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是我見過的最「喪」的教育題材的電影——電影《超脫》
提起校園題材的電影,最容易想到的,是《死亡詩社》、《放牛班的春天》。這些電影告訴我們,一個好老師是如何感化那些處於人生轉折階段的孩子們。可是有一部電影,同樣是校園題材。同樣也有負責任的好老師。但是,它從頭到尾,都充斥著絕望——電影《超脫》。
亨利是一名文學教師。他被聘任到一所中學做代課教師。這所中學,有著全區最差的生源。很多學生的表現低於同年級應有的水平。學生家長對學生漠不關心,學生們自己則自暴自棄。更有甚者,學生之間的欺凌,甚至學生辱罵老師,都是家常便飯。
亨利獨居。他唯一的親人,是住在醫院的外公。外公年紀大了,經常會犯糊塗,甚至有時會把自己鎖在病房的衛生間里。亨利經常去看望他,陪他聊天。
亨利七歲那年,母親服用安眠葯自殺了。當亨利長大後,他隱約察覺到,母親在年輕的時候,被亨利的外公性侵過。所以亨利對外公的感情有點復雜。即使在他成年之後,與童年、與母親有關的記憶片段總是不時地在腦海中出現。這令他經常感到非常痛苦。
也許是因為亨利有著童年時期的心靈創傷。所以亨利對於不幸的孩子,總會多一分悲憫。
一天晚上,亨利在公交車上遇到了一個未成年的小雛妓,艾麗卡。艾麗卡濃妝艷抹,舉止粗魯,輕浮浪盪。甚至明目張膽地在大街上攬客。但是艾麗卡明顯年齡還小。她的臉上、身上帶有明顯的外傷。她無家可歸。
亨利把這個孩子像流浪貓一樣地撿回了家。他給了艾麗卡食物和一些治療外傷的葯物。允許艾麗卡住在自己的家裡。心懷感激的艾麗卡,盡自己所能來報答亨利:她做飯、做家務。幫助亨利照看外公。聽亨利訴說自己童年的故事。
但是畢竟,亨利無法提供艾麗卡成長所需的所有條件。亨利最終把艾麗卡送到了相應的兒童收養中心。此後亨利不時地去看望艾麗卡。
亨利代課的班上,有一個女學生叫梅瑞狄斯。她在學校時,會因為肥胖,而被同學嘲笑、欺凌。
而當梅瑞狄斯回到家後,她的興趣愛好與生活方式不被父母所理解。梅瑞狄斯熱愛攝影和繪畫,但是這卻遭到了父親嚴厲的指責:「你為何不畫一些積極向上的東西呢?譬如明快的顏色。我白天辛苦工作,晚上的好心情也被你的青春焦慮症給毀了。知道了嗎?我對你所謂藝術煩透了!」
和很多父母一樣,梅瑞狄斯的父親對她的想法不理解,也不願嘗試去理解。在他看來,只要孩子的成長不符合自己的標准,就是錯的,需要被矯正。他不願思考自己的言語暴力是否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彷彿自己白天辛苦工作一天,晚上回到家,理所當然地應該看到一個完美的、優秀的孩子。否則,就是孩子的錯。
所以,亨利調侃道:應該設一個強制條件,在人們打算做父母之前先培訓。
亨利看到了梅瑞狄斯的無助與脆弱。他想要施以援手,但是實在是力不從心,更何況亨利也是心中有傷痕的人。最後,絕望的梅瑞狄斯選擇服毒自殺。
這所學校里充滿了讓人頭疼的學生。但是,所有老師們看到的,這些孩子們的叛逆、不服管教、罵人、打架,都是因為茫然,因為找不到方向。他們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尖叫。他們恐懼,他們憤怒。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求助。
在亨利的課堂上公然挑釁過亨利的男孩子,卻在亨利即將離開學校的時候說「我會想你的」;
因為虐貓而被送到心理輔導室的男孩子,在面對質疑的時候,眼神空洞而茫然地說:「我被困住了,就像那隻貓一樣」;
一個幾乎放棄自己學業的女孩子,面對老師為她描述的未來的生活場景「你只能和80%的美國勞動力競爭最低工資的工作,而且一輩子翻不了身」的時候,眼神中有著藏不住的迷茫與恐懼。
無助的孩子們背後,是不負責任的家長。
當孩子們觸犯校規,被責罰甚至被開除時,家長們只會態度強硬地指責學校沒把孩子們教好。但是家長們很少認為自己該對孩子們負有責任。當學校舉辦老師與家長們的交流活動時,幾乎沒有家長來參加。
