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些中國電影在日本很紅
《那山那人那狗》:一部中國電影的日本神話
一部國內發行幾乎等於零的電影在日本取得了神話般的成功。到目前為止,《那山那人那狗》票房已經超過3.5億日元,取代《我的父親母親》,成為日本境內票房最高的中國電影。
《那山那人那狗》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片子?聽到這個消息的人恐怕第一反應是像我一樣發出這樣的疑問,並且像我一樣,在發出疑問以後,同樣面臨周圍一片尷尬的沉默。除
了片名聽起來比較熟悉以外,絕大部分國人不知道這部電影是新片還是老片,是已經上映還是從未上映。
日前,記者在北京約訪了這部影片的導演霍建起先生,請他詳談了《那山那人那狗》在國內和日本不同的發行遭遇。
霍建起至今一提起這件事還激動不已:日本人真是靠這部片子賺了不少錢,但是他們賺多少錢我也不眼紅,我的片子能夠進到影院里,而且一放就是半年一年,對一個中國導演來說,這就足夠了。
十多年前,湖南作家彭見明先生的短篇小說《那山那人那狗》即以詩意的語言征服了不少人。然而,它缺乏情節的散文意象令不少人覺得很難用電影的方式表達。1998年,瀟湘電影製片廠的康健民廠長作為這部小說的忠實讀者在北京尋求改編合作者,得到北影韓三平廠長的幫助,美術出身的導演霍建起對這部具有純美意象的小說也很感興趣,終於使得這部電影在1999年拍竣,並獲當年金雞獎最佳電影獎和最佳男主角獎。但是,這些並不能使這部電影得到發行商的青睞,擁有該片發行權的紫禁城三聯公司一部拷貝也沒賣出去。這部由瀟湘電影製片廠和北京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的小成本電影,像不少國產電影一樣,一出生就被賣給了電影頻道,院線?無人問津。
這樣的情形持續到1999年底,《那山那人那狗》眼看就要被中國電影巨大的黑洞吞沒,突然,轉機出現了,2000年1月,一位日本的老發行人深澤一夫偶然看了這部影片,就通過北京電影學院的倪震老師找到導演霍建起,表示願意為這部片子做日本的發行工作。老先生顯然非常欣賞這部片子,他打算用一年的時間為這部片子的發行做前期工作。深澤一夫很快聯絡了岩波影院(日本最著名的藝術影院)、東寶東和發行公司,並得到了日本《旬報》(日本的權威電影雜志)總編輯植草信和的支持,《那山那人那狗》在異常周密的部署之下開始了它的日本之旅。
據霍建起說,這部片子在日本應該是四方聯合發行,也就是深澤一夫、岩波影院、《旬報》、東寶東和。在發行配合上,他們顯得非常熟練。在從紫禁城三聯手中購下日本發行權以後,日本方面的發行人立刻著手搜集有關這部電影的所有資料,連一個配角的生日也不拉下。為了配合宣傳,《旬報》專門印製了精美的小冊子,而岩波影院還從原作者彭見明手中買下了六個短篇的版權,與《那山那人那狗》一起出了一本日文版彭見明小說的合集,現在,這本書已經加印了五次,每次印一萬冊。
2000年10月,為了便於這部影片的推廣發行,日本方面邀請霍建起和本片的編劇思蕪女士參加東京電影節,由於霍建起當時正在加拿大參加蒙特利爾電影節,未能成行,後來是思蕪女士單獨參加了婦女論壇。2001年2月18日,日本方面正式邀請霍建起赴日本參與該片公映前的宣傳。五天的赴日時間安排得極為緊湊,除了試映會上的公開見面外,其餘四天都是重要傳媒的單獨專訪時間,每天都是上午兩個記者,下午兩個記者,非常辛苦。霍建起開玩笑說,他們似乎是在剝削我的勞動力,但是我被剝削得很愉快,因為他們已經為我的片子辛辛苦苦地做了一年的發行鋪墊,而我只做了五天而已。
2001年4月7日,《那山那人那狗》正式在岩波影院上映。作為藝術影院,它的上映方式跟主流電影鋪天蓋地的全面上映完全不同,它採用的是細水長流式,在一間100多個座位的小廳中,這部電影被安排了半年的檔期,也就是說,在半年時間內,這部影片將在這個廳中循環放映。由於反響熱烈,除了東京的岩波影院外,從今年五六月份開始,大阪、神戶、京都都開始放映這部影片,到目前為止,這部影片仍未下線,不少邊遠地區仍在要求加映。
『貳』 中國的電影在日本上映過的有那些
《功夫》 2004.10.30 東京上映
《英雄》 2003.8.16日本上映
《無極》 2006.2.11東京上映
《集結號》 2008.10.23東京上映
《東邪西毒》 1996年日本上映
《大腕》 2005.10。25日本上映
《殺破狼》 2006.3.4
《獨自等待》 2004.10.26
《三峽好人》 2008.8.18
《滿城盡帶黃金甲》 2008.4.12
《霸王別姬》 1993.10.2
《梅蘭芳》 2009.3.7
《神話》 2006.3.2
《夜宴》 2007.6.2
《頭文字D》 2005.9
《十面埋伏》 2004.8.3
《少林足球》 2002.6.1
《無間道》 2004.9.18
《如果愛》 2006。11.11
《男兒本色》 2008.8.30
《七劍》 2005.10.1
《活著》 2002.3.23
《鬼子來了》 2002.4.27
《2046》 2004.10.23
..............
