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上古代戰爭電影迅雷下載迅雷下載迅雷下載
擴展閱讀
劉德華出牢下雨的電影 2024-12-28 14:53:43
最新在線電影車牌 2024-12-28 14:53:36

上古代戰爭電影迅雷下載迅雷下載迅雷下載

發布時間: 2024-12-27 22:58:18

❶ 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意思

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意思是指速度非常快,像迅雷一樣迅速,使人來不及反應,形容某種行動或事情發生得非常突然、非常迅速,使人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出反應。


一、基本解釋


該成語中的“迅雷”指的是快速奔走的雷聲,“不及掩耳之勢”則表示速度之快,連耳朵都來不及遮掩。整體而言,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一種極為迅速、不容遲疑的態勢。在古代文獻中,也常用來形容軍事行動或其他突發事件的迅猛進展。


二、詳細解讀


1. 成語來源與歷史文化背景:該成語源於古代戰爭場景,當時用於形容軍隊行進或作戰時的快速和突然性。在現代,這個成語的應用范圍已經超越了戰爭場景,廣泛用於描述各種迅速發生的事情。


2. “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應用場景:這個成語通常用於描述突發事件或者需要迅速應對的情況。例如,新聞報道中形容某事件的發生非常突然,或者描述某項技術的飛速發展等。


3. 語言的表達效果:通過“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這一表述,可以生動形象地傳達出事情發生的突然性和速度之快,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總結


總的來說,“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是一個形象生動的成語,用於形容事物發展的快速和突然性。通過這一表述,可以生動地將事情發生的場景展現出來,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這一成語都有著廣泛的應用,成為漢語表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❷ 「殿上金爐生暗塵」的出處是哪裡

「殿上金爐生暗塵」出自唐代韋庄的《秦婦吟》。
「殿上金爐生暗塵」全詩
《秦婦吟》

唐代 韋庄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陽城外花如雪。
東西南北路人絕,綠楊悄悄香塵滅。
路旁忽見如花人,獨向綠楊陰下歇。
鳳側鸞欹鬢腳斜,紅攢黛斂眉心折。
借問女郎何處來?含顰欲語聲先咽。
回頭斂袂謝行人,喪亂漂淪何堪說!三年陷賊留秦地,依稀記得秦中事。
君能為妾解金鞍,妾亦與君停玉趾。
前年庚子臘月五,正閉金籠教鸚鵡。
斜開鸞鏡懶梳頭,閑憑雕欄慵不語。
忽看門外起紅塵,已見街中擂金鼓。
居人走出半倉惶,朝士歸來尚疑誤。
是時西面官軍入,擬向潼關為警急。
皆言博野自相持,盡道賊軍來未及。
須臾主父乘奔至,下馬入門痴似醉。
適逢紫蓋去蒙塵,已見白旗來匝地。
扶羸攜幼競相呼,上屋緣牆不知次。
南鄰走入北鄰藏,東鄰走向西鄰避。
北鄰諸婦咸相湊,戶外崩騰如走獸。
轟轟混混乾坤動,萬馬雷聲從地涌。
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煙烘烔。
日輪西下寒光白,上帝無言空脈脈。
陰雲暈氣若重圍,宦者流星如血色。
紫氣潛隨帝座移,妖光暗射台星拆。
家家流血如泉沸,處處冤聲聲動地。
舞伎歌姬盡暗捐,嬰兒稚女皆生棄。
東鄰有女眉新畫,傾國傾城不知價。
長戈擁得上戎車,回首香閨淚盈把。
旋抽金線學縫旗,才上雕鞍教走馬。
有時馬上見良人,不敢回眸空淚下;西鄰有女真仙子,一寸橫波剪秋水。
妝成只對鏡中春,年幼不知門外事。
一夫跳躍上金階,斜袒半肩欲相恥。
牽衣不肯出朱門,紅粉香脂刀下死。
南鄰有女不記姓,昨日良媒新納聘。
琉璃階上不聞行,翡翠簾間空見影。
忽看庭際刀刃鳴,身首支離在俄頃。
仰天掩面哭一聲,女弟女兄同入井;北鄰少婦行相促,旋拆雲鬟拭眉綠。
已聞擊托壞高門,不覺攀緣上重屋。
須臾四面火光來,欲下回梯梯又摧。
煙中大叫猶求救,樑上懸屍已作灰。
妾身幸得全刀鋸,不敢踟躕久回顧。
旋梳蟬鬢逐軍行,強展蛾眉出門去。
舊里從茲不得歸,六親自此無尋處。
一從陷賊經三載,終日驚憂心膽碎。
夜卧千重劍戟圍,朝餐一味人肝膾。
鴛幃縱入豈成歡?寶貨雖多非所愛。
蓬頭垢面眉猶赤,幾轉橫波看不得。
衣裳顛倒語言異,面上誇功雕作字。
柏台多半是狐精,蘭省諸郎皆鼠魅。
還將短發戴華簪,不脫朝衣纏綉被。
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魚為兩史。
朝聞奏對入朝堂,暮見喧呼來酒市。
一朝五鼓人驚起,叫嘯喧呼如竊語。
夜來探馬入皇城,昨日官軍收赤水。
赤水去城一百里,朝若來兮暮應至。
凶徒馬上暗吞聲,女伴閨中潛生喜。
皆言冤憤此時銷,必謂妖徒今日死。
逡巡走馬傳聲急,又道官軍全陣入。
大彭小彭相顧憂,二郎四郎抱鞍泣。
沉沉數日無消息,必謂軍前已銜璧。

