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目蓮救母的故事
目連的母親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嗇貪婪,兒子卻極有道心且孝順。其母趁兒子外出時,天天宰殺牲畜,大肆烹嚼,無念子心,更從不修善。母死後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苦刑的懲處。目連為了救母親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獄中見到了受苦的母親。
目連心中不忍,但以他母親生前的罪孽,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連無計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於佛。佛陀教目連於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目連乃依佛囑,於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連母親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目連又誦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
這樣一個佛教故事能從西晉流傳到現在,而且是口口相傳,關鍵在於故事勸人向善,勸子行孝,更有「天下無不是者父母」的隱喻。
(1)佛教電影新目連救母下集擴展閱讀:
目蓮救母,佛教故事,最早見於東漢初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說盂蘭盆經》,講述佛陀弟子目連拯救亡母出地獄的故事。該故事隱喻「天下無不是者父母」,表達了民間信仰對佛教接受的程度和風貌,從西晉流傳至今,口口相傳,也成為親屬相處之道的典範。
福州「拗九節」
「拗九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據傳,古時候有一叫目連的,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給吃掉了。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麼?」
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
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以後又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年月,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❷ 莆田戲:目連救母
目蓮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傳說:目蓮(目蓮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過著吃不飽的生活。 目蓮是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目蓮是個既孝順又很有慈悲心的人,從小就誠心向佛,後來出家當了和尚,他虔心習佛,修行日漸高深,甚至具有神通眼的能力。 因為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正在地獄里遭受餓鬼倒懸的苦刑。 目犍蓮於是千辛萬苦趕往地獄,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以缽盛飯給母親充飢,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 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看著自己的母親受煎熬,內心真是痛苦不堪,便立刻求佛祖指點他營救母親脫離苦海,請教佛陀如何是好。 佛陀說:「你母親生前自私刻薄,不做善事,生前罪孽太深重了所以才會有這種報應。要救她,不是你獨自一人辦得到的。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你必須在七月十五日當天,為各地的出家人准備百味五果,供養他們。這樣,集合了所有僧侶及眾神的威力,不但可以救你的母親脫離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別人的父母,讓他們也脫離苦難。」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 於是目連照著佛祖的指示去做,舉行法會,誦經施食,終於解救母親的靈魂。並普渡了別人的父母親。 佛教稱為「盂蘭盆」法會。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的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