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塔納阿邦是哪部電影
奇異博士 Doctor Strange (2016)
導演: 斯科特·德瑞克森
編劇: 史蒂夫·迪特寇 / 托馬斯·迪恩·唐納利 / 斯坦·李 / 喬·斯派茨 / 約書亞·奧本海默
主演: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蒂爾達·斯文頓 / 麥斯·米科爾森 / 切瓦特·埃加福特 / 瑞秋·麥克亞當斯
類型: 動作 / 科幻 / 奇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6-11-04(中國大陸/美國) / 2016-10-25(英國)
片長: 115分鍾
又名: 斯特蘭奇博士 / 史特蘭奇博士 / 奇怪博士 / 怪奇醫生 / 奇異醫生 / 史奇醫生 / Dr. Strange
❷ 經常在別人的書上看到杜拉斯這個名字,他是誰
瑪格麗特·杜拉斯簡介:
1914年瑪格麗特·多納迪厄生於交趾支那(現為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人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1921年她父親去世。
1924年她住在金邊、永隆、沙瀝。她母親在波雷諾(柬埔寨)買了一塊不能耕種的土地。
1939年她同羅貝爾·昂泰爾姆結婚。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羅克合作,在伽利瑪出版社出版《法蘭西帝國》.在書業俱樂部工作,《塔納朗一家》遭到伽里瑪出版社的拒絕。她第一個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去世。同迪奧尼斯·馬斯科洛相識。
1943年她用瑪格麗特·杜拉斯的筆名發表《無恥之徒》。參加莫爾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領導的抵抗運動的活動。
1944年R.昂泰爾姆被捕並被放逐到布亨瓦爾德,然後放逐到達豪(參見《痛苦》)。她加入法國共產黨,任維斯孔蒂街黨支部書記,成立尋人處,出版《自由人報》,刊登戰俘和被放逐者的情況材料。發表《平靜的生活》。
1945年R.昂泰爾姆回來。同R.昂泰爾姆一起成立萬國出版社。1946年她夏天在義大利。同R.昂泰爾姆離婚。
1947年她的兒子讓·馬斯科洛出生。
1950年她發表《抵擋太平洋的堤壩》。被開除出法國共產黨。
1957年同D.馬斯科洛分居。1958年發表《琴聲如訴》。她從1955年起反對繼續進行阿爾及利亞戰爭,後又反對戴高樂政權。為各種周刊和雜志撰稿。
1959年為阿蘭·雷內寫《廣島之戀》電影劇本。
1960年當選為美第奇獎評委,但於幾年後辭職。"如果存在一個否定的評委會,我就參加。"
1961年她為亨利·科爾皮的影片寫《長別離》,這個電影劇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學獎獲得者熱拉爾·雅爾洛合作的結果。
1968年她參加了五月風暴的那些事件。在《綠眼睛》中可讀到關於大學生和作家行動委員會誕生的政論文,該文被委員會否定,委員會也在不久後解散。
1975年,《印度之歌》在戛納電影節期間獲法國藝術片影院及實驗電影院協會獎。
1976年,《整天在樹木之中》獲讓·科克托獎。
1982年在納伊的美國醫院進行戒毒治療。1984年《情人》獲龔古爾獎。
1985年發表《痛苦》。7月17日在《解放報》上發表一篇文章,瑪格麗特·杜拉斯在"魏爾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場引起一部分讀者的敵對情緒和好幾位女權主義者的論戰。
1986年《情人》獲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獎,是"當年用英語發表的最佳小說"。
1988年-1989年嚴重昏迷。住院。1990年R.昂泰爾姆去世。1991年發表《華北情人》。
1996年,瑪格麗特·杜拉斯逝世。
內容簡介: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我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很美,現在,我是特地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你比年輕時還要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年輕時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容貌。」
這是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在小說《情人》中寫的一段話。那是一個讓人震驚的故事,13歲的法國少女和三十多歲的中國男人發生在越南的愛情故事。瑪格麗特·杜拉斯以小說《情人》(L』Amant)獲得1984年龔古爾文學獎。在此之前的一年,就銷售了420萬冊,翻成42國語言。由影帝梁家輝主演的《情人》更是讓無數的影迷們嘆為觀止。
在離開她的中國情人54年後的一天,她的中國情人已去世了12年。她寫他的恐懼消失了。文字泉涌而至,她必須快快地寫,以便在它消失前寫出來,文字自己來到。「《情人》是一本野蠻的書,它帶來所有它遇見的東西,毫無區分,幾乎無選擇地迸出。」王道乾的譯文讀來富有韻味,《情人》的故事重現在你的眼前。