簸旗掉劍卻來歸,又道官軍悉敗績。
四面從茲多厄束,一斗黃金一斗粟。
尚讓廚中食木皮,黃巢機上刲人肉。
東南斷絕無糧道,溝壑漸平人漸少。
六軍門外倚僵屍,七架{寨}營中填餓殍。
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
采樵斫盡杏園花,修寨誅殘御溝柳。
華軒綉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
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凄涼無故物。
內庫燒為錦綉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來時曉出城東陌,城外風煙如塞色。
路旁時見游奕軍,坡下寂無迎送客。
霸陵東望人煙絕,樹鎖驪山金翠滅。
大道俱成棘子林,行人夜宿牆匡月。
明朝曉至三峰路,百萬人家無一戶。
破落田園但有蒿,摧殘竹樹皆無主。
路旁試問金天神,金天無語愁於人。
廟前古柏有殘枿,殿上金爐生暗塵。
一從狂寇陷中國,天地晦冥風雨黑。
案前神水咒不成,壁上陰兵驅不得。
閑日徒歆奠饗恩,危時不助神通力。
我今愧恧拙為神,且向山中深避匿。
寰中簫管不曾聞,筵上犧牲無處覓。
旋教魔鬼傍鄉村,誅剝生靈過朝夕。
妾聞此語愁更愁,天遣時災非自由。
神在山中猶避難,何須責望東諸侯!
前年又出揚震關,舉頭雲際見荊山。
如從地府到人間,頓覺時清天地閑。
陝州主帥忠且貞,不動干戈唯守城。
蒲津主帥能戢兵,千里晏然無犬聲。
朝攜寶貨無人問,暮插金釵唯獨行。
明朝又過新安東,路上乞漿逢一翁。
蒼蒼面帶苔蘚色,隱隱身藏蓬荻中。
問翁本是何鄉曲?底事寒天霜露宿?老翁暫起欲陳辭,卻坐支頤仰天哭。
鄉園本貫東畿縣,歲歲耕桑臨近甸。
歲種良田二百廛,年輸戶稅三千萬。
小姑慣織褐絁袍,中婦能炊紅黍飯。
千間倉兮萬絲箱,黃巢過後猶殘半。
自從洛下屯師旅,日夜巡兵入村塢。
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風吹白虎。
入門下馬若旋風,罄室傾囊如卷土。
家財既盡骨肉離,今日垂年一身苦。
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萬家,朝飢山上尋蓬子,夜宿霜中卧荻花!
妾聞此老傷心語,竟日闌干淚如雨。
出門惟見亂梟鳴,更欲東奔何處所?仍聞汴路舟車絕,又道彭門自相殺。
野宿徒銷戰士魂,河津半是冤人血。
適聞有客金陵至,見說江南風景異。
自從大寇犯中原,戎馬不曾生四鄙。
誅鋤竊盜若神功,惠愛生靈如赤子。
城壕固護教{斆、敩、效}金湯,賦稅如雲送軍壘。
奈何四海盡滔滔,湛然一境平如砥。
避難徒為闕下人,懷安卻羨江南鬼。
願君舉棹東復東,詠此長歌獻相公。
作者簡介(韋庄)
韋庄(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謚文靖。
秦婦吟鑒賞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軍攻入長安,僖宗出逃成都,韋庄因應試正留在城中,目賭長安城內的變亂,兵中弟妹一度相失,又多日卧病;離開長安的第二年,中和三年(883年)在東都洛陽,他將當時耳聞目見的種種亂離情形,通過一位從長安逃難出來的女子——即秦婦的「自述」,寫成長篇敘事詩《秦婦吟》。
《秦婦吟》無疑是我國詩史上一才華橫溢的長篇敘事詩之一。長詩誕生的當時,民間就廣有流傳,並被制為幛子懸掛;作者則被呼為「秦婦吟秀才」,與白居易曾被稱為「長恨歌主」並稱佳話。其風靡一世,盛況空前。然而這首「不僅超出韋庄《浣花集》中所有的詩,在三唐歌行中亦為不二之作」(俞平伯)的(秦婦吟),卻厄運難逃。由於政治緣故,韋庄本人晚年即諱言此詩,「他日撰家戒,內不許垂《秦婦吟》幛子,以此止謗」(《北夢瑣言》)。後來此詩不載於《浣花集》,顯然出於作者割愛。至使宋元明清歷代徒知其名,不見其詩。至近代,《秦婦吟》寫本復出於敦煌石窟,真乃天幸。
