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日本沉沒》觀後感,700字,
據8月30日《大河報》報道,9月14日,投資20億日元、日本電影史上投資最大的電影《日本沉沒》開始在中國上映。這是1973年同名舊作的翻拍版,改編自著名作家小松左京20多年前的同名災難小說。故事的梗概是:幾位頭腦敏銳、有正義感的海岸地質學家發現日本列島將要沉沒的徵兆。消息傳出,全國嘩然,有的質疑,有的嘲笑。但越來越多的跡象無情地證明了他們的推斷,內閣首相不得不向全國人民宣布:日本處於一片惶恐和混亂之中。在接連不斷的地震、海嘯和火山噴發中,人們紛紛轉移財產,想方設法逃往國外,內閣策劃向世界各地輸出移民,又引起世界各國的強烈反響和不同態度、對策。小說最後以日本列島終於沉沒在萬頃波濤中而告終。
在我們看來,這部旨在喚醒或鞏固日本人憂患、預警意識的電影也太危言聳聽了,半個多世紀來生活在和平和富裕生活中的日本民眾能接受這樣的電影嗎?官方不加以干涉嗎?回答是肯定的。去過日本書店的人都能發現,這類書籍俯拾皆是,如《日本危機》、《日本面臨挑戰》、《日本的悲劇》、《日本即將崩潰》、《日本向何處去》等等。正如日本一家報紙在解釋這種現象時說,它准確地抓住了日本人的敏感神經。日本是個島國,四周是海洋,國家就像一頁小舟,隨時都有傾覆的可能。加上地震、火山頻發,資源缺乏,人口密度大,這使他們總是缺乏安全感,這種感受很自然地孕育了日本民族根深蒂固的世界少見的憂患、預警意識。他們凡事總愛向前看,從最壞的方面去考慮,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用叫喊「狼來了」的辦法刺激公眾的的這種意識。《日本沉沒》就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日本人的憂患、預警意識使日本民族受益極大。只舉一個例子。20年多前的小說《日本沉沒》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日本官房長官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不管怎樣,日本經濟不同海外聯系,就無法維持了。整個日本社會已經到了如果不飛向世界、不飛向海外,不到外面尋找為人類做些貢獻的新工作,就寸步難行的時候了。如果再陷在國內事務中不能自拔,那就只會自己害自己了。」(見《曖昧的日本人》一書)作者在書中還做出這樣的構想:日本壟斷資本應該向發展中國家滲透,實行遷廠和對外投資,同美國、歐洲共同體競爭。」對照這些文字,看看日本本土出現的「企業空洞化」現象,想想目前遍布全世界的日本企業和馳名全球的眾多名牌,想想他們與美歐持續不斷的貿易摩擦和競爭勢頭,就不言而喻了!
我很自然地想到這樣一個問題:我國也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地方,但中國人為何從來不寫這樣的書?我想,這也與地理因素有關。中國不存在被海洋吞沒的危險,國土巨大,即使常常發生地震、暴風、洪災、旱災等自然災害,但畢竟迴旋餘地大。和日本相比,這是我們的優勢,但也因此培育了我們的短處——自古盲目自大、滿足現狀、不喜歡往前看、熱衷崇古、缺少憂患或預警意識等心理。這種心理目前仍然在延續著。比如,如果現在某個中國作家也寫一個類似的電影劇本,預示不久的將來我們的某個重要城市將因地震、海嘯、火山、沙漠化、沙塵暴、洪水等輪番襲擊而徹底毀滅,這書能出版嗎?恐怕很玄,首先會被一批「聰明」人用「杞人憂天」的古訓加以嘲笑和譴責,接著會因「危言聳聽、製造恐慌、不利於穩定」等理由而不許出版,至於拍成可以造成更大傳播效應的電影電視劇,那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了。
對重大自然災難的預警,無非是將細微的、常人難以發現的災難預兆進行披露、放大甚至誇張,吸引公眾和媒體將關注的目光投向可能的災難,促使學者、科學研究人員對其進行專業的考察和評估,提出避免災難發生及將災難的危害減到最小程度的種種方案;經反復討論論證,在全國上下左右達成一定共識的情況下,政府或立法部門出台必要的行政措施或法律法規,確保各類方案的落實。簡單地說,它和天氣預報的功能沒有差別,雖然有時會是虛驚一場,但不進行天氣預報將更加可怕。因此,我們不應一味害怕公眾經不起重大突發預警的打擊,要明白,公眾的這種脆弱正是源於他們對預警的長期陌生,如果能夠經常性地對公眾進行預警教育和演練,他們就會像日本公眾一樣,不但不會產生恐慌心理,反而會在災難面前表現得沉著和冷靜。
⑵ 日本沉沒電影觀後感200字
日本沉沒電影觀後感
《日本沉沒》是一部由新海誠執導的科幻動畫片,講述了一個虛構的日本海底、地殼運動、火山爆發和地震破壞的故事,被改編自1973年小松左京的同名小說。這部電影通過大面積毀滅的場景,勾勒出一個災難帶給人類的種種考驗,同時也展現了人與人之間在生死存亡時的親情、友情和愛情。觀賞這部電影,不僅讓人感受到著重的畫面和音效,也為我們揭示一切之後剩下的都是眷念和尋求超越之人性本質。
場景的震撼和音效的刻畫
電影的場景和畫質都是極致的藝術表達,畫面的恢弘和細節的刻畫讓人如沐春風。電影中的地震場景極其真實,讓人感受到日本地震時的何等慘痛。各種海浪、火山爆發、大地裂縫等場景都顯示出一個毀滅的世界,聽過電影背景音樂的聲音,讓人更加有感受。地震的聲音、海浪的聲音,以及其他各類響聲的剪輯都十分到位。不帶無聊的背景音樂,《日本沉沒》的配音十分貼合劇情,在給人造成刺激震動的同時,還能在視覺、聽覺上同時體驗到極致的快感。
角色塑造和情感連貫
電影中主要的人物角色都很有個性,各自不同的個性都有著自己的追求,雖然在面對災難和生死關頭時表現都不同,但在核心上同樣十分堅強。鑒於家庭情感是執導人新海誠最拿手的精華之一,《日本沉沒》中的家庭關系更是讓人感受到那份深濃的家庭情感。作為這一災難時代中最核心的家庭基本單位,家庭中各個成員在面對災難時所展現的互相扶持、時刻保護、高昂鬥志等等使人驚嘆。這些都表現出人類願望的最廣泛和最平凡的一面,其中家庭的核心地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全片的重心。
人性的超越和生存的真諦
電影總體上是在展現人類願望的一種扭曲和畸形,這樣的特質是整個災難中最真實也是最觸及平民的部分。眷戀、自私、善意、幫助、奉獻、求生,這些等等一個個又一個的意志在漫天的災難中接替涌現。雖然故事的大結局令人失望,但是這樣的結局也更加符合災難所決定的大多數已知規律。重要的是,人的能動性為著自己所愛所想所渴求的人,去讓自己的慾望兌現,這將越來越難以貢獻。
結語
《日本沉沒》以雄厚的內容和獨特的表現形式影響了我的靈魂和思想,讓我深深地自省並思考人類的復雜性、貪婪、自私以及那些更真實、更脆弱的情感,從而領悟到自己的不足與進步。總之,這部電影是一個充滿深度與廣度的作品,充滿敬意和興奮感。我相信這部電影不會只是一部經典電影,它會感動著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