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語電影 » 日本人評價中國電影
擴展閱讀
電影女蛹最後結局 2024-12-23 15:06:00
前途無量電影完整版 2024-12-23 15:05:16
日本電影時間鏡頭 2024-12-23 15:05:12

日本人評價中國電影

發布時間: 2024-12-20 14:43:55

『壹』 日本人怎樣看待中國抗日電影的

他們當然不怎麼高興啦,但是,他們以前就是這么打我們的,這是事實。但是,日本人吧,我也不知道他們怎麼想的,讓日本的演員來演抗日片,有些日本人自然不高興,我覺得,讓日本人來演抗日片更加真實感吧。

『貳』 日本人看到國內的抗日劇會有什麼反應

日本人自幼接受了政府所謂的愛國主義教育,看中國的抗戰片會覺得是捏造的,或者乾脆認為是科幻片。
日本右翼勢力不承認侵華歷史,甚至幾次三番的篡改歷史教科書!當然,更加的不允許有關抗日題材電影或電視在日本的散播,極力的阻擋著類型的影視作品引進,所以普通日本民眾是看不到這類電視電影的。但是隨著2005年二戰勝利60周年紀念,全世界都掀起了拍攝紀念二戰電影的風潮(當然,大都是在二戰勝利國或受迫害的國家),日本就面臨著硬著頭皮去不承認的局面,直挺到現在.。

中國每年的紀念日和教科書可以發起活動來紀念抗日戰勝,但不應該總是揪住別人的錯誤不放,冤家宜解不宜結。中國在國內拍攝抗日神劇,而日本國內也在播放侵華的影視節目。只不過雙方的角度不同罷了。所以作為對這個問題應該理性判斷,不要人為的製造中日矛盾和加深仇恨,應該多舉行民間的活動,進行名族融合,讓世界第二、第三經濟大國攜手創造美好的人類新篇章!

『叄』 日本網民熱議中國抗日電影大陸版和台灣版的區別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最近在出國的飛機上我看了8部台灣拍攝的抗日電影,看完之後作了一個對比,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異。 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多半是鄉村的抗戰,非城市正面抗戰,比如《敵後武工隊》。 而台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烈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還有《英烈千秋》(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題材。 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大陸拍的全是窮人的抗戰,比如鄉下老百姓、窮人參加革命抗戰,地主老財是漢奸。而台灣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戰,比如《梅花》,講的是紳士、大鄉紳的抗戰,家裡幾代同堂,生活很好,很體面,小孩都在國外留學等等。 而《筧橋英烈傳》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於有錢人家。國民黨在大陸代表有產階級的政權,價值體系對富人是正面的,對窮人是負面的。 第三,國恨、家仇的先後順序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多半是國恨在前,家仇在後。但在台灣電影里順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個故事的引子,而國恨是背景。比如《梅花》體現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後國恨的邏輯關系。第四,抗爭的出發點不同。大陸版本反映抗戰最主要是從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對抗出發,多從正義、侵略等角度來闡釋,而台灣版本更多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出發來闡述一種文化的抗爭。 比如《梅花》這部電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撓,喻示著中華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斷;再比如《香火》,喻示著中華民族香火不能滅、不能斷,而且要頑強地接續下去,這是一種文明、文化的抗爭。 第五,對階級和人性的處理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往往重階級性、斗爭性、反抗性,比如展現日本人的殘酷性和中國人的斗爭性。 而台灣版本著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戰過程中微妙復雜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親被日本人殺了,老大決定去從軍,臨行前他跪下來向母親辭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我要參軍」的台詞,而是很簡單地說了一句:孩兒不孝,長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應該去從軍。 老太太站在台階上送他,含著眼淚只說了一句「打贏了回來」。短短幾句話,給人心靈留下的震撼很大,因為它體現出人性及中國文化方面的頑強。 比較之後我發現,把這兩個版本合起來看應該更能反映抗戰的事實,單看哪一方面都不夠。讓我們回到歷史現場,去看歷史的另一面,看歷史被遺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蓋的那一面。

『肆』 日本人是怎麼看待中國人的電影特別是戰爭片

在日本上映的中國戰爭片根本就沒有多少部。會去看的人就不會漠視,只有少數右翼才覺得中國電影歪曲了歷史。一般的日本人看中國電影,最喜歡看香港動作片,對於戰爭片,因為不了解所以沒有體會。

順便說一句,最近在日本上映的赤壁,宣傳的很大,但在日本人普遍市民看來,拍的太愛情,缺乏歷史劇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