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來介紹一下奧黛麗赫本
奧黛麗.赫本生平
1929.
五月四號,原名艾達.凱瑟琳.凡.荷音斯塔.赫本勒斯頓(Edda Kathleen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的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Brussels)。
她的母親艾拉.凡.荷音斯塔(Ellavan Heemstra)是荷蘭人,父親約瑟夫.赫本.勒斯頓(Joseph Hepburn-Ruston)則是英國人。
她有二個同母異父的哥哥:大哥亞歷山大(Alexander)和二哥伊恩(Ian),分別大她八歲和四歲。因為父親的工作性質的關系,赫本幼年時經常在英國和荷蘭二地旅行。
1934.
為了改變赫本過度內向的個性,五歲的時候,經由母親的安排,赫本被送到英國一所可供住宿的學校念書。到了假日,赫本便住在一個礦工的家庭里,以便學好英文和英國的生活習慣等。
1935.
赫本的父親忽然不告而別,拋下他們一家人而自己前往英國了。這件事在赫本幼小的心靈上創下了很大的傷害。
在這同時,赫本也開始上芭蕾的課程,並隨團到布魯塞爾演出。這些經驗也是後來赫本一度曾經十分希望成為一名專業的芭蕾舞者的原因。
1938.
赫本的父母親正式離婚了。雖然約瑟夫(赫本的父親)在赫本的希望和要求下取得了探視權,約瑟夫實際上並沒有來看她。
1939.
二次大戰繼續。赫本的母親認為赫本回到荷蘭會比留在英國安全。於是讓赫本搬回荷蘭和他們在一起。於是此時已經習慣說英語的赫本又得拚命學荷語。
1940.
五月,德軍進駐荷蘭的Arnhem(赫本和家人住的地方)。凡.荷音斯塔(Van Heemstra)家的財產被洗劫一空。
1941.
赫本進入Arnhem School of Music,開始真正地正式接受芭蕾舞課程的訓練,一直到1944中。她在這段時間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得意門生。
然而食物短缺卻越來越嚴重了,常常只得煮些野草充飢,赫本和家人經常在飢寒中度過。
1942.
這是悲慘的一年。赫本的五個舅舅因為支持荷蘭的反抗軍而遭納粹黨處決。赫本也親眼目睹城鎮上的青年被納粹軍槍殺的慘狀。赫本的大哥亞歷山大也為了不被德軍抓去而走避。才十三歲的赫本與母親只有投靠她的祖父巴朗.凡.荷音斯塔(Baronvan Heemstra)。
1943.
雖然國家陷入戰火中,赫本對音樂和舞蹈的熱愛卻有增無減。這段時間,赫本除了經常在隱密的房間里表演外,她也和當時的許多小朋友一樣,為反抗軍傳遞一些秘函。
1944
赫本的舞藝更精進了。她甚至開始一些私人芭蕾舞教授,以貼補家用。
然而就在同年,她也因為身體虛弱而停止舞蹈的學習。
1945.
此時,十五歲的赫本已有一百六十八公分左右,體重卻只有四十公斤。除了因長期飢餓所造成的營養不良外,她還患有氣喘、黃膽及其它的疾病。這樣的童年經歷影響到赫本後來的新陳代謝,使她終生形體消瘦。
這一年,赫本和母親搬到阿姆斯特丹,並且開始和荷蘭知名的舞蹈家桑妮雅蓋斯凱爾(Sonia Gaskell)習舞。雖然後來赫本已經無法支付學費,桑妮雅仍讓她繼續學舞。
1946.
赫本成為桑妮雅的得意門生,後來並曾在阿姆斯特丹的Hortus Theatre有過一場表演。一個評論家寫到赫本的演出時說:「雖說沒有最好的技巧,她的潛力無限。」
這一年,經由朋友的引薦,赫本開始為一些攝影師擔任模特兒的工作。
1948.
赫本和母親來到倫敦並作了短暫的停留。在這里她通過著名的Marie Lambert芭蕾舞學校的甄試並獲得獎學金。然而因為籌不足學費,只好暫緩入學的時間。
回到荷蘭後,奧黛麗赫本通過試鏡,在一部半紀錄片性質的荷蘭片Nederlandsin Zeven Lessen里扮演一個KLM航空公司的一名空職人員的小角色。這部電影被視為赫本的電影生涯的第一個作品。
之後,赫本和母親再度回到倫敦,以便回到芭蕾舞學校。
為了幫助赫本,母親艾拉曾做了許多卑微的工作。學校的Lambert女士也讓赫本乾脆住進她家。總算暫時不必擔心吃住問題的赫本在這段長達六個月的時間內,除了全心全意跳舞外也開始在周末時兼任模特兒的工作。
雖然十分希望能夠成為一名出色的專業舞蹈家,十九歲的奧黛麗卻也逐漸地明白自己現在的年紀和過高的身高已經使她很難成為一名頂尖的舞者了。
這一年,赫本和另外三十九個人擊敗其它一千名甄試者,同時成為音樂劇High Button Shoes所需要的四十名合音演唱員。
1949-1950.
由於在HighButton Shoes里的表現受到注意,赫本受邀繼續參加另一個音樂劇Sauce Tartare里演出。這部舞台劇在倫敦的Cambridge Theatre四百三十七場的演出都相當成功,赫本也一面上發聲和編舞的課程,以精進自己的演出。
音樂劇SauceTartare的延續作品Sauce Piquante在1950年的四月推出。雖然賣座不如Sauce Tartare,赫本的表現仍受到報章雜志的注意。一連串成功的演出使得赫本開始有機會在一些電影,如「野燕麥」(One Wild Oat)、「天堂笑語」(Laughterin Paradise)、「少婦故事」(YoungWives'Tale)和「械劫裝甲車」(The Lavender HillMob)里出現,雖然扮演的角色都並不重要。完成電影「械劫裝甲車」之後不久,赫本結識了二十八歲,經營卡車建造事業的英國富商之子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on),兩人不久開始相戀。
1951.