這部電影並沒有給出一個歡樂的結局。電影很壓抑,也很真實。電影的結尾,茫然的人依舊茫然,無助的人依舊無助。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面對著生活中所有的絕望,有人會就此沉淪,有人會努力掙扎。在努力過後,也許會看到希望,也許不會。但是,你必須選擇平靜的接受。因為這就是生活。
㈡ 電影課《動物行為》
《動物行為》是奧斯卡獲獎團隊艾莉森·斯諾登和戴維·芬的作品。2019年1月,該片獲得2019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提名。
短片主要講述了六隻患有不同心理病症的動物集體參加情緒治療的故事。在心理醫生萊納德的引導下,它們逐步呈現各自的問題,分離焦慮症、強迫症、暴躁症等等。
一條患有分離焦慮的水蛭;
一隻飲食失調的豬;
一隻有負罪感的鳥;
一隻患有強迫症的貓;
一隻會吃掉丈夫的螳螂;
一隻剛愎自用的大猩猩。
每種動物身上都有不同的特性,每隻動物的行為都反映了人身上的共性。
水蛭勞倫: 分居焦慮症,伴侶麥克嫌棄她懶,不做家務,要和她分開,分離使勞倫痛苦。分離使缺乏安全感的勞倫還焦慮到犯哮喘(心理問題軀體化),心理治療師倫納德給她小口袋讓她深呼吸,她才感覺感覺到了安全,小蟲子缺乏安全感的形象一下子印入眼簾。
聯想電影:《自閉歷程》--------女孩在密閉空間里獲得安全感。
聯想生活:高一入校、分科,對原來的老師、同學過分依賴心理。
解決之道:讓自己強大起來。關系中,婚姻中,保持精神、經濟獨立。
大猩猩維克多: 情緒暴躁、有攻擊傾向。我行我素,外表堅強,內心脆弱,通過暴力、敵意、逞強來掩飾自己的悲傷和脆弱。例如,遲到:不按時來進行心理治療,進門踩了倫納德的本子,還不撿起來道歉,傲慢,不願意自我介紹,結識新朋友,還一屁股坐扁了勞倫,對他人無理,有暴力、攻擊行為,不認為自己有問題。
聯想:別人都認為我是一個傻帽,可能有外貌焦慮
聯想:同學們認為自己很完美的,舉手?
解決之道: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螳螂夏洛兒: (自然界動物交配後吃掉配偶,為了補充營養,傳播後代。)長期戀愛困難,不斷更換對象,沉迷手機,忽略外界,作為單親媽媽,她很難,由於子女太多,發廣告,上相親網站,也沒人願意接受她。
聯想:有些媽媽通過生育子女,尋找寄託和安全感。
解決之道:找到合適的人進行心理療愈-----大猩猩也許是一個很好的下一任對象,接納對方的不完美,願意在一起。
小鳥傑弗里: 童年的陰影使他感到冷、飢寒交迫,孤獨,有戀母情結。他不願意與弟弟艾倫分享食物,於是,看著弟弟弱小,將其殺害,傷了媽媽的心,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局面。
心理醫生的共情:他還是個孩子,面臨許多困難的選擇。搖鈴鐺:催眠治療。
聯想:《愛德華大夫》電影,為了忘記殺害弟弟,遺忘自己的身份。
小豬陶德: 自己總是想吃東西停不下來,到處偷吃,在狗狗倫納德的建議下,堅持了一個月不吃松露巧克力。-----原因:通過吃來緩解焦慮。
聯想:女生們選擇吃吃吃買買來緩解焦慮。
解決之道:找到引起焦慮背後的原因。
小貓: 喜歡舔毛,認為自己不幹凈,不停地舔,停不下來,強迫症,潔癖。
解讀:強迫症是因為做了自己認為羞愧的事情。
聯想案例:用眼角餘光看別人,擔心別人在看自己。尋找原因,偷看小黃書。
解決之道:找到原因,處理認知,恢復正常行為。
狗狗倫納德治療師: 也有自己的議題,喜歡聞別人屁股,但是他有效控制住了本能沖動,甚至把「追棍子」轉化為積極行為,為其他動物做了表率,為猩猩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容器,為團體提供了一個抱持性氛圍
額外討論:
1.影片中動物如何對待別人的問題?-----指責!
