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00字(通用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
今天下午,班會課上黎老師同我們全班五十八個人看了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這是一部優秀的法國電影,是每一位身為教師的人必須要看的一部經典電影。這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電影里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就連男主角——馬修,他也只是一個失業的音樂家,一個其貌不揚、內心善良、有無足輕重的小小代課老師,但是,他這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卻用了自已獨特的所作所為,用他自已那與眾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他的音樂和他的善良、寬容、仁慈、大度,博得了放牛班那群已被遺棄的孩子們的喜愛。他的作為讓這些不被老師們認可,調皮淘氣甚至還弄過一些誇張的惡作劇的孩子們,得到了尊重,感受到愛的力量,喜歡上了學習。
一開始,馬修剛來到了輔助學院里,受到了同學們的惡作劇,被同學們罵成了「光頭」,可內心寬容大度的馬修,卻從來不斤斤計較,而是一再地去鼓勵他們,表揚他們,因此,他才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
馬修把他的學生真正當成人來對待,來尊重,來相處。電影中,馬修管的班上有著這么一批讓老師們頭痛不已的學生:打傷馬桑大伯的樂格克,小不點兒貝比諾,頑皮搗蛋的佩皮諾,古怪固執的莫杭治……面對這樣一群幾乎沒有把老師放在眼裡的學生們,一味胡鬧的孩子們,輔助學院的人都採取了體罰,緊閉。但他,馬修,一個失業的音樂教師,而且當時他僅僅是一個小小的代課老師,選擇了教育孩子。
這個貌不驚人的老師,發現了學生們都十分喜歡唱歌,其中,一個叫皮埃爾的男孩有一副好嗓子,這就是「黃金」,但它被埋在土裡,如果沒有人把它挖掘出來,就永遠無法顯示它的光芒,但馬修把它挖掘了出來。
俗話說:朽木不可雕。只有你帶著寬容的心態,大度的心理,一切都會被你的寬容所感動,所謂「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春天不 僅意味著萬物復甦、奼紫嫣紅,候鳥一路向南,它更是一個友好的季節,我們大可以歡天喜地,穿紅戴綠。所以人們總是習慣用「春天」來形容美好,代替開始,謳歌希望。
一群叛逆的孩子,一個暴虐的校長,當他們遇見仁慈的校監,整個校園奇跡般地度過陰霾,迎來了春天。
校監馬修善良而不失嚴謹。他懂得人的尊嚴,因而慈悲為懷。他是個不成功的音樂家,不苟言笑,然而卻執著於音樂能使「壞小孩」轉變,給人帶去快樂。自然而然,同學們都成了小小合唱團的一員。每天的必修課就是唱歌。學著配合,學著使歌聲美麗,學著安定。
孩子們由最初的五音不成調,到最後的自信與默契,這一變化是深諳音樂魔力的馬修意料之中的事。正如我們不必過分擔憂花苞是否綻放,權可以靜待花香四溢。
春洗脫了冬的冷傲和秋的惆悵,當早晨八九點鍾,太陽高掛,溫暖便在心裡靜靜流淌。人們會莫名地抬頭仰望藍天,並不是為了思念,而是一種祈禱或是感激。抑或只是單純地停駐,去欣賞向來被遺忘的風景。簡單使得春天擁有著可以高歌的權力。在孩子們的世界裡,快樂顯得純粹。有歌聲,微笑便裝滿胸膛。就像一場春雨後的彩虹,那樣自然,又很可貴。
春天似乎有點短暫,來得靜悄悄,去得也無影蹤。徐志摩先生的那一膾炙人口的詩句———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原來也可以安放在「春天」。學校著火了,學生們安然無恙,這個像是故事的事故卻導致了馬修的離職。「我盼望著能看見孩子們涌到門口和我道別」,這是馬修心底里卑微的願望。可惜並沒有。然而在路的轉角,孩子們用他們引以為傲的清脆的歌聲鋪滿了整條街,覆蓋了臨別時的憂愁。揮動的雙手,是在道別,更像是無助的表達,也在宣告著,從此後要獨自飛翔。
還在念著「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一轉眼,春天已掠過身旁。不經意地,我們竟看見小鳥歡唱、柳枝嫩綠、蝴蝶翩飛……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
