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哪些電影裡面配樂使用了貝多芬的交響曲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中間天黑的時候男主打開了收音機,裡面播放的是貝多芬第七交響曲著名的第二樂章,然後在爐火的映襯下,大家在低沉有力的樂聲中繼續聊天、探討男主的身世。
我對這部電影有很大怨念的一大原因就是男主在這個樂章馬上播放到高潮部分的時候把收音機掐掉了。。知道那種強迫症的痛苦么。。真是心塞塞到電影結束。。
《交響情人夢》電視劇+電影。還有就是《王的演講》,英國國王二戰前發表講話動員國民跟納粹斗爭,背景音樂配貝多芬的皇帝琴協奏曲。。。(別扭死我)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他是一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的人。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一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後倍受生活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貝多芬是7個孩子中的第2個,因長兄夭折而亡,貝多芬因此成為了長子。在大部分時間里,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從沒對家庭和和氣氣過,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還把自己的名字給了他。但是當小貝多芬3歲生日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鋼琴前讓他在那裡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
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不久一個沒什麼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裡。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里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床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個神童父親,於是謊報了他的年齡。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養出來的神童,盡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像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嘆。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台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後,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贊!」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後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音樂神童
他的母親第一次嫁給一個男僕,喪夫後,改嫁給貝多芬的父親。這種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從小就有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像莫扎特那樣的音樂神童的願望,於是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他打罵貝多芬迫使貝多芬從四歲起就整天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八歲時的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八歲時貝多芬首次登台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扎特。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凌亂和沒有系統的。
學藝
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拜師於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擔任了管風琴師尼福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尼福學習音樂。尼福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尼福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尼福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剛開始的時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並讓他演奏音樂,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里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鄣幕--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爾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
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准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後,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貝多芬熱愛練習鋼琴但是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的心無時不充滿熱情,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與比他小十四歲的朱列塔圭恰迪爾墜入愛河,可是不幸的是因為門第的鴻溝迫使兩人分手。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後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月光奏鳴曲》中。但一年以後也就是到了1802年時朱列塔圭恰迪爾已另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並在家庭的驅使下於1803年和他結了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曾寫下遺書。[3]
❷ 哪些電影中出現過文藝復興時期音樂
摘要 :
❸ 電影《勇闖奪命島》中的背景音樂是什麼名字
問題中講述的是《勇闖奪命島》原聲中的《Rock House Jail》一曲。
負責《勇闖奪命島》音樂的是曾經給《獅子王》、《斷箭》配樂的漢斯·季默。在電子合成器和傳統器樂的結合上,屢次展現令人震撼的個人風格,特別是在動作電影配樂方面,他獨特的音樂型式已經蔚為風尚,揉合了電子樂的炫麗緊湊,和交響樂的磅礴氣魄。
《勇闖奪命島》原聲包括:
1.Hummell Gets the Rockets(漢默獲取火箭)
2.Rock House Jail(搖滾監獄之家)
3.Jade(玉)
4.In the Tunnels(隧道之中)
5.Mason's Walk (梅森的行走)
6.Rocket Away(火箭發射)
7.Fort Walton(沃爾頓堡)
8.The Chase(追擊)
(3)最新樂派電影擴展閱讀
《勇闖奪命島》的原聲歌曲製作者是漢斯·季默
漢斯·季默(Hans Zimmer)是音樂家、電影配樂家、作曲家,1957年9月12日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
漢斯·季默是一位多產的電影配樂家,在邁入好萊塢後的作品中,無論是對新音色的探索、還是對音樂技術的開發應用,都走在前沿;他開拓性的促成了電子樂和交響樂的結合,推動了好萊塢音樂的轉型;同時他又能把全世界各處具有民族色彩的音樂元素和西方古典樂派融合.