從公元880年(唐僖宗廣明元年)冬到公元883年(中和三年)春,即黃巢起義軍進駐長安的兩年多時間里,唐末農民起義發展到高潮,同時達到了轉折點。由於農民領袖戰略失策和李唐王朝官軍的瘋狂鎮壓,斗爭殘酷,而百姓蒙受著巨大的苦難和悲慘的犧牲。韋庄本人即因應舉羈留長安,兵中弟妹一度相失,又多日卧病,他便成為這場震撼神州大地的社會巨變的目擊者。經過一段時間醞釀,在他離開長安的第二年,即中和三年,在東都洛陽創作了這篇堪稱他平生之力作的史詩。在詩中,作者虛擬了一位身陷兵中復又逃離的長安婦女「秦婦」對邂逅的路人陳述其親身經歷,從而展現了那一大動盪的艱難時世之各個方面。總之,《秦婦吟》既是一篇詩體小說,當然具有紀實性質。全詩共分五大段。首段敘述詩人與一位從長安東奔洛陽的婦人(即秦婦)於途中相遇,為全詩引子;二段為秦婦追憶黃巢起義軍攻佔長安前後的情事;三段寫秦婦在圍城義軍中三載怵目驚心的各種見聞;四段寫秦婦東奔途中所見所聞所感;末段通過道聽途說,對剛剛平定的江南寄予一線希望,為全詩結尾。
《秦婦吟》用了大量篇幅敘述了農民軍初入長安引起的動亂。毫無疑問,在這里,作者完全站在李唐王朝的立場,是以十分敵視的態度看待農民革命的。由於戴了有色眼鏡,即使是描述事實方面也就不無偏頗,攻其一點而不及其餘。根據封建時代正史(兩唐書)記載,黃巢進京時引起坊市聚觀,可見大體上做到井然有序。義軍頭領尚讓慰曉市人的話是:「黃王為生靈,不似李家不恤汝輩,但各安家。」而軍眾遇窮民於路,竟行施遺,唯憎官吏,黃巢稱帝後又曾下令軍中禁妄殺人。當然,既是革命,便難免流血;加之隊伍龐大,禁令或不盡行,正如《新唐書·黃巢傳》所記載「賊酋擇甲第以處,爭取人妻女亂之」的破壞紀律的行為總或不免。而韋庄卻抓住這一端作了「放大鏡」式的渲染:
適逢紫蓋去蒙塵,已見白旗來匝地。扶羸攜幼競相呼,上屋緣牆不知次。南鄰走入北鄰藏,東鄰走向西鄰避。北鄰諸婦咸相湊,戶外崩騰如走獸。轟轟琨琨乾坤動,萬馬雷聲從地涌。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煙烘烔。家家流血如泉沸,處處冤聲聲動地,舞伎歌姬盡暗捐,嬰兒稚女皆生棄。「秦婦」的東西南北鄰里遭到燒殺擄奪,幾無一倖免。彷彿世界的末日到了,整個長安城就只有嘶殺聲與哭喊聲。由於作者把當時的一些傳聞,集中誇大,不免失實。但是,就在這些描述中,仍有值得讀者注意的地方。在農民起義風暴的席捲下,長安的官吏財主們的惶惶不可終日的仇視恐懼心理,得到了相當生動的再現。在他們眼中,不僅起義軍的「暴行」令人發指,就連他們的一舉一動,包括沿襲封建朝廷之制度,也是令人作惡的:「衣裳顛倒語言異,面上誇功雕作字。柏台多半是狐精,蘭省諸郎皆鼠魅。還將短發戴華簪,不脫朝衣纏綉被。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魚為兩史。」詩中表現的統治階級對農民起義的仇視心理,可謂入木三分。這段文字,卻從另一個角度,生動地反映出黃巢進入長安後的失策,寫出農民領袖是怎樣惑於帝王將相的錯誤觀念,在反動統治階級力量未曾肅清之際就忙於加官賞爵,作繭自縛。由此發現詩中涉及這方面的內容相當豐富,它還寫到了農民起義軍是怎樣常處三麵包圍之中,與官軍進行拉鋸戰,雖經艱苦卓絕的奮爭而未能解圍;他們又是怎樣陷入困境,自顧不暇,也就無力解民於倒懸,致使關輔人民餓死溝壑、析骸而食;以及他們內部藏納的異己分子是如何時時在祈願他們的失敗,盼望恢復失去的天堂。而這些生動形象的史的圖景,是正史中不易看到的,它們體現出作者的才力。
正如上文所說,《秦婦吟》是一個動亂時代之面面觀,它的筆鋒所及,又遠不止於農民軍一面,同時還涉及了封建統治者內部矛盾。韋庄在描寫自己親身體驗、思考和感受過的社會生活時,違背了個人的政治同情和階級偏見,將批判的鋒芒指向了李唐王朝的官軍和割據的軍閥。詩人甚至痛心地指出,他們的罪惡有甚於「賊寇」黃巢。《秦婦吟》揭露的官軍罪惡主要有二:其一是搶掠民間財物不遺餘力,如後世所謂「寇來如梳,兵來如篦」。詩中借新安老翁之口控訴說:「千間倉兮萬斯箱,黃巢過後猶殘半。自從洛下屯師旅,日夜巡兵入村塢。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風吹白虎。入門下馬如旋風,罄室傾囊如卷土。家財既盡骨肉離,今日殘年一身苦。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萬家。」