回答者:哆啦A夢蕭蕭 - 高級魔法師 六級 2-7 00:43
--------------------------------------------------------------------------------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是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她於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學教師。 杜拉斯以小說《厚顏無恥之輩》(1943)開始她的文學天涯,她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體裁多樣,而且尤其注重文體,具有新穎獨特的風格。她早期的小說《太平洋大堤》(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時代的貧困生活,還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會現實為題材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水手》(1952)等充滿了鏡頭般的畫面和口語式的對話,因此,大都被改編成影片;後來的小說如《塔吉尼亞的小馬》(1953),《琴聲如訴》(1958),《洛爾·V.斯坦的迷醉》(1964)等則善於打破傳統的敘述模式,把虛構與現實融為一體,因而使她一度被認為是新小說派作家,其實她的小說只是在手法上與新小說類似,重視文體的詩意和音樂性,但在構思方面卻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繪貧富對立和人的慾望,是在以獨特的方式揭露社會現實。杜拉斯在戲劇和電影方面同樣成就卓著,她分別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戲劇集,在1983年還獲得了法蘭西學院的戲劇大獎。作為法國重要的電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員,她不僅寫出了《廣島之戀》(1960)、《長別離》(1961)這樣出色的電影劇本,而且從1965年起親自擔任導演,從創作優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開始,每年都有一兩部影片問世,而且有不少獲得了國際大獎。 杜拉斯的六十餘種作品始終擁有廣泛的讀者和觀眾,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歲時發表的小說《情人》(1984)。在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異國情調的作品裡,她以驚人的坦率回憶了自己十六歲時在印度支那與一個中國情人的初戀,榮獲了當年的龔古爾文學獎,並且被譯成40多各種文字,至今已售出250萬冊以上,使她成為當今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法語作家。
1996年3月3日,星期天。深受歡迎的法國當代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走完了81年的生命旅程。她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具有一個預言般的名字--《這是全部》。
1943:《厚顏無恥的人》(小說)
1944:《平靜的生活》(小說)
1950:《太平洋大堤》(小說)
1952:《直布羅陀海峽的水手》(小說)
1953:《塔爾基尼亞的小馬》(小說)
1954:《林中的日日夜夜》(小說)附:《蟒蛇》、《多丹太太》《工地》(小說)
1955:《廣場》(小說)
1958:《如歌般的中板》(小說,中譯本題為《琴聲如訴》)
1959:《塞納-瓦茲的旱橋》(劇本)
1960:《夏夜十點半》(小說)《廣島之戀》(電影劇本)
1961:《長別離》(電影劇本,與錢拉·雅羅合作)
1962:《昂代斯瑪先生的午後》(小說)
1964:《洛爾·瓦·斯泰因的迷狂》(小說)
1965:《戲劇第一集》:《河流與森林》、《廣場》、《音樂喜劇》;《副領事》(小說)
1966:《音樂》(電影劇本)
1967:《英國情人》(小說)
1958:《英國情人》(劇本)《戲劇第二集》:《蘇珊娜·安德雷》、《林中的日日夜夜》、《是的,也許是這樣》、《薩加語》、《一個男人來看我》。
1969:《她說毀滅》(小說)《她說毀滅》(電影)
1970:《阿巴恩,薩巴納,大衛》(小說)
1971:《愛情》(小說)《黃色的,太陽》(電影)
1972:《娜塔麗·格朗熱》(電影)
1973:《印度之歌》(電影劇本)《恆河的女人》(電影)《娜塔麗·格朗熱》附:《恆河的女人》(電影劇本)
1974:《說話的女人》(同扎維埃·戈蒂耶談話錄)
1975:《印度之歌》(電影)
1976:《巴克斯泰爾,維拉·巴克斯泰爾》(電影)《她在威尼斯時的名字在荒涼的加爾各答》(電影)
1976:《林中的日日夜夜》(電影)
1977:《卡車》(電影)《卡車》,附:《同米歇爾·波爾特談話錄》(電影劇本)
