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什麼電影是和航空母艦有關的嗎
《核子航母遇險記》、《俾斯麥艦殲滅戰》、《超級戰艦》、《壯志凌雲》、《美國戰艦》等。
1、《核子航母遇險記》
《碧血長天》是美國聯美電影公司發行的戰爭題材電影,由肯·安納金執導,柯克·道格拉斯,馬丁·辛,凱瑟琳·羅斯參加演出。影片於1980年7月9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了美國尼米茲號航空母艦穿越時空隧道在珍珠港於與日本戰斗的故事。
2、《俾斯麥艦殲滅戰》
《俾斯麥艦殲滅戰》是1960年上映的動作戰爭類英國電影,由劉易斯·吉爾伯特執導,Michael Sarne、John Stuart主演。改編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真實歷史的海戰電影,描寫英國海軍苦苦追擊著名的德國航空母艦——「俾斯麥號」。
3、《超級戰艦》
《超級戰艦》根據變形金剛玩具公司孩之寶的另一款玩具與游戲改編,電影講述美國海軍軍官艾利克斯·霍普中尉被上級派往導彈驅逐艦USS 約翰·保羅·瓊斯號上履行職務,在夏威夷的一次多國聯合海上演習時,艦隊遇到了隱匿在太平洋深海的外星巨形母艦,艾利克斯率領被保護罩孤立的海軍艦隊,與來自外太空的外星戰艦震撼開戰。
4、《珍珠港》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美國被迫參戰,巧的是,日本的作戰飛機基本全部報廢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戰列艦,巡洋艦,巧合的是美軍的幾艘航空母艦在偷襲的時候並不在母港,從而得以倖存,在這一點,陰謀論往往認為是美國故意保留了航空母艦的戰力。
在這部電影《珍珠港》中,美軍為了報復日本,同時也是為了鼓舞士氣,在1942年的5月展開了杜立特空襲(由杜立特上校帶隊行動),一個中隊的B29轟炸機從航母上起飛,對日本進行轟炸,最後飛機在中國降落。
5、《美國戰艦》
《美國戰艦》是Thunder Levin執導,馬里奧·范·皮布爾斯、卡爾·韋瑟斯等主演的戰爭片。講述了海洋上突然出現了幾艘外星人的戰艦,並襲擊了美國航空母艦,美軍開始反擊的故事。是一部冒牌《超級戰艦》的電影。
㈡ 看了美國拍的電影《天皇》,好像日本發動對華戰爭,偷襲珍珠港,都是一些中下層的人鼓搗起來的,高層的人
戰術上,日本人取得巨大成功,但戰略上,卻是自殺。在深陷中國戰區同時,又樹敵於美國,決策如此無理性,堪稱喪心病狂。
當時的日本政客真是一群瘋子?
堀(音同窟)田江理這本《日本大敗局》通過對「偷襲珍珠港」決策過程的勾勒,展現出理性是如何被吞沒的——每個人都是明白人,可誰也不敢說不,都指望別人出頭、自己附和,最終釀成集體災難。
事實證明,決策失誤不僅是最高決策人的問題,更是決策機制的問題,當高層利益與底層利益分離時,瘋狂蠢行在所難免。
《日本大敗局》
把球踢給東條英機
1941年10月16日,近衛文麿首相宣布辭職,第二天,天皇召見東條英機,命他為首相,這讓東條大感意外。
在近衛內閣中,陸相東條英機令人頭痛,他力主對美強硬,在決策圈中,人人都知道東條在瞎扯,就算和美國打,靠的也是海軍,與陸軍無關,且日本不可能打贏。
據估算,當時美國石油產量是日本的500多倍,生鐵20倍,銅9倍,鋁7倍,美國平均工業產量是日本的74倍以上。如開戰,日本年均損失戰艦140萬噸,遠超補充能力,到第三年,所有民用船隻都將消失。
近衛文麿出身貴族,做事猶豫,總想討好各方,可陸軍和海軍為了搶資源,都在拚命折磨近衛,東條英機的絕招是:頻頻打出「反美」牌。
在軍國主義氛圍下,「反美」等於「愛國」,有天然的道德合法性,這比邏輯更有號召力。中層軍官多支持東條,他們出身寒微,靠個人奮斗爬上來,在升職的天花板前,他們覺得高層是一批投降派文人,應統統下台,好讓他們放手大幹一場。
明治維新後,陸軍軍人暗殺、政變被塗上悲壯色彩,因此前赴後繼,決策圈人人自危,生怕被憤青誤會,無人敢言反戰,在東條英機咄咄進逼下,近衛文麿只好拖延,可東條拿出了絕招:設置解決問題的最後時間點。
在倒計時聲中,近衛文麿乾脆撂挑子,辭職了。
任命東條英機為首相,其實含有惡意:你也來嘗嘗近衛文麿的滋味,你還真敢和美國人開戰?
