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日本電影最差最低層
擴展閱讀
最新電影網站排行 2025-04-24 03:59:55
劉德華96年拍的電影 2025-04-24 03:15:12

日本電影最差最低層

發布時間: 2025-02-12 18:17:18

⑴ 你看過的最變態的電影是啥 - 知乎

日本電影在變態題材上獨樹一幟,下面為您盤點十部日本限制級禁片,看過這些影片,說明您口味獨特。
1.《戀之罪》(2011年):改編自震驚日本社會的90年代真實案件,影片講述了一名女刑警調查一樁女屍案,引出兩個神秘女性的故事。雖然沒有特別暴力的場面,但情節令人三觀顛覆。
2.《狼狽》(2012年):充滿視覺沖擊和社會諷刺,講述莉莉子進行風險極高的全身整容手術後,從失敗中重生成為大明星的經歷。瘋癲美人的形象深入人心,揭示了復雜的人生。
3.《下水道的美人魚》(1988年):豚鼠系列電影的代表作,以變態獵奇聞名。故事講述一位畫家從下水道救回一隻感染的美人魚,並記錄其生命過程,內容極度重口味,被列為禁片。
4.《大逃殺》(2000年):經典生存游戲電影,深作欣二執導,影響深遠。講述了班級學生被置於小島上,規則為「唯一生存者」,展現了對當時日本社會問題和教育制度的批判。
5.《感官世界》(1976年):改編自1936年東京真實事件,講述紅極一時的藝妓阿部定與男主人之間的愛情故事。內容極具爭議性,至今未刪節的原版在日本被禁。
6.《冰冷熱帶魚》(2010年):改編自真實案件,講述了經營熱帶魚店的男主人公因女兒盜竊事件與同行相識,最終被迫捲入離奇殺人事件的故事。繼承了導演園子溫的風格,女主角的大尺度表演不容錯過。
7.《切膚之愛》(1999年):改編自村上龍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中年男子青山重治與年輕女子山崎麻美相遇後經歷恐怖事件的故事。影片在電影節上因極端暴力鏡頭導致觀眾嘔吐、退場。
8.《花與蛇》(2004年):根據團鬼六的同名作品改編,講述了舞蹈家遠山靜子遭受折磨和調教的故事。影片製作精良,女主角表演傳神,但畫面令人不適。
9.《殺手阿一》(2001年):在新宿歌舞伎町的黑暗世界中,傳說中的殺手阿一成為眾人追查的目標。實際上,阿一是一個因童年創傷被黑道催眠的內向男子。電影展現了導演極致的暴力美學元素。
10.《愛的曝光》(2008年):講述了高中生角田優與養女洋子、女子熏之間的復雜關系,同時揭示了一個名為「零教會」的宗教團體的陰謀。影片包含多種元素,Cult味十足。
這十部電影涵蓋了愛情、親情、暴力、偷拍、LGBTQ+等元素,每部都獨具特色,挑戰觀眾的心理極限。觀看時需謹慎,但如果您勇於探索,必定能從中找到獨特體驗。

⑵ 請問最變態的日本電影之一

<<日本豚鼠系列實驗電影>>
還有《拜訪者Q》三池崇史最具爭議作品。堪稱日本電影史上最變態、最惡心的影片之一。影片意識大膽,它藉助了一個破碎家庭的危機把日本社會中丑惡而扭曲的靈魂展露得一覽無余。

⑶ 日本哪套電影最惡心

《豚鼠》系列地下電影

全集背景:

《豚鼠》系列地下電影是日本的兩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製作人Satoru Ogura和Hideshi Hino攝於1985—1990年間的系列短片集。這一系列共有六部電影,分別是《惡魔試驗》(Devil』s Experiment,1985)、《血肉之花》(Flower Of Flesh And Blood, 1985)、《不死人》(He Never Dies,1986)、《地窖人魚》(Mermaid In A Manhole)、《聖母機器人》(Androids Of The Notre Dame,1988)、《惡魔女醫》(Devil Women Doctor,1990),影片長度自43分鍾至65分鍾不等。