《瑪格麗特·杜拉筆下的地點》(同米歇爾·波爾特合作寫成的談話錄)《電影伊甸園》(劇本)
1978:《夜船》(電影)
1979:《夜船》,附:《凱撒城》、《反面的雙手》、《奧雷麗亞·斯代內》(電影劇本)
《凱撒城》(電影)
《反面的雙手》(電影)
《奧雷麗亞·斯代內,奧雷麗亞·梅爾布爾納說》(電影)
《奧雷麗亞·斯代內,奧雷亞而·旺庫韋說》(電影)
1980:《維拉·巴克斯泰爾或大西洋海濱》(小說)《坐在走廊里的男人》(小說)《80年夏》(隨筆)《綠眼睛》(電影劇本)
1981:《阿加塔》(小說)《阿加塔與沒完沒了的閱讀》(電影)《外界》(隨筆)《年輕姑娘與男孩》(錄音磁帶,揚·安德烈根據《80年夏》改編,瑪格麗特·杜拉朗讀)《大西洋人》(電影)
1982:《羅馬對話》(電影)
1982:《大西洋人》(小說)《薩凡納海灣》(劇本)《死亡的疾病》(小說)
1984:《戲劇第三集》:《叢林困獸》、《阿斯貝爾思的證件》、《死之舞蹈》;《情人》(小說)
1985:《痛苦》(小說)《音樂續集》(劇本)《契訶夫的海鷗》(隨筆)《孩子們》(電影,與讓·馬斯科洛和讓-馬克·蒂里納合作)
1986:《藍眼睛黑頭發》(小說)《諾曼底海邊的妓女》(小說)
1987:《埃米莉·L.》(小說)
1987:《物質生活》(隨筆)
1990:《夏雨》(小說)
1992:《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小說)《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電影劇本)
回答者:lamos - 經理 四級 2-7 00:44
--------------------------------------------------------------------------------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台港澳地區譯為瑪格麗特·杜拉, 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國作家。
1914年瑪格麗特·多納迪厄生於印度支那嘉定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人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在印度支那度過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成了她創作靈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親故鄉的一條小河的名字杜拉斯。
杜拉斯的在大學里學過數學、法律和政治學。畢業後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政府殖民地部當秘書,後來參加過抵抗運動並加入共產黨;1955年被共產黨開除黨籍。
她的成名作是自傳體小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1950年)。在她後來的作品中通常描寫一些試圖逃脫孤獨的人物的故事。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較古典,後期的作品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並賦予心理分析新的內涵,給小說寫作帶來了革新,常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獲得龔古爾文學獎。
杜拉斯的文學作品包括40多部小說和10多部劇本,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如《廣島之戀》(1959)《情人》(1992)。同時她本人也拍攝了幾部電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們》。
杜拉斯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說,她不停的創作的正是這部小說。這個故事裡充滿著酷熱、暴風雨、酒精和煩躁不安,對話和失語、閃電般的愛情等等。杜拉斯很難描述,溫柔還是暴躁?天才還是自戀狂?(參看勞爾·阿德萊爾的杜拉斯傳《瑪格麗特·杜拉斯》)首先我們應該相信她自己寫的:「我是作家。其它的都盡可忘掉」。她在作品中敘述了「說」的需要、艱難和恐怖。
為了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忘掉糾纏我們的煩惱。可是寫作既能掩蓋也能曝露。所以杜拉斯在試探,重復,在尋找恰當的詞語,「試著」寫作,就像「試著」去愛一樣,心裡明知道永遠也不可能達到。不可能的愛情和對愛情的追求是杜拉斯作品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
她的小說經常圍繞著一個爆炸中心,通常由一個瞬間的暴力場面引起敘述。廣島與愛情,死亡和肉慾象徵地的糅合在一起。「毀滅,她說」。這種語言又與音樂結合在一起——這是一種大海一樣的音樂,圍繞一個主題無窮的變幻,傾訴和歡慶,控制和失控……
瑪格麗特·杜拉斯與1996年3月3日逝世,葬於蒙帕納斯公墓。
杜拉斯的作品
《厚顏無恥的人》 1943年/小說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瑪出版社再版