撂挑子的近衛文麿
和平的機會就這么錯過
把東條英機放到首相位置,他也犯難,他當然明白,跟美國開戰是找死,但對當年吹過的牛逼,總要有個交代。
麻煩源於「七七事變」,日本陸軍以為幾個月就能取得對華戰爭的勝利,沒想到深陷其中,造成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匱乏,連皇宮的鐵欄都被拆掉,送進煉鋼爐。
逃避指責的最好辦法,是主動出擊,陸軍產生了激進想法:進攻東南亞。東南亞有橡膠和錫,可以威脅荷屬東印度提供石油,同時切斷中國物資供給線,逼蔣介石投降。
可那裡是列強的殖民地,美國不可能坐視。果然,日軍剛邁開腳步,美國便下令石油禁運,日本陷入恐慌,儲備用油只夠一年,只能盡快向美屈服。
其實,美國也有意與日媾和,此時羅斯福已決心對德開戰,他不想同時和日本打仗,他願意讓出實利,保留道德制高點。可東條英機更需要面子,以保證他「反美」表演不穿幫,在條約中,他設置了太多復雜措辭,對皮毛問題寸步不讓。
其實,美國提出過大幅度讓步的方案,但日本人沒看懂,在最後日子裡,日本人也提了讓步方案,可美國人也無法看懂。
直到日本軍機起飛瞬間,美日仍有達成和平的可能,如果沒設置倒計時,日本外交官本可以發揮作用,羅斯福甚至對他們說「朋友之間總有商談的餘地」,但負責最
後斡旋的來棲知道,已經沒有時間了。同樣,如果能在面子上妥協一點,日本將盡收實利,可怎麼向愛國派交代呢?又要「里子」又要「面子
無法回頭的東條英機
為什麼沒人踩剎車
在沖向戰爭的進程中,日本有幾方面力量可以踩剎車。
首先是裕仁天皇,他是反戰派,還因此遭遇過暗殺,面對戰爭動議,他的一連串反問讓將軍們目瞪口呆,可明治維新以來,從沒有天皇否決過內閣意見,他最終選擇了退讓。
其次是海軍,山本五十六是堅決的反戰派,可他沒勇氣反對上級,卻主動提出「要打贏就先動手」,在反對錯誤決策方面,遠沒他在備戰方面下的功夫多,在決定開
戰的內閣會議上,海軍竟將預計年損140萬噸戰艦的預測數據壓縮了50%,成了日本造船能力足以彌補損失。負責人的解釋是:反正天皇會否決。
第三是東條英機,他「反美」是為了拉票,未必發自內心,可大權獨攬時,各方送來的都是利好消息,完美而大膽的「偷襲珍珠港計劃」放在桌面上,他敢否定嗎?那樣他將失去政治基礎,他用口號綁架了日本,可口號也綁架了他。
第四是日本外交官,來棲、野村等在國際社會擁有極佳口碑,他們了解世界,是堅決的反戰派,但他們謹小慎微,寧願大船沉沒,只要不先淹死自己,就絕不主動作為。
」,結果全部丟掉。
堅決反戰的山本五十六也沒有勇氣反對上級
日本自由派成了擺設
當時日本還有自由派,堅決反戰,可他們朝中無人,民間亦應和者寥寥。
在大正(裕仁天皇的父親)年間,自由派一度左右政局,帶來空前的自由氛圍,卻遭遇戾氣劇增的局面。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社會各階層變動極快,可上層卻相對封閉,這讓人人都覺得自己利益被剝奪了。
