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翁倩玉電影新西廂記
擴展閱讀
劉德華電影身價 2025-02-24 14:22:04
上譯廠譯制日本電影砂器 2025-02-24 14:12:30

翁倩玉電影新西廂記

發布時間: 2025-02-07 23:10:16

㈠ 黑龍江省彝村旅遊指南黑龍江省彝村在哪裡

1. 黑龍江省伊村旅遊指南
伊春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因唐王的一條支流伊春河而得名。東鄰鶴崗,東南接佳木斯,南接哈爾濱,西南接綏化,西北接黑河,北與嘉蔭縣、俄羅斯隔河相望。長途電話的區號是0458。伊村是伊春市的一個村莊,具體位置需要根據最新的地圖數據來確定。
2. 哈爾濱伊村
此數據來自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行車路線:全程約701.3km。起點:四平市。詳細的行車路線包括多個步驟,最終指向伊春市。
3. 黑龍江省伊春市烏伊嶺鎮
1957年7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春縣,設立宜春市(地級),原宜春縣行政區域為宜春市行政區域,市人民宜春鎮黨委。伊春直屬省政府。同年11月20日,省人市委通知,撤銷原宜春縣的宜春、南岔等13個鎮和加林鄉的建制,設立宜新、南岔、雙子河、五營、帶嶺、崔巒、梅溪、浩良河8個市轄區。1958年2月,宜春市黨代會召開,宜春市正式成立,宜春縣撤銷。同年8月,轉入松花江地區。1960年增設新青、五星、大豐、東風、紅星、上甘嶺、烏馬河、大溪林等8個市轄區,全市轄16個區。1962年12月,16個區調整為11個區,撤銷東風、紅星、上甘嶺、烏馬河、大溪林5個區。次年4月,撤銷吳興區,並入五營區。1964年6月23日,中心1965年4月宜欣區撤銷宜春鎮、宜東區。1966年4月,伊東區撤銷,並入吳敏河區。1967年5月5日,經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宜春革命委員會,撤銷宜春特區。同年,烏伊嶺區成立,宜春鎮改為宜春區。1969年10月,設立西林區;撤銷浩良河區,並入南岔區;撤銷雙河地區,合並成一個友軍地區。1970年4月1日,設立伊春專區,市城合一。同時將黑河地區的嘉蔭縣、綏化地區的鐵力縣劃歸伊春地區管轄。伊春是省直管市。當時伊春地區轄15區2縣。1979年12月1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伊春地區,恢復伊春市(地級),直轄於省政府。原伊春地區的嘉蔭、鐵力兩縣仍歸伊春市領導。1983年12月24日,經省人民美國政府,五民和區改名為烏馬河區,東風區改名為湯旺河區,大豐區改名為金山屯區。1988年9月1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鐵力縣,設立鐵力市(縣級),由伊春市管理。到目前為止,伊春下轄15個區,領導一個縣,管理一個市。
4. 伊東市在哪裡
翁倩玉個人經歷:1950年1月24日,翁禪緩蔽倩玉出生於台灣地區台北市。2歲的時候,因為父親的原因,我和家人搬到了日本東京的工作。翁融冰擔任中國廣播公司駐日本代表,開始在日本生活。一個偶然的機會,翁倩玉進入東寶股份有限公司;翁融冰給她語言訓練,教她唱中文歌曲,自己寫歌詞。當翁倩玉8歲時,他進入了東京向日葵劇團。翁倩玉13歲時,就表演了電影《大波浪》(改編自賽珍珠的同名短篇小說),美國和日本的合作。翁倩玉16歲時跟隨聲樂家宋天民學習聲樂,並在日本哥大唱片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首單曲《戀》。同年,他與中央電影公司簽訂了電影合同。1968年,翁倩玉參演了台灣地區電影《小翠》,票房極佳。1972年,翁倩玉因主演電影《真假千金》獲得第十屆金馬獎最佳女演員獎。1973年,翁倩玉轉投CBS/索尼唱片公司,憑借電影《愛的天地》獲得東南亞電影節特別演技獎。1978年,翁倩玉參加了台灣地區最後一部電影,《新西廂記》。此後,他致力於在日本發展演藝事業。翁倩玉他的演藝事業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達到頂峰,並在香港、日本和台灣地區廣受歡迎。翁25歲開始正式接觸版畫,後師從日本版畫大師東方誌功、井上姜生。後來,翁版畫獲日本美展一等獎,他是日本娛樂圈第一個成功的歌手、演員、藝術家。央視《正大綜藝》《愛的奉獻》的主題曲也是翁倩玉唱的。1992年,他與畫廊經紀人洋子鈴木結婚。在1995年,翁倩玉的母親建立了翁倩玉檔案館1270-18,伊豆半島靜岡縣伊藤市八戶,這里收集了翁倩玉從出道到成名的各大獎項、唱片封面、服飾、劇照,並對外開放。1998年,雙方以維持友誼為前提協議離婚,原因是兩人分居。1999年台灣地區921大地震,國際援台,翁也號召日本一線藝人來台義演,為賑災募款。此後一直從事版畫、服裝設計和日劇的表演。2007年,台灣地區台南縣政府計劃建立翁倩玉檔案

