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找一部美國電影~說的是中情局開發了一台電腦叫電腦做了一個游戲在游戲里找對國家有威脅的人~然後主人公
戰爭游戲2:死亡代碼
劇情簡介
威爾法莫是一個聰明且熱愛線上游戲的高中生,偶然他和朋友發現了一個名為"雷普莉"的戰爭游戲網站,這游戲提供的高額獎金吸引了威爾的興趣,游戲規則是要運用各種高難度軍事策略,完成轟炸城市、殲滅敵人的任務,憑著他過人的智慧竟過關斬將挑戰成功,然而卻沒料到這個雷普莉竟藏有不危人知的恐怖目的,威爾成為真人版的游戲目標,生命安全危在旦夕……。 評價: 作為一部小投資的電視電影,《戰爭游戲2死亡代碼》可以說是相當出色了,雖然沒有什麼火爆的動作場面,但是導演對影片節奏的把握相當到位,情節緊湊,氣氛緊張,從頭到尾基本上沒有什麼冷場,WORP的出場一定程度上算是延續了83年第一集的劇情,影片最後兩台戰爭機器相互博弈的對決也相當出彩。總之,作為一部使用大片成本零頭拍出了的作品,影片素質相當不錯,是我看過的最精彩的一部電視電影了。 採用了MAC的顯示,圖形效果很牛!人類和機器系統做對抗,用非常規策略,加上博弈策略,兩個年輕人和一個過氣老特工,還有華府的一幫白痴特工。黑客攻擊竟然還用滿屏幕亂碼顯示,這種IT高科技的電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改進,電腦自動系統本就不是完善的系統,如果完全交給它,人類離毀滅不遠了。
2. 一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喜歡玩游戲的人開啟軍事演後差點引發世界大戰……
試一試美國電影《戰爭游戲》 War Games(1983)
劇情簡介 · · · · · ·
大衛•萊特曼(馬修•布羅德里克飾)是一位天才少年,他將業余時間全都投在了電腦游戲上。一天,他通過搜索,搜到了一台網路電腦,簡單破解後,他開始玩一個叫做「全球熱核戰爭」的游戲,一個模擬世界大戰的游戲。 但大衛並不知道,隱藏在「全球熱核戰爭」之後的,竟是美國軍方的戰爭操作計劃響應系統(WOPR)。這個機密系統控制著美國軍方的武器,而大衛啟動的「全球熱核戰爭」游戲竟然導致系統自動准備發射核彈!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各國軍隊嚴陣以待,而大衛不得不行動起來,他要用自己的黑客技術阻止電腦發射核彈,阻止這一切。
3. 求一部關於戰爭&游戲的電影的名字
不知
4. 有一個關於小孩利用科技什麼的攻打外星人的科幻電影,叫什麼什麼的戰爭,實在忘記名字了!求求求!
安德的游戲 Ender's Game (2013) 導演: 加文·胡德 編劇: 加文·胡德 / 奧森·斯科特·卡德 主演: 阿薩·巴特菲爾德 / 哈里森·福特 / 海莉·斯坦菲爾德 / 阿比蓋爾·布蕾斯琳 / 本·金斯利 / 更多... 類型: 動作 / 科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上映日期: 2014-01-07 又名: 宇宙生還戰:安達的戰爭游戲(港) / 戰爭游戲(台)
5. 有哪些翻譯原本是錯誤的,但最終卻成為了大眾認可的主流
作者:黃差敗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下舉的都是作品名的例子。按我的理解,如果某作品名的翻譯既不符合原文,又不符合主題或作者原意,我就將其視為錯誤翻譯。當然了我不是翻譯界人士,該回答僅代表個人淺見。
①錯誤理解作品原名
游戲半條命。原名HALF-LIFE明明指的是半衰期這個物理量,游戲的標志可是半衰期的符號。游戲背景也和半衰期相符,明擺著就是翻譯者犯了低級錯誤。
②忽略作品主標題
常見於有副標題的作品。
例子太多了,就不額外舉了。經常是只翻譯了作品的副標題,主標題就被無視了。
③強行添加標簽
這一類錯誤翻譯,往往是通過譯名給原作品強行添加標簽,以達到特定的目的。
比如游戲藍色警戒。原名State of War,即戰爭狀態,哪來的藍色,哪來的警戒?為了和紅色警戒扯上關系才搞出來的翻譯。
然後就是不少電影的台譯,神鬼、魔鬼系列,還有被翻譯為刺激1995的肖申克的救贖等。肖申克的救贖還不算主流,但神鬼系列嘛...
