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擴展閱讀
為什麼電影沒有聲音 2024-11-02 13:16:32
元彬最新電影電視劇 2024-11-02 13:09:39
游戲電影音樂是什麼 2024-11-02 13:09:37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4-20 16:57:10

Ⅰ 義大利:哪些義大利電影和導演的作品是必看的

義大利電影的藝術氣質與它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瀕臨第勒尼安海、亞得里亞海、利古里亞海與伊奧尼亞海,凜冽、濃艷、溫和、平靜,不同的景觀意象賦予它不同的風貌與精神氣質。而義大利電影的輝煌,則要從台伯河(又稱特韋雷河)孕育的羅馬說起。

1905年,義大利電影人於羅馬創立電影製片廠,之後都靈、米蘭、那不勒斯、威尼斯等地也建立了小電影公司,拍攝由歷史題材和由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二戰時期,墨索里尼將電影作為一種宣傳手段,任命其子管理電影業;一些導演拒拍庸俗商業片和鼓吹法西斯思想的宣傳片,拍攝了一些只注重作品形式探索而被後世稱為「書法派」的電影,即「走形式流,要精緻」。

1945年,墨索里尼垮台,曾經孕育文藝復興的義大利正在迎接又一次重生。受戰爭重創,二戰後的義大利通貨膨脹、經濟衰退、失業率極高,人民生活貧困。電影界更是面臨資金匱乏的窘境,電影人不得不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實景拍攝;同時,他們不滿現實,渴望用電影來反映義大利的現實狀況及戰爭造成的民族悲劇,因而幾乎都有意無意地拍攝了反映戰後義大利社會問題的電影。《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就在那一年8月橫空出世,標志著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學派的誕生,亦成為義大利電影史上一座無法超越的豐碑。

‍《羅馬11時》劇照,上百名女子為應聘一個打字員職位擠在樓梯上,造成樓梯倒塌。影片真實反映了戰後義大利經濟復甦時期的社會現狀,揭露了當時嚴重的失業和貧困問題,是具有社會批判力度的傑作。

同樣取景於羅馬、表現失業困苦的名作,不能不提切薩雷·柴伐蒂尼編劇、維托里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執導、1948年上映的《偷自行車的人》:失業多時的里奇費盡千辛萬苦獲得一份張貼海報的工作,他贖回已當掉的自行車方便沿街工作,卻不想上班第一天車就被偷了。里奇和兒子尋遍羅馬大街小巷未果,最終決定「以牙還牙」,卻被當場捉住受辱。攝影機跟著里奇父子在羅馬的大街小巷中穿梭:人群擁擠的職業介紹所、破爛簡陋的工人居住區、物品堆積如山的當鋪、熙熙攘攘的自行車市場、教堂、妓院、賊窩⋯⋯電影猶如戰後義大利現實的全景畫。

Ⅱ 談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這一次讓我們談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談談羅西里尼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維斯康蒂的《沉淪》,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德·桑蒂斯的《羅馬十一時》等等,談談你的理解和感受,如何?

簡介(ZT):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興起,成為西方電影在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電影現象。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他們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歐洲電影藝術家們一樣,不顧忌傳統,富有創造性和探索精神。一批批新現實主義電影作品相繼推出,引起了世界電影的關注。他們以極為朴實、真摯和深刻的藝術影片,幾乎打動了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二個民族。事實上,影片中所表現出的戰後特定的題材和內容,也幾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然而,義大利電影藝術家們卻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來。他們緊緊地抓住了這個機遇,發展了屬於自己本民族的電影文化。同時,它也是屬於全世界的電影文化。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於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同時,他們還改變了西方電影與美國電影之間的力量的比較,並向傳統的戲劇電影挑戰,創造出更為電影化的藝術作品。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的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主義電影運動之後的,在世界電影史上所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它於世界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Ⅲ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風格電影作品是

