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紅日觀後感邊議邊論
《紅日》主要描述的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與國民黨軍隊的漣水、萊蕪、孟良崮三次戰役。從全新和比較現代的角度來講述那個「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處遁」的解放軍軍事史上的轉折之戰。一場解放戰爭中豪邁而殘酷的戰場即令人感動,又讓人心痛。因為,這是場中國人和中國人之間的對決,這是英雄與英雄之間的撕殺。戰爭中共產黨軍隊的勝利雖然最終為新中國的誕生奠定基礎做出了貢獻,但這場兄弟之間的撕殺仍然讓人感覺痛心。一邊是為勞苦大眾打天下奮不顧身,一邊是為蔣家王朝的「三民主義」浴血忠誠,宏大的戰爭場面,雙方都是不怕死的中國人。從來不懼怕死亡的解放軍戰士,遇到了軍紀嚴明訓練有素而有別於它的張靈甫74師,雙方的激戰激烈而悲壯。如果拋開戰爭的正義不談,雙方都是英雄,雙方沒有失敗者,張靈甫即便是為一個沒落的王朝戰死,那也是個值得尊敬的軍人,效忠其信仰的「忠臣」。
紅日電影觀後感一
翻開歷史,張靈甫同樣南征北戰,身先士卒,作戰中一貫沖鋒在前無視生死。對日寇的數次戰斗中,屢出奇兵,從容淡定,有勇有謀帶領將士沖鋒陷陣,打出中國軍人的骨氣和威風,成為同樣令日寇膽寒的鐵血將領。如此奇人,如屬解放軍陣營,同樣必是百戰百勝的戰神。可惜,一代名將面對昂揚鬥志萬民擁護的共產黨,終於沒有了馳騁疆場的豪情滿懷,沒有了陣前殺敵的淋漓酣暢,短暫的勝利後只有無可奈何一聲嘆息,舉槍自斃。歷史終究會還原真相,張靈甫雖然死在正義的解放軍炮火下,但是,他仍是我國著名愛國將領,也是一代抗日名將。公正的說,我們應該深深懷念他。
讓我們思考個問題,作出自己的一些見解:
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隊和解放軍相比,既有裝備和數量的優勢又有美國的支持,且國民黨軍隊指揮官的學歷普遍高於解放軍,為什麼卻遭到了如此迅速和徹底的失敗?
先看看張靈甫失敗的原因。我認為國民黨將軍張靈甫及其號稱天下無敵七十四師的滅亡主要是四個原因:首先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幫助蔣介石打內戰,站在人民的對立面,這是必然的原因;第二,其軍事上的冒進,使之成為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很重視的、下決心不惜一切代價要殲滅的重要目標,這是導火線;第三,國民黨內部腐敗,軍隊里派系林立,各自保存實力,打自己的小算盤,無法做到統一的調度和指揮,這是關鍵原因;第四,張靈甫及七十四師平時仗蔣介石御林軍「王牌中的王牌」驕橫跋扈,得罪了其他的友軍領導,致使其關鍵時期被人落井下石,這是重要原因。因為以上四點主要原因和種種其他因素導致了張靈甫這位國民黨軍中頗有能力的干將和王牌軍七十四師的全軍覆沒。
再說解放戰爭國民黨軍隊遭到迅速和徹底的失敗,以上因素也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再者老蔣的部隊沒有政工幹部,這一點他需要向毛澤東學習,打仗是打仗,政治思想工作必須得抓上去。國民黨官兵的「效忠黨國」只是口號,他們內心沒有驅動力。臨上戰場了,或許以大洋,或許以高官,這些對於可能生命不保的人意義可謂不大。我認為國民黨部隊滅亡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因其不得人心。古人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果選擇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最終只會被人民所淹沒。國軍的抗日英雄不乏其人,鐵軍、王牌軍也不少,裝備、數量更是占優,可就是沒打過小米加步槍的人民解放軍,為什麼呢?主客觀原因想找能找出一大堆來,但關鍵還是民心向背的問題。別說是機械化部隊,全套的美式裝備,就是美國人親自來也不行,看看朝鮮戰爭就知道了。劇中表現的共產黨人的信仰和國民黨人的官僚作風,對現在也有積極意義。
