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日本電影春晝中可
擴展閱讀
迷巢電影全集 2025-04-16 10:31:34
港版藍光最新動態電影 2025-04-16 10:26:18
中國百部經典電影 2025-04-16 10:25:39

日本電影春晝中可

發布時間: 2025-04-15 14:06:38

Ⅰ 隨風而逝電影裡面的詩句

1. 關於影電影的詩句
關於影電影的詩句 1.關於影子的古詩
描寫影子的詩句: 宋代詩(詞)人張先(990—1078),字子野,因常把影字入詩詞,人稱"張三影"。其著名詩句有:

1、隔牆送過鞦韆影。——青門引 春思

2、願教清影長相見,更乞取長圓。——相思兒令(中呂宮)

3、猶有花上月,清影徘徊。——宴春台慢(仙呂宮)

4、隔簾燈影閉門時。——醉桃源(大石調)

5、風影輕飛。花發瑤林春未知。——採桑子(雙調)

6、雲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中呂調)

7、檣竿漸向望中疏,旗影轉。——天仙子(鄭毅夫移青社·中呂調)

8、草樹爭春紅影亂。——木蘭花(般涉調)

9、無數楊花過無影。——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般涉調)

10、固向鸞台同照影。——木蘭花(席上贈同邵二生·般涉調)

11、鴛鴦集、仙花斗影。——雙韻子(般涉調)

12、重城閉月,青樓誇樂,人在銀潢影里。——鵲橋仙(般涉調)

13、風烏弄影畫船移。——芳草渡(般涉調)

不過,人們最熟悉的還是蘇東坡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2.求有「影」的詩句
雲破月來花弄影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散亂[李白花間曲]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芙蓉旌旗煙霧落,影動倒景搖瀟湘[杜甫寄韓諫議]

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張祜.贈內人]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李商隱嫦娥]

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駱賓王在獄詠蟬]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路曲回輪影,岩虛傳漏聲[李治 過溫湯]

砌蘭虧半影,岩桂發全香[李治九月九日]

林凋帷影散,雲斂蓋陰收{奉和聖制過溫湯.李貞}

巫峽雲開神女祠,綠潭紅樹影參差[雜曲歌辭·竹枝.李涉]

洛橋晴影覆江船,羌笛秋聲濕塞煙[雜曲歌辭·楊柳枝.薛能]

風條月影皆堪重,何事侯門愛樹萱出處不知``

花影飛鶯去,歌聲度鳥來

夜久星沉沒,更深月影斜【雜曲歌辭·踏歌詞】謝偃

西域燈輪千影合,東華金闕萬重開[雜曲歌辭·踏歌詞.張說]

唱盡新詞看不見,紅霞影樹鷓鴣鳴【雜曲歌辭·踏歌行】劉禹錫

檐外月光吐,簾中樹影斜【雜曲歌辭·十二月樂辭·八月】李賀

眄鼓凝驕躞蹀,聽歌弄影徘徊

影弄日華相照耀,噴含雲色且徘徊[出處都忘了``]

``恩`````夠沒?`我想``夠點了吧``他門說的我都沒說``
3.關於影的句子
1、這並不是人的罪過。詩人們會在一件小事上寫出整本整部的詩,雕刻家在一塊石頭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畫家一撇兒綠,一撇兒紅,一撇兒灰,畫得出一幅一幅帶有魔力的彩畫,誰不是為了惦著一個微笑的影子,或是一個皺眉的記號,方弄出那麼些古怪成績?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頭,不能用顏色把那點心頭上的愛憎移到別一件東西上去,卻只讓她的心,在一切頂荒唐事情上馳騁。她從這分穩秘里,常常得到又驚又喜的興奮。一點兒不可知的未來,搖撼她的情感極厲害,她無從完全把那種痴處不讓祖父知道。

2、這個熟睡的小王子最叫我感動的地方是,他對一朵玫瑰的感情——甚至他睡著了,那朵玫瑰花的影子,仍像燈光一樣照亮他的生命……

3、所有的人,起初都只是空心人,所謂自我,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全靠書籍繪畫音樂電影里他人的生命體驗喚出方向,並用自己的經歷去充填,漸漸成為實心人。而在這個由假及真的過程里,最具決定性的力量,是時間。