㈡ 介紹我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時期,謝謝!

第一發展階段:1917-1936年(上海時期)

從中國流行音樂先軀黎錦暉先生從事音樂活動算起,中間以其封建的明月歌劇社為線索,先以兒童歌舞劇如《三蝴蝶》、《麻雀與小孩;歌舞表演曲如《可憐的秋香》、《寒衣曲》等開始,繼而創作了中國第一批家庭愛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愛你》、《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本期終止於明月歌劇社音樂團體的解散,眾歌星大都進入電影界為止。

此期的演唱風格不甚優美,常用類聲喊叫的唱法。

代表歌星有黎明輝、王人美、黎莉莉、薛玲仙、胡笳、嚴斐、英茵、徐粲鶯、蔡一鳴、錢鍾秀、張仙琳等。

作曲家有黎錦暉、嚴工上、許如輝、任光等。

詞作家有黎錦暉、高天棲、安娥、王乾白、魏如晦等。

第二發展階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時期)

本期從周璇進入電影界後,在影片《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兩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傳遍全國。由她開創一代歌風影響整個中國歌壇,這種風格可形容成婉轉、輕柔、鬆弛、甜美。但音量、力度都不大。

此期歌壇整個情況是沒有歌舞表演團體表演。專門靠灌唱片和電台播音來演唱的歌星是少數,大多數歌星都以拍電影為主,演唱電影插曲的影歌雙棲形式出現。本期到共和國成立後,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為止。

代表歌星有周璇、白虹、龔秋霞、姚莉、嚴華、姚敏、張翠紅、李麗華、白光、李香蘭、張帆、黃飛然、黃源尹、吳鶯音、歐陽飛鶯、梁萍、逸敏、屈雲雲、金溢、白雲、鄧白英、佩妮、張伊雯、韓菁清等。

作曲家有黎錦光、陳歌辛、姚敏、嚴華、李厚襄、嚴折西、嚴個凡、梁樂音、陳瑞禎、劉如曾、嚴工上、劉雪庵、賀綠汀、張簧、張昊等。

詞作家有吳村、陳棟蓀、李雋青、范煙橋、田漢、葉逸芳、張准、魯旭、包乙等。

後期:1950-1969年(香港時期)

本期從姚敏、姚莉兄妹為首,很多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開始。最初還是以影歌雙棲為主,隨時間推移,靠演唱和錄制唱片的歌星比例有所增高。影片中不是由演員本人唱插曲,請專業歌星配唱的情況也多起來,但仍無明顯有影響的歌舞團體表演。

演唱風格無太大變化,輕柔曼妙的特點有所減少,趨向於自然、平淡。另外由於白光的影響,以低音域演唱,具有中音特色的歌星增多;用西洋傳統發聲方法演唱或更多借用西洋傳統發聲技巧的歌星也增多了,這是受到李香蘭的影響。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國語流行歌曲在香港漸趨衰落,粵語歌曲中興,在歌壇上占據主導位置。主要代表人物是許冠傑。

本期主要代表歌星潘秀瓊、崔萍、張露、葛蘭、劉韻、顧媚、席靜婷、潘迪華、董佩佩、蓓蕾、夏夢、石慧、江岩、楊光、石林等。

作曲家有黎平、楊龍、勵鳴、王福齡、周藍萍、顧嘉輝、黃露、夏端齡(日本作曲大師服部良一)、江適、葉純之、草田、於粼等。

詞曲家陳蝶衣、陶秦、易文、盧一方、司經明等。

第三發展階段:1970-1981(台灣時期)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台灣的流行音樂逐步發展起來。取代了國語流行歌曲漸趨衰落的香港歌壇的位置。其標志是謝雷一曲《曼麗》、姚蘇蓉一曲《今天不回家》紅遍東南亞,奠定了台灣流行歌壇的領先地位。