❹ 詹妮弗的肉體我看過了但不是特別懂電影意思,誰給講一下劇情
沒什麼看不懂。
就是電影裡面的珍妮弗被幾個樂隊的人綁架去做了一個「撒旦獻祭處女」的儀式,當然那幾個樂隊的人也許認為這樣做能得到撒旦的魔力。因為有種樂派叫做「撒旦派」是魔鬼風格類的樂派。結果導致珍妮弗成了真正的魔鬼,並開始到處害人。
這部電影就是為梅根•福克斯賣肉的電影。
像這種充斥的性的商業小本片就這樣。
PS:關於裡面給撒旦獻處女的故事,應該是編劇瞎編的。
因為在各類《聖經》或是《撒旦經》並沒有這種傳說。
在說撒旦是墮落天使,沒必要有獻祭處女這樣的庸俗規定。
❺ 鋼琴曲 tears 在哪部電影里出現過
梶浦由記 Yuki kajiura
檔案PROFILE
生日:8月6日,獅子座
居住地:東京
使用計算機:MAC三台
興趣:聽音樂 、寫作、讀書、睡覺、吃飯……
所屬:(株)スペ–スクラフトズロデュ–ス音樂事業部
地址:107-0062 港區南青山2-6-18
電話:03-3796-8650
擔當:森 康哲 [email protected]
作品列表DISCOGRAPHY
【電影作品】
東京兄妹 1995
RUBY FRUIT 1995
Rainbow 1999
BOOGIE POP and OTHERS 2000
MOON 2000
【動畫作品】
新橙路?那年夏天的故事 MOVIE 1996
eat-man TV 1997
noir TV 2001
Aquarianage TV 2002
.hack//SIGN TV 2002
.hack//Liminality OVA 2002
Petit Cossette OVA 2004
Madlax TV 2004
【游戲作品】
雙面女郎 PS 1998
めぐり愛して PS 1999
BLOOD the Last Vampire PS2 2000
Xenosga Episode Ⅱ PS2 2004
【音樂演出】
Sakura-Wars 1998
Fine 1998
FUNK-a-STEP 1998
FUNK-a-STEPⅡ 1999
Christmas Juliette 1999,2000
High-School Revolution 2000
Christmas Juliette 2000
Shooting-Srar- Lullaby 2001
Love』s Labour』s Lost/SET 2002
【個人專輯】
Fiction
《瞳の欠片》 (瞳孔中的碎片) TV動畫『MADLAX』OP 4』06
作詞、作曲、編曲:尾浦由記
演唱:Flction Junction YUUKA(南里郁香)
《I』m Here》 (我在這里) TV動畫『MADLAX』插曲 5』03
作詞、作曲、編曲:尾浦由記
演唱:Flction Junction YUUKA(南里郁香)
《Chole》 (克洛耶的主題) TV動畫『Noir』BGM 2』26
作曲:尾浦由記
《OPEN YOUR HEART》 (打開心扉) TV動畫『駭客時空』插曲 4』38
作詞、作曲:尾浦由記 編曲:Tonny Volante
演唱:Emily Bindiger
一首傾注了尾浦內心世界真摯感情的歌曲,但在作出曲子後,她卻覺得找不到合適的人來唱。直到找到了Emily Bindiger。她是一位住在紐約的歌手以及作曲家,在非百老匯音樂劇以及影視作曲等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經驗。對於尾浦來說,由Emily Bindiger演唱的這首『駭客時空』插曲可算是完成了她的一個心願。
《Jr.》 PS2游戲『XenosagaⅡ 善惡之彼岸』未收錄曲 3』26
作詞、作曲、編曲:尾浦由記
演唱:Margaret Dorn
未收錄的《Jr.》,作為Jr的theme之一,未沿襲尾浦得意的濃烈FOLK路線的其餘幾曲相比差別明顯,主要是在演唱方式何部分旋律上吸納了西亞元素之故,這點在她以往的配樂中確是較為少見的。不過中盤依舊是招牌風格的小提琴華彩段,吉他的彈奏也一如既往的華麗。歌詞部分是在這次的EP2中廣為使用的造語,至於演唱者Margaret Dorn,並非以往那種貝田風味的女生SOLO——而是有著特別的渾厚之惑,這在Ending Theme中能有更深的體會。
《Canta Per Me》 (為我唱歌) TV動畫『Noir』插曲 3』11
作詞、作曲:尾浦由記 編曲:Takashi Koiwa
演唱:Deb Lyons
《Eatman的主題》 TV動畫『Eatman』BGM 2』06
作曲:尾浦由記
《a stray child》 (迷途的小孩) TV動畫『駭客時空』插曲 2』49
作詞、作曲、編曲:尾浦由記
演唱:Emily Bindiger
《key of the twilight》 (黃昏的鑰匙) TV動畫『駭客時空』插曲 3』49
作詞、作曲:尾浦由記 編曲:Hitoshi Konno
演唱:Emily Bindiger
《優しい夜明け》 (溫柔的黎明) TV動畫『駭客時空』ED 5』10
作詞、作曲、編曲:尾浦由記
演唱:SEE-SAW
《corsican corridor》 (科西嘉走廊) TV動畫『Noir』BGM 3』49
作曲:尾浦由記
《liminality》 (限界) OVA動畫『.Hack//liminality』插曲 4』16
作詞、作曲、編曲:尾浦由記
演唱:笠原由里
《Sweet Song》 (甜蜜的歌) PS2游戲『XenosagaⅡ 善惡之彼岸』ED 5』33
作詞、作曲、編曲:尾浦由記
演唱:Margaret Dorn
《Fiction》 (幻想) 專輯『Fiction』主打歌 4』08
作詞、作曲:尾浦由記 編曲:Tonny Volante
演唱:Emily Bindiger
『Fiction』,收錄在尾浦由記2004年生日首發的個人album『Fiction』當中,是這張專輯中為數不多的新曲之一。對於這一曲,感覺上源自『NOIR~黑の中の白~』的風格,距日後的.Hack和現今的MADLAX路線還有一段距離。Fiction——含有「虛構編造」之意,尾浦本人曾今說過:「……覺得這就像是沉迷於風中般的,只有人類才敢於製造岀的詞彙,是『僅限於出生於人手中的虛擬產物』。所謂的音樂、書本、繪畫,原本也都是架空虛構的世界,認為製造的產物。在各種美好的虛構世界中彷徨時,我感到十分幸福。」——個人風格可見一斑。
《Kyosuke No.1》 (恭介) 劇場版動畫『新橙路?那個夏天的故事』
作曲:尾浦由記
同她如今的曲風相比,已經找不到太多的相似了
1992年10月,尾浦由記作為樂隊See-Saw的鍵盤手而在FUNHOUSE出道。這個由她的高中好友西岡由記子擔當貝司手,石川知亞紀主唱的三人組合,在學生時代他們便在一起表演、學習和創作時結下了交情和末期。94年西岡由紀子退出之前,尾浦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樂隊活動上。次年,她開始為電影、CM作曲,工作范圍很快擴大到動化、游戲和音樂劇.
尾浦由記因[NOIR]成名後,人們才意識到某些熟悉動人的音樂是她的作品,比如[新橙路-那年的夏天]音樂專集中表達出那種無法抑制的思戀的鋼琴曲[恭介NO.1]
接近十年在音樂圈內的經驗和技巧成長奠定了2001年尾浦由記負責的[NOIR]音樂的成功。動化監督真下耕一似乎並不介意配樂超越畫面劇情的地位,給予尾浦極大的發揮餘地,於是[NOIR]精緻的音樂比低成本製作粗糙的動畫更出風頭。加上音樂配合故事本身的異域風情。美女殺手、黑手黨、極端的世界觀這些一般動畫題材中少有的元素,戰線出獨樹一幟的風格。尾浦由記是擺弄鍵盤器出身,大學里接觸輕音樂較多,自然擅長用電子樂器製造不同的音響效。除了在之前的音樂經歷中的鍛煉學習,她的閱讀愛好也是他揣摩義大利、拉丁民族音樂的途徑。
尾浦由記的音樂樂風大約可以規劃為newage(新紀元)和wold音樂類型中。[NOIR OST1]中一曲[shispering hills],管樂蕭蕭,背景女聲模糊隱約的吟唱,以及前後應和的一聲聲嘶吼,自然把那種義大利沙漠平原遼遠、艷陽高照的意境淋漓盡致的顯現配合著觀眾看動畫的視覺印象。這種在[NOIR]系列音樂中多見的利用電子和沖音效,如使用迴音、電子樂的回響以及利用其它空間創造出來的聲響,營造優美舒緩的曲風。模擬幻化的空間質感就是newage樂派的基本技巧手段。
wold音樂簡單的是對不屬於北美或英國地域的民間音樂素材進行采樣,比如非洲,中亞,東歐,地中海地區,通過技巧改良或者加重節奏而融合在其中的音樂風格。[NOIR]中義大利傳統七弦琴、手風琴光彩四溢的表演我們已經耳熟能詳。主打樂器之一小提琴同時可以聯繫到天才小提琴家輩出的義大利樂。而且回溯到1600年前的義大利巴洛克風格時期,這種音樂形式打破舊式復調音樂的格式,乃以一種音調占據統治地位,輔助低音伴奏(持續低音)的運用。相應的,尾浦由記常用的炫酷形式。一首義大利歌曲[Salva Nos](拯救我們)是急促的扣人心弦的節奏一開始還真令人想不到那是一首安魂聖曲。歌手貝田由里子在相似場景響起的另一首cantaper me里的聲音比前者中庄嚴肅穆的音調甜美柔和了許多。那時間,霧香和瀟灑自如的動作對比敵人的「凄慘」下場形成巨大的反差就是音樂幫助傳達的意味.