4、請不要害怕影子,因為這代表著不遠處有光明 =)

5、高中生活里,男生的籃球比賽好像已經成為一種定格的象徵。而晴天,陽光,牆外偶爾的車輛,牆內不知名的花朵,拉得又細又長的影子,全都以同樣的頻率被協調到一起,最後變成一種氣味的體驗,慢慢地在歲月里留下當初美好的畫面。

6、在這一條十分漫長的路上,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路旁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復,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路太長了,時間太長了,影子太多了,回憶太重了。

7、遠別雖非等於死,至少變得陌生。回家只像半生的東西回鍋,要煮一會兒才熟。……睡眠這東西脾氣怪得很,不要它,它偏會來,請它,哄它,千方百計勾引它,它拿身分躲得影子都不見。

8、你看不見真正的你,而你所見的只是你的影子。

9、那座城市,也許只是你的想像。它出現於一夜之間,像海市蜃樓一樣虛幻而美麗,你走得越近,就越看不清它。你凝視著它,為它哭,為它笑,久而久之,你終於發現,原來它只是你的一個影子。

10、窗外濃厚的夜色被寂靜襯托得格外沉重,像是一池無風天里的湖水。黃色的路燈下,偶爾會走過一對相互依偎的約會男女。他們的影子被拉的很長很長,像是大寫的「幸福」二字。

11、寂寞是聽見某個熟悉名字,不小心想起某些故事;孤獨是路過我身邊的影子,笑著對我說似曾相識。

12、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復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13、愛情是燈,友情是影子,當燈滅了,你會發現你的周圍都是影子。朋友,是在黑暗時候給你力量的人。

14、我一直在想,我到底是喜歡你,

還是需要一個影子,放在心裡,讓我喜歡。
4.關於陰影的古詩
宋代詩(詞)人張先(990—1078),字子野,因常把影字入詩詞,人稱"張三影".其著名詩句有: 1、隔牆送過鞦韆影.——青門引 春思 2、願教清影長相見,更乞取長圓.——相思兒令(中呂宮) 3、猶有花上月,清影徘徊.——宴春台慢(仙呂宮) 4、隔簾燈影閉門時.——醉桃源(大石調) 5、風影輕飛.花發瑤林春未知.——採桑子(雙調) 6、雲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中呂調) 7、檣竿漸向望中疏,旗影轉.——天仙子(鄭毅夫移青社·中呂調) 8、草樹爭春紅影亂.——木蘭花(般涉調) 9、無數楊花過無影.——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般涉調) 10、固向鸞台同照影.——木蘭花(席上贈同邵二生·般涉調) 11、鴛鴦集、仙花斗影.——雙韻子(般涉調) 12、重城閉月,青樓誇樂,人在銀潢影里.——鵲橋仙(般涉調) 13、風烏弄影畫船移.——芳草渡(般涉調) 不過,人們最熟悉的還是蘇東坡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1 雲破月來花弄影.

簾幕卷花影.

墮絮輕無影.

2 待月西廂下,

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

疑是玉人來

3 綠樹陰濃夏日長,

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簾動微風起,

滿架薔薇一院香.

4 願教清影長相見,更乞取長圓.
5.帶「影」字的詩詞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李白

紅影到溪流不去 始知春水戀桃花

紅影濕幽窗瘦盡春光雨余花外卻斜陽誰見薄衫低髻子還惹思量莫道不凄涼早近持觴暗思何事斷人腸曾是向他春夢里瞥遇迴廊

--清 納蘭性德

古屋深燈弄影,嚴城怨角催更。掩門欹枕柰微酲。巷陌鳥聲初靜。客里依然好景,年來底事無情。暖寒已透讀書屏。舊恨不堪提省。

故舊今成二老,歡游長記當時。山中吟屐夢中詩。多少晉人風致。但得諸郎俊撥,不嫌我輩衰遲。殘年飽飯話心期。如此差強人意。

土室融融曙色,山窗晏晏春眠。東風和氣滿壺天。依約鏡奩初展。晴散茅檐雲彩,*浮紙帳香煙。一枝花影弄嬋娟。染就素羅團扇。

以上邵亨貞作品《西江月》共3首

窗前翠影濕芭蕉。雨瀟瀟。思無聊。夢入故園,山水碧迢迢。依舊當年行樂地,香徑杳,綠苔饒。沉香火底坐吹蕭。憶妖嬈。想風標。同步芙蓉,花畔赤闌橋。漁唱一聲驚夢覺,無覓處,不堪招。