還有大陸的總動員系列,這還是主流翻譯呢。有種說法是為了湊成系列的強行翻譯,和神鬼、魔鬼之類一樣。不過總動員的意思,翻譯者真的搞清楚了嗎?
這幾個XX系列和刺激1995之類的亂翻譯,有多種原因。比如說為了讓觀眾知道作品來自同一系列、為了與之前的熱門作品強行扯上關系、為了讓觀眾辨識演員、內容等。我非常反感這種做法。
④完全亂翻譯
比如游戲暗黑破壞神。這個完全就是亂翻譯,最終還成了主流,讓我吐血。
游戲原名Diablo,西班牙語魔鬼之意,哪裡有暗黑,哪裡有破壞神?一代是進入地下城中擊殺迪亞波羅,這傢伙是個惡魔啊,還破壞神呢。暴雪表示,我們什麼時候給迪亞波羅安排了破壞神這個名號?就算說地下城很陰森恐怖,但也不該用「暗黑」這種這么明顯的日文表達來作為描述啊。
分明就是翻譯者喜歡《バスタード!! 暗黒の破壊神》這部漫畫,就強行給大菠蘿這游戲安上了這譯名。我真是服了。要知道,在日本,譯名是Diablo對應的片假名。而且迪亞波羅本人是恐懼之王,毀滅之王是巴爾啊。這下可好,大菠蘿2的資料片就出現了迪亞波羅搶巴爾名號的尷尬現象。就算直接音譯為迪亞波羅,或者按內容翻譯為恐懼魔王、恐懼之王、魔鬼、魔王之類,都靠譜得多啊。原本大陸有將大菠蘿這游戲翻譯為恐懼的,但流傳不廣,最終還是敗給了暗黑破壞神這個翻譯。
純吐槽部分:根據作品內容進行翻譯,部分無視或完全無視原名
比如游戲魔法門,魔法門之英雄無敵,魔獸爭霸,星際爭霸,魔獸世界等等;
漫畫海賊王、火影忍者、死神、七龍珠等等。
如果這些詞不是作品名,那麼可以視為錯誤翻譯。但是我讀了一位叫侯國金的教授的論文之後,經過思考,我認為不能武斷地將這些譯名視為錯誤翻譯,所以把它們放到了這個位置。
這位教授在他的一篇論文中,提到了關聯省力語效原則。
如果某譯名符合作者原意、體現作品主題原意,或是很通俗、優美、順口等,雖然未必符合原名,但不見得就是錯誤。當然優劣還是可以評判的。
海賊王、火影忍者、死神、七龍珠都是台灣的翻譯,這幾個翻譯一般認為比較不錯,我對這幾個翻譯也沒有什麼負面看法。
七龍珠算是增添最少的,原名是Dragon Ball,原作中龍珠需要集齊7個,只加了個七。
海賊王原名One Piece,海賊王這個譯名和作品有關,主角路飛想要成為海賊王,他的台詞中也經常包含「海賊王」。可惜的是,作品的真正主題One Piece並未得到體現。另外,海賊王是日語表達,翻譯成漢語應為海盜王,或者海盜之王。
火影忍者原名Naruto,這個譯名也和作品有關,主角鳴人想要成為火影,然後他是個忍者。可惜,Naruto也沒體現出來。(岸本是承認這個中文譯名的,但我不知道他怎麼評價)
死神原名Bleach,這個譯名當然也和作品有關。可惜的是,Bleach沒體現出來,而Bleach和作品內容有密切關系。
下面這幾個就讓我不太滿意了。
魔法門原名Might and Magic,哪裡有門?力量去哪裡了?翻譯為魔法門的一個理由是一代游戲中有魔法傳送門,在劇情中較為重要。當然,譯名至少有魔法這個詞,魔法門雖不符合主題,但至少和劇情相關。
魔法門之英雄無敵原名Might and Magic:Heroes,只有英雄,哪有無敵?當然了,譯名有英雄這個詞,英雄在游戲中也很重要,4代以外的英雄也確實是無敵的(但4代又被戲稱為真正的英雄無敵,因為英雄可以上戰場)。可惜的是,無敵也並不符合游戲主題。
魔獸爭霸原名Warcraft,可以直譯為戰爭藝術,哪裡有魔獸,哪裡有爭霸?我並不知道「魔獸爭霸」這個翻譯是誰弄的,是從哪裡流傳出來的。但我知道「星際爭霸」這個翻譯照搬了魔獸1和魔獸2的翻譯。爭霸算是符合主題,但魔獸嘛...有一種說法,人族被認為是魔族,結果就搞出了魔獸爭霸。竊以為還是人獸好一點。
星際爭霸原名是Starcraft,翻譯是照搬魔獸的。
魔獸世界原名是World of Warcraft,也是照搬。我當然是不滿意的,但魔獸這個翻譯早已深入人心,我又不是官方,可無力改變。
魔獸爭霸這個譯名最晚在1996年的大眾軟體增刊上就已經出現了,但是從哪裡流傳出來的,未知。
6. 戰爭游戲的劇情簡介
以上當然是六零年代人們對於世界的想像。
