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評】關於尊重、關於自尊:日本文藝電影《澄沙之味》賞析
引言:日本文藝電影《澄沙之味》於2015年5月30日在日本公映。這部影片繼承了日本文藝電影一貫的唯美簡約、悠揚舒緩的風格,用一個簡單的故事,讓我們重新思考尊重和自尊,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
文/彭少君
在種滿櫻花樹的街道一隅,有一家銅鑼燒小店。店主千太郎是一個中年男性,為了生計也為了償還屋主的借款,他每天在這里出售銅鑼燒,顧客不算多隻能勉強經營。對於生活,他有些迷茫和消沉。這份工作對他而言,也不過是營生手段,他像是被無形的手向前推著一般,只是順勢機械地運轉身體而已。
櫻花爛漫的一天,一個名叫德江的76歲老奶奶來到店裡,說自己想在這家銅鑼燒小店裡打工。考慮到她的年齡和身體狀況,千太郎自然拒絕了她,不過在她臨走的時候,千太郎送給她一個自己做的銅鑼燒。幾天之後,德江老奶奶又來到店中,希望千太郎能雇她在店裡打工,這一次千太郎又拒絕了她,臨走的時候她對千太郎說,他做的銅鑼燒皮還不錯,但是豆沙餡的味道卻還有欠缺,另外,她還留下了自己做的一盒豆沙餡。一段時間後,德江老奶奶再次來到銅鑼燒小店,這一次千太郎主動請求德江老奶奶在店裡幫忙,因為之前他吃了德江老奶奶做的豆沙餡,品嘗到一種未曾體驗過的美味。於是,德江老奶奶開始在店裡幫忙,由於銅鑼燒的味道得到提升,顧客不斷增加,千太郎的生活也愈發變得積極快樂。
但是,好景不長,一段時間之後,沒有顧客再到店裡買銅鑼燒。因為大家慢慢發覺德江老奶奶曾患過麻風病,雖然已經康復,但是因為後遺症,她的手腕彎曲變形,並留下可怕的疤痕。屋主也因為這個原因,逼迫千太郎辭退德江老奶奶。在內心的糾結和掙扎中,千太郎不得不辭掉了德江老奶奶。這一番遭際也讓千太郎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故事梗概大致如此。導演河瀨直美藉助一個曾患過麻風病的老奶奶的痛苦遭遇,為我們揭示了蟄伏在社會中的歧視與無情。當然,本片不僅僅是讓人關注到社會對麻風病人的歧視,它讓我們聯想到更多種類的歧視:或是因為傳染疾病,或是因為家庭出身,或是因為後天犯過的錯誤……總之,歧視像頑疾一般一直潛伏在社會中。有時我們也成了這種歧視的無情施加者。
但是,仔細想一想,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人,我們都或多或少有欠缺(比如出身、外貌、健康、才能等方面),而這樣的欠缺就成了引起他人歧視的火種。很多時候,我們在歧視他人的缺陷的時候,他人也在歧視我們的缺陷。所以說得極端點,我們都是被歧視者。一部影片不會徹底改變社會結構中沉積的歧視,但是它提醒我們:在可能施加歧視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想一想自己所遭受到的歧視,將心比心,盡量將尊重和溫暖給予被歧視者。片中,一個女孩在翻看有關麻風病人的畫冊時,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我們也想生活在陽光明媚的社會中」。其實不僅僅是麻風病人,我們都希望生活在陽光明媚的社會中,而這樣的陽光明媚的社會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積極創造。
讓被歧視者得到尊重和同情,似乎並不是導演的最終目的。她想要告訴我們,自尊自立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真正尊重。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是,德江老奶奶第一次在店裡用紅豆做豆沙餡。她慢慢地清洗、煮熟、蜜漬紅豆,就如同對待一群孩子或者說是一群小精靈一般小心翼翼、飽含關愛。一旁的千太郎著急地說道:「這也太麻煩了」。但是,德江老奶奶並沒有因此改變自己的節奏,她回復道:「是啊,因為要盛情款待她們」。千太郎立馬問道:「款待顧客嗎?」德江老奶奶回答道:「是盛情款待紅豆們,她們好不容易才從地里長出來。」用紅豆做豆沙餡的過程,對於德江老奶奶而言,已經不再是一種手工作業,而是一種款待、一種致禮。從她專注的眼神、嫻熟而又恭敬的動作中,我感受到她對這份工作的喜歡,她對於生命的尊重,以及她對於人生的達觀。我想無論過去遭受了怎樣的痛苦,卻依然認真、積極地對待人生的人才能真正獲得別人的尊重吧。一個人所表現出的自尊自立,就如同影片中時常出現的意象「櫻花」一般,如此唯美如此絢爛。