之前,台灣歌壇所演唱的歌曲有漢族及各少數民族民歌(包括閩南語歌曲);上海時期和香港時期的國語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響的創作歌曲。後來逐步創作出處於上海時期流行歌曲與現代城市流行歌曲之間具有自己特點的時代曲。這種風格的歌曲,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才漸趨衰落,而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台灣曾出現過著名的校園民歌運動。由學生首先發起創作、演唱,影響深遠,以至波及到香港及內地歌壇。直到八十年代前期,才匯入了流行音樂,融合在一起發展,為流行音樂注入了新鮮血液。

(2)

回復
1樓
2012-07-22 17:35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19951106a

漫步君路
11

獨:親愛真誠不知有滄桑,並肩攜手不知有彷徨
合:我們的意氣凌駕霄漢上,我們的思想皎如月光。我們要刻苦修養,做新青年的榜樣。
獨:我們要奮發圖強,做新中國的棟梁
合:親愛真誠消除悵惘,並肩攜手爭取輝煌。

這首歌在抗戰勝利後勉勵青年向上建設新中國。與《畢業歌》可以相媲美。它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對青年起到了不同的鼓舞作用。1946年周璇在同地所拍《長相思》一片中的插曲《凱旋歌》、《童歌》、《花樣的年華》則是反映出****的內容。另如1942年周璇在上海國華影業公司所拍《惱人春色》插曲鍾山春,歌唱南京鍾山石頭城呼喚****。1939年在同地所拍《七重天》插曲《難民歌》,1941年在同地所拍《解語花》插曲《勉小學生歌》、《救濟難民歌》、從歌名上一眼即看出其在****中的意義。

再一個典型是歌唱人民群眾的,以歌唱農民的居多。如周璇所唱《解語花》插曲《家人忙》、《插秧曲》;李麗華在藝華影業公司所拍《復活》插曲《小山歌》(又名《農村情歌》);姚莉演唱的流行歌曲《好百姓在家鄉》;嚴華演唱的流行歌曲《口哨的安慰》則是城市工人生活的艱辛。周璇1943年在華影所拍《漁家女》,其主題歌曲唱出漁民的勤勞。她1947年在國泰影業公司所拍進步影片《億江南》插曲《人人都說西湖好》和《羅大嫂與王二姐》則唱出採茶女的辛酸。還有歌唱其他下層人民的,如周璇在影片《長相思》插曲中,唱出了歌女的無奈和覺醒。姚莉演唱的《金絲島》唱出被束縛女性的苦惱,鼓勵其爭取自由。龔秋霞演唱的《賣報歌》謳歌的是報童。白光1949年在香港長城影片公司所拍《**》(我國第三次重拍根據托爾斯泰名著《復活》改編的電影劇本,前面提到李麗華主演的《復活》是第二次重拍)演唱的插曲《嘆十聲》,則唱出煙花女子的傷心。

另一大類電影插曲,有的無明顯的社會意義,是根據劇情需要而寫。多為根據古典名著和民間傳說改編的。如1940年周璇在國華公司所拍《三笑》插曲《點秋香》、《心願》等。同年所拍《西廂記》插曲《拷紅》、《月圓花好》、《蝶兒曲》等。1944年她在華影新拍《紅樓夢》插曲《葬花》和《悲秋》。還有1938年周璇在藝華公司所拍《三星伴月》插曲《何日君再來》。而其中另一首插曲《工場》則有生產國貨抵制外貨的意義。這些插曲群眾都耳熟能詳、家喻戶曉。1937年周璇在明星公司所拍進步影片《馬路天使》的兩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歌中唱出日寇侵佔我國東北,使人民流離失所,這更是盡人皆知。

還有一種類型就是民歌。中國歌壇後無來者的一代歌後周璇,一個突出的貢獻便是把民歌帶上了舞台。以前民歌小調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只有茶肆、酒樓賣唱。她演唱的民歌最多,如湖南民歌《采檳榔》、廣東梅縣民歌《賣雜貨》、安徽民歌《鳳陽花鼓》、綏遠(今內蒙)民歌《送大哥》、上海民歌《尤華的桃花》、東北民歌《新對花》、湖北民歌《五更同心結》。《天涯歌女》、《四季歌》是蘇州民歌、《知心客》、《哭七七》填詞而成。還有一大批以民歌風格創作的歌曲如《送情郎》、《夢中夢》等。

