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有個老師教學生學習的電影
擴展閱讀

有個老師教學生學習的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4-04 19:55:40

❶ 一部電影里一位教師在滕王閣上教學生學習滕王閣序,最後這老師當了校長,這部電影的名字

電影《青春與共》
主演: 謝銅
導演:朱楓
編劇:老智
語言:中文
字幕:中文
出品時間:2002
類型:兒童
地區:內地
本段故事梗概:
育華中學的任新老師從國外留學歸來主動要求回到學校,任高一(2)班班主任、並教授語文課。任老師剛一上班便取消了班級成績排行榜,並對現有的班委進行民主選舉,他的改革措施很快得到了同學們的支持與信任,同時他喻教於樂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們的求知慾望空前高漲,學習成績也不斷提高。但是包括他妻子衛晨在內的許多老師,都對任新標新立異的做法表示質疑,而校長則認為:這是一次新的嘗試。 不久,一系列的麻煩接踵而至……由於學生家長到市教委告狀,育華中學到手的年度先進被教委撤消了。面對諸多微言,任新茫然了,他不得不向校長遞交了辭職報告。然而校長卻拒絕了他的辭職請求,反而向上級建議由任新擔任育華中學下一屆的校長。得到校長支持的任新表示自己充滿信心,願意競選上崗,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❷ 中國五部教育孩子的電影

中國五部教育孩子的電影有如下:
1、《一個都不能少》
是一部關注中國農村教育的電影。故事背景發生在一個封閉的山區,孩子們沒有接受過太多的教育。一位女老師在得知學生退學後,一直勸學生學習。影片選用的演員均是普通中、小學的教師和學生,他們以真誠質朴的表演演繹出感人的故事。這部電影通過講述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深刻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貧困對教育的影響。它提醒人們要關注農村教育的現狀,努力為每個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
2、《背起爸爸上學》
是我國一部由趙強、於芮、江化霖和顏丹晨等人主演的教育電影,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生長在山區里的孩子,因為自己父親身患疾病,選擇一般照顧父親,一邊上學的勵志故事。
3、《草房子》
是我國一部由曹文軒同名小說《草房子》改編而成的教育類電影,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住在草房子裡面的桑桑和他爸爸,一起在這個小山村裡面讀書、玩耍的故事,該電影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最佳兒童片。
4、《遙望南方的童年》
是一部根據真人實事改編而成的電影,講述了一位鄉村小學教師易明堂為幫助農村的留守兒童開設學堂時所遇到的一系列艱難問題。這部電影的情感能夠引起人的共鳴,因為它是根據真人故事而改編的,所以更能夠引起人們對留守兒童學習的關注和理解。主人公為了幫助留守兒童學習,做了許多努力。這部電影通過真實的故事情節和感人的故事描寫,向觀眾展示了留守兒童在困境中的堅持和努力,讓觀眾深刻體會到「遙望南方的童年」這一主題的含義。
5、《走路上學》
是我國一部由丁嘉力和阿娜木齡兩人主演的教育類電影,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和目前相依為命的兩姐弟,為了去山的另一邊上學,而不得不每天都走著危險的細繩索道,這部電影成功改變了該山區的跨山條件。

❸ 淺析電影《孩子王》中的教育

一、電影《孩子王》概述

《孩子王》是由 阿城 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講述了中國「十年動亂」時期,知青「老桿」被調到農場中學教書;他盡己所能教給學生真正有用的知識,最後卻因沒有按教學大綱及課本教課而被解僱的故事。所謂「孩子王」,指的即是「教師」這一職業。影片整體的意境不顯波瀾,卻展示了當時中國的一些教育問題,暗藏了深刻的主旨。本文將以其中傳達的教育觀念為切入點展開,並對其中一些細節進行探討。