有怨氣,又缺乏政治表達空間,仇外成了最好的泄憤渠道,在教育、媒體推波助瀾下,「愛國主義」一家獨大,可透過這面扭曲的鏡子,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完美無缺的日本,面對現實的種種不如意,日本民眾將責任推給了「賣國賊」,崇尚西方思想的自由派成為眾矢之的。
近衛文麿是自由派大佬西園寺公望一手提拔起來的,但西園寺本人差點在政變中被殺,他後期和近衛觀點差異越來越大,甚至不再往來。
兩人都反戰,但近衛基於實力分析,認為開戰必敗,而西園寺則基於「萬國之上還有人類在」的價值觀,反對為本國利益放棄道義准則。
事實證明,西園寺具有先見之明,在「偷襲珍珠港」決策過程中,沒有一個高層人物從道義立場上提出異議,他們都是徹底的功利主義者,而沒有道義高度,靠貪婪很容易結成罪惡同盟。
值得反省的是,西園寺的自由主義思想為何在日本沒市場?這確有思想傳統、文化傳統的責任。
為什麼類似的災難在不斷重復
當所有腳都不去踩煞車時,結局可想而知,其實,這樣的悲劇在近代東方絕非個案,而是在反復發生,從這本書中,我們不難得出四層體會:
首先,後發既是優勢也是劣勢:
後發者借鑒別人來減少「試錯成本」,是為「後發優勢」。可進入相持階段,又會出現「後發劣勢」:一方面,未經試錯,社會就缺乏訓練,無法化解高速增長帶來
的集體浮躁心態。另一方面,後發者天然有方向感,只需跟著強者就行,可一旦持平或領先,就會出問題,因為其發展不是內生的,是模仿而來的,是在「與別人
比」中獲得的,比的對象一旦消失,就可能走向盲目。
盲目加浮躁,必然無視普世性,陶醉於自我的特殊性,最足釀成災難。
第二,要警惕民族主義綁架社會:
民族主義是美好的情感,也是值得尊重的價值追求,但政治理想應與社會保持一定距離。社會生活豐富多元,不能用政治標准來衡量。
萬物進化是一個不斷分化的過程,人類也如此,政治與社會的分離是大勢所趨,也是邁入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執著於不分彼此的混沌狀態,不僅約束整體進步,還會造成歷史退步。
政治標准往往神聖,能給人存在感與激情,從而忘掉現實的平庸與挫折,日本之所以走向戰爭,中層軍官是重要推力,由於制度遮蔽,他們看不到全部真相,特別容
易被神話、激情所欺騙,如果高層以為用製造神話、煽情就能凝聚中層、把握更多的資源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雖然生物界經常是牛搖尾巴,但在權力場中,常常
是尾巴搖牛。
第三,有人反對總比沒人剎車要好: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來棲、野村能不顧一切,果斷向美國讓步,結果會不會改變呢?
但,在專制的刺刀下,勇者早已犧牲了,剩下的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只有工具價值,人類的尊嚴與情感完全被閹割掉。正如山本五十六反對自殺潛艇,但依然在實戰中使用,表示一下異議,已是有人性的最高證明了,靠這樣的人,怎麼能對抗專制主義?