又有一類是歌唱祖國大好河山、美麗的自然風光景色的。如姚莉演唱的《可愛的秋天》、《春滿人間》、《馬來風光》、《南海之晨》、《白蘭香》。嚴斐演唱的《南島傍晚》,周璇在影片《花外流鶯》中演唱的主題歌《花外流鶯》和插曲《高崗上》、《春之晨》也是這一類型的。

常見是歌唱愛情一類的情歌。有些風格清新,生活氣息很濃。如姚莉演唱的《跟你開玩笑》,唱的是年青戀人在一起鬧著玩的情景。她演唱的另一首《你要說明了》唱出女孩的細致敏感,讓男友解釋問題。還有不少歌唱親情的,如姚莉演唱的《我愛媽媽》;龔秋霞在明星公司所拍《古塔奇案》的插曲《思母》,她在中聯公司所拍《薔薇處處開》的插曲《搖媽媽》;梅熹所演唱影片《胭脂淚》插曲《思母曲》等,都是歌唱母親之偉大的。

回復
3樓
2012-07-22 17:35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19951106a

漫步君路
11

其中除了具有明顯社會甚至政治意義的,還有很多熱情開朗積極向上,大都唱出人民群眾的喜好,與人民群眾思想感情相貼切。人民群眾喜歡春天、太陽、花朵、小草、流雲、雪花、雨滴;更喜歡親情、友情、愛情等人間的美好情感。流行歌曲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這在早期中國流行歌曲中有著明顯的體現。其是當年歌壇無以替代的高潮結晶,我國流行音樂史中光輝篇章的特徵。將其從長達半世紀的塵封中解脫出來。便其免於在漫長的隔絕中而被淹沒.

樂與流行音樂

我國歌壇上有一件怪事,那就是非把流行歌曲叫做「通俗歌曲」不可。其實這是錯的,起碼也是意義不確切。
音樂的大分類只有兩種:嚴肅音樂和通俗音樂。還有一些具體以音樂特點和功能為依據的小分類,決不能與這兩大類相提並論。它們不是同一層次和毓的。如藝術歌曲、抒情歌曲、校園歌曲、隊列歌曲等。通俗音樂是相對於嚴肅音樂而言的一個大范圍,大概包括輕音樂、輕歌劇、民間音樂、民歌、群眾歌曲、進行曲、舞曲,美國首先流行的爵士、布魯斯、搖滾、迪斯科、另類(非主流)、鄉村歌曲等。還有一大支,就是世界各國均有的流行歌曲。由此可見,流行歌曲是通俗音樂中的一種,這涵蓋在通俗音樂之內,而不能代表全部通俗音樂。打個不一定完全正確的比方,它們是父子關系而不是兄弟關系,更不是一回事。現今歌唱比賽中分成「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歷屆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中,一直沿襲了這種叫法。依上述的分類,民歌也屬於通俗音樂范疇的,那麼順理成章民族唱法也可以叫做「通俗唱法」嘍!這樣豈不亂了套?

音樂界有那麼多專家,難道他們不曉得這個產道理?原來這件事在當年有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那個發展高潮的流行歌曲曾被認為是「靡靡之音」、「黃色歌曲」,1949年以後都轉到香港去發展了,所以1949-1979三十年,內地是沒有流行歌曲的。有人形容流行音樂被掃地出門了。但它在港台卻沒有停止發展,形成與上海時期一脈相承。粉碎「四人幫」後,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政策,流行歌曲又轉回了娘家。以前一段經歷年輕聽眾不甚了解;粉碎「四人幫」後的情況還應記憶猶新。鄧麗君的錄音帶最早傳入內地,幾次被明令禁止播放。李谷一基於歌唱家的敏銳,首先在演唱電視片《三峽的傳說》插曲《鄉戀》中,應用了氣聲技巧,結果引起軒然大波,批判之聲不絕於耳。實際上,她只是位民歌手,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流行歌手。真正應用流行唱法的程琳,曾經歷三次沉浮。連蘇小明演唱的「軍港之夜」也受到批判。當時發生這些事並不奇怪,因為計劃經濟是不會允許具有明顯商業特徵的流行音樂存在的。這是作為經濟基礎對與其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要求。但不應動輒就提到政治高度,流行音樂沒那麼壞!對流行音樂的態度,反映出當時不同經濟體制的較量。