《平靜的生活》 1944年/小說 伽利瑪出版社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1950年/小說 伽利瑪
《直布羅陀的水手》 1952年/小說 伽利瑪
《塔吉尼亞的小馬》 1953年/小說 伽利瑪
《樹上的歲月》1954年/短篇小說集 伽利瑪,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園》 1955年/小說 伽利瑪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說 子夜出版社
《塞納-瓦茲的高架橋》 1959年/戲劇 伽利瑪
《夏日夜晚十點半》 1960年/小說 伽利瑪
《廣島之戀》 1960年/電影腳本 伽利瑪
《如此漫長的缺席》 1961年/電影腳本 與熱拉爾·雅爾羅合作,伽利瑪
《安德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勞兒·維·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一》 1965年/戲劇 伽利瑪
《副領事》 1965年/小說 伽利瑪
《音樂》 1966年/電影 與保爾·瑟邦合作執導
《英國情人》 1967年/小說 伽利瑪
《英國情人》 1968年/戲劇 伽利瑪
《戲劇——卷二》 1968, 伽利瑪
《毀滅,她說》 1969年 子夜
《毀滅,她說》 電影 伯努瓦·雅戈
《阿邦.薩芭娜和大衛》 1970年 伽利瑪
《愛》 1971年/小說 伽利瑪
《黃色太陽》 1971年/電影 伽利瑪
《娜塔麗·格朗熱》 1972年/電影 伽利瑪
《印度之歌》 1973年/戲劇,電影 伽利瑪
《恆河女子》 1973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娜塔麗·格朗熱》 1973年 伽利瑪
《談話者》 1974年/與克薩維耶爾·高提埃的對談 子夜
《巴克斯泰爾,蔽拉·巴克斯泰爾》 1976年/電影 伽利瑪
《加爾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樹上的歲月》 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卡車》 1977年/電影
《卡車》1977年/劇本 子夜 收有與米歇爾·波爾特的對談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領地》1977年 子夜 與米歇爾·波爾特合作
《伊甸影院》 1977年/戲劇 商神出版社
《黑夜號輪船》 1978年/電影
《塞扎蕾》 1979年/電影
《墨爾本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溫哥華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薇拉·巴克斯泰爾或大西洋海灘》 1980年 阿爾巴特羅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說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綠眼睛黑頭發》 1980年 《電影日誌》
《阿伽達》 1981年 子夜
《阿伽達或無限閱讀》 1981年/電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爾班·米歇爾出版社
《年輕姑娘和小孩》 1981年/錄音磁帶 揚·安德烈亞根據《80年夏》改編,瑪格麗特·杜拉斯朗讀
《羅馬對話》 1982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1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說 子夜
《薩瓦納海灣》 第一版1982年,增補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三 1984/戲劇 伽利瑪
《情人》 1984年/小說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樂之二》 1985年 伽利瑪
《契河夫的海鷗》 1985年 伽利瑪
《孩子們》 1985年/電影 與讓·馬斯科羅和讓·馬克·圖里納合作製片
《藍眼睛黑頭發》 1986年/小說 子夜
《諾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質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愛米莉·L.》 1987年/小說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說 P.O.L.出版社
《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說 子夜
《揚·安德烈亞·斯坦納》 1992年 P.O.L.出版社
《寫作》 1993年 伽利瑪
《一切結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說,電影,戲劇,1943年一1993年回顧》 1997年 伽利瑪
參考書目
勞爾·阿德萊爾.《瑪格麗特·杜拉斯》.伽利瑪.1998.