《紅日》這部電視劇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成功的道路是充滿艱辛的,對不甘平庸的人來說那是一場長久的斗爭,只有選擇堅強,才不會消沉,才會以積極的心態挑戰苦難、挑戰未來;只有選擇堅強,知難而進,努力超越自我,才可能建立超人的業績,才會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紅日電影觀後感二
此次泰山之旅,長途跋涉。我坐在旅行車上,無暇觀望路旁的風景,忙於觀看電視連續劇《紅日》。這是一部取材於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的戰爭影片。在《亮劍》中扮演李雲龍的著名演員李幼斌,在劇中扮演國民黨現代化部隊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整個劇情復雜多變,高潮迭起。在此次戰爭中,武裝設備精良的七十四師為何一敗塗地,關鍵在於失去民心,軍隊內部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缺乏團結,更重要地失去老百姓這塊基石。共產黨的部隊雖然武裝設備遠遠比不上強大的七十四師,人數上又少,為何能戰勝強大的敵人,關鍵在於得民心,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共產黨的部隊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軍隊紀律嚴明,團結和諧,禮賢下士,得道多助,軍民齊心戰勝了強大的敵人。觀看此劇,感觸頗深。
一、民心是基石。革命戰爭是依靠人民群眾取得了勝利,當今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人民群眾辛勤地勞動。一個企業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得益於廣大職工的集體智慧;一個學校要發展,更重要的是依靠廣大教師的愛崗敬業。民心可貴,值得珍惜,更值得保護。
二、團結是保障。革命戰爭中共產黨的部隊官兵齊心,軍民同心,大家團結起來,有何困難不可戰勝呢!5、12四川汶川地震,舉國震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人民團結起來,戰勝了自然災難。我們用信心凝聚力量,用理想鑄就堅強,用真情凝結關愛。
三、敬業是動力。革命戰爭中有那麼多革命志士,背井離鄉,奔赴前線,有那麼多革命志士為國為民,拋頭顱,灑熱血。多麼可歌可泣!他們對國家和人民敬業!今天作為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之一「愛崗敬業」,是對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敬業,這也是作為教師的一種動力。這種敬業精神必將推動著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四、行動是關鍵。從漣水之戰失敗,華野軍能及時總結經驗,採取正確戰略政策,服從大局為重,沈振新的部隊與國民黨部隊不斷周旋,最後一舉殲滅國民黨的黃牌軍,徹底粉碎蔣介石的夢想。行動要聽指揮,不能有個人英雄主義,驕傲狂妄只能導致失敗。
❷ 如何評價國產老電影《紅日》
一、戰爭場面的史詩性呈現
