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印度嗝老師大電影
擴展閱讀
勵志青春虐心之旅電影 2025-03-31 19:57:19
英語最佳勵志電影五十部 2025-03-31 19:43:43
香港電影慾海情魔視頻 2025-03-31 19:43:42

印度嗝老師大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3-29 02:19:59

① 《嗝嗝老師》里哪些情節打動了你

印度電影《嗝嗝老師》讓人知道了妥瑞士綜合征這個病症,在感動中完成教育,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老師就是它傳播的觀點,連一個病人都可以成為好老師,正常人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也讓無知的人學會寬容。無知和歧視是結伴而生的。只有遠離了無知才能有效的阻止歧視!

不放棄自己接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相信終有一天會追趕而上,超越自己,改變命運!不要用為什麼尋找借口,這其實就是教育的力量。也是這個故事的最深遠的含義。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

② 嗝嗝老師是真事嗎

《嗝嗝老師》的劇情來源於真人真事。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位女老師奈娜·瑪瑟帶領全校墊底的9F班學生走上逆襲之路的故事,該影片屬於印度片,自播出後受到了諸多觀眾的好評。

《嗝嗝老師》改編自美國布拉德·科恩的自傳體小說《叫我第一名》,男主布拉德從小就患有妥瑞症,無論是在公共場合,還是學校,再或者是在課堂上,布拉德都會發出各種怪聲,他無法控制自己,因告褲旁此身邊的同學都嘲笑他,從小到襪橡大他都沒有享受純談過公平待遇,就連親生父母都無法接受布拉德的缺陷。

然而,布拉德並沒有放棄,更沒有氣餒,他努力學習,堅持自己的夢想,最終取得了碩士學位,不過他的症狀並沒有好,所以在尋找工作的時候處處碰壁,直到後來,他遇見了能接受自己的學校,最終成為這里非常著名的老師之一。

《嗝嗝老師》中的女主人公奈娜和布拉德的經歷一樣,她總是發出打嗝的聲音,導致很多人都排斥她、遠離她,甚至不願意與她交朋友。這個故事屬於真實事件,非常勵志,曾經感動了無數觀眾。

③ 《嗝嗝老師》:沒有壞學生,只有差老師

《嗝嗝老師》這部印度電影,以其獨特視角,深入探討了教育不公與階層固化問題。影片講述了一位身患抽動症的老師,如何在貴族學校內,以自己不屈不撓的努力,幫助貧民窟學生走出困境,改變命運。觀眾們感嘆於這位老師的堅持與愛心,與當下教育亂象形成鮮明對比。貧富差距帶來的教育鴻溝,如同一道無形的壁壘,將孩子們分為兩個世界。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師成為了孩子們的指路明燈,但對那些自暴自棄、怨天尤人的人來說,又有幾人能堅持教導?

教育的本質是平等與機會。電影強調,沒有所謂的「壞學生」,只有「差老師」。人與人之間並無先天性差異,後天環境才是決定性的因素。貧窮的孩子可能因為教育資源不足而顯得「笨拙」,但這完全可以通過努力追趕。若整個社會都信奉階級固化,那麼教育的意義就將喪失。只有那些堅信每個孩子都有潛力的老師,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意義,打破固化的社會結構。

教育被視為回報率最高的投資,但現實是,窮人往往難以享受這一投資的回報。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貧富差距逐漸拉大,階級固化成為社會衰落的徵兆。教育差距的擴大,加劇了這種分化。如果教育不能公平地惠及所有人,那麼階層提升的大門將徹底關閉。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改變命運的鑰匙。

在《嗝嗝老師》中,無論是貴族學校的師生,還是貧民窟的孩子們,都深信窮人的孩子終將繼承父業,過著平凡的生活。這種預設的觀念,正是社會階層固化的一個體現。然而,教育的力量在於改變。老師是孩子們跳出困境的關鍵,他們的成功不僅是對老師的肯定,更是對教育意義的最大回報。

桃李滿天下的典故,講述了一位名士子質以教育改變了學生的人生軌跡,成就了「桃李滿天下」的美譽。電影《嗝嗝老師》中的老師,正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典範,她的付出與成就,證明了教育的力量與價值。然而,在現實社會中,真正桃李滿天下的老師卻寥寥無幾。教育往往被視為謀生的職業,奢求學生的感恩,實為不切實際的期待。

