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八人的陣亡救一個士兵,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評價到底怎麼樣
不少看過《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的觀眾均是對這部電影加以贊美,更是各種好評不斷。這部電影自98年在美國上映後,就被稱贊為最出色的戰爭片之一。有得到如此殊榮,更能證明這部電影在觀看者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這部電影能在眾多類型的電影中脫穎而出,絕對不是偶然。
B. 請介紹幾部關於中東戰爭的電影
1、拆彈部隊
美軍侵入伊拉克後,上士威廉姆斯·詹姆斯(傑瑞米·雷納 飾)被調入陸軍亡命連拆彈組,接替剛在巴格達執行任務中犧牲的同事。拆彈組另兩人,負責聯絡的士官桑波恩(安東尼·麥凱 飾)和負責掩護的特種兵歐文(布萊恩·格拉格提 飾)對意氣用事的威廉姆斯相當反感。
但在聯合國大樓的拆彈行動中,抗拒命令強行拆彈的威廉姆斯卻得到上校瑞德(大衛·摩斯 飾)的贊賞。在一次倉庫拆彈任務中,威廉姆斯認為被用作屍體炸彈的伊拉克小男孩是他在軍營認識的賣盜版DVD的貝克漢姆(克里斯托佛·薩伊 飾)。小貝克漢姆的死讓威廉姆斯更為瘋狂,竟私離軍營單槍匹馬入城調查。
2、那個地方伊拉克
關於伊拉克戰爭的電視劇集,美國FX電視台出品。內容是描寫美軍第三機步師的一個普通的班在伊拉克的遭遇,這個班包括班長(獅王上士),兩位女兵駕駛員(B嫂和二寬姐),和其他幾位普通大兵(大傻,老煙,天使,塔伊,小寶),非常深入地描寫他們在伊拉克的生活。
3、綠區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薩達姆政府受到重創,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成為美國出兵伊拉克的有力借口。羅伊·米勒(馬特·戴蒙 Matt Damon 飾)所率領的小分隊奉命在伊拉克境內尋找WMD,然而無數次的搜尋皆無所獲,這令米勒對線報的來源心生疑惑。
某次行動中,他遇到當地的獨腿男子法哈迪,從對方口中米勒得知一眾伊拉克關鍵人物正在某地集會,行動中意外發現撲克牌通緝令上的艾爾·拉威(Yigal Naor 飾)也在其中,而艾爾·拉威似乎和美國政府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米勒不顧勸阻展開獨立調查,發現所謂的WMD不過是包藏了無數丑惡真相的謊言而已。
4、拯救女兵林奇
傑西卡-林奇現年20歲,在美軍第3機械步兵師第507機修連中服役。今年3月23日,伊拉克戰爭剛打響後沒幾天,她所在的縱隊在伊拉克南部的納西里耶遭遇伊軍,林奇重傷被俘,被送至附近一家醫院醫治。4月2日,美軍特種部隊導演了一出現實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將林奇救了出來。此事當時被媒體暴炒,林奇也因此成為伊戰中最知名的英雄人物。
然而,隨後不久便有人對林奇的「英雄事跡」提出質疑,稱這不過是美軍為宣揚其「英雄主義」而作的秀。7月21日,林奇在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沃爾特-里德陸軍醫院接受紫心勛章。在伊拉克戰爭中被營救出的被俘女兵林奇於22日離開陸軍醫院,回到她在西弗吉尼亞的家中。
5、謊言之軀
羅格·菲利斯(萊昂那多·迪卡普里奧 Leonardo DiCaprio 飾)曾是一名穿梭於炮火硝煙中的戰地記者,如今他受雇於CIA,成為美國方面潛伏在伊拉克的特工,隨時追蹤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阿爾薩里姆(Alon Aboutboul 飾)。他的上司愛德·霍夫曼(羅素·克勞 Russell Crowe 飾)在遙遠的美國坐鎮,他憑藉手中的電腦掌控大局。