赫本終於在電影「雙姝艷」(The Secret People)里首次扮演次要的角色。在這部影片里,赫本得以展現她在舞蹈方面的才華。
「雙姝艷」拍攝期間,赫本繼續接下在電影「蒙地卡羅寶寶」(Monte Carlo Baby)里的一個次要角色。
在「蒙地卡羅寶寶」的法國拍攝地點,法國小說家Colette看到了奧黛麗赫本,馬上認定赫本將是她的百老匯舞台劇Gigi里的主角的最佳人選。Colette於是鼓動赫本前往美國紐約參加Gigi的演出。
隨後不久,赫本又順利通過導演威廉韋勒(William Wyler)在倫敦舉行的試鏡,膺選為即將拍攝的美國派拉蒙電影「羅馬假日」一片的女主角。二個合約在身的赫本,首次沒有母親的陪同,獨自的前往紐約。
這一年的十月,舞台劇Gigi的綵排開始。赫本的表現卻不盡理想,被安排更多的聲樂訓練。Gigi正式開演後,赫本的努力果然沒有白費,雖然這部舞台劇本身所得到的評價不高,赫本的表現卻得到眾多的肯定。
Gigi首演當天,前來探訪的男友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on)正式向赫本求婚,二人當場宣布訂婚。
1952.
五月三十一日,因為派拉蒙公司希望盡快開始電影「羅馬假日」的拍攝工作,舞台劇Gigi提前結束了在紐約的表演。當晚,赫本直飛羅馬展開工作。原本打算在電影開拍前結婚的赫本和漢森也因此而暫緩了他們的婚期。
「羅馬假日」的拍攝終於在九月完成,回到美國的赫本又隨即開始了長達八個月的GiGi全美巡迴演出。期間赫本宣布取消她和漢森的婚約。赫本表示:「我想,我太愛我的工作了。」取消婚約後的赫本與漢森仍然維持朋友的關系。
1953.
八月,「羅馬假日」正式在美國上映。除了影片本身所受到的好評外,赫本也因本片從一個影壇新人一夜間大放異彩。她清秀典雅的臉孔瞬間同時出現在各大報章雜志上,著名的「赫本頭」也開始成為坊間少女們的流行發型。
就在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為他自己和赫本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的首映所舉辦的宴會上,赫本認識了她未來的先生-梅爾法利爾(MelFerrer)。
雖然身兼演員/導演/作家三職的梅爾法利爾整整大了赫本十二歲,也離過二次婚,他的才華顯然深深地吸引著赫本。他們倆彼此都為對方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因為「羅馬假日」的成功,派拉蒙公司馬上和赫本再次簽約,並為她量身訂作了下一部電影「龍鳳配」(Sabrina)。並於同年的九月在紐約長島開始了「龍鳳配」的拍攝。
赫本也因這部片子而和當時在服裝界正嶄露頭角的年輕法國設計師Hubertde Givenchy結識,開始了二人日後長達四十年的合作關系。
同時,梅爾法利爾也送給赫本舞台劇Ondine的劇本,看過後十分滿意的赫本便同意與梅爾聯袂演出。
這年的年底,赫本的母親飛到紐約與赫本團聚。
1954.
二月十八日,舞台劇Ondine首演,佳評如潮。這時赫本也獲知她在「羅馬假日」里的演出已得到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
三月二十五日,赫本以「羅馬假日」里的安娜公主(Princess Anne)一角而贏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三天後,她以舞台劇Ondine里的演出再奪下一座東尼獎(Tony Award)。
隨著Ondine的繼續演出,赫本開始因為抽煙過度而身體不適。在醫生的建議下,她在七月三日結束了演出,並赴瑞士調養身體。
不久,梅爾特地飛到瑞士向赫本正式求婚,赫本欣然同意了。九月二十四日,赫本與梅爾結婚了。瑞士也從此成為赫本的家。
這一年的年底,赫本很開心地發現自己懷孕了。
1955.
赫本再度以「龍鳳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女演員的提名。可惜敗給同時以「鄉下姑娘」(The County Girl)入圍的葛莉斯凱麗(GraceKelly)。
同年三月,赫本不幸流產。渴望有孩子的赫本十分失望和悲傷。
這一年,盡管有許多的工作機會,堅持絕不讓事業影響家庭的赫本推掉了所有必須離開她夫婿的演出邀請,而接下了由她和夫婿梅爾同時演出的派拉蒙電影「戰爭與和平」。
這部電影結果不但在評價上令人失望,在票房方面的表現也不甚理想。
面對一波又一波涌進來的劇本,赫本仍繼續推辭,只接下了與佛列德艾斯塔(Fred Astaire)合演的「甜姐兒」(Funny Face)。
1956.
「甜姐兒」在好萊塢拍攝三個月後繼續轉到巴黎完成外景部份。她的母親艾拉和夫婿梅爾也經常陪伴在側。
同年,「甜姐兒」完成後的一個月,赫本馬上開始了由她和長她足足二十八歲的男星蓋瑞古伯(Gary Cooper)聯手演出的「黃昏之戀」的(Loveinthe Afternoon)。
此片在巴黎出外景的時期,赫本則經常利用周末飛往法國南方探視正在法國執導The Vintage的梅爾。
1957.