之前聽說過這部電影,但是一直因為很多事情沒有靜下心去看。直至老師說要寫觀後感,我還是斷斷續續地看了。
在影片中,有些情節很感人。馬修請孩子們在小紙片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年齡、理想的職業。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靜!我記得以前我們笑的時候老師耶讓我們寫過,但是都是吵吵鬧鬧中很開心地寫下了自己對未來的憧憬。但是這部片子寫下這個理想的時候那麼安靜。他們為什麼那麼安靜?或許很多人不理解,尤其在在應試教育下,不敢去放縱,或者已經放縱了,但是沒有那麼好的老師或者那麼一個人讓自己正視自己的靈魂!有那麼一瞬間,我想了好多好多。我是不是很久很久沒有自己的目標了?我是不是也應該靜下來正視自己,我是不是要肯定自己。那些孩子和我很很像很像······我也喜歡著音樂,我也曾經不開心的時候就叼著煙哼著一些自己喜歡的歌曲。感覺沒有人理解我,也很安靜,有時候也很鬧。但是真的為片中的孩子感到開心,遇到這么好的一個老師,會努力去尋找被放棄了的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我喜歡音樂,剛開始馬修老師說組合唱團的時候,令外一個老師過來瞧,並且也說自己偶爾也會哼上幾句。音樂的魅力沒有拒絕得了。
我看到有些孩子唱歌跑調,但是因為喜愛,堅持著。我想到自己以前唱歌經常被說是殺豬的之類的話。但是就是因為喜愛,不管怎樣都會唱下去。還有因為音樂,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音樂就是一座橋梁。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4
這是一部講述師生關系的法國影片,片頭以兩位滄桑的老人,也就是主角長大後的樣子,翻看了兒時一位重要老師的日記,而引出了這么一段回憶。
整部影片語氣都很平淡,看似沒什麼高潮,但是就是這種平平淡淡的氣氛帶給人無法言喻的感動。學校的名字為池塘之底,顧名思義,那裡面的學生都是些令老師頭痛畏懼的壞學生。而這一切全都因為一位名叫克萊蒙·馬修的代課老師而改變了。他很特別,對這些孩子抱有希望,他不止看到了這些學生邪惡的一面,更發現了他們的天賦——唱歌。從而建立起了一支合唱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莫翰奇,一個很有音樂天賦的學生,沒有過多的語言,全靠眼神在演戲,從一開始的怨恨到最後被寬恕的感激與喜悅,不得不佩服這位代課老師,與院長形成巨大反差,正直、仁愛、保護幼小心靈,正因他如此,才感化了這一群「放牛班「的孩子,就像個奇跡。
這個世界也許有卑微的人,但卻沒有卑微的情感,全篇讓人感覺非常真實,感情的流露很自然,或許不一定會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這樣的事,但是如果能遇上一個像馬修這樣的老師,真的很幸福。馬修是真的愛這些學生,而這些學生也被他所感化。馬修除了教他們唱歌,更重要的是把他們帶入正軌,教他們如何做人如何尊重他人。
「你一直在做與你本性相反的事。」這是馬修一直對莫翰奇說的話。每個人誕生時都不會是這樣的,他們就像冰封的冬天,缺少的是融化冰雪的春天,馬修到來時正好是春天,而他對於這群孩子的人生來說,就是一場美麗而難得的春天。
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都應該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價值的。即使是「放牛班的孩子」,春天也會到來的。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5
電影中,合唱團的演出非常成功。正當校長哈珊假借馬修的功勞向公爵夫人邀功請賞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蒙丹為了報復哈珊點燃了學校,此時馬修與馬桑大叔卻帶著孩子們上山野餐,哈珊憤怒之下解僱了馬修,並且勒令所有孩子不得再與他見面。可是真情是任何事物所無法阻隔的,孩子們反鎖上門,從窗戶上扔下一架架寫有姓名的紙飛機,送給馬修作留念。隨著一架架紙飛機盤旋而下,孩子們將手臂伸出窗外,奮力揮動,向馬修告別……