偷自行車的人 德·西卡
羅馬,不設防城市 羅西里尼
粒粒皆辛苦
擦鞋童 維托里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
米蘭奇跡 維托里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
秘密炸彈 羅伯特·羅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
羅馬十一時 德·桑蒂斯
屋頂 德·西卡
沉淪 魯基諾·威斯康蒂
大地在波動 魯基諾·威斯康蒂
畫面與音響 魯基諾·威斯康蒂
德意志零年 羅西里尼
義大利式的結婚 德·西卡
芬齊·孔提尼家的花園 德·西卡

Ⅳ 世界電影史: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哪些特點

特點:

1、滿懷激情地揭露法西斯主義;

2、鞭撻社會的不公正現象;

3、同情普通的平凡人、小人物;

4、主張勞動群眾的社會團結。

產生背景:

新現實主義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產物,它反映了進步的電影工作者致力於民主改革的要求。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歷史,一般從1945年R.羅西里尼拍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卻早在戰爭時期便已開始,並且淵源還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文學。

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義大利人民飽經戰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不公。

Ⅳ 羅伯托 羅西里尼給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下的定義是什麼

主要是拋棄了古典主義電影的華麗,把拍攝從攝影棚移到街上,採用手持攝影,而且多採用非專業演員以及方言對白強調生活感。

Ⅵ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與傳統現實主義的區別

二戰戰敗國的義大利,戰後社會一片動亂,人民在極度貧困和絕望中掙扎,它既是法西斯政權所造成的巨大社會災難,又是戰後重建百廢待興、極端缺乏資金的社會現實。面對這樣的社會災難和現實,一群經過反法西斯斗爭洗禮的年輕電影藝術家,以爭取社會進步、民主、平等為思想旗幟,把自己的藝術目光從形式主義轉為現實主義,以忠實地反映歷史的真實與面臨的現實為藝術綱領,創造了一批極為朴實、真摯、深刻的藝術影片,吸引了世界各國影人的側目,並在世界影史上留下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些年輕的電影藝術家身上強大的社會責任感——一種直面社會現實、直擊社會現實的電影意識,與他們參與反法西斯斗爭的生命體驗,使得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從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特徵,這意味著他們不光要記錄現實,更要嘗試干預現實、對話現實。這也再次凸顯和標識了電影藝術的另外一個面相——電影膠片的記錄功能和電影藝術與社會現實的對話功能——一種帶領我們尋找一種直面現實,並試圖在現實當中突圍,嘗試重新建立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連接的別樣的修復功能。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另一個不期然的社會效應,就是在起始之初,大概不會想到它會引發一個延續數十年的全球電影運動,這其中包括後來的法國新浪潮和德國新電影運動等著名電影藝術運動,這些發生於歐洲各國的電影藝術運動使得歐洲藝術電影成了能與美國好萊塢並置的坐標系列,並由此形成能與奧斯卡抗衡,但是完全不同評價機制的歐洲藝術電影節。
作為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理論奠基人,著名新現實主義電影編劇柴伐梯尼就說過,新現實主義最突出的特徵及其最重要的新意就在於它證實了一部影片並不一定需要有一個「故事」,即一種根據傳統臆造的故事;新現實主義的最大努力就表現在它盡可能使敘事淺顯,講得盡可能簡明。總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種實錄,一種記錄精神。」在闡明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的同時,柴伐梯尼也從理論上為這一學派辯護。他把新現實主義電影視為一種(現實的)實錄。因為他認為"生活就是藝術。"他說過:街頭巷尾,日常瑣事充滿著感人事件,只要你悉心去注意,你就能找到藝術。"
顯然,柴伐梯尼是不主張對生活進行歸納、綜合和提高後作為一種生活的本質去表現的,而只是局限在對生活現象的羅列,這種創作方法很多是屬於自然主義的。這可從他的《偷自行車的人》、《溫培爾托一D》、《米蘭的奇跡》等影片看出來。但是,應該承認,新現實主義電影及其主張的這種「生活即。

Ⅶ 什麼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對世界電影美學及電影拍攝實踐具有重要意義,成為西方電影在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電影現象。

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他們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歐洲電影藝術家們一樣,不顧忌傳統,富有創造性和探索精神。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美學特徵: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的形成受到了文學、繪畫、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影響,並且這種影響不僅源自本土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有其它國家藝術思潮的侵蝕。

