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新德國電影運動流派
擴展閱讀
電影極地之戰講什麼區別 2025-02-23 13:58:13
眠睡日本電影 2025-02-23 13:48:33

新德國電影運動流派

發布時間: 2025-02-18 09:11:43

㈠ 什麼是電影流派世界三大電影流派及其特點

這三個流派指的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流派,法國新浪潮流派和新德國電影運動流派。三個流派不是並行而是相繼出現在電影史上的,時間相差大約十年左右。由於國家和時代不同這三大流派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
但其思想傾向和理論主旨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求「真」,因為三大流派產生的初衷都是為了反對好萊塢那種虛偽、豪華、理想化的拍片方式。他們求「真」的方式就是刻畫內心、表現人生、多用長鏡頭等。但使用這些方式時,各流派之間的標準是不同的,因為他們對「真」的理解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㈡ 影視表演基礎知識介紹

影視表演基礎知識介紹

電影表演繼承了戲劇表演中許多適合於電影表演的原則和方法。下面我來給大家講講影視表演基礎知識,有志於此的朋友快來看看吧。

電影的四大片種

(一)故事片 數量最大、社會影響最廣泛

基本特徵:由演員扮演片中人物;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典型化的藝術概括。

(二)紀錄片 嚴格的真實性,不容許弄虛作假和無中生有

(三)科教片 嚴格的、准確的科學性,也講究藝術性

(四)美術片

動畫片、剪紙片、木偶片、折紙片的總稱。

法國人埃米爾 雷諾為動畫片的先驅。

20年代,美國人華爾特 迪斯尼攝制了以米老鼠和唐老鴨為主角的系列動畫片。「萬氏兄弟」是中國動畫片的先驅,1926年 無聲動畫短片《大鬧畫室》

影視藝術的形式要素和藝術手段

空鏡頭:畫面里不出現人物或動物的鏡頭,又叫景物鏡頭。

主觀鏡頭:影片中通過某一人物的視線來觀察、表現對象的鏡頭。這種鏡頭表示的是片中角色的視角,反映他的心理狀態和感情色彩。

客觀鏡頭:用不參與劇情的旁觀或中立的視角拍攝的鏡頭。一部影片中的絕大部分鏡頭都是客觀鏡頭,它擔負著敘述劇情、介紹環境、刻畫人物、烘托氣氛等劇作任務和通過畫面體現風格的藝術表現功能。

影視畫面的造型元素——造型元素包括構圖、光、色。

場面調度——源於法文Mise-en-sence,意為「擺在適當的位置」,或「放在場景中」。最初這個詞只用於舞台劇方面。被引入到電影創作後,是指導演對畫框內事物的安排。

演員調度和鏡頭調度

演員調度和鏡頭調度的完美結合,即是影視的場面調度。

演員調度:導演對演員扮演的人物在劇中的行為、運動方向、所處位置以及演員和演員之間相互交流時產生的動作與位置的變化的調度。

鏡頭調度:即是指攝影機的調度。

聲音

電影的聲音包括人物聲、自然聲、音樂和畫外音。

人聲主要由對話、獨白、旁白組成。

對話是指兩人或者兩人以上相互交流的聲音。

獨白是指畫面中人物單獨說話的聲音。

旁白是指畫面時空以外的人所發出的聲音。

自然聲:我們在自然界能聽到的一切音響,包括風聲、雨聲、流水聲、動物叫聲等。

畫外音:聲源以外的各種聲音。旁白和解說等也是畫外音,在塑造人物、結構時空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電影創作者的重視。

聲與畫的關系

三種主要的關系:聲畫同步、聲畫對位、聲畫分立。

聲畫同步:聲音和畫面相一致,是電影敘述中最常用的一種聲畫關系,它使得電影在藝術表現上產生逼真、自然的效果。

聲畫對位:把按不同節奏發展的聲音和畫面組成統一的銀幕形象,並在這個銀幕形象中相互作用,產生蒙太奇結構。聲畫形象相互作用的方式通常是畫外音;也可以是造成某種對比。

聲畫分立:電影畫面和聲音聲源有一定聯系,但又使之互相分離的一種剪接方式。

蒙太奇

定義:法語montage一詞的音譯,原是構成、裝配的意思,用於電影藝術後,意為剪接、組合。一部電影就是運用蒙太奇的手段按照既定的情節、節奏將單個的鏡頭組合成場面進而形成段落並最終完成的。