電影《紅日》以其震撼人心的戰爭場面,成功地將小說《紅日》中所描繪的史詩性氛圍帶入了銀幕。開場的漣水戰役,不僅為整部電影奠定了庄嚴而沉重的基調,也為後續故事的發展埋下了情感鋪墊。通過展示戰爭的殘酷與艱辛,影片不僅激發了觀眾對於勝利的渴望,更深刻地傳達了勝利的來之不易。電影不僅僅局限於對戰場的簡單描繪,更深入地揭示了戰爭背後的策略與謀略,使得影像具有了文獻價值,同時也將戰爭的復雜性與多層次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二、角色塑造與表演藝術
電影中的主要角色「沈振新」由張伐飾演,他以其精準且真摯的表演,成功塑造了這位高級指揮員的形象。無論是面對緊急關頭時的冷靜判斷,還是對士兵和人民的深切關懷,張伐都將角色的情感與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這種對角色的深入理解和細膩演繹,使得「沈振新」在電影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成為了十七年光影世界裡不可忽視的存在。
三、角色的象徵意義與劇情發展
在電影中,張小甫這一角色雖然作為配角出場,卻承擔了重要的象徵意義。他的名字「張小甫」與張靈甫的關聯,不僅為故事增添了幽默感,更從側面揭示了張靈甫在第七十四師中的地位與影響力。通過張小甫的轉變與選擇,影片不僅展現了我軍優待俘虜的政策,更凸顯了正義之師的風范。而張靈甫的最終結局,以其開槍的動作,鮮明地揭示了其作為反派角色的本質。這一系列角色之間的互動與轉變,構成了電影劇情發展的關鍵環節。
四、勝利與失敗的鮮明對比
電影《紅日》以開場的失敗與最終的勝利形成鮮明對比,展現了一種昂揚向上的陽剛美學。這一高潮不僅標志著故事的結束,也是歷史上紅日東升的序曲。電影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成功地傳達了勝利的喜悅與來之不易,同時也為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❸ 如何評價國產老電影《紅日》
重溫歷史烽煙,探索《紅日》之輝煌篇章
1946年的蘇北漣水,戰火如熾,《紅日》老電影以連長石東根的浴血奮戰拉開序幕。面對整編74師的猛烈進攻,軍長沈振新在戰火六點決策中,雖面臨撤退,但戰略眼光深邃。沈軍長誓言要粉碎74師的囂張氣焰,丁政委的回歸則為撤退帶來了新的解讀,他認為這其實對全局有利。部隊北上,沈軍長強調思想政治工作,排長楊軍的豪言「全中國都是家鄉」激勵著低落的戰士們。新兵補充,陳堅政委與劉勝團長的鼓舞,讓訓練變得更加刻苦。
然而,任務的延遲讓石東根連長感到挫敗,沈軍長適時地鼓舞士氣,預告著新戰斗的來臨。敵軍6萬佔領萊蕪,意圖南北夾擊我軍,我軍審時度勢,決定轉戰北上,沈軍長親自指揮攻取吐絲口,切斷敵軍退路,戰士們在激烈的戰斗中展現了高昂的鬥志。劉勝團長的犧牲換來了吐絲口的勝利,但驕傲如石東根連長,也在此時受到了批評。
萊蕪戰役後,敵軍調整策略,74師成為先鋒,卻忽視了垛庄的防守。沈軍長果斷指揮,部隊深入敵後,74師在孟良崮陷入困境。張靈甫的獨斷決策,最終導致了74師的首敗。在孟良崮,張靈甫的狂妄堅守與沈軍長的精準布局形成鮮明對比,74師陷入內外夾擊的絕境。
《紅日》以其戰爭場面的真實還原和人物塑造的深度,如華野六縱政治部宣傳部長的親身參與,上影廠明星陣容的強大,包括張伐、高博、李英等人的精湛表演,以及呂其明的音樂創作,成功刻畫了角色的復雜性格。盡管電影曾被批評為「毒草」,但其感人的真實戰爭畫面和深刻的人性揭示贏得了觀眾的喜愛,楊在葆等年輕演員因此片聲名鵲起。
盡管《紅日》的知名度可能稍遜於《南征北戰》,但從戰役本身出發的片名或許能提升其影響力。這部作品值得我們反復品味,它不僅是一段歷史的再現,更是一次對人性與戰爭的深度探討。期待在留言區與您一同分享對《紅日》的見解。
我是DJ雅清,感謝您的關注,下期精彩繼續。讓我們一同沉浸在歷史的長河中,感受《紅日》的魅力。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DJ雅清,獲取更多深度影評與故事。
