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尼古拉斯·凱奇的一部戰爭電影是什麼
《風語者》是著名華裔導演吳宇森於2000年執導拍攝的一部動作戰爭電影,由美國著名演員尼古拉斯·凱奇、亞當·比奇等擔綱主演,另有同名軟體《風語者》,系局域通訊方面常用軟體。
內容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初期,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總能用各種方法破譯美軍的密電碼,這令美軍在戰場上吃盡了苦頭。為了改變這種局面,1942年,幾百名印第安納瓦霍族人被徵召入伍,因為他們的語言沒有外族人能夠聽懂,所以美軍將他們訓練成了專門的譯電員,人稱「風語者」。作為美國海軍的秘密武器,每個「風語者」都肩負著美軍的至高機密,因此,他們也受到了特別的「照顧」──每個納瓦霍譯電員都由一名海軍士兵貼身保護,一方面確保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如果譯電員即將被日軍俘獲,保護者必須殺死他以保證密碼不外泄。
海軍陸戰隊員喬·安德斯(尼古拉斯·凱奇飾)就是一名譯電員保護者,他奉命保護一個名叫本·亞茲(亞當·比奇飾)的納瓦霍士兵。在殘酷的塞班島戰役中,被俘的命運就在眼前,執掌他人生殺大權的喬陷入了道德與軍命兩難的抉擇:他到底能不能、該不該在緊急關頭殺死已經和自己親如兄弟的本,以履行軍人的職責、保護美軍的軍事秘密呢……
2. 電影《風語者》的劇情
恩 我是理科生 所以語言功底有點低
我按我的理解給你講一下吧。凱奇演的是一個美國中尉吧還是什麼的一個官。在太平洋戰場上和日軍展開戰斗,但是由於凱奇收到上級要死守的命令就和日軍在高有一人還高的水塘中和日軍廝殺,你也知道日軍很玩命的。最終寡不敵眾都死了,凱奇也被一個手榴彈炸暈了,但是他是主角呀,怎麼能死呢。這就是影片的開頭部分。
凱奇在被救治後耳朵有些不好使了,這時候太平洋戰場的戰事應經到了白熱化。凱奇又上戰場了。但他要保護一些重要的人不能讓他們被日軍抓到,因為他們就是「風語者」美軍用的無線電密碼就他們知道。所以影片有一個片段就是有一個人被日軍抓到了凱奇沒有辦法只能又一顆手榴彈將他和就幾個日軍KO了。中間發生的事也就是所有戰爭片都有的啊,坦克飛機大炮的一頓干。
但是拍的還算真實,日軍不像天朝拍的片子一樣不堪一擊,最後凱奇死了沒了。
這部片子很爛的,吳宇森拍的,就知道拍什麼兄弟情義的導演。但你要知道戰爭和兄弟情義,不是一個層次里的東西,所有的東西在戰爭裡面都顯得蒼白無力,就像珍珠港也是大爛片一樣,愛情在戰爭裡面算什麼。
我給你推薦幾部我覺好的戰爭片
辛德勒名單
硫磺島來信 父輩的旗幟
鬼子來了(姜文拍的很好)廣電不讓播 咳咳
最長的一天
細細的紅線
等等
3. 求《風語者》影評
整個影片情節簡單冗長,基本沿襲了戰爭片類型的模式,劇情迂迴在戰爭及戰爭空隙之間。目的在於說明戰爭的殘酷性,這種殘酷性一方面通過戰爭場面的血淋淋來表現,一方面通過戰爭空隙的一些對話或者預設的一些小細節來表現。期間,戰友間要有些爭吵,也要開一些會心的玩笑,然後會歷經一系列或大或小的戰斗,那些平日都非常可愛的戰士們陸續犧牲。在最後的一場戰斗中,最最可愛的戰士為了保全大局,犧牲自己,全劇達到高潮。