二戰後,英國政府有過三次公然干預BBC(英國廣播公司)節目的事件,一次是1954/55年關於氫彈的報道,一次是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還有一次,就是1965年關於彼得·沃金斯的這部電影《戰爭游戲》。該片本受BBC電視台委託而作,原是為紀念廣島長崎原子彈悲劇二十周年,攝制完成後,卻因為其過於真實強大的沖擊力、感染力和對英國完全無用的核政策的全面否定,而被政府視為核裁軍運動的宣傳品,從而干預BBC,先是要求大規模刪減,最後乾脆下了軟禁令,導致該片被一向以開明公正而聞名的BBC禁播達二十年之久。1985本片終於露面BBC,人們在它殘酷顯示的人性泯滅面前依然驚得無以復加。四十年後該片DVD問世,雖然滄海桑田的變遷,柏林牆已不復存在,核大戰也已被新的「反恐戰爭」代替,然而觀眾依然能在強烈的震撼中感受著導演彼得·沃金斯傳達的人道訊息。沃金斯當年輾轉把該片發行到劇場,竟獲得1967年度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殊榮,可以想像當年那些反戰人士們免費從大銀幕上看到《戰爭游戲》的時候是何等驚懼悲愴(而幸福)。今天,這部獨一無二的電影仍然到處受到極高的推崇,看過它的人依然說它「非常令人不安」。
編劇-導演-製片人彼得·沃金斯出道即受法國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並深深著迷於紀錄片形式。1960年代輕便型攝影機問世,導致很多國家同時興起紀實電影運動,沃金斯這時已開始把紀錄電影的種種手法運用到虛構片的拍攝中,曾製作了反映英國1746年戰爭的《Culloden》,該片不但以戰爭發生地點的普通人出演當年戰爭中交戰雙方普通的士兵,更出現攝影師去到1746年的戰場對參戰士兵作現場采訪的場面,並處處有意讓人聯想起美軍在越南的情景。到《戰爭游戲》,沃金斯的虛構紀錄片技巧已至爐火純青:爆炸中手持機拍攝的劇烈晃動、現場粗糲的錄音效果、來不及聚焦的急速推拉鏡頭、軍警不讓拍攝時鏡頭的偷偷摸摸、甚至剪接時故意作出膠片不足拍攝突然中斷的樣子等,加上深入倫敦東區平民階層的真實采訪,和對大量二戰史料的深入研究,使得《戰爭游戲》具有無可置疑的真實感與權威性。難怪英國政府嚇得了得,擔心出現廣播劇《世界大戰》引起的那種恐慌騷亂倒是其次,害怕大規模的反戰示威動搖政府恐怕才是導致本片被禁的真正原因。
「科幻」跟「紀錄片」,一個是「幻想」一個是「現實」,按常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然而在這部只有四十六分鍾的黑白電影中,兩者完美而悲劇性地結合在一起,構築出一幅幅完整的細節來展示一旦核戰爆發的種種直接後果,把尚未發生的事情預言般地照實紀錄了下來。從技術數據上說,《戰爭游戲》比你能想像的最硬的科幻還硬。
其實《戰爭游戲》不過呈現了普通人在一場戰爭中可能遭遇的種種情景,而核戰爭不過是將一切放大一萬倍而已:全國大疏散激化起的種族矛盾;食物配給券造成的混亂;買不起足夠沙袋的老婦人焦慮的目光;碳-14放射性宣傳手冊的徒勞。終於第一顆原子彈當空爆炸,一瞬間三十倍於太陽的強光,從四十英里外將世界映照得黑白底片般體無完膚,田野中不更事的兒童捂著突然不復存在的眼睛對天呼號。然後才是沖擊波,一對夫婦躲在牆角的桌子底下經受地動山搖。然後六十個英國城市中彈;還有偏離目標航線半路掉到別處的核彈頭。接下來才是兩平方公里的烈火,時速100英里的火焰風暴造成強烈低氣壓,救火的人們被卷進火焰,一個接一個被吸進去,葬身800度的烈火,那僥幸逃過來的,又在窒息中如疾風中的麥浪般一茬茬暈死下去,天地昏亂中鏡頭不停翻動,彷彿火焰的風暴隨時會捲走攝影機,彷彿攝影師被飛來的磚頭瓦礫擊中倒下。接著背後的汽車油箱炸開來,一整個家庭在裡面黑乎乎地燃燒。幾天後,由於傷病數量過大而醫葯嚴重不足,警察不得不一批批射殺那些蠕動著的傷員和病人、射殺所有身體燒灼超過三度的尚還活著的人們。一個警察欲開槍又遲疑,先偷眼看看地上人的表情彷彿求得寬恕、再用手扶正將死者的頭顱小心擺好一個恰當的射擊角度……那警察彎腰屈膝的謙卑、那遲疑中的一聲悶響,可是世上最為令人心碎的行刑?失魂落魄的牧師跪下為幾個行將被處決的哄搶食物者禱告,而他們又何曾不有無上的尊嚴,但願他們的死,真的能為活著的人們帶來永遠的和平安寧……一個驚魂未消的社區負責人瞪著無比大的眼睛對鏡頭說,德累斯頓轟炸之後,德國人靠戒指上的銘刻來辨識死者身份,我們這里也作了同樣的工作……他手指向下,鏡頭跟過去,是街邊上攢在一起的半桶戒指。那些化為烏有的人們,真的留下了什麼的愛的誓言,給那些同樣化為烏有的親人,等待有朝一日烏有的認領?