在1983年的全國輕音樂會議上,絕大多數專家認為,對流行音樂不能硬性禁止,應允許其存在而因勢利導,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但對於稱呼,為了避免使人聯想到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就定了「通俗歌曲」這個名字。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那不是現在,畢竟那是1983年啊。但從此,流行音樂有了合法身份,與西洋傳統唱法歌曲、民歌形成鼎足三分之勢,卻一直沿用了「通俗歌曲」這個意義不確切的名字。

還有業內人士提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歌壇開始出現一批抒情歌曲,如李谷一演唱的《鄉戀》,朱逢博演唱的《美麗的心靈》,鄭緒嵐演唱的《太陽島上》,蘇小明演唱的《軍港之夜》等。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流行歌曲,而是同屬通俗音樂范疇的其他類作品。似乎這也是把流行歌曲叫做「通俗歌曲」的根據之一。其實這些歌曲只是我國歌壇向流行音樂跨越的過渡性作品。如果在今天歌唱比賽的流行唱法組,再用當年的唱法演唱這些曲目,評委都不會承認的。

回復
4樓
2012-07-22 17:35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19951106a

漫步君路
11

如今已過去二十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搞得有聲有色,作為文化上層建築的流行音樂也發展得蓬蓬勃勃。不應再沿用1983年那個特定歷史背景下,所不得不用的這個意義不確切的名字,應當實事求是。「解鈴還須系鈴人」,這件事還要靠音樂專家和文化管理部門共同來完成,把恰如其分的名字還給流行音樂。

什麼是華語流行歌曲

上面已論述了通俗音樂與流行音樂的關系,以說明把流行歌曲稱為「通俗歌曲」意義不確切。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現今歌壇常常出現「華語流行歌曲」一詞,「華語流行歌曲」又是什麼?它與中國流行歌曲是什麼關系?
我國歷史悠久,有高度的文明,文化底蘊深厚。僅就流行音樂而言,至今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其中有光輝燦爛的篇章;也有不可替代的發展高潮。其影響深廣,具有明顯的國際性。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這種流行歌曲。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東南亞就傳播中國流行歌曲。那時他們尚不能自己創作,而是直接傳唱中國流行歌曲。這個問題從中國流行音樂第三發展階段——台灣時期以後,逐漸更加明顯,到今天已經非常突出。

在中國本土(包括香港、台灣地區)以外的國家,尤其是東南亞一些國家,也在唱這種流行歌曲,並且都有很好的歌曲創作和音樂製作。大家都知道,潘秀瓊、林竹筠、陳芬蘭、黃露儀(黃鶯鶯)、韓寶儀、許美靜、孫燕姿、岳雷、秦詠、李思松、黎拂揮是新加坡籍;華怡保、張小英、藍英、劉秋儀、柯以敏、羅賓、庄學思、巫啟賢、巫奇是馬來西亞籍;善唱《成吉思汗》的艾慧那是印尼籍;翁倩玉、陳美玲、璐璐是日本籍;洛城三兄弟是美國籍。他們雖都是炎黃子孫,便行政國籍不是中國,只是所演唱的這些流行歌曲,運用的語種都是華語,與中國流行歌曲是一樣的。但因有國籍的區別,稱華語流行歌曲,意義更為准確。華語流行歌曲傳播的范圍很廣。

當然,我們中國流行歌曲也是屬於華語流行歌曲范疇的。

1949-1979三十年內地沒有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是通俗音樂中的一種。可以說是產生於城市,有著鮮明的朝代性,易於在群眾中廣泛流傳,發展中趨向於國際化,又有著明顯商業特徵的一類音樂。藝術上也有很多不同於其他音樂的特點。僅從其作曲特點上,便可以看出它與其他音樂的區別。

中國早期流行歌曲,特別是第二發展階段前半部上海時期,以周璇為代表的風格。曲中裝飾音、上下滑音多,有長切分音,高音段落和低音段落的明顯對比,加上具有特色的演唱風格,形成了婉轉、輕柔、鬆弛、甜美的格調。現今第四發展階段的新城市流行歌曲,遠離了傳統,風格又與上面的明顯不同。曲中長、短切分音附點切分音多,加上小節內外每拍千絲萬縷的連接,使歌詞排列也隨著旋律有意閃躲節奏律動。歌詞白話長句字數多,排列緊湊形成短音符號。還有多種多樣的起頭,無窮動的結尾,有規律的反復。再加上輕聲、氣聲、泣聲、嘆聲、啞音、哭腔、延時處理等多種技巧處理,使歌曲表現出俏麗、新巧、抒情、有力的風格特點。感情起伏波動大,低徊處如絮耳語,高亢處如海浪奔騰。