其二便是殺人甚至活賣人肉的勾當。這一層詩中寫得較隱約,陳寅恪、俞平伯先生據有關史料與詩意互參,發明甚確,扼要介紹如下。據《舊唐書·黃巢傳》,「時京畿百姓皆寨於山谷,累年廢耕耘。賊坐空城,賦輸無入,穀食騰踴。米斗三四千。官軍皆執山寨百姓鬻於賊,人獲數十萬」。《秦婦吟》則寫道:「尚讓廚中食木皮,黃巢機上刲人肉」、「夜卧千重劍戟圍,朝餐一味人肝膾」,而這些人肉的來源呢?詩中借華岳山神的引咎自責來影射諷刺山東藩鎮便透漏了個中消息:「閑日徒歆奠饗恩,危時不助神通力。寰中簫管不曾聞,筵上犧牲無處覓。旋教魘鬼傍鄉村,誅剝生靈過朝夕。」俞平伯釋雲:「筵上犧牲」指三牲供品;「無處覓」就得去找;往哪裡去找?「鄉村」,史所謂「山寨百姓」是也。「誅剝」,殺也。「誅剝生靈過朝夕」,以人為犧也,直譯為白話,就是靠吃人過日子。以上雲雲正與史實相符。黃巢破了長安,珍珠雙貝有的是——秦婦以被擄之身猶曰「寶貨雖多非所愛」,其他可知——卻是沒得吃。反之,在官軍一方,雖乏金銀,「人」源不缺。「山中更有千萬家」,新安如是,長安亦然。以其所有,易其所無,於是官軍大得暴利。
凡此兩端(搶掠與販人),均揭露出封建官軍與人民對立的本質。而韋庄晚年「北面親事之主」王建及其僚屬,亦在此詩指控之列。陳寅恪謂作者於《秦婦吟》其所以諱莫如深,乃緣「志希免禍」,是得其情實的。
韋庄能寫出如此具有現實傾向的巨作,誠非偶然。他早歲即與老詩人白居易同寓下邽,可能受到白氏濡染;又心儀杜甫,寓蜀時重建草堂,且以「浣花」命集。《秦婦吟》這首詩正體現了杜甫、白居易兩大詩人對作者的影響,在藝術上且有青出於藍之處。
杜甫沒有這種七言長篇史詩,唯白居易《長恨歌》可以譬之。但《長恨歌》浪漫傾向較顯著,只集中表現兩個主人公愛的悲歡離合。《秦婦吟》純乎寫實,其椽筆馳騖所及,時間跨度達兩三年之久,空間范圍兼及東、西兩京,所寫為歷史的滄桑巨變。舉凡乾坤之反覆,階層之升降,人民之塗炭,靡不見於詩中。如此宏偉壯闊的畫面,元、白亦不能有,唯杜甫(五言古體)有之。但杜詩長篇多政論,兼及抒情。《秦婦吟》則較近於純小說的創作手法,例如秦婦形象的塑造、農民軍入城的鋪陳描寫,金天神的虛構、新安老翁的形容,都是如此。這比較杜甫敘事詩,可以說是更進一步了。在具體細節的刻劃上,詩人摹寫現實的本領也是強有力的。如從「忽看門外紅塵起」到「下馬入門痴似醉」一節,通過街談巷議和一個官人的倉皇舉止,將黃巢軍入長安之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和由此引起的社會震動,描繪得十分逼真。戰爭本身是殘酷無情的,尤其在古代戰爭中,婦女往往被作為一種特殊戰利品,而遭到非人的待遇。所謂「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蔡琰)《秦婦吟》不但直接通過一個婦女的悲慘遭遇來展示戰亂風雲,而且還用大量篇幅以秦婦聲口畢述諸鄰女伴種種不幸,畫出大亂中長安女子群像,具有相當的認識價值。其中「旋抽金線學縫旗,才上雕鞍教走馬」二句,通過貴家少婦的生活突變,「路上乞漿逢一翁」一段,通過因破落而被骨肉遺棄的富家翁的遭遇,使人對當時動亂世情窺班見豹。後文「還將短發戴華簪」數句雖屬漫畫筆墨,又足見農民將領迷戀富貴安樂,得意忘形,鬧劇中足悲者。從「昨日官軍收赤水」到「又道官軍悉敗績」十數句,既見農民軍斗爭之艱難頑強,又見其志氣實力之日漸衰竭,凡此刻劃處,皆力透紙背;描摹處,皆情態畢見。沒有十分的藝術功力,焉足辦此。《秦婦吟》還著重環境氣氛的創造。從「長安寂寂今何有」到「天街踏盡公卿骨」十二句,寫兵燹後的長安被破壞無遺的現狀,從坊市到宮室,從樹木到建築,一一道來,纖毫畢見,其筆力似在《長恨歌》、《連昌宮詞》描寫安史之亂導致毀壞的文字之上。尤其「內庫燒為錦綉灰,天街踏盡公卿骨」,竟使時人驚訝,堪稱警策之句。「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洛陽是「東西南北路人絕,綠楊悄悄香塵滅」,而一個婦人在茫茫宇宙中踽踽獨行,「朝攜寶貨無人問,暮插金釵唯獨行」。到處是死一般的沉寂,甚至比爆發還可怕,這些描寫較之漢魏古詩「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這類詩句表現力更強,更細致成功地創造了一種恐怖氣氛。總之,《秦婦吟》在思想內容上是復雜而豐富的,藝術上則有所開創,在古代敘事詩中堪稱扛鼎之作。由於韋庄的寫實精神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他的個人偏見,從而使得此詩在杜甫「三吏三別」、白居易《長恨歌》之後,為唐代敘事詩樹起了第三座豐碑。