2.大猩猩變化的轉折點在哪裡?--------棍子。
3.大猩猩願意傾訴,心理醫生為何推走了它?------團體的設置,咨詢師的邊界。
4.眾人走後,獨自打掃意味著什麼?-----治療師的心理建設:團體記錄、心理督導。
借物喻人向來就是講故事好用的手法,影片中的動物,其實映射的就是現實中的我們,或者我們周圍的人,這個短片友好的向我們展示了心理治療中團體治療的一個片段,盡管水蛭的個體分離焦慮,母螳螂的糟糕的婚姻,貓咪的強迫症,鳥兒的排除異己,等等這些從動物角度來看都是他們的自然選擇,基因使然,這是無法被 「 治 」 好的,天然的,而影片想傳遞的,更多是人作為能夠作選擇的個體,或許因為過去成長生活造成的影響,被烙上這樣或那樣的印記,帶上了這些動物的特點,但是這些都沒關系,就像片中狗狗說的, it's ok,but it's not ok, 前者說的是接受自己,後者說的是改變自己,最終的轉折,來自猩猩扔出了棒子,狗狗跳出到窗外撿棒子,可以看到,即使作為裡面最理智,最 「 健康 」 的狗狗,一樣有著他剝離不掉的部分,然而當他跳回房間,還回棒子時,又轉變回理性而客觀的狗狗,他對猩猩行為的理解與接受,使猩猩痛哭懊悔,最終得以釋放,可以說這是次成功的治療,時間到了,狗狗需要請他們離開,收拾殘破的房間,或者是混亂的心情,來面對新的團體,猩猩說,我覺得才剛開始,是的,這僅僅是個開始,是個好的開始。離開這個房間時,變化已經在發生了。
㈢ 哪些影視或文學作品裡提到過焦慮症並說明是誰患有這種心理疾病。
1、焦慮簡史:(加拿大最負盛名女作家 北美多項榮譽文學獎得主 帕特里)
2、柯雲路作品:《焦慮症患者》(2007年)。
3、電影:《A面B面》
㈣ 為什麼說焦慮症是一種隱藏的「殺手」
雖然這是個人人喊焦慮的年代,但大多數人對焦慮症都有很深的誤解。誤解最深的就是,認為焦慮症僅僅是患者的精神層面出現嚴重的病態情緒,並且可能伴隨產生抑鬱,但完全沒有軀體症狀。
可以明確告訴你,焦慮症的症狀不僅沒有停留在精神層面,而且更多的是體現在生理行為方面,進行的是一場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博弈。焦慮症通常會伴隨植物神經紊亂症,極大地增加焦慮症患者的痛苦。
多休息可以讓身心輕松,減輕心理焦慮。所以,平時要注意保證充足的睡眠。睡前洗個熱水澡對睡眠質量更有幫助。焦慮症的本質是由心理問題引起的,所以在治療上,主要是心理治療。如果我們發現我們生活中經常地焦慮,那麼我們應該及時地注意自我調節,如果情況很嚴重,就需要尋求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