一直等待父母在星期六來接自己的孤兒佩皮諾,終於等來了馬修帶他離開這個監獄般的地方。佩皮諾的執著是正確的,他的等待最終迎來了圓滿的結局。馬修被解僱的這一天剛好是星期六。
"池塘之底"的沙貝、朗古盧瓦和馬桑大叔聯合起來揭發了哈珊虐待學生的事實,最終哈珊被辭退,而其他孩子們各奔東西。馬修繼續給別人上音樂課,這份對音樂的執著與熱愛一直持續到他去世。
結局是美好的,心底充溢著暖暖的感動,默默地為馬修,為這些孩子們祈禱、祝福,希望他們獲得幸福。他們的歌聲總是在耳畔久久回盪,震撼著心靈。只要你仔細去聆聽,就會發現歌聲中充斥著滿滿的愛……
看完電影,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老師深深的影響著孩子的一生,就像影片里那個最不被看好的孩子也是班裡最調皮的孩子,最後成了一名偉大的指揮家,就是因為有了老師的鼓勵和無盡的愛,才成就了這名指揮家。就是他這種無私的愛深深的打動了我。只要你用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他們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
短短九十多分鍾的片長,卻蘊藏著一個社會。
池塘之底是一個小社會,等級分明,制度森嚴。院長哈森是剝削階層的代表,冷酷無情,貪得無厭。他殘忍地對待那些犯錯的孩子們,濫用私刑,為了他的仕途他不惜毀掉孩子們的前途,但沒有孩子有能力反抗,直到馬修的到來。
是馬修改變了這個社會。
面對被摧殘了心靈的孩子們,他循循善誘,面對孩子們過火的惡作劇,他用一顆仁愛之心去包容。他用音樂之光照亮了孩子們長期陰暗的心靈。
馬修是一個落魄的音樂家,仕途上的失意使他偶然來到這個被鐵門緊鎖的院落——這個塵封心靈的地方。一道鐵門,囚禁的不只是軀體,還有心靈。
院長根本不懂孩子們的心,他只知道「一犯錯,就處罰」,在他眼中,孩子們只是他追名逐利的工具。對,孩子們是桀驁不馴,可這是誰造成的?人之初,性本善,他們因後天教育者的不負責任已經沾染惡習,院長還要把他們推入叛逆的深淵。他只管用暴力使孩子們屈服,卻不曾想過馴服烈馬要用溫情照料而不是兇狠的馬鞭。
可恨的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偏有這種人,騎在學生、家長頭上作威作福,卻少有馬修這樣的好老師。為什麼哈森這種無能又喪盡天良的人能在社會上興風作浪,馬修這種善良負責任的人卻不得重用,鬱郁而終?這不只是電影,更是現實。
是馬修給放牛班帶來了春天,試想如果池塘之底沒有馬修,將會葬送那裡所有孩子們的未來。那麼,現實生活中沒有心靈引導者,又會怎樣?我們不能強求每個老師都成為馬修那樣的好老師,那是不現實的,但根本原因在哪兒?
每一個家長和老師啊,如果你們對孩子們少一分不聞不問,多一分仁愛和關懷,就沒有池塘之底。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7
我們先從電影的名字談起,放牛班,就是指很糟糕的一個班。放牛班的「春天」又是怎樣的呢?我便帶著這樣的好奇觀看了這部影片。
影片剛開始時,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翰奇重回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這本日記是當年他們的馬修老師留下的。
皮埃爾小心翼翼地翻開這本日記,回憶起當年的一幕幕……
在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私立學校里,有著格外調皮搗蛋的學生和嚴厲的老師。還有著「一犯錯,就處罰」的教育方式。體罰更是司空見慣。
就在這時,一位來自鄉村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了這所學校當代課老師。他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閑暇時也會創作一些小歌曲。
馬修老師用愛和溫暖感化著一個個看似調皮,甚至邪惡的孩子們的心。他時刻保護著孩子們,即使犯了錯,馬修老師也盡量避免孩子們受到關禁閉,甚至被打罵。而其他老師卻認為對於一群無葯可救的學生最好的辦法就是體罰。
馬修老師利用空閑的時間來教孩子們唱歌。令他驚奇的是班上有著一位「天籟之音」——皮埃爾莫翰奇。馬修老師又在這幾乎不可能的環境下成立了一支合唱團!
