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美國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
擴展閱讀
劉德華電影衛斯理國語 2025-04-08 00:53:36
更新全網最新電影 2025-04-08 00:47:58

美國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

發布時間: 2025-04-07 16:15:06

⑴ 好萊塢電影的發展歷史

1853年,好萊塢只有一棟房子。

1870年,這里已成為一片興旺的農田。

1886年,從房地產生意發財的富商哈維·亨德申·韋爾考克斯在這里買下了0.6平方公里的土地。好萊塢這個名字來自英語的「holly」(冬青)。韋爾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時,聽到她旁邊的一個人說她來自俄亥俄州的一個叫做好萊塢的地方。她很喜歡這個名字,回到加州後就將她丈夫的農庄改稱為好萊塢了。韋爾考克斯計劃在這里建造一座小城。

1887年2月1日他在地區政府正式注冊此名。在他夫人的幫助下他鋪設了今天的好萊塢大街做為城市的主街,在這條大街和其它大街的兩旁種了胡椒樹並開始出售產權。他的夫人募資建了兩座教堂、一座學校和一座圖書館。為了使好萊塢名符其實,他們還進口了一些英國冬青,但這些植物在加州的氣候下沒有存活很久。

1900年,好萊塢已經有一間郵局、一家報社、一座旅館和兩個市場,其居民數為500人。10萬人口的洛杉磯位於市東11公里處。在好萊塢和洛杉磯間有一條單軌的有軌電車,但這輛電車的運行不準時,每程時間為兩小時。

1902年,今日著名的好萊塢酒店的第一部分開業。

1903年,好萊塢成為一個鎮。當年下的兩個命令是:除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以及不準在街上驅趕數量多於200的牛群。

1904年,一條新的被稱為好萊塢大街的有軌電車開業,使好萊塢與洛杉磯間的往返時間大大縮短。

1910年,好萊塢的居民投票決定加入洛杉磯。原因是這樣他們可以通過洛杉磯取得足夠的飲水和獲得排水設施。

1960年,女演員喬安娜·伍德沃德得到了第一顆星的殊榮。

1985年,好萊塢的商業和娛樂區被正式列入美國受保護的歷史性建築名單。

1999年,洛杉磯的地鐵開通到了好萊塢。

2001年,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在Highland大道開業,成為奧斯卡獎頒獎禮新的舉辦場所。

2002年,一些好萊塢居民發動了一個讓好萊塢自主獨立,不再是洛杉磯一部分的運動。好萊塢市政府決定讓所有洛杉磯居民投票表決。獨立運動被以絕大多數否決。

(1)美國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擴展閱讀:

電影工業——

20世紀初,紐約和新澤西的電影公司開始遷向加州,原因是這里的天氣好,日照時間長。雖然當時已經有電燈了,但當時的電燈還不夠亮,當時最好的光源是陽光。除此之外,加州視野寬廣,有各種不同的自然風景。此外當時托馬斯·愛迪生持有電影的專利,而加州離新澤西非常遠,因此愛迪生很難在這里控制他的專利權。

在美國東岸,獨立的電影公司經常被愛迪生和他的代理人訴訟。在遙遠的加州沒有那麼多愛迪生的部下。即使他派人來加州,他的人往往比其消息來的晚,這樣一來這里的電影製造商就可以及時躲到附近的墨西哥去了。

1911年第一個電影工作室在好萊塢開業,同年已有15個其它的工作室在這里定居,成千上萬的夢幻製造者緊隨而至。

1923年,今天成為好萊塢象徵之一的白色大字「HOLLYWOOD」被樹立在好萊塢後的山坡上,本來這個字後面還有「LAND」四個字母,是一家建築廠商為了推銷新建好的的住宅社區設置的廣告看板。但它們被樹立起來以後就沒有人去管它們,以致漸漸荒廢。

一直到1949年,好萊塢商會將後面的四個字母去掉,並將其它字母修復。這個招牌今天受到商標保護,沒有經過好萊塢商會的同意,無人有權使用它。

1929年5月16日,奧斯卡金像獎第一次頒發,當時的門票是十美元,共有兩百五十人參加。

⑵ 什麼是新好萊塢電影

新好萊塢電影指的是:從1967年一1976年,這樣一段時間,好萊塢電影在經歷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民族電影興起的影響之後;在經歷了法國新浪潮的沖擊之後,在經歷了自身從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與電視對電影製作的沖擊之後,於60年代後半期和70年代,開始對類型電影從形式到主題進行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國社會的動盪與政治的危機;電影舊體制與舊觀念的危機,都成為這時期電影革命與演變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⑶ 新好萊塢電影的產生背景