回答者: 唐子畏 - 進士出身 九級 2-7 00:44
--------------------------------------------------------------------------------
瑪格麗特·杜拉斯是作家也是情種
瑪格麗特·杜拉斯
瑪格麗特·杜拉斯(1014-1996)是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她於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學教師。她四歲喪父,童年的苦難和母親的悲慘命運影響了她的一生。 杜拉斯十八歲時來到巴黎求學,獲巴黎大學法學學士和政治學學士學位,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移民部擔任秘書,並與羅貝爾·安泰爾姆結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安泰爾姆曾被關進集中營,後來他娶莫尼克為妻,直到1990年去世。
杜拉斯以小說《厚顏無恥之輩》(1943)開始她的文學天涯。她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體裁多樣,而且尤其注重文體,具有新穎獨特的風格。她早期的小說《太平洋大堤》(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時代的貧困生活,還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會現實為題材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水手》(1952)等充滿了鏡頭般的畫面和口語式的對話,因此,大都被改編成影片;後來的小說如《塔吉尼亞的小馬》(1953),《琴聲如訴》(1958),《洛爾·V.斯坦的迷醉》(1964)等則善於打破傳統的敘述模式,把虛構與現實融為一體,因而使她一度被認為是新小說派作家,其實她的小說只是在手法上與新小說類似,重視文體的詩意和音樂性,但在構思方面卻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繪貧富對立和人的慾望,是在以獨特的方式揭露社會現實。杜拉斯在戲劇和電影方面同樣成就卓著,她分別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戲劇集,在1983年還獲得了法蘭西學院的戲劇大獎。作為法國重要的電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員,她不僅寫出了《廣島之戀》(1960)、《長別離》(1961)這樣出色的電影劇本,而且從1965年起親自擔任導演,從創作優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開始,每年都有一兩部影片問世,而且有不少獲得了國際大獎。
杜拉斯的六十餘種作品始終擁有廣泛的讀者和觀眾,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歲時發表的小說《情人》(1984)。在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異國情調的作品裡,她以驚人的坦率回憶了自己十六歲時在印度支那與一個中國情人的初戀,榮獲了當年的龔古爾文學獎,並且立即被譯成各種文字,至今已售出250萬冊以上,使她成為當今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法語作家。後來在得知她的初戀情人死去的消息以後,她又把《情人》改寫為《北方的中國情人》(1991)。盡管小說中與她有關的人都已去世,她的回憶已無所顧忌,筆觸也更為大膽,用在情人的生理方面的筆墨遠比《情人》要多,對亂倫、同性戀的描寫也達到了赤裸裸的程度,但是她始終沒有說出她的初戀情人的名字,只是用「她」來代表少女,用「中國人」來指她的情人。
--------------------------------------------------------------------------------
情人
勞兒之劫
昂代斯瑪先生的午後
夏夜十點半鍾
情人
廣場
寫作
廣島之戀
情人·烏發碧眼
瑪格麗特·杜拉斯寫在《廣場》前的話
韋耶爾岡爆冷折桂龔古爾獎(2005-11-7 )
杜拉斯:昂代斯瑪先生的午後(2005-9-20 )
中法出版和文化交流:從伏爾泰開始,到杜拉斯炙熱(2005-9-2 9)
2005BIBF傅雷出版計劃整體亮相(2005-8-30 )
瑪格麗特·杜拉斯寫在《廣場》前的話(2005-8-30 )
瑪格麗特·杜拉斯 通往法國文化的一條通道(2005-8-23 )
男孩買克蘭西,女孩買杜拉斯(2005-8-22 )
杜拉斯:霧狀小說製造者——評《勞兒之劫》(2005-8-18 )
占書展零售半壁江山 析世紀集團三大熱點(2005-8-11 )
時光流轉,讀到杜拉斯(2005-8-10 )
書展「迷宮」,不懼迷路(2005-8-8 9)
杜拉斯30部作品將在書展期間推出(2005-8-4 9)
讀書讓生活更和諧 本周末上海書市盛大開幕(2005-8-2 1)
王道乾版經典譯作《情人》7月重出江湖(2005-8-2 1)
我把真實當作神話 ——杜拉斯訪談錄(2005-8-1 1)
沒有走出合上的森林——杜拉斯的《情人》(2005-8-1 1)
筆觸如訴 才情越時空——重讀杜拉斯(2005-8-1 9)
作品集出版還原真實的杜拉斯 是作家也是情種(2005-8-1 9)
經典、通俗齊頭並進 譯文社新書全面亮相2005上海書展(2005-7-29 )
「全集式」杜拉斯作品系列蓄勢待發(2005-7-22 )
法國文壇,通俗小說唱主角(2005-5-20 )
和羅伯-格里耶在同一片天空下(2005-3-14 )
杜拉斯的《情人·烏發碧眼》(2005-2-11 )
文壇世界明星瑪格麗特·杜拉斯(2004-12-24)
距離或絕望(2004-12-24)
不可模仿的瑪格麗特·杜拉斯(2004-12-24)
回答者:周小佳 - 經理 五級 2-7 00:45
--------------------------------------------------------------------------------
瑪格麗特·杜拉斯(1014-1996)是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她於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學教師。她四歲喪父,童年的苦難和母親的悲慘命運影響了她的一生。 杜拉斯十八歲時來到巴黎求學,獲巴黎大學法學學士和政治學學士學位,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移民部擔任秘書,並與羅貝爾·安泰爾姆結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安泰爾姆曾被關進集中營,後來他娶莫尼克為妻,直到1990年去世。
