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甲午戰爭電影結局
擴展閱讀
小學生英語動畫電影台詞 2025-02-14 06:56:42
目前適合學生看的電影 2025-02-14 06:55:11

甲午戰爭電影結局

發布時間: 2025-02-14 03:58:56

⑴ 觀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1894甲午大海戰》該片第一敘述了國家的落後就會招致他國的侵略,要國家屹立於世界之上就得強大。從北洋艦隊買了重甲艦後去日本訪問那段就看得出來,強大的軍事力量能威懾敵人。那麼要怎樣寫關於觀甲午大海戰 觀後感 文章 呢?我精選整理了相關 範文 ,接下來歡迎查閱:觀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觀甲午大海戰觀後感1

在歷史的長河中,在中華文明的傳承中,總會有無數的英雄人物為正義而斗爭,為革命而犧牲,電影《甲午大海戰》就是講述了這樣的一群英雄為了捍衛民族尊嚴,抵抗侵略者,誓死保衛國家,最終壯烈犧牲的一段可歌可泣的 歷史 故事 。

影片開始,一群少年被送到福州馬尾船政學堂學習海上作戰策略,之後在李鴻章的請求下船政學堂中的一批優秀學員又留洋國外接受海戰訓練。幾年後,留在中國的名叫鄧世昌的學生到英國把他們接了回來,又從英國帶回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艦組成了中國第一隻海軍——北洋水師,與此同時,日本也在英國訂購了巡洋艦,但威力遠不及北洋水師。北洋水師組建七年後,由於軍費短缺,炮口老化,船身生銹。再加上慈禧太後不斷的從海軍軍費中抽取銀兩建造頤和園。這只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海軍慢慢地變得虛弱,不堪一擊。和慈禧太後領導下的昏庸腐敗的清朝政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明治天皇帶領手下的大臣們節衣縮食,訂購了當時最先進的速射炮,向著清朝政府虎視眈眈。

1894年,甲午海戰正式打響。由於經費短缺,彈葯不足,北洋水師白白錯失了多次攻擊敵人的大好時機,這只最強大的海軍最終沉沒在日本軍艦速射炮的炮口之下。

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堂堂大國人才濟濟,卻被彈丸小國日本打的一敗塗地,我認為,北洋水師的戰敗不是鄧世昌等海軍英雄的責任,而在於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輕視了敵人,他們沒有意識到,正是這個看起來弱小的對手把中國歷史上最先進的海軍打的落花流水,還 讓清政府割地賠償。

聯想現實,今天,幾乎就是在同一個地方,日本又要和我們因為釣魚島歸屬問題挑起戰火。只是這一次,對於他們提出的任何不平等要求,我們都可以抬起頭,勇敢地說「不」。因為,現在的中國政府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我們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海軍,一艘強大的航空母艦,四艘威力強大的核潛艇和號稱「航母殺手」的彈道導彈,還 有我國自主研製的各種先進戰機和武器。我們不會主動挑起事端,但是,我們也不懼怕戰爭。如果日本仍然看不起我們,我們就要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一個道理:「永遠不要用老眼光看人」。

同學們,從現在起讓我們腳踏實地,為了中華民族的每一步前進,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觀甲午大海戰觀後感2

甲午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鮮明的感嘆號,它詮釋了清朝政府的一切。觀看了《甲午大海戰》這部電影讓我感觸頗深。

一個年老體弱的女人掌握著這個國家,控制著一個帝國,垂簾聽政。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卻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施以昌國大計卻還 被告誡「失寸土者,不得進祖墳。」

李鴻章上報朝廷,至光緒帝上報慈禧太後購鐵甲艦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中國必定會有一段屈辱的歷史。金鑾殿里,李鴻章請求購艦,得到皇帝的允諾。聽政的太後卻加以阻撓,說了不少閑話,盡管最後也同意了。李鴻章派鄧世昌為代表去接英國皇家海軍學校 留學 的艦艇英才一同回歸祖國。

中國購買了兩艘鐵甲艦的同時,日本也購買了兩艘鐵甲艦。此後17年,無論李鴻章如何上湊,中國也未購進一艘鐵甲艦,日本天皇都能一天只吃一頓飯省錢買了很多艘的艦船,中國無錢購艦,卻耗費巨資為太後做壽,且請工匠做了一艘豪華天價的大石船。如此荒.唐無度,實在是令人憤慨。

直到甲午大戰爆發,也沒讓昏了頭的太後醒悟過來。日本的快甲艦在戰斗中佔了很大的優勢。中國的八門大炮只有三枚具有殺傷力的炮彈。中國的艦艇還 是老式的艦,船速不快,發炮速度慢,命中率又特別差。日本的「吉野號」很快就打沉了中國的很多艦,中國的艦很快就彈盡糧絕。剩下的老式炮彈與大炮又不相吻合,只能靠人用銼刀來銼。嚴重延誤戰機,直至被敵炮火無情奪去全部生命。

