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電影 » 新達達電影
擴展閱讀
國外的一部電影殺人游戲 2024-11-05 23:30:01
守村人電影全集 2024-11-05 23:23:25
勝者為王全集電影國語 2024-11-05 23:23:23

新達達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4-07 00:46:50

Ⅰ 達達主義電影的新達達主義

達達藝術在一戰中的德國產生,經過一批藝術家,特別是杜尚的創作和活動,達達主義的精神影響了很多國家的文化和藝術。二戰後,在文化和藝術中心的美國,新達達主義發展起來,成為了後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達達主義的很多藝術家同時也是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如勞申伯格等。

Ⅱ 《王牌御史》走出二次元 獲2016年度新銳商業模式獎


Ⅲ 有關波普藝術在美術方面

波普藝術
POP Art

西方現代美術思潮。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波普為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於1952~1955年間,由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批評家L.阿洛維酌定。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化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社會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實踐中有力地推動這一思潮發展的藝術家是R.漢密爾頓。1956年,他在首屆這是明天的個人展覽會(惠特徹派爾畫廓)上陳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網球運動員的拼集作品是什麼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往常、如此豐富多采?,這幅作品成了波普藝術的一面旗幟。英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還有E.保羅齊、J.蒂爾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瓊斯。

美國波普藝術的出現略晚於英國,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作拼帖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

美國波普藝術家聲稱他們所從事的大眾化藝術與美洲的原始藝術和印第安人的藝術類似,是美國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1965年在密爾沃基藝術中心舉辦的一次波普藝術展覽即以「波普藝術與美國傳統」為題。美國波普藝術的開創者是J.約翰斯和R.勞申伯格,影響最大的藝術家是A.沃霍爾、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奧爾登伯格、T.韋塞爾曼、J.羅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爾。集合藝術和偶發藝術一般也認為是波普藝術的兩個支系。

Ⅳ "新達達"和"後現在藝術"的區別誰能告訴我

POP ART或名「通俗藝術」、「新寫實主義」。它用最大膽的行動肯定一 些毫無藝術成份的東西為藝術,亦直接由生活出發,把生活事物 帶進藝術。 以美國為中心,繪畫專注於重新的創造,用以表現時代,從不顧 及傳統藝術的永恆價值。 是極度工業化的產物,以商品形象作為繪畫表現材料的風潮,選用工業產物與政治、明星等人物影像為主題,象徵美國千篇一律、重復又重復的現實生活。

Pop Art 是1962~1965年間盛行於國際的新藝術,其目的是反對自1920年以來,以德國包 浩斯為中心發展起來的現代主義設計傳統。這個運動的思想根源,其實是從美國的大眾 文化中得來的。 當時的英國從美國的大眾文化得到啟發,這些影響包括好萊塢電影、搖滾樂、消費文化 等等。而「Pop Art」一詞是在1954年於倫敦被英國年輕的美術批評家Lawrence Alloway (勞倫斯‧阿洛威)所提出。 Alloway所提到的Pop Art,系指在雜志上的廣告、電影院門外的招貼畫及大量的宣傳畫, 與後來人們賦予它的意義極不同。 Pop Art在1961年首先出現在英國;1962年時傳到美國。它在傳到美國後迅速發展起來, 並正式成為一種美術運動。

英國的普普藝術
1952年,普普藝術在倫敦問世。 一個藝術小團體在當代藝術學院成立;團體里有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帕奧羅基 (Edorado Paolozzi),還有「普普」一詞的發明人(Lawrence Alloway)。其宗旨在於使藝 術更接近普通人。 1961年,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出現了另一個團體,信奉阿洛威的思想。這個團體和美國人不 同,他們在使用大眾圖像時,很注重技法,包括繪畫技法的運用。 英國「普普」設計比較集中在時裝設計、傢具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幾個方面。其中 以時裝設計顯得最為突出。時裝設計也是英國「普普」設計第一個出現的運動。

美國的普普藝術
普普藝術迅速的發展起來,正式形成一種美術運動是在它傳到美國後。而普普藝術是如何 傳到美國的呢? 話說在1962年時,阿洛威被聘為美國古金漢美術館的負責人,當他到了紐約之後,看到了 幾位美國年輕畫家的作品,例如羅森柏和瓊斯,這兩人的作品都是從紐約抽象表現派走出 來,在畫面上擺上了日常所見的物品,於是阿洛威稱這些作品是美國的「普普」。