一月,赫本和夫婿合作NBC電視台的電視影片「魂斷梅耶林」(Mayerling)。僅管這部影片當時曾獲得極高的收視率,NBC電視卻因為它的評價不佳而決定以後不再考慮任何由赫本和梅爾合作的拍片計畫,梅爾本人也開始退居幕後,專心於導演和製片的工作了。
為能夠陪伴當時在西班牙和墨西哥拍攝The SunAlso Rises.的梅爾,赫本之後又推掉了許多演出機會,其中還包括著名的「安妮的日記」(Diaryof Ann Frank)。童年時期活在戰火下的恐懼的陰影顯然讓赫本無法再去回憶這些痛苦的經驗。
不過,在夫婿梅爾的鼓勵下,赫本倒是接演了「修女傳」(TheNun's Story)以及之後由梅爾執導的「綠廈」(Green Mansions)。
1958.
「修女傳」先在羅馬的Cinecitta Studios開拍,之後移師剛果(Congo)展開外景部分的拍攝工作。這段漫長而艱辛的拍攝過程,讓嚴重脫水的赫本一度出現腎結石的現象。
「修女傳」末期的收尾工作便在赫本欠佳的健康情況下,斷斷續續地在在回到羅馬後完成了。這部在1959的7月18日上映的電影結果為華納電影創下新的賣座紀錄,並榮獲八項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包括赫本本身的最佳女演員提名)。
接著赫本又開始了由梅爾執導的「綠廈」(Green Mansions)的拍攝工作。在同年十一月完成的「綠廈」結果比「修女傳」先推出,但卻慘遭既不叫座又不叫好的命運。這次,矛頭又再度指向一向不被媒體喜愛的梅爾。
這時,赫本又再度懷孕。
1959.
雖然希望能夠休息,但為了履行之前簽下的片約,赫本仍然開始了她的一部電影-恩怨情天(The Unforgiven)的拍攝工作。期間赫本一度不慎從馬上跌下,受到嚴重的摔傷並因此住院。經過將近一個月的調養,赫本終於能夠繼續地將影片完成。
拍攝工作結束後,尚在懷孕當中的赫本回到Burgenstock休息待產,只是不幸地又再度流產,情緒也陷入嚴重的低潮。
同年,一心一意盼望能和梅爾共組家庭的赫本再度懷孕。這次,她推掉了所有的片邀,包括著名的「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及一部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電影,只同意接下生產後才開拍的「第凡內早餐」。
1960.
一月十七日,赫本在瑞士的Lucerne生下了他和梅爾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孩子,取名尚恩赫本法利爾Sean Hepburn Ferrer。
同年九月,赫本重回工作崗位,開始在紐約拍攝電影「第凡內早餐」。為了能夠親自看顧寶寶,赫本經常將小尚恩帶到片場。
1961.
十一月,「第凡內早餐」在美國上映,票房十分理想。
雖然這部電影的原著小說的作者原本意屬由性感女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擔綱,然而赫本的表現不但得到許多影評的激賞,她本人也因「第」片而第四度贏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雖然最後並未得獎)。
1965.
第十八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英國女演員
1990.
第四十七屆金球獎西席·地密爾獎
1993.
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1988-1992.
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
尋夢與圓夢
1988年,奧黛麗·赫本代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奔赴飽受戰亂、飢荒困擾的衣索比亞,那情景使她想起了二戰中的自己。
1929年5月4日,奧黛麗·赫本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座豪華宅邸里。布魯塞爾是一個充滿魅力、講究禮儀、舒適而又優雅的城市,它既不大得令人精疲力竭,也不是小得偏僻閉塞。整個城市色調灰暗,氣氛嚴肅而富有理性。穩健持重、不動聲色是布魯塞爾人的性格特點。如果說出生地會對人們的思想產生影響,奧黛麗就是這一見解的活見證。
奧黛麗·赫本的母親是荷蘭人,因為有著王室直系貴族的血統,所以一直被尊稱為男爵夫人,父親是個納粹傾向很重的英國商人。一對不太合適的配偶終於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父親拋妻棄女遠走他鄉。與同齡孩子相比,奧黛麗·赫本顯得過於文靜,過於寡言少語,向來有「老太太」的綽號。觀日出而知全天,從小就愛著的芭蕾舞、巧克力、小狗,一生一世形影相隨地跟著她。伴著二戰隆隆的炮聲,奧黛麗·赫本一天天長大,並且舞姿日漸優美。舞蹈給了奧黛麗·赫本一個情緒的出口,一種表達完美的方法,因為對舞蹈執著和熱愛,她在當時殘酷的世界裡找到了美好的事物。人的一生有許多夢想,而兒時的夢想恐怕是最刻骨銘心也是最難實現的。
可惡的戰爭不禁粉碎了她的夢,還將她的城市頃刻間炸成廢墟。她脫下舞鞋,換上能讓她大步流星的布鞋,並且這里成了藏密最保險的地方。戰爭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創傷。奧黛麗·赫本的童年讓她堅強而又脆弱,造成了她兩極化的個性,這一點當然使她與同年代的美國人大不相同。有過戰爭經歷的人,不是變得剛強,就是變得溫和。她則是後者。
1959年,在《修女傳》中奧黛麗扮演一個名為路加的修女。從成為修女到護士,經過艱苦的考驗,她都默默忍受,但她對人類的愛心超過了對宗教儀式的膜拜。她不願在她照顧病人、安慰病人、或是病人有話對她傾訴的時候,被修道院的鍾聲打擾。既然不肯違背良心,又不能屢犯院規,她只能告別宗教,再度回到人群中。在白色道袍下,她美麗的臉龐依然動人。
三十年後,她的所作所為與她在《修女傳》里的表現不謀而合,她成為危難中的人們的希望。1988年,奧黛麗·赫本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她也非常適合這項工作。在這之後的五年裡,她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衣索比亞、蘇丹、土耳其、中非、南非、越南、索馬里。
「我是個母親,所以我有責任這么做」 奧黛麗·赫本說,「我希望我的名氣可以用來幫助兒童。」那是她老年時的夢想,並且她一天天都在積累圓夢的可能性。
1991年,奧黛麗·赫本榮獲美國林肯中心電影協會向全世界最資深的藝術大師頒發的榮譽獎。
㈡ 最振奮人心的一部影片是哪部
哈哈哈哈哈,不邀自來!