美國的格里菲斯是真正使蒙太奇成為藝術手法的大師,被稱作蒙太奇的創始人。

長鏡頭

長鏡頭理論是電影技術、藝術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20世紀50年代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和德國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等人對長鏡頭作了細致而又深入的研究。

定義:用一個持續時間相當長的鏡頭連續對一個場景、藝術內容進行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

影視的表演藝術

演員的雙重自我——體驗派表演學派——表現派表演學派

電影表演的類型——本色表演-性格表演

世界電影藝術的發展歷程

世界電影藝術的形成期(1895-1930)

默片時代

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拍攝了《火車進站》,它成了電影這門藝術的開山鼻祖。

在電影的默片時代,盧米埃爾兄弟、法國藝術家喬治 梅里愛和美國著名導演大衛 格里菲斯等人都分別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盧米埃爾兄弟:客觀再現生活

被稱為「電影之父」。 經典作品:《火車進站》、《水澆園丁》等。

喬治 梅里愛:電影戲劇化先驅

他系統的將戲劇藝術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操作方法如沖突律,服裝、道具、布景、化妝,以及場、景、幕的劃分等成功的運用到電影製作中,使電影故事化、情節化、戲劇化。這是對盧米埃爾電影直接攝錄生活的重要突破。

為了使電影更好地表現生活,他運用了多種攝影技巧和表現方式來獲得特殊的藝術效果。他發明了停機再拍、多次曝光、疊印與合成、搖晃拍攝、快慢動作等特技表現,至今仍在電影創作中使用,對電影語言的發展作出了大量的貢獻。

代表作 《月球旅行記》

大衛 格里菲斯 :電影藝術的奠基人

他在攝影鏡頭和電影蒙太奇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他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電影藝術導演,被公認為世界電影藝術的奠基人,更被後人稱為°好萊塢技術主義的代表±。

代表作:《一個國家的誕生》、《黨同伐異》

他在影片中大量運用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對比蒙太奇等藝術手法,創造了世界電影史上著名的「最後一分鍾營救」,至今在電影創作中廣泛應用。

查爾斯 卓別林著名喜劇大師

啞劇表演,強化形體動作語言,設計了大膽而誇張、極富個性的表演。

代表作《摩登時代》、《淘金記》、《舞台生涯》

世界電影的成熟期(1930-1966)

20年代末,美國華納公司拍攝的《爵士歌王》,宣告了有聲電影的誕生,1935年,馬摩里安攝制了第一部電影《浮華世界》。從此,構成電影藝術的三大基本元素畫面、聲音、色彩已經全部具備,電影走向更完美的成熟。

蘇聯蒙太奇學派

在蘇俄電影的廢墟上,愛森斯坦的`不朽傑作《戰艦波將金號》以其全新的革命內容和精湛的藝術形式震動了世界影壇,標志著蘇聯電影學派的興起。

著名的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庫里肖夫。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一般認為只有六年的歷史,即從1945——1950.

1945年,羅西里尼拍攝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是它的開山之作,宣告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正式誕生。

兩個口號:「還我普通人」、「把攝像機扛到大街上」

「還我普通人」——新現實主義的核心

主要作品:羅西里尼戰後三部曲《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桑蒂斯《羅馬11時》

「把攝像機扛到大街上」——新現實主義的創新

這是在技術上提出的口號。它創立了一種與好萊塢電影相對立的新的電影美學,即紀實主義電影美學,直接啟發了巴贊的長鏡頭電影理論。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電影手冊」派和「作者電影」論

五位核心人員: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羅伯爾

「作者電影」理論:要求每部電影都像一部小說、一幅畫一樣,只是一個人的作品。這實際上是導演中心論。

夏布羅爾1958年拍攝的《漂亮的塞爾日》揭開了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序幕,特呂弗1959年拍攝的自傳體電影《四百下》奠定了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基礎。

