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大片畫面特點是什麼
美國大片畫面特點是:限制型的敘述手法,經典好萊塢電影的敘事眾多技法中最明顯的傾向是採用「客觀化」,意即呈現一個基本的客觀故事,在此基礎上穿插人物的「知覺主觀」和「心理主觀」視點。
因此,經典好萊塢敘事電影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敘述手法。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性沖突。經典好萊塢影片的角色往往有:正面人物(protagonist)、反面人物(antagonist)、配角(supporting)、主動角色(active)。
美國大片推薦:
西部:燃情歲月,荒野大飆客。
歌舞:歌舞青春系列,跳出我天地,黑暗中的舞者。
喜劇:小姐好白,金凱瑞大部分。
犯罪:七宗罪,漢尼拔系列。
恐怖:電鋸系列,隔山有眼。
戰爭:黑鷹墜落,辛德勒的名單,太平洋戰爭。
Ⅱ 二戰期間的美國好萊塢風格的戰爭電影對於社會有哪些積極和消極影響
消極:二戰爆發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戰火集中在歐陸,未殃及美國本土。這一時期的好萊塢電影,仍然在誘導美國民眾沉溺於消遣娛樂之中。
積極:1930年,路易斯·邁爾斯通執導的電影《西線無戰事》加深了公眾關於戰爭的信念,他們確信戰爭就是一場屠殺,為了短暫而脆弱的和平,毀掉了年輕一代。
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數十年後,《生活多美好》終於獲得廣泛認可,成為歷久不衰的經典。在領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時,卡普拉說:「相信自己,因為只有英勇的人才會創作,只有大膽的人才會製作電影。唯有真正勇敢無畏的人,才配得上在兩小時的黑暗空間里,對其他人訴說故事和道理」。
Ⅲ 好萊塢歷史上最優秀的10部戰爭片
以下是好萊塢歷史上最優秀的10部戰爭片:
《西線無戰事》:以其壯觀的戰斗場面和深刻的人物塑造,真實展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深受專業人士和普通觀眾的贊譽。
《桂河大橋》:以戰俘營和建橋炸橋為線索,探討了文化的多元和沖突,帶給觀眾深刻的領悟。
《阿拉伯的勞倫斯》:以一戰為背景,講述了軍人的英雄之路,其精湛的技術、表演和異國情調使其成為經典。
《奇愛博士》:以冷戰為背景,揭示了錯誤決策的嚴重後果,對觀眾思維產生深遠影響。
《陸軍野戰醫院》:通過朝鮮戰爭中的外科軍醫故事,深入剖析了美軍的弊端,引人深思。
《現代啟示錄》:關於越南戰爭的宏大敘事,盡管爭議不斷,但其深刻的主題和視覺沖擊力依然觸動了觀眾。
《野戰排》:以現實主義手法展現了戰爭對人性的沖擊,提供了豐富的社會學啟示。
《光榮》:以南北戰爭為題材,呈現了黑人兵團的歷史深度,引人關注種族平等問題。
《勇敢的心》:以史詩般的戰爭場面和梅爾·吉布森的出色表演,讓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自由的珍貴。
《拯救大兵瑞恩》:以其對二戰殘酷的生動描繪,成為了戰爭電影的巔峰之作,劇情吸引人,表演備受推崇。
Ⅳ 好萊塢中的戰爭電影與現實中的戰爭有什麼不同
好萊塢電影里的戰爭假的要死,被子彈打中,感覺到身體里內有異物存在,疼痛肯定比一般小傷痛,會讓人暈過去,然後流血是必然的,流血過多肯定會產生頭暈的感覺,不可能像沒事一樣
炮彈炸彈炸開來,肯定會有彈片飛濺開來,就算你趴著,也有可能受傷
一個人或一個團要打敗一群人,要麼是都沒拿武器,身體的武力值比對方高,,,,,,,,,,要麼是做陷阱這些,,,,,,,,,,,,,,,,,,,,,,,,,要麼是武器比對方先進,例如一些拿著大炮之類武器的人和一群拿鋤頭的農民工相比
Ⅳ 美國二戰電影的特點