梅雪飄香,杏花開艷燃春晝。銅駝煙淡曉風輕,搖曳青青柳。海燕歸來未久。向雕梁、初成對偶。日長人困,綠水池塘,清明時候。簾幕低垂,麝煤煙噴黃金獸。天涯人去杳無憑,不念東陽瘦。眉上新愁壓舊。要消遣、除非殢酒。酒醒人靜,月滿南樓,相思還又

Ⅱ 什麼是散文

散文的定義

現代散文,是指與小說、詩歌、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對它又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

廣義的散文,是指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議論抒情為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隨筆雜文、回憶錄、傳記等文體。隨著寫作學科的發展,許多文體自立門戶,散文的范圍日益縮小。

狹義的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

散文的分類

散文具有記敘、議論、抒情三種功能,與此相應,散文可分為記敘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議論性散文三種。

⒈記敘散文

以記敘人物、事件、景物為主的散文,稱為記敘散文。

記敘散文敘事較完整,寫人人物形象鮮明,描寫景物傾注作者的情感。這類散文與短篇小說相似,但又有明顯的區別。就敘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節完整,更不追求曲折變化,而小說對敘事的要求要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敘事的時候需要飽蘸情感,小說的情感則主要由人物體現出來,不須作者明確抒發。就寫人而言,小說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虛構出來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則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進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對人物進行寫意式的描繪。

根據該類散文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又可將它區分為記事散文和寫人散文。

偏重於記事的散文以事件發展為線索,偏重對事件的敘述。它可以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如許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幾個片斷的剪輯,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敘事中傾注作者真摯的感情,這是與小說敘事最顯著的區別。

偏重於記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作粗線條勾勒,偏重表現人物的基本氣質、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魯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實是它與小說的區別。

另外,這類散文中還有一種偏重於描寫景物的一類,這種散文描寫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風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記性散文。它的內容十分廣泛,山川景色、風俗民情、名勝古跡都屬記游范圍。游記散文最主要的特點是:作品所描寫的景物必須完全真實,不允許誇飾和虛構;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實錄,而是作者融情於物,達到情景交融。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發作者主觀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徵,但與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強想像更豐富,語言更具有詩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徵、比興、擬人等方法,通過對外在形象的描繪來傳達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這類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現,但通篇用此一法者並不多見。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徵性散文,作者將情感融於某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具體事物,藉助象形聯想或意蘊聯想把主觀情感表現出來。如楊朔的多數散文,矛盾的《白楊禮贊》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將感情寓於景物之中,賦景物以生命,明寫景,暗寫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劉白羽的《日出》等。

⒊議論性散文

以發表議論為主的散文稱為議論散文。

它與抒情散文一樣注重情感的抒發,不同的是議論散文重於理智,抒情散文重於感情。

它又不同於一般的議論文,用事實和邏輯來說理,而主要用文學形象來說話,是一種文藝性的議論文。

它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嚴密的邏輯;既要以情動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於一爐,合政論與文藝於一體。魯迅先生的雜文、陶鑄的《松樹的風格》等都是典型的議論散文。

散文的特徵

⒈較強的紀實性

散文具有較強的紀實性質。但對紀實性的理解,至今仍有較大分歧,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見有三種。