通過一個不願當人肉炸彈的恐怖分子的供述,羅格得知阿爾薩里姆正在策劃新一輪的恐怖襲擊。在接下來的沖突中,羅格的助手不幸身亡,自己也多處負傷。就在他還未康復之際,又被霍夫曼派往了阿曼。另一方面,對手不斷散播與美國軍方達成合作的謠言,這令身處虎穴的羅格頓時陷入莫大的危險之中。
C. 如何評價《南征北戰》值得一看嗎
《南征北戰》是新中國銀幕史上不朽的戰爭史詩,大量的經典段落和台詞至今讓人津津樂道,是值得一看的。
該劇敘事清晰,充滿藝術張力。人物形象鮮明,而且沒有簡單地臉譜化,很有生活氣息。
(3)戰爭電影談戀愛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地區與敵人經過多次激戰,徹底粉碎了蔣介石軍隊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1947年冬,國民黨反動派集結優勢裝備和優勢兵力對華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部隊在粟裕將軍的指揮下,於蘇中七戰七捷。
為了更有力的殲滅敵人,出於長遠的戰略考慮,實施了大踏步的後退。 對這一舉動,起初有些戰士一時想不通。某師一團一營高營長率領的部隊,轉移到山東沂蒙山區的桃村待命,當地百姓對人民軍隊的後撤也十分有意見。為了平撫安定戰士和老鄉們的情緒,高營長和村長趙玉敏分別將上級的作戰意圖進行傳達和解釋說明。
D. 有的當過兵的人,為什麼完全不喜歡看戰爭題材的影視劇
具體原因如下:
1、戰場情景太假。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可以想到,戰爭是殘酷無情的,而我們的腦殘編劇、導演和演員完全沒有戰爭意識,瞎編亂造。官兵的頭發油光發亮,身體細品嫩肉,衣服一塵不染,戰場青山綠水。
2、戰爭常識欠缺。武器忒先進,子彈打不完,投彈上百米,槍打近公里。
3、動作設計誇張。飛檐走壁,槍打不死,手撕鬼子。
劉帥的子女曾問父親:「淮海戰役打得那麼漂亮,怎麼從未聽您在我們面前提起過呢?」劉帥不堪回首地說,那場戰役結束後,他夢見千百萬年輕寡婦找他要丈夫,無數白發老人找他要孩子。
他心裡不安,所以根本不願去想、更不會去談起那場戰役了。
E. 美國戰爭片排名前十的電影
美國戰爭片排名前十的電影為《太陽淚》《風語者》《兵臨城下》《黑鷹墜落》《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決戰中途島》《全金屬外殼》《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
1、《太陽淚》
美國海軍下屬「海豹」突擊隊隊長沃特斯帶領一支小分隊前往非洲密林執行命令:把在當地進行緊急醫護工作的萊娜醫生營救出來。小分隊很快找到了萊娜醫生,但在最後關頭萊娜醫生提出要把這里的70個難民一起轉移的要求,否則自己也不會離開。最後大批的士兵犧牲了,換來了難民的平安。
F. 4部戰爭題材電影推薦:戰士軍前半死生
「我這個年紀的人發動了戰爭,為什麼讓年輕的小夥子們去送死。」
在台詞不多的《敦刻爾克》里,開著民船去救援士兵的老人講出的這番話,在漢斯季默濃墨重彩的配樂里平靜劃出,卻是一記重錘。
相比於諾蘭以往影片里的復雜結構,《敦刻爾克》已經收斂不少,但這位「結構天才」依然用多線敘事打造了一個完全異於經典戰爭電影模式的時空世界。
這個 關乎三十幾萬人、三段時空的一場大撤退, 在看似集體英雄主義的團隊行為之下,每一個個人所做出的微小而偉大的努力,未嘗不是一首首穿梭在流彈之中、流淌在海浪之下、回盪在雲層之上的 士兵之歌 。
諾蘭選取了「 敦刻爾克大撤退 」這個在二戰歷史上著名的軍事撤退行動,用陸、海、空三段線索的平行敘事呈現了那些在撤退中處在不同境況下的個體行為,以及個體聯合起來形成的巨大力量。
而在漫長的電影史上,我們還曾見證過無數個生動的士兵身影。飛火流螢,他們或在為攻下一個陣地而沖鋒、或在為保存實力而計劃撤退。 戰爭是大人物們的野心和殘忍游戲,對於每一個被迫走進戰爭之苦的血肉士兵,怕是只有「一將功成萬骨枯」。他們所期待的,只是完整無缺的活著,返鄉。