尾浦由記音樂的三大特點:各種民族音樂元素的色彩渲染,炫音節奏感帶動聽眾情緒,如流行音樂一樣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所以她的音樂往往給人留下強烈的第一印象。在形成這種使他脫穎而出的風格後,尾浦由記使是沿襲此路繼續深化發掘.
02年,根據卡片游戲改編的動畫[Aquarian Age](寶瓶世紀)製作播出,尾浦由記獨立打造的音樂再次登場。美少女、戰斗、迷惑的情感是與[NOIR]設定的交集,片中玄幻文明世界帶來的神秘感都給尾浦由記風格發揮的便利。
其中主力是女聲德語合唱或者小提琴,緊張的電子節拍,不協和的混音伴奏。尾浦由記特別創作的幾首鋼琴獨奏抒情小曲[JUST YOU] [TEARS] [SWEETEST SMILE] 明亮溫暖的琴鍵音色在那種環境下越發顯得溫柔動人,並且喚起FANS們對[恭介NO.1]的記憶.
動畫中男主角響太身為一與同學組成的樂隊主唱,尾浦由記便迎合著做出好幾首一般意義上的流行樂配曲。例如[SIGHT-READ]就是使用簡單的幾人組合的流行樂隊的常備樂器,電吉他,貝斯,打擊鼓,旋律和樂器的變換輕松活潑,這些對於早有組隊和創作經驗的尾浦不在話下.
縱觀比較[NOIR]和[Aquarian Age ]兩部動畫音樂,尾浦由記的音樂風貌在前者呈現端倪,後者說明她的風格業已成型。例如這個常用手法,在主調音樂的基礎上,用打擊節奏鼓動起氣勢,人聲或者合成的和聲營造氣憤,樂曲旋律一般是單線發展,起結構上並不復雜,但諸多器樂音色的交換使用在表面華麗的視聽效果上十分到位。尾浦由記所走的音樂路線,既有一般人熟悉的手法印象,又不乏新奇的元素以及動感節奏迎合時代氣象,這些使她的作品能博得多向流行樂靠攏的青年人的喜愛。
02年接踵而至的動畫[HACK//SIGN]把尾浦由記的聲名推向[NOIR]以後的第2個高峰。監督真下耕一和尾浦由記的第2次合作,仍是放手讓她自由演繹.
尾浦由記在前面的既成基礎上再努力引進新的風味,也做了些小突破。
早在97年的橙路劇場版《重回那一年的夏天》,尾浦由紀就以精湛的演出博得業界的好評,一曲《恭介NO1》以其極其優美流暢的鋼琴旋律打動無數觀眾,其旋律間訴說的動人傳奇,至今仍被人奉為動漫音樂史上的不朽經典,99年擔任《EAT MAN》的音樂製作後,其風格逐漸成型,而帶有濃郁歐洲民樂風格和古典樂風的《NOIR OST》則徹底地展現出尾浦由紀的音樂才華。在這個每年都有大量傑出音樂作品問世的年代,《NOIR OST》能夠創下一個罕見的銷售奇跡並且被業界一致評為動漫音樂史上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可見尾浦由紀的厲害之處。《NOIR》這部片子中陰暗的氣氛,耍酷的鏡頭,黑色的主調,朦朧簡約的畫面,完全被尾浦由紀用音樂烘托出來,這種極其和諧的天作之合在動畫界包括影視界中絕對堪稱一絕。(不過這是不是湊巧的就不好說了呵呵……)而尾浦由紀擅長的音樂風格和她在古典音樂方面的深厚造詣,則是創造《NOIR》奇跡的基石,要問尾浦由紀到底有多厲害,這一切都在偉大的《Le grand retour》(格蘭瑞特,即《NOIR》中的「庄園」)中體現.
OST2的第一首,故事20話出現的《Le grand retour》,是一首典型的,起-轉-再現三段式的,帶有古典風格,歐洲民族音樂韻味旋律加上現代音樂的混音手法的NEWAGE音樂。顧名思義,就是「庄園」的主題旋律。《NOIR》中的「庄園」位於法國和西班牙交界的邊境中的一個封閉的山區中,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在流逝的時間長河中中保存下來的聖地」。這首曲子以動漫音樂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氣給我們描繪這這一主題,其大氣不是通過傳統的大規模的,以大型樂隊演奏來渲染氣勢的手法,而是僅僅一個小樂團,以NEWAGE音樂的方式,通過其獨特的樂器搭配,風笛的高遠嘹亮,小提琴的憂郁深沉和電聲樂器的渾厚神秘之間的強烈反差,以整體的音效跨度來營造其聽覺沖擊力。其大氣的主題讓人感覺不僅僅是「庄園」的偉大,開始的那段高揚的風笛給人一種飛揚豪邁的感覺,彷彿置身於廣袤的中歐大陸中,其撲面而來的風景是何等的綺麗,中途的轉折和結尾的再現則給我們敘述了滄海桑田的千年變遷,而沉穩的電子背景音樂又讓人感受到一種塌實厚重又深沉的感覺,最後極其高亢的結尾又代表了「復興」。這不禁讓人對「庄園」的偉大深邃感到由衷的敬畏,那就是《庄園》的魔力所在.