鄧世昌駕駛的「致遠艦」被多艘敵艦包圍,艦上軍旗剛要落下,鄧管帶迅速就將軍旗拉上去。沒有炮彈,他便開艦沖去撞擊敵艦。最後敵艦擊沉了致遠號。鄧世昌落入水中,他發誓與艦共存亡。他選擇與愛犬共同沉入大海。

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一幕啊。甲午之戰讓我見到了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風蕭蕭兮海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影片的結尾,光緒帝坐在雪地里,嘴裡還 呢喃:「失寸土者,不得進祖墳。」……屏幕上又回響起小女孩稚嫩的聲音:「小哥哥,咱們以後會有咱們的大鐵船嗎?」我在淚眼朦朧中看完影片。

甲午大海戰詮釋了這個道理;一個無能的昏庸無度的封建社會,不用發展的眼光去開創這片土地,不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達官貴人整天醉生夢死,導致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國家落後。正所謂落後就要挨打,我們要牢記國恥,努力向前,讓歷史不再重演。

觀甲午大海戰觀後感3

戰斗中,「致遠號」 炮彈打光,受了重傷,慢慢傾斜。這時,艦長鄧世昌堅定地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不幸的是,「致遠號」被日軍魚雷擊中,鄧世昌和200多名官兵壯烈犧牲。這悲壯的一幕讓我感動不已,感動於他們的愛國精神,感動於他們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這一幕驚天地,泣鬼神!

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昔日的泱泱大國受到了沉重打擊,賠款割地、喪權辱國。甲午戰爭的失敗,是清政府長期閉關鎖國,不重視國防尤其是不重視海軍力量建設的結果,是一個封建農業國家與一個現代化國家綜合實力較量的結果,也是一個腐朽政權必然墮落滅亡的結果。這時,沉沒的不止是「致遠」艦,不止是北洋水師,而是整個清政府,是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昏庸腐朽的滿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是中華民族無法抹滅的恥辱。

時光飛逝,1949年,一個歷經無數愛國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強大的讓世界為之矚目的新中國成立了。伴隨著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高高飄揚,中國人民再次挺直脊樑,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的自信和頑強,展示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繁榮和富強。

「少年強則國強」,撫今追昔,警鍾長鳴,作為一個新世紀曙光下的學生,我們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我們不應忘記歷史,不忘國恥,讓我們牢記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說的:「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奮發圖強,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祖國強大了才能夠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早日實現。

觀甲午大海戰觀後感4

今天,我看了《甲午大海戰》這部電影。看完後,我不禁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慈禧太後的懦弱而氣憤。

這部電影主要說李鴻章上書,建議光緒皇帝建立海軍學堂來培養海軍,光緒皇帝同意了。少年時期的鄧世昌和劉步蟾等人就在這里認識了。長大後,鄧世昌與他的兒時的同學們一起加入了北洋艦隊,並當上了致遠號鐵甲艦管帶。此時,日本正在密謀並吞釣魚島。可是,日本眾大臣認為中國已經有一個比美國艦隊還要恐怖的龐大的艦隊,如果開戰,可能會慘敗。日本天皇令全日本大小官員從每月的俸祿中拿出十分之一來組成一支和中國一樣的艦隊。日本首先買了一艘新式快速艦——吉野號。這時,李鴻章發現導彈數量嚴重不足,有的艦艇上只能用打木頭船的導彈來打鐵甲艦,而從外國買一批導彈最快也要幾天後到達,劉步蟾不禁高呼:「完了!」最終,日本主動挑起事端,北洋艦隊被迫應戰。

這場戰爭最後以日軍勝利而告終。一位洋人曾說過:「中國一直在沉睡,有一天,他醒了,我們以為他要干一番大事業,結果他伸了個懶腰,喝口茶,吸了一口煙又睡著了。」

戰後日軍統領東鄉平八郎的助手問東鄉平八郎為什麼在清國境內的軍艦沒有過來救援?東鄉平八郎說:「這正是中國的特點,如果有朝一日他們能團結起來,那現在站在這里的就不是我們了。」

看完電影後,我不禁感到一陣陣失落和氣憤。清政府的腐敗才使這次海戰的失敗,慈禧太後意從北洋水師的軍餉中拿出幾百萬來修整頤和園,導致北洋艦隊導彈用盡。我對日本這種侵略他國的惡劣行徑深感憤怒。現在,日本還在對釣魚島蠢蠢欲動,這是多麼可恥的行為啊!

