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題材 » 與兩伊戰爭有關電影
擴展閱讀
電影吧大勢的百合劇情 2024-12-28 18:20:21

與兩伊戰爭有關電影

發布時間: 2024-12-02 06:58:03

1. 找一部外國女導演的動畫電影

可能是這一部

《我在伊朗長大 Persepolis》
導演: Vincent Paronnaud / Marjane Satrapi
主演: Catherine Deneuve / Danielle Darrieux / Simon Abkarian

官方網站: http://www.vertigofilms.es/persepolis/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上映日期: 2007年06月27日 (法國) 語言: 法語
又名: 茉莉人生

劇情簡介 電影改編自伊朗女插畫家Marjane Satrapi的同名漫畫,以自傳的形式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反映了伊朗的社會變遷。
1979年之後,伊朗發起了伊斯蘭教革命,社會動盪不安,革命的失敗更使伊朗失去民主的希望,日漸保守,人民苦不堪言。九歲的Marjane早熟、敏感,她聰明地瞞過官方爪牙,迷上了西方朋克樂隊和流行音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兩伊戰爭爆發之後,伊朗的生活更加艱難,Marjane漸漸長大,越來越大膽的行為讓父母擔心不已,她14歲那年,被父母送到了奧地利上學。
在奧地利,Marjane身為一個伊朗人,不得不面對別人的歧視和自卑的情緒。當她終於克服了心理障礙,贏得大家認可的時候,愛情的傷痛和對家鄉的思念,卻使她決定回到父母身邊。
此時的伊朗,依然經歷著戰火的洗禮,宗教對婦女生活的限制越發嚴苛,Marjane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應該在這個充滿專制的國度... (展開全部) 電影改編自伊朗女插畫家Marjane Satrapi的同名漫畫,以自傳的形式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反映了伊朗的社會變遷。
1979年之後,伊朗發起了伊斯蘭教革命,社會動盪不安,革命的失敗更使伊朗失去民主的希望,日漸保守,人民苦不堪言。九歲的Marjane早熟、敏感,她聰明地瞞過官方爪牙,迷上了西方朋克樂隊和流行音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兩伊戰爭爆發之後,伊朗的生活更加艱難,Marjane漸漸長大,越來越大膽的行為讓父母擔心不已,她14歲那年,被父母送到了奧地利上學。
在奧地利,Marjane身為一個伊朗人,不得不面對別人的歧視和自卑的情緒。當她終於克服了心理障礙,贏得大家認可的時候,愛情的傷痛和對家鄉的思念,卻使她決定回到父母身邊。
此時的伊朗,依然經歷著戰火的洗禮,宗教對婦女生活的限制越發嚴苛,Marjane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應該在這個充滿專制的國度繼續生活下去。

2. 伊朗電影《黑板》

一群背著大黑板的流浪教師在人跡罕至的荒原上行進,其中兩個人特別迫切地要尋找願意付學費的學生。他們一個後悔不聽父親的忠告(當牧羊人)當上了無人問津窮困潦倒的教書匠;另一個自己只上了兩年學,急著為幼小的孩子攢錢看病。他們倆首先脫離了大部隊,然後又在一個岔路口分道揚鑣,各自踏上追尋學生的孤獨旅程。一個遇見了在兩伊邊境來回偷運走私物品的一群孩子,他們被問及是否會讀書寫字時,都異口同聲的說不會,卻又紛紛表示不願意學習。教師鍥而不舍地一直跟著這群孩子,甚至貢獻出一半黑板給其中一個捆紮貨物。終於有一個和這位教師名字相同的小傢伙表示願意給可憐的教師點「面子」,允許他教自己認字。教師興致勃勃的在黑板上寫下他的名字,告訴孩子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旅行者」。孩子們偷偷混在羊群里溜出邊境,在中途休息時,好學可愛的男孩在黑板上依葫蘆畫瓢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正高興呢卻中了冷槍,永遠倒在了貧瘠的土地上。