以上電影在日本都有上映,但是據日本的中國電影翻譯家水野衛子認為,日本電影觀眾多為女性或是學生年齡段,所以對中國多數內容現實的影片不是很感興趣。而中國的武俠動作電影在日本比較受歡迎。並且,從總的趨勢來看,日本民眾對中國電影的關注程度已急劇增多!
我們同時還可以發現,我國的很多反映抗日戰爭的影片沒有在日本上映。這種現象應該是日本在此段歷史的認識上與我國產生的分歧造成的。
總的來說,中國電影在日本的影響力,還是略顯不足。
『叄』 日本網民熱議中國抗日電影大陸版和台灣版的區別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最近在出國的飛機上我看了8部台灣拍攝的抗日電影,看完之後作了一個對比,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異。 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多半是鄉村的抗戰,非城市正面抗戰,比如《敵後武工隊》。 而台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烈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還有《英烈千秋》(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題材。 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大陸拍的全是窮人的抗戰,比如鄉下老百姓、窮人參加革命抗戰,地主老財是漢奸。而台灣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戰,比如《梅花》,講的是紳士、大鄉紳的抗戰,家裡幾代同堂,生活很好,很體面,小孩都在國外留學等等。 而《筧橋英烈傳》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於有錢人家。國民黨在大陸代表有產階級的政權,價值體系對富人是正面的,對窮人是負面的。 第三,國恨、家仇的先後順序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多半是國恨在前,家仇在後。但在台灣電影里順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個故事的引子,而國恨是背景。比如《梅花》體現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後國恨的邏輯關系。第四,抗爭的出發點不同。大陸版本反映抗戰最主要是從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對抗出發,多從正義、侵略等角度來闡釋,而台灣版本更多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出發來闡述一種文化的抗爭。 比如《梅花》這部電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撓,喻示著中華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斷;再比如《香火》,喻示著中華民族香火不能滅、不能斷,而且要頑強地接續下去,這是一種文明、文化的抗爭。 第五,對階級和人性的處理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往往重階級性、斗爭性、反抗性,比如展現日本人的殘酷性和中國人的斗爭性。 而台灣版本著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戰過程中微妙復雜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親被日本人殺了,老大決定去從軍,臨行前他跪下來向母親辭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我要參軍」的台詞,而是很簡單地說了一句:孩兒不孝,長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應該去從軍。 老太太站在台階上送他,含著眼淚只說了一句「打贏了回來」。短短幾句話,給人心靈留下的震撼很大,因為它體現出人性及中國文化方面的頑強。 比較之後我發現,把這兩個版本合起來看應該更能反映抗戰的事實,單看哪一方面都不夠。讓我們回到歷史現場,去看歷史的另一面,看歷史被遺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蓋的那一面。
『肆』 有哪些在日本上映的中國電影
其實要說在日本市場上映的中國電影是有很多的,因為畢竟有很多小眾的院線。會上一些他們認為的文藝片或者小眾電影。以我看,要想了解一部電影的影響力還是要看票房。因為這是普羅大眾用錢來投出的選票,更具備參考價值。下面是中國電影在日本票房前20名的名單:
《赤壁(下)》2009年 55.5億
《赤壁(上)》2008年 50.5億
《英雄》2002年 40.5億
《少林寺》1979年,82年日本上映 36億
《A計劃》 1983年 31億
《龍爭虎鬥》1974年,李小龍 30億(配給16.42億)
《死亡游戲》1978年,李小龍 29億
《少林足球》2001年 28億
《十面埋伏》2004年 22億
《A計劃續集》1987年 19.1億(配給10.5億)
《警察故事》1986年 18.7億(配給10.3億)
《功夫》2004年 17億
《五福星》1983年 15億
《猛龍過江》1974年,李小龍 14億(配給7.72億)
《龍兄虎弟》1986年 13.6億(配給7.5億)
《威龍猛探》1985年 12億(配給6.6億)
《快餐車》1984年 11億
《精武門》1974年,李小龍 10.9億(配給6億)
《唐山大兄》1974年,李小龍 10.9億(配給6億)
《龍少爺》1982年 10.9億(配給6億)
第一名毫無爭議的是三國題材的《赤壁》,要知道《赤壁》在日本的票房比大陸的票房還要高。可見日本人對三國題材是有多麼的熱愛。日本對三國題材的拍攝和改變可以說是樂此不疲。有以曹操為主角的《蒼天航路》有比較正統橫山光輝的《三國志》甚至還有娘化的《一騎當千》三國的游戲更是非常的多。所以吳宇森操刀的《赤壁》在日本取得如此的成績,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伍』 日本電影韓國電影和中國電影哪個比較好看
我覺得我把韓國最近三年,各個類型片裡面的優秀代表提出來,你就知道差距在哪了。
10年之前對韓國電影的印象就是野蠻女友、色即是空。10年之後,韓國人真的是在各種類型片都有佳作,分別如下:
一.動作片
1.《大叔》 2010年
<img src="https://pic3.mg.com/50/_hd.jpg" data-rawwidth="315" data-rawheight="4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5">
返老還童是老梗兒,但是誰說老梗就不能拍出有意思的電影了?!韓國人辦到了。一個受家人嫌棄的老奶奶,在自殺未遂後神奇的返老還童,加入了孫子的樂隊,參加韓國好聲音,成為了受人的歌手,你要是以為這是部勵志片,那就錯了。韓國人在家裡最重視啥,傳統家庭倫理啊,所以這部電影的結尾,奶奶為了子孫又放棄了青春的容顏。想來,為子孫而活也是中國媽媽的心吧。電影高潮的對白:
兒子:「快走吧,不要再吃別人丟掉的東西,不要再吃發了腥味的海鮮。不要為了孩子,像奴隸一樣生活。不要找短命的丈夫,不要生像我這樣不孝的兒子。求你,快走吧……」
即將返童還老的奶奶:「即使還有來生,我也會一成不變,就這么活著。再苦再累,也不想改變,就這么活著。那樣,我才是你媽媽,你是我孩子。」
猜到了車禍這種萬年韓劇三寶,猜到了兒子最終認出母親的情節,卻依然在此刻眼角劃過熱翔。棒子的本事就在於他們真的掌握了如何把素材完整的搞出一部具有電影素質的電影。及時你知道他們馬上就要騙你的眼淚,卻依然在內心深處被他們打動,因為影像和對白的運用是誠懇而朴實的。
該片兩大亮點,女主是第一,音樂是第二。你能想像一個前年還在演初中生的小妹妹,今年已經可以演70歲的老奶奶了么,雖然有些地方處理起來還是有表演痕跡,但是那種碎嘴老奶奶的氣息真是撲面而來。網路了下,小姑娘叫沈恩京,今年已經憑借這部電影拿下韓國本土的影後。哥就大膽預測了,不要過10年,她一定能拿個國際影後,這起點,這實力,妥妥的。
由於女主返老還童後參加韓國好聲音去了,所以該片附贈好聽的歌若干首。尤其是在歌曲中穿插女主年輕時的回憶,既解釋了之前留下的疑問又推動了劇情的發展,點個贊。做個好雷鋒,下載地址在這奇怪的她 。
綜上,韓國人拍電影一如他們的外號,越來越棒了。他們的電影工業強處是創作,短板是市場,但是我們也看到,他們在利用好萊塢模式打開市場。當我們還在爭論《小時代》和《後悔無期》哪個更好時,韓國電影已經在過去兩三年裡突然爆發,甚至拍出好萊塢級別的大片,恐怕是值得中國電影人以及我們普通觀眾深思的。一部分電影觀眾比如我,經常抱怨國產片的品質太差,向那些拍出爛片的導演作鄙視狀。但反過來想想,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會有什麼樣的劇本和電影。市場是雙向調節的,如果中國電影觀眾足夠成熟的話,自然也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爛片了。
以前總覺得,棒子各種歷史胡吹,各種文化遺產炒作,很煩他們。但是這兩年看了很多韓國電影,讓我覺得,這個民族還是很可愛的。某個歷史老師說過,一個國家到底是讓人覺得可怕好呢,還是讓人覺得可愛好呢?具體可怕好還是可愛好,我也不知道。但是韓國人已經用他們的電影,改變了我對他們的一些負面看法,所以說,文化作為軟武器,還是很有效果的
希望,未來我們也能有大量好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