教書看似簡單,但育人卻異常艱難。面對所謂的「壞學生」,老師們雖曾堅持,但難以實現永不放棄。嗝嗝老師的堅持與努力,雖是電影中的理想化展現,但其精神與行動,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榜樣。

《嗝嗝老師》以獨特的視角,揭示了教育公平與階層流動性的深刻問題。在當今社會,我們需要更多像嗝嗝老師這樣的教育者,以無私的愛與堅持,為每一個孩子創造改變命運的機會。通過教育,我們不僅能夠改變個人的命運,更能夠為社會的公平與進步貢獻力量。

④ 《嗝嗝老師》作為又一部印度神劇,劇中女主有著怎樣精彩的表現與值得一看的作品

《嗝嗝老師》由演員拉妮·瑪克赫吉出演,這部電影真的是值得一看,它得到了「零差評」的評價,而女主拉妮·瑪克赫吉的演技也是非常優秀的。這部電影是印度的一部教育題材的片子,裡麵包含了喜劇色彩,而女主拉妮·瑪克赫吉將幽默與勵志體現給了觀眾。
劇中女主拉妮·瑪克赫吉的人物設定是一個說話稍有障礙的人,她發音不準,卻一直有個夢想,那就是成為老師,她相信自己,盡管也受到許多人的懷疑,但最後還是帶領一些調皮的學生走上了巔峰,這部片子非常勵志,也給人很大的啟示。女演員拉妮·瑪克赫吉有一幕是自己咬胳膊的一幕,演的真切真實,讓人感動不已。
除了這方面,因為這部劇也算是喜劇,所以她也將女主的幽默從各個方面展現給觀眾,以至於讓這部劇更加有特色。
其他的代表作品有《黑色的風采》、《我和你》、《班迪與巴卜莉》,她的第一部電影雖然票房不好,但是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⑤ 《嗝嗝老師》真的「零差評」它在印度片中屬於什麼水平

《嗝嗝老師》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它在印度片中屬於比較高水準的作品。

以下是我對這部電影的具體評析:

一位天生患有生理缺陷的老師帶領一群差生的逆襲,《嗝嗝老師》藉此熬出的一碗印度雞湯雖然稍顯老套,但電影以喜劇手法對印度教育的聚焦,在那「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的信條中,其既有著感人肺腑的共鳴,也對現代教育體質所存的問題作出了深刻的反思。

不單是印度,就拿我們自己來說也有著「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的俗語,對階級的偏見其實無處不在,正因如此《嗝嗝老師》雖然帶有著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但這樣的電影仍舊能帶來足夠的感動,願所有學子的求學之路上都能遇到一位如奈娜這樣的老師。文/夢里詩書

⑥ 從《嗝嗝老師》看印度翻拍的成功之處

        10月12日首映的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又被稱作印度版《叫我第一名》,講述的都是患有圖雷特氏綜合症的主角,因為小時候一次受到校長鼓勵的經歷而勵志成為一名優秀教師,雖然經受了很多的挫折和苦難,最終完成了夢想的故事。

        然而,《嗝嗝老師》又不同於普通的翻拍電影,很多看過原版電影的人都說它是一部:閉著眼都能想到結局,卻依然感人至深的電影。究其原因,無非是該影片可以做到 貼合本土文化,摒棄水土不服。

        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物的心理活動、經歷總會有所不同。比較這兩部電影《叫我第一名》的背景是在美國,其社會文化更加開放包容,而人與人之間也更加平等尊重。《嗝嗝老師》的背景則是在印度,民風更加保守,對患病女主角的歧視也更加明顯。背景的不同,最終造成了兩部影片從頭到尾,看似相同實則迥異的劇情設計。

        主角性格設定有所差異。

        《叫我第一名》的主角設定為男性,是一個有夢想卻並不十分自信的人。在電影中,他的母親、兄弟、女朋友、同事甚至球場碰到的人都對主角釋以善意。主角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中成長,雖有挫折,但是在成功找到工作後的經歷還是較為順遂的。