首先,義大利自身的藝術傳統不容忽視。從但丁、薄伽丘和文藝復興三傑到巴洛克時期的卡拉瓦喬、卡諾瓦;再到十九世紀後期維爾加,以及接受了其思想的馬斯卡尼、普契尼等歌劇家,現實主義在義大利擁有極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其次,三十年代的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的導演也對新現實主義的創作者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德·西卡和羅西里尼都曾公開表達過對雷內·克萊爾的敬仰;維斯康蒂給讓·雷諾阿的短片《鄉間一日》(Partie de campagne, 1936)做過助理。

安東尼奧尼也曾在馬塞爾·卡內《夜間來客》(Les Visiteurs Soir, 1942)的片場擔任過職務;翁貝托·巴巴羅更是在評論中將維斯康蒂的《沉淪》同《霧碼頭》(Le Quai des Brumes, 1938)相提並論。

Ⅷ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原則是什麼

抵抗運動和義大利解放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電影創作,提供了最初的主要的題材。因為,解放對於義大利人「並非意味著恢復不久以前的自由,而是意味著政治革命、盟軍佔領、經濟與社會的.動盪。此外,解放的進程是緩慢的,經歷著延綿無盡的歲月。它深刻地影響了義大利的經濟、社會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時,也必然影響到文藝創作。義大利電影的創作,正如我們在前面曾經講到的那樣,是所有藝術中最為迅速地作出反映的一種藝術。因此,新現實主義的美學價值便首先表現在他們的題材、內容上。對於這一點《大英網路全書·電影藝術部分》也d曾作了具體的分析,並提出了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主要表現了人類對於生存的四個基本問題的思考:1、反對戰爭,以及侵入他們國家的那種致命的政治混亂;2、反對飢餓;3、反對貧困和失業所造成的困境;4、反對家庭解體和墮落。由於新現實主義是關於這樣一些內容的表現和對於諸方面問題的思考,因而也就決定了它的影片的風格與形態。這便使得新現實主義電影與占據世界銀幕的好萊塢電影形成了鮮明的比較:新現實主義強調貧困,而不是好萊塢影片的魅力;強調醜陋的貧民茅棚,而不是潔凈的時髦公寓;強調表現普通人、世俗無禮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紳士等等。新現實主義因此強調了那個不公正的社會結構,以及被那個社會所扭曲了的人的基本關系。新現實主義賦予影片以深刻的現實意義,並同時在與好萊塢電影市場的抗衡中,以一種藝術影片,贏得了那一時期具有審美能力和具有道德修養的人,以及更為廣泛的觀賞者們的興趣。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形式特徵:

一、紀錄性

新現實主義的電影藝術家們,對於現實的密切關注,並在電影作品中忠實於真實事件與人物的再現,使文學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聞報道的實際生活的敘事狀態之中。《偷自行車的人》和《羅馬十一時》都是這方面最為突出的例子。而《羅馬十一時》一片由於有了新聞記者在敘事上的參與,而更像是一部新聞工作者的一次報道。

義大利電影工作者的攝影機也如同「新聞片攝影機的人性,它與手和眼密不可分,幾乎與人體等同,隨時配合攝影師的注意力」。客觀的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的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
一。巴贊稱新現實主義的影片的紀錄性,具有極為特殊的美學價值。

二、實景拍攝

這是新現實主義「紀錄性」的一部分體現。這樣一種拍攝方法,將真實的社會環境與人物的命運在視象上緊密地結合起來。新現實主義電影工作者的口號是:將攝影機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實際空間中進行拍攝。而在此之中,攝影機跟隨著人物在實際空間中的運動,正是電影在空間觀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傳統的場面調度的觀念隨之消失,而使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的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出來。同時,實景拍攝也避免了隸屬於舞台觀念的戲劇性用光,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攝影師 fl、]更多地採用了自然光。

