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電影《原罪》
電影《原罪》:探索愛情的真諦與標簽的困境
在電影《原罪》中,我們邂逅了復雜的人性與情感糾葛,其中關於安全感、謊言與婚姻的討論尤為引人深思。電影揭示了人們在追求愛情時,常常被外在標簽所束縛,試圖用財富、外貌等作為交換的籌碼,卻忽視了最本質的自我。
人們渴望愛情中的純粹,渴望被愛者的接納,而非僅僅因為"咖啡公司的老闆"或"美麗的容顏"。然而,我們又常常不自覺地展示這些標簽,像是在做一場表面的交易,害怕對方因為看不到真實的自己而離去。這樣的標簽,既是交換的工具,也是安全邊界逐漸模糊的開始,正如路易斯所說,"愛情只是給那些相信它的人"。
婚姻,本應源自兩情相悅,卻在現實的壓力下變成了物質的考量。電影中的角色們,為了結婚而結婚,背後的動機並非源自愛情,而是出於生活階段的考量,這揭示了現代社會婚姻觀的尷尬現狀。路易斯的言辭,直指這種功利的婚姻觀,"男人需要的只是溫柔、真誠的妻子,她能年輕,能生育",這種觀點挑戰了愛情的初衷。
然而,電影並未止步於對現實的批判,而是深入探討了愛情的本質。從青春期的純真幻想,到成年後的付出與犧牲,愛情的定義在不斷演變。電影中的路易斯最終明白,真正的愛情並非無條件的付出,而是相互的理解和接納,"我愛你,因為我是你,不管好與壞",這種深層次的情感共鳴,才是愛情最動人的力量。
在《原罪》中,愛情被描繪為一種成長的力量,它不是將你推向困境,而是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電影提醒我們,愛情不是束縛,而是自由,它不應該成為尖刀,而是溫暖的懷抱。盡管現實中有諸多考驗,但愛情的童話仍存在於每個追求者的心中,那裡只有"我"和"你",以及那份永不磨滅的熾熱。
總結來說,電影《原罪》以深刻的社會洞察和動人的故事情節,探討了愛情的真偽、標簽的陷阱與自我價值的追尋,為我們提供了對愛情全新而深入的理解,讓我們反思在追求愛情的道路上,我們是否真正找到了那份只屬於自己的純粹。
2. 電影〈原罪〉的影評
第一次看《原罪》這部片子,有些不明白影片的名字為什麼叫「原罪」。這不是一個愛情故事,好像也不單純是一部講述罪惡的影片。一看到「原罪」,就必然讓人想到西方基督教人類原初的罪惡起源。那麼這部影片以此為題,究竟想要說什麼呢?
影片的故事情節是看明白了的:一個英俊富有的男子路易斯從美國郵購了一位新娘,新娘漂亮性感,路易斯從此深陷愛河。卻沒想到新娘是個騙子,新婚不久就騙走了路易斯幾乎全部錢財,消失不見了。路易斯深受打擊,一個人呆坐在空盪盪的房間里,滿腦子想的卻是「我要她回來」。幾經周折,路易斯終於找到了她——自稱真名叫邦妮的妻子,被背叛的憤怒、被欺騙的仇恨在邦妮的面前霎時煙消雲散,他重新擁她入懷,甚至為了她背負上殺人的罪名,不惜傾家盪產。誰料到,這一切不過又是一個新的騙局而已。當他跟蹤邦妮來到妓院,親耳聽到的卻是邦妮在和搭檔比利合謀要毒害自己。在黑暗中踉踉蹌蹌回到住處,路易斯等回的是邦妮和她的毒葯。路易斯告訴邦妮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但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愛,路易斯還是喝下了毒葯。邦妮後悔至極,她帶著路易斯逃避比利的追殺,甚至為了保護路易斯,奪過路易斯手中的槍,當著巡警的面開槍打死了比利。邦妮被判了死刑,接受對神父的臨終懺悔,卻奇跡般的從獄中脫逃。影片最後,路易斯和邦妮在與朋友玩牌時合夥作弊,邦妮極具誘惑的對著鏡頭,手在脖子上輕輕滑過。