然而這首短短的6分24秒的音樂卻從頭到尾卻充斥著暴風驟雨般的連續不斷的極有力度的起伏與高潮,感覺不像標準的慢節奏的NEWAGE風景主題音樂那般簡單。我們結合一下《NOIR》的劇情看看還能發現什麼:在故事20話的開頭,克洛維吵著要阿爾蒂拉給她講故事否則睡不著覺,阿爾蒂拉講了那段講了許多遍卻首次全文展現給觀眾的「故事」,全文如下:
事情發生在十世紀末
圍繞著權力的罪惡陰謀,殺了許多人,包括老人,小孩
非常不人道的殘暴行為,人們親眼目睹到這樣的謊言
有些人在這樣殘酷的煉獄中活了下來,他們領悟到了:
人們的放盪不羈,讓這個世界經常處於邪惡與絕望中
倖存下來的人們發誓,要對這個世界復仇,解救飽受虐待和摧殘的弱者
讓正義長存於世間,發誓絕對保密與效忠……
在這段話後,《Le grant retour》的壯闊旋律響起了。在開頭那段鼓點子響起之時,畫面上就下起了暴雨,滲透進紅色的土地匯成江河,然後「索爾達之血將滲透荒野,流入大海,締結盟約的人們,遍布世界各地,隱居在社會的背後……」這不就是索爾達的發展歷史嗎!《庄園》剛開始的的那段高亢的風笛和其營造的如同朝陽般朝氣蓬勃的旋律,不就是描繪索爾達「滲透荒野,流入大海」的壯闊場景的嗎?從上面的那段「故事」中,我們可以結合真實的歷史聯想一下,在十世紀時,正是歐洲大陸最黑暗的時期,整個大陸籠罩在教會統治的白色恐怖中,而索爾達扮演著「解救飽受虐待和摧殘的弱者」的光輝一面,然而,這段蓬勃的快板僅持續了兩分鍾多一點,隨即轉入沉重壓抑的第二段中:當索爾達之血滲透荒野,流入大海,滲透向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時,每一個毛孔都流著血和骯臟的東西,每一步的擴張都充滿著殺戮和令人發指的罪惡。這是這種殘暴的「正義」不可避免的黑暗。盡管在這首《庄園》中描繪了索爾達的光輝,但是索爾達的黑暗不僅表現在音樂第二段的低潮中,而且更多地表現在《NOIR》的大多數劇情中,為了「讓正義長存於世間」,就要進行恐怖的高壓統治與屍積如山,血流成河的殺戮,第二段中的那段小高潮不正是「殺戮」之主題嗎?在這段冷酷的電子提琴聲為主旋律配合勁暴的背景音樂的小高潮響起時,畫面中出現了一個讓所有觀眾感到震撼的場景:一個衣衫破爛灰頭土臉的小女孩,拖著個破爛的布偶,赤腳蹣跚在戰火的廢墟中(其實就是小時候的阿爾蒂拉)其哀怨的眼神,彷彿傾訴著這世間的一切罪惡。這便是阿爾蒂拉萌發「如果愛可以殺死一個人,那麼仇恨就可以拯救人」變態哲學的根源吧
在前面的小高潮結束後,那一段全曲唯一的鋼琴獨奏正如片中阿爾蒂拉的那段獨白,又是一個偉大的開始:阿爾蒂的偉大的理想。如今的索爾達又是一潭死水,作為索爾達中激進派的阿爾蒂拉渴望復興。阿爾蒂拉希望通過讓傳說中的殺戮之天使,死神的左右手--NOIR復活來達到其控制索爾達,藉此來來掀起一場波瀾壯闊的革命,重現歷史,讓時光倒流,重新實現十世紀時偉大的開端和曾經的輝煌。再現部明顯地表達了著一主題,這段作為開頭那段的變奏,擁有比之前更高揚的旋律,更活躍的節奏,擁有更強大的感染力,描繪著「復興」之後更美好的前景。最後,全曲在轟轟烈烈的結尾中結束了,其「理想」主題之大氣,令我深深的為之震撼……◎復活城&貓咪 版權所有,拒絕轉載◎vR4rT3t4xD
在NOIR們跟隨著「路標」踏上聖地時,響起的《庄園》之主旋律,正是反映「grand retour」英文原意,「偉大的巡禮」這一主題啊。阿爾蒂拉所說的「樹苗要經常地給予陽光和水分」,而「陽光和水分」卻是殘酷的試煉,通篇伴隨著NOIR們的殺戮,不就是第一段中所表達的嗎?這個如同朝陽般的旋律讓人的感覺沒有平凡的單純,卻帶有一絲的凝重,這在尾浦由紀的獨特風格的旋律中得到體現,體現一種殘酷之美,而且這么大氣的「試煉」,不就正是NOIR「人中之人,愛中之愛,罪中之罪」的高貴么?第二段則沉重壓抑地表達著黑暗和宿命,不就是NOIR們反抗宿命的真實寫照么?而一切時機成熟之後,NOIR們接受洗禮成為真正的NOIR,則是這「偉大的巡禮」的結束,這個更為大氣的輪回給我們展現一個全新的開始,阿爾蒂拉偉大理想的真正開始……
不論是阿爾蒂拉的偉大理想,還是女主人公對命運的反抗,這個「光明最終戰勝黑暗」的《NOIR》最高之主題都在這首偉大的《Le grant retour》中的再現部高潮中體現了。兩條劇情線路的兩個關鍵人物,阿爾蒂拉和米雷優·布克的最終理想都是沖破黑暗得到陽光的洗禮啊。盡管兩個人的「光明」相互矛盾著,但是這首曲子在壓抑之後激烈迸發出的「光明」卻不忍讓人聯想到這兩個人的共性。那「光明」,便是《NOIR》最後最感人,最激動人心,最讓人震撼的最積極的精髓啊。
對於這6分24秒的震撼,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這首蘊涵著「庄園」,「索爾達」「理想」「偉大的巡禮」「光明」五個主題的《Le grand retour》絕對是是動漫音樂史上最有藝術成就的作品之一,通過短短數分鍾的蘊釀,把一個宏偉的畫卷和復雜深刻的主題表現出來,由此可見尾浦由紀在古典音樂上的深厚功力。另外,在《NOIR》的其他音樂中,我們仍然可以享受到尾浦由紀帶給我們的聽覺享受和心靈震撼:記得OST2的最後一首,故事21話中,當真相大白時,米雷優心中友情與仇恨激烈地碰撞著卻不知所為時,霧香承受著強烈自責被折磨得崩潰時,在哭泣的天空中冥冥響起的《indio》(註:indio的意思是舊時非洲殖民地土著的蔑稱,即代表被奴役被壓迫者)通過極其煽情的演出,教堂音樂式的詠唱,加強了悲劇效果,這個我們可以在日後著名的《曉之車》上發現著首歌的影子。這種在音樂中注入大量個人情感來表達主題,可以算是尾浦由紀的一大長處吧。《NOIR》中最著名的BGM《Canta per me》則是典型的意識流作品,這曲子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對殺戮者的控訴和對被殺戮者的同情,成功地加強了黑色氣氛的感染力,相對地《Salva nos》則通過對殺手二人組的主觀描寫,把整個撕殺的場景和氣氛直接表現出來;《Corsicon Corridor》(科西嘉走廊)是《NOIR》中最成功的場景音樂,通過躍動的,帶有濃郁異域風情的旋律描繪科西嘉島上奇麗的景色的同時,表達出極其陰森恐怖氣氛的配樂又把的其中的黑暗表現出來,讓人聯想起曾經的白色恐怖,影射著神秘與血光交織的黑暗中激烈撕殺場景,不禁讓人聯想到布克家族慘遭滅門的悲慘記憶和「印第卡畢雷」,這首曲子可以算是《NOIR》中渲染陰森恐怖氣氛最到位的橋段,完全把「充滿死亡氣息的零度空間」的感覺表現出來了;《Lullaby》是一首慰濟黑暗中的靈魂的安息曲,在劇中是作為克洛維的搖籃曲的,然而這首溫暖可人的搖籃曲卻完全不會讓人聯想起任何邪惡的陰謀或克洛維悲慘的命運,完全就如同聖母一般,表達了一種偉大無私的母愛,讓人看到阿爾蒂拉溫柔的一面;《Solitude by