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種姓制度有多嚴格低種姓對高種姓有什麼規矩
印度法律上雖已廢除種姓制度,可現今印度國內種姓問題依舊嚴重,成為阻礙印度發展毒瘤。
從喝水一事看出,低種姓人是不允許觸碰高種姓的一切,高種姓人不屑於同低種姓人為伍。
針對高種姓犯罪會如何:
2012年印度黑公交事件,6位低種姓人強奸高種姓女子,引起印度國內軒然大波,辦事低下印度警察快速破案,隨後幾人都得到應有代價。
涉及對高種姓犯罪,印度警方破案效率也會增加,這要低種姓人不敢隨意對高種姓犯罪。
印度印度種姓之間都有各自生活區域,很少跨區域活動,基本上不可能有接觸,這樣有效減小低種姓對高種姓犯罪。
『貳』 印度種姓制度的四個等級
印度人口眾多,百分之八十二為印度教徒,其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種姓制度主要存在於印度教中,對伊斯蘭教和錫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各種姓又派生出許多等級。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觸者」或「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絕大部分為農村貧雇農和城市清潔工、苦力等。
種姓制度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開始萌芽。後來在階級分化和奴隸制度形成過程中,原始的社會分工形成等級化和固定化,逐漸形成嚴格的種姓制度。
種姓是世襲的。幾千年來,種姓制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方面影響很深,種族歧視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廣大農村情況還比較嚴重。
獨立後,印度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消除種姓歧視。首先是制定了有關法律規定。1948年國會通過了廢除種姓制度的議案。後來憲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應規定,保護低級種姓利益。政府還在教育、就業、福利等方面對低級種姓者提供大量幫助。
隨著社會的進步,印度的種姓制度也在發生變化。如種姓制度中的內部通婚制受到沖擊,如高種姓的女子現在也同低種姓的男子通婚了。人們對職業的看法也有所改變,衡量職業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為基礎,而以金錢、權力為基礎。在城市裡,各種姓人們之間加強了來往與交流。
印度種姓制度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 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內婚制群體。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次種姓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聚落種姓再分成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范。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一個底層不能互相支援扶持的社會是冷酷的。絕大多數刑事案件,基本上都是底層人之間的自相殘殺,很少有底層人去偷去搶去故意傷害頂層階級的。因為那些頂層高種姓人活動的區域,底層低種姓人根本就不會去。高種姓人打民事官司,對方一般也是高種姓人。也就是說,能跟底層人民發生矛盾,說明他們階層區別不大。在吠舍眼裡首陀羅是底層人,在那些真正的頂層階級高種姓人眼裡,吠舍也是底層人,除非換邦。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在印度早已廢除種姓制度的情況下,種姓制度思想的殘留依然影響著印度人比如不敢對高種姓開槍。首陀羅被吠舍歧視,低種姓=低道德會成為普遍觀念。首陀羅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懶,同情首陀羅以至義務幫助他們或結婚就是雜種姓或聖母,而婆羅門能力以外的資產等於零。首陀羅不管遭遇了什麼,高種姓會覺得是因為懶,不能給福利養懶人。天真的吠舍有時會認為自己靠近高種姓會受到神的庇護很安全,然而婆羅門和剎帝利一紙文書就能把充滿優越感的高級吠舍直接打成首陀羅。印度毛派首陀羅造反,吠舍被共產,婆羅門和剎帝利在大洋彼岸笑哈哈。在印度,發達和較發達國家的外國人天生自帶剎帝利身份。
同時,各種姓派生出許多副種姓(或稱亞種姓、次種姓),進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所謂「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他們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種姓世襲,不易更改。社會地位高低、經濟狀況好壞,大多與種姓有關。盡管印度獨立以來,已廢除種姓制度,但幾千年來種姓制度造成的種姓歧視在印度不少地區、尤其是農村仍相當嚴重。
因為階級過大就會變成種姓,一但種姓完成低階層上升基本不可能,印度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雖然種姓制度在印度,早已是在法律上廢除多年了,印度的種姓制度在法律上並不存在,只是存在於觀念之中,而觀念這個東西,是會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斷進步的。印度在教育和經濟上的發展,正在迅速的摧毀種姓制度在民間的根基。從2006年起,印度教育部宣布大幅提高「保留配額」比例,以便增加社會低種姓群體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在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管理學院以及全印醫學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將來自低種姓家庭的入學名額從原來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學則提高到27%。此舉引發了高種姓學生抗議逆向歧視,然而這項規定卻堅持了下來。
『叄』 關於印度種姓制度的電影
當然是『寶萊塢生死戀』啦。裡面的帕羅和母親屬於舞女種性,是低種姓,屬賤民,而德維達斯和他的負母則為婆羅門種姓。二人因家族差異而導致了這部悲劇。
本片根據一部廣受歡迎小說改編的歌舞愛情片。製作投資高達1.3億美元,號稱是印度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影片。單看那些雕梁畫棟的豪華宮殿型建築與奢華的室內陳設,加上陣容龐大服裝艷麗的歌舞表演,的確令人嘆為觀止。
本人強烈推薦!!!