Pop Art迅速在紐約發展的原因
從1961~1962年,正是美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直接影響到繪畫市場,紐約派的畫,價格 普遍下降。此外,一般客戶也要求一些新的東西,紐約派的畫自然就失去了一般大眾的支 持。

Pop Art的定義
1957年7月1日,漢彌頓寫出普普藝術的定義: 大眾化(Popular)目的為了大眾片刻的(短標題) 可以擴大的(易忘的) 大量製作的(便宜的) 年輕的 機敏的、性的、迷惑人的、商業化的

普普(POP)一詞來自英文的大眾化(POPULAR),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普普藝術發源於美國,因為普普藝術的作品大量採用美國的大眾文化,事實上,普普藝術一九六一年首先在英國出現,一九六二年才接著在美國出現。

普普藝術最初在英國出現的原因是:當時英國人從美國的大眾文化得到啟發,包括好萊塢電影、搖滾樂、消費文化等,這種對物質崇拜,各類新產品不斷出現的美國文化對於戰後物資匱乏的英國人來講有極大的吸引力,故一九五四年英國倫敦的一位美術批評家首先提出(普普)一詞,而當時僅是指電影院外的張貼宣傳畫以及雜志的廣告。

然而之後普普藝術又為何在美國引起一陣旋風?我們探究其原因後,作以下的推斷:在五0年代時期,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盛行,作品大多是令人感到脫離現實的感覺,而此時英國的普普藝術出現,給了人們一個全然不同於抽象表現主義的選擇。

普普藝術它強調將三次元的世界表現於二次元的畫面上,把現實形象物體化,例如:將現實生活中可看到的海報、標志、漫畫、照片等作分解、片段化、部分擴大、變色等效果。基本上普普藝術簡單來講就是把日常生活的現實原貌帶入藝術中,有人認為普普藝術只是粗俗、廉價、藝媚模仿的,但亦有人認為它是對藝術的反叛、對消費社會的一種嘲諷。

雖然普普運動時間短暫,但是代表作品甚多 -- 有史上第一幅普普藝術繪畫之稱的 "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所繪的「這就是明天」(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 So Different,So Appealing)就充分地用用美國大眾文化的內容,如瑪麗蓮夢露肖像、電視機、錄音機、通俗海報、健美先生等等。

繼漢密爾頓之後是羅森柏(Robert Rauschenberg)與瓊斯(Jasper John),這兩位的作品都是從抽象表現派走來,羅柏森認為一件藝術品可以任何長短時間存在,可以使用任何材料,可以在任何地方,就如他的作品「紙盒的門」;至於瓊斯,曾經把兩個啤酒灌鑄澄青銅,為表達將平凡的事物作永垂不朽的處理;而繪畫方面代表作「靶子」則是使用大量油料堆出如浮雕般的效果。這種接近工業社會的普普藝術作品十分受到美國大眾的支持。

另外又有採用日常生活用品,將實物與繪畫組合在一起繪出,如偉塞爾曼(Tom Wesselmann)的「浴室」就是以廣告中裸體女人的照片繪於畫布上,在配上浴室和傢具做出綜合繪畫的效果。「反覆」亦是普普藝術的重要特色之一,代表人物為沃霍爾(Andy Warhol),它以單一影像為素材作畫,成為美術史上一個原創性的指標。

前面提到普普藝術是將物項作縮小、放大、伸張等等,屬於一種尺度的藝術,而紐約的"李其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正是此技法的表現畫家,他把日常生活中的廣告商品、連環漫畫、海報的局部放至極大,並上誇張高明度的色彩以及使用黑線勾勒輪廓作畫。
普普藝術對設計史亦有深遠的影響,英國是普普設計的發源地,普普設計的發起是為了要反抗當時風行全球的現代主義及國際主義設計風格,各種各樣特殊的圖案設計、奇怪的產品造形、表面裝飾等反常規的設計紛紛出現在傢具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及時裝中,頓時設計界熱鬧非凡,旗幟鮮明,但可惜的是這股普普風太過於注重追求古怪、追求新奇,而缺乏社會文化的堅實依據,所以來勢洶洶,卻消失得非常迅速。

