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反映大明朝鮮日本的電影
韓國拍過一部叫《李舜臣》的電視連續劇,其中有中朝聯合抗日的描述,不過韓國人嚴重歪曲歷史事實,在這部電視劇里,明軍被描繪得不堪一擊,最後還得是李舜臣率領的朝鮮水師冒死救了被圍困的明軍.
那部電視劇太描述李舜臣 他是英雄不假 世界百年遇的水戰天才~但是還沒有明朝的李如松~和其第李如梅朝鮮也得完蛋 李如松連續擊敗日本戰國名將 小西行長.加藤清正 ..甚至還有小早川隆景~李舜臣還敗給過島津義弘呢.
B. 推薦幾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或電影
推薦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和電影,以下是一些經典的選擇:
《大明王朝1566》:這部電視劇以明朝嘉靖年間為背景,講述了嚴嵩倒台後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海瑞等政治家的故事。通過這部劇,觀眾可以深入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社會風氣以及人物性格,對於喜歡歷史和政治題材的觀眾來說,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康熙王朝》:以清朝康熙皇帝的一生為主線,展現了這位偉大君主的成長歷程、政治智慧和治國才能。劇中不僅有精彩紛呈的宮廷斗爭,還有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復台灣等重大歷史事件,讓觀眾在欣賞劇情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清朝歷史的厚重和深沉。
《鴉片戰爭》:這部電影以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鴉片戰爭為背景,通過還原歷史場景和人物,展現了這場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和深遠意義。影片中的演員表演生動,劇情緊湊,讓觀眾能夠深刻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苦難和奮斗。
《辛德勒的名單》:雖然這部電影並不直接以中國歷史為背景,但它以二戰時期的猶太人遭受迫害為主題,展現了人性中的善惡與選擇。這部電影對於喜歡歷史題材和關注人性問題的觀眾來說,同樣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思考意義。
以上這些電視劇和電影都以歷史為背景,通過不同的角度和切入點,展現了歷史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它們不僅能夠滿足觀眾對於歷史知識的需求,還能夠引發觀眾對於人性、社會和歷史的深刻思考。無論你是喜歡歷史劇還是戰爭片,都能在這些作品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C. 有哪些電影電視反映了明代的戰爭的
電視劇好象比較多了 開國的 《朱元璋》因為是開國的嘛 盔甲是不雜地哈 《大明帝國》講朱棣奪位的 確實還是滿不錯的 不過是加了演義性質的 《鄭和下西洋》我覺得最帥氣的 由於資金問題 那個場面不是特別宏大
電影的話 趙文卓版的《鄭成功收復台灣》那個盔甲那是相當的帥 可能是人太酷的原因哈
這些是我看過的 沒看過的我就不做評述了
希望你喜歡
D. 有沒有關於明朝萬曆壬辰抗倭援朝的戰爭電影
沒有,因為當時大明王朝非常藐視日本,根本不把這事兒當個事兒 所以中國方面相關史料非常少,日本方面記載比較詳細,但是不知道日本有沒有相關電影,有的話也都是沒法看的 他們當然自吹自雷了
