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電影傳染病到新冠是不是陰謀
擴展閱讀
印度犯罪電影利用人性 2025-01-22 12:47:55
優秀教育兒童電影 2025-01-22 12:47:53
劉德華暗戰電影片段 2025-01-22 12:47:44

電影傳染病到新冠是不是陰謀

發布時間: 2025-01-22 03:45:58

㈠ 如何評價電影《傳染病》

如何評價電影《傳染病》:冷靜視角下的全球挑戰與人性探索


電影《傳染病》(2011),在當下的疫情背景下,其豆瓣評分攀升,再次引發熱議。該片以冷靜的鏡頭揭示了新型病毒在全球范圍內肆虐的驚險劇情,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光明與暗面。導演通過一系列現實主義場景,如病毒通過公共設施傳播、社區感染,以及全球衛生機構的應對策略,生動展示了病毒的威力和人類面對未知的脆弱性。短短十分鍾內,影片精準描繪了病毒的起源、傳播路徑以及其帶來的恐怖影響,特別是對大腦的潛在破壞,強調了其危險性。


影片中的情節揭示了病毒的多途徑傳播,如通過接觸病患接觸過的物品或氣溶膠,如新冠病毒的呼吸道、糞口和接觸傳播機制尚待明確。影片強調了日常防護措施的重要性,如佩戴口罩、勤洗手和保持衛生,以對抗病毒的侵襲。


在劇情中,政府官員因經濟考量對專家建議的忽視和自媒體記者的誤讀與恐慌,揭示了權力與信息的真實面貌。米爾斯博士的角色深入研究了基本傳染數值R0,值越大意味著控制疫情的難度越大。病毒的R0值在1.4-3.8之間,影片藉此探討了人類應對措施的不足。


電影中,實驗室研究揭示了病毒對免疫系統的強攻擊性,以及其作為新型病毒的特性。CIA和軍方的懷疑指向澳門賭場與生化武器,而CDC主管則否定了動物攜帶病毒的理論。米爾斯的調查揭示了潛在的病毒傳播鏈,但影片對防護措施的描繪可能不夠嚴謹,引發對真實性的質疑。


在病毒研究方面,艾麗和CDC主管研究蝙蝠和豬的基因序列,發現病毒可侵犯肺部和大腦,且變異性強,令人警醒。電影中,疫情的真實嚴重性被刻意隱瞞,私人教授試圖加速疫苗研發,暴露了人性的矛盾與希望。


從0號傳染者的追蹤到復制病毒用於疫苗研發,電影展現了追蹤源頭和科技突破的雙重挑戰。然而,私人教授分享病毒株引發了恐慌,記者對連翹的錯誤解讀加劇了公眾的混亂。電影藉此揭示了疫情下的荒誕行為和人性的貪婪。


盡管存在不合理之處,如主角老馬的血清研究,但電影對醫院場景的描繪與現實中的方艙醫院形成對比,揭示了醫療體系的局限。米爾斯的感染與她的行為轉變,諷刺了資源分配的不公和醫療體系的困境。


隨著疫情的惡化,電影預言了封城、物資短缺和社會混亂,直至WHO萊諾拉的調查與貝絲的病毒傳播,形成強烈的社會沖擊。18天後,美國大城市採取了極端措施,而疫苗分配的復雜性和風波也揭示了人性的善惡交織。


電影中,利巴韋林作為治療葯物的提及,反映出現實中的抗病毒葯物研究。然而,信息透明度的缺失和疫苗分配的爭議,都指向了疫情應對中的深層次問題。盡管疫苗研發面臨挑戰,艾麗的冒險嘗試最終帶來了希望,她成為了疫苗的象徵。


《傳染病》不僅是對疫情的反映,更寓言了社會的復雜性。它提醒我們,在這場全球危機中,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與社會的矛盾和欺詐並存。電影預言與現實相呼應,贊美了醫護人員的英雄主義,同時也對未來的防疫策略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總結:《傳染病》以驚心動魄的故事,深刻探討了病毒、人性、權力和科學在危機中的交織。它既是藝術的創作,又是對現實的一次深刻反思,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和反思。