那個自己只讀了兩年書的「教師」,遇見了一隊迷途的伊拉克流浪者,其中一位老者因為三天無法小便而痛苦不堪,教師願意為他們帶路,酬勞是40枚核桃。中途,他為了5枚核桃貢獻出黑板來抬病重的老者。他還莫名其妙地和老者的女兒結了婚,那個女人只管拖著自己的兒子走路或者露宿,從來不回答教師的問話,也絲毫不理會教師向她煞費苦心地教授(「我愛你」這類簡單的文字和阿拉伯數字),教師的黑板對於她來說就是用來晾曬衣物的東西。教師對自己的徒勞無功表示憤怒,女人第一次開口說了一段完整的話。在一家人藏在黑板下躲避了一次空襲後,流浪者們回到了自己的國土,女人不希望和教師呆在一起了,於是兩人既滑稽但合法的結婚儀式之後,舉行了同樣滑稽但合法的離婚儀式,教師的黑板作為這場滑稽婚姻的見證,被女人給背走了,上面寫的「我愛你」仍然清晰可辨。

這部片子是關於兩伊戰爭的,一開始教師們躲避空襲時就有所體現,然後這種戰爭的陰雲籠罩了整部片子。自稱「騾子」的小男孩們說:我們要繼續奔走,不能停下來;一群朝聖般的人們要越過邊境回到故土,遇到兩軍對壘也只能四散奔逃,然後伺機從子彈的縫隙穿過去,回到家鄉。人的感情是很淡漠的,那個女人說出的完整的話就是:我的人生就像一列火車,不斷有人上來又下去,唯一沒有走的是我的兒子。」唯一完整的話語,卻給人很大的心靈撞擊與感慨。

(自己找到了、分就給自己了)

3. 冷門佳作戰爭電影,戰爭中的壓抑與人性

冷門佳作戰爭扮弊電影,戰爭中的壓抑與人性

冷門戰爭電影佳作,可能格局不像那些好萊塢大片那樣宏大,但是不乏精彩的對戰,動人的劇情,分享四部冷門佳片

「失落的海峽 」 豆瓣評分:7.0

甚少見的伊朗戰爭片,兩伊戰爭中的真實事件。全片搏嫌幾乎都是手搖鏡頭,後半段的戰爭場面呈現得很逼真,那種混亂、那種調度無方,士兵們對戰爭的陌生感,以及血肉橫飛的場景,就真如兩伊之間的那場漫長的殘酷戰爭。

「五月的四天」 豆瓣評分:8.5

本片改編自同名俄國小說,同時也是取材自真實事件。二戰結束前四天,在德國,幾名蘇聯紅軍中和德國敵軍聯手,為保護福利院婦孺,與蘇聯紅軍長官廝殺對抗。

戰爭有正惡之分,但打著正義旗幟參戰的正義方中,未必都是好人。一場勝利軍內部的人性之戰。

「開戰日 」 豆瓣評分:7.6

丹麥戰爭片,講述1940年4月德軍攻佔丹麥這個小國家的故事,丹麥士兵用自行車連隊和摩托車連隊來對抗德軍的坦克等重型武裝,別具一格的故事和戰爭場面。

丹麥的一段真實歷史,小國面對強國的戰爭,是一部描寫戰爭最細節的電影,沒有大戰役陸海空的波瀾壯闊,只有一個排幾名戰士在中尉帶領對強勢德軍的抵抗。

「1944 」 豆瓣評分:8.2

愛沙尼亞戰爭片,講述二戰中愛沙尼亞這個小國家的尷尬境地,大國在戰廳銀族爭中謀利益,小國在夾縫中求生存。前半德軍視角,後半蘇軍視角,把愛沙尼亞外籍兵團的分別闡釋。

4. 有什麼反應伊拉克戰爭的電影嗎

前進巴格達(伊戰),太陽之淚(非洲內戰),我們曾是戰士(越戰),拆彈部隊(伊戰),鍋蓋頭(海灣),哈迪塞鎮之戰(伊戰),深入敵後2、3部,星條旗永不落(伊戰),121特遣隊和伊拉克惡狼谷都是聽說過沒看過。
最近新出的眼鏡蛇特種部隊,應該不錯
能媲美黑鷹墜落的現代戰爭片太少了!