美國二戰電影的特點,主要有:浪漫主義、戰史紀實、人性反思、人道主義、英雄主義等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二戰電影主要以愛情片的形式出現,愛情與戰爭,是好萊塢電影所鍾愛的主題,戰爭中的愛情承受著比日常狀態更多的磨礪和摧殘,在血與火、生與死的洗禮之中,戰爭中的愛情往往以一種悲劇式的偉大姿態出現,它更容易擊中人類內心柔軟的部位,而從美國二戰中的愛情電影,我們也可以看出美國電影價值的變遷。
1、《卡薩布蘭卡》,以愛國主義精神與反法西斯為主基調,講述戰爭背景下一段感人至深的三角戀情。
2、《珍珠港》,在這部以偷襲珍珠港為背景的愛情電影中,電影技術發展所創造的戰爭視覺奇觀已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而戰爭中的愛情也呈現出更加羅曼蒂克的商業姿態。
3、《英國病人》,片中男主角在一段婚外戀情中,為了拯救自己的情人,做出了向敵軍輸送重要戰爭資料的叛國行為。
二、英雄主義
到了90年代以後,寫實性戰爭片在朝更細微的方向發展,寫實的表現手段也大有不同,如近20年中拍攝出來的《拯救大兵瑞恩》、《狂怒》等經典二戰電影,均是以小規模的班級或者連隊為基礎單位來描述戰爭,寫實性的戰爭具體到了普通的作戰個體,而戰爭寫實的方式在手持攝影、CG技術等的發展下,也往更加逼真的方面發展,戰爭視覺奇觀已經成為好萊塢戰爭片的商業賣點。
三、人道主義
這個時期的二戰電影中,對戰敗方德國的描寫趨於客觀,相對於早期二戰電影對德軍的醜化,隨著戰爭電影對個體的回歸,新世紀以來對德軍的描寫則不再強調對德軍個體的醜化,而趨於用模糊的普通個體背影來表現,這種人性思考也表現在對日作戰的電影《硫磺島家書》中。
隨著對戰爭反思的深入,美國二戰題材電影均傾向於從人性層面來思考戰爭,一方面表現了人性的復雜,另一方面也歌頌了人性的崇高,這種對個體價值的尊重,正是長期以來美國電影所體現的美國價值。
四、總結
美國二戰電影帶著鮮明的商業色彩,在以商業價值為基礎價值導向的模式中,美國電影人不斷挖掘新的表達方式,在商業與藝術統一的基礎上不斷嘗試以更具表現力的方式來讓觀眾認識、紀念與反思戰爭。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環境之下,美國的二戰電影的表現側重點也在轉換,伴隨著美國電影創作集體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認識的深化,美國二戰電影也逐漸從宏觀大歷史回到微觀的個體,從宣傳記錄導向回到反思導向,半個多世紀以來唯一不變的主流只有對英雄主義的推崇,以及對自身拯救者形象的反復歌頌。
Ⅵ 新好萊塢時的電影藝術特徵是什麼
1、體現對生命的反思。
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金融危機對民眾造成了巨大影響,人們開始懷疑驕傲、自由的美國精神,經過越南戰爭對美國民眾內心的洗禮,民眾開始反思社會、人性、生命等問題。
此時新好萊塢電影將戰爭等題材的影片般上熒幕,影片中使用大量的影射、隱喻、象徵,將戰爭的殘酷表現在觀眾面前,引起觀眾的反思。
2、關注邊緣人群。
在美國文化中,婦女、黑人以及癮君子、同性戀、精神病患者都是邊緣化的人群。新好萊塢電影開始關注這些邊緣人群。
如女性題材的《末路狂花》講的是主人公因失手打死一個試圖強奸的男子走向逃亡的兩名女性形象,影片中兩位女性在逃亡中與警察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博弈。
電影結構
1、沿襲傳統的敘事結構。好萊塢電影的敘述結構大多比較簡單,電影一般由一條或者兩條線索構成,這與美國文化中不被束縛的原則有關,往往復雜的敘述線索得不到較高的認可。
2、後現代的敘事方式。
新好萊塢的導演對電腦電腦特技的應用消弱了影片的敘事,新好萊塢電影大多採用多線索敘事的方式,這種敘述方式的產生讓觀眾感覺更新穎,能夠從多種角度表現事物本身,將觀眾帶入電影情節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