㈡ 電影《傳染病》:一部9年前的新冠神預言

再回顧2011年的美國電影《傳染病》,彷彿預知了今天新冠病毒的全球挑戰。這部評分並不突出的電影,上映時並未引起轟動,單純從電影本身來看,並不成功。然而,作為中國人觀看,卻能發現其與當下新冠病毒的種種相似之處。電影中,蝙蝠傳播的病毒、人類的離奇傳染、媒體的輿論導向、政府機構的公信力、民眾的恐慌與質疑、謠言的製造與利益的傳遞、醫療物資的擠兌、疫苗研發的困境,以及自媒體大V、研究人員、醫護人員、感染者、家屬、方艙醫院、P4實驗室等場景,幾乎都能在電影中找到對應。

與其說這部電影是神預言,不如說是人類歷史的暗喻:歷史似乎從不曾教會我們任何教訓。讓我們通過電影,來尋找與現實的相似之處。

電影從病毒開始傳播的第二天開始。

Day 2

感恩節前夕,美國職業女性Beth結束了在香港和澳門的出差,身體不適,卻與前男友電話約會。她將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已經成為這場全球災難的第一個感染者。電影的疫情在節假日之前發生,類似新冠期間人口流動導致的聚集性傳染。香港的打工仔、倫敦的模特、東京的社畜也陸續發病,地點從輪渡、飛機、酒店到公交車,人群密集且封閉的公共交通工具成為病毒傳播的關鍵途徑。

公共交通、密閉環境是疫情傳播的常見途徑。從這次電影的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到病毒傳播的隨機性與不可避免性。

Day 3

自媒體人Alan發現了東京男子在公交車發病死亡的視頻所存在的新聞價值,想作為新聞線索兜售給報社,但編輯並不買賬。Alan決定自己跟進。

Day 4

第一個感染者Beth在連續吃了幾天感冒葯後發病去世。Beth的丈夫,剛送走妻子回到家,六歲的兒子也被感染發病去世,一夜之間家破人亡。

Day 5

世衛組織WHO、美國疾控中心開始關注世界各地陸續發病的疫情。WHO派出了研究員前往香港調查病毒來源,美國疾控部門則派出了專家前往疫區控制疫情。明州衛生部召開緊急會議,他們並不相信病毒的嚴重性,甚至希望能夠壓制輿論。疾控中心研究員Mears向衛生部官員普及了RO率(疾病傳染指數)的概念,並警告這是一場新型病毒引發的傳染病。這與新冠疫情初期美國政府的僥幸心理和缺乏危機意識形成對比,而疾控專家的專業態度則更加凸顯。

與新冠相似的是,美國相關部門的初步認知充滿僥幸,而專業人士則對病毒和疾病充滿敬畏。電影為我們普及了RO傳染指數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這也是預測感染人數的重要依據。

Day 7

國土安全局請疾控中心負責人喝咖啡,他們懷疑這是一場生化戰。疾控中心否定了這一看法,並要求只有最高級別的病毒實驗室BLS-4生物安全實驗室開始對病毒進行研究。同時,第一位感染者Beth去世的兒子所在的小學開始停課隔離,疾控中心對她所在公司的密切接觸者開始調查。電影中美國政府的反應速度和及時性,與新冠疫情初期形成鮮明對比,而天然抗體攜帶者或不發病的密切接觸者的存在,也展示了病毒傳染的多樣性。

與此同時,研究終於有了一點進展,病毒同時具有蝙蝠和豬的DNA。這與新冠疫情期間對病毒來源的持續研究形成呼應。

Day 8

美國官方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傳染情況,疾控中心受到媒體的質疑誠信問題和反應過度。疾控中心卻說:「寧可被質疑反應過度,也比死很多人好得多。」這段話或許讓經歷了新冠病毒的每個中國人都感同身受。同時,WHO專家前往香港調查病毒發源情況,並發現全球最初的幾位感染者都與Beth有過接觸。世衛組織和美國疾控中心同步疫情進展,WHO警告在RO平均值為2的情況下,48小時內全球會有26萬人被感染。然而,疫苗的研發卻遙遙無期。