因為火災的事情,馬修老師被學校開除了,嚴厲的校長不讓馬修老師和孩子們告別。突然窗口飛出一架架寫滿話語的紙飛機。淚水模糊了馬修老師的雙眼!
假如沒有遇到馬修老師,貝比諾還是每個星期六到校門口等父母來接的孤兒;假如沒有馬修老師,也就沒有指揮家皮埃爾莫翰奇。他們是多麼的幸運呀!能遇到一位改變了他們人生的老師!
是馬修老師為放牛班帶來了「春天」,讓這個班裡的學生懂得了「愛」是什麼。這部影片給教育工作者作了一個榜樣,也讓我們懂得了愛!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
今天的教研改了一種新的形式,觀看教育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個電影初次聽說還是在一個娛樂節目上,印象中只有那群歌聲如天籟般的孩子們,這次藉助這個機會和大家一起欣賞了這部電影。
在片初是以回憶倒序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故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群頑劣的孩子各種惡作劇的戲弄老師,同時老師們也在用嚴厲的方式懲罰者他們,「犯規—懲罰」是校長及老師的口頭禪,孩子們的舉動就像彈簧一樣被壓制再反彈。
終於,主人公馬修老師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希望。他沒有偉岸的身軀,沒有滿腹的才華,僅僅是一個落魄的音樂老師,可他的到來就像一汪清泉注入了沙漠,讓我們瞬間就發現了這群孩子的優點,他用音樂拯救了這群無人問津孩子。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背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簡單,干凈的音樂貫穿著整部影片,使觀眾在天籟般的童聲中欣賞著電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雖然馬修不是聖人,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但他盡自己所能做著一切。最讓我感動的是合唱團表演的那一刻,那個最具有音樂天賦的男孩因為過錯被晾在一邊,心情沮喪,神情顯得格外落寞。而第一節音樂結束時老師突然轉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驚訝更驚喜,而後帶著一種幸福的滿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一位老師可以讓一個孩子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對人生的期待,真的.很偉大!像馬修老師,雖然被校長開除了,但那一雙雙從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個個寫滿了孩子最真摯祝福的紙飛機已足以讓他感動,讓他幸福!
但願普天下所有的老師都能用尊重、用溫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都能收到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讓我們堅持著最初的夢想,把愛帶給每一個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9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一名正處於人生低谷的法國音樂家馬修,從一個個「壞孩子」身上,領悟到這樣一個真理。
法國的一個冬天,馬修,曾經的大音樂家,此時正站在「池塘之底」學校的大門前,即將成為一名代課老師。在這里,馬修隊校長處罰式的教育極為不滿,通過對孩子的觀察,馬修決定成為一名「佈道者」,用音樂救贖孩子。晚上作曲,白天教唱歌,成立了一個合唱團。與此同時,他還發現一個很有音樂天賦的男孩皮埃爾,一邊努力教導,一邊與家長溝通。然而,馬修也並非一切順利――蒙丹,一個心理變態、有暴力傾向的男孩,就不止一次的製造麻煩。最後,因孟丹縱火,馬修最終丟掉了工作。