為了減弱電影的沖擊力、舒緩觀眾的緊張、讓他們不要誤以為真,沃金斯不得不在電影的畫外音解說中不斷穿插虛擬語氣的句子,把觀眾從恐怖中暫時解救出來:「如果真的核打擊來臨,這就是將會發生的情況」「這就是核戰爭的面貌」「這就是核戰爭」「很可能,就是這樣」。而更大的恐怖在於,那些駭人聽聞的慘烈,不是虛擬語氣中的即將和可能,而是一切已然發生,只是換了個時間,換了個地點,換了個理由。事實上很多場面的布景、畫面構圖、人物化妝造型等都直接來自德累斯頓、達姆斯達特、漢堡等大城市的二戰轟炸記錄和廣島長崎被炸之後的圖片。片末,當鏡頭游移在那些身體尚存而精神已完全被摧毀的孩子們的臉上,沃金斯一個字、一個字地宣讀:在這個星球每個男人、每個女人、每個孩子的頭上,都懸著二十噸的烈性炸葯,而這個數字還在穩步增長,我們就看到彼得·沃金斯向觀眾發射出致命的最後一槍,那決定性的子彈正中觀眾的眉心,伴隨字幕滾動的《平安夜》歌聲,竟突然有了撕心裂肺的含義:神在哪裡、愛在哪裡、和平在哪裡、希望在哪裡……如果你不信神,我們或者這么問吧:當一場核轟炸降臨之際,你打算花多少錢來購買防輻射的沙包、構築你家的地下掩體呢?
沃金斯在此片中,不單演示了戰爭的殘酷,更不斷插進有真實來源的政客、教主、科學家的種種言詞,並引述政府檔案文件的說法,使得核戰略威懾理論顯示出自我欺騙的幼稚與無力,更顯示出政府欺騙普通庶民百姓的可憎面目。那些完備的、厚厚的各種官樣文書、應對措施、反擊計劃、第二輪反擊……不過都是帝王將相和他們的官僚政客們在弄權間隙的悠閑中把玩的文字游戲,而電影卻將特寫鏡頭對准普通人,對准肯特郡和倫敦的平民,沒有什麼偉人牛人的雄韜偉略,沒有全景式的抒情議論,沒有什麼「國家」「民族」「正義」這些抽象的美麗,而是一個一個的具體生命,一個一個受難的肉體和靈魂。那些抽象的東西全部消失了,只剩下沒有蘑菇雲的核戰爭。我是說,<<;沒有蘑菇雲可供欣賞。《戰爭游戲》是誰的游戲?
1985年當《戰爭游戲》終於浮出水面,在BBC與之同映的,還有另外一部近兩小時的彩色虛構故事片《Threads》,類似的大悲劇內容,更戲劇化的人物命運處理,更全面細致的災難描寫,在1985年同樣有震人心魄的效果,不過沖擊力已不如當年的《戰爭游戲》那強大的黑白視覺語言了。
核時代還沒有完全過去,它留給我們幾代人的創傷依然還在上演著人間悲劇。在中國,在你居住的城市,或許今天還能找到一兩個沒有變成地下商城的廢棄防空洞吧?還有那些建在山溝里的工廠和一代人的青春。在我們為超女流淚的間隙,在下一個什麼危機到來之前,就讓我們權且感謝父母或者祖父母那一輩的全世界的領袖精英們吧,至少沒有哪個愚蠢的傻帽首先摁下自己的核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