這一系列影片自發行以來,就在日本國內和歐美市場上引起軒然大波,以至在所有國家都被禁止公映,只能以Home Video或DVD的形式在音像市場上銷售所以落了個「地下電影」的名聲。其實它與一般意義上獨立製片、帶有一定實驗性且利潤不高的地下電影有著天壤之別,因為自這一系列影片投放市場之後,它的銷售量在日本國內甚至超過了同期引進的好萊塢大片。如《血肉之花》和《地窖人魚》在日本發行的兩個月內便成為音像連鎖店銷售量TOP TEN中的一員,《血肉之花》創下的業績甚至超過了同期引進的斯皮爾伯格的科幻浪漫主義巨作《E.T.》。同時在西歐北美市場上,該系列自90年代初被引進之後,在音像市場上也是叱吒風雲,並因其高度的寫實性把美國的FBI牽涉進來,當然調查的結果還是「fake」。盡管不同膚色的大多數消費者對這種登峰造極的「Snuff Pic.」或「Gore—hound Films」極其厭惡與憎恨,但奇怪的是,他們恨的狂也買得狂,能夠在影迷中製造如此大規模反常的消費心理,《豚鼠》系列地下電影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神話。對於該系列影片的探討,我們先從「豚鼠」這個看似與影片內容大相徑庭的片名開始。

《不列顛網路全書》國際中文版對豚鼠(Guinea Pig)的解釋是:「一種馴養的嚙齒目豚鼠科動物,原產南美洲。在印加時代以前即已馴化,美洲發現後不久便引進歐洲,並迅即成為受人喜愛的觀賞動物和有價值的實驗動物」。可見,豚鼠只是一種供人們玩賞和進行實驗的馴化動物,可奇怪的是《豚鼠》系列影片雖以「實驗」為母題,但片中卻不見一隻真正意義上的豚鼠,我們看到的「豚鼠」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人體。

【名稱】 日本「豚鼠」系列地下實驗電影全集
【演員】 不詳
【分類】 驚駭片
【語言】 英文
【格式】 AVI
【清晰度】 VCD版
【內容大小】1711MB

【內容簡介】

1、Devil's Experiment 惡魔實驗:

講述的是三個蒙面男青年為了考察「人的精神與肉體所能承受的痛苦極限」而對一名女子實施各種暴行,包括拳打、腳踢、針刺、噪音干擾、臟物攻擊以及最殘忍的挖眼。爾後,受盡折磨慘死的女子被他們拋屍荒野。

2、Flowers Of Flesh And Blood 花之血肉 :

是一個關於綁架女子並進行殘酷折磨的故事。一個穿著日本古代武士服、塗脂抹粉的變態男子像製造一件藝術品一樣把一女子麻醉後進行肢解,完事之後,余興未了的他居然向攝影鏡頭公開了它收藏的全部「藝術品」:一大批早已腐爛,且長滿植物和寄生蟲的死人頭顱及肢體。

3、He Never Dies 他不會死 :

一個在事業上頗不得志的普通小職員,在無聊煩悶之極竟然用各種器具進行自殘以尋找刺激,結果在發現自己居然是「不死人」之後,欣喜若狂,立即打電話邀來同事,並當著同事的面作惡心之極的剖腹表演。盡管影片以一個玩笑式的場景收場,但仍無法沖淡其強烈的血腥氣。

4、Android Of Notre Dame 聖母機器人:

通過講述一個侏儒科學家用活人實驗得到的器官來挽救身患絕症的姐姐,卻被他的姐姐回絕的故事,對科學與人性的矛盾做了番「殘忍」的探討。

5、Mermaid In A Manhole 下水道人魚 :

該片的創作靈感似乎來源於安徒生童話中的「海的女兒」,不過日本人卻把這個美麗的童話「異化」得慘不忍睹。片中精神自閉且中年喪妻的畫家為了尋找某種創作靈感跑到他心中的聖地——污穢的下水道中一游,結果卻意外地發現了幼時幻想中的「美人魚」,只是此人魚因擱淺而長期浸泡在工業廢水當中,身體已開始腐爛。畫家出於憐憫,將人魚移至家裡的大浴缸中並悉心照料,但人魚已病入膏肓,身體一天比一天爛得厲害,失望的畫家無奈之下只得依人魚之意用畫記錄下她腐爛死亡的全過程。最終人魚在極度腐爛中死去,畫家亦隨之精神崩潰,親手肢解了人魚,事後他被不肯相信這個「成人童話」的警察以謀殺妻子的罪名逮捕。影片之所以具有一定思想性,就在於導演刻意將畫家幼時的一幅充滿童話般意境的關於「美人魚」的彩筆畫與記錄人魚腐爛的油畫反復進行對比切換,以強調工業文明對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純潔心靈的異化和腐蝕,人魚悲慘的死象徵著人類的純潔之美在工業社會中的死亡。

6、Devil Woman Doctor 惡魔女醫生:

由於《豚鼠》系列電影在暢銷後對日本社會造成的惡劣影響,尤其是對青少年人群的誘導作用,公眾開始指責它對殘忍的「過度表現力」,迫於這種壓力,該片則不得不改走「溫和路線」,把一系列血腥卻不失幽默的獵奇性小故事組合成章,完成了《豚鼠》系列的封山之作。