5. 伊朗電影必看前十名

伊朗電影必看前十名有:蜥蜴、母親、一次別離、天堂的孩子、特寫、願望、永遠的一天、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小芭舒、關於伊麗。

1、蜥蜴

《蜥蜴》是伊朗最受歡迎的喜劇電影之一。電影的主角禮薩·梅斯高力(Reza Mesghali),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小偷,他曾多次因盜竊被捕入獄。

這次禮薩因為持槍搶劫被捕入獄。禮薩所在監獄的監獄長是一個鐵面無私的人,他以消除罪犯心中犯罪的念頭為己任,他還認為罪犯們要努力做正確的事情來彌補之前犯下的錯誤,以便死後靈魂能夠升入天堂。

眾人四處尋找,但是也沒能找到線索,終於,旅途中積攢的矛盾全部暴發,眾人也開始互相推諉指責。

6. 關於《我在伊朗長大》

動畫片《我在伊朗長大》用非常簡潔的手法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正如在瑪嘉•莎塔琵的原著圖畫中一樣,電影也是主要由一系列的單調的圖畫構成,黑白雙色,只是偶爾在灰度上有些細微差別。這個用自傳體方式講述的伊朗小姑娘的「成長的煩惱」,如此優雅、機智,讓人難以抗拒。
電影看上去固然簡朴,卻充滿溫馨和驚奇,才女莎塔琵把那些非常激烈的獨立精神和幽默感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對於德黑蘭和維也納城市道路和建築的描繪,藝術性地將普通地貌變成了一首詩歌。這註定不會是一部平庸之作,如若不然,影片也不可能吸引基婭拉•馬斯楚安尼、凱瑟琳•德納芙以及丹妮兒•達西兒這仨重量級的演員為它配音——三代女星分別為主角小女孩、女孩的媽媽和女孩的祖母配音。巧的是,德納芙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基婭拉的母親,而達西兒則在影片《柳媚花嬌》中扮演過德納芙的母親,盡管那已是40年前的事了。如此三人對角色的詮釋可謂又自然又完美。
故事裡的祖母是個堅定的、女家長式的人物,這個角色也是影片幽默的源泉之一。同時,這個角色也是影片女權傾向的具體化身。繼承了祖母的意志,小姑娘瑪嘉的骨血里也流含野淌著反叛精神,她將自由視為與生俱來的權利,並充滿勇氣地隨時准備著挑戰社會。
瑪嘉生長的家族曾遭受迫害,後來隨著伊斯蘭革命的勝利,他們又得生活在毛拉的統治下。這段充滿戰爭、酷刑以及死亡的歷史,卻被莎塔琵以一種清新、諧趣的視覺形象表達。男人的胡須和女人的披巾就像黑洞一樣,吸噬了所有光亮。
瑪嘉遵循了她祖母的榜樣,立場始終強硬。不過,莎塔琵本人並沒有被「英雄主義」所限制,影片在思想尺度上的把握如同她的繪畫一樣簡潔而大膽,這個冷靜女子追求的是在情感上向觀眾尋共鳴,而非單純用標語的形式來獲得大家認同。
隨著故事的進展,出於安全考慮,瑪嘉被雙親送到了奧地利,她在異國被孤立的無望感是對她之前在德黑蘭時那股子焦躁的呼應,兩者同樣讓人心生悲傷。她幾乎在歐洲的朋克搖滾中迷失自我。在維也納的經歷,真正意義上讓她的痛楚顯現無遺——她獨自面對進退兩難的境地。
在展現這個難題的時候,影片並沒有讓問題變得過分容易或感性,片中人或多或少是導演莎塔琵自己年輕時候的寫照,他肆老團們時常出現的或沮喪或活潑的舉動,亦是她偶爾流露的自憐情緒的折射。而生活艱辛、資歷豐富的祖母則沒有太多時間作出左右為難,她必須快刀斬亂麻地做出抉擇,她已經老了。尚且年輕的孫女兒瑪嘉的選擇,則歸根結底是在延續她祖母的心願,或許,也是導演本人的心願。
在裂橘這部歡喜與哀愁交織著的影片中,色調經常是陰郁的,但同時又顯得大膽而反復無常。我想,對那些堅持世界完全可以用黑白兩色來表達的人們來說,這電影確是一次完美的詮釋。