60年代,美國社會處於一系列嚴酷的社會現實:謀殺叢起、越南戰爭、民權運動、經濟衰退、政治危機等等。
1962年,約翰·肯尼迪當選為合眾國的總統,他是第一個主張同勞工對話並被南北方美國共同認可的總統,也是第一個主張宗教自由的天主教總統。人民充滿信心和希望,嚮往著社會和改革的進步。然而,1963年,約翰·肯尼迪遇刺。肯尼迪之死標志著「美利堅精神信念大廈」的坍塌。此後一系列政治謀殺出現:1965年4月,馬爾科姆被刺;1965年5月,羅伯特·肯尼迪被刺;1968年,馬丁·路德·金被刺;1970年,肯尼迪兄弟的母親又慘遭遇難。這些造成了長期的社會動亂、人心浮動。
就在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美國軍事代表團進駐越南,從此拉開了這場發生在遙遠的亞洲的戰爭序幕。1964年,美軍轟炸越南;
1965年,地面參與戰爭;直到1973年,美軍撤出越南,戰爭才宣告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使美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36.5萬個年輕的生命被惡魔吞噬。這個數字幾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的總和(二戰:20萬人;朝鮮戰爭:10萬人),成為美國歷史上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這使得曾經普遍堅信美國政治制度的優越的人們開始產生了疑問。好萊塢,這個曾以《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向世界電影挑戰,並以《飄》等影片征服了世界銀幕的電影之都,在此期間戰爭這一類型的影片幾乎徹底遭到了破產,美國人民以他們青年人的熱血和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對美國精神的思索和批判,同樣是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在美國爆發了由20萬人參加的聲勢浩大的民權示威遊行。這個由多民族組成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歷史曾起源於販賣黑奴,共和國的歷史則起源於黑奴的解放。雖然,曾於1954年又頒布了「反對種族歧視的法令」,但仍舊發生了10名黑人女大學生遇難的「小石城事件」。1962年,3個美國黑人考入大學,但市長和校長卻站在門口阻攔他們入學,當時的肯尼迪總統下令,調動了3000聯邦軍護送這三個人入學。1963年,由上而下的艱難的社會變革,結果變成了一場自下而上的民權運動。
1965年,洛杉礬黑人住宅區暴動,面這一慘狀空前的事件通過現代大眾傳播媒介體——電視的形式得到了及時的轉播,激起人民意識的覺醒,甚至待中間立場的白人也站到黑人一邊。1967年,民權運動升級,黑人要求「種族隔離」,提出將路西安娜州變為「黑人州」,施行「黑人自治」。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還帶頭火燒兵役證,以示對越戰的抗議。15萬人向五角大樓走來,反對美國侵越戰爭。政府雖然在「內亂外患」惶惶不可終日的情況下,仍堅持反動立場,鎮壓示威群眾。1971年的一次規模浩大的遊行示威中,僅被捕者就多達15000人。
1970年,「水門事件」發生,美國議會由史以來第一次彈劾了他們的總統。美國政府失去了人心民心,引起了強烈的憤懣。美國對外擴張的霸權政策也受到了阻隔。民主政治與暴力行為,戰爭政策與人民反抗、民權運動的高漲與壓制,形成了美國社會政治運動的三大潮流。而這時在青年人當中「弗洛伊德」盛行,一種逆反心理通過德皮士、性自由等形式體現出來。新好萊塢電影運動便誕生在這樣一個「社會動亂、民主危機的時代」,其社會和政治的原因是無法迴避的。
新好萊塢電影產生的國內經濟文化方面的原因;似乎主要歸於電影與電視的競爭。進入50年代,電視就開始威脅著電影業,美國人與法國人採取的是不同的態度和方式,法國人所考慮的是在藝術美學上的革命,而美國人則更多考慮的是技術上的革命,他們將:寬銀幕、立體電影、汽車影院、甚至嗅覺電影等,一系列新技術推向市場。這一措施在企圖奪回電視觀眾的同時,實際上仍舊在維護著好萊塢的傳統職能。然而,酗年代中期,美國家庭90%以上都有了電視,人們坐在家裡看電視的機會和時間越來越多,電視台與節目數量也與日劇增,不僅吞噬掉全部好萊塢的影片,還在電視上開始大量地播放歐洲影片。而這來自: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日本電影、瑞典的英格瑪·伯格曼,特別是法國的「新浪潮」等一系列電影文化的沖擊,開始從根本上動搖了好萊塢的製片體制,一場電影業的「獨立革命」在醞釀之中—O。出現了一些不依附於大公司的「皮包公司」i他們的確解決了劇本、導演、演員等方面的問題,也拍攝出了幾部影片,但最後還是要大公司來為他們發行。「獨立革命」很快地煙消雲散了。然而,它卻預示著美國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就在這時一批電影學院的學生走上社會,開始了他們的電影創作。這些青年人崇拜和嚮往歐洲電影,接受了「作者觀念」的影響,也試圖象歐洲青年藝術家一樣,用電影講述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方法講述個人的、新的、非主流的故事。1967年,阿瑟·佩恩拍攝的《邦尼和克萊德》影片公映,盡管影片中表現的仍是一個英俊瀟灑的青年和一個美貌風流的姑娘的愛情故事,但是他們西裝革履的外表掩飾不住他們的真實身份:兩個手持槍彈、搶劫銀行的「江洋大盜」。這是美國電影銀幕上首次出現的與傳統好萊塢電影人物形象沮然不同的新人物,他們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納、《精疲力盡》中的米歇爾一樣,是個十足的無政府主義者,是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和顛覆者。影片片頭所採用的字幕形式資料照片強調了人物的歷史傳記色彩、強調了敘事的真實性和紀錄性,這也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納被詢問時的時空非同步的剪輯有著一樣的精心設計。而現實社會的問題,越南戰爭的失敗和陰暗的社會前景也在影片結尾的改寫上體現出來,觀眾已經厭倦了「大團圓的結局」,這一程序再也行不通了。結尾時邦尼和克萊德被警察打得千洞百孔的身體與被擊斃在巴黎街頭的米歇爾何其相似。這部影片的成功在於人們接受了對「美國正面形象的巨大否定」,它顛覆了美國電影的強盜片和警匪片的類型模式。而類型模式的破產之目便是作者電影的生成之時,影片《邦尼和克萊德》標志著美國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