the window》和《romance》這兩首曲子則表達了《NOIR》黑暗中陽光的一面,前者用散發著濃郁法國鄉情的情調,簡單的鋼琴旋律加上風琴伴奏表達了一種平淡的美麗,散發出淡淡的憂愁,如同線條簡約的女主角們那樣的美麗動人,後者用同樣地,利用簡單的樂器組合:吉他加風琴就給人展現一個優雅美麗的主題:《NOIR》式的浪漫:如同騎馬揚鞭般的瀟灑利落,如同舞街回眸般的淋漓暢快,一種「酷」之浪漫令人陶醉……《Silent pain》是尾浦由紀把其旋律的陰冷之美發揮到極致的作品,通過極其流利的,忽高忽低的鋼琴旋律完美地表達了絕望中的米雷優幾乎抓狂的失態,把觀眾的心情和劇中人物的情感緊緊的聯系在一起;《Whispering hill》類似於《科西嘉走廊》,是一段極其精彩的風景音樂,利用這個Whisper「呼嘯」「細語」的雙重意思在音樂中給我們描繪了遠而呼嘯,近則細語的神秘莫測的奇景;《Snow》這首曲子則曲如其名,如同細雪飄落,表達了淡淡憂傷;作為回憶主題的《Melody》,被人認為是八音盒音樂中的極品,在片中仍然強烈地勾畫著「殺戮」的回憶主題(個人覺得收錄於《NOIR Blanc Danc》中的《Melody~Salva nos ver》更好聽一些,其旋律間帶有強烈的渴望復仇的情感,更有感染力些)。
OST2中的《In memory of you》這段氣氛悲傷的,開頭平淡中途急轉直下的讓人匪夷所思的曲子,彷彿突然遭遇急變,惹人無限遐思(感覺像是描寫米雷優和她表兄的情感和回憶的),《Fake Garden》這段用濃郁的俄羅斯風格描寫兩個女主人公在巴黎的日常生活環境的曲子給我們另類的感覺,就像「虛偽的花園」的題目一樣匪夷所思;《in peace》這首溫暖平靜的帶有基督教歌曲風格的休閑片段,描繪出短暫的和平時光的美好讓人覺得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克洛維主題《Secret Game》給我們展現了這個人物的雙重外表和人格,在一段聖歌般的抒情詠唱之後突然凝重,其背負的沉重宿命通過這段子很明顯地描繪出來。(個人覺得久川綾演唱的那個版本更能表現這個主題,把可愛和冷酷的雙重人格表現得更透徹一些。)
聽了那麼多《NOIR》的音樂,你是不是能發現尾浦由紀音樂的兩個明顯的特點呢?第一個,很明顯的,就是重旋律,有沒有發現《NOIR》中大部分的音樂樂器使用都非常簡單呢?而且旋律感極強。這從早期作品開始便是,《恭介NO1》這類早期作品表現得更為明顯一點,這與菅野洋子風格形成鮮明的對照。菅野流派更注重配樂和編曲來達到其藝術效果(譬如那首震天地,嚇鬼神的《Stray》和著名的《奇跡之海》便是典型代表)因此,尾浦由紀的音樂語言主要通過旋律本身來表達,在欣賞尾浦由紀音樂的時候需要更注重旋律,而作為其承載音樂靈魂的旋律當中,則帶有一種特殊的陰冷之氣,尾浦由紀的音樂不論大氣悠遠的交響風格音樂,恬靜細膩的鋼琴曲,風格怪異的NEWAGE派標題音樂,還是激烈的搖滾,無不帶有一絲陰冷之氣,給她的作品營造一種內在的聽覺沖擊力,這是尾浦流音樂最明顯的標志與最特別最吸引人的地方。本人藉此都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分辨出是不是尾浦由紀的作品^_^ ……也是本人喜愛尾浦由紀最直接的地方。對於日後其他作品中這種特色表現得不那麼突出,如果你有心的話還是能聽出來的,這只不過在《NOIR》中表現得更明顯一點罷了。這個獨步天下的絕技使得她的音樂相當的的耐聽.
❻ 舒曼是哪個樂派的代表人
浪漫主義樂派 ,多說那都是廢話,希望樓主採納
❼ 電子音樂
電 子 音 樂
------ 當下時代的音樂標志
在社會日益多極化的今天,似乎原來人們意識之中已成定勢的某些東西正在被逐漸瓦解。新事物在對舊事物的溶解過程中,無情的拋棄和有選擇的吸收同時進行。就像電腦出現後數字化的愛情方式沖淡了古人「 鴻雁傳情」的浪漫氛圍那樣,電腦也為音樂探尋新的聲源、 開發新的聲音、創造新的音樂和新的表現方式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全新的工作方式、全新的思維方式和難以窮盡的全新藝術表現空間,解放了音樂的「 生產力」,完成了從「 模擬聲音時代」到「 數字聲音時代」的進化,為我們提供了創作音樂的更多的可能性. 從目前學院派音樂到商業口水歌,以及廣告音樂和電影配樂等,無不顯現電子音樂的蹤影,所以電子音樂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音樂標志 !當然,作為一種異於傳統的音樂形式,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可能不為人們所接受,這是正常的,但這並不代表它沒有生命力。現實點看現狀,不管你接不接受,隨著電腦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電子音樂是實實在在大搖大擺地走進我們的生活里了。正像張小夫所言"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不同的聲音結構構成不同的音樂語言,不同的音樂語言表達不同的音樂意念,不同的音樂意念給人帶來不同的音樂感受.所有藝術形式只有緊跟時代,緊跟科技的發展,才能獲得新的生命力。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作為一個作曲家,我們不能總是望著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的後背而不敢創新,不敢超越。" 其實人類社會的每一次技術進步幾乎都是對人的身體和意識的延伸,電子音樂的出現也以其特有的優勢,同樣把這種延伸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正是由於電子音樂的這些獨特優勢使它順應了當下時代音樂的脈搏,也正是由於由於這些獨特優勢才使電子音樂成為當下時代的音樂標志。
至於電子音樂的概念已經有很多書籍和網路文章做過介紹和講解了,我在<<電子音樂從國外到國內的發展脈絡>>一文中也做過解釋,本文就不再重復了,這里只就電子音樂這一新的音樂形式相較於傳統概念上的音樂的重要優勢做一初淺剖析,以使朋友們對電子音樂有更全面的認識.因為正是這些優勢才使它產生了強有力的生命力,使其成為時代音樂的標志的。
首先電子樂依託的是一種電腦設備,而不是音樂本身,在創作時有著極大的自由度;一方面很多音樂不是用傳統的方式創作出來的,而完全是憑借人的想像用機器「造」出來的;電腦可以隨意拼接、剪貼、合成出各種音樂。所以有人說"電子樂是一種科技的見證,它用技術見證音樂,用音樂見證技術;電子樂是一種對傳統音樂的背叛;電子樂是第一個擁抱信息時代的藝術".