因為大輝哥有話說,
振奮人心的電影有很多,
但真的讓人看進去的很少!
下面就拿我看過的一部電影,
給大家安利下……
先說下
我對影片的概括是「很黃很暴力」
《華爾街之狼》是一部傳記片,講述的是真人真事。
這是一部充斥著性、癮、欲、惡的電影,隱藏在文明世界裡最貪婪的一面完全裸露在我們的視界里。即使不被 社會 道德所認同,他們依然我行我素,因為在他們的眼裡這一切正是他們想要的人生巔峰。
我首先得告訴你
這是一部在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電影,他能讓你的頭腦清晰,敏銳無比。還能讓你感受生色犬馬,無法無天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1、
主角喬丹是個滿腦子只想賺錢的人,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扮演。20出頭踏足金融行業,就職於華爾街的羅斯柴爾德(美國著名商業投資銀行於1987年股市風暴倒閉),這里可以稱之為主角的起點,在這里他如同一塊海綿,主角吸收了所有的一切金融知識,成為了真正的股票經紀人。
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這部電影中的一個經典橋段。
當時由萊昂納多飾演的男主剛剛進入華爾街一家大券商公司開始工作,有幸和麥康納飾演的上司Mark Hanna一同共進午餐。下面是他們倆之間的對話:
麥康納:我們啥都不創造,我們啥都不做。
小李子:嗯。
麥康納:所以如果你有一個客戶在8塊錢買入股票,而這支股票現在漲到了16塊錢。這個時候這位客戶樂壞了,他就想把手中的股票賣了,然後回家開心一下。你不能讓他那麼做!
小李子:好。
麥康納:因為你讓他那麼做的話,他就真的賺錢了!
小李子:嗯。
麥康納:你應該怎麼做?你想出另外一個絕佳的股票點子,然後你讓你的客戶把他賺到的錢投到你的新點子里。他一定會聽你的,每次都會!
小李子:嗯。。。
麥康納:因為那個傻瓜已經炒股上癮了謹攔。你每次就忽悠他買新股票,給他新點子,不停的重復。那個傻瓜還傻乎乎的以為自己賺錢了,其實只是紙面上的假賺錢而已。而你和我,我們券商呢?
麥康納:我們券商賺的可是真金白銀!
小李子:哇,這太奇妙了!我感到好興奮!
這段對話的經典之處,就在於凡是對這個行業比較了解的朋友,都覺得他們演的真是太神了,令人拍案叫絕。
2、
在我們普通人眼裡,他們活得很荒淫無度,整個公司氛圍都是集體叫小姐群P、廁所里的男女起伏聲、在公司透明電梯里,光天化日叫女同事口……
在有錢人眼裡,他們活得很簡朴啊,很正派啊,小李子那麼帥也僅僅離婚娶了一個美女模特。
電影里人家賺錢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賺投資人的傭金,賺有錢人的錢,賺那些想賺錢的人的錢,
比如炒幾只垃圾股,炒作一個新概念,把它吹到天上去,忽悠投資人花錢買了一堆垃圾,那這筆錢遲早是要虧光的,因為風遲早要停,豬遲早要落地,
不僅僅是股票,鬱金香,郵票,蘭花,藏獒,比特幣,共享單車,甚至某傳銷保健品......換祥掘胡湯不換葯,擊鼓傳花就換了朵花,
但是在投資人的錢被虧光以前,你要先吃下大把的傭金,記住投資人買的那些垃圾無論漲跌,你都不能輕易讓投資人離場走人,要把他們留在場子里敲骨吸髓,他們的富貴都是紙面富貴,幾串數字而已,而你吃到的傭金才是真金白銀,
這種玩法,是絕對合理合法的,
故事的原型,人家主角連名字都不改,公司名也不改,最後只坐了不到兩年牢就出獄了,靠著這部片子,出書寫回憶錄,接著忽悠,下半生吃穿不愁,
韭菜們想像有錢人的生活只能是「皇帝鋤地用金鋤頭」式想像,韭菜罵他們荒淫無度,他們也覺得韭菜不可理喻,
就像片子里反諷一樣,正直的FBI探員破了這個大案,然後呢?還是擠著破破爛爛的地鐵上下班,面對一堆麻木的群眾,沒有鮮花沒有掌聲,說不定回家還要被老婆指著鼻子罵工資低,說不定還被自己的孩子看不起,
你想當一個正直的英雄,那你就要接受正直的一切。
而當你每個月能賺100萬美元的時候,人類的法律,道德, 情感 早已經不再適合你了,你早已超越了「本我」,「自我散弊」和「超我」的束縛,處於「信馬由韁」的修仙狀態,
對不起,有錢真的是可以為所欲為的。
——
——————————————
最後分享幾句影片台詞:
1、
要表現得像是一個現成的高富帥一樣,
這樣你就會肯定變成真的高富帥。
要表現得你有無敵的信心,
這樣人們自然會對你有信心。
要表現得你有無與倫比的經驗,
這樣人們才會聽信你的意見。
要表現得像是已經取得巨大成功的人,
這樣你最終會和我一樣取得成功。
2、
不要管過去發生了什麼,你不是你的過去,你是你從過去所汲取的資源與能力。而這,才是所有改變的根基。
3、
我來告訴你們一件事情:這世上 ,做窮人不光彩
我富過、也窮過,但我每一次都會選擇做富人,
因為至少有錢的時候 我就算面臨困難,
我也是坐在豪車後座 穿著2000美金的西裝 戴著14000美金的金錶。
如果有人覺得我膚淺,或者崇尚物質!