影片中低沉而略帶歡快的古巴風情的小鼓節奏為整部影片增添令人沉醉而痴迷的情調,性感、慾望、誘惑、罪惡和愛情的交融,讓人無法給出單純的對或是錯的判斷。片子開始的一段,一張素白的臉,淡定的眼神:「You can't walk away from love」。註定這是一個與愛有關的影片。一開始,男人對什麼是愛情沒有什麼概念,娶一個妻子就像是購買貨物一樣,只不過為了讓她為自己生個孩子——像其他人一樣。九點結婚,十點還可以回去工作,什麼都無需耽誤。在碼頭,迎著耀眼的陽光,看不清新娘的臉,可一聲低媚的「是你嗎,路易斯先生?」,已經足以擾亂平靜的心。低回的音樂,痴迷的眼神,女人性感而略帶神秘的誘惑,還有什麼能比這更讓人沉迷惑亂?第一眼的相遇已經註定了的愛情,一個愛的無可奈何、罪行連連,一個卻愛的毫無保留,名譽地位財富甚至生命都可以舍棄不顧。但女人卻說:「It's not a love story. But it's a story about love.」
的確,這不是一個愛情故事,而是在講述一個關於愛的故事。當我第二次看《原罪》時,忽然明白了,影片講述的實際是愛與欲、救贖與原罪的故事。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在撒旦的誘惑下,違背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生命樹上的果實,從此人類一出生就背負罪愆。而這罪,起因於慾望,人類幾乎所有的罪惡也都與不當的慾望有關。欲乃罪之始。愛,也是罪,因為人類之愛產生於欲。慾望,便是佔有,不斷地佔有,人類的愛也同樣包含著佔有,一旦無法佔有便會產生恨。但是,愛又是上帝給與人類救贖和自贖的途徑,當愛超越了慾望,接近於上帝之愛的時候,就變成了不斷的付出,無需回報的付出。所以,愛與欲,就像是背脊相對的天使與魔鬼,人心在愛欲之間搖擺,人也就在天使與魔鬼的角色中交替更換。《原罪》中有這樣一段台詞:「愛,就是不斷付出,而慾望,則是不斷索取」。影片中充滿著慾望的氣息,邦妮與比利為了婚姻騙局,在船上時就殺死了真正的新娘;比利貪得無厭,威逼邦妮繼續欺騙路易斯,當他卡住邦妮的脖子狠狠的說出「你是我的」時,慾望之火在眼中燃燒,為了得到,為了佔有,哪怕是犯罪!而路易斯呢?路易斯愛了,他也付出了,但是當得知被背叛和欺騙的時候,他還是憤怒了,「在失眠的夜晚我會想起她。她也許永遠都不知道我是多麼愛她,所以她也不會知道在她離我而去的那一刻我是多麼恨她」。他拿起槍到處尋找邦妮,找到邦妮,卻更深的陷入愛中。為了愛,他背負殺人的罪名;為了愛,他與她作弊贏錢被人暴打;為了愛,他放棄財富和名譽與她一起奔逃。當他以愛的名義不顧一切甚至犯罪的時候,也就跌入了罪谷。愛之欲,乃罪之源。
如果路易斯的愛僅僅停留在擁有邦妮,也就是說當他發現邦妮和比利的陰謀後,沒有喝下毒葯,而是揭穿他們,甚至報復了他們的話,那麼,這里講述的也不過是一個愛情與犯罪的故事了。但是,故事一開始,女主人公就說了:「It's not a love story. But it's a story about love.」所以,路易斯端著有毒的咖啡,緩緩的,沉靜的,傷痛的對邦妮說:「我愛你,不管你是好的,壞的,你是誰,我就是愛你」,然後,喝下明知的毒葯。在這一刻,路易斯的愛已經超越了普通意義上的愛,它沒有了欲,它只有單純的付出,完全的、無悔的付出。也只有在這種意義上的愛,才更接近上帝的愛,也正是這樣的愛,使得邦妮背棄並殺死了充滿貪欲和邪惡的比利,也正是這樣的愛,使她在對神父臨終懺悔後奇跡般從死牢中逃脫;是這樣的愛,使得路易斯死裡逃生,最終獲得完美的結局。這是愛對邦妮的救贖,是愛對路易斯現實意義上的自贖。
所以,這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原罪是人類愛與欲的起源,愛既是罪欲,又是上帝給人類的救贖之路。影片中還有這樣一句台詞:「愛情,只留給那些相信它的人。」那麼,上帝的愛也是如此,它只留給那些相信它的人,只有那些相信它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贖。
3. 電影《原罪》的結局是什麼意思
電影《原罪》的結局是:安吉麗娜在被處刑前和一個神父談話,最後和他對換了衣服,和安東尼繼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原罪》是一部帶有濃厚基督教文化元素的影片。男女主人公祥乎在人生軌跡中所犯下的罪行以及他們自我救贖的過程,都深刻地再現了基督教文首宴局化中罪與救贖的主題。該片採用現實和回憶相交叉的方式敘述了一個徘徊在愛與被愛、迷失與救贖、懺悔與重生之間的故事。