⑷ 你看過的最毀三觀的電影是哪一部

提到最毀三觀的電影我立刻想到的就是《我的女友是機器人》,這是一部日本科幻電影,大概是2008年上映的,到現在將近十年了,然而某些情節記憶如新,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就是我被各類動漫帶歪的三觀碎成了渣渣,通盤推倒重建,那麼來讓我們看一下某些在十年後依然能打擊我的片段。

1、題材

這個戀愛故事超越了種族,當時的宣傳是「愛的奇跡——超越了生物人與機器人之間的隔閡」,雖然我能接受各類的愛情故事,這種跨越種族也不算什麼,但是這部電影不斷反復穿越,女主以各種身份穿越了不知三次還是四次,如果不整理時間線,實在讓很多智商不充電就待機的吃瓜群眾們看得雲登霧照,不知所雲。

如果這是恐怖片我認了,但是這宣傳時是唯美溫馨愛情科幻電影,我也是無話可說了。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很多感人的地方,很多人被他們的愛情感動的痛哭流涕,畢竟要支持到人們能夠堅強地看下去,這部作品在日本有曾創造首周末超2000萬元人民幣的高票房,但是在中國總票房竟僅有100多萬,因此可以證明並沒有多少中國人的三觀願意讓他們毀的。我認為如此之刷新人的三觀的電影,即使是十年後的今天也不見得有多少人能夠走進影院,勇敢的看完這部電影,萬般佩服十年前的我。

⑸ 你看過的最毀三觀,無下限,顛覆你認知的電影是什麼

《五十度灰》是我看過的最毀三觀,無下限的電影。影片的乏味程度讓人震驚,整部電影沒有一點點新的東西,也沒有任何讓人興奮的畫面出現。看完之後感覺什麼都沒記住,除了男主角那沉悶而又單調的對白,驚喜之處在於其大部分時間具有一絲狡猾的幽默感。影片情節問題多多,對白滑稽而無力,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劇照場景單調乏味,還有一個不算結局的結局,觀影體驗比預期更差。

在卧室之外,男女主角的聯系非常脆弱,克里斯蒂安隱藏著自己過去的秘密,刻意在情感上疏遠對方,但情愛場面卻顯露出兩人之間的肉體聯系。導演泰勒約翰遜尺度拿捏得正好,這些鏡頭喚起人們的慾望,但卻不會讓這部影片變成單純的軟色情電影。片中的性愛場面有著令人耳目一新的真實態度,相比傳統美式電影中不溫不火遮遮掩掩的場面,這種手法頗具革新意義。不過,這部劇的尺度太大,劇情無聊,我覺得是最毀三觀的。大家怎樣認為呢?歡迎點贊留言哦。

⑹ 日本粉紅系列電影有哪些

瀨瀨敬久之《東京性愛死》

瀨瀨敬久其實是個神人,他與佐藤壽保、佐野和宏及SatoToshiki合稱為「四魔鬼」,四人於八十年代末出道,九十年代專心投入於hardcore邊緣的電影拍攝,並掀起所謂「粉紅新浪潮」(PinkNouvelleVague)。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東京性愛死》,該片貫徹了他對死亡沉思的主題,將成長中的傷痕回憶,與充滿死亡,氣息的現狀(以東京地鐵毒氣事件去營造氛圍),反覆思量、對照。

日本成人映畫多年來經驗的總結,性文化條件的成熟,使得瀨瀨敬久等新一批的日本情色導演開始致力於發掘性愛真相的層次上去,這也是現階段情色電影的最真實寫照。

⑺ 《百元之戀》:32歲的日本剩女,揭開了成年人生活里的不堪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說: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最終用蹉跎的一生來面對自己,把最美麗的夢想都束之高閣,最終隱匿在生活中再也看不見。

與松子不同的是日本大齡剩女一子,她從一個混吃等死的廢柴,被父母嫌棄,又跟妹妹打架,最終逼著自己去工作,邂逅了拳擊手狩野,最終愛上他,並逐步讓自己逆襲的經歷。

這就是廢柴逆襲的日本電影《百元之戀》,只不過這部電影並不像美式文化那般氣勢恢宏,而是從一子這樣一個小人物,去講述她從頹廢到自立的過程,在娓娓道來中也提醒每一個人:盡管生活很殘酷,但人生還有無數的可能。