❹ 電影紅日解放軍在哪裡會師
電影紅日解放軍在孟良崮會師。
《紅日》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根據吳強的同名小說改編拍攝的一部戰爭題材電影,由湯曉丹執導,張伐、高博等出演,於1963年5月1日上映。
影片主要描述的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與國民黨軍隊的漣水、吐絲口、孟良崮三次戰役為主線,講述了人民解放軍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消滅國民黨王牌部隊第74師的故事。
影片也從全新和比較現代的角度來講述和演繹了那個「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處遁」的解放軍軍事史上的轉折之戰。
結局中,張靈甫陷入重圍,驚慌失措,想以聲東擊西的詭計逃避被殲滅的命運:一邊向540高地發動佯攻,一邊卻妄圖從385高地突圍出去。
解放軍識破敵人的陰謀,以強有力的攻勢粉碎了敵人的突圍企圖。戰斗中,團長劉勝不幸犧牲。在攻佔孟良崮頂峰時,石東根連的戰士搭了人梯攀上懸崖絕壁,直搗張靈甫指揮部石洞。
張靈甫無路可退,便與眾部屬自殺殉國。紅日當空,碧雲明麗,解放軍各路大軍在孟良崮上勝利會師。紅旗如林,歡聲雷動。
❺ 反映孟良崮戰役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紅日
電影《紅日》拍攝於1961年到1963年。影片取材於1947年的「孟良崮之戰」,這場聞名中外的慘烈戰役對交戰雙方有著存亡絕續的意義。影片盡量客觀地塑造了國共雙方的各級將領達20多人,從軍師團到連排班,人物眾多,個個鮮活生動,是為經典。當中的插曲《誰不說俺家鄉好》更是唱遍全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片 名: 紅日
主 演: 張伐 高傅 中叔皇 康泰
導 演: 湯曉丹 影片類型: 戰爭
地 區: 大陸 上映時間: 1963
語言說明: 國語
1946年冬,蘇北連水城下,硝煙彌漫,火光沖天,講述我軍沈振新、丁元善部,頑強地抗擊著氣焰囂張的國民黨王牌軍七十四師,在給予敵人重大殺傷以後,為了配合整個戰局需要,奉命主動北撤,廣大官兵懷著沉痛的心情,帶著「再跟七十四師干」的殺敵決心,離開蘇北根據地的故事。
······················
紅日
故事片(黑白)。天馬電影製片廠1963年攝制。
1946年初冬,蔣介石對華東解放區發 動大規模進攻。人民解放軍沈振新部 在蘇北漣水城外,與蔣軍「王牌」整 編七十四師張靈甫部激戰以後,主動 北撤山東。張靈甫氣焰囂張,與其他 師共二十萬人,向山東臨沂地區齊頭 並進,盤踞濟南的敵人也同時出動, 企圖南、北夾擊我軍。我野戰軍司令 部決定一部分主力在南線阻擊,大部 分迎戰北面的敵人。於是展開了著名 的萊蕪戰役。沈振新軍奉命拿下萊蕪 城北的吐絲口鎮,以截斷敵人的退路 。而劉勝團被留下作為軍的總預備隊 ,團長劉勝和連長石東根因求戰心切 ,情緒急躁。戰局急劇變化,萊蕪五 萬敵人在我軍的猛攻下,妄圖向吐絲 口方向突圍。沈振新當即命令劉勝率 部投入戰斗。劉勝用一支突擊力量越 過前沿,直插敵人的師部,獲得全勝 。勝利鼓舞著全軍,然而石東根卻有 些忘乎所以,軍長對他進行了嚴肅的 批評。蔣軍以張靈甫為先鋒,又向我 蒙陰、坦埠進攻,妄圖聚殲我主力於 沂蒙山區。為了分散和牽制敵人,沈 振新部從沂蒙山西側,插到敵後魯南 一帶。敵七十四師進攻坦埠失利,向 南潰退。沈振新部星夜飛兵搶占垛庄 ,切斷敵人退路,將七十四師緊緊包 圍在孟良崮山上。張靈甫想以聲東擊 西的詭計突出重圍,但在我軍凌厲的 攻勢下,陰謀未能得逞。戰斗中,團 長劉勝不幸犧牲。在攻佔孟良崮頂峰 時,石東根連的戰士搭了人梯攀上懸 崖絕壁,直搗張靈甫指揮部石洞。張 靈甫負隅頑抗,被我擊斃。我各路大 軍在孟良崮勝利會師。 編劇:瞿白音(根據吳強的同名小說 改編) 導演: 湯曉丹 攝影: 馬林發 美術: 葛師承 作曲: 呂其明、蕭珩 扮演者 劇中人 扮演者 劇中人 張 伐 沈振新 楊在葆 石東根 里 坡 劉 勝 舒 適 張靈甫