一是主張絕對真實:「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徵。散文家們要靠旅行訪問,調查研究了積蓄豐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經過,人物的真實,場地的實景,審察清楚了,然後才提筆伸紙。散文特寫決不能仰仗虛構。它和小說、戲劇的主要區別就是在這里。」(周立波《散文特寫選·序》,《散文特寫選(1959-1962)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二是主張「大實小虛」:「散文寫作,在選材上也並不是絕對地排斥任何虛構的。也就是說,在保持題材上大體真實(請注意,這里的概念並不等同於文學科學中的『真實性』的含義,故稱之為『題材的紀實性質』)的前提下,某些細節的虛構,乃至某個次要人物的虛擬,不但在創作實踐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許的,而且有時甚至是很必要的。……關鍵則是要『大實小虛』。」(韓少華《散文散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寫作論》)

三是供實用的散文,要嚴格地寫實;供欣賞的散文,允許有虛構的成分存在:「談散文創作,我們還不能不談虛構。虛構是文藝創作普遍採用的一種方法,它對於概括社會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作品主題均有不容忽視的作用。散文創作也不一味地排斥這種方法。具有寫實特點的散文體裁之所以不排斥虛構,是因為人們寫散文,自古以來就有供實用和供欣賞的分別。供實用的散文,只能嚴格地寫實,不允許有任何虛構;而供欣賞的散文,在寫實上就不那麼嚴格,允許有虛構成分存在。」(冠顯《散文寫實說》)

在這三種意見中,我們認為第二種意見是可取的。首先,「大實小虛」說在實踐上反映了散文創作的客觀實際。以冰心《小桔燈》為例,據散文家韓少華說:「前不久,在拜訪冰心同志的時候,得到了她的指教,得知文章中的小孩一家,以及作者同他們的接觸,包括女孩父親的姓氏都是確鑿的,是實有其人、實有其事的。」「只是在個別次要之處做了一點虛構。」冰心在《漫談〈小桔燈〉的寫作經過》一文中,對該文「個別次要之處做了一點虛構」作了補充說明,即「我的朋友」這個次要人物是虛構的。「大實小虛」說在理論上也是順理成章的,散文是文學作品,而虛構是文學作品常用的一種手法,所以散文不可能與虛構無關,但這種虛構又不能破壞散文的紀實性原則,所以它只能是「大實小虛」了。

盡管散文的細節可以虛構,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絕對真實的,這一點也應該是散文真實性的一個重要側面。

⒉取材的廣泛性。

散文的取材范圍十分廣泛,大千世界幾乎無不可寫,所以郁達夫說:「散文清淡易為,並且包括很廣,人間天上,草木蟲魚,無不可談。」(《<達夫自選集>》魯迅說,散文的「題材應聽其十分自由選擇,風景靜物,蟲魚,即一花一葉均可。」(《致羅清楨》,《魯迅書信》P241),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周立波說:「舉凡國際國內大事,社會家庭的細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歷史,一絲感觸,一撮悲歡,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歡快,都可以移於紙上,貢獻讀者。」(《散文特寫選·序言》)駱文說,散文「作為一種文體,好處甚多。一石之嶙,可以為文。一水之波,可以寫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題。實在自由。」(《我的散文觀》)

正因如此,有人講散文作者「觸目聞聲,隨處可感。魯迅目閱白雪紛飛而抒懷,形成《雪》的精魂;茅盾見白楊挺拔而命筆,致成《白楊禮贊》;巴金觀朝暾乍涌而心吟,因有《海上的日出》;吳伯蕭憶紡車聲韻而揮毫,寫下名篇《記一輛紡車》;楊朔賞茶花絢麗引起創作沖動,留下膾炙人口的《茶花賦》。總之,一個作者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都有可能被取來作為寫散文的材料。」(漢基《關於散文取材種種》))。

散文的內容涉及自然萬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無所不 有的。可以寫國內外和社會上的矛盾、斗爭,寫經濟建設,寫文藝論爭,寫倫理道德,也可 以寫文藝隨筆,讀書筆記,日記書簡;既可以是風土人物誌、游記和偶感錄,也可以是知識 小品、文壇軼事;它能夠談天說地,更可以抒情寫趣。凡是能給人以思想啟迪、美的感受、 情操的陶治,使人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心曠神怡的,都可選作散文的題材。