那就去他媽的麥當勞找工作吧,因為那才是你歸屬的地方。
但在你離開這間滿是贏家的房間之前,我要你好好看看你身邊的人。
因為在一個不遠的未來,當你開著破破爛爛的普桑 ,停在紅燈路口,
而那個人將開著全新的保時捷,停在你的旁邊 ,身邊坐著「胸懷四海」的漂亮老婆,
而坐在你旁邊的是誰 ? 三天沒洗頭穿著無袖衫的惡心「老母牛」 ,
車上還裝滿了從他媽減價超市買來的菜,
這就是坐在你車里的面目枯黃的老婆。
最近人振奮的電影我覺得首先是《戰狼二》,《戰狼2》很多人都看過,最終以六十多億的票房結束,口碑也很好,特別熱血,撤僑的時候真的讓我見證了中國速度!
《戰狼二》中吳京不止是導演還是主演,演繹了一個熱血士兵,特別是剛開始在國外發生戰爭,中國國民跑到大使館,身在國外遇到困難也只有中國人是最能靠得住的,大使館是我們永遠的避風港!
中國士兵來接中國人回家時,船行駛在海面,剛拍的那個場景很壯觀,突然覺得身為一名中國人我很自豪,很驕傲!當時真的是熱血沸騰,很令振奮的是吳京的那句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還有《戰狼二》中國護照上那句話:無論多遠,你記得你身後有個強大的祖國!莫名被感動,可能是因為看到了祖國正在慢慢變強大,也可能是因為看到中國速度,總之,我為我是中國人而自豪!
還有《紅海行動》,紅海行動也算是一部比較優秀的電影,雖然戰爭場面有點血腥,沒有小鮮肉,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但是卻讓我們真真實實的看到了戰爭的殘酷, 在炮火下,生命顯得很微不足道,到處是血淋淋的場面。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在我們這個和平安穩的年代,你永遠不知道你的背後有多少人默默守護著我們的安全,他們這群最可愛的人用生命,用盡全力守衛著國家的安全,捍衛著國家的權利!《 紅海行動》中雖然場面比較殘忍,但是卻很真實,把中國軍人血氣方剛、不畏困難、臨危不亂的一面給展現了出來,或許這也只是中國真正軍人危險的一小部分。他們寧願為了任務舍棄自己的生命,每一次行動都作了赴死的准備。向他們致敬!
我覺得是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這是一部貼近現實生活的電影,給人一種平易近人的感覺,很容易與觀眾產生共鳴。打工者必看的一部電影,當生活壓得你喘不過氣時,別忘記給自己一點掌聲。這部電影根據當今美國黑人投資專家ChrisGardner真人真事改編的,雖然故事稍顯老套,但是很貼近人心。
影片男主角克里斯·加德納是一名美國 社會 底層的銷售人員,他和妻子花了所有積蓄代理了一種醫用測量儀。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種測量儀比普通測量儀要貴一倍,很難賣出去。漸漸的男主生活陷入了困境,交不起罰單,交不起稅,交不起房租。妻子也離他而去
生活的痛苦並沒有打倒他,偶然的機會,男主進入一個大型證券公司實習,但要求很嚴格,二十多人最後才錄取一個人。男主很勤奮的去聯系客戶,客服困難挖客戶,帶著兒子住地鐵站。
最終,天道酬勤,男主順利進入通過測試,進入證券公司,成為一名證券經理人,成功逆襲到白領階層。
本片整體分為幾個部分,展現出男主克里斯·加德納人生的幾個階段。但每個階段幾乎都壓力重重,整體感情基調也很壓抑,受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依然屹立不倒,樂觀面對生活,這就是本片帶來的主流價值觀——逆境之中,樂觀面對,發奮逆襲。
神奇女俠:這部電影讓我覺得特別感動的點,就是覺得裡面角色都是互相成就的,每個人都是英雄。遠離塵囂的成長讓黛安娜保持了對和平的純然追求,也慶幸她的能力足夠讓她撐得起這種堅持。她的橫沖直撞和挺身而出,這些行為激勵人心的力量就在於,讓人忘記了因為現實而被迫得失的無奈,在狹隘的選擇中撐開一條裂縫,讓眾人知道,純粹的正義依然存在。但是神奇女俠也不是無所不能,她需要成長,尤其是面對復雜的人性,不能單靠非黑即白的判斷。史蒂夫絕對是黃金配角。即使剛開始他想用熟諳世道的各種經驗來保護黛安娜,但最終也是靠自己的行動來支持她內心的堅持。正是史蒂夫和其他小隊隊員,讓她在見識了人性的復雜和殘忍之後,仍然看見了人類的愛與善良,明白了人類的多面性,從而堅定了對內心正義的堅持。最大的溫柔真的不是語重心長地告訴你,這個世界的人類以及所謂正義該是什麼模樣,而是鼓勵你去堅持自己所相信的。愛是最好的老師,最強大的力量。
我感覺最振奮人心的一部影片是《戰狼2》,當年的票房也能充分說明這點吧,還創造了國產電影票房的一個記錄。
不管是開頭的那場水下搏擊,還是大規模的交戰場面,單兵對抗的動作設計、人物塑造和情緒鋪排都做的特別到位,另外,影片的節奏很好,總會在緊張刺激的動作戲之後,穿插一些輕松緩慢的鏡頭,讓大家不會一直處於緊綳狀態,比如冷鋒一行人從醫院出來擺脫了雇傭兵大熊和雅典娜的追擊之後,有一段男女主角沖突的戲,還加入了緩慢進食的獅子,讓人大開眼界,陶醉在非洲的自然風光中。當華資廠眾人決定要一起走以後,晚上大家開篝火晚會,上一秒還在開心跳舞,下一秒就槍林彈雨,張弛有度,讓觀者被深深被吸引。
特別是你看完這部電影,不會只想著去議論劇情或者精彩的打鬥場景,你只會覺得身為中國人的驕傲、自豪,感到祖國的強大。你會感到身為一個中國人和擁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是多麼的振奮人心!