這些戰爭題材的電影都沒有去全面解構任何一場戰爭實況,而是 分別選取了一個非常特別的角度 ,觀察每一場戰役里的士兵。
1. 《光榮之路》
Paths of Glory
戰爭背後的體制犧牲品
庫布里克在1957年拍了這部關於一戰的反戰電影,並且很巧妙的 將戰爭的殘酷從戰場之上轉移到戰爭背後的黑暗體制 。
片名的「光榮之路」也一度被認為是 反諷 之說。一名下士、兩名二等兵,陰差陽錯的被押上刑場,將軍為了仕途的晉升、名譽的保全, 三個底層士兵無端被軍事法庭裁以「在敵人面前表現懦弱」的荒唐罪名。
在戰場上他們是被調配的棋子,在戰場下,仍有一雙無形之手在操控,完全無辜的他們就這樣被處以死刑,死於殘忍戰爭背後的體制罪惡,如螻蟻般。
在乎這些士兵的、一直為他們辯護的只有和他們一起在前線上戰斗過的Dax上校, 在面對軍事法庭的不公裁決時,Dax上校說:「我曾數次羞於作為人類的一員,這將是一次。」
2.《全金屬外殼》
Full Metal Jacket
被剝去的人格
還是庫布里克,《光榮之路》以即將返回前線的士兵眾生相作結,《全金屬外殼》則以入伍前正在被剃發的一個個士兵特寫開場,而緊接下來的一段充斥著粗口的軍中訓話註定這個開頭會在影史上留名。 一位教官以近乎嘶吼式的喊叫肆意辱罵這些新兵戰士,這些粗口包含著強烈的人身攻擊、性別歧視、性取向歧視以及種族歧視。
即使是這樣,這個荒誕的開場一開始也並不會讓我們害怕或不適,相反倒是有一種美式滑稽感。
直到在畢業前夕, 一個胖士兵終於忍受不了因體能不達標拖後腿而遭到的無休止辱罵和同袍的排擠,選擇殺死了教官和自己。 此時,我們才意識到這並非一場游戲。 真正的戰爭還沒開始,一個年輕士兵就已經死在了新兵訓練營的血泊里。在高壓非人的環境里,一個士兵的人格已被剝去。
3.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無法估量的戰爭創傷
一個士兵在戰爭中所經歷的創傷,常人無法估量。因為長期陷於伊拉克戰爭的高度緊張戰斗狀態中,導致比利·林恩和他的戰友們在回國後,即使身處和平狀態之下,依舊對於一些再普通不過的日常情形表現出不適, 他們在每一次未知狀態下被人突然觸碰時作出的極度誇張的本能防禦反應、在中場表演的綵排中被舞台煙火嚴重嚇到。
戰爭中流盡鮮血,和平里寸步難行。
比利·林恩因為一次對戰友的救援而成為美國英雄,被邀請回國做一場橄欖球賽事的中場表演,嘉獎他的戰功。 而他被大肆褒獎的英勇戰斗的那一天,是他「這輩子最慘的一天」。 最好的班長兼戰友在那一天死去,自己也險些喪命。
一些調查表明許多長期服刑的人從監獄中出來之後,無法適應正常社會的生活秩序、節奏、交際規律或叢林法則,然後,一些人又故意作案,選擇重返監獄,因為在那裡,他們才能獲取集體生活的「安全感」。
比利·林恩最終選擇了重返伊拉克戰場,那裡炮火連天,但對於一個傷痕累累的士兵來說,卻是一個比家鄉「安全」的地方。
4. 《士兵之歌》
Баллада о солдате
回不去的地方
導演選擇的電影核心表達不同,觀眾所得到的觀感體驗就會差之千里。同樣都是取得戰功後短暫歸鄉,李安講的是一個士兵從戰場回到家中後所意識到的自我戰爭創傷,壓抑、悲傷卻又無奈。
而 丘赫萊依讓一個士兵在回家旅途中經歷了友情、愛情和親情, 盡管最終回到家與母親的相見只有幾分鍾,但觀者在遺憾之餘,還是能夠感受到士兵阿遼沙一路上所給予和被給予的溫情。
《士兵之歌》用倒敘的手法,在開始的旁白里念道:
「這是一條通往城裡的小路,
那些離開村莊的人和返回家鄉的人,
都要經過這條小路。
她並沒有在等待任何人,
她的兒子,阿遼沙,
已經永遠不可能從戰場上回來了。
他被埋葬在遠離祖國的異鄉。
在那座不知名的村莊里,
陌生的人們在他的墓碑前獻花。
他們稱他為一個俄羅斯士兵,一個英雄,一個解放者。
可對於母親來說,他只是一個兒子,
她了解他的一切,
從他出生的那天到他奔赴前線的那一天。」
無論是比利·林恩還是阿遼沙,他們最終都返回了戰場。從此,父親、兒子、丈夫,統一稱為「士兵」。 這些士兵,他們從離開家的那天起,就再也回不來。
G. 六部戰爭題材電影,《戰狼2》排名墊底,你看過哪些戰爭題材電影呢