        《嗝嗝老師》的主角設定變為了女性,我們在電影中可以看出,其主角的性格表現的更加自信與堅定。在面試工作的時候,她甚至會因為面試官的質疑而反擊。

        篇幅設定不同。

        在《叫我第一名》中,導演用了近一半的時間來講述主角找工作的艱辛。期間,小時候因為不能確診,而被父母、老師誤解更是給了不少的鏡頭。

        而在《嗝嗝老師》中,從主角的背景介紹到主角被錄用成為一名老師卻只用了四分之一的時間,也省去了被誤診這一細節。誠然,在印度這樣一個相對保守的社會環境下,患病得到的更多的是歧視,而不是同情與善意。

        在二者找到工作時的情節設定也有所不同。前者更多的是遇到了善良的人,後者則更多的是遇到了「學校迫不得已「」這個機會。

        相似而又有驚喜的劇情,實則代表著電影所設定的不同主題。

        《叫我第一名》的主題更多的是個人的自我成長。從不甚自信變得自信,個人的努力和開放的社會文化環境相輔相成,在追求夢想的旅途中雖有挫折,卻總是能遇到善意,更多的是讓我們相信人性的美好。—— 世上多為良善之人 。

        《嗝嗝老師》的主題則不僅僅是自我努力,自我成長,後面大篇幅的老師和學生的交流場景,更多的是抨擊著 印度教育的弊端與缺陷 。就如同另外一部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教育對於貧民、特殊人群的歧視,是印度目前存在的一大問題。

          俗語有雲「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一部作品好看與否,最重要的在於走心。如果完全不顧及自身的情況,照搬照抄,也不過是用本國的演員重演一遍別人的劇情,最終也只能淪為滑稽的四不像。

        原版電影與自身文化的融合是《嗝嗝老師》成功的本質。相似的大綱、迥異的細節,讓你忍不住看下去正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雖有相同的故事軀殼,卻能訴說不同的文化內涵,翻拍的成功之處便在於此。

⑦ 普通的老師教知識,優秀的老師教做人,《嗝嗝老師》讓你感動到流淚

遇見對的老師,野孩子也能成為發光的天使。

《嗝嗝老師》這部影片,不僅屢次刷新印度電影排行榜,更是在沒有著名演員的加持下獨占鰲頭。

影片《嗝嗝老師》深入探討印度社會中的「歧視」與「階級疼痛」等陰暗面,是一部充滿情感和勵志的電影。

影片的主角奈娜,患有妥瑞氏症,會發出「嗝嗝」等怪聲,甚至面部和肢體抽動。她從小被他人視為怪人,同學、店員甚至家人對她的態度充滿了嘲弄、鄙夷和好奇。

幸運的是,奈娜遇到了一位開明的校長,不僅允許她與普通孩子一起讀書,還邀請她上台介紹自己的疾病,以此讓所有人接受不一樣的她。

長大後的奈娜,雖然擁有雙碩士學歷,卻屢次被學校拒絕應聘,她的疾病成為了隔開她與「正常人」的無形壁壘。

在第19次應聘中,奈娜終於接到聖蒂克學校的聘用通知,這所學校此前拒絕了她五次求職申請。然而,她被分配到了一個被人厭棄的9F班,這里的學生都來自貧民窟,七個月里,有七名老師先後離職。

9F班的孩子們內心受到擊垮,變得叛逆,不愛學習,課堂上充滿了吸煙、打牌、切菜等行為。他們甚至用老師離職的時間來做賭注,而奈娜也因上課時的打嗝被學生們戲稱為「嗝嗝老師」,遭到嘲諷。

奈娜第一次去貧民窟,受到了極大震撼。學生們承擔著養家的使命,早失卻了無憂無慮的童年。他們排隊等待用水,家長看到老師的第一反應是:「老師,您也是來等水的嗎?」水的分配困難導致了學生生活的艱辛。

這次家訪讓奈娜深入了解了她的學生,明白了他們的愛與怕、恐懼和絕望。她堅信「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堅信每個孩子都是一顆閃亮的星星。

面對這群迷途的羔羊,奈娜伸出了雙手,帶領他們開創新天地。她鼓勵孩子們直面出身、天賦、缺點,寫下恐懼並做成紙飛機來放飛,激發他們的潛力。

奈娜運用啟發式教學,將操場、戶外變為「另一種教室」,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學習慾望。她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魔法教學、趣味實驗等,讓學生們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重拾信心。