說到振奮人心的影片,我推薦《當幸福來敲門》我是真的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之前有個問答,說一生只能推薦一部電影,你會推薦什麼,我的回答就是《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我看了有五遍至少,每一次觀看都會給我帶來不小的震撼,每當我迷茫或者不開心的時候,我都能想到電影中的情節。
當生活在美國舊金山的黑人推銷員,努力來工作養家的時候,突如其來的失業讓這個本就在風雨飄搖的家庭更陷入了困境,一下子擊垮了妻子對生活的信心,崩潰到極點的妻子憤而出走,並把兒子也一起帶走了。但是因為其他的原因,又把兒子送了回來,這個推銷員的困境就更難走出了,失業、撫養幼子、流落街頭,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還一度住進了公共衛生間,為了不讓兒子心裡有陰影,還要編造躲避恐龍的故事來給兒子聽,讓兒子對於睡衛生間不產生抵抗的情緒,在一個父親用充滿力量的手臂抱緊兒子的時候,是無奈,是愧疚,還有對生活不服輸的希望。每次在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兒子的安慰和笑容總是能夠打動他。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位父親並沒有因為事業的失敗而把情緒傳給兒子,反而是在自己承受巨大的壓力的時候,仍然在呵護著兒子的幼小心靈。在生活漸漸的有一點起色的時候,他不但要工作、照顧兒子,還擠出珍貴的一點時間來充實自己,學習更多的知識。
終於,他在不斷的努力中,迎來了曙光,他在歷經艱辛後,獲得了正式的工作,有了較高的收入,他穿梭在大街上,難以抑制的淚水終於滾落下來,這是幸福的淚水,他放任它流出,當他想要伸出雙臂高聲呼喊慶祝時,理智讓他放了下來,後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繼續的努力!
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那些一事無成的人想告訴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就這樣。
我認為是《血戰鋼鋸嶺》
梅爾·吉布森(Mel Columcille Gerard Gibson),一直以為他只是個演技高超的演員,從《瘋狂的麥克斯》和《勇敢的心》便可見一斑。有過一些了解之後,才發現他還是一個天才的導演,經典影片《勇敢的心》就是他自編自導自演的。而如今,他又拍出了一部終將成為經典的影片——《血戰鋼鋸嶺》,而這兩部電影都是根據真實人物事件改編的。
《血戰鋼鋸嶺》是一部戰爭片,核心卻是關於拯救,這使我想起了好萊塢另一部戰爭大片——《拯救大兵瑞恩》。所不同的是,這部電影是一個人拯救了一群人,而《拯救大兵瑞恩》是一群人拯救了一個人,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上面那張電影海報上也寫著:「這是自《拯救大兵瑞恩》以來最好的戰爭片!(The best war film since Saving Private Pyan. )」
電影主角戴斯蒙德·道斯由於兒時的一次打架,差點把自己的哥哥打死。當看到天主十誡關於不可殺人的戒條後,從此便下定決心不去傷害任何人,那麼矛盾便由此而生了。
當時二次世界大戰正打的如火如荼,年輕人上陣殺敵,保家衛國已經不是一種政治需求,而是許多當時 社會 青年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重要平台。當時歐美國家確實出現過由於體檢不合格未能入伍的人自殺的事件,而當時黑人由於種族歧視是不允許上戰場的。白人認為上陣殺敵是一種榮譽,而黑人是不配享有如此榮譽的,那麼兵源主要就是靠白色人種來補充。
普魯士軍事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在其著作《戰爭論》里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這句話本人是極其認同的,當某些利益訴求無法通過政治這種相對溫和的手段來獲取時,戰爭便是直接而有效的方法。那麼戰爭的最大獲益者是誰呢?
平心而論,很難說是廣大的平民百姓,而恰恰是戰爭殺伐了成千上萬的平民百姓。獲益者永遠似乎是統治階層,而所謂的戰爭利益帶來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過是水漲船高的溢價罷了。
扯的有點遠,回到電影本身。一個拒絕拿起槍去殺人的人卻要上到煉獄般的戰場上去,只為當一個救人命的醫務兵。這對把上陣殺敵當做是天經地義的事來做的人是不可思議的,人們滿心的懷疑,這小子是不是在作秀?還是在掩蓋自己懦弱卻又渴望獲得榮譽的無恥之心?我想每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有過此種疑問,然而事實卻又一次的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
當看到主角戴斯蒙德·道斯在一場鏖戰過後,獨自一人冒著炮火和敵人的搜殺在鋼鋸嶺上搶救傷員時,我確實被震撼到了。這是個有信仰的人在獨自做他認為對的事,也是很多有道德感的人認為對卻沒有去做的事——拯救生命!