1949年共和國成立後,逐步禁唱流行歌曲,認為屬於「靡靡之音」。從此,在內地被掃地出門,後來都轉移到大陸以外的香港去發展了。有人說:「哪裡有人群,哪裡就有音樂。」還可以接上兩句,那就是「哪裡有城市,哪裡就有流行歌曲。」人民需要它,又不準唱,就找來了代替品。有當時的群眾歌曲、民歌、外國歌曲等。這些歌曲是來代替流行歌曲的,而其本身屬於通俗音樂中的另一類歌曲。不能把流行歌曲的定義簡單看成是只要能在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就是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在各方面均有自己獨有的特點。但從「流行歌曲」這個名稱本身來說,字面上是不夠嚴格。因為同屬通俗音樂中其他一些類別的歌曲,如上面提到的三種,也能在群眾中廣泛流傳。但因習慣的叫法已成自然,就像一些約定俗成的事物一樣。在了解其真正含義的情況下,還是稱其為流行歌曲相對更恰如其分。

回復
5樓
2012-07-22 17:35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19951106a

漫步君路
11

八十年代中後期,港台歌曲的介入促使「死氣沉沉」的大陸流行樂壇在「陣痛」中開始醞釀變革。張明敏、潘安邦、千百惠、費翔、包娜娜、葉麗儀等港台歌手在歷屆春節晚會上的出色表演使大陸的音樂人了解到了音樂產業在大陸這塊土壤上蓬勃發展的重要性。谷建芬、喬羽、閻肅、甲丁、關峽、李海鷹等大陸知名詞曲作家開始重視對本地歌手的培養和通俗流行歌曲的創作。於是,一批好的內地歌手開始活躍在了內地的熒屏上,經典而又易於傳唱的流行歌曲開始多了起來。劉歡、毛阿敏、韋唯、成方圓、沈曉岑、程琳、蘇小明、蔡國慶演唱的歌曲開始在社會上流行開來,接下來杭天琪、李娜、林萍、毛寧、楊珏瀅、謝小東、那英、田震、含笑等歌手演唱的歌曲也開始風靡大江南北。林依輪、周艷泓、滿文軍、孫浩、謝東、老狼、韋嘉、孫楠、韓紅、孫悅等歌手的相繼出現為大陸的流行樂壇不斷地「添磚加瓦」,一些大家耳熟能祥的歌曲也開始成為了各家KTV里點歌率居高不下的熱門曲目。

《藍藍的夜藍藍的夢》、《彎彎的月亮》、《懂你》、《愛的奉獻》、《軍港之夜》、《濤聲依舊》、《思念》、《請到天涯海角來》、《風雨兼程》、《輕輕地告訴你》、《綠葉對根的情意》、《愛情鳥》、《笑臉》、《祝你平安》、《風含情水含笑》、《山不轉水轉》、《又見茉莉花》、《同桌的你》、《九月九的酒》、《小芳》……這些歌曲都是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突然之間紅遍了半邊天……

說到那些年的大陸流行歌壇,還有幾位創作型的歌手不得不說。崔健、高楓、郭峰、鄭鈞和許巍,提起這幾個人的名字,恐怕熟悉中國歌曲的人沒有人不知道。作為中國搖滾第一人,崔健的《一無所有》在中國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高楓創作並演唱的《大中國》與郭峰創作的歌曲至今依然可算為中國流行歌曲中的經典曲目。之後的李泉、李春波、王炎和馮小泉也在一段時期內出了一些質素和創作水準都很不錯的作品,《冰糖葫蘆》、《中華民謠》、《霸王別姬》等歌曲均出自於青年音樂人馮小泉之手,學民族樂器出身的馮小泉對歌曲的創作駕輕就熟。他創作的歌曲曲調悠揚悅耳,歌詞似散文一般流暢,讓人過目難忘……

近年來一直活躍在舞台上的歌手也有很多有不錯的成績,如金海心、朴樹等。歌壇的新人也通過「選秀」節目涌現出來不少,再加上一些影視演員涉足歌壇,整個歌壇似乎呈現的是一種「亂象」……

總體來說,中國的流行音樂在未來的日子裡依舊還有無盡無窮的發展空間,只是對音樂人及音樂製作人的培養和扶植還需要努力。這,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流行音樂會和港台流行音樂一樣,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更加廣闊的天空………