在取材領域上,小說、戲劇、詩歌都不能與散文相比。小說的題材,要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戲劇的題材,要有激動人心的矛盾沖突。詩歌的題材,要有深郁的情韻。而散文卻沒有這些限制,可以寫小說、戲劇、詩歌的材料。都可以寫散文,不可寫小說、戲劇、詩歌的題材,亦可寫散文。

取材廣泛,首先表現在它選擇題材可以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大小上下,凡能給人以知識、美感,陶冶人的情操的東西都可信手寫來,綴成優美的篇什。其次,表現在寫作散文時,可以在一個主題的統率下選取不同時間、空間的材料,十分自由。如秦牧的《土地》。

我們承認和強調散文取材的廣泛性,但也不是說什麼東西都可寫成散文。那種不分青紅皂白,挖到籃里就是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寫散文要選取揭示「人類那種崇高感和庄嚴感」的材料,要選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靈活性

散文取材廣泛,內容豐富,為其服務的形式也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①結構多種多樣

首先散文的結構中心多樣。既可以用人物為結構中心,如《藤野先生》;可以用典型的細節為結構中心,朱自清《背影》;可以用景物為結構中心,郁達夫《故都的秋》;也可以用某一象徵事物作結構中心,如《茶花賦》。

其次,散文的結構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時間發展先後順序或以空間轉移為序組織材料,如《小桔燈》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認識和感情變化為序,如張潔《挖薺菜》和楊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為統帥,把材料分別組織在幾個不同的側面之內,如《土地》。

②表達方式自由靈活。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敘述、描寫等五種最基本的表達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徵、比興、聯想等手法。記敘散文以敘述、描寫和議論;議論散文以議論為主,間用敘述、描寫和抒情。

③語言運用自如。現代散文的語言主要是現代漢語,但有時為了表達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詞語和用法,方言俚語、歌謠諺語等語言形式。文言語辭如陶鑄《松樹的風格》中:「松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松樹要求於人的可謂少矣。」用歌謠諺語的如:朱可楨《大自然的語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酈道元《巫峽》中「長江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⒋詩意濃郁。

散文不象小說、戲劇靠虛構的故事情節、矛盾沖突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吸引讀者,而是靠濃郁的詩意和理趣來感染讀者。在抒情、敘事類散文中要追求詩意。有的散文家說,真正的散文是充滿詩意的,就象蘋果飽含果汁一樣。毫無詩意的散文是沒有生命力的。因此,散文作者努力在生活中尋求詩意,並使自己的作品富有詩意。楊朔說:「不要從狹義方面來理解詩意兩個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詩,鐵馬金戈的英雄氣概更富有詩意。你在斗爭中,勞動中,生活中時常會有些東西觸動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歡樂,使你憂愁,使你深思……凡是遇到這種動情的事,我就要反復思索,到後來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我在寫每篇文章時,總是拿著當詩一樣寫。」「總要象寫詩那樣,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東風第一枝>小跋》,轉引自《現代散文序跋選》P190,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

散文的詩意與它是一種長於抒情的文體分不開的,其詩意的濃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總是成正比的。為什麼散文長於抒情呢?因為:a、散文一般採用第一人稱,寫「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無論寫到什麼,其目的都是為了抒發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見解,帶有濃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靈的歌聲」(高爾基)。b、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筆調,即所謂散文筆調。散文筆調,首先是語言凝練,優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筆法靈活疏放,揮灑自如。

議論性散文中,追求文章的理趣也是散文富有詩意的一種表現。朱自清評魯迅的雜感說:「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還有別的,那就是傳統的理趣,現在我們可以說是理智的結晶,而這也是詩。」這類文章讓我們為作者深邃的思想所震撼,被其中精闢的論辯所折服。如韓愈的《馬說》,朱自清的《匆匆》。散文的說理與議論文不同,它必須藉助形象來說理(蘇軾《赤壁賦》),將情與理交融起來,使之「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普列漢諾夫語)

⒌語言優美

優美的語言是散文所以成為美文的一個重要方面。散文語言具有以下特徵:

①講究文采。常用多種手法,或濃墨重彩、或淡筆輕彩,著力表現事物的「畫意」,再現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識地化常語為奇語,以更好地表現散文的「詩情」和「畫意」。如朱自清先生《春》中開頭幾句: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再如《赤壁賦》中寫簫聲一段: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散文講究文采,但並非只使用華美的語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常的語言,寫出極美的文章來。即所謂的「家常風」。如魏巍《我的老師》。

②靈活疏放。

作者可以浮想聯翩,隨意點染,任情穿插,時而敘,時而議,時而抒情,或將它們水乳交融起來。可謂騰挪翻飛,無不隨心應手。

③注重節奏。

句式富於變化,有時駢散相間,平仄相調;有時長短交錯,張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樂美。請看袁鷹《青山翠竹》中的一節:血雨腥風里,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竹子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坎了,還有深埋於地下的竹根。

學習散文寫作,既要掌握華麗的文采,也要掌握樸素的文采。寫得華麗並不容易,寫得樸素更難。徐遲的文章是很有文採的,他常用賦的方法兼用比、興修辭,使得文采華美。但是他說:「只有寫得樸素了,才能顯出真正的文采來。古今大散文家,都是這樣寫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時,越是寫得樸素。而文采閃耀在樸素的篇頁之上。」我們還要看到,不管是華麗的還是樸素的,散文的富有文採的語言都是從新鮮、活潑的口語中來的,也是對優秀的古代散文創造性的繼承,也是作者仔細選擇、錘煉和加工的結果。

⒍(篇幅)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層次較少,結構不很復雜,但又具有選材精要,言簡意賅,立意深邃的特點。郁達夫「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里說人情。」(《現代散文序跋選》)秦牧說:「像蘇州的園林,小是小了,然而卻境界深邃,天地開闊。(《園林 扇畫 散文》見《筆談散文》)

散文筆法

散文筆法有許多,主要有寫意、延伸、指點、興波四種。

1.寫意

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不求工細,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抒發作者的情趣。作為一種散文筆法,寫意是指以簡練的筆墨傳神。散文格局小,篇幅短,寫人敘事不求鋪敘,因此要想把人寫活,把事情記述得生動,使作者可以充分抒情述懷,就要藉助傳神的筆法。

常用於敘事和寫人。敘事時,常用以虛帶實的方法,概括地把事物的特徵和精神表現出來,在能反映事物精神的關鍵處,也常著意重寫。如朱自清的《背影》。寫人時,常用粗中帶細的方法,寥寥幾筆,把人物的精神勾勒出來,如《阿長與〈山海經〉》中有關阿長神態的寫照。在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徵的地方,也不排斥重筆鋪寫。

2.延伸

延伸就是憑借想像和聯想,圍繞某人某事進行多方向的伸展。事實就是前文所講的聯想,主要有縱式延伸、橫式延伸、多邊延伸和捎帶一筆。

延伸事實上就是上面我們已經講解的聯想,不再詳細講述,只將比較有特色的捎帶一筆講一下。

作者在寫人敘事時,會突然順手捎帶把別的一件事也寫上,這種筆法就是捎帶一筆。從現象上看,兩件事物似乎關系不大,將其聯系起來好像沒有多少道理。但被聯系在一起的兩件東西卻有著某種內在的關聯,細細品味會發現憑空會增添許多「散文味兒」。

比如魯迅的散文《父親的病》中,寫到那些庸醫為父親開了一些奇怪的葯方後,這樣寫道:

蘆根和經霜三年的甘蔗,他就從來沒有用過。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對」,旁註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蟲也要貞節,續弦或再醮,連做葯資格也喪失了。

這加點的文字就是順手捎帶的一筆。這是從他父親的病上引申出來的,卻又和父親的病關系不大,似乎是節外生枝,但是這根「枝」,其味特濃,它幽默風趣,把對庸醫的嘲諷,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讀了非但不會認為是「蛇足」,而且感到它正是文中十分精彩之處。