當戴斯蒙德·道斯在筋疲力竭的時候還念叨著:
「再救一個!(Save one more!)」
他黢黑的臉上卻寫滿了人性中的光輝。這不是在作秀,而是在向他所信仰的上帝禱告。
生命,是出鏡率很高的一個詞彙。是和人生、愛情、幸福、希望、信仰、自由、夢想……這些詞彙一樣的「雞肋詞彙」,「思之有味,棄不可惜」。想不明白吧,卻又離不開。而本人認為在這所有當中,生命是最重要的。不為其他,因為生命是其他所有這些東西的載體。所有這些都是在生命存在的基礎上才有意義的,不然就是空中閣樓,無從談起。
所以有一首詩歌: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這么說是危險的,自由固然可貴,但他貴不過生命,生命至上才是人類應有的認知。輕視生命才會有「十年浩劫」的死傷無數,輕視生命才導致了戰場上的累累白骨,「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感慨並非無端發出的。
影片中對殘酷的戰爭場景做了大量直觀而又逼真的描寫。看的戰爭片多了,我時常在想,如果當時我就在現場該是如何的膽戰心驚與絕望。前面有敵人的槍子兒,後面有自己人的槍子兒,好不過還有自己的槍子兒,實在不行是不是直接給自己來個痛快?
好的戰爭片都是反戰的。這一點從很多好的影視劇里能看出來,無論是封神之作《拯救大兵瑞恩》,還是《全金屬外殼》、《鍋蓋頭》、《黑鷹墜落》,美劇《兄弟連》、《太平洋戰爭》,以及本片,都其實能看到影片在向人們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打仗?為什麼要彼此殺伐?為什麼和平那麼的來之不易卻又那麼的易於失去?僅僅是人性是黑暗的就可以解釋嗎?
好的影視作品能讓人產生有意義的思考,尤其還是基於真實的人物事件,確有其事在感情上也比空穴來風更讓人安心。相比於我們的國產抗日神劇,真的是不由得吐槽幾句了。同樣是抗日,為什麼我們就抗的如此不堪入目,如此相形見絀?我們的抗戰劇看著不像是反思戰爭,銘記 歷史 ,而更像是在歪曲和意淫以及宣揚種族仇恨。
暴力美學聽說過么?
強推一部電影
《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 豆瓣8.6
阿湯哥、查理茲·塞隆 主演
行雲流水的炸裂感!
關於廢土朋克飆車爽片《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你所不知的6個幕後故事。
1.「鷹眼」傑瑞米雷納和「小丑」希斯萊傑都差點成為麥克斯。
2.飾演麥克斯的湯老濕為了保持表演狀態,即便在片場不拍戲也將自己視為麥克斯,經常胡言亂語,言情冷漠,這讓本片真正的主角——賽隆女王非常難堪。
3.90%的動作場面都是實拍,絕無CG添加劑。
4.米勒導演的老婆是本片的剪輯,面對長達400個小時的素材,她憑借出色的剪輯技法獲得奧斯卡最佳剪輯獎。
5.為了不碰高壓電,米勒導演請來了一位知名女權編劇監督本片的創作。
6.為什麼3年過去了,我們依舊看不到《瘋狂的麥克斯》續集,那是因為米勒導演把華納告了,華納曾答應如果成本控制在1.57億美元以下,米勒導演將會得到700萬美元的獎勵,華納並未兌現。
第一部影片:當幸福來敲門 這個影片主要教給人們的就是,不要太把自己的經歷看得太重。有很多人總會看著自己的經歷,並且禁錮在自己的經歷當中。而這部影片就是讓人忘記自己的經歷,並且努力地去做,最後讓生命爆發出更加強的力量,。 第二部影片:黑暗中的舞者 這部影片其實有點勵志,而且還很唯美。它主要是講述一個舞者在黑暗當中跳舞,在自己困難的時候還堅持跳舞。並且整個色調是帶有浪漫的成分,看下來會讓人覺得很有能量。整個影片是比較好看的,不會顯得沉悶。 第三部影片:鐵拳男人 其實這部影片是有著非常簡單的劇情,但是它有著很高超的敘述技巧,並且演員的演技非常精湛。它的剪切是非常出彩,在人性的洞悉上面,它表現得非常清晰,讓人在看的過程當中會去感嘆,這是一部很好的影片。 第四部影片:聽見天堂 這是一部講述了一群特殊孩子的故事,這些孩子都是盲人。這部影片是非常感動的,雖然它裡面沒有太多的一些新穎元素。但是這部劇,用了一個非常特別的手法進行表達,很多人在看這部劇的過程當中會感動落淚。並且很多人在看這部劇的時候,會感受到生活的珍貴。在看到一群盲人孩子,他們在很努力地生活,並且很努力地融入這個世界的時候。而且他們的生活有著非常多的不方便,很多的人看到之後,就會激起他們對現在珍惜的一種慾望。讓人們更加珍惜自己現在的生活。並且讓人們學會去理解不同人的生活,學會去尊重不同的人。第五部影片:洛奇 這部影片當中的主角是一個小人物,他沒有太多的成就,生活非常貧窮而且孤獨,人們對待他也非常冷漠,但是他卻一直去堅持自己的事業。最後,他通過自己艱辛的努力,終於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就。這個故事讓人明白,就算所有人都放棄自己的時候,至少我們還擁有著自己,表現了一種非常好的正能量。
難道不是《流浪地球》嗎?
和好萊塢大片不一樣,《流浪地球》表現了更多中國文化的特質。代表中國的自己的科幻!
一、雖然有英雄主義,但劇情更多的是集體主義。和西方文化動則就跳船逃生不一樣,中國文化從古代開始就是大禹治水,後羿射日,大家一起活著,一起希望。給地球裝上發動機,大家一起逃離太陽系。為了重啟轉向發動機,也是大夥齊努力。
二、中國文化的謙虛。片中中國人是很牛的,但是表現的很謙虛,包括飛行器是國際合作的,地球發動機也是各國都安裝的,地球是全世界一起拯救的。
三、後期製作可圈可點。曾經有個同事不滿中國影視的現狀,一句話形容,好萊塢拍未來,中國拍穿越。所以美國片看的是未來和希望,國產片很多是 歷史 和過去。當然了,雖然我們曾經技不如人拍不了科幻片,美國想拍穿越劇首先得有 歷史 才行。《流浪地球》的畫面相當好,不輸好萊塢大片。
整個電影的劇情也不錯,沒有尿點,但是淚點很多,我的感情比較脆弱,片中多次流淚。令人吃驚的是,我一向比較堅強的家人和孩子也是淚水不斷。
總之,《流浪地球》作為國產第一部科幻巨作的上映,不敢說後無來者,但可以說是前無古人,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時代之門,這或許是中國電影市場超越北美市場,中國電影走向全世界的標志性事件。
我們自己的科幻電影也可以製作的很好了,不振奮人心嗎?