電影的開頭是一個頭發凌亂,大口吃著零食,然後穿著睡衣的一個女人,而這就是她每天的生活。甚至下樓倒垃圾都不換不梳頭、不換衣服。

這個女人就是《百元之戀》中的一子,她沒有工作,也沒有男友,更沒有收入來源,每天過著「啃老」的生活。父母年紀都很大了,還在外邊做生意,但一子卻什麼都不做。

如果說做些什麼,最多扮僵屍嚇唬小侄子,面對父母的無視與家人的失望,一子依然我行我素地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

對於生活來說,她的全部價值都在於:吃吃睡睡,然後邋遢地面對所有人,即便被父母嫌棄,即便被人認為是個「廢物」也依然只是混著當下的每一天。

直到有一天離婚的妹妹,再也忍不下去,沖著姐姐一子吼:你就是一頭沒用的豬。

這句話極大挫傷了一子的自尊心,於是她們兩個狠狠打了一架,這場架打完之後,一子再也沒有臉面在家中繼續住下去了。

於是收拾行李搬了出去,開始自力更生的生活。這時候的一子沒有錢,只得去找工作,但找了很多工作都碰了壁,最後找到了自己常去的「百元便利店」當了收銀員。

只不過在百元便利店裡,一子不僅被油膩大叔的男店長佔便宜,同時她便利店同事也都很自私、冷漠,一子在這種環境之下工作並不開心,但她卻又無處可去,只能在這里勉強生活著。

直到有次偶然的機會,她遇到了正在打拳擊的狩野,被深深觸動,一子目不轉睛地望著他,像是看著一個偶像一樣。

忽然有一天那個打拳擊的男人狩野來到便利店買香蕉,卻只是付了錢並沒有帶走東西,而一子則下班後好心為他送過去。

直到狩野有一次約一子出來,一子特別開心,但狩只是淡淡說了一句:之所以約你,是因為像你這樣的女人應該不會拒絕。

這句話雖然讓一子有點難過,但是能和狩野在一起,還是很開心的,這時候她心中的希望已經將那些昏暗和荒廢的時光在慢慢告別了。

盡管在影片中,並沒有將一子的變化有那麼明顯的對比,但從一子衣衫不整整天在家吃零食,再到自力更生去工作,甚至對於外界產生一些興趣來看,一子的覺醒是在逐步復甦中。

作為大齡剩女的一子,之前不僅沒有成年人的勇敢,不工作不社交,而且很肥胖,有著一頭枯草一樣的長發也不梳理,很像「寄生蟲」。即便被全家人所不齒,一子還是該怎樣就怎樣。

而這樣的一個邋遢的女人,如果還這樣持續放任自流,很可能真的會廢掉,而她的轉變是從有一天突然意識到自己再也不能這樣了。

這種「意識覺醒」來源於一瞬間的意象,就像我們在頹廢了很久的某個瞬間,突然澄澈一樣,便暗自對自己說:我再也不要過這樣的生活,再也不想將之前的生活重復上演。

很慶幸一子也做到了,盡管在百元便利店打工的一子並沒有讓自己的經濟有所好轉,也沒有讓自己的人生能閃閃發光,但起碼自食其力的生活,讓她逐漸擺脫了邋遢與隨波逐流的生活,而是逐漸有了對於生活的渴望。

就如同她渴望愛情那樣渴望幸福,而那個打拳擊的男人狩野無疑成了她內心的軟肋,她看他的眼神都會發光,甚至為他的一舉一動而矚目著。

然而即便是一子對於狩野有著繾綣的深情,她也只敢小心翼翼地喜歡著,為了討好男友而什麼都願意做,即便是這樣,狩野還是對她熟視無睹,總是冷冷淡淡的。

而一子也習慣了男友的沉默和冷漠,但對他依然是一心一意地討好,一改自己身上的邋遢,而變得唯唯諾諾和察言觀色。

看到這里的時候,有點心疼一子的卑微,甚至在狩野比賽失敗後,一子認為自己和他同樣都失敗,然後兩個人也沒有什麼不對等時。

狩野卻對一子提出了分手,還表示自己從來沒喜歡過一子,而且一子特別沒勁。

這次一子真的有點受傷了,第一次認真去生活,第一次認真對待感情,然而卻還是被現實「上了一課」,這之後受了刺激的一子便開始有心也去學習拳擊。

與其說這是她對於拳擊的喜歡,不如說一子想從拳擊這種富有戰鬥力的比賽上獲得內心的成就感以及尊重,因為她聽說在拳擊場上,即便是戰敗的那一方,也能得到對方的尊重以及認可。