《紅海行動》這一部有點特別,因為它還沒有上映,之所以把它也放進必看名單,是因為我相信它有這樣的潛力。《八佰》是一部宏偉巨制的影片,影片集結了張譯、侯勇、歐豪、王千源、姜武等幾十位戲骨,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八佰壯士以少敵多,在四行倉庫抵抗三十萬日軍四天四夜的故事。從已經釋出的預告片來看,無論是演員演技、影片畫面質感,還是戰爭場面,都絕對是一部能夠成為經典之作的影片。
H. 俄羅斯電影坦克大戰影評
這不是一部普通的戰爭片,一定要說是,它也只是一部扯到兩個民族生存斗爭「大戰略」的戰爭片。它是一個露骨的政治寓言,明喻暗喻指代漫天飛舞,甚至赤裸裸的宣傳說教直接扔在觀眾臉上。雖然遺傳了俄國電影傳統的悶,卻又搭上了現代歐洲「作者電影」的車,導演興之所致,愛扯啥就扯啥,結構敘事什麼的都滾他娘,只有中心思想一直很專注。鏡頭語言算得上有力,但如果要完全理解,你需要有俄國人/德國人和中國二戰迷宅男的悶騷,還需要懂得一點德意志和俄羅斯。
我最喜歡的鏡頭是白虎在少校(情報軍官)的視角下第一次出場。東歐春日靜謐的樹林,小睡醒來正在恍惚,洪荒巨獸無聲出現,虎式88炮巨大的炮口消焰器昂首挺立,猶如過度發達的龜頭直指T34的菊花。接著瓦格納的宏大音樂響起。這一幕噩夢的感覺營造得相當成功。白虎是什麼,到這里不言自明:德國人的武力,德國人的征服慾望,德意志民族強迫症一樣的不安全感,俄國人永恆的噩夢。瓦格納已經夠明白了,前面安排那個被俘的黨衛軍用大白話說「白虎是我們德國人的戰斗精神」,簡直是大敗筆,你要玩作者電影,就不能去照顧小白的接受度。導演這個錯誤後面還會一再地犯。
現在先跳到最後說說元首的鏡頭。有人說那是一間「豪華的別墅」,有人說那是不是暗示希特勒二戰沒死,導演聽了會吐血。那不是什麼豪華的別墅,那是「瓦爾哈拉」,日耳曼神話中戰士死後靈魂永恆居住的聖殿。屏風上的裸女,是神話中在瓦爾哈拉群集侍奉戰士英靈的女武神。背後的巨幅壁畫,戰象雲集,是亞歷山大征服印度的戰爭場面,歐洲「優越文化」征服東方的終極楷模。元首的客人是個猶太人,西服頭發眼鏡的造型猶太得不能在猶太,而且元首也明說了。這一段的政治說教,直白到令人發指的程度。希特勒為了拉幫結伙對付俄國,不惜跟自己最恨的猶太套近乎(還「其實我愛猶太人」),說俄國是最大的邪惡,已經不是歐洲人(德國向來宣傳俄國受中亞蒙古影響太大,已經成了半野蠻民族)。嘀咕了一陣民族優越,超人哲學之後,影片的結尾猶太人眼鏡反光,漸隱於迷霧之中,很拙劣的表現「陰謀」的手法。
俄國人仇恨猶太人的程度,並不下於德國人仇恨猶太人,或者俄國人仇恨德國人,或者德國人仇恨俄國人。歷史上的反猶排猶,俄國的劣跡比德國深遠得多,只是比不過二戰德國的大爆發。甚至二戰後猶太人翻身,德國人裝孫子的時候,蘇聯還在繼續排猶。電影結尾在導演民族主義的高潮迷夢中,兩個死敵盡棄前嫌,勾結在一起,准備再給俄羅斯挖坑。這也過於幼稚和迫害狂了一點,跟全片玩深沉的調調極不和諧。導演在一部寓言片里跳出來說教,就是給自己挖坑。
這樣調戲元首,也對不起元首的偉大偏執狂性格。但是片中對德國人的另一處調戲卻十分精彩,反正我是看笑了。三個德國軍官簽完投降書吃飯,一派古典普魯士貴族風范,對葡萄酒挑三揀四,結果人家甩過來三個冰淇淋,幾個土老帽都沒吃過。這也是導演對德國二戰敗因的總結。草莓冰淇淋,不是什麼俄國貨色,倒是美國物質文化的代表。德國人成天秀民族優越感,玩精神原子彈,物質上卻干不過西方,生生被美國的製造業給壓死了。
我准備先把導演那個「露骨說教」的錯誤手法說完---因為實在太多,再說我都煩了。最露骨之處就是「瘋聖」坦克手最後一次露面,說白虎過多少年都還會出來,老子一定要滅了他。這是俄國人對二戰後德國赤裸裸的不信任,總是害怕有一天德國復仇主義,德國的戰車還會卷土重來。這一段的話沒啥意思,最後玩消失更沒意思,但是這一段之前在柏林的街道上,放下武器的德國軍人行軍的鏡頭,卻是十分NB。看過兄弟連的倒數第二集嗎,美國將軍看著長長的德國戰俘隊伍感慨說,這支軍隊,即使戰敗投降了,也是帶著傲氣行軍。白虎中的這個長鏡頭就是「帶著傲氣行軍」的最佳詮釋。俄國人害怕德國人的尚武傳統,真是害怕到骨子裡去了,理解得多麼深刻!