在六O年代末,極限主義、後極限主義與觀念藝術等,已經上了國際藝術雜志的封面,批評家的焦點也已轉移。 漸漸地,普普藝術不再成為話題,到了七0年代,那時普普大致已被認為結束了。

一九八九年沃霍爾去世後,藝術館舉辦的回顧展與相關出版品,使得普普藝術史與商業價值上都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沉寂了幾年之後,在七O年代中期才又以藝術自我標榜的一片龐克現象中冒出頭角。新普普和舊普普時期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很容易可以在素材上的使用、風格影像方面發現普普與新潮音樂、美術設計相近的素質。這種媒體藝術的引用與關系遙遠的素材情形,至今仍是後普普的一種現象。

普普藝術再次風行之後,復像作品將時間元素帶入繪畫作品的這種時間概念同樣也引人注目,但是在拼貼及綜合作品裡,就因該和前普普分開來說。後普普的大多數繪畫作品中,沒有拼貼、沒有大量生產的局部作品,他們代表激發消費的傳播媒體所製造的策略,使其成為具有市場價值的圖像,而不再像前普普的繪畫作品,只存在於代表資本主義的抽象領域中。

普普藝術這個融合了新寫實主義、新達達主義的運動,席捲了國際藝壇,從繪畫乃至雕刻、裝飾設計及電影等無不受其影響,事實上自英國普普運動發起以來,其風格特徵變化無常,非常難以確定它的統一風格,可以說是形形色色、多種多樣的折衷特點,唯一相同的基準大概是對正統的現在主義、國際主義的反動吧!

Ⅳ 波普設計運動概況、特點及名家

概況:
波普一詞源於英語的「大眾化」(Popular)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於1954年起源於英國,這話「大眾化」藝術的思想根源來自於英國的大眾文化,代表新達達、新寫實主義等流派藝術家所創造的完全生活化、大眾化、甚至垃圾化的藝術。 它反映了當時西方社會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觀、消費觀及其反傳統的思想意識和審美趣味。它受到美國20世紀50年代大眾文化和20世紀60年代波普美術的影響,認為藝術不應僅供少數人享用,而應走向普通大眾,進入每一個人的生活。因此要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線,打破一切傳統的審美觀念。

特點:
波普設計打破了二戰後工業設計局限於現代國際主義風格的過於嚴肅、冷漠、單一的面貌,代之以詼諧、富於人性和多元化的設計,它是對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的具有戲謔性的挑戰。設計師在室內、日用品、傢具、服飾和平面設計等方面的設計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創新,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形式:誇張、奇異、富於想像力的造型;色彩單純、鮮艷;材料多選用塑料或廉價的纖維板、陶瓷等。其設計掙脫了一切傳統束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其市場目標是青少年群體,迎合了現代青年的桀驁不羈、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及其標新求異、用畢即棄的消費心態。
波普設計出現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又稱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新達達主義,代表著流行與大眾化的品味。它的鼎盛時期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主要活動中心在英國和美國。它代表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工業設計追求形式上的異化及娛樂化的表現主義傾向。波普藝術的設計師在現實社會尋求發展,他們把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搬進藝術——以大眾商業文化為基本特色的波普藝術應運而生。 波普藝術的手法是利用現成的工業、商業產品。從飲料、化妝品的廣告、商標、電影宣傳畫,到汽車燈、車窗、家用電器,等等,把它們加以改造、加工,然後重新組合和拼貼,賦予一定的社會思想意義,有此構成一件新的藝術作品。 由於波普設計主要是面對青年市場,產品必須廉價,因而質量無法表證。波普設計反對現代運動的「少即是多」的主旨,這也導致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激進設計。它從新藝術、裝飾藝術、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光效藝術、幻覺藝術、東方神秘主義、太空主義中汲取營養,並在大眾傳媒的助長下茁壯成長。波普設計的影響深遠,也為後現代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名家及作品:
波普設計運動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時裝界有:英國的瑪麗·奎特所設計的迷你裙,在全世界風靡十幾年;法國的古亥熱的宇宙服,表現出最新科技觀念而使當代人驚喜。傢具設計有:科蘭的廉價、鮮艷、奇異的傢具,深受青少年歡迎;穆多什以英文字母為裝飾圖案的纖維板椅子和羅傑·丁的如玩具般的吹塑椅子,都極受歐洲消費者青睞。在包裝、書籍裝幀、廣告等平面設計上,也都出現了醒目的波普風格。