杜拉斯以小說《厚顏無恥之輩》(1943)開始她的文學天涯。她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體裁多樣,而且尤其注重文體,具有新穎獨特的風格。她早期的小說《太平洋大堤》(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時代的貧困生活,還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會現實為題材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水手》(1952)等充滿了鏡頭般的畫面和口語式的對話,因此,大都被改編成影片;後來的小說如《塔吉尼亞的小馬》(1953),《琴聲如訴》(1958),《洛爾·V.斯坦的迷醉》(1964)等則善於打破傳統的敘述模式,把虛構與現實融為一體,因而使她一度被認為是新小說派作家,其實她的小說只是在手法上與新小說類似,重視文體的詩意和音樂性,但在構思方面卻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繪貧富對立和人的慾望,是在以獨特的方式揭露社會現實。杜拉斯在戲劇和電影方面同樣成就卓著,她分別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戲劇集,在1983年還獲得了法蘭西學院的戲劇大獎。作為法國重要的電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員,她不僅寫出了《廣島之戀》(1960)、《長別離》(1961)這樣出色的電影劇本,而且從1965年起親自擔任導演,從創作優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開始,每年都有一兩部影片問世,而且有不少獲得了國際大獎。
杜拉斯的六十餘種作品始終擁有廣泛的讀者和觀眾,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歲時發表的小說《情人》(1984)。在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異國情調的作品裡,她以驚人的坦率回憶了自己十六歲時在印度支那與一個中國情人的初戀,榮獲了當年的龔古爾文學獎,並且立即被譯成各種文字,至今已售出250萬冊以上,使她成為當今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法語作家。後來在得知她的初戀情人死去的消息以後,她又把《情人》改寫為《北方的中國情人》(1991)。盡管小說中與她有關的人都已去世,她的回憶已無所顧忌,筆觸也更為大膽,用在情人的生理方面的筆墨遠比《情人》要多,對亂倫、同性戀的描寫也達到了赤裸裸的程度,但是她始終沒有說出她的初戀情人的名字,只是用「她」來代表少女,用「中國人」來指她的情人。
回答者:gm151617 - 大魔法師 八級 2-7 00:45
--------------------------------------------------------------------------------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台港澳地區譯為瑪格麗特·杜拉, 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國作家。
1914年瑪格麗特·多納迪厄生於印度支那嘉定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人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在印度支那度過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成了她創作靈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親故鄉的一條小河的名字杜拉斯。
杜拉斯的在大學里學過數學、法律和政治學。畢業後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政府殖民地部當秘書,後來參加過抵抗運動並加入共產黨;1955年被共產黨開除黨籍。
她的成名作是自傳體小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1950年)。在她後來的作品中通常描寫一些試圖逃脫孤獨的人物的故事。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較古典,後期的作品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並賦予心理分析新的內涵,給小說寫作帶來了革新,常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獲得龔古爾文學獎。
杜拉斯的文學作品包括40多部小說和10多部劇本,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如《廣島之戀》(1959)《情人》(1992)。同時她本人也拍攝了幾部電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們》。
杜拉斯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說,她不停的創作的正是這部小說。這個故事裡充滿著酷熱、暴風雨、酒精和煩躁不安,對話和失語、閃電般的愛情等等。杜拉斯很難描述,溫柔還是暴躁?天才還是自戀狂?(參看勞爾·阿德萊爾的杜拉斯傳《瑪格麗特·杜拉斯》)首先我們應該相信她自己寫的:「我是作家。其它的都盡可忘掉」。她在作品中敘述了「說」的需要、艱難和恐怖。
為了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忘掉糾纏我們的煩惱。可是寫作既能掩蓋也能曝露。所以杜拉斯在試探,重復,在尋找恰當的詞語,「試著」寫作,就像「試著」去愛一樣,心裡明知道永遠也不可能達到。不可能的愛情和對愛情的追求是杜拉斯作品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
她的小說經常圍繞著一個爆炸中心,通常由一個瞬間的暴力場面引起敘述。廣島與愛情,死亡和肉慾象徵地的糅合在一起。「毀滅,她說」。這種語言又與音樂結合在一起——這是一種大海一樣的音樂,圍繞一個主題無窮的變幻,傾訴和歡慶,控制和失控……
瑪格麗特·杜拉斯與1996年3月3日逝世,葬於蒙帕納斯公墓。
[編輯]
杜拉斯的作品
《厚顏無恥的人》 1943年/小說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瑪出版社再版
《平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