她獨具慧眼地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潛能和天賦,比如賭徒身上具有投資銀行家的潛力、汽車修理技能背後的物理學知識、手指餅干製作中的化學高手等。

在她的課堂上,學生們享受學習的芬芳,體驗到前所未有的快樂。《嗝嗝老師》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次心靈的觸動,它告訴我們,最好的教育是點石成金,是春風化雨,教會孩子成長、思考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⑧ 《嗝嗝老師》:印度特色商業大片,笑著讓你思考

昨日觀看了《嗝嗝老師》這部電影,該片講述了一位夢想成為教師的患有圖雷特氏綜合症患者,經歷無數次失敗後終於如願,帶領全校最差班級的學生們走上逆襲之路的感人故事。

電影是從一位身患圖雷特氏綜合症(多發性抽動症,患者會時常打嗝)的女老師奈娜拉開帷幕。開篇,就迅速點出了她異於常人之處和影片的幾個主要沖突點。

身揣教育學學士、理學碩士的她參加一場又一場面試,5年過去了,被18所學校拒絕無數次,光是被自己畢業的母校就拒絕了足足5次……原因,就在於這個時常抽動的病症。

這是一種無法被根治的疾病,患者在緊張時症狀就會加重。童年的奈娜因此而受盡了嘲諷,成年後也被不斷質疑是否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這些,都是她不斷碰壁的前史。

終於,母校還是給她送來了橄欖枝,卻不料這背後是更大的困境。因為她面對的,不是一群尖子生,也不是一群「普通班」的學生,而是因為土地徵用,被並入聖蒂克這個「私立高端學校」的14位「貧民窟問題學生」。聖蒂克的學生和老師們幾乎來自於中產或富裕階層,時不時會對他們流露出歧視的傾向,而9F班的這些學生也各有各的家庭問題和性格問題。

所有問題的交加,很快在9F班的同學身上化為了叛逆,他們不但荒廢學業,還經常惡搞奈娜老師,與9A班的學生們發生沖突。如何因材施教,成了「嗝嗝老師」最苦心積慮的事。但大家面對她的善意並不太領情,還一再給她各種打擊,她的病情也因此多次嚴重發作。

可以說,《嗝嗝老師》和許多其他國家涉及教育觀念的電影們最大的不同點,還是在於它「印度電影」所特有的社會性探討。

這類電影的最大共同點,就在於——

它們通常能通過各自百轉千回的故事、鮮明的人物塑造和嚴格可控的高潮收尾,傳達出對社會問題的探討和令人感動的人際情感,面向盡可能廣的全年齡段受眾群,從而在商業價值、社會價值與觀眾共鳴上做到平衡。

它在充滿喜劇類型元素的前提下,讓觀眾收獲期待中的歡笑和感動,同時帶出了大量社會性上的探討,事關階層與教育體制等。

在電影中,有一個如今我們在印度電影里看到,可能都已經會「見怪不怪」的鏡頭:在貧民窟眺望時,會發現離這片破敗之地最近的,就是高樓林立都市。

隨著嗝嗝老師挨家挨戶的家訪,這部電影再一次地,為我們展現了印度這樣典型的「格差社會」。

什麼叫「格差社會」?簡單而言,就是隨著貧富差距加大,社會階層有了明顯的分割,民眾間形成了嚴密的階層之分。在印度,1%的人擁有全國財富的50%以上,而50%以上的窮人階層只擁有全國財富的4%。

隨之,經濟、教育、社會地位差距甚大,階層區域固定不流動,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也是極難的事。很多印度底層人民的生活就處於「再拚命,也無法逾越貧富的鴻溝」的狀況,日復一日,代復一代,形成循環。富人坐享豐厚的物質資源,貧民窟里的人卻連日常用水都要搶。

但其實,很多被人視而不見的貧窮境遇,和所有人都息息相關。

9F班的孩子們,在日常下課之餘,就各自過著在破敗的菜市場里賣菜、貧民窟聚眾賭博小嘍啰、貨車司機的子女、修自行車店打工的日子。甚至於,有個同學見到老師,還會因自卑而裝作不識。他們的父母,甚至迫於生計,沒有一人能來參加家長會。