專制的特色就是不接納反對派,進而變成消滅反對者,然後是消滅反對聲音,最後是消滅不贊同的聲音。一個社會缺乏「忠誠的反對者」,只會增加「不忠誠的贊同者」,逼人天天喊偉大,是在批量培養佞臣,而佞臣哪裡會踩剎車。
第四,警惕從錯誤走向更大的錯誤
日本原本有足夠機會來修復錯誤,既然受侵華戰爭拖累,退兵就是,雖然沒得到想要的,但至少不用再付代價了。
然而,在專制社會中,高層權力缺乏合法性,只能扮演全知全能,才能號令手下,它決不能犯任何錯誤,當大家都看到他犯錯誤時,他只能用更大的錯誤來掩蓋這個錯誤。
從錯誤走向更大的錯誤,因為做決策層不要直接承擔錯誤後果,選擇讓別人去送死,總比選擇讓自己死要容易,說到根上,還是制度問題。
值得商榷的史觀
本書搜求材料甚勤,展現出歷史更豐富的側面,但遺憾的是,作者往往逆推當事人心態,這很難被視為嚴肅的歷史研究。畢竟人的想法在不斷改變,再多材料,也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確實是這么想的,在貌似合理的遮蔽下,其實推銷的是作者的歷史觀和認識水平。
將寫歷史還原為寫人,確實更好看,但這就混淆了歷史與文學的界限。作者試圖證明:錯誤決策出台的根本原因在於決策群整體素質不行,不如明治維新那一代。這
固然是日本社會對「二戰」的主流反省之一,但它忽略了對社會、文化、制度等層面的反省,換言之,如果找對了人,日本就能走出困境,卻忘掉了明治維新也有太
多妥協,在當時,優秀人物彌補住了制度的裂縫,可這個裂縫隨著發展的壓力日益變大,終會發展到誰也補不了的地步。
就算東條英機這一代沒出問題,將來也會出問題的。
多餘的話
記得20年前,曾和友人閑聊「未來最擔心什麼」,我說社會發展後,最大危險是民族主義狂熱,友人不以為然,認為我沒有到「底下」看一看,腐敗、貧窮、無秩序、愚昧比比皆是,哪個不比民族主義更可怕?然而,20年後卻證明,這一切都能轉化為民族主義的資源。
如果說未來20年最擔心什麼,那就是歷史倒退,相信很多人會說,怎麼可能,曾經的時代不可能再回來了,因為大家都已經是明白人了。而這本書告訴我們,即使都是明白人,也依然可能攜手走進災難,依然會集體拋棄理性。
還是說那句最俗的話吧:以史為鑒。
作者:陳無知
㈢ 《決戰中途島》的歷史事件是什麼真實事件回顧!
《決戰中途島》的歷史事件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系,我告訴你。
說到決戰《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還是非常非常好看的,這部電影好看是好看吧,但是就是歷史知識缺乏,我好像有聽說過這場戰役,但是好像又沒聽過,反正就是不覺名利的,最近這部電影上映了,很多人都說了非常的好看,但是也想了解了解這部電影真實的情況,那麼《決戰中途島》到底是什麼故事改編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
決戰中途島是根據著名的海戰「中途島戰役」改編而來,這場戰役在歷史上的的確確發生過,而且還是二戰幾大著名的戰役之一,這場戰役異常的激烈,日本方的失敗和美國方的勝利對當時二戰有著非凡的意義。
中途島戰役全過程
中途島之戰日軍的歧途是引誘殲滅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並擴大外防禦圈,使得日軍消除雄霸東亞的障礙。有山本五十六制定計劃是:先佯攻阿留申群島,把美軍航空母艦引開後佔領中途島,等美軍回來救援時再殲滅他們。納散
情報戰斗
美軍一條驅逐艦在澳大利亞擊沉一艘日本潛艇。並打撈上日軍戰術密碼本。美派襲國情報專家注意到,AF這個代號經常出現於東京和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部密報上。美軍後來懷疑是中途島,故意讓中途島守備部隊打出一張「中途島缺乏淡水」的報告。不一會便接到信號:「AF缺乏淡水,進攻部隊務必攜帶淡水」的日軍電報。