說到「瘋聖」,這是俄國神秘主義的深厚傳統。俄國人從來就認為一些民間草根,外表半瘋狂狀態,口出妄言的人,具有通神的性質,其實是行走於人間的聖人,是來帶領俄國人民干大事業的,相當於聖經中的彌賽亞。從俄國人受到薩滿教跳大神的影響開始,這種傳統就流行於俄羅斯民間,小瘋聖不計其數,影響巨大的大瘋聖有普加喬夫,拉斯普京。甚至朱可夫這樣的人物,也會在大戰前抓一把土聞聞,然後跟手下說自己對戰役的預測,手下敬若神明。白虎中的小強坦克手,就是典型的瘋聖。導演乾脆就把他上升為俄羅斯的戰魂了。90%燒傷滿血復活---俄國1941年被德國那樣爆,揉揉屁股又是一條好漢。他滿臉天真,嗓音童稚,以前干過啥混賬事不記得,只記得被白虎爆過菊。名字不重要(姓俄還是姓蘇不重要),老婆孩子不重要(老百姓日子過什麼水平,開不開心不重要),重要的是跟德意志戰車死掐到底。
希特勒不是說,俄國已經中亞化,不算歐洲文明了嗎,於是坦克三人組中乾脆弄個中亞人(一張標准蒙古臉),取個標准俄國名字,老子就這樣你咋地?
泥濘小村子裡的坦克戰,導演最痛心的就是最後路上那坑,俄國戰神掉進去粘了泥,打爆了炮膛,讓起火的白虎給跑了。蘇聯在二戰分贓會議中,一直建議給德國最嚴厲的懲罰,摧毀工業基礎變成農業國。結果西方列強吸取一戰的教訓,不以懲罰為宗旨,而是扶持德國重建。這大概就是那個坑了。其實俄國的主張,是部分實現了的,日耳曼精神的兩大發源地之一東普魯士(另一個是巴伐利亞),戰後被俄波全部瓜分,東德被蘇聯挾持幾十年,要不是冷戰開始,蘇聯需要東德做社會主義優越性樣本,說不定真給農業化了呢。
現在兩德統一,德國一躍為歐洲領袖,像導演這樣的大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分子,怎能不深沉,憂郁和神秘喃?
解讀到此結束,順便說兩句技術流軍迷的視點(其實這是電影的細枝末節)。片中的德國坦克,全是俄國坦克底盤改裝的,白虎的底盤是JS-2。炮是真的虎式88炮。炮塔和車身裝甲,估計就是簡易材料新做的了,尤其是履帶前護板,虎式絕對沒有那個形狀的。白虎那個射速是來搞笑的,看到白虎連發打小強的時候,如果你是軍迷你就該明白這不是一部二戰片了。片中的蘇聯裝備,倒是貨真價實,那一排Su-152,其他哪個國家也拿不出來。
裝備制服上的小細節,十分用心。情報軍官拿的沖鋒槍是德國MP-40,這是事實,二戰後期蘇聯軍方十分欣賞MP-40,把繳獲的槍發給一些軍官和精銳部隊作為護身近戰武器。情報軍官穿的迷彩是美國貨,這也是事實,44年開始美國就開始效仿德國大規模生產迷彩軍服,並供應蘇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