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動用59多萬人拍攝一部電影,蘇聯為何要這么炫耀
歡迎關注興替鏡公眾號xingtijing,更歡迎大家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以評論方式給我們留言,我們將篩選有代表性的問題詳盡解答成文章(404問題除外,你懂的),讓30萬愛好趨同的人感受到你的腦洞。參與方式:留言欄中的輸入#縱論#
關鍵詞:戰爭與和平、赫魯曉夫、赫本、冷戰
說起蘇聯電影,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解放》或者《攻克柏林》。這些蘇聯電影以規模宏大著稱,雖然藝術水平和所要體現的情懷不怎麼清晰。蘇聯電影一直都十分捨得投入,這除了宣揚蘇聯的經濟發展之外,也有和美國較勁的意思。蘇聯耗資最大的電影是《戰爭與和平》,為了拍攝這部電影,蘇聯共動用了59萬多人。
一、蘇聯希望在各方面都能壓過美國
1945年,二戰結束以後,蘇聯和美國的較量已經逐步展開。在冷戰的初期,由於戰爭的消耗,蘇聯的國力明顯不如美國。因此蘇聯採取了革命輸出和局部收縮的戰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駐扎的伊朗境內的蘇軍撤退。在這一時期,蘇聯拍攝的電影主要是宣揚蘇軍英勇善戰和高層的英明指揮。例如《解放》《攻克柏林》等等,這些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雙方不停的開會和聲勢浩大的戰場場面。為了拍攝這些電影,蘇聯確實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這些電影在50、60年代經常播出,視乎是當時必看的教育電影。不過從歷史事實和藝術性上來說,這些電影就要靠邊站了。尤其是歷史真實性,存在很大的問題,為了宣揚自己的一方,極度貶低對方,根本做不到公正。
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後,赫魯曉夫成為了蘇聯的當家人。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赫魯曉夫提出要與美國進行和平競賽或者公平競爭。蘇聯試圖在各方面都要壓過美國一頭,這就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思維。除了在軍事和政治上的較量之外,那些細節也不能放過,甚至包括居民的生活。赫魯曉夫和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松,關於兩國國民生活的問題展開了廚房辯論。蘇聯在這方面是無論如何也壓不過美國的,畢竟蘇聯是一個以重工業為主的國家。既然在生活上不如美國,拿在文化上就必須壓過美國一頭。美國和義大利聯合拍攝了俄國名著《戰爭與和平》,這部電影幾乎包攬了當年所有的大獎。蘇聯高層心裡很不爽,自己國家的藝術為何要被美國翻拍。
二、蘇聯動用59萬人拍攝電影,真是不惜血本
蘇聯認為自己國家的著作,應該由蘇聯拍攝。而且此時的蘇聯頗有與美國較勁的意思,在蘇聯高層的授意下,蘇聯開始拍攝自己的《戰爭與和平》。蘇聯在各方面的投入都很大,總花費4000多萬盧布。這筆錢放在今天,相當於10多億美元。為了拍攝波羅季諾會戰的宏大場面,蘇聯動用了12萬軍隊和35000多匹戰馬,為了拍電影可真是拼了(這個鏡頭前後拍攝了35天時間,重復了好幾次)。整個電影長達8個多小時,為了拍攝這部電影,總共動用了59萬多人。這部電影前後拍攝共用了12年時間,中國的《西遊記》《三國演義》和《紅樓夢》不得不服。這部電影上映之後也確實獲得了一些獎項,但比起美國版的《戰爭與和平》還是差得遠。
美國人拍攝這部電影時,女一號太強,其他女星簡直無法超越。因為女主是奧黛麗赫本,堪稱女神級人物。在70、80年代,蘇聯還陸續拍攝了其他電影。這些電影還是離不開之前的老路子,雖然規模宏大,但是缺乏內涵和思考。進入80年代後期之後,由於石油價格的嚴重下跌,這直接影響了蘇聯經濟。在此之後,蘇聯拍攝電影基本上放棄了原來的路子。中國在戰爭電影方面的成就要遠遠超過蘇聯,大決戰系列的電影至今都是經典中的經典。這些電影除了場面壯闊之外,還有細膩的人物刻畫。認真地說,這些電影值得收藏。
B. 蘇聯斥資12億美元,動用了59萬群演拍一部電影,你覺得他收視如何
引言:說實在的電影製作確實讓很多人都感覺到了不同的製作方式是有不同的差別的,可是沒想到有一些人在製作電影的時候竟然不惜成本,就比如說蘇聯曾經斥資12億美元度入了59萬群演演部電影,那麼這部電影的收視率怎樣呢?