這部電影有兩個情節引人思索,一是蒙丹被帶走的情節。那時蒙丹私自逃學,又恰好學校的經費不翼而飛於是他便認為是作案者。在即將被警察帶走的那一刻,他轉過身來,對著默送他離開的馬修令人匪夷所思的一笑,然後才一邊掙扎,一邊被警察帶走,馬修也喃喃說道:「再見了,男中音……」這一段中,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或許就是蒙丹的笑容吧,那笑容或許是對馬修的肯定,也許是對馬修的猜疑,也許是在告訴馬修:「我還會回來的。」
最讓我深思的是結尾那時馬修正欲登車離開,最小的孩子,佩皮諾小跑著叫住了馬修,央求著馬修帶著他一同離開。佩皮諾從小就沒有父母,可他總是堅信父親會在星期六帶他離開,馬修與他離開的那天,正是星期六。沒錯,馬修並沒有兒女,可對於「放牛班」,他就是「放牛班」60個孩子真正的父親。
曾經,六十個孩子也許是池底的污泥,而馬修卻如一束陽光,把池塘之底變成最純潔的流雲。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0
這個救贖心靈、充滿愛的故事發生在法國一個名叫「池塘底教養院」的地方。
這個教養院中有一位心胸寬大的老大爺。他在開門時被一位同學的惡心作劇弄傷了眼睛。還有一位電影中不可缺少的主角馬修老師,他是失敗的音樂家,了不起的代課老師。他以愛和音樂拯救了這群無葯可救的「問題少年」。
當然有學院就會有院長,這個院長自私、冷酷,他相信讓學生嘗到皮肉之苦就會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更加反抗。
在馬修老師剛剛入院的時候,門口站著一位小男孩,他的名字叫佩皮諾。一個可憐的孩子,他堅信每個星期六父親會接他回去。但人們早已告訴他,父母在二戰時就已經雙亡。
馬修老師聽到許多老師在他面前說這些孩子的壞話,馬修老師不信,便用寬容的心和音樂來馴服這些桀驁不訓的孩子。我的心中忍不住地感嘆道:「一個多好的老師啊,用心愛他們。不管孩子如何不禮貌地對待他,他也不生氣。」
有一次,院長想盡辦法拿音樂天才皮埃爾撒氣,都被這位善良的馬修老師阻止。他不畏懼一切危險,保護自己的夢想。
還有一個片段,讓我難忘馬修老師不顧校長的威脅,偷偷地在地下搞了一個合唱團。並在裡面發現了一個天才皮埃爾。可以說這個馬修老師真是慈祥和善火眼金睛呀!一群差生中都能被練出如此多的精英,誰能不服呢?
在最後一段學校發生火災時,一件和馬修老師不相關的事卻怪在了他的頭上。冷酷的校長,把一位好老師逼到無處可逃,被開除。當校長把他開除時,他多想擁抱自己的學生啊!他默不作聲地去大門口。這時,小小的窗口飛出60架紙飛機。「這漫天飛舞的紙飛機,是我們對你的敬意。」看到這里,我的心不由地顫抖起來。
這是一個用愛和音樂救贖心靈的故事。
B. 從《誰的青春不迷茫》里,我們能看到哪些現實
4月22號是《誰的青春不迷茫》上映的日子,首映當天和室友去看了這部由劉同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說實話,對電影本身倒是沒有多大的期待,不過是因為喜歡劉同,喜歡他的文字,所以才決定去看看這部電影。
看完電影回來後,閨蜜問我電影怎麼樣,我不知道如何評價,我只說了一句,看著電影的很多片段,想起了以前讀高中的時候。那種對大學的憧憬,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嚮往,以及來自父母和老師的對自己的期望,甚至對自己以後的人生道路產生的迷茫。在電影里都一一呈現了岀來。
這電影有兩個地方讓我看完特別難受。一個是班主任郝老師問及大家的夢想。不得不承認,很多老師在安排座位時,無一例外是以成績為參照物的,那些學霸則穩坐前幾排,而那些學渣,則在倒數最後幾排。
在影片里,也一樣。班主任甚至毫不客氣的說到,「你們這些坐在最後兩排的,將來進入社會了,都是社會的底層渣子」!一陣唏噓。當班主任點名問一個也是坐在後兩排的男同學的夢想時,被點名的男孩子小心翼翼的站起來。