出自:
http://tieba..com/p/1742085422
九十年代都是香港發展得比較好了,像張學友,鄧麗君,王傑,張國榮,梅艷芳等等
再後來就是周傑倫,梁靜茹,蕭亞軒,陳奕迅。等等
現在主要就是網路音樂了這一塊。
汪蘇瀧,徐良,許嵩等等。

㈢ 翁倩玉的個人經歷

1950年1月24日,翁倩玉出生於台灣省台北市。實歲2歲時,由於翁爸爸工作的關系,跟家人一塊兒遷到日本東京。翁炳榮擔任中國廣播公司駐日本代表,翁倩玉隨之開始在日本生活。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翁倩玉進了東寶株式會社;翁炳榮給她語言訓練,教她唱中文歌,並且親自作詞。
翁倩玉8歲時,進入東京向日葵劇團。翁倩玉13歲時,演出美國與日本合作的電影《大波浪》(The Big Wave,改編自賽珍珠同名短篇小說)。翁倩玉16歲時,跟隨聲樂家松田敏學習聲樂,並在日本哥倫比亞唱片出版首張單曲《戀ってどんなもの》;同年,與中央電影公司簽下電影合約。1968年,翁倩玉參演台灣電影《小翠》,票房極佳。1972年,翁倩玉以主演電影《真假千金》獲得第十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1973年,翁倩玉轉往CBS/Sony唱片公司發展,並以電影《愛的天地》獲得東南亞電影節特別演技獎。1978年,翁倩玉參演在台灣的最後一部電影作品《新西廂記》,此後專心在日本發展演藝事業。
翁倩玉的演藝事業在整個1980年代達到高峰,在香港、日本與台灣均受歡迎。翁氏自二十五歲始正式接觸版畫,後來得拜日本版畫大師棟方誌功之嫡傳大弟子井上勝江為師;後來翁氏的版畫作品獲得了日本美術大展的首獎,是第一位成功在日本演藝界走紅的歌手、演員、藝術家。
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主題曲《愛的奉獻》,也是由翁倩玉所演唱。
1992年與畫廊經紀人鈴木洋樹結婚。1995年翁倩玉的母親在於伊豆半島的靜岡縣伊東市八幡野1270-18處成立「翁倩玉資料館」,收藏有翁倩玉由出道至成名後的各項主要獎項、唱片封套、表演衣飾、劇照等等,並對外開放。1998年,與夫婿因聚少離多,在保持友誼的前提下,雙方同意離婚。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國際援台,翁氏亦號召日本一線藝人抵台義演募款救災,此後仍然不斷的從事版畫創作、服裝設計,以及日本電視劇的演出。2007年台灣台南縣政府計劃在當地成立翁倩玉資料館暨版畫館。國籍日本。 是念東京中華學校。從此開始,她一邊在學校里念國語,一邊跟家庭老師念英語。她的英文名字「Judy」是這個家庭老師替她取的。後來,14歲那年從中華學校轉到美國學校念書。她的英語就是在這時期學好了的。
那麼在這兒介紹一下翁倩玉的演藝生涯如何開始的。翁倩玉9歲時,她朋友跟她說「參加劇團就可以認識石原裕次郎、小林旭等明星」就決定參加兒童劇團「向日葵」。
你可知道翁倩玉是個千金小姐?她祖父翁俊明先生(1892~1943。台南人)是辛亥革命的歷史人物(醫學校就讀時,成為成立不久的台灣同盟會第一個會員。學校畢業後便遷到大陸一邊就醫一邊作為孫中山先生的同志對建國做出貢獻,但1943年未見台灣光復而病逝)。父親翁炳榮先生是GHQ心理作戰部主任兼BBC廣播電台局長。另外,她外祖父劉北鴻先生是台南的名家。在這樣的家庭環境當中,翁倩玉參加劇團必定是個重大的事件。翁倩玉在這兒跟父母約好學業絕不會半途而廢,就得到了父母的允許。 之後,1966年從日本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出了一張唱片叫「什麼叫做戀愛」,並成為當時的日本偶像派歌星。當翁倩玉出該唱片時,她跟聲樂家松田敏女士學唱歌。因此她竟然以女高音去灌錄這首出道曲。