這也能看出一子表面上的卑微與軟弱,只是為了襯托她內心對於成功的渴望,對於尊重的期待甚至對於個人價值的被認同。

狩野與一子分手後,一子就開始走進了拳擊館,帶著不回頭的決絕,以及拼搏的疼痛。影評中沒有渲染一子有多痛苦,也沒有說她被分手後有多麼的思念,只是用了一句:

這里有兩層的意思,一層是對於生活的期待,得到別人的承認與認同感;一層是對愛情的期待。也可以說是一子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渴望男友狩野回心轉意的願望。

所以一子逐漸褪去了自己油膩的外表,逐漸告別那個除了吃就是睡的生活模式,一子的變化是從一點點的疼痛中消失的那個昨天的自己,也可以說是改變的循序漸進。

然後一子每天都在咬牙訓練著,當一拳一拳出擊時,一子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暢快,這種成就感是在她32年剩女生涯中從來沒有過的酣暢。

看著一子的拳頭像雨點一點揮過來,而對手的拳頭也一拳不拉還回來,只見一子鼻子出血,但依然鬥志昂揚,這個場面令人不僅感到了熱血沸騰。

盡管她沒有成功,盡管最終仍然以失敗告終,盡管她的人生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改變,她付出的所有努力,最後都化為撕心裂肺的哭聲:真的好想贏一次啊。

是的,她沒有贏過生活,更沒有贏過命運,但是通過不斷地接受原本的自己,不斷拓展新的自己,她最終贏得了自己,也贏得了男友狩野的尊重。

影片最後,當比賽輸掉的一子,頂著颯然的短發,與狩野手牽手走出拳擊館的時候,一子的新生活重新擁抱了她。

世間並不是所有的輸都是輸了,有時候贏了自己,就意味贏得了全世界。

一子的「丑態」一度令女性都看不下去,死魚般的眼睛,僵硬的肢體,肥胖的身材,沒有表情的臉,無所事事的人生,以及被嫌棄的半生。

這樣的女人活該剩下,別說32歲,即便是32歲也不會有人要,然而誰能預料到這個大齡剩女不堪的背後,還有著成年人的醒悟與勵志呢。

或者說,不到最後時刻,結局如何全靠自己,而通過《百元之戀》這部女性勵志電影也告訴所有女性:只要用心生活,只要不放棄自我,不僅可以活出自我,而且會活得有光,只有勇敢、樂觀、敢於改變自己的女人,才值得被男人深愛,才會讓男人念念不忘。

⑻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日本電影

1.東京的故事(9.2分)

相信很多網友聽說過這部電影《東京物語》但沒看過。經典就是經典,現在看來還是能得到不一樣的東西。這部電影比較沉重,適合一個人看。根據孝展開的故事情結,緩慢的故事節奏,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日本最真實的生活和無奈的人間情誼。

2.七武士(9.2分)

《七武士》是一部英雄片,拍攝手法簡單,劇情緩慢。是一部很過癮的電影,台詞義憤填膺。堪稱傑作。是為了偉大的事業網羅一群英雄的敘事模式的鼻祖~日版的笑傲江湖~少了些灑脫,多了些對底層苦難與無奈的冷酷與現實~

3.發呆(9.1分)

如果說小津擅長拍攝生活細節的話,Seise絕對是最擅長展現人心微妙狀態和變化的導演。深情的悲劇,高峰秀子火車上的一滴淚,是我心中最閃亮的珍珠。迷茫是一場悲劇。但我個人覺得是最好的日式言情。

4.一碗陽春面(9.0)

這是一個關於一碗陽春面的故事。雖然故事的某些部分是刻意設計的,但它被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憐憫和互助情感所感動。其實挺煽情的默片。老公一碗春面的承諾。為了保護孤兒寡母的自尊心,他們絕不會給更多的老闆。還有一張保持了二十多年的桌子。

5.紅鯰魚(9分)

紅色鯢魚講了很多勵志合理的人生哲學的話。我學到了很多。更有甚者,這些弟子互相挾持,共同成長。所有的演員都表演得很精彩,又看到了莉莉叔叔。震驚之餘,還是不能完全理解島國人對擇業的執著.灘純剛剛看完一場演出就輟學去拜師學藝了。也有類似風格的《編舟記》電影。我很佩服他們對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傳承。

6.出生的慾望(9分)

一部結構獨特的電影,一個半小時,主角決定改一下,後面是葬禮。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里,葬禮上的同事們閃回了建園的艱辛,並讓觀眾看到了他們的反應。好萊塢要做主角,最終影響大家,得到大家的幫助。在黑澤明身上,不是商業片的套路,而是更復雜的人性,所以這個結構適合這樣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