Ⅵ porart是什麼

一種西方現代美術思潮。
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porart為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於1952~1955年間,由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批評家L.阿洛維酌定。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化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社會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實踐中有力地推動這一思潮發展的藝術家是R.漢密爾頓。1956年,他在首屆「這是明天」的個人展覽會(惠特徹派爾畫廊)上陳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網球運動員的拼集作品。這幅作品成了波普藝術的一面旗幟。英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還有:E.保羅齊、J.蒂爾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瓊斯。
美國波普藝術的出現略晚於英國,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作拼帖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

Ⅶ 如何理解西方繪畫發展史

西方美術史
史前時代 西方人最早的美術作品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距今3萬到1萬多年之間。最傑出的原始繪畫作品,發現於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區的幾十處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所繪形象皆為動物,手法寫實,形象生動。迄今為止發現的原始雕刻大多為小型動物雕刻,少數人像雕刻中,裸體女性雕像佔主要地位,這些女性雕像誇張女性的生理特點,突出表現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體現出原始人對於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識。在維也納附近的威倫道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稱為「威倫道夫的維納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奴隸社會時代

進入奴隸社會,那些文明古國譜寫了人類美術史的輝煌篇章。

美索不達米亞(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地區,又稱兩河流域)的雕塑,如巴比倫王國的「漢漠拉比法典」浮雕,亞述王國那些表現戰爭和狩獵的緊張場面、手法極為寫實、充滿激烈動勢的浮雕。

古埃及的龐大金字塔建築,按照正面律程式雕刻的人像雕刻和神秘威嚴的獅身人面像。

古希臘的自由民主創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築、雕刻和繪畫作品,其中留存於世的不少健美而優雅的雕刻形象,如《擲鐵餅者》、《米洛斯的維納斯》等,尤其具有無窮的魅力。

古羅馬美術承繼著古希臘的傳統,但羅馬人的美術更傾向於實用主義。規模巨大的科洛西姆競技場和萬神廟是古羅馬建築的傑出代表。而曾被維蘇威火山灰掩埋達1700多年的龐貝壁畫,則給我們展示了古羅馬繪畫的獨特面貌。

封建社會時代 自公元476年開始,歐洲歷史進入封建中世紀。受基督教制約,中世紀美術不注重客觀世界的真實描寫,而強調所謂精神世界的表現。建築的高度發展是中世紀美術最偉大的成就。拜占廷教堂、羅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各具藝術上的創造性。與宗教建築相結合,雕刻、鑲嵌畫和壁畫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

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美術以堅持現實主義方法和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為宗旨,在追溯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精神的旗幟下,創造了最符合現實人性的嶄新藝術。

義大利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是文藝復興美術的三位代表。達•芬奇既是藝術家又是科學家,其傑作《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皆被譽為世界名畫之首。米開朗基羅則在雕刻、繪畫和建築各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鼎盛期文藝復興藝術水平的典範之作。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雄偉健壯,氣魄渾宏。拉斐爾則以其塑造的秀美典雅的聖母形象最為成功。他的聖母像寓崇高於平凡,被譽為美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理想。

17世紀時期

17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巴洛克美術,它發源於義大利,後風靡全歐。其特點是追求激情和運動感的表現,強調華麗絢爛的裝飾性。這一風格體現在繪畫、雕塑和建築等各個美術門類中。佛蘭德斯的魯本斯是巴洛克繪畫的代表人物,他的熱情奔放、絢麗多彩的繪畫對西方繪畫具有持久的影響。同時代的現實主義大師如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貴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的特色。