針對以往傳統音樂來說,電子音樂提出了一個全新的音樂理念;確立了全新的技術路線;發現了一個無窮的聲音源泉;開掘出一個廣闊的表現空間。
1.在音樂理念的層面徹底突破了人們固有的「定式」傳統思維模式.
這種突破從音樂的內容到音樂的形式,從音樂的創作形態到音樂的傳播方法,從音樂的組織原則到音樂的發展邏輯 ...... 我們僅以音樂的組織原則為例,傳統音樂的基本特徵可以形象化地概括為:以線性思維的方式「組織音符」-即以節拍律動形式構成節奏,以音高的組織形式構成旋律,以音階的組合形式構成調式體系,以和聲的序進形式構成縱向的多聲體系,以復調的組織形式構成橫向的多聲體系等等;而電子音樂的組織特徵則是以非線性思維的方式「組織聲音」-即前期的原始聲音錄制,采樣等,中期的聲音加工處理,包括以各種電子化方式的變化和處理聲音原型,使之產生裂變和各種變形處理,局部分軌及局部拼貼、各類蒙太奇組合編輯和局部的合成等,以及後期的總體合成等。
2.電子音樂是一門音樂藝術和電子技術高度結合的特殊的藝術
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從事這門藝術的藝術家必須是音樂思維和技術思維同樣出眾的復合型人才。與純粹靠寫作樂譜的「筆頭創作」的作曲家相比,從事電子音樂的作曲家知識結構中技術性和操作性的「理工科」成分明顯重要;具體地講,在全面掌握音樂創作「文科」方面的基本技術如傳統作曲技術的「四大件」(和聲學、曲式學、對位法和配器法)之外,同樣必須掌握「理工科」方面的技術「四大件」(音樂聲學、電子技術、錄音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今天的電腦,就象上個世紀的電吉他和上上個世紀的鋼琴:一件極平常極普通的樂器.更多情況下,作曲和演奏合二為一,這是電子音樂的一個特點.一個人在實驗室就可把作品創作完成,操作儀器,既是作曲又是演奏,而不再如傳統音樂那樣需要好多人數次煩瑣的排練,意見難以統一,既省了人力又省了時間.
3.電子音樂最早把空間的概念引入音樂的表現范疇
電子音樂最早把空間的概念引入音樂的表現范疇,傳統音樂的主要傳播形式是音樂會演奏現場,這樣除去音樂本體的音樂音響外,音樂廳的體積和面積以至環境的聲學處理等物理條件是決定最終的聲音結果,這個結果是具體的、有形的、固定的、封閉的聲場概念,電子音樂則利用軟體、硬體相結合的方式,營造和開掘出一個虛擬的、無形的、可塑的、流動的、開放的聲場概念,更深入一步,這個音樂表現的具體空間作為一個明確的聲場是現實有形的,其第二層含義則是通過科技手段給我們提供一個可以自由想像、自由發揮的、無形的虛擬空間。
4.電子音樂---作曲家的新思維和藝術表現空間
1>.電子音樂以載體形式,可以納入語言化人聲和其它傳統中難以入樂的聲音
如果把電子音樂看作一種載體的話,它可以納入語言化人聲和其它傳統中難以入樂的聲音.可見於很多電子音樂作品中,而這是傳統音樂無法比擬的.如作品《北海詠嘆》中作曲家對語言化人聲(把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的文化符號——《三字經》、《百家姓》、道士念經、京劇念白有條不紊地載入其中)獨巨匠心的安排,使作品在文化層面的闡釋上獲得了成功的展現。音樂不只是要在精神上給現代人一種抽象的傳達,而是要給人們一種具體的文化暗示,當人們在聆聽這美好的音樂時,作曲家希望人們在這些古老的文化符號面前能有所思、所想。
2>.電子音樂的出現使傳統的音樂要素失去主導地位
電子音樂,尤其是音響化的電子音樂,通常帶給我們的是陌生的音色,奇異的音響,捉摸不定的節奏組合。相對於為傳統媒質創作音樂作品來說,音響化電子音樂的出現意味著作曲家又有了一個新的思維和表現空間。由於大量無准確音高的音響材料的加入,建立在准確音高基礎上的旋律、和聲、調性等音樂要素也就失去了以往的主導地位。由於音響化電子音樂的流動不能用通常意義的節奏規律來看待,於是節拍也幾乎不存在了。也就是說,節拍、和聲、調性、旋律這些音樂要素都被淡化了。另外電子音樂在結合越來越多的方法、手段、觀念、風格;尤其在現今音樂創作的世界化趨勢下,西方的剪接、拼貼、組合等手法和東方的糅合、變形、伸縮等手法在越來越多的應用於同一部音樂中,這一切都成為音響化的電子音樂的特質。
3>.從某種程度上說電子音樂革命了傳統音樂
對於現代作曲家來說,無論聲樂還是器樂創造出的聲音都極其有限, 但通過電腦及輔助設備, 我們卻可以創造出聞所未聞的聲音,不受常用樂器與演奏員的限制。還可加速和簡化音響製作過程,免去煩瑣的音響設備連接勞動.有時只要輕易改變一下指令,就能輕易產生同一首作品的不同版本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電腦拓展了人們關於聲音和速度的想像力,並且這種拓展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可以這樣說,信息時代的到來為音樂探尋新的聲源、 開發新的聲音、創造新的音樂和新的表現方式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全新的工作方式、全新的思維方式和難以窮盡的全新藝術表現空間。 與傳統音樂的本質區別在於,它打破了千萬年來傳統音樂用「聲樂語言」和「器樂語言」表達樂思的基本格局,以及手工操作的各種常規方法的局限性,而代之以任何聲音都可入樂和改變了傳統記譜法,並採用許多時代的軟體化電子化的創作手段,確立了電子音樂以科學技術為依託和動力的發展思路,藉助先進的技術手段探尋全新的音樂領域。正象前衛與電子原音音樂中淘汰旋律,和聲和曲式等傳統觀念.有的藝術家不僅擁抱科技,癖戀機器,而且他們也膜拜科技和機器帶來的一切缺點,錯誤和危機;以及自己對機器的錯誤操作和不正規的使用方法感到極度興奮,如雷射唱機的跳針,程式邏輯的錯誤等其他機器故障.他們管這叫錯誤美學.
