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克里米亞戰爭
克里米亞戰爭:英軍炮擊塞瓦斯托波爾,沙俄黑海艦隊覆沒
1853年7月,俄羅斯為奪取黑海霸權,順利進入地中海,出兵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再次向土耳其發動進攻。此時,土耳其日落西山,壓根就不是俄羅斯對手,但英國、法國明確支持,土耳其還是下定決心與俄羅斯宣戰。11月,雙方在錫普諾港交戰,俄羅斯黑海艦隊全殲土耳其海軍,取得最後一次輝煌。
土耳其戰敗,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法蘭西帝王拿破崙三世揚言出兵干涉,要求俄軍退出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否則兵戎相見。此時,沙皇尼古拉一世認為自己有普魯士、奧地利支持,有「神聖同盟」做後台,拒絕撤兵。然而,尼古拉一世失算了,普魯士、奧地利不敢招惹英法,更不會為克里米亞這塊與自己毫無利益瓜葛的地方火中取栗。
普魯士、奧地利宣布中立,支持英法參戰。奧地利則更狠,動員20萬大軍屯兵邊境,防備俄羅斯。如此一來,俄羅斯陷入孤立,只能獨自迎戰英國、法國,與世界最強的兩個帝國交戰。英法出兵干涉,戰爭主要在克里米亞半島附近,並波及波羅的海、北海、遠東、高加索,雙方總計投入兵力170萬。
英法出兵干涉,俄羅斯壓根就沒一點勝算。要知道,英法已經完成工業革命,軍隊裝備遠遠強於俄羅斯,堪稱是「降維打擊」。海軍方面,英法逐漸淘汰落後的風帆戰列艦,而改用蒸汽動力的鐵甲艦,在火力、機動性上都碾壓俄軍。英法海軍開進黑海,俄羅斯海軍不敢與之交戰,而是自我鑿沉,堵住塞瓦斯托波爾港口。
論海軍,俄羅斯不如英法,陸軍呢?答案是更慘。俄羅斯曾經號稱歐洲大陸的憲兵,在拿破崙戰爭中表現很不錯。但是,無論裝備還是後勤補給,農業時代的俄羅斯軍隊都無法對抗工業化時代的英法聯軍。就拿步槍來說,英法聯軍裝備線膛槍,射程500碼;俄羅斯軍隊裝備滑膛槍,射程150碼。射程、精度,以及換裝彈葯的速度,線膛槍都碾壓滑膛槍。
工業化軍隊面前,俄羅斯軍隊雖然血戰拼殺,但依然無法阻止潰敗。英法出兵沒多久,俄羅斯軍隊便撤離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回到戰爭前的出發點上,戰爭實際上已經毫無意義。但是,英國、法國都沒有和談的意思。維多利亞女王想打殘俄羅斯黑海艦隊,拿破崙三世則想增進英法友好關系,鞏固自己在國內的地位。
為消滅黑海艦隊,迫使俄羅斯接受屈辱性和約,英法聯軍圍攻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攻防戰持續11個月,英法投入6萬大軍,俄羅斯則增兵30萬,結果依然慘敗,連海軍名將納西莫夫都陣亡沙場。
英法聯軍登陸後,一邊炮擊要塞,一邊修築鐵路,直接將火炮運到要塞下面,然後進行不間斷轟炸。反觀農業時代的俄軍,後勤補給糟糕透頂,牛車、馬車在泥濘的道路上艱難前進,增兵速度反而不如英法聯軍,本土作戰之優勢全無。尼古拉一世眼看戰局敗壞,服毒自盡,一說犯心臟病而死。
塞瓦斯托波爾陷落後,其他戰線依然戰斗,但無關緊要,俄羅斯被迫簽訂《巴黎條約》,向英法妥協。條約規定:「禁止俄羅斯在黑海擁有艦隊和海軍基地,不準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阿蘭群島上設防。」如此,英法控制黑海制海權,俄羅斯沒了黑海艦隊,自然無法進入地中海威脅歐洲南大門。戰後,俄羅斯痛定思痛,開始進行「農奴制改革」,繼續向西歐學習。
B. 克里米亞戰爭:現代化戰爭的開端
克里米亞戰爭:現代化戰爭的開端
克里米亞戰爭是1853年至1856年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也是繼拿破崙戰爭之後規模最大的國際戰爭。它在俄羅斯也被稱為東方戰爭。戰爭起因是俄、英、法三國爭奪小亞細亞的權利。戰場主要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亞半島。起初它被稱為「第九次俄土戰爭」,但由於其時間最長、最重要的戰斗發生在克里米亞半島,所以後來被稱為「克里米亞戰爭」。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與歐洲對抗的重要精神標志,並以俄羅斯求和並簽訂巴黎和約而告終。
這場戰爭的背景是什麼?