為了包裝自己,影片在整體的情節上套上了「保護納瓦霍密碼員」的框架。但是這個主要的劇情脈絡不太明顯。我們所能看見的,依然是那些大同小異的戰斗場面。雖然吳宇森費盡心思設置了一些小細節,但是這些細節並不巧妙,落俗得很。比如那雷脫下戒指以防不測、亞喜在殺人之間猶豫……當安德森看到豪斯被敵人抓住,為了保全密碼他把手榴彈扔了過去,這一刻還是有點動人,只可惜,表現手法簡單異常,依舊是吳宇森慣用的慢鏡,還有安德森特寫的痛苦表情。這個場景在結尾時同樣發生在安德森和亞喜身上,這點觀眾早有所料。因此,當亞喜讓安德森朝他開槍時,我們心靈並不受到震撼。事實上,我們也無須震撼,因為在這一瞬間,吳宇森又沒能更進一步來挖掘它,僅僅讓安德森說了一句,「我們都會沒事的」,而後的情節又是平淡無奇了——英雄遭遇犧牲。
影片要表達的主題當然是戰爭的殘酷性,這一點在影片中也得到了一些相應的體現。這些體現當然是一些台詞和一些小細節的鋪墊。「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回憶」、「我是個他媽的好戰士」……但是這些台詞在演員們的嘴裡顯得不自然,一看就是導演教的,有著十足的預謀。至於細節的落俗,前面已經提及一些,這里我還要指出一點的是,一些細節嚴重脫離正常情節需要,只是簡單的架設。比如女護士給安德森寫信這一條敘事線其實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而那些印第安的儀式在影片中更是突兀得很。而影片情節與細節的一些硬傷,這里就不再提了,許多評論也說了,大家都也看在眼裡。
影片把戰爭推向了前台,而不是當成背景來對待,這顯然較為冒險。雖然影片基本上延續了好萊塢慣長的「十分鍾一大高潮,五分鍾一小高潮」的方法,但是影片的高潮部分總是過於集中在一些大同小異的戰爭場面上。相對於《全金屬外殼》而言,《風語者》顯得毫無力度可言。同時,影片的節奏拖沓,尤其是片頭與片尾,帶有著明顯的硬加上去的感覺。
從影片的開始,我們便大致知道了故事的框架。英雄是一定要死的,否則闡釋戰爭的殘酷和宣揚白人文化的企圖就缺乏了力度。在這里,美國的意識形態企圖在影片中依舊悄然存在。只是這一次並不如《空軍一號》那般的巧妙,太直白太露骨。安德森把女護士給他的一瓶葯給了一位疼痛的日本小女孩,另一位戰士為了保護一位日本小孩,肩膀受了重傷。注意,這些都是敵方的後代,美國大兵總是那樣的心胸開闊,那樣懷攬世界。這讓我想起了我國早前電影中的一些高大全形象,看來美國大片也逃脫不了這個局限。同時,「保護納瓦霍密碼員」也帶有著明顯的白人文化高於一切的寓意。當然,這事做的比較隱蔽。
從故事的情節設置和視聽的手段來看,吳宇森顯然已經徹底好萊塢化了。如同呂克·貝松一樣,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後者在「進軍」好萊塢的第一部影片《殺手來昂》中表現非凡(我們總喜歡用「進軍」兩個字!),其後的《第五元素》明顯向好萊塢看齊,雖然「墮落」但反響還不錯。但是,到了《聖女貞德》,呂克·貝松就完全失去了自己的風格,沒有了以往的力度。
也許《風語者》對於一般大眾來說,還說得上是一部不錯的影片。但是對於經常看電影的發燒友來說,顯然是不夠的。這其實也正是為什麼好萊塢的娛記和影評人們對它並不感冒的原因所在。因為,這一些對他們而言,顯然是太熟悉不過的了。
毫無疑問,吳宇森是目前華人導演在好萊塢混得還不錯的一位導演,幾年來,接連出了幾部票房與口碑都不錯的作品,很是為華人影人爭了口氣。但是在這部影片中,我們卻看不到吳宇森的暴力美學標志(當然這不足以衡量本片的成功與否),但是,我們確實感受不到吳宇森想在影片中表達什麼,一切都太慣長了,一切都太直白了,白得像白開水一樣,什麼味道都沒有。
他已經失語了! 有點多哈。。。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