如何評價一部文藝電影的好壞呢?我覺得一部好的文藝電影,不在於故事內容的新奇,不在於拍攝手法的獨特,而在於它是否具有「洗禮精神」的作用。一部好的文藝電影,讓我們的內心像在清澈的尼連禪河中洗滌過似的,變得凈潔無塵。就像世界瞬間發生了改變一樣,它讓我們看到世界的新的一面,也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珍惜人生。從「洗禮精神」的角度來看,本片算是一部不錯的文藝電影。這部影片也繼承了日本文藝電影一貫的唯美簡約、悠揚舒緩的風格,當然,除了櫻花、電車以及鐵路岔口「咣咣咣」的警示聲之外,還有什麼美好的意象呢,還是請您自己從影片中尋覓吧。
好吃的銅鑼燒,您要來一塊嗎?
2016.03.10
㈡ 《澄沙之味》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日本電影《澄沙之味》,故事內容簡單,敘事手法也比較單一,主要人物不多,矛盾沖突也不激烈,但就是這樣一部看似平淡無奇的電影卻讓人觀後感覺非常溫暖感動,給我帶來心靈的觸動,開始思考生命的本質和意義。
電影的主人公千太郞在城市一角經營著一家名為「銅鑼之春」的銅鑼燒專賣店,不過他並不是這家店的老闆,只是老闆僱傭經營這家店的店長,他本身也不喜歡吃甜食, 為了償還老闆的債務經營這家銅鑼燒專賣店,他每天只是機械的工作,面無表情甚至有些冷漠。若菜是常來這里買銅鑼燒的中學生,她的媽媽不讓她考高中,希望她早點工作補貼家用,她也是生活是不開心的。德江太太則是一名麻風病患者,她雖經歷不幸,便依舊保存對生活的熱愛,幾經周折她來到千太郎的銅鑼燒專賣店,教千太郞做最地道正宗銅鑼燒最核心靈魂-紅豆餡。德江太太不單教千太郞做紅豆餡的技藝,更用她自己的經歷和死後留給千太郎和若菜的錄音告訴他們生命的意義。考生命的本質和意義。
德江太太家的一生非常不幸,她從小患麻風病,被家人送到與世隔絕的麻風院後,一生無兒無女,受人歧視,但她依然對生活充滿熱情。她熱愛一樹一葉一花一鳥,她在櫻花樹下駐足觀賞,面帶微笑;她在風中擺動手臂,與搖曳的樹葉對話;她臨終前傾聽到小鳥心聲,放飛小鳥還它自由。她對待工作更是認真負責,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注重做紅豆餡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把紅豆餡的味道做到極致。其實德江太太來銅鑼之春工作主要還是因為她看到了千太郞內心的孤獨封閉,對工作對生活的消極應對,她把千太郞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她想用自己的經歷和感悟來影響改變千太郞對工作對生活的態度。
千太郞因為打架坐牢,媽媽去世,又借人一大筆錢無力償還,只能靠替人打工償還債務。他的經歷不堪回首,封閉了內心,早已失去了生活的熱情,只是為了活著而機械的工作。是德江太太的言行影響改變了他,他重新燃起工作的熱情和生活希望。最後影片在公園的一角,千太郞面帶微笑,大聲吆喝讓人們品嘗他做的銅鑼燒,那一刻,他是快樂的自信的。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追尋。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人 。一朵花兒有自己的世界,一片葉子有自己的追求,一首曲子有人為之感嘆,我們人這一生不為別人活著,要為自己好好活著。不管我們遭遇了多少坎坷,經歷了多少不幸,我們要做到依然能夠面帶微笑生活。好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每個季節都有它獨特的魅力,放慢腳步,親吻花兒,傾聽風聲、欣賞落葉、擁抱陽光.......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並沒有那麼糟糕。