❸ 誰有好看的古代戰爭片 要過外的 韓國和歐洲的優先要的話我送高分

強烈推薦 勇敢的心 我介紹的個個精彩之至
復制地址,即可下載:(迅雷高速下載) 不可點擊 漢字也要復制
http://down1.v.bbs.in/迅雷論壇www.v.bbs.in/勇敢的心CD1(www.V.bbs.in).rmvb
http://down1.v.bbs.in/迅雷論壇www.v.bbs.in/勇敢的心CD2(www.V.bbs.in).rmvb
http://down1.v.bbs.in/迅雷論壇www.v.bbs.in/勇敢的心CD3(www.V.bbs.in).rmvb
威廉·華萊士——神話與歷史

一提到威廉·華萊士(WilliamWallace)的名字,人們會立刻聯想起13世紀末、14世紀初蘇格蘭民族獨立運動的那段崢嶸歲月。的確,華萊士可以說是英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個英雄人物。7個世紀以來,後人對他的興趣和崇拜可謂是經久不衰。15世紀時,吟遊詩人哈里(又稱盲哈里)就憑長達十一卷、一萬兩千行的凱爾特語傳奇史詩《華萊士之歌》(TheWal�lace)名動一時,文化階層爭相傳閱。此書自16世紀付梓後,在蘇格蘭的流行程度僅次於聖經。最近一次的「華萊士熱」則源於1995年好萊塢出產的大片《勇敢的心》(Braveheart),由梅爾·吉普森成功塑造的華萊士形象俘獲了全世界影迷的心,以致於在影片公映後,蘇格蘭旅遊局便推出了「電影旅遊」(filmtourism)的項目來滿足從全世界蜂擁而至的觀光客的要求,互聯網上有關「Braveheart」的搜索鏈接竟然達到了21000個之多。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劇本改編自蘭道爾·華萊士1995年出版的暢銷小說,而小說就是以《華萊士之歌》為藍本進行創作再加工的。從15世紀的史詩到20世紀的電影,它們無疑都在延續著一個「威廉·華萊士的神話」。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神話中的華萊士究竟與歷史上的華萊士相去多遠呢?

一.撲朔迷離的身世

現存的大部分有關威廉·華萊士的記載都集中在1297年9月11日他帶兵取得斯特靈橋(Sterlingbridge)戰役的輝煌勝利到1298年7月22日在福爾科克(Falkirk)敗於英王愛德華一世這段時期內。而關於他的身世,則是疑雲重重的。那麼華萊士究竟是一位草莽豪傑還是一位騎士英雄呢?

在14、15世紀蘇格蘭的編年史作家中,只有盲哈里和沃爾特·鮑厄(WalterBower)賦予其筆下的華萊士以顯赫的騎士身份。其他人,如福爾頓的約翰(JohnofForn)和安德魯·溫頓(AndrewWyntoun)等都不諱言華萊士相對寒微的家庭出身,但他們顯然不想給予這個問題以過多的關注,只是加以描繪他所擁有的雄健體魄和天賦神力。至於電影《勇敢的心》,似乎也傾向於後者的處理方式。

實際上,「華萊士」(Wallace)並不是蘇格蘭當地的姓氏而是一個綽號,最初的含義是「從威爾士邊境地區來的人」。據史料記載,12世紀時,華萊士家族的祖先作為親兵跟隨布列塔尼裔的斯圖亞特家族(theStewarts)從英格蘭的什羅普郡來到蘇格蘭。自戴維一世(1124-1153)以後,斯圖亞特家族世襲了王室管家一職,並在蘇格蘭西部的倫弗魯郡、拉納克郡及艾爾郡擁有龐大的領地,是權擅一方的大貴族。而華萊士家族作為斯圖亞特家族的封臣也得到了蘇格蘭西南部的一些采邑。根據盲哈里所說,位於倫弗魯郡的埃爾德斯利正是威廉·華萊士的出生地,他在附近的佩斯利修道院接受了童年教育。青年時代的華萊士曾居住在艾爾郡的里卡頓,這里是他叔叔理查德的領地。華萊士在成年後的首次驚人之舉就是在拉納克郡殺死了英格蘭的郡守。照此看來,華萊士崛起於蘇格蘭的西南部並與斯圖亞特家族保持著密切關系,這一點應該是沒有多少疑問的。