「左岸派」是新浪潮電影的重要流派,以「作者電影」理論為指導。巴黎塞納河畔聚集了一批文學家出身的電影導演,他們被稱為「左岸派」

代表人物:阿倫 雷乃 《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新德國電影運動

從1962年「奧伯豪森宣言」開始,在西德境內掀起的一次要求改變舊德國電影現狀,創立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電影藝術運動。這一運動前後延續了20多年,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電影運動。

;

㈢ 德國新電影新型電影

德國新電影運動在美學追求和創作手法上與法國新浪潮有相似之處,它倡導"作者電影"和"藝術電影"。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眾多導演如法斯賓德、荷索、文德斯和施隆多夫等,拍攝了大量影片,形成了一場影響深遠的電影運動。烏-格雷戈爾評價法斯賓德的電影,雖然沒有根本改變電影藝術的表達方式,但它們使「作家電影」從與公眾隔絕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形成了新型電影的特性。


在巴贊的長鏡頭理論影響下,電影藝術基本語言看似成熟,但新德國電影卻在此基礎上尋求突破。它將傳統與現代派相結合,注入個性化的元素,形成獨特的敘事風格。與法國新浪潮不同,新德國電影並非徹底的反戲劇或無理性,而是注重情節的構思、角色的豐滿和現實主題的深度。例如,荷索的作品深受德國浪漫主義和表現主義影響,探索孤獨與瘋狂的邊界,文德斯則融合了好萊塢電影模式,同時保持了鮮明的民族藝術特徵。


新德國電影的形成受到德國電影傳統和好萊塢影響的雙重塑造。《卡里加里博士》等影片影響了新電影的發展,而法斯賓德的電影如《愛比死更冷》則展示了他如何結合不同電影風格。在藝術上,新德國電影既體現了德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又融合了國際化的敘事技巧,如文德斯的《城市夏天》和「道路三部曲」,顯示出好萊塢敘事的流暢性和技巧。


新德國電影在吸收好萊塢的敘事性和可看性的同時,通過「反好萊塢」的手法打破了舊模式。文德斯的「開放式」敘事和荷索對環境反應的關注,以及法斯賓德和施隆多夫的「反敘事」手法,都展示了他們對電影敘事結構和內容深度的獨特探索。他們的作品更側重於揭示歷史和個人經歷的復雜性,而非簡單的起承轉合,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是對電影語言的超越,體現了電影敘事和大眾媒介性質的重新確認。


總的來說,德國新電影在繼承和創新中形成了多樣化的風格,它重新定義了電影的敘事和媒介本質,實現了觀賞價值與歷史內涵的平衡,從而在法國新浪潮和好萊塢電影之外,開辟了新的電影類型——新型電影。




(3)新德國電影運動流派擴展閱讀

德國新電影NewGermanCinema ,前後跨越三個時期,從六十年代持續到八十年代,是世界電影史上引人注目的電影現象之一。出現了克魯克、彼得-沙莫尼、法斯賓德、荷索、文德斯、施隆多夫、沃爾夫岡-彼得森等藝術成就傑出的電影導演。「運用國際性的語言」「創造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電影」等美學上的追求確實在新德國電影導演日後的創作中得以體現,同時他們的創作風格殊異,各具特色。德國新電影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志。

㈣ 我的問題 簡要談談三大電影流派對中國電影的影響

這三個流派指的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流派,法國新浪潮流派和新德國電影運動流派。三個流派不是並行而是相繼出現在電影史上的,時間相差大約十年左雹友右。由於國家和時代不同這三大流派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
但其思想傾向圓迅和理論主旨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求「真」,因為三大流派產生的初衷都是為了反對好萊塢那種虛偽、豪華、理想化的拍片方式。他們求「真」的方式就是刻畫內心、表現人生、多用長鏡頭等。但使橘肆此用這些方式時,各流派之間的標準是不同的,因為他們對「真」的理解是一個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