熱愛工作,工作不單是為了生存,而是我們本身在從事這個工作過程中感受快樂,感受創造、感受幸福。 哪怕是我們從事的是最微不足道的工作,把自己全部的熱情投入工作,慢慢地你會發現你會喜歡上這份工作。一樣的工作不同的心態結果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對工作心不在焉、消極應付,那你不僅工作是痛苦的,你的工作也不會有起色,如果積極認真、全力以赴的對待工作,不僅你工作時是快樂的,而且工作會給你帶來豐厚的回報。
我們被生到這個世界上,去看,去聽,因為如此,我們不用成為某個人,我們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義。 這是德江太太死後留給千太郞和若菜的錄音,也是影片告訴我們每個人活著意義和價值。
㈢ 吃到美味的東西就微笑吧。日本電影《澄沙之味》觀余
文/荊棘鳥
電影《澄沙之味》是一部讓我回味良久的電影。裡面的對話簡短卻雋永,耐人尋味。
「我們要好好招待,它們大老遠從地里過來」
」店長,吃到好的東西,就微笑吧。」
「當我做豆餡的時候,總會傾聽豆子們講述的故事,想像豆子們見過的晴天和雨天,微風把豆子們談話的內容吹拂過來,頃聽他們的旅途故事。
我認為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有可以訴說的故事,即使陽光和風,也可以聽到他們的故事。」
就是這些親切的對話讓我頓時喜歡這部電影。
街頭有一家做銅鑼燒的專賣店,光顧的常客以中學女生為主,影片講述一位76歲的
老奶奶德江女士,女生若菜,店長千太郎之間短暫而簡單的故事,觸動心靈。
千太郎曾經因阻止一場斗毆,致人傷殘入獄,朋友幫他清了賠償債務,出獄後他在朋友的專賣店打工還債,日復一日忙中有閑的工作,雖了無牽掛也了無生趣,自從遇到來找工作的老奶奶,千太郎做銅鑼燒的活計轉眼變得活色生香,富有情趣了。
奶奶會做豆餡,求職成功。「我要在這里工作了呢太好了,非常感謝你。」老奶奶激動地拭去眼角淚水。
店鋪通常在11點開門9點准備。
豆餡製作很難拿捏,店長試過很多次,要麼焦糊味要麼就是太粘稠,所以以前店裡豆餡都是採用大宗外訂,材料不足就打電話馬上送來。
老奶奶認真的說:銅鑼燒的豆餡兒是靈魂,為什麼要這么隨意用外面采購來的?你得自己製作豆餡兒,得在太陽先生露臉之前就開始准備。
你沒聽錯,她說的是「太陽先生」,在老奶奶眼裡,一切都正好,一切都富有人情味。其實仔細感悟,我們也會留意到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地方,若隱若現美的細微痕跡。
影片並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讓觀眾在平淡敘事中體悟感受。
讓我們觀賞做豆餡那一幕場景。
第二天一大早,店長去開店門,德江女士已經在那了,「有一棵樹上有一顆小小的櫻桃。」老奶奶喜出忘外地告訴店長。看得出她早已等候多時,在店門外。
看到這里我驚訝這位年邁的德江女士,她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總能於生活的細枝末節尋覓到各種有趣的事物伴隨度過,所以獨自等待的日子也就並不感覺漫長難捱,她純凈的心地並不荒蕪。
泡豆子之前你要看,比如這個,看到沒?有的豆子不太好要挑出來,把挑好的紅豆倒進銅鍋里泡上,看這水泡出來不少臟東西,這么渾濁。紅豆煮開後直接倒進濾網把水瀝干,要小心一些倒,把濾網中的紅豆放在水管子下面沖洗,濾網下面套一個盆,仔細沖洗,老奶奶一邊耐心地說,一邊用手幫忙把水管子的水均勻的灑遍每個角落,照顧到那部分水柱沖不到的豆子,否則豆子會變苦。把它們再次倒進銅鍋里,加干凈的水再煮開。老奶奶仔細叮囑:加水的時候也是慢慢的加,不要倒得太快,讓豆子慢慢的適應水的沖擊。
這是在對待豆子嗎?