「我只要考到三本就夠了」。男同學口音很重,普通話不標准。
「三本?你先把你的普通話練好再說吧。」
班主任回過頭問班上當之無愧的第一名,「林天驕,告訴他們什麼才叫做理想」。
林天驕慢慢的站起來,鄭重的說了句「我想考清華大學的金融專業。」班主任對此回答很是滿意,大家也一陣熱烈鼓掌。繼而又問另一名女孩子,女孩子站起來弱弱的說了一句,「我想當演員」。
班主任又禁不住一陣諷刺,「你長成那樣還想當演員,你的自信心是從哪來的?人家林天驕那叫理想,你不好好學習,整天臭美,你那叫痴心妄想!」被批評的女孩子一下子就哭了岀來。
不得不承認,在學校,老師們總喜歡把成績好的跟成績差的學生放在一起作比較,那些優等生,老師視為掌中寶,關懷備至。而那些差等生,剛看作為眼中釘,肉中刺,眼不見心不煩。不可否認,很難有老師能做到一視同仁。
看吧,當我們的能力還不足以匹配我們的夢想時,那些嘲笑和諷刺,都顯的那麼理所當然。
在影片中,還有一個地方讓我看完特別難受。
教育局的領導來檢查工作,問到學校的作業安排情況。其實我們也都經歷過,讀小學的時候市裡的領導來檢查,老師都會提交代好,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
記得那時候班上有個男同學在領導來檢查的時候因為說錯了話,結果被老師罰站一節課,整整一節課,那位同學都沒有抬起頭,聾拉著腦袋,下課後大家都跑到他座位去安慰他,他一聲不吭,一句話都沒說。
在影片中,領導看著牆上的排名表,隨手點了一名同學,和善的問到,「同學,你覺得現在作業多不多?」被點名的同學看了眼班主任,班主任沖他使了個眼色,他一下子就反應過來了,連忙說「不多不多。」並且還說到,「我們學校是注重全面發展,很注意素質教育。」
班主任微笑的點了點頭,對回答很滿意。領導轉而又點名,意料之外的點到了高翔。
班主任趕忙說到,「高翔他請假了。今天沒來,沒來。」可這時候,高翔卻『騰』地一下站起來,嘻皮笑臉的說到「老師,我來了。」
當領導問到高翔時,他卻不像其他同學那樣回答「現在學校有沒有補課或是延長晚自習的情況?」
「有啊!」
「那你們現在還有體育跟音樂課嗎?」
「沒有,都改成了數學和語文。」
高翔全然不顧班主任在一旁的提醒和示意。領導走後,高翔自然而然的被班主任叫到外面,「你知道你這樣回答對學校有多麼大的影響嗎?,我每天費心撥力的是為了什麼,我工資難道能多拿一百塊錢嗎?!」
說實話,當聽到這話的時候,心裡並不是沒有難過,好像從前的某些時刻又得到了重演。
以前讀書的時候,同學們總是喜歡給稍微凶點和相較嚴格的老師起外號,那時候不理解老師所說的,「我是把你們當做我的孩子,你們這樣不學習浪費時間我看著就心痛,為你們心痛,等你們以後就明白會有多後悔,你們以為老師不管你們就是對你們好嗎?要是老師哪天真的不管你們了,那才是真正的放棄你們了!」以前小時候父母對自己說「要好好讀書,不然以後長大了後悔」。
後來上了大學才明白,那些對你恨你不成鋼的老師們也只停留在大學以前,沒人會管你上課有沒有認真聽講,沒人在意你考試有沒有進步,功課有沒有復習。也是後來才明白,其實父母和老師所說的那些話,都是對的。現在想想,心裡一陣心酸。
考試作弊,一直以來都被老師和家長認為是一件特別不光彩的事,也被那些好學生所不恥。大家都認為作弊這種事只有壞學生才會做,好學生才不會做這些「旁門左道」之事。
可在影片中,那個拿獎狀拿到手發軟,被老師當做重點培育對象,座位和名次都穩坐第一,絕不可能犯錯的好學生林天驕,竟也在一次重要的考試中作了弊。並且很不幸的,在作弊的過程中,不小心把練習試卷給掉了下來,被發現了。
為了考試能拿第一名,為了能不影響自己得到省里的三好學生名額,為了能高考加分二十,為了不辜負老師和父母對自己的期望。竟也做了件不光彩的事。
在此之前,她的人生從沒岀過差錯。更不湊巧的,當時還被班上不學無術,吊兒郎當的高翔給看見了。「完了,完了,我的人生,完了。」這是當時林天驕心裡最真實的想法。可她沒想到的是,當老師走到面前,撿起了作弊的試卷,第一反應竟然理所當然的懷疑高翔。
那個老師眼裡不學無術,吊兒郎當的高翔。這讓林天驕和高翔都很意外。
林天驕以為高翔一定會當眾戳穿她好學生下的「真面目」,可讓林天驕意外的是,高翔看了她一眼,轉而對老師說「對,是我。」林天驕難以置信的看著他。