二、《孩子王》中的教育觀

1、平等真誠、虛心求教

「講老實話,字,我倒是認識不少;書,沒教過,不知道該教你們什麼。你說說看,李老師是怎麼教的?」

老桿初來乍到,面對學生的質問,他沒有生氣,而是誠實地承認自己「確實不會教書」,並虛心地向學生請教平常教書的方法,這體現了老桿平等真誠的教育觀念。之後他讓學生一個個上台圈出黑板上的生字,又進一步拉近了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老師和學生不應該是絕對的上與下的關系,而應是一種相對平等的教學相長的關系。長久以來的傳統教育都強調學生應「尊師重教」,這沒有錯,但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一些老師對「尊重學生」的忽略。平等、真誠的理念都基於對學生的尊重,對教育事業的敬畏。這也是良好師生關系建立的必要條件。

2、腳踏實地、學以致用

「我收拾著一應教具,覺得這兩節課尚有收獲,結結實實地教了幾個字,有如一天用鋤翻了幾分山地,計工員來量了,認認真真地記在賬上。」

在老桿來之前,學生上課即是抄書。在尚有許多生字存在的條件下,學生們並不能理解課文的含義,一味地抄書講解也就失去了意義。老桿放棄課文講述而專攻生字的決定,無疑是最利於學生自身發展的。幾個「結結實實」的漢字,勝與十萬高談闊論的文章——價值取決於是否內化於己。

山裡的孩子們並不會寫作,甚至一篇文章下來,不過一個「兔子尾巴」似的「走」字,老桿卻說這樣至少讓人明白「他不是跑來的,也不是飛來的,更不是叫人背來的,而是走來的」。「清楚」是老桿對這些孩子唯一的標准,也是最為實際的標准。語言文字的功能性在於傳情達意,而能夠「傳達」的首要條件,便是清楚。修飾性的語言只是輔助,如同房子中的牆飾、浮雕,這些是不能稱重的,真正承擔起房屋的架構的,仍是樸素的房梁支柱。

在作文章之外,「清楚」的首要性可延伸至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不論做何事,都必須腳踏實地地做,不可做連字也不識,抄「社論」做文章之事。在自身能力有限時,至少保證「清楚明白」,內修而外致,方能屹立不倒。

3、就事論事、適時嚴厲

「我們說好是你昨天寫今天的勞動,你雖然作文是昨天寫的,但勞動也是昨天的。記錄一件事,永遠在事後,這個道理是扳不動的。」

影片中,王福是個刻苦努力的學生,他與老桿以字典為賭注,稱自己今天能完成明天勞動後的作文。在他提前完成了勞動與作文,並與第二天交於老桿後,老桿對他說了這段話。此時的老桿是嚴厲的,他沒有因為王福的努力,或是王福向來的「好學生」形象而遷就他,讓他贏得這個賭注,而是借刺深刻闡述了「記錄一件事,永遠在事後」的道理。「就事論事」的教育觀念是老生常談的,但能做到卻又是難能可貴的。

由於刻板印象造成的教育中區別對待的現象至今仍不鮮見。老師常常對「好學生」會稍顯寬容,而對「差學生」則更為嚴厲,這在教育中是不恰當的。教師對於學生的態度應當取決於學生處於事件的對錯,正確的事情應當贊賞,而錯誤的事情無論對象是誰都應該加以批評,闡明原委,這樣才能在學生中樹立正當的對錯觀與賞罰觀。

4、時時反思、常懷審視

「我每每點一支煙在旁邊望他抄。有時懷疑起來,是不是我害了學生?書究竟可以這樣教嗎?學也究竟可以這樣學嗎?初時將教書看得嚴重,現在又將學習搞得如此呆板,我於教書,到底要負怎樣的責任?」

這是老桿的自我懷疑與反思,也應當是每一位教師都應常常問自己的問題。教育是發展的,甚至教育應當走在時代之前,而非在時代的浪潮中被裹挾。所謂「正常」的教育模式,有時候已經成為限制孩子發展的枷鎖,如果我們陷入這種「潮流」,我們是否有勇氣去突破禁錮,去尋找更好的教育方式?我們所身負的教育責任,不僅僅是講授書中的文化知識,更是去培養一個個立體的人。因此,在從事教育事業時,我們必須時時反思,常懷審視的目光,承擔起下一代的責任。