⑷ 哪部影片是新舊好萊塢的分界線

《雌雄大盜》

標志著「新好萊塢電影」崛起的影片是阿瑟.佩恩導演的《雌雄大盜》,因為這部影片比較鮮明地體現了新舊好萊塢的巨大差異。

《雌雄大盜》是由美國華納家庭視頻公司發行的犯罪劇情片,由阿瑟·佩恩執導,沃倫·比蒂、費·唐納薇、吉恩·哈克曼、吉恩·懷爾德聯合主演。影片於1967年8月13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根據美國一起真實案件改編,故事背景設在二十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講述了女招待邦妮和無業遊民克萊德結伙搶劫銀行後命喪槍下的故事。

(4)美國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擴展閱讀

舊好萊塢主要是1930年美國經濟蕭條到1960年冷戰結束這三十年間在美國好萊誕生的一種電影模式。這段時間正恰巧處於二戰和戰後,其經濟模式也經歷了從電影專利公司(MPPC)到大製片廠制度的確立過程。

而同時,它也確立了類型片模式。而20世紀60年代,黑人爭取自由的民權運動和美國國內由於曠日持久的越南戰爭萌生的反戰情緒使得建立在非理性基礎上的非主流文化盛行,加之美國在這個時期出現的貧富分化,高成本的「重磅炸彈」策略明顯不適用於美國,這樣的情況下,大量電影製片廠倒閉,電影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打擊。

於是部分電影人做出了改變。新好萊塢是舊好萊塢的一種延伸,它是電影藝術的內部發展和社會環境變化的共同結果,但是在本質上,其「夢幻色彩」沒有發生改變。

外國電影史|新好萊塢

//

新好萊塢:從狹義上講,指的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好萊塢在舊有電影體制瓦解以後的變革轉型,確立了新的電影機制的階段。