E. 求《飛鷹計劃》觀後感2000+字,突出片尾扔掉黃金換水,成龍說人永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個主題。
鳴梁海戰,其實不但是一部足以寫進朝鮮(韓國)歷史的一場偉大戰爭,也是一部足以寫進中國歷史的一場偉大戰爭--雖然在隋唐時代,中國與占據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一直戰爭不斷,但到明以後,即在李成桂家族奪取朝鮮半島統治權之後,朝鮮半島全境被劃為大明王朝的郡國,朱元璋親自賜國名「朝鮮」,命令李成桂家族世代為朝鮮王代表大明皇帝治理朝鮮,朝鮮王是明朝的臣子,朝鮮王的臣子當然也是明朝的臣子。
所以,作為朝鮮國臣子的李舜臣,其實也是明朝萬曆皇帝的臣子,而當時發生在朝鮮半島陸域及海域的「萬曆朝鮮戰爭」,其實也是以豐臣秀吉為首的日本倭國對大明王朝的進攻,而之前幾年這樣的戰爭已經發生在中國東海岸,在那裡誕生了一位可以與岳飛比肩的民族英雄戚繼光。
鳴梁海戰發生於1597年,在此9年之前,戚繼光已去世,明朝向朝鮮派出另一位偉大的將軍陳璘,陳璘率領朝鮮將軍李舜臣和明朝將軍鄧子龍一起在朝鮮半島力敵野心昭彰的豐臣秀吉,所以,不管今天的電影手段如何精彩,都改變不了當時發生在明朝的東部沿海和朝鮮半島上的戰爭,其實是中日戰爭的本質。
一想到,倭人侵華之心如此長久不泯,真令我吃驚。
我知道,如此評論一部拍得相當精彩的韓國古裝戰爭電影,韓國的出品方一定會不高興的。
不過,如果你去過韓國,參觀過它們重要「愛國主義基地」的李舜臣紀念館也應知道,那裡現在還陳列著許多李舜臣生前得到的明朝皇帝的嘉許和賜予之物,李舜臣作為一位朝鮮民族的民族英雄,當時是要向明朝皇帝宣誓盡忠的,他能成為明朝抗倭大將軍陳璘的助手,這已經是明朝天子給他最大的肯定了。
電影《鳴梁海戰》中暗表,李舜臣部隊的崛起始於鳴梁海戰6年前的抗倭戰爭,之前他只是武科及第的地方官,而在鳴梁海戰之後又1年的1598年,他在露梁海戰中因沒有聽從總指揮陳璘的調度,立功心切追敵過深而殉職,同時,中國另一位將軍鄧子龍也在拯救李舜臣的行動中戰死。
其實電影《鳴梁海戰》里也表現了李舜臣本人求功急戰不服軍令的個性--甚至是不服君令,是這樣的個性,成就了他在鳴梁海戰中的偉大功績,也造成了他在1年後露梁海戰中早早戰死的歷史遺憾,令人扼腕嘆息。
還有一點,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即李舜臣麾下的水軍在鳴梁海戰中為什麼可以只憑1艘龜船和12艘板屋船,就能夠戰勝日本水軍的300多艘安宅船和關船?
因為是電影嘛,所以《鳴梁海戰》不但表現了藤堂高虎率領的日本水軍船多人眾,亦將日本水軍的主戰武器安宅船和關船進行了特別的強化,但細看過電影你亦會發現另一個事實,即李舜臣水軍雖然戰艦很少(12艘板屋船),但都是擁有在當時算得上非常強大的火炮,而日本水軍雖然人多勢眾,但真正靠譜的熱兵器只有先鋒部隊來島通總的將軍船上的火槍手,其實,16世紀以火葯噴射鐵珠的火槍技術遠沒發展到電影中表現的那樣神乎其技,也就是說,從另一方面看鳴梁海戰,其實是一場熱兵器軍隊對冷兵器軍隊的戰勝。這正如《指環王》里剛鐸城外的那場大戰,人類與精靈的聯合部隊雖然不如魔都的部隊人眾,但前者多騎兵,後者多步兵,所以最後才有人類與精靈的大勝。
《鳴梁海戰》中,李舜臣的部隊所以擁有更為強大的熱兵器(火炮),背後的技術支持還是明朝政府,我們看到安裝在朝鮮板屋戰船上的火炮與戚繼光將軍為自己的抗倭部隊裝備的虎蹲大炮也非常相似。
由是觀之,大明王朝還是很重視這一場發生在朝鮮的與日本倭族的「代理人戰爭」的。
而這部從電影手段上說也算得上相當精彩的韓國電影,還是很巧妙地迴避了這些真正的歷史事實,本著為本國和本民族創作「主旋律」作品的需要,高大全地塑造了一個拯救朝鮮民族於狂瀾即倒之際的偉大民族英雄。
這,也可以理解,但,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