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字幕的作用有哪些
字幕與聲音語言相比,聲音語言有一定的局限性:有聲無形,轉瞬即逝,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有時不易聽懂。如人物的語言和戲詞,有的因口音或語種的原因,受眾便很難聽清或聽懂,加上字幕就可以彌補這種局限性。因此,字幕與聲音和畫面相比,具有獨特的功能。
中國各地方言語音差異較大,但是文字的差異並不大,給電視節目配上字幕,首先消除了語言隔膜,其次能夠避免因為現場環境(雜訊)和拾音器材的質量等客觀因素而造成的傳播障礙。又如播映《三國演義》《水滸傳》時,演員念文言台詞,加上字幕就便於觀眾理解。
近年來華語圈的影視作品,對應普通話(或方言)的字幕紛紛被附加在節目中。
台灣的華語節目,在電視開播初期即附有繁體中文字幕,台灣人在觀看華語電影或電視劇、華語配音的動畫等,皆有搭配中文字幕觀看的習慣。部分電視台在製作字幕的時候會按行規,即每行15個中文字。
世界許多國家節目未加字幕,另外也有國家使用隱藏式字幕如日本。華語圈的電視節目非隱藏式字幕,考量到設備未全面支援與能否普及。
將節目的語音內容以字幕方式顯示,可以幫助聽力較弱的觀眾理解節目內容。另外,字幕也能用於翻譯外語節目,讓不理解該外語的觀眾,既能聽見原作的聲帶,同時理解節目內容。也有人將字幕用於歌曲的空耳(諧音再詮釋)。
字幕能提升國家的識字率。因為非母語者多未能實地置身外語環境中,在節目上顯示原文的雙語字幕為落實國民外語教育的一種捷徑。
類別
1、聽障字幕(有時縮寫為 HI 或SDH)是為聽障人士設計的,提供有關音樂、環境聲音和屏幕外揚聲器的信息(例如,當門鈴響起或聽到槍聲時)。
換句話說,它們指明了電影聲音的種類和來源,並且通常將這些信息放在括弧內,以將其與演員的對話區分開來。例如:[敲鍵盤的聲音]、[神秘的音樂]、[玻璃破碎]。
2、敘述是最常見的字幕類型,其中顯示了口語對話。這些最常用於翻譯具有一種口語和第二種語言文本的電影。
3、強制字幕在電影中很常見,只有當角色說外語或外星語言時才提供字幕,或者場景中的標志、旗幟或其他文字在本地化和配音過程中沒有被翻譯。在某些情況下,如果電影的目的是從不會說相關語言的特定角色的角度來看電影,則可能會保留未翻譯的外語對話。
② 戰爭電影的字幕特點是什麼
電影語言多是以獨白或對白形式出現,電影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在現如今已經成為一種很普遍的大眾娛樂方式。中國電影字幕一般都是中英雙語,無論是中國電影英譯還是英文電影中譯,字幕翻譯都已經得到了大量學者的關注。字幕,雖然是配合畫面出現的,不過其語言仍是經過特定的藝術分析勾畫出來的,並不是市井的純口語。而且大量的電影都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成。其中的對白也是在巧妙地構思之下謹慎的選擇出來的。因此字幕的文學性不容忽視。在電影影響力如此大的今天,也應該運用分析文學翻譯的某些方法和途徑對電影字幕的翻譯進行探究。字幕具有文學特性,又不同於真正意義上的文學。不僅要討論字幕翻譯的普遍的一般的規律,更要找到其特殊性,對比差異。為字幕翻譯構建完整的理論體系。
二、電影字幕的特點
電影字幕語言來自於人物的話語。因此,無論是對話、獨白還是內心映射都應該能反映出發言人特有的性格色彩。電影字幕語言在選詞上是靈活多變個性化的。因為字幕極少包涵單純的對於景色或物品的描寫,在翻譯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大多數的字幕都是對話性質的。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情感情緒狀態,對人對事的態度,閱歷經歷等。而且字幕中的對白與故事的發展脈絡完全吻合,也可以說是故事情節的反映。所以不看畫面只看字幕也可以讀懂故事的情節。字幕富於個性又極具表現力的特性來源於此。