三、長鏡頭的運用

在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中,長鏡頭的運用作為表現空間真實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與風格的獨特作用。這種沒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視覺處理,似乎使每一個鏡頭都成為完整的一段。這既體現了創作者忠實於自然的客觀性,又使影片獲得了現實真實的透明性,最終消失了自我的主觀性。巴贊曾提出。:「電影的特性,暫就其純粹狀態而言,僅僅在於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從這個意義上講,新現實主義對於長鏡頭的運用,在空間觀念上是符合巴贊所下的定義,是符合電影特性的。

四、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在新現實主義的許多代表作品中,的確都運用了非職業演員的表演。然而,巴贊在進行深入的分析中提出,非職業演員的運用,並非是新現實主義的貢獻,早在《戰艦波將金號》中,群眾演員就代替了大明星。同時,巴贊還談到:「從電影史上看,不用職業演員這種作法不能說明社會現實主義電影的特徵,也不能說明當代義大利流派的特徵;對明星原則的否定,一視同仁地使用職業演員和臨時演員,這才確實是他們的特點。這里重要的是避免職業演員的角色類型固定化:他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不應當為觀眾造成先入為主的概念」。而新現實主義將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的混用,使演員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這種結果才「必然能夠獲得義大利電影的絕妙的真實性」。

五、結構形式

勞遜曾談到2「由於新現實主義的基本概念是簡單的,因此最優秀的新現實主義的影片的結構也是簡單和動人的」。新現實主義電影製作者,追求一種朴實無華的結構形式。他們不使用什麼倒敘、閃回等,那樣一些令人費解的結構形式,而是選擇了一種最為簡單、最為鮮明、最為直觀的結構形式,其結果也是一種最為清晰、最為自然、最為充實的結構形式。這同樣是影片的紀錄風格所決定時,正如柴伐梯尼所倡導的那樣:新現實主義的影片要從素材本身產生結構。

六、地方方言的運用

這一點在我們譯制出來的影片當中是聽不出來的。但這卻是新現實主義追求紀錄和寫實主義的一部分,是受到了愛德華多·德·菲利浦的方言戲劇和維爾加的影響。同時,也是民族電影追求聲音效果表現的極為突出的一種手段。在這種方言的處理上,新現實主義製作者是很注重分寸的,他們既保持地方方言的特點,又盡可能地使人們聽得懂。

Ⅸ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主張、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長鏡頭、景深鏡頭的運用每個鏡頭成為完整一段,體現創作者忠於自然的客觀性,體現巴贊「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觀點。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羅伯特·羅西里尼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譽為"戰爭三部曲",標志著新現實主義進入全盛期,《義大利萬歲》。

2.維斯坎迪:

《沉淪》、《大地在波動》、《受苦的人們》

3.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溫別爾托·D》

4.德桑蒂斯:

《羅馬十一時》

(9)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電影運動後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義大利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變西方與美國電影力量對比,並向傳統戲劇電影挑戰,創造更為電影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Ⅹ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由誰提出,有什麼流派

在二戰後期的廢墟上誕生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其實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徵。其美學主張受到了蘇聯電影和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其實踐可能又涉及到手提攝影機的出現,而對它產生最為直接影響的因素,卻是莫索里尼時代粉飾太平的影片創作。作為對虛假現實的一種撥亂反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以一種近乎紀錄性的真實,為義大利保留了一段真誠的影像檔案。「事實上,影片中所表現出的戰後特定的題材和內容,也幾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然而,義大利電影藝術家們卻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來。他們緊緊地抓住了這個機遇,發展了屬於自己本民族的電影文化。」為義大利取得榮譽並將自己和作品永遠的銘刻在電影殿堂之上的,有如下的名字:羅西里尼拍攝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維斯康蒂拍攝的《大地在波動》(1947年);德,西卡拍攝的《偷自行車的人》(1948年);以及德·桑蒂斯的《羅馬十一時》(1951年)等等。
德,西卡拍攝的《偷自行車的人》(1948年)是根據一則真實的新聞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在新聞中,兩父子在街頭忙碌奔波24個小時,只為自己尋找失去的一輛自行車。而改變成的電影,保留了這一基本事實,卻又在更大的范圍內融合了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現實,比如宗教在人們心中的寄託和現實中的無效,比如大街上都是為生計奔波的人群寫生,又如新的社會秩序建立之前的混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