❻ 誰能幫我寫一篇電影(紅日)的觀後感`
電視劇《紅日》終於看完了,盡管期間丟掉了幾集,但仍掩飾不住我對它的贊美。這是一部紅色經典的電視劇版,是一部成功的電視劇改編之作,故事是以1947年我華東人民解放軍殲滅國民黨整編七十四師的孟良崮戰役為原型,中國穿插了主人公沈振新的愛情故事。很多年前,新中國還有一部同名的電影,曾經影響了整個中國,但後來這部電影受到了批判,我不太清楚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影片有過於美化敵人的嫌疑,在那個政治年代,一部文藝作品因政治原因受沖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許多電影都受到了批判。我想大家可能更熟悉另一部超級經典影片《南征北戰》,也是講殲滅國民黨整編七十四師的故事,裡面有一句新中國電影的經典台詞「張軍長,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我們知道,改編紅色經典歷來是一件賣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紅色經典勾起了人們更多的回憶,更重要的是可能是由於先入為主的原因吧,一代人的歷史記憶是難以消除的,前一時期國內許多改編後的紅色經典影片都遭受了不少的口水就是明證,當然,也有影片質量不高的原因。但這部《紅日》似乎改變了這個宿命,依我之見,此劇有三個方面比較好,一是演員演的好,幾個主演都是國內的大牌,表演很到位,特別是大反派張靈甫由著名的李幼斌出演,從《亮劍》中共產黨李雲龍到《紅日》中的國民黨張靈甫,一正一邪,十分考驗演員的功力啊。二是故事好,有張有馳,有高潮、有細節,雖然我沒有看到小說《紅日》的原著,但我想改編後有劇本肯定是忠實於原著的(主觀臆測,毛主席教導我們「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姑且妄言之)。三是片中人物形象豐滿而有個性,當然裡面也有很多《亮劍》的影子,更重要的是裡面的人物都有一種的精神,一種不服輸的精神頭,我們從中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國民黨將領,不一樣的國軍。
我想,此劇接近歷史的真實也好,不接近歷史的真實也罷,我之所以關注它、喜歡它,因為它所表現的內涵適應我們這個時代,為我所感染,這就是此劇成功之所在。
這是目前我所見到的改編最為成功的一部紅色經典電視劇,我真心地向我的朋友推薦,有機會還是要看一看的,相信我,沒錯的。
❼ 電影《紅日》,真實的孟良崮,真實的張靈甫,真實的兵,還有什麼
原華東野戰軍(華野)六縱宣傳部長吳強在50多年前寫的小說《紅日》被改編成35集電視劇,陸續在各地電視台播放。本來懷著很大期望來觀看這部電視劇的華野老兵士,不只是大失人望,並且對電視劇的編導離譜地編造前史,醜化人民解放軍的行徑感到十分憤怒。
體現兵士英豪本質的前提下,經過他們與敵人、與同志、與老鄉的周旋、相外、往來的典型情節甚至細節的彼此照射、彼此補充,來展示他們豐厚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徵,做到了個別和一般、共性與特性的統一。總之,《紅日》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成功之作,可謂新中國軍事文學創作前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