另外的線索來自於1297年的一枚鈐印在信上的圖章,這封信是華萊士在當政後寫給呂貝克和漢堡兩個自治市的市長以要求通商的。圖章上刻有「WillelmileWaleysfiliiAlani」這樣的一行拉丁文,意思是「阿蘭的兒子威廉·華萊士」;除此之外,上面還繪有一副弓箭,也許暗示了華萊士原本是一名職業弓弩手,早年靠捕獵甚至是偷獵為生。而在1296年8月愛德華一世對蘇格蘭的首次征服過程當中,曾經有不下1500名的蘇格蘭大小領主在一份「拉格曼文件」(RagmanRoll)中署名效忠英王,其中一人的名字就是「阿蘭·華萊士」(AlanWalays)。如果這個阿蘭就是威廉·華萊士的父親,那麼我們也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華萊士來自於低級騎士家庭,而他本人卻並非騎士出身。

斯特靈橋大捷後,「經王國的一致同意並且以至高無上的蘇格蘭王約翰·巴利奧爾的名義」,華萊士被冊封為「騎士,蘇格蘭的護國公和軍隊總指揮」。在中世紀這樣一個嚴格講究出身和等級分明的社會中,如此之速的晉升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二.英雄與美女

當電影《勇敢的心》中出現男女主角的扮演者梅爾·吉普森和蘇菲·瑪索時,看電影的人一定都在期待著英雄與美女之間所產生的那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好萊塢的編劇們無疑給觀眾製造了一個「美女惜英雄,英雄愛美女」的浪漫愛情故事,全然不顧與歷史的巨大出入。史上被稱作「法國母狼」的愛德華二世的王後伊莎貝拉竟然被蘇菲·瑪索演繹得如此凄婉多情,實在是貽笑大方的一件事。學者們大多認為這一情節根本不值一駁,事實上這位王妃在華萊士死後3年才從法國來到英格蘭,7年後愛德華三世才出生。

在盲哈里的《華萊士之歌》中,只出現了兩位與華萊士有關的女性,一位是他的母親,另一位就是瑪麗安·布萊德福特(MarionBraidfute)。後者原為拉納克郡拉明頓城堡的女繼承人,在聖肯蒂真教堂與華萊士結婚。1296年8月27日,蘇格蘭人在鄧巴慘敗於英軍。次年,華萊士在拉納克與士氣正盛的英軍交鋒,寡不敵眾,逃往妻子處避難。後來瑪麗安被英軍抓住並遵照拉納克郡守威廉·海瑟爾里格的命令予以處決。1297年5月,華萊士殺死海瑟爾里格,完成報仇心願並自此嶄露頭角。

這位傳說中的妻子在電影里是作為一個引導華萊士精神歸宿的關鍵性角色而出現的(不過是身份降低為貧民,他們兩人的結合也變成了私定終身)。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影片一開始就設計了少年華萊士的父親為抵抗英格蘭人而英勇獻身的背景,他於是跟叔叔學習武藝,不料長大後卻只求和心上人廝守終身。妻子的被害擊碎了華萊士的美夢,也使得他從與世無爭走上了義無返顧的反抗之路。如此的情節安排難免會給人一種「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感覺,不過由此也可見編劇一定要把華萊士塑造成情聖的決心。

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這么一位瑪麗安·布萊德福特是大可疑問的。因為除了盲哈里提到的這些涉及華萊士私人感情生活的零星片段之外,其他的編年史和傳記作家都對此隻字不語。後世甚至有人指出,「瑪麗安·布萊德福特」與哈里一個鄰居的名字很相似,懷疑是被詩人借用了。其實在《華萊士之歌》中,類似這種移花接木、「掠他人之美」的例子並不鮮見。盲哈里是在華萊士家族後代(克雷吉的威廉·華萊士爵士)的資助下完成大作的,由此可以想見,不論是出於精神上的由衷崇拜,還是出於客觀的經濟原因,詩人必然會在創作過程中竭力鋪敘事跡,以完成後人崇功報德之心願。

然而不論瑪麗安·布萊德福特存在與否,看上去「為情復仇」的說法都是不成立的。因為早在1296年8月,拉納克郡的一份法律判決文書上就出現了「威廉·華萊士,盜賊(WilliamleWaleys,thief)」的字樣。追源論始,拒絕對英王宣誓效忠應該是華萊士在1296年就背負惡名的肇端。在愛德華一世看來,1296年夏季對蘇格蘭的首次征服是強弱判明、毫無懸念可言的。鄧巴戰役後,蘇格蘭的大小貴族之所以在「拉格曼文件」上署名,表示效忠英王,承認其為蘇格蘭至高無上的領主,目的就在於換取愛德華一世對他們現有領地及封號的默許。事實上,不管其父臣服與否,如果威廉本人不向愛德華一世的「新英格蘭王朝」輸誠,他是決不會享有對家族領地和封號的繼承權的。愛德華一世派駐拉納克和克萊德斯戴爾的郡守海瑟爾里格握有蘇格蘭西南部的司法審判權,並著力懲戒像華萊士這樣拒絕效忠的「叛亂分子」,這必然引起後者的強烈不滿和憤恨。另外,盲哈里和安德魯·溫頓都在著作中提到,此後不久,華萊士的父兄就因反叛而遭毒手。果真如此,勢必堅定了華萊士拿起武器、與英格蘭人殊死一搏的信念。

