枕”。然後同學捉弄他說他要做爸爸,她要做媽媽了。Jerry不懂得孩子是怎麼來的,到處尋找答案,卻得不到正確的答案。Jerry為幫她“墮胎”,讓她吃很多黃梨,結果使她拉肚子,最終誤會澄清,被父母訓斥一頓。學校文藝演出快開始了,Jerry想請父母去看,但是父母總說忙,無暇去看。最終為了“買”父親的一個小時,Jerry不惜偷錢,但被發現,最終先使父母明白工作的忙碌使家庭的溫暖被忽略了。
成才:在學校學業不良,喜歡打架的青年。非常喜歡武打,並且買了很多有關李小龍的影片。但是卻受到父親的反對。又因為在學校有多次打架記錄,因毆打老師事件被開除。後跟Tom走上歪路,最後使父親從樓梯上滾下來,摔到頭。在父親住院時他乞求校長見父親,最終使大家都明白了教育的道理。父親去世後,復學後的成才積極在學校練武打,最終代表新加坡出賽,贏得世界武打冠軍。
本片特點與新穎之處在於集合了幽默與感動為一體,而且在基礎上修改了一些傳統的因素,取代之的是更好的方式,例如成才父親去世的過程沒有交代(傳統的是成才父親該在說完話後斷氣),卻把鏡頭從成才父親還有一口氣一下子轉到父親的遺照上,說明結果,去掉了過於繁瑣的哭哭啼啼。又如不同的鏡頭說話相接,是現代電影或電視劇常用手法,導演把不同人的觀點與之糅合,達到觀點交鋒的效果。當然,其中有些幽默也是經過處理的,或是其他幽默影片中沒有太突出的幽默,這部影片卻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感動的情節也不失傳統。本片不失為一個好影片,而且出在新加坡中實在難得。】
《小孩不笨2》透過傑瑞和湯姆成長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孩子們不只是需要關懷和愛心,他們也期待父母親給予他們賞識和肯定。
《小孩不笨2》受到香港教育界的極大關注,並得到香港教育城大力支持,推薦為父母與子女本年必看電影之一。
幕後花絮
《小孩不笨2》以新加坡競爭激烈的教育文化為背景,真實反映青少年在學校及家庭里所面對的壓力。惟本片深入探討父母與子女之間因彼此缺乏溝通而產生的代溝、反映家長管教子女時所面對的困難的主題,永不落伍,放諸四海皆準。《小孩不笨2》透過三個孩子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孩子們不只是需要關懷和愛心,他們也期待父母親給予他們賞識和肯定。本片讓父母反思“天底下沒有教不會的小孩,只有不會教的父母”這句話。《小孩不笨2》受到香港教育界的極大關注,並得到香港教育城大力支持,推薦為父母與子女本年必看電影之一。
《小孩不笨1》曾改名為《憨仔鬼精靈》在內地上映過,根據該片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也曾在央視八套播出。由於該片在華語地區獲得了普遍好評,相隔4年後,梁智強繼續拍攝了續集《小孩不笨2》。該片在新加坡上映時取得的成績超出了梁智強的預期:“創下了近10年來的本土電影票房紀錄,成為新加坡歷史上票房排名第二的本土電影。”
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2》在香港公映,連續掀翻好萊塢一部汽車和一艘客輪,以周日53萬的成績勇奪冠軍。香港票房第一位寶座上近來難得一見地出現黃皮膚面孔。導演梁智強將華人社會存在的教育問題,融入輕松幽默的風格中,講道理講得有聲有色,討好觀眾之餘,又因話題夠切身而引起強烈共鳴,在香港奪得開門紅,情理之中。
影片在創作之初,導演梁智強著力把人物刻畫成為新加坡普通人,通過日常小事來反映父母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並以輕松的風格來講述:“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這一沉重的話題。片中三個孩子的遭遇都是日常所見之事,觀眾看戲如同在鏡子里看自己,大人孩子觀後都深有感觸,令看過的觀眾都直呼“很真實”。
影片陣容
導演梁智強在表演、導演、唱歌、歌詞創作、電影製作和劇本創作上都頗有天賦。1999年梁獲得紅星大獎終生成就獎,2004年紅星大獎多才多藝獎。他2004年的作品《跑吧!孩子》是首部獲得國際電影大獎的新加坡電影。他獲得過包括2003年伊朗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導演在內的共6個國際獎項。
在新加坡影視界,梁智強算得上是個“全能選手”:主持、唱歌、漫畫、導演、編劇樣樣在行。迄今他已導演了10部電影,總票房達2500萬新幣,新加坡最賣座的10部電影中他一個人就佔3部,打破了“新加坡拍不出電影”的偏見。
;8. 看過一部澳大利亞兒童勵志電影,求片名,劇情:一小男孩隨父母開車去野外露營,父母在倒車時,墜崖身亡。
荒野有情天 (1980)
導演:彼特·克林遜
主演:瑞克·斯克路德/傑克·湯普森/威廉·霍爾登
類型:劇情/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澳大利亞 / 美國
語言:英語
又名:天涯一孤雛
荒野有情天的劇情簡介······
在去森林裡露營的途中,小男孩肖恩(瑞克·斯克路德 Rick Schroder 飾)同父母一起遭遇了可怕的車禍,在車禍中,肖恩的父母雙雙身亡,不知是幸還是不幸,肖恩活了下來。在偌大的原始森林裡,小小的男孩形單影只的徘徊著。這一切都被帕特瑞克(威廉·霍爾登 William Holden 飾)看在眼裡。帕特瑞克對自己的重病心知肚明,也明白自己已經時日無多,所以他來到此處,希望能在故鄉的土地上安然長眠。
就這樣,屬於帕特瑞克和肖恩的旅程開始了,一個走向新生,而另一個走向終結。在旅程中,帕特瑞克不斷的向肖恩傳授著在叢林里生存下去的要訣,而肖恩也在學習的同時不斷的磨練的內心。一段旅途兩個終點,他們能夠順利抵達各自的目的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