既是順手捎帶,帶出來的筆墨不能太多,否則,就會本末倒置,導致跑題。

3.指點

是在行文時用議論的方式把自己的傾向表露出來。在小說中,作者一般不大直接站出來指點,他的見解和傾向要通過情節和場面自然而然地流露;散文則不同,它允許作者直接站出來表白、亮相。

①指點的要求

指點要注意火候

在一篇散文中,什麼地方指點,怎樣指點,要注意火候,不要亂指點,也不能濫指點。一般說來,指點要出現在以下三種地方:一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升華處。二是在寫人敘事中穿插進行,這樣既是寫人敘事的總結,又是直接抒情述志,還可以調節全文的節奏。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中,作者每敘完一個故事,就作一次指點。三是放在篇末指點,這是最常見的方式。

要含蓄、形象

指點雖是作者公開向人們亮觀點,但也要講究藝術性,要含蓄形象些,留一點東西讓人們自己咀嚼玩味。如把高爾基《海燕》結尾的「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改成「讓革命浪潮來得更猛烈些吧!」就大煞風景了。

要和寫人敘事緊密配合

指點的文字不能脫離寫人敘事。它和寫人敘事要魚水相依,緊密交融,應該從寫人敘事中概括出來。同寫人敘事沒有內在聯系的指點,再形象、再含蓄、再富於哲理,也是蒼白無力的。

②指點的方式

公開指點

就是運用明確的語言直接明白地將作者的意見和卻向表現出來的指點方式。方誌敏《清貧》,寫完自己被國民黨士兵搜身抄不到錢後,在篇末這樣指點說:「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方!」用的就是公開指點。

這種指點的好處是清楚明了,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但也有其不足,那就是直露粗淺。

暗中指點

就是通過曲筆和間接的手段含而不露來表達的指點。它或用象徵的詞語來表達,如蘇聯柯羅連科的《火光》中的指點:「火光啊……畢竟……畢竟就在前頭!……」;或借文中寓意物來指點,如李天芳的《打碗碗花》中的指點。

反復指點

如茅盾的《白楊禮贊》中,「白楊樹是在不是平凡的」這一指點語反復出現過四次。

4.興波

就是在文章中製造波瀾,使文章產生感人的力量。

有不少人認為,引人入勝的曲折變化只能出現在小說、戲劇等文學式樣中,篇幅短小、題材瑣雜的散文是無法生波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作為一種文學樣式,散文也需要富於變化,多姿多彩。只不過散文的曲折有其獨有的個性而已。和小說戲劇相比,散文的格局決定了它的興波不可能大篇幅展開,常常是驟起驟落,戰線短,節奏快;同時,散文旨在抒情述志,所以它的興波常常不是以沖突的形式出現,小說、戲劇常用的誤會法、懸念法等興波方法在散文中並不多見,它的興波總是和「情」緊密相連的。主要有以下幾種興波方式:

「急轉彎」式興波

寫人敘事時,故意順著某個方向發展下去,層層遞進,不斷加碼,直到推向定點,爾後筆鋒陡轉,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急轉彎,激起波瀾,把讀者帶到一個嶄新的境界。楊朔的《泰山極頂》、《香山紅葉》等篇章,都成功地使用了這種手法。

情變興波

人們對人、事、物的感情是常常處在變化之中的,作者根據感情上的變化巧妙興波的手法就叫情變興波。例如蘇軾的《赤壁賦》和楊朔的《荔枝蜜》都使用了這種方法。

抑揚興波

欲揚先抑,欲抑先揚,抑抑揚揚,使文章跌宕起伏的興波方式。如唐濤《瑣憶》,開始故意用抑筆,寫自己未和魯迅相識前,怎麼相信人們對魯迅的議論,什麼「魯迅多疑」喲,什麼「魯迅脾氣大,愛罵人,如何睚眥必報」喲,等等。繼而,作者著力揚,寫魯迅的平易近人,關心青年等美德。在這一抑一揚中,使文章波瀾頓起。

借議論興波

這種興波,常常藉助議論點化完成。它一般是通過從感性到理性突變的描寫中,憑借議論,點化出一些令人驚嘆的不凡的東西,以此激起富有哲理的波瀾,沖擊讀者的心靈,感染讀者。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