像許多歐美影視作品一樣,愛和救贖成為貫穿這部電影的清晰主線。導演借用「原罪」的概念將人性中的自我認識重新闡釋為在愛的啟發下,由惡到善的自我升華。在淋漓盡致地表達基督教罪愛救贖主題的同時,該片者讓還引發了觀眾對於真愛的反思。
(3)日本電影原罪擴展閱讀:
原罪(Originalsin)一詞來自基督教的傳說,它是指人類生而俱來的、洗脫不掉的「罪行」。聖經中講:人有兩種罪——原罪與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遺留的罪性與惡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
原罪的概念,是由教父聖奧古斯丁(StAgustine)從創世紀及羅馬書5:12-20勾勒出來,再經不同神學家發展及闡釋,原罪在聖經的意義是指人離開了神的教導,於是人一方面自我神化,另一方面自我沉淪。基督教用原罪的概念解釋人性,並解釋人為何有犯罪、墮落、作惡的傾向及源頭。
這部片子在美國的級別是R級,因為裡面有幾段關於性的片段,但大眾認為這並不是指這部就是純粹渲染性愛方面的電影,這片段並不十分重要,重要的還是在其劇情上、導演和演員想傳達給觀眾的東西。
4. 電影《原罪》究竟是愛情故事還是情色故事
重溫《原罪》,有點話說。「原罪」說緣於基督教,相當於佛教中的「慾望」說。在宗教里,兩者都是與生俱來的,前者強調贖罪,而後者強調克制。由此,也可看出兩者的區別,前者否定人的能動性,後者則認為人可以自我調節制止。如是,兩者又是持相反的方法論的。《原罪》委實講了個愛情救贖的故事,尤其是「茱莉」,作者把自己對原罪的某些認識植入到敘事過程之中。「茱莉」和「比利」的身世設定暗合了「夏娃」與「亞當」的神造由來。影片中,「孤兒」的身世背景模糊掉了直接現實依據,給人以含混不清的認識;「夏娃」與「亞當」則由神造,「神」的概念本身就是混沌的,從這種層面上聯系,「茱莉」與「比利」是「原罪」的原始攜帶者。「華先生」的功用則是將「茱莉」從原罪的沼澤用「愛」拯救出來,否定「比利」灌輸給她的「愛情陰謀說」,諷刺的是,這樣的救贖卻被放置在一個陰謀騙局中,沒有給「愛」鍍上華麗的金漆,反其道行之的是一種黑暗,暴虐,虛偽,背叛的陰霾。這種論調由「籠中鳥兒」離奇暴死之後開始彌漫,直至片尾,雖然「華」與「茱莉」終得雙宿雙飛,但「老千」生涯固然潛伏著危險。影片所傳達出的「愛情至上論」對「神權」提出了挑戰,兩者在影片中的抗對主要體現在「茱莉」向「神父」的懺悔上,與其說是「懺悔」,莫如說是「茱莉」帶有陰謀性質的「同化」。「神父」在傾聽的過程中逐漸被「茱莉」的美色與轟轟烈烈的愛情追憶成功策反,最終捨身相救。「神」的權威性受到「美色」與「愛情」的沖擊,這場交鋒中,「神」最終傾圮,「愛情」獨領風騷。被顛覆的還有與「神」相關聯的「原罪型的愛情模式」。前半段,「比利」對「茱莉」的精神控制一手遮天,而「茱莉」在深信不疑的精神桎梏中被操縱,她甚至享受在畸形的孽戀之中。然而,隨著「華」迸發出的真愛能量緩緩融化開「茱莉」心裡的堅冰,她開始懷疑「比利」的「愛情陰謀說」,不再相信「比利」高唱的「唯一」論調了。在三人的愛情鏖戰中,她親手弒殺了「陰謀者比利」,義無反顧地轉身投入「華」的愛情羽翼之下。「夏娃」與「亞當」之戀,指代著最原始的愛情雛形,當上帝將這種「異性相吸」裁定為「原罪」時,這也變相地肯定了「夏娃」與「亞當」愛情屬性,所以,這種屬性同樣賦有「神」的權威性。結尾,「華」的勝利再次側面否定了「神」下的定論,舊藩籬的鎖縛再次被沖破,於是,「神權」又一次傾圮了。 影片的硬傷不少,某些情節的交待過於含混不清,不知是作者故意為之還是能力不足。姑且算他故意為之,那麼,這樣的曖昧所直指的目的在哪裡又讓人無從索驥,而且,這樣的交待於影片整體質量來講,起不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作用,反而讓人懷疑作者是在故作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