三、《孩子王》中的細節反思

1、循環的故事

「老黑他們明白過來,極嚴肅地一齊吼道:『講的什麼呢?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里有個和尚講故事。講的什麼呢?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

影片里老黑一眾將這個循環的故事吼得極富節奏感,這個場景卻透著無法言說的荒誕與虛無。重復的情節還有老桿的兩次上山下山。這種重復循環的情節設置,既是前後的一次對比,同時也從結構上暗喻了影片循環的本質。而上山下山的重復,又如同西西弗斯神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而意義在何處尚看不見盡頭。這也透露著歷史循環於一代人的悲劇性。在這樣的歷史洪流中,怎樣的教育似乎都無濟於事。

王福的一個標志是「抄字典」,而「抄字典」行為本身也是重復。影片最後,老桿給王福的一句話是:「今後什麼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這是在引導王福跳出循環,還是一聲無奈的嘆息,暗示著王福也無法跳出歷史、階級的層層圈套?答案尚未可知。

2、放牛娃的象徵

放牛娃在影片中是一個象徵性的人物,老桿曾四次與放牛娃相遇,他執著地詢問其是否要念書識字,得到的只有呆滯的凝視。放牛娃的身份經歷,影片中沒有展現,但僅從他迷濛的目光中,我們可以推測他對「讀書」並無概念,也不知讀書對改變命運的重要性,甚至連「改變現在的生活」的意識也沒有,只是機械地接受著生活現狀。當時中國又有多少這樣處於教育背面的孩子呢?老桿有心教授,卻空有表達,實乃心有餘而力不足。

3、紫色迷霧的隱喻

影片的最後,老桿被迫離開農場中學,他走進了一片紫色迷霧中,神色迷茫。這片迷霧即是以當時的視角,對中國未來教育發展的隱喻。老桿要回隊里勞作,孩子們繼續抄著講著階級斗爭的課文,他教孩子們識字寫作的這段日子,是否會如向一潭死水裡投的一顆石子,激起的波紋轉瞬即逝,老桿在迷茫,很多人也在迷茫。眾多的迷茫匯聚成紫色迷霧,仍只能隨時代前行,懷抱著教育的希冀,等待霧散雲開的那一天。

四、總結

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電影《孩子王》中,我們看到了一位真誠平等,學以致用、不盲從時代的教師形象,也看到了中國當時教育制度,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中國教育未來發展的憂慮。在當今時代,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解決與改善,但知青老桿傳達的教育觀念,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品味。

參考文獻
[1]陳琳.《孩子王》的影像寓言[J].視聽,2020(12):88-89.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20.12.044
[2]邱晨晨,姜思羽.作為教師,我是誰?——來自電影《孩子王》的追問[J].中國教師,2019(05):119-121.
[3]萬思揚,蘇米爾.壓抑的年代與反叛的精神——再談電影《孩子王》的文化意涵[J].電影評介,2017(11):56-58.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7.11.016.
[4]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

❹ 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有哪些有效激放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需要的方式

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習需要的方式。這種方式的核心在於善於鼓勵那些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這不僅僅是在精神上給予他們支持,更是在行動上提供幫助。

教育者應該善於觀察學生在各個方面的天賦,無論是音樂、藝術還是體育,甚至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興趣。通過這種方式,教育者能夠發現每個學生獨特的潛能,並勇於挖掘這些潛能。比如,電影中的馬修老師通過合唱團的形式,激發了學生們的音樂天賦,讓他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舞台。

在關注學生學習的同時,教育者還要關心他們的心靈,關注他們的情感需求。電影中的合唱團不僅讓孩子們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更重要的是,它成為了他們心靈的慰藉,幫助他們克服內心的困擾,找到自信。唱歌和大合唱成為了一個情感交流的平台,讓學生們在音樂中找到了歸屬感和成就感。

總之,通過鼓勵、觀察和關心,教育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需要。這種方式不僅僅是讓學生們在學業上有所進步,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情感上得到滿足,找到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