18世紀時期 18世紀羅可可風格在法國興起,隨後波及歐洲其他國家。羅可可美術的特點是追求華麗纖巧和精緻。代表畫家有法國的瓦托、布歇和弗拉戈納爾。隨著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到來,進步的美術家們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臘古羅馬的英雄主義精神,開展了一場新古典主義藝術運動。其代表畫家是法國的大衛和安格爾。浪漫主義隨著新古典主義的衰落而興起。法國的熱里柯的《梅杜薩之筏》被視為浪漫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而這一運動的主將卻是德拉克洛瓦,其繪畫色彩強烈,用筆奔放,充滿強烈激情,代表作有《希阿島的屠殺》和《自由領導著人們》等。法國呂德的《馬賽曲》和卡爾波的《舞蹈》都是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塑作品。

19世紀時期 19世紀中期是現實主義美術蓬勃興旺的時期。法國畫家庫爾貝是現實主義的倡導者,他的代表作《奧南的葬禮》堪稱繪畫中的「人間喜劇」,而《石工》則深刻揭示了社會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勤勞朴實的農民畫家米勒,以醇厚真摯的感情,歌頌了辛勤勞作的農民。政治諷刺畫家杜米埃創作了大量思想深刻而形象誇張的石版畫和油畫。德國女版畫家柯勒惠支,以社會民主主義思想和鮮明的個人風格創作了反映工人運動和農民革命的系列銅版畫和石版畫。俄羅斯的批判現實主義產生了列賓、蘇里科夫等傑出畫家。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品質。

19世紀後期在法國產生了印象派。此派繪畫以創新的姿態出現,它反對當時已經陳腐的古典學院派的藝術觀念和法則,受到現代光學和色彩學的啟示,注重在繪畫中表現光的效果。代表畫家有馬奈、莫奈、雷諾阿、德加、畢沙羅、西斯萊等。繼印象派之後還出現了新印象派(代表畫家是修拉和西涅克)和後印象派(代表畫家是塞尚、凡•高和高更)。而實際上後印象派與印象派在藝術主張並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其中凡•高的繪畫著力於表現自己強烈的情感,色彩明亮,線條奔放。高更的畫多具有象徵性的寓意和裝飾性的線條和色彩。塞尚繪畫則追求幾何性的形體結構,他因而被尊稱為「現代藝術之父」。

20世紀時期至今

20世紀以來,現代美術呈現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態的局面。1905年誕生的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繪畫,強調形的單純化和平面化,追求畫面的裝飾性。1908年崛起的以布拉克和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派繪畫繼承了塞尚的造形法則,將自然物象分解成幾何塊面,從而從根本上掙脫傳統繪畫的視覺規律和空間概念。隨著德國1905年橋社和1909年藍騎士社的先後成立,表現主義作為一種重要流派登上畫壇,此派繪畫注重表現畫家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情感。1909年在義大利出現了未來主義美術運動,此派畫家熱衷於利用立體主義分解物體的方法表現活動的物體和運動的感覺。抽象主義的美術作品大約於1910年前後產生,其代表畫家有俄羅斯畫家康定斯基和荷蘭畫家蒙德里安,而兩人又分別代表著抒情抽象和幾何抽象兩個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的達達主義思潮,此派藝術家不僅反對戰爭、反對權威、反對傳統,而且否定藝術自身,否定一切。杜尚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畫上胡須,並將小便池作為藝術品,便是達達主義思想的體現。隨著達達主義運動消退,在此基礎上出現了超現實主義藝術思潮。此派畫家以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夢幻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力圖展現無意識和潛意識世界。其繪畫往往把具體的細節描寫與虛構的意境結合在一起,表現夢境和幻覺的景象。代表畫家有恩斯特、馬格利特、夏卡爾、達利、米羅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產生的以波洛克、德•庫寧為代表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綜合了抽象主義、表現主義的特點,強調畫家行動的自由性和自動性。

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的波普藝術,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利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和各種報刊圖片作拼貼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代表人物有美國畫家約翰斯、勞生柏、沃霍爾等。

而70年代興起的超級寫實主義(或稱照相寫實主義)運動,其主要特徵是利用攝影成果,進行客觀的復制和逼真的描繪。代表畫家有克洛斯、佩爾斯坦,雕塑家中,安德烈、漢森最為著名。除上述之外,可以歸入現代藝術范疇的還有偶發藝術、大地藝術等。其許多藝術活動已經超出了美術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