有個家長對老師說道:「整個世界都在貧民窟外面,而我們僅僅希望孩子能做到自己從未做到過的事情。」

這是底層樸素而真實的願望,自己的孩子也許並不會出人頭地,成長的路上也絕對不會一帆風順,但還是要寄希望於他們。

在學校里,貧民窟的孩子們被安排到了F班,和他們發生沖突的同學不來自別的班,都是9A班。

一方面,這是因為階層不同、學習成績差異的摩擦所致。生活對於不同的人而言,彷彿在一個現實中,便能開辟出另一種現實的平行宇宙。學校與社會生活給予了9A班的「學霸」以看不起人、趾高氣揚的資本,更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寬容與信任;而這一切,都是9F班的孩子們所不曾擁有過的。

但另一方面,電影並沒有刻意對9F班的孩子們進行洗白,甚至直接指出:產生沖突的更大責任方,是9F班。因為這些貧民窟出身的孩子們有著更為自卑、消極的人生態度和青春期的反叛心理。他們責怪自身原生家庭的境遇,因為身份的不同,放棄了和A班的同學進行更好地溝通與結交,反而選擇了抽煙、賭博、惡作劇等惡習,企圖用這些將內心裡向善的自我封閉起來,以滿身的獠牙和銳刺示人。但其實,這些不是他們的本來面貌。

有人說,「教育不是一樁優勝劣汰的工程,而應當是依循生命本真的愛。」嗝嗝老師顯然身體力行地做到了這一點,她在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努力。

她鼓勵孩子們直視自己的出身和天賦、缺點,擅用啟發式教學,將操場改造成了「另一種教室」,自由發散的思維讓學生們產生學習欲。

她知道該如何維護孩子們脆弱的自尊,因為自己從小到大就活在周遭的目光里,就連自己的父親也會區別對待自己。

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9F班的同學開始學會積極地處世,而階級之間的矛盾與差距也在緩慢地彌合與冰釋。嗝嗝老師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對自我和對群體的雙重拯救。

但這些,也許還是不夠多。作為一個患病的女性,奈娜一直都在碰壁——她光找上這個無人問津的工作,就花了五年時間;她沒有辦法讓自己的學生在考試前能在學校里學習,而這些學生們也差點就要被集體退學。

這絕對不是在刻意「賣苦」,社會便是如此。很多時候不是靠「努力味道的雞湯」就能順心如意,無可奈何也是常態。

在電影的最後,沒想到會是一直戴著反派臉譜的那位9A班的老頭老師,在台上進行了點睛式的一段演講。

他說道「二十年前,以為老師的教學難,如今發現原來做學生更難。因為老師教的不好,不會被人批評、不用承擔後果;而當學生,則要面對老師的批評、考試升學的壓力。」這既是他對自己一貫用「有色眼鏡」待人的行為所作的反思,也是對印度社會的教育體制現狀的反思。

《嗝嗝老師》講了很多主題,但電影的核心,其實就是展現出在遇到社會與人生的困境時,要如何選擇勇敢地去打破、去革新,而非迴避問題。

嗝嗝老師不僅破除教育的教條主義,給我們展示了即便在一個並不理想的社會里,也能擁有的理想化教育環境。同時,她也戰勝了自己。即便身患疾病、飽受嘲笑與欺侮,面對再多、再大的質疑,也能堅信心中的善念,並憑此做出自我選擇,為人生找到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近年來上映的大批量印度電影中,第二部以「大女主」戲為主的,帶有鮮明女性視角的電影。

和上一部《神秘巨星》比,我更傾向於這一部的表達。女性不再是等待救贖的客體,也不再是只有擁有巨大天賦才能成功逃離殘暴生活的人,而是真正能自由地為自己發聲。如《死亡詩社》中所言:

「只有你的內心知道你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有你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也許,在經歷了眾多印度電影的大賣和《我不是葯神》的暑期轟炸之後,這類帶有深厚「印度電影印記」的作品,已經沒那麼讓我們的觀眾感到「新鮮」了。

但《嗝嗝老師》依舊有它的優勢——它融「春風化雨」的教育理念、戰勝自我的平民勵志和格差社會的探討為一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