我深切地感受到,作為青少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後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祖國更加強大,不再讓其他國家侵略我們。

觀甲午大海戰觀後感5

今天看了新片《一九八四甲午大海戰》,一部一百一十八分鍾的電影卻帶我會到了一百多年以前。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一百多年前的戰爭,一邊多年前外國人對中國的奚落。「國家落後走到哪裡都會被人欺負」這句話即使在一百年以後也是真理。

從這部影片中我看到的是沒落的王朝中那群為國家戰死蒼茫海上的戰士,他們的不畏犧牲,與艦同沉,鮮血染紅中華的領海,愛國的熱情已是百年而不滅。影片開頭,那批遠游國外留學的學生乘著中國自己買的世界上最大的戰艦歸國時,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到的是強國的希望,一個民族崛起的曙光。但穿著旗服留著長發的海軍,也註定了失敗的悲劇。

或許處在朝代末期,亦或是處在時代的轉折點,但中國和日本面臨的是一樣的時代,同樣是走入近代史的機遇,同樣是封建晚期,兩個國家卻是截然相反的結局。面對這兩種結局,真的是一種心痛,中華民族一直都是處在時代的前沿,五千年來最終敗在近代里,卻也是最關鍵的一個時期,或許是享受榮譽的時間太長了,讓中國也嘗嘗什麼叫屈辱,可這屈辱的影響也確實太長啊!然而日本總有那種勇氣和決心,學習別人,努力追上,甚至超越老師。日本雖是個島國,卻用很強的國民素質和毅力,當年的明治維新,明治天皇可以將自己的日常開銷費用用在海軍的建設中,甚至為了節儉每天只吃一頓飯。而中國呢,慈禧竟然為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居然用海軍軍費去修繕頤和園,荒.唐的可笑。海軍交戰炮彈居然裝不進炮膛,也就只有中國能這樣。將士們奮力殺敵之時,腐敗的官員居然在享樂,奢靡的笑聲聽著就令人作嘔。

然而影片中最讓我敬佩的就是鄧世昌和劉步蟾及他們的同學,戰火中誓死殺敵,「與艦同沉」的信念,讓中國人在這次甲午海戰中輸的也很有骨氣。鄧世昌手拉沖鋒旗,用殘破的軍艦向松島號時,我的心被震撼了,即使沒有彈葯,即便只剩下殘破的軀體也要奮力一搏,這就是英雄。硝煙吹散了他的長發,一位英雄的形象就這樣被定格在廣闊的大海之上。沉船時,與自己的愛犬也隨之而去。劉步蟾他們寧可自盡也絕不在船上掛上白旗,真的是「人生自古誰無似」。當我看到滿清龍旗降下來的時候我的心也會跟著痛,雖然已經不是滿清時代,可那卻是當時的中國。

歷史就是過去,中華五千的輝煌也好,近代的屈辱也好它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被黃土掩埋,如今的定遠號已是黃海海底的廢墟,曾經被割走的中國領土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已收回。或許你會說:一百多年前有甲午海戰,一百多年後有南海的糾紛。至今日本都在和我們爭奪釣魚島,甚至連小小的菲律賓都在和我們爭奪黃岩島,你對政府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會提出質疑,認為是政府的軟弱。我們雖然已經不是百年前的清政府,我們是有先進的海陸空部隊,有些方面已走到世界的前端。但我們更要認清我們國家的位置,單從國家性質而言,我們社會主義的身份就已經讓我們在國際上面臨許多的敵人了,而做為社會主義國家,世界上只有五個,最強的一個也就只有中國這一個,成立了只有六十幾年,__耽誤了十年,真正地發展又只有改革開放這三十幾年,我們的國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利比亞戰爭我們國家能在三天的時間里讓所有華人撤回祖國,當經濟危機來臨時我們的國家不會讓企業破產,讓人們受凍挨餓。然而當你抱怨政府軟弱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又能為國家做什麼呢,如果真的發生戰爭,你是不是有勇氣去「與艦同沉」呢?

收起我們對社會對政府的不滿,社會的不公,政府的腐敗,無論哪個國家,哪個社會都會有的,我們已經不再是生活在滿清那個舊時代的平民了,我們現在是身份地位平等的公民,如果你感覺社會對你不公,你就應該用雙手去改變你認為對你不公的命運。用雙手扼住命運的咽喉。


⑵ 甲午戰爭電影講的是什麼故事

講的是中日甲午戰爭里北洋水師的故事。

⑶ 在戰爭時代的電影有哪部片到最後是日本勝利的

甲午戰爭,這部電影你看過嗎,這是以日本勝利為結局的,清政府徹底淪喪的開始,甲午海戰,把清政府的海軍全部消滅,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這裡面有一個你應該記得的民族英雄---鄧世昌,駕船協全體官兵撞向日本軍艦,