AF就是中途島!美軍開始往中途島運送大炮和防禦工事材料進行備戰。
日軍的企圖是編成六支戰斗部隊:
1、三條戰列艦和一瘦航空母艦組成主力艦隊,任務是在航空母艦部隊支援下殲滅美國海軍;
2、赤成號、加賀號、蒼龍號和飛龍號四條航母組成航母編隊;
3、中途島進攻部隊五萬人,登陸中途島;
4、北方艦隊和潛艇,牽制美軍在北方作戰。
5、南洋24航空隊144架飛機,擔任支援任務。
6、潛艇先遣隊,用於戰前收集情報。
開戰
六月三日,日本航空兵空襲阿留申群島,但美軍早已撤離。美國航母秘密向中途島以南集結。
日軍艦隊到達攻擊陣地後,南雲中一命令飛機起飛轟炸中途島。可是效果不明顯,因為美軍飛機早已離開。有必要進塵茄兄行的第二波轟炸。此時日本偵察機報告說是發現美國航空母艦部隊。慌得南雲命令飛機改裝魚雷。此時斯普魯恩斯命令美軍魚雷攻擊機起飛攻擊。日軍零試飛機迎戰。由於日軍飛機性能比美軍飛機強,第一波美軍飛機全被擊落。第二批美軍轟炸機26架起飛迎戰,被擊落20架
正當日軍得意洋洋回去加油時,美軍飛機突然攻擊,轉眼間日本航空母艦甲板大火,飛機連環爆炸,不久三條航母沉沒。
南雲仍以最後一條航母攻擊美軍航空母艦,把美軍約克頓號擊傷。當天晚上78架美軍轟炸機把蒼龍號擊沉。第二天,約克頓號被日本潛艇擊沉。
中途島之戰日軍損失大量航空母艦,三分之二艦艇沉沒。從此日本元氣大傷,再也沒有力量進行攻擊,美軍奪取戰略主動權。此戰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㈣ 《虎虎虎》是反映"二戰"的哪一個戰役電影名稱的由來
是二戰時期的日軍奇襲美國珍珠港戰役,虎虎虎是日軍戰機偷襲得手後向母艦發出的密電,因為日本人迷信地認為虎是一種能平安地從千里征途上歸來的神奇動物。
㈤ 請問當年10萬日本關東軍到西伯利亞勞改是什麼電影
《登陸之日》
該影片於2012年7月10日上映,講述了日本殖民朝鮮時期,日本將軍之孫長谷川辰雄與貧賤子弟金俊植因為奧運會選拔賽跑,卻被誣陷違規。
引發民眾與軍方發生沖突,最終金俊植被充軍,後因為金俊植與戰友不願做敢死隊,索性集體出逃。當俊植看到蘇軍壓境,決定跑回送信。結果,日軍慘敗,辰雄和俊植被俘。
一次騷亂之後,金俊植和好友(辰雄)角斗,結果金俊植寬容了對手。此後,德軍瘋狂反撲,金俊植和好友(辰雄)在敢死隊同歷生死。他們為了逃命,同甘共苦,翻山越嶺,來到德軍佔領地。兩人失散,再見竟是諾曼底的德軍陣營,辰雄再次見到了那個奔跑著的身影。
該影片以二戰為背景,由韓國和美國合拍的戰爭片,由姜帝圭執導,張東健、小田切讓、范冰冰等主演。
(5)電影美國和日本開戰擴展閱讀:
1945年8月8日晚(亞洲東部時間已到8月9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向日本大使遞交了宣戰書。此刻集結了150萬重兵的蘇遠東軍已利用夜幕掩護在邊境,天亮前便向滿洲、朝鮮北部和庫頁島南部同時了進攻。
在5500輛坦克(含自行火炮)的掩護下,乘著近10萬輛美製卡車的蘇軍在遼闊東北大地多方向開進,頭頂上有3000多架飛機掩護。
在煙塵滾滾、馬達轟鳴的地空協同交響曲中,蘇軍的遠東戰役成為其現代化閃擊戰最典型的樣板,在內蒙古方向突擊的裝甲集群6天內便開進了600公里而到達吉林西部。
基本由步兵構成的日軍除了少數依託永備工事頑抗外,其餘大都望風而潰而無法招架。關東軍總司令部在開戰第三天便由長春撤到通化的山中,准備放棄北滿,所屬各部隊陷入一片混亂。
當時的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也說,關東軍再打下去連兩個月也堅持不了。蘇聯出兵,使日本最後失去「媾和」希望,天皇裕仁從美國得到不追究他戰爭責任並保存國體的許諾後(由此而論日本投降並非完全無條件),於8月15日令電台播放了「終戰詔書」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