與新冠疫情相似的是,美國最高級別的BLS-4實驗室也受到了質疑,而中國此次對病毒的研究並沒有限制,多地實驗室同步進行,讓研究進展更為高效。不幸的是,疾控中心研究員Mears也感染了病毒,來到體育館設置的臨時收治所。

這場災難已經在所難免,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反應。官方打算在封城前封鎖消息,疾控中心的負責人Cheever在封城前通知家人盡快逃出城外。封城是艱難的決定,宣告了大規模疫情大戰的正式開始。政府、民眾、官員、親屬都在未來充滿了未知。有人透露消息、有人想盡辦法逃跑、有人恐慌、有人困守。每個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Alan作為自媒體大V,卻與葯廠串通,假裝感染,服用連翹後痊癒以賺取巨額收入。民眾開始哄搶連翹,造成巨大混亂。與新冠疫情期間的雙黃連烏龍事件驚人巧合。

封城後的城市,超市和葯店被搶,秩序混亂不堪。WHO前往香港的官員被綁架,為的是換取全村人更早的獲取治療的機會。類似的綁架案在全球各地不斷上演。

Day 21

病毒RO平均數已經高達4,死亡率25%-30%。疫苗實驗並不順利,實驗的猩猩不停死亡。城市蕭條,公共場所空無一人,宛如死城。高速封鎖,焦躁的人們排起車河。物資發放混亂不堪。物資的發放和擠兌成為秩序混亂的重要表現,與新冠疫情期間紅會的混亂形成對比。

大發災難財的Alan穿著自製的防護服走街串巷,發放自己的小廣告。收治所里,人滿為患,卻沒有護士,只有志願者。護士罷工了,在無法預知的疾病面前,他們認為健康的人不應被要求照顧病人,同時希望健康的人不要得病。疾控中心的負責人理解護士的罷工,並表示擔憂。在疫情面前,美國的解決方案並不新穎,但唯一優點或許是眾生平等。疾控中心的負責人將自己僅有的疫苗送給了疾控中心保安的孩子。

人們有序接種疫苗,城市秩序恢復如前。這場浩劫終於過去。病毒被封存在病毒實驗室的密封艙中,似乎標志著災難的結束。歷史的烙印並未消失,我們期待新冠的病毒被永久冷凍密封的那一天,意味著我們可以從這場病痛中痊癒。但新冠的歷史不應被遺忘,那些人性的美好和陰暗、成功的經驗和慘痛的教訓,都不應被忽視。

Day 1

最後,影片回到了病毒的起源。這一切都要從一隻蝙蝠說起。這個故事應該只是導演的一個猜想,真正的原因無從知曉。就像今天的新冠病毒,我們或許永遠無法知道它傳染給人的最初始原因,但這並不重要,它就是一個大自然選擇的結果。我們應該接受並反思。

㈢ 新冠人都要得一場病毒是誰說的

張文宏說的。我們和病毒之間,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傳染病,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來到我們身邊。」張文宏在開場的這句話令許多網友心有餘悸。

確實,正如張文宏所說,在新冠疫情之前,幾乎沒有人覺得應該特地去了解傳染病相關知識,因此所有人都被病毒「打」了個措手不及。目前,中國的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生產生活逐漸恢復,防控開始進入常態化。但人們心中依然存在困惑,面對與傳染病共生的未來,普遍懷著強烈的疑慮和擔憂。

其實,不僅是新冠,我們生活中一直存在許多由病原體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回顧歷史,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奪走了5000萬至1億人的生命。張文宏介紹道,其實單從病毒毒力上來看,新冠病毒與那場流感病毒不相上下。之所以當年有如此高的死亡人數,一是因為公共衛生策略沒有完全建立,二是因為當時沒有抗菌葯物治療繼發感染。可以說,當年的衛生條件和醫葯能力都與今天有著天壤之別。張文宏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類技術的進步目前已經超越了病毒對人類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