//

美國電影受到了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等思想潮流的沖擊,電視業的發展給美國電影業帶來了重創,加上時局的動盪和政治上的危機,迫使他們對近親繁殖的類型電影進行從主題到形式上的反思。

國電影的製作者觀念開始發生變化,70年代一批深受歐洲電影影響,在電影學院學習的導演順應時代出現了,他們被稱為好萊塢小鬼或是聰明的小夥子們,有點逆反心理,崇拜歐洲電影,貫徹法國新浪潮「作者論」是他們的主要標簽,他們的崛起標志著新好萊塢的誕生

「新好萊塢」在敘事觀念上帶來了深刻的變化:(1).受美國式的「作者論」的思想影響,強調突出個人風格;(2).對傳統不再採取經典的態度,即在敘事上突破了以線性的因果關系為基礎的結構方式,在人物處理上的非英雄化;(3).不是放棄類型片,而是出現了多種類型融合的傾向;(4).不是否定情節中外在行動的重要性,而是更注重對人物心理反映的刻畫;(5).不再追求對影片的內容和人物做單義的理解,而是以更開放的態度來對待影片多義性的解讀。

1967年阿瑟·佩恩導演的《邦尼和克萊德》標志著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其它代表作品還有《逍遙騎士》(丹尼斯·霍佩爾 1969年)、《畢業生》(1969年)、《計程車司機》(馬丁·斯科塞斯 1975年)、《教父》(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2年)、《現代啟示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9年)等。

(源自筆記整理)更多內容請見公號自習室Share

⑹ 1967年新好萊塢標志電影

那年是這樣的
1967年~
1、美國電影協會成立。
2、戈達爾拍攝了《周末》(法國/義大利)。該片為布萊希特式的風格提供了一種戲劇性。一場周末旅行變成了一場自相屠戮的殘殺。
3、諾爾曼·朱森拍攝了《炎熱的夜晚》(美國)。這部奧斯卡獲獎片通過一名黑人警官和一名白人警官共同執行一次偵破謀殺案的行動表現了種族偏見問題。
4、邁克·尼科爾斯拍攝了《畢業生》(美國)。這部備受歡迎的影片亦庄亦諧地表現了富足的美國社會中青年人的一些微暇。同時,影片在插曲的聲帶上還應用了密錄工藝。
5、阿瑟·潘恩拍攝了《邦妮和克萊德》(美國)。這部對於不合時宜的人物進行了浪漫化的描繪和對暴力給予了詩意處理的影片對其後的美國影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6、彭尼·貝克爾拍攝了《蒙特里流行樂》(美國)。這是搖滾樂系列紀錄片的第一部。該片以開闊的外景把一系列著名的大眾流行音樂的演出搬上了銀幕。
7、布·維德伯格拍攝了《艾爾維姬·瑪蒂甘》(瑞典)。這部表現一對命運多塞的戀人的浪漫故事獲得了國際性的成功。

8、弗萊德里克·懷斯曼拍攝了《提提卡特活報劇》(美國)。這部非虛構的影片記錄了位於馬薩諸塞州的一家專門收容因精神病犯罪的機構中非人的生活條件。

但是我查到資料說:
1967年,《邦妮和克萊德》上映,美國電影史家將其描述為一個電影事件,本片與同年上映的《畢業生》一道,成為新好萊塢時代的開端。
該片導演阿瑟·佩恩被譽為「後古典好萊塢時期導演」和「新好萊塢導演」。

應該是這兩本一起成為新好萊塢的開端吧~

⑺ 新好萊塢名詞解釋

新好萊塢(New Hollywood)是指1967年-1976年之間,美國的一群獨立製片人、導演和演員,通過他們的電影作品,展現出一種不同於以往好萊塢電影的新的藝術風格和創作態度。

新好萊塢的代表人物包括梅爾·布魯克斯、伍迪·艾倫、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喬治·盧卡斯等。他們的電影作品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獨立性,打破了傳統好萊塢電影的規則和模式,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影體驗。

總的來說,新好萊塢是電影史上一次重要的藝術運動,它不僅帶來了全新的電影風格和創作態度,也對於好萊塢電影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好萊塢的電影作品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它們對於後來的電影製作和藝術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