尤其喜歡日本電影中關於料理烹飪的描述,尊重食材,像對待人一樣了解和珍視、善待。這一段豆餡的製作部分看得很仔細,特別感動,這樣細致入微的心緒料理出來的食物,具備特別不一樣的味道也就理所應當了。
美食的魔力並非與生俱來,得益於烹飪者的用心呵護與培養,歸於人的柔軟內心,人心與食材的深刻認識與交流,人與食材達到「惺惺相惜」,「天」人合一,最後人的烹飪功夫放能夠充分發揮到極致,與原料食材水乳交融。這才是美食的魅力所在。
其實,擴而大之,所謂匠人精神,匠心獨運與烹飪的絕妙何其相似,可以說一脈相承,異曲同工。
兩個人在煮豆的銅鍋旁邊慢慢等待,差不多了,蒸汽的香味已經有變化了,揭開木製鍋蓋,豆子在鍋里撲騰,讓觀眾感受到生命力酣暢的跳動,老奶奶揭開鍋蓋讓水汽冒出來一些再重新蓋上,活脫脫像在對待一位新生兒,讓他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一樣。
真是好復雜呀
因為我們在招待它們呢。
招待我們的客人嗎?
不,是這些豆子。它們大老遠從地里過來。
為什麼把臉湊那麼近看,你在這些豆子上看到了什麼?店長不明白老奶奶奇怪的舉止。電影呈現給觀眾的畫面是,鍋里慢慢咕嘟咕嘟冒小泡的安安靜靜的豆子,就像看著搖籃里香甜入眠的小寶寶。
老奶奶隔著鍋蓋聽豆子在鍋里滋滋的聲音,活像隔著門縫聽一群小孩子的心聲,她特別能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這些溫熱的豆子很容易破掉,輕柔一點輕柔一點,水管子調到最小的水量沖,苦澀的汁水會浮在最上面,白色的浮沫會在流水的作用下順勢流到容器外面,直到整個容器的水變得很清很清,真是要花很多時間。
好漂亮啊。給它們加工後的樣子好漂亮。還有要加糖、加其他東西,看電影的時候,我感覺老奶奶像用心打扮她的孩子一樣對待手裡的豆子。
我們還要再等嗎?
「馬上煮的話就很失禮。我們要讓豆子適應這些糖,就好比第一次約會一樣,年輕人要花時間親近一下。」豆子碰上如此用心伺候的烹飪大師,也心安的享受壽終正寢吧。
我們要守多久呢?