㈢ 濡備綍璇勪環鐢靛獎銆婇粦楣板潬钀姐嬶紵
鐢靛獎銆婇粦楣板潬钀姐嬭瘎浠峰備笅錛
銆婇粦楣板潬钀姐嬫槸緹庡浗瀵兼紨闆峰痙鍒┞風戞柉鐗規寚瀵肩殑鎴樹簤鐢靛獎錛屽叾浠1993騫寸儲椹閲屾垬浜変負鑳屾櫙錛岃ラ儴鐗囪幏寰楃74灞婂ゥ鏂鍗℃渶浣蟲販闊沖強鏈浣崇數褰卞壀杈戝栭」銆傛湰鐗囨弿榪頒簡1993騫寸殑鎽╁姞榪娌欎箣鎴樼殑鎴樹簤鎯呭喌錛岀墖涓鎻忚堪鐢辯編鍐涗笁瑙掓床閮ㄩ槦鍙婄編鍥介檰鍐涙父楠戝叺鎵緇勫悎鑰屾垚鐨勬垬鏂楅槦浼嶏紝涓庣儲椹閲屾暟浠ュ崈璁$殑姝﹁呮皯鍏電紶鏂楃殑鏁呬簨銆
浣滀負涓閮ㄦ垬浜夌數褰憋紝孌嬮叿鐨勬垬浜夌敾闈㈠拰鏃犲瓟涓嶅叆鐨勪環鍊艱傚d紶鑷鐒舵槸鍏跺獎鐗囩殑涓澶у崠鐐癸紝鐒惰岋紝浣滀負涓閮ㄧ粡鍏哥殑鎴樹簤鐢靛獎錛屽叾鍦ㄧ數褰辮壓鏈鏂歸潰涔熸湁寰堝氬彲鍦堝彲鐐逛箣澶勶紝鎺ヤ笅鏉ワ紝鎴戝皢璇曞浘浠庣數褰辯殑褰卞儚銆佷富棰樼瓑瑙掑害鏉ュ垎浜涓嬭繖閮ㄧ數褰便
銆婇粦楣板潬钀姐嬪ぇ閲忕殑鑹烘湳鎵嬫硶鏈夋晥澧炲己浜嗙數褰辯殑琛ㄧ幇鍔涖備緥濡傚湪闀滃ご鏂歸潰錛屽湪鐢靛獎寮澶達紝瀵兼紨閫氳繃涓緋誨垪鎱㈣妭濂忕殑闀滃ご鍓杈戱紝娓叉煋浜嗕竴縐嶅帇鎶戙佹矇闂鋒劅錛屾槒鏆楃殑鑹插僵銆佹畫鐮寸殑寤虹瓚浠ュ強澶勫勫瓨鍦ㄧ殑灝鎬綋錛屾瘡涓涓闀滃ご鐨勫垏鎹㈤兘鍙嶆槧浜嗗悓涓縐嶆偛鎯ㄧ殑鐢婚潰錛岀敾闈涓庣敾闈涔嬮棿騫舵病鏈変換浣曠殑鍖哄埆錛屽兼紨閫氳繃榪欑嶆柟寮忥紝鍙嶆槧浜嗗湪楗ヨ崚涔嬩笅錛岀儲椹閲屽勫勬皯涓嶈亰鐢熺殑紺句細鐜板疄銆
浣滀負涓閮ㄤ富鏃嬪緥鐢靛獎錛屽獎鐗囩殑鎰忚瘑褰㈡佸d紶榪樻槸闈炲父鏄庢樉鐨勶紝褰辯墖鎴愬姛涓鴻備紬濉戦犱簡緇存姢涓栫晫鍜屽鉤銆佽嚧鍔涗簬淇濇姢浜烘潈鐨勭編鍥藉ぇ鍏靛艦璞★紝鍚屾椂錛屽歸潪媧蹭漢錛堢壒鍒鏄榛戜漢姘戝叺錛夋湁涓縐嶅埢鏉垮嵃璞★紝琛ㄧ幇浜嗕粬浠鐨勬剼鏄с佽惤鍚庛
褰辯墖榪樹負瑙備紬鐏岃緭浜嗕竴縐嶅己鐑堢殑浠峰艱傗斺擭o one gets behind錛堣櫧鐒跺獎鐗囦腑涓夎掓床涓烘晳涓涓椋炶屽憳鐗虹壊浜嗕袱涓鎴樺+錛夈傚湪嬋鐑堢殑鎴樹簤鍦洪潰涓錛岃備紬寰堝規槗琚褰辯墖鐏岃緭瀵兼紨鎵甯屾湜浼犺揪鐨勪環鍊艱傘
鎵浠ヨ達紝鏃犺烘槸浠庢妧鏈鍒朵綔鏂歸潰榪樻槸浠庝富棰樿〃鐜版柟闈錛屻婇粦楣板潬钀姐嬮兘鏄涓閮ㄩ潪甯告垚鍔熺殑鎴樹簤鐢靛獎錛岃屾垜鍥界洰鍓嶄互鎴樹簤涓洪樻潗鐨勭數褰憋紝鍦ㄨ繖涓ゆ柟闈涓庝箣榪樻湁寰堝ぇ鐨勫樊璺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