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藝考資訊:想考北京電影學院編導專業的同學趕緊來看看
北京電影學院編導藝考必看文藝常識基礎
電影的發明始於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辛路十四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首次公開展映,標志著電影的誕生。
盧米埃爾與梅里愛是原始電影的代表人物,盧米埃爾的《水澆園丁》與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作品。英國布萊頓學派主要人物包括阿爾伯特·史密斯、詹姆士·威廉遜等,他們的作品對電影語言的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
鮑特與《火車大劫案》是20世紀初電影技術的重要革新,他創造性地運用了鏡頭分切技術。大衛·格里菲斯對電影敘事結構的貢獻深遠,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與《黨同伐異》等經典作品。格里菲斯對電影理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對語言、寫實與剪輯的創新。
美國喜劇奠基人塞納特創立了「啟斯東風格」,查里·卓別林的《淘金記》成為其成功之作。20年代先鋒派電影探索了心理描寫、畫面造型與運動節奏,主要流派包括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與超現實主義。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如阿貝爾·甘斯、謝爾曼·杜拉克等,他們的作品具有獨特風格。
蘇聯電影學派以愛森斯坦為代表,普多夫金與杜甫仁科則在蒙太奇理論方面貢獻卓著。普多夫金的作品如《母親》與《聖彼得堡的末日》體現了現實主義創作與敘事技巧的融合。
電影時空處理方式包括「再現時空」與「再造時空」,時間蒙太奇則表現為延長與省略。1927年誕生的《爵士歌王》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
美國西部片的代表導演約翰·福特,其作品如《鐵騎》、《關山飛度》與《阿巴基炮台》等具有劃時代意義。懸念大師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以其《後窗》、《深海疑雲》與《精神變態者》等作品,創造了緊張與恐懼的氛圍。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始於1945年,羅伯托·羅西里尼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是其開山之作。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強調「還我普通人」的內容追求與「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的創作方法。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代表人物特呂弗,通過《四百下》與《槍擊鋼琴師》等作品展現了個人風格。法國「左岸派」的電影導演如阿蘭·雷乃、阿涅斯·瓦爾達等,他們的作品注重內心活動與現代主義風格。
費里尼與安東尼奧尼的電影作品如「孤獨三部曲」與「現代愛情三部曲」,英格瑪·伯格曼的《第七封印》與《野草莓》等,展示了作者電影與內省電影的特點。
新德國電影運動以奧博豪森宣言為標志,代表人物如亞歷山大·克魯格、維爾納·赫爾佐格等,通過《向昨天告別》與《鐵皮鼓》等作品,展現了對歷史與社會的深度思考。
被稱為「新德國電影奇才」的法斯賓德,以其「德國女性四部曲」與絕筆《水手奎萊爾》展現了後現代風格與敘事技巧。英國自由電影運動以卡雷爾·賴茲、托尼·理查森等人的作品,如《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與《憤怒的回顧》,反映了對現實的不滿與批判。
羅伯特·弗拉哈迪被譽為「紀錄片之父」,他的《北方的納努克》開創了非敘事電影的歷史。新好萊塢或「好萊塢文藝復興」誕生於1967年,以《邦尼和克萊徳》、《畢業生》與《酷漢盧克》為代表,標志著電影藝術的新階段。
真實電影強調使用攜帶型攝錄設備,避免先入為主的敘事線索,以直接性、共時性和逼真性為目的。斯坦利·考夫曼提出的「電影一代」概念,反映了電影藝術在20世紀的演變。
喬伊斯·伊文思被稱作「飛翔的荷蘭人」,其電影作品遍及世界各地。《公民凱恩》的挑戰性在於其多視角的現代敘事結構與對電影語言的革新,對巴贊的長鏡頭電影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
大衛·里恩與福雷德·希區柯克在電影感、敘事技巧與觀眾基礎方面有相似之處。布努艾爾的電影如《一條安達魯狗》、《黃金時代》與《被遺忘的人們》,展示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風格。
電影符號學將注意力從文本系統轉移到符碼解讀,標志著電影理論對愛森斯坦與巴贊的超越。克里斯蒂安·麥茨是構建電影符號學理論的重要人物。
讓·米特里是世界當代電影理論的開創者,其著作如《主要電影理論》對中國現代電影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經典好萊塢敘事系統的特點包括戲劇化情節、類型化人物與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好萊塢戲劇電影美學強調情節完整、人物類型化與唯美主義的審美趣味。
被稱為好萊塢「電影新生代」的喬治·魯卡斯、馬丁·西科西斯與布萊恩·德·帕爾瑪,通過作品如《THX-1138》、《憤怒的公牛》與《著裝殺人》等,推動了好萊塢電影的新發展。
世界電影理論的里程碑包括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寫實主義美學與電影符號學。安德烈·巴贊的理論強調電影的社會性,對長鏡頭與景深鏡頭的優勢有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