大概兩個小時。
可是已經快到9點,就是說,要一直等到11點鍾開門之前。這些豆沙餡兒里添加的所有成分才算充分融合好了。
店長在外面抽了很多煙才熬過這段時光。
到煮豆子關鍵的時候,用木鏟子在鍋底上攪動,如果燒糊了就糟糕了,保持鏟子豎直,速度快一些別太用力攪拌,你攪拌的越多就越能碾碎這些豆子,小心地移動鏟子,不要把豆子壓碎,一點點來,不要揉豆餡,要小火慢慢燉,讓溫度降下來,現在加凝膠,捧起一捧凝膠輕輕搖一搖,然後讓它滑溜進入豆沙餡,勺子來回推動劃圈,讓它們融入在一起,這感覺很好。
做豆餡的工序真是不厭其煩,但是在奶奶的解說下,變得那麼饒有趣味,普普通通的食材加工,頃注了主人的心血和感情之後,讓人躍躍欲試,拭目以待,一睹芳澤。
「我終於遇到能吃得下去的銅鑼燒了」。店長發自內心的贊嘆剛剛趁熱包好的銅鑼燒,美味無比:」我從沒吃完一整個銅鑼燒,因為我不喜歡吃甜食,但德江女士的銅鑼燒豆餡真好吃。」
「太好吃了,有什麼東西不一樣了,是不是豆餡不一樣了,這紅豆嚼起來更加緊實,你能感到在吃豆子,以前搭配的不太好,現在簡直太好吃了。」
吃到美味開心無比的女生們打趣千太郎:是不是剛剛升級了?
有一點點。千太郎也一掃平時陰郁的臉龐,難得一見露出了笑容。那是因為做食物付出心思又贏得到真心回報,滿滿幸福感爆棚才會自然煥發的炫目表情吧。
聽聽早早排隊的顧客如何評價新的銅鑼燒:實在太好吃了,大家都這么說,好吃到讓人就像飛起來一樣。
一位烹飪者,對到手的食材習性瞭然於心,深深地懂得,努力地給於食材足夠的慢養與調理,提供到位的火候,最後烹飪者技術日臻完美,食物味道也就不難「渾然天成」了。
以上是我的部分觀影感悟。多謝閱讀。
那麼,千太郎如何讓不堪回首的回憶深藏心底,不做店長,只安心做個街頭叫賣銅鑼燒的小販呢?
欲知詳情,不要錯過電影《澄沙之味》,當然它會帶給你意境優美的電影畫面,讓你隨時捕捉身邊尋常之物的獨到之美,感受隨處可見的日常之美。至少,你會變得感情更細膩,更願意用心咀嚼尋常食物的不一樣的味道呢。總之,會有所收獲。
裡面的人物台詞也富涵哲理,回味無窮哦。
「我想要你看得到,所以我在發光。
第一眼看到你的時候,你的眼中很是悲傷,我不禁要問,你為什麼會有那樣的眼神,我曾經也有那樣的表情,當我以為再也沒辦法到圍欄外面去,臉上就是那樣的表情,所以我被吸引過去了。」
每個人會或多或少從電影人物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我們都是普通渺小微不足道的個體,每個人都有一生都需要背負的東西,都不免有不堪回首的辛酸過往,都是有故事的人,不容易的人,只因不如意昨日的我,成為今時今日的我,所以人要把持本心。
如同電影結尾,吉井德江奶奶給千太郎的留言:
「店長,我們被生在這個世界上,用心去聽去看去珍惜,正因如此,我們不必去成為某個人,我們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義。」
我的觀影體會,好比人對待食材,人與人互相得到悉心關照,足夠珍視,充分理解,足以讓人忘懷往昔不足不幸,卸載掉身體種種不堪的負累和心靈的疲憊,輕松踏新程。
試著用對待料理的態度,善待自己的心,善待身邊的人,善待周圍的物件,善待自己手頭的工作,善待一切,不為難別人做好自己。抖落心的塵埃,普通人的平凡人生也能夠發散獨特動人的閃光點,盡管微弱;渺小微弱者同樣也能呈現美好的真滋真味,也品嘗得了最甘醇的真滋美味。
吃到美味,你就笑吧。你努力過,這是你應該品嘗到的,你吃到了,就忘掉往事煩憂,不在意昨日不快吧,今日美味補償你的付出,慰藉你的辛酸,吃到美味你就笑啊。
《澄沙之味》河瀨直美2015年執導,由樹木希林、永瀨正敏主演,該片獲得第68屆戛納電影節關注單元大獎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