⑷ 甲午戰爭觀後感作文

觀看《甲午戰爭》這部關於中國與日本海戰的影片,讓我深感震撼。這部影片不僅展示了一場戰爭的殘酷,更反映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以下是我對這部電影的一些感想。
甲午戰爭觀後感之一:
影片讓我深刻認識到,國家的強盛離不開強大的軍事力量。在甲午戰爭中,中國的軍事力量遠不如日本,這導致戰爭的結果不盡如人意。這讓我意識到,一個國家要立足於世界,必須有強大的實力作為後盾。同時,我也為那些在戰爭中英勇抵抗的中國士兵感到自豪。
甲午戰爭觀後感之二:
影片中,日本軍隊的兇殘行徑讓我憤怒不已。他們不僅對中國軍隊進行攻擊,還對無辜的平民進行屠殺。這讓我深感痛心,也讓我認識到,我們必須強大起來,以防止歷史的重演。同時,我也為那些在戰爭中捨身取義的中國英雄感到敬佩。
甲午戰爭觀後感之三:
影片的結局雖然令人悲傷,但我卻從中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堅韌與勇敢。在逆境中,他們不屈不撓,堅持抵抗。這讓我深感敬意,也讓我認識到,中國人民是永遠不會屈服的。這種精神,正是我們今天需要繼承和發揚的。
甲午戰爭觀後感之四:
影片讓我認識到,歷史的教訓我們必須銘記在心。我們不能忘記甲午戰爭的慘痛教訓,更不能忘記日本軍隊的罪行。我們要以此為鑒,努力發展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以防止歷史的重演。
甲午戰爭觀後感之五:
影片讓我深刻認識到,和平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同時,我們也要警惕那些試圖破壞和平的國家和勢力,堅決捍衛國家的利益。
總之,觀看《甲午戰爭》讓我深刻認識到歷史的教訓,也讓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同時,我也為那些在戰爭中英勇抵抗的中國英雄感到自豪。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他們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⑸ 《甲午風雲》影評2o0字

看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我為鄧世昌濃弄的愛國情意所感動。電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北洋大臣李鴻章極力主張求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主動請纓,海戰中,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後來因為炮彈已經打完了,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後,全艦無一人退縮。但是在追趕「吉野」號時,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到現在這部展現以失敗告終的中日甲午戰爭的悲壯史詩還時時刻刻震撼著我的心靈!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飽受帝國主義列強凌-辱瓜分的劇辱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史。爆發於十九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雖然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影片在表現這一歷史悲劇時,則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氣勢磅礴地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頌歌,把一段本是"灰溜溜"的歷史,塑造成了一件"亮晶晶"的傑出藝術經典。發生在一個世紀前的甲午海戰,一直是我中華民族的恥辱。日本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他看到歐美殖民者紛紛侵佔中國領土,也對中國虎視眈眈,1894年,日軍挑起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中日甲午海戰。甲午海戰這一個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中國廣大愛國官兵在黃海海戰中頑強的戰斗精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國反侵略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同時也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敗,暴露了慈禧、李鴻章、方伯謙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關於中國的慘敗,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1、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制度的差異。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不但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為世界強國,而中國正處在晚清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列強瓜分的目標。2、清朝統治的腐-敗。慈禧、李鴻章等人寄希望於外國調停,沒有把 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據說日本為了備戰,天皇帶頭捐了4萬元,日本各界更是競相傾囊,而慈禧太後為了舉辦萬壽慶典,挪用了1500萬兩海軍軍費,以致於北洋水師缺銀少餉。3、直接原因是指揮不當,貽誤戰機。李鴻章避敵保船,不準海軍出戰,最終喪失了制海權。本來中國國力和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中國經過洋務運動,重工業和軍事都取得不少發展,日本由於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重工業比較薄弱,其實力於中國不相上下,本來可以一戰,但由於指揮者缺乏預見,准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經過甲午海戰,對中國對日本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中國,被-迫簽訂了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甲午海戰的失敗,使洋務派「自強求富」的夢想最終化為泡影。自此,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勇敢先進的中國人,也在血與火的交織中奮勇抗擊,和爭取民族獨立,拉開了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的序幕。對於日本,不但擴大了殖民地范圍,戰爭賠款也使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自此,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在全世界的范圍內與列強爭奪殖民地的斗爭也日趨激烈,為發動新的戰爭作了准備,最終形成了法西斯策源地,為其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了伏筆。110年前,在我國黃、渤海水域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那是場刻骨銘心的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創傷,至今仍隱隱作痛。110年的國恥,提醒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00年的屈辱,我們將永不忘記。今天,我們要學習鄧世昌那種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和堅強不屈偉大精神,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她的強大靠的不是別人,靠的正是這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勤奮與努力。當然還有那在戰場上付出了生命與鮮血的英雄人物。我們將高喊著「振興中華」來祭奠那些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民族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