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自建立以來,就一直把向高加索和黑海地區擴張作為既定的國策。為此,從1676年到1829年的150多年間,俄國先後發動了八次俄土戰爭,將版圖擴張到黑海北岸和高加索地區。
不過,黑海的出海口——黑海海峽仍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限制了俄羅斯黑海艦隊的航行和戰斗。為了奪取黑海海峽的通過權,同時掠奪更多土耳其在巴爾乾和高加索地區的土地,沙皇尼古拉一世決心再次發動俄土戰爭。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19 世紀已經嚴重衰落。其控制下的巴爾干國家藉此機會紛紛發動獨立運動。稱為「近東問題」)。英國擔心俄羅斯向土耳其方向擴張會威脅到其在近東和中東的傳統勢力范圍;奧地利也對巴爾乾地區虎視眈眈,自然不能坐視俄羅斯在巴爾乾地區的行動;法國雖然對巴爾乾和中東沒有太大的興趣,但眼看著拿破崙之後的四個國家的反法神聖同盟在土耳其問題上開始出現分裂,自然樂於挑撥離間,推動神聖聯盟的瓦解。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19 世紀已經嚴重衰落。其控制下的巴爾干國家藉此機會紛紛發動獨立運動。稱為「近東問題」)。英國擔心俄羅斯向土耳其方向擴張會威脅到其在近東和中東的傳統勢力范圍;奧地利也對巴爾乾地區虎視眈眈,自然不能坐視俄羅斯在巴爾乾地區的行動;法國雖然對巴爾乾和中東沒有太大的興趣,但眼看著拿破崙之後的四個國家的反法神聖同盟在土耳其問題上開始出現分裂,自然樂於挑撥離間,推動神聖聯盟的瓦解。
第一,克里米亞戰爭初期,主要是俄土之間的對峙。雙方軍隊一直在進行戰略機動,並沒有大規模交戰。同時,俄羅斯和土耳其的物流運輸高度依賴黑海航線。
為此,俄羅斯決定盡快消滅土耳其海軍。隨後,俄羅斯海軍上將納西莫夫率領艦隊闖入土耳其錫諾普軍港,要求土耳其海軍投降。遭到土耳其拒絕後,俄軍一早發動進攻,全殲土耳其海軍主力。
納西莫夫一戰成名,而土耳其則失去了對黑海的控制權。英法兩國聞訊立馬開始行動,加入了俄土戰爭。
其二,在俄國孤立階段,英法聯合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國撤出羅馬尼亞,遭到尼古拉一世拒絕,英法隨即與土耳其結盟,對俄宣戰。 4月初,英法抵達土耳其,開始籌劃直接登陸俄羅斯本土克里米亞半島,佔領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摧毀俄羅斯黑海艦隊。
尼古拉一世對英法兩國的到來毫不在意。他認為神聖同盟的另外兩個國家會限制英法兩國。沒想到,普魯士因為不滿俄羅斯在普奧爭端中偏袒奧地利,而無視俄羅斯的干預請求。干預。
在奧地利的支持下,土耳其立即硬著頭皮於1854年7月發動反攻,將俄軍趕回烏克蘭。
奧地利提出停戰調解的條件,但條件十分苛刻,要求俄羅斯放棄在第八次俄土戰爭後獲得的所有利益,遭到尼古拉一世斷然拒絕。結果英法立即開始克里米亞登陸行動。
第三,英法聯軍登陸克里米亞半島,英法艦隊包圍塞瓦斯托波爾,將黑海艦隊堵在港口。由於半島陸軍兵力不足,海軍實力不佳,俄軍只能讓英法聯軍登陸,打算用俄國人擅長的陸戰來抵禦英法的陸路進攻。
但是在陸戰方面,俄國人已經不是英法的對手了。英法軍隊已經裝備了射程遠的迷你步槍,而俄軍還在使用老式的滑膛步槍。