三、觀影後的感受
小編在看到這個影片之後,覺得已經不像是一個電影了,而是像一個紀錄片,而且就算是當時真實生活的紀錄片一樣。說實在的只有本國的人才能了解本國的歷史,《戰爭與和平》寫的是俄國的歷史,那麼當然只有蘇聯人才能拍的好看。
C. 《靜靜的頓河》與《戰爭與和平》孰優孰劣
戰爭與和平更加優秀吧!《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部卷帙浩繁
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
件和各個生活領域:「近千個人物,無數的場景,國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領域,
歷史,戰爭,人間一切慘劇,各種情慾,人生各個階段,從嬰兒降臨人間的啼聲到氣息
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後迸發,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歡樂和痛苦,各種可能的內心思緒,
從竊取自己同伴的錢幣的小偷的感覺,到英雄主義的最崇高的沖動和領悟透徹的沉思—
—在這幅畫里都應有盡有.」(斯特拉霍夫語)作家對生活的大面積涵蓋和整體把握,
對個別現象與事物整體、個人命運與周圍世界的內在聯系的充分揭示,使這部小說具有
極大的思想和藝術容量.
《戰爭與和平》充滿信仰和對現實的領會,表現出積極、樂觀、熱愛人生和自然的進取精神.其內容規模龐大,人物眾多,精彩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動人的場面層出不窮,紛繁的事件互相交錯.整一部史詩性的作品,盡管內容復雜、卷帙浩繁,但線索清晰,結構完整.作者把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和人們的社會生活都以「戰爭」與「和平」為中心加以安排.重要的歷史人物只在他們歷史活動的重要時刻出場,而幾個貴族家庭的歷史則是小說的基本內容.托爾斯泰以深摯的感情,優美、深刻的筆觸創作了一部壯麗、精美的文學精品.作品中的景色描繪與人物內心世界緊密相連,如奧斯特里茨的天空,春天的白樺 林都跟安德烈的心理變化密不可分.整部作品的語言如行雲流水、揮灑自如,在優美的散文中插入大段雄辯力的議論,直接表達作者的歷史、哲學觀點,是這部巨著的又一藝術特色.
在刻畫人物形象時,托爾斯泰表明人生比一個人更強大,命運如何對待我們每個根本微不足道,最重要的是積極感受.在充滿悲劇和苦難畫景的戰爭部分,他集中描寫有本能智慧的人——以「耐心」為座右銘的庫圖佐夫;快活活上戰場、穿上干凈的衫赴死、只求投奔造物主的農夫們;在污濁和飢餓中為自己的憧憬而滿面笑容的法軍俘瞄.而才智過人、性格堅強、內心豐富的安德烈,感情沖動、善良真誠的彼埃爾,美麗動人、純潔自然的娜塔莎也在戰爭與和平中接受洗禮立於讀者眼前.
小說最突出的藝術成主是那氣勢磅礴、宏大復雜的結構與嚴整有序的布局.托爾斯泰一天才之筆,游刃於戰爭與和平、心理與社會、歷史與哲學、婚姻與宗教之間,主次分明,匠心獨具.他把一幅波瀾迭起又層次井然地向前推進著的歷史畫卷寫得有聲有色.有張有弛而又富於變化,構成了完整的格局.同時,作者還在該書中塑造了數以百計的性格迥異、血肉豐滿的人物.他涉及生活的各個層面,既有千差萬別的個性,又共同體現著鮮明的俄羅斯風情,令人讀來生動親切,不忍釋卷.
難怪著名作家高爾斯華綏說,「如果要舉出一部符合『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個定義的小說,我就要選擇《戰爭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