其實電子音樂的優勢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它成為當下時代音樂標志的特質。我相信在今後的發展趨勢上還會有更新的凸顯.不管你對電子音樂怎麼看,由於它的優勢使它日益普及已成不爭的事實.而且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設立了電子音樂的專門實驗室和研究機構,一般都設在大學里和電台里.電子音樂的前途的輝煌已變的肯定而且斑斕,不在迷茫。現在它已進入它即定的軌道,順應著時代脈搏正常的發展著.
❽ 請給我輕音樂大師馬友友的介紹
國際頂尖的旅美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 Ma),從他廣泛而多元的音樂事業,不難理解其不斷尋求與聽從不同的對話方式,以及對個人的藝術成長求新求變的態度。無論是演奏新樂曲或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和好友一同演出室內樂、與年輕的音樂家及聽眾接角、探索西方古典傳統外的文化及音樂型式,馬友友努力從中找尋能激發想像力的元素。
馬友友緊湊的音樂會行程,包括與全球知名樂團協奏演出、個人獨奏會及室內樂等。與不同的演奏家合作都能為他帶來不同靈感,合作過的音樂家包括艾克斯、巴倫波因、愛森巴哈、潘蜜拉-法蘭克、柯漢(Jeffrey Kahane)、Young Uck Kim、拉雷多、巴比-麥菲林、艾格-梅耶、摩里斯(Mark Morris)、歐康納、彼德-塞爾金、史坦、史托茲曼、史塔特(Kathryn Stott)等。藉著與音樂家之間的互動,超越單一音樂風格的界限。他最大的目標就是將音樂化為一溝通的語言,跨越世界不同種族,拉進人與人之意距離。為達成此目的,他更投身研究國樂、中國傳統樂器、非洲卡拉哈利的叢林音樂等。
他對音樂的興趣還不僅只於此。馬友友日前剛成立「絲路」專案,要將古絲路商隊(從東亞至歐洲,包括印度、西藏、波斯、希臘等地)的文化、藝術、人文等重新介紹給世人。為了使古絲路國家文化遺產重見天日,並找尋代表此地傳統的聲音,專案小組特到絲路行經國家勘查,而「絲路專案小組」將做為往後相關文化、教育計劃的資料庫。馬友友除策劃本案,也將演奏特別為「絲路」而創作的新曲(包括為「絲路合奏團」所寫的協奏曲)。新力古典也計劃發行三張「絲路」專輯,其他如「絲路網站」等多媒體呈現方式也會一並推出。這項創新的「絲路」計劃也將參與2001的「薩爾茲堡音樂節」,及2002年「史密斯桑尼亞民俗音樂節」的演出。
1997年,馬友友費時多年完成一項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結合多種表演藝術的創新詮釋。內容不僅包含他本人在世界各地音樂會演出、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重新錄音,更重要的是以「巴哈靈感」為題的內涵。演出共分成六部影片(六部組曲各一),以巴哈的音樂為出發點,再各自與馬友友所激發的靈感結合,和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包括花式滑冰好手托薇兒與狄恩、花園設計師梅瑟維、導演伊果楊和吉拉德)創造出新風貌的巴哈。影片在「公共電視台」及全球各大電視網播出,獲獎無數,包括兩項艾美獎、加拿大雙子星獎16項提名及許多國際影展大獎,由新力古典發行錄影帶。
為發展大提琴演奏曲目,馬友友時常演奏20世紀較不為人知的大提琴曲,許多現代作曲家皆為他量身訂做新樂曲。曾為多位作曲家的新作首演,其中包括艾伯特(Stephen Albert)、丹尼波爾(Richard Danielpour)、哈比森(John Harbison)、柯希納(Leon Kirchner)、李伯森(Peter Lieberson)、盧塞(Christopher Rouse)、盛宗亮、譚盾、約翰-威廉斯等。這些不僅是為他而寫的作品,馬友友在作曲家的創作過程也扮演重要角色。
馬友友為新力古典的專屬音樂家,錄制過近50張專輯風格不一(曾獲13次葛萊美獎),顯示他的音樂興趣層面之廣。除了古典音樂的大提琴曲目,他也錄制許多由他首演的新作品及專為他所寫的樂曲。此外,他多項跨界的錄音如與巴比-麥菲林合作的「天籟」、與麥爾和歐康諾合作的「民歌的馬友友-阿帕拉契圓舞曲」、演出皮亞左拉作品的「探戈靈魂」等,皆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2000年春將計劃發行「阿帕拉契圓舞曲」的續篇「阿帕拉契之旅」。其最新錄音發行「繁花似錦巴洛克」,收錄重新編曲後的巴哈詠嘆調、包凱利尼的協奏曲等,並由庫普曼指揮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統樂團擔任管統樂演奏(馬友友的史特拉第瓦里大提琴為巴洛克時代樂器),另外一張「Solo」則收錄柯大宜、大衛-懷德、齊爾品、盛宗亮等人作品,還包括新編曲獨奏版的歐康諾「阿帕拉契圓舞曲」,整張專輯以無伴奏演出,做為他另一項「絲路」計劃的前奏曲,當中以不同文化的角度,表現漂泊與紮根、創新與傳統等不同主題。盡管馬友友橫跨多種音樂領域,他仍保持古典音樂最暢銷音樂家地位,新專輯一發行便立刻打進「告示牌」古典音樂暢銷名盤,並能在前15名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有四張專輯同時在榜上的記錄。
馬友友除了不斷在音樂舞台上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受,更致力於音樂教育的推動。他不但鼓勵青少年接觸音樂,更希望他們進一步參與創作。巡迴演出期間,馬友友都會排出時間指導大師班學生,甚至參與學生(包括非音樂科系學生)一些非正式的活動。同時,他也發展「家庭音樂會」,如在卡內基廳一系列「家庭音樂會」開幕中演出;在「Mr. Roger's Neighborhood」及「芝麻街」等電視節目中,帶領小聽眾群進入音樂世界。馬友友竭盡所能地為兒童塑造一個音樂的空間,以豐富而生動的方式讓音樂與創造力成為兒童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1999年的夏天,馬友友與名指揮巴倫波因合作,和一群來自中東的優秀傑出年輕音樂家們組成的「中東青年管弦樂團」一起演出研習,活動名為「1999文化之城」,於德國威瑪舉行。
馬友友1955年生於法國巴黎,4歲起由父親啟蒙學習大提琴,並和家人遷居紐約。之後於茱麗亞音樂院師事李納德-羅斯(Leonard Rose)。1976年,他從哈佛大學畢業,取得人類學學位,為他開啟傳統音樂院教育外的另一扇窗。馬友友與妻子育有一對兒女。
目前馬友友使用兩把的樂器分別為1733年制Montagnana大提琴及1712年制Davidoff Stradivarius大提琴。
❾ 樂派A6 3D電影手機
全國聯保,應該沒問題,買賣寶是騰訊的,官網買的東西售後是不用擔心的
❿ 古典音樂有哪些樂派(全)
這里介紹得很清楚,去看看吧~
文藝復興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主調形式的新音樂,以貴族社會為背景,在德意志和奧地利各地繁榮昌盛起來。
其初期有三個主要樂派:以音樂大師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為中心的柏林樂派;以約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為中心的曼海姆樂派;以瓦根扎爾和蒙恩為中心的早期維也納樂派。