三.與羅伯特·布魯斯

1286年亞歷山大三世的暴斃以及隨之而來的坎莫爾王朝的絕嗣是引發蘇格蘭國內政治動盪和英格蘭入侵的導火線。1290年-1291年間,13個有皇族血統的候選人向英王愛德華一世提出了「王位大訴訟」(theGreatCause)。這場王冠之爭實際上主要是在約翰·巴利奧爾(JohnBalliol)和羅伯特·布魯斯(RobertBruce)之間展開的。布魯斯與斯圖亞特通過土地分封和聯姻在蘇格蘭西部形成了龐大的家族關系網。他們雖然在與巴利奧爾的王位角逐中敗下陣來,但自始至終也沒有放棄對王位的要求。在巴利奧爾統治期間(1292年-1296年),他們一直是以「麻煩的製造者」而聞名的。1296年後愛德華一世的征服戰爭對他們來說不失為一個東山再起的絕好機會。

許多人將威廉·華萊士看作是一個造反的英雄,這其實是對他名聲的最大褻瀆。雖然華萊士家族與斯圖亞特—布魯斯家族聯盟有著緊密的封建義務關系,但他本人畢生都保持了對巴利奧爾王朝的忠誠。在華萊士短暫的護國攝政期間,當時囚禁在倫敦塔的巴利奧爾依然被尊奉為蘇格蘭的合法國王。即使是在1298年因為福爾科克戰敗、華萊士被迫離開蘇格蘭之後,他也沒有放棄營救這位前國王的外交努力。

既然華萊士對巴利奧爾王朝忠心不貳,那麼他對一直覬覦王位的布魯斯家族必然是充滿疑慮和警惕的。而布魯斯家族之所以早早選擇站在愛德華一方,無非是想藉助英格蘭人的力量打擊巴利奧爾派以再圖王位,因此華萊士的忠誠與威望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威脅,兩者可謂「道不同不相為謀,終難水乳」。有的歷史學家甚至懷疑正是羅伯特·布魯斯出賣了華萊士,因為在1305年捕獲華萊士並把他交給英格蘭人的門蒂斯的約翰(JohnofMenteith)後來成為了羅伯特一世的寵臣。

15世紀時,斯圖亞特王朝詹姆斯三世所奉行的親英政策再次引起了蘇格蘭民族主義情緒的強烈反彈。在此背景下,威廉·華萊士和羅伯特·布魯斯(羅伯特一世)的歷史地位被人為地拔高,就此成為全民景仰的民族英雄。在這個英雄神話的創造過程當中,約翰·巴伯的《布魯斯之歌》與盲哈里的《華萊士之歌》同樣功不可沒。為了凸顯兩位英雄在精神上的一致性,他們於著作中虛構了這樣一個情節:在福爾科克,當兵敗的華萊士撞見了站在英格蘭人一邊作戰的布魯斯時,痛斥他的膽怯和懦弱。華萊士的一席話有如當頭棒喝,喚起了布魯斯心中沉睡已久的反抗意志。從這以後,布魯斯力補前愆,回到愛國主義陣營中,並在華萊士殉難後繼承他的遺志,繼續領導抗擊英格蘭入侵者的斗爭,最終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建立起布魯斯王朝。說到這,讀者不難發現,電影《勇敢的心》也是完全照搬了這一幕。

在這個精心杜撰的故事當中,最致命的謬誤就是敘述者完全混淆了三代羅伯特·布魯斯。「羅伯特」其實是布魯斯家族一直沿用的名字。第六代卡里克伯爵羅伯特(1210年-1295年)是1291年13個王位競爭者之一,而羅伯特一世(1274-1329)已經是布魯斯家族的第八代了。在福爾科克一役中,「叛國投敵」的是第七代羅伯特,也就是羅伯特一世的父親。這時羅伯特一世(我們暫且稱他為小羅伯特)的態度是並不明朗的,但可以肯定,在此戰結束後,他也參加了抵抗運動,很有可能是與他父親在對愛德華一世繼續臣服與否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然而,當1302年由於華萊士在法國和教皇宮廷所進行的外交斡旋使得巴利奧爾回國復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時,他又一次背離了愛國陣營,尋求與愛德華的妥協。小羅伯特·布魯斯作為堅定的獨立運動領導人的姿態是在1305年華萊士殉難後才得以確立的。1306年他發動政變登上王位,1314年又在班諾克本對愛德華二世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在1328年的《北安普頓條約》中,愛德華二世正式承認他為蘇格蘭國王,並完全放棄對蘇格蘭的宗主權要求。羅伯特一世固然無愧於「民族英雄」的稱號,但至少在1297年-1305年間,他的時叛時附表現出了其本人在以何種方式成就家族王權霸業上的猶疑不定,這自然無法與華萊士的忠誠無私及英勇無畏相提並論。客觀點說,貴族是絕對的現實主義者,而華萊士的可貴之處正在於他對自由理想的執著與獻身。