毫無意外,這場考試,高翔判零分,在老師眼裡也印象更差,而林天驕依然還是曾經的那個林天驕。省三好學生,也非她莫屬,學校為此舉辦了表彰大會。
也是在那次,她突然就明白了,比拿省三好學生更重要的是什麼。她主動承認的自己的錯誤,開始認識到自己失去了什麼。
「我忽視了我最好朋友的感受,我看不起她喜歡的男生,我甚至不曾真正的了解我弟弟」。「為了拿到省三好學生,我竟然在一次考試中作弊」。「所以,我放棄這個省三好學生的名額」。很意外的,她的一番話沒有讓大家鄙視,反而得到一陣喝彩。
犯錯誤並不要緊,也不能光憑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抹殺他的全部。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人不知悔改,錯上加錯。
「如果你喜歡某樣東西,那你就不停的朝它靠近,總有一天,你會成功。」之前看過劉同的一個視頻,講的都是「光線人」的故事,有從農村岀來,被目不識丁毫無一技之長的父親供上大學辛苦拼搏後來終成光線影業視頻組總監的劉洪賓。也有高考失利三四次沒考到重點大學失望挫敗看不到未來後決定去其他學校旁聽最後成了光線工作室總經理的吳洋。這些人,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身邊人的支持和鼓勵固然不可少,但更多的是自身的努力堅持和不放棄。
就像電影里,林天驕一直都對天文學感興趣,一直都喜歡天文,但為了父母,選擇了金融專業為目標,但她並沒有放棄對天文的熱愛,每期有關天文學的雜志都會看,有關天文方面的新聞也會關注。後來,她認清了自己的心,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最後,她終於實現了自己真正的夢想,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也從事了自己喜歡的工作 。
如果你真的喜歡一樣東西,那你就一定能實現,如果不能,是因為信念不夠,在你追逐夢想的過程中,身邊的人都會被你感動。 還記得北大的那個《星空日記》嗎?「再見,星空,你好,現實」。當何曉冬說岀這句話的時候,心裡著實痛了一下,但最後,那個男孩子,也是放棄了大多數人認為體面的工作,而選擇了自己一直以來追求和嚮往的東西。慢慢地我們才會明白,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也並不是不可以。
電影中還有一個亮點,就是陸田甜和歐小洋。早戀這個話題,怕是在老師和父母眼中都是個禁忌。大多數的早戀都是沒有結果的,都會被老師和家長集體並且及時的扼殺掉。
「整天不好好讀書,就知道摟摟抱抱!」「你要是再敢跟他來往,看我不打斷你的腿!」諸如此類的話語,數不勝數。電影中有個片段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也很震撼。
陸田甜和歐小洋早戀被發現後,父母和老師禁止他們倆再來往,可誰也想不到,在有天去上學的時候,同學們竟發現歐小洋剪了個光頭,正當大家都摸不著頭腦的時候,調侃他「新發型的時候」發現身為女生陸田甜也頂著個光頭來上課。大家一頓震驚,深深的佩服起來。兩個人相視一笑,所有的話盡在不言中。歐小洋的眼中有淚光在閃爍,眼裡,盡是感動。
或許我們都曾為了愛而做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都曾為了愛而奮不顧身,那是愛最純真的歲月,那段歲月,被叫做青春,當我們逐漸成熟,日漸蒼老,再也不會有當初那樣的義無反顧和奮不顧身。
《大魚海棠》里說,「每個人都是一條魚,每條魚都會相遇」。在《誰的青春不迷茫》里,林天驕最後抬頭望著天空說「宇宙那麼大,地球那麼小,我們總會相遇」。人生就像一個摩天輪,兜兜轉轉,最後還會回到原點。
所以啊,短暫的分離是為了更好的遇見。
C. 有一部電影裡面有一個老師然後批評一個女學生然後叫家長家長是一個主席這是什麼電影
不是主席,是總統。韓國電影《總統浪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