電影字幕語言必須具有可讀性。電影字幕大多會由配音演員進行配音。進而要對已經翻譯好的字幕進行閱讀。所以字幕必須具有可讀性。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鮮明,符合電影主人公的語言特點。做到停頓自然,流暢。而且語句一定要具有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特點。最理想的可讀狀態是譯文與原文在長度,口型,韻腳上都是統一的。這樣可以使譯文可讀性大大增強。或者說使聲音完美與畫面吻合。
③ 為什麼中國的電影都是有字幕的,而幾乎世界各地都是沒有的
在全球電影舞台上,一種獨特的現象引人關註:中國的電影普遍附帶中文字幕,而美國等國家的影片則很少這樣做。對於在這些國家的中國觀眾來說,這無疑帶來了一種文化沖擊和理解挑戰。關鍵在於,中文和英文在語言結構和依賴方式上有著顯著差異。中文,作為象形文字,依賴於圖像和上下文來傳遞意義,而英文則主要依靠語音和口語表達。這讓習慣了字幕陪伴的中國觀眾在沒有文字輔助的英文電影中,如置身迷霧,難以捕捉角色間的微妙對話和復雜發音。
早期的中國電視劇和電影之所以沒有字幕,是為了照顧少數民族和方言區的觀眾,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文字幕逐漸成為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然而,即便如此,字幕已經成為中國觀眾觀影時的常態,以至於在沒有字幕的環境中,他們可能會感到如釋重負卻又難以適應。這就像在現實生活中,盡管我們依賴語言學習和理解,但面對無字幕的挑戰,這其實是個提升語言技能的絕佳機會。
在觀看中文對話時,雖然大部分日常詞彙在上下文中通常能被理解,但專有名詞如人名和地名需要明確的文字支持。觀眾可以通過問字、語音識別和文字確認來輔助理解,盡管雙字詞的使用有助於增加語境,但在長時間的觀影過程中,字幕的重要性依舊無法忽視。這不僅關乎個人觀影體驗,也反映出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字幕對於不同語言背景的觀眾來說,是溝通的橋梁和理解的橋梁。
當我們探討為何一些國家的電影不普遍提供字幕時,答案可能在於文化差異和語言復雜性。在這些地方,觀眾可能無需依賴字幕就能理解和交流,但對其他語言的觀眾來說,字幕則是必要的存在,它們是理解和接納不同文化的橋梁。盡管如此,對於字幕的使用,每個國家都有其特定考量。本文旨在引發對這一現象的深入思考,而非作為語言學專家的權威論述,但誠摯地邀請讀者分享他們的見解,共同探討這一有趣的文化現象。
④ 為什麼電影的片尾字幕越來越長
每看完一部電影或微電影、電視劇等,在後面都會有一些從屏幕底下往上移動的字幕,包含有基本所有工作人員信息,比如演員、導演、化妝、攝影、場景、燈光、音效之類的,還有鳴謝贊助的單位或個人、網站等等。有時還會在片尾加上一些彩蛋視頻。而對好萊塢電影來說,越來越長的片尾字幕,這種情況是自70年代出現的。之前,主要演職員名單是放在開場字幕中,為了節約時間,只有較主要的一批,片尾基本上是沒有字幕的。50、60年代有一些「大片」開了片尾字幕的先河,如《環游地球八十天》《西區故事》,直到70年代,通過《超人》等片,演職員字幕後移確立為常規做法,後面的時間不那麼寶貴了,也就可以越來越全,越來越長。歸根結底,是工會勢力越來越強,也是電影從業人員越來越個體化的產物。以前所有人都是某個片廠的固定員工,署名的事片廠不會太有壓力,即使沒攤上署名的員工,也不至於太懊惱,他們捧的是近似於鐵飯碗。一旦每個人都成了個體戶,你的從業履歷就變得很重要了,那麼能否上字幕就不再是小事。所以各個工種的工會會向製片公司施壓,要求所有人都有署名。對於這種變遷,電影《密道追蹤》的導演俞島表示,近年中國電影迅速發展,劇組規模越來越大,工種越來越多,分工也越來越細,工作人員的數量也為之龐大。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還增添了許多以前沒有的部門,比如,各類高科技數字化的部門——特效、3D、CG部門等等。隨著電影市場的發展,行業也在擴大,增添了宣傳銷售、發型、視頻網站平台等重要部門,這些部門參與的工作人員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所以片尾長度延長了很多,這是行業興旺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