其實,在有關威廉·華萊士的文學與影視作品中與史不合之處還甚多,以上只是試舉兩三例以饗有興趣的讀者。據說,美國權威的中世紀史專家莎朗·克羅撒(SharonLKrossa)在觀看電影《勇敢的心》還不到兩分半鍾的時候,就已經羅列了不下18處的史實錯誤。我們普通觀眾當然不需要向她那樣輜銖必較,不過如果真想對華萊士其人其事有個全面公允的認識的話,不妨讀一讀3本有「正視聽」之效的著作。一本是格雷姆·冒頓(GraemeMorton)的《威廉·華萊士:真人與虛構》(WilliamWallace:ManAndMyth,Sutton,2001)。另外一本是歷史學者阿蘭·揚(AlanYoung)和攝影家邁克爾·J·斯泰德(MichaelJ.Stead)合著的《追隨威廉·華萊士的腳步》(,Sutton,2002),本書可謂是圖文俱勝。如果說英國薩頓版的兩本書是嚴肅的學術性著作,那麼科林·麥克阿瑟(ColinMcArthur)的《蓬島仙舞,勇敢的心與蘇格蘭人——好萊塢電影中蘇格蘭形象的歪曲》(Brigadoon,BraveheartAndTheScots—,L.B.Tauris,2003)則針對性更強,其對電影的批評已經從內容層面擴展到了對審美趣味、創作觀念的批評。在《勇敢的心》中,出現了不少有意設計的意識形態的象徵符號,如蘇格蘭特有的薊、短裙和高地(實際上沒有證據表明十三世紀的蘇格蘭人穿的是短裙,華萊士也並非高地人,影片開頭時少年瑪麗安摘了一束薊花送給華萊士的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那非要把手弄得血流不止不可),還有背景音樂中反復響起的風笛聲等等。雖然影片創作人員的初衷未必如此,但是它確實迎合了當下西方社會一些極右翼團體的非理性訴求。不管怎樣,也許正如法國著名的心態史專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所說「一個藝術家成功與否,要看他是否具有作為一個符號聚集點的能力,吸引那些與他的作品並不直接相關的各種情感」,在這個意義上,《勇敢的心》能捧回奧斯卡小金人並在全球大熱自有它的成功之道。也許只有歷史學家會對其表現出十足的不屑一顧,但受此片啟發並熱衷於「史詩巨片」的好萊塢也完全有理由對前者的「迂腐」表現得不以為然,繼續我行我素地拍下去,製造一個接一個的票房奇跡。

特洛伊
毫無疑問,今夏最具有票房潛力的影片當屬有希臘神話改編的《特洛伊》,擁有龐大的演員陣容是本片響當當的噱頭,我們只需在演員名單上瞟上幾眼,就足以找到對本片充滿期待的充分理由。多次獲得「全球最性感男士」的布拉德·皮特飾演希臘英雄阿喀琉斯,德國女星黛安·克魯格成為「美神」海倫的最佳人選,而新晉小生奧蘭多·布魯姆剛剛卸下精靈射手的行頭,轉身來到特洛伊城坐上王子座位,飾演這位神話中年輕懵懂的美男子。另外還有《綠巨人》中的艾里克·巴納以及老牌影星布萊恩·考克斯分別飾演特洛伊英雄赫托克爾和巴斯達統帥阿伽門農,前者是勇敢堅毅的悲劇英雄,後者是對戰方希臘殘暴自私的將領。在特洛伊這片土地上,眾人將上演一出出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

耗資1.8億,公布的預告片中也顯現出華納公司此次2004年力圖打造「影史」上最震撼人心的戰爭場景。我們剛剛領略過《魔戒三》中電腦特技為我們帶來的恢宏的佩蘭諾平原之戰——能否超越魔戒可能是一部分觀眾期待的問題。僅從前不久的試映會上,無論是鋪滿視野的艦船和從30度俯角從冷兵器戰士沖鋒時滑翔而過的CG鏡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電腦特效在本片中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和魔戒那充滿幻想的題材不同,《特洛伊》將最大限度的為我們展現人類極為逼真的大規模作戰。效果如何,尚不可知。一位看過試映的美國觀眾這樣評價:「很有趣,給人印象深刻,阿喀琉斯和赫托克爾的對決精彩至極,讓人透不過氣

角鬥士
20世紀50-60年代的史詩巨片時代早已逝去,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故事也已被大多數觀眾淡忘。今天,導演雷德利-斯考特卻要重拾這一題材,將宏偉的古羅馬角斗場再現於銀幕之上,為人們講述了一個有關勇氣與復仇的故事。

馬克西默斯(盧塞爾-克勞飾)是一位戰功赫赫的羅馬帝國將軍,麾下的帝國軍團節節勝利,無堅不摧。行將作古的帝國皇帝馬庫斯-奧里利烏斯(理查德-哈里斯飾)非常賞識馬克西默斯的才幹,有意選擇他繼承皇位。

奧里利烏斯對馬克西默斯的寵信招致太子康默迪烏斯的極度妒恨。他謀奪了皇位之後便下令處死馬克西默斯和他的家人。雖然馬克西默斯最終免於一死,但還是被貶為奴,進而被訓練成一名角鬥士,為嗜血的人們表演一幕幕你死我活的搏殺。但是,馬克西默斯從未放棄復仇的心願,因為他堅信人的意志比皇權更為強大。最後,馬克西默斯終於有機會與康默迪烏斯面對面地站在羅馬城的大角斗場上,進行一場生死決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