在阿爾瑪河戰役中,英法聯軍輕而易舉地擊敗了俄軍,進而向塞瓦斯托波爾進軍。 9月底,英法聯軍包圍了塞瓦斯托波爾,隨後開始連續炮擊俄海軍要塞。
10月17日,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主帥科爾尼洛夫被英法聯軍的炮彈炸死。包圍圈外的俄軍意識到要塞形勢危急,立即發動巴拉克拉瓦戰役,企圖破圍。面對俄軍騎兵的沖突,英軍指揮官科林坎貝爾並沒有採用傳統的方陣作戰,而是將步兵排成兩橫排。
在米尼步槍遠射程的加持下,英軍的「細紅線」成功擋住俄軍騎兵,成為英軍經典戰例;相反,英軍輕騎兵旅試圖攻擊俄軍炮兵陣地,但被擊敗。
俄軍三路齊射,20分鍾內幾乎全軍覆沒。後來被英國詩人丁尼生寫成一首詩《輕騎兵的沖鋒》。這兩場戰役宣告了現代火器對騎兵的絕對優勢,預示著軍事技術和戰術的重大變革。最終,俄軍的營救行動以失敗告終。
隨後,俄軍發動了規模更大的因克爾曼戰役,企圖突圍,同樣慘敗。 11月,一場風暴襲擊了克里米亞半島,英法聯軍非戰斗損失慘重。
對這場風暴的研究和觀察,成為後世天氣預報的開端。 1855年1月,撒丁王國也出兵參戰,為的是在戰爭中獲得法國的支持,以便日後統一義大利。 3月2日,連續接到戰敗報告的尼古拉一世突然病逝。也有傳言說他是因為在前線戰敗而自殺的。
俄羅斯新政府開始嘗試談判,但英法兩國為了在談判中獲得更多籌碼,加大了對塞瓦斯托波爾的圍攻力度。
第四,塞瓦斯托波爾淪陷。霍亂在英法聯軍蔓延,南丁格爾率領的野戰救護隊開始為英法聯軍提供醫療服務,挽救了眾多士兵的生命,成為野戰醫院和現代護理制度的起源將來。由於俄軍的頑強抵抗,多次擊退英法聯軍的進攻。其中許多戰斗都被一位年輕的俄羅斯炮兵連指揮官列夫托爾斯泰記錄下來,托爾斯泰成為俄羅斯最早的戰地記者。
直到9 月8 日。法國將軍麥克馬洪率軍攻佔了俄軍陣地的要害——馬拉科夫要塞。俄軍失去了抵抗支柱,立即開始突圍。英法聯軍最終佔領了塞瓦斯托波爾,這意味著俄軍已經徹底潰敗。
1854年俄軍雖然也在高加索地區發動攻勢,大敗土軍,但這一方的戰術勝利並不能彌補俄軍在克里米亞的失利。於是,俄國人最終選擇了休戰。
終於,戰爭迎來了最終的結果。 1856年初,交戰雙方在巴黎開始和談。經過兩個月的討價還價,雙方簽訂了《巴黎和約》。
俄羅斯收復了克里米亞,卻失去了此前在巴爾乾和高加索地區奪取的大量土地;黑海宣布中立,俄羅斯軍隊被禁止在黑海重建艦隊和軍事設施;土耳其對其附屬國家的宗主權得到承認和保護。俄羅斯被迫接受這些條件。
克里米亞戰爭是現代戰爭的開端,是軍事實力、武器裝備和軍事學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許多新的戰爭手段已經登上歷史舞台,人力已經取代技術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新型線膛步槍、蒸汽動力戰艦、鐵路和有線電報等技術發明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克里米亞戰爭導致拿破崙戰爭後的神聖同盟解體,奧地利和沙皇俄國一直為敵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歐洲事務,如幫助撒丁王國打敗奧地利,統一義大利;英國保留其在近東和中東的固有權利。俄羅斯從這場戰爭中認識到自己的落後,引發了亞歷山大二世的一系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