由於當時在日本非常流行The Ventures等電子吉他,還有因流行披頭四等樂隊的關系,日本的流行音樂界也有很多由男孩子來組合的樂隊(日語叫Group sound,略稱GS)出唱片,當然一些偶像派女歌星也以GS的演奏去唱歌。這叫做「一人GS」。當時連日本一代歌後美空雲雀也出「一人GS」的名曲「紅紅太陽」「紫色的黎明」等名曲。翁倩玉不例外,灌錄了「一人GS」的名曲「黃昏的紅月亮」。該唱片當時賣了50萬張。這首「黃昏的紅月亮」是日本演歌作曲大師?市川昭介的作品。市川除了這首歌之外,還為翁倩玉提供「夕陽之戀(初戀的滋味)」、「再會吧十七歲」、「海邊的幻夢(珊瑚戀)」、「玫瑰新娘」、「邊走邊談戀愛吧(戀愛的路多麼甜)」、「悲哀十字架(玉女感傷)」等名曲。1969年出的「淚的衣裳」也很風行一時。這首歌的曲子是由日本Pops作曲大師?筒美京平(即『愛的迷戀』作曲家)擔任。筒美還為她提供「被偷的愛情(韶華不為少年留)」、「忘卻的瞬間」等名曲。
當時她在日本演出的電影有「黑賭博師?惡魔的左手」、「青春阿哥哥」、「回來的狼」等名片的同時,也參加卡通片「機器人009」的配音。而後當她16歲時拍了由她主演的電影「再會吧!眼淚」。
這時候,她在台灣也開始參加「小翠」「萬博追蹤」等電影的演出。1972年,她拍了「真假千金」得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1973年,拍了「愛的天地」得了東南亞電影節特別演技獎,並其主題曲「海鷗(詞/曲:劉家昌)」在東南亞風行一時。
當時她演唱的大部分的國語歌曲是從她的日語歌曲翻過來的。如「再會吧十七歲」「溫情滿人間」「淚的衣裳」「戀愛的路多麼甜」「珊瑚戀」「春風帶來一陣雨」等。這些歌曲的大部分都是由翁爸爸來擔任作詞。 「愛的迷戀」唱片銷售了200萬張並得到了日本唱片大賞,也參加了NHK紅白大對抗。那件衣裳是由翁倩玉設計的。原本她想把衣裳當做「Screen Dress」並將愛琴海的風景片投影在衣裳上。但收錄電視節目的當天愛琴海的片子來不及。因此張開了袖子時從背後照了光。這就是演唱「愛的迷戀」時的美麗的style的開始。因「愛的迷戀」風行一時,故出售了「白色幻想」專輯。被收錄的大部分歌曲是由筒美京平作曲,由阿木燿子作詞。另外,在香港從香港CBS新力唱片公司出售了「白色幻想」專輯(只有『愛的迷戀』和『克利德島晨光』為國語)。同年出售了「迷惑午後」(單曲唱片)和「HEROINE」專輯(收錄『愛的迷戀』英文版『LOVE IS CALLING ME』和『克利德島晨光』英文版『ISLAND OF CRETE』)。1980年灌錄了「麗華之夢」(單曲唱片)和「麗華之夢」專輯,並第二次參加了紅白大對抗。
之後從CBS新力出售了「REQUEST」「春雪」「你的背影」「如同水滴」等單曲唱片後,灌錄了Julio Iglesias給翁倩玉的「即使早晨卻黃昏」。正好這個時候,她參加了「哦!瑪吉」「琪琪/戀愛指南」「橋梁」「瑪吉的決斷」「Susie Wong的世界」「藪原檢校」等舞台劇。1983年,翁倩玉在香港參加了「新蜀山劍俠」(導演:徐克/演出:鄭少秋、林青霞、元彪、洪金寶等),飾演了仙女?李亦奇的角色。 她在美國舉辦演唱會,由內華達州州長制定1990年2月3日為「Judy Ongg Day」。此外,翁倩玉灌錄的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綜藝節目「正大綜藝」主題曲「愛的奉獻」在中國大陸風行一時。
拍了田邊制葯公司的中葯「男寶」的廣告,並灌錄了廣告主題曲「何日君再來」。
翁倩玉由東芝EMI(港台地區由滾石唱片代理)發行了新的唱片「O2」。到了五十幾歲(不!翁倩玉說她是永遠的25歲!!)還是一樣年輕、美麗的翁倩玉。讓我們一直支持她吧!
高貴典雅的翁倩玉,端莊賢淑的鄧麗君,台風颯爽的歐陽菲菲,親切可人的陳美齡,這些前輩級的資深藝人以沉穩踏實的敬業精神為華人在海外贏得一片天,向她們致敬! 2011年3月18日,台灣群星賑災晚會籌款超2500萬元 翁倩玉現場獻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