歌劇雖然是古典派音樂中的重要部分,但從整體來看,古典派音樂的特色在於器樂方面,特別體現在奏鳴曲和交響曲形式的音樂上。曼海姆樂派的室內樂和交響樂不僅影響了維也納樂派,而且對波恩時代的少年貝多芬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奏鳴曲是古典派音樂中極富代表性的形式,它的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題的對比,中間出現發展部,然後是兩個主題反復的再現部。曼海姆樂派當時已經具有了相當完整的奏鳴曲形式,他們還在交響樂中加入小步舞曲樂章。這個樂派的交響樂配器中,木管樂器也採用了雙管編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響樂中加用單簧管,也是受了曼海姆樂派的影響。
維也納古典樂派以「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天才」莫扎特和「樂聖」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在音樂史上豎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這一樂派的主要特徵是反映人類普遍的思想要求,他們追求美的觀念、強調風格的高雅,給予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
這是浪漫樂派的音樂風格~~
浪漫主義樂派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
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藝術表現形式也較以前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與風格的形成與發展。浪漫主義音樂與古典主義音樂所不同的是,它承襲古典樂派作曲家的傳統,在此基礎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強調音樂要與詩歌、戲劇、繪畫等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相結合,提倡一種綜合藝術;提倡標題音樂;強調個人主觀感覺的表現,作品常常帶有自傳的色彩;作品富於幻想性,描寫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為大自然很平靜,沒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視戲劇,研究民族、民間的音樂文學,從中吸取營養,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是繼承古典樂派,但內容上卻有很大的差異,誇張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別多。在音樂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樂均衡完整的形式結構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單樂章題材的器樂曲繁多,主要是器樂小品,如即興曲、夜曲、練習曲、敘事曲、幻想曲、前奏曲、無詞曲以及各種舞曲——瑪祖卡、圓舞曲、波爾卡等。在眾多的器樂小品中,鋼琴小品居多。聲樂的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藝術歌曲,並將諸多的聲樂小品串聯起來形成套曲,如舒柏特《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樂派創新的藝術題材。和聲是表現浪漫主義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諧和音的擴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轉調在樂曲里的經常出現,擴大了和聲范圍及表現功,增強了和聲的色彩。作曲家創立了多樂章的標題交想曲和單樂章的標題交響詩,這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的形式。
浪漫注意音樂以它特有的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與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典雅、端莊的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如果貝多芬的音樂只是黑白電影或版畫的話,那麼浪漫樂派作品則像水彩畫和五顏六色的油畫。這一時期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浪漫主義音樂流派。一種是以勃拉姆斯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義,另一種是積極浪漫主義。浪漫主義音樂時期也是歐洲音樂發展史上成果最為豐富的時期,它極大豐富和發展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優良傳統,並有大膽的創新,這一時期的許多音樂珍品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早期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舒柏特的創作中心是藝術歌曲,藝術歌劇是詩歌和音樂的結合,這是浪漫樂派作曲家抒發詩情畫意的理想領域。舒柏特選用的詩歌范圍很廣,有歌德、席勒等大詩人的詩,也有它的朋友朔貝爾的作品。他歌劇中的鋼琴伴奏,不僅起了陪襯旋律的作用,也是創造特定意境的主要手段。舒柏特的歌曲被稱為「藝術歌曲」,但許多歌劇中淳樸的音樂語言,常常接近於民歌,他的《野玫瑰》、《鱒魚》、《菩提樹》等歌曲,後來都成為廣泛流傳的民歌。民歌常用的分節歌的形式也是舒柏特歌曲創作的主要形式。
李斯特是中期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一生對音樂突出的貢獻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豐富了鋼琴技巧的表現力。
他的鋼琴音樂不僅有詩情畫意的小品,也有宏偉、輝煌的藝術效果和具有交響性的樂曲,他使鋼琴音樂獲得了管弦樂隊般的效果,氣勢宏偉,熱情磅礴。二是他首創了單樂章標題交響詩體裁。一生中他寫了十三首交響詩,以《前奏曲》和《塔索》最為著名,這些交響詩具有敘事性、抒情性、描寫性和戲劇性的特點。此外,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鮮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體現得尤為突出,如反映匈牙利民間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6、12、15首是經典之作。
理查施特勞斯是晚期浪漫樂派作曲家。作為一位作曲家,施特勞斯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交響詩方面,他完善了交響詩的結構形式,精心創作主導動機以及專門描寫人物、地點、情景的音樂片斷。他的管弦樂配器方面同樣顯露了卓越的才能,他的作品線條思緒極盡各種樂器之性能,使他的作品中一個極平常的動機或主題也能發出最迷人的光彩。施特勞斯的歌劇創作主要受瓦格那的「樂劇」的影響,作曲技巧雖然高超,但內容比較蒼白,與瓦格那的作品相比較要單薄得多。他的作品有時象一篇充滿絢麗辭藻的散文,但卻在復述一個空洞無聊的內容。施特勞斯是由古典創作和浪漫主義音樂的傑出綜合者,莫扎特的明澈,貝多芬的動盪,勃拉姆斯的結構感,瓦格那的英雄性,李斯特的標題音樂,激發了他的創作慾望。他對管弦樂隊的熟練把握使他的作品發出迷人的光彩,但世紀末的文化特徵,也充分體現在他的作品中,即唯美主義和頹廢主義的傾向。他的創作和瓦格那一道預示了二十世紀音樂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