與其說這是繪本,莫不如說是多格漫畫。黑白的色調,版畫般的質感,很有風格。作者瑪贊•莎塔碧生於伊朗,後來到歐洲求學並在世界范圍內發表漫畫作品,她在書中將自己對於伊朗這一神秘而古老國度的個人記憶描繪出來,表達方式是輕松幽默的,畫面內涵卻涉及成長、親情、宗教、政治等主題。 ——中華讀書報
人們談起這個偉大的文明古國,總是將她與原教旨主義,狂熱主義和恐怖主義聯系在一起。我們為一個在伊朗長大的伊朗人,知道這個形象遠非真實。
正因為此,創作《Persepolis:我在伊朗長大》對我來說才這么重要。我認為,不應該根據少數幾個極端分子的惡劣行為而對整個國家做出評判。我也不希望人們忘記那些為了捍衛自由而在獄中失去生命、在兩伊戰爭中喪生、在各種暴政統治下遭受折磨、或被迫離開親人和祖國的伊朗人。
人可以原諒,但絕不應該忘記。 ——瑪贊•莎塔碧
今天很興奮,因為我看到了近年來唯一觸動我心靈的影片。感謝還有瑪嘉•莎塔琵這樣執著的電影人給我帶來一部久違的、美妙的影片——《我在伊朗長大》。結構緊湊,很懂得鏡頭語言的運用,一部貌似簡單的平面動畫電影竟然讓我在電腦前老老實實地看了一個半小時。
這是一個孩子眼中祖國的歷史,描繪的是個人的成長:童年,少年,成年。一部看似沉重的歷史訴說卻不乏詼諧幽默的意味。黑白的回憶,彩色的現實。,獨裁與專制,革命與暴力,成長的快樂與哀傷摻雜著伊朗七十年代以來的歷史就這樣在個體的體驗中消解了。影片通過一個早熟而且直言的9歲女孩瑪嘉的眼睛,揭示了伊斯蘭革命後伊朗人民希望的破滅,女性被迫戴上面紗,數以萬計的人被投進監獄。聰明而大膽的瑪嘉,設法瞞過官方的爪牙,認識了朋克、ABBA和 IronMaiden樂隊,兩伊戰爭的爆發,讓人們的生活陷入無邊的恐懼中。隨著瑪嘉年齡的增長,她的大膽讓父母對她的安全越來越擔憂,她14歲那年,他們終於做出艱難決定,把她送往奧地利上學。
身在他鄉、孤獨脆弱的瑪嘉經受了青少年慣常的苦難折磨,而且經常被等同於她所逃離的宗教基要主義和極端主義,對此她毫不退縮,極力辯白,最終贏得了認可,甚至有了愛情的體驗,但是高中畢業後,瑪嘉又恢復到孑然一身,而且患上了嚴重的思鄉病。盡管這意味著她要重新戴起面紗,生活在一個專制的社會中,瑪嘉還是決定回到伊朗家人的身邊。經過一個艱難的調整期,瑪嘉進入藝術學校並嫁作人婦,她仍然沒有改變自己仗義執言的個性,繼續針砭時弊。24歲時她意識到,盡管自己是個道道地地的伊朗人,卻無法在這個國家生活,於是她做出了痛苦的決定,離開家鄉前往法國,盡管過去被烙上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但她卻要追求一個樂觀光明的未來。
對於伊朗政府打壓這部電影,這是專制國家的一貫做法,電影就是電影,不是什麼政治宣言,請不要用骯臟的政治來玷污電影藝術,記得姜文曾經說過,電影就是表達個人體驗的東西,如果要強制他符合主流的口味,請你去看歷史書。因此《鬼子來了》被廣電總局禁了,但這部影片也成了中國抗日題材電影無法逾越的高峰!《我在伊朗長大》也符合這個規律,我敢斷言:這部影片是十年之內成長題材電影的巔峰之作,很希望不久以後也會出現一部《我在中國長大》,這部電影里沒有什麼主旋律,沒有花兒朵朵向太陽,也不會突出社會主義陽光下少年兒童的茁壯成長,唯一表現的就是在這個急劇變化的社會中個體的成長體驗,表達的是一雙純潔的眼睛中的真實的中國,真實的社會,真實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在港台地區的翻譯名字是「茉莉人生」,這個譯名別有一番韻味,彷彿瑪嘉祖母胸前的茉莉花香一樣伴隨著瑪嘉表裡如一地生活,在巴黎,維也納,還有……德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