『肆』 印度國寶級演員阿米爾汗致力於追求公平,他極力批判的種姓制度有多可怕
印度的種姓制度,可以說是很可怕,不亞於以前的奴隸制度。雖然在1947年印度獨立後從法律上廢除了這種制度,但是在印度廣大的農村還是存在這種制度。印度國寶級演員阿米爾汗曾說自己非常痛恨這個種姓制度,他指出如果印度部分廢除種姓制度,是不會成為超級大國的。
當然,教育能夠改變命運。問題不在於賤民想不想接受教育,而是很多賤民,甚至不知道教育的存在。更可怕的是,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制度的存在,而不去做改變,或者說,不願意去改變或許說他們更對的是無能為力。其實最重要的是印度需要一場革命,來廢除這種制度。阿米爾汗出演了好幾部電影來反映這種制度,也在印度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伍』 印度的種族等級制度
印度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拓展資料:
印度種姓制度是以印度為主的南亞各國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種彼此嚴格區分的社會等級或集團制度。梵語為瓦爾納,意為色、種、質。中國古代的漢譯佛經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稱為種姓或族姓。依葡萄牙語音譯為卡斯塔,世界上則多用卡斯特一詞。現在已逐漸廢除。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陸』 印度種姓制度究竟是什麼
印度種姓制度來源於印度教,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種姓制度將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此外,還有一個位列種姓之外的龐大群體叫「達利特」,也就是所謂的賤民。從表面來看,種姓制度好像與階級有關,比如婆羅門、剎帝利是上層階級,吠舍、首陀羅是中下層階級。可事實上,種姓與階級卻不能完全劃等號。
斯利尼瓦斯教授的這一觀點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同,但也有一些印度專家認為,種姓的核心其實就在於「潔凈」與「不凈」的宗教觀念。許多人稱「達利特」為賤民,可達利特的真正定義是「不可接觸者」。如果僅僅是身份低賤,那麼從事低賤職業應該沒什麼問題,可達利特被高種姓認為是無比骯臟、嚴禁接觸的人。假設一個婆羅門出身的人身陷絕境,如果有一個乞丐對他施救,那他應該心懷感激。可如果對方是一個有正當職業的達利特,那麼這個婆羅門就該寧死也要拒絕施救,否則他就會被達利特所污染,自己也會成為達利特。
進入現代社會後,印度早已在法律上明文規定廢除種姓制度。然而留在人們心中的種姓觀念卻至今仍難以徹底改變。
參考文獻:《種姓與印度教社會》
『柒』 印度種姓制度是怎麼產生的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以後,一批不明來路的雅利安人進入了印度區域。很快他們發現自己跟當地人長得不一樣,當地人黑皮膚、低鼻子、說著他們聽不懂的「邪惡語言」,而他們自己是白皮膚高鼻子「高貴的人」。
第三個瓦爾那是吠舍。吠舍主要從事農業、牧業和商業,其中也有人富有起來,成為高利貸者。吠舍是平民,沒有政治上的特權,必須以布施(捐贈)和納稅的形式供養完全不從事生產勞動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不過吠舍還是雅利安人氏族部落公社的成員,他們可以參加公社的宗教儀禮,因而和婆羅門、剎帝利同樣屬於「再生族」。也就是有兩次生命。
第四個瓦爾那是首陀羅(Sudra)。他們不在雅利安人公社以內。首陀羅的大部也是非雅利安人,但其中也有由於各種原因而失去公社成員身份的雅利安人。由於沒有公社成員的身份,首陀羅不能參加宗教禮儀,不能得到第二次生命(宗教生命)。因此與前三個瓦爾那的再生族不同,他們是非再生族。因此他們也就失去了在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受保護的權利。首陀羅從事農、牧、漁、獵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各職業,其中有人失去生產資料,淪為僱工,有人甚至淪為奴隸。首陀羅是地位低下而受苦的人。
瓦爾那制度形成以後,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都由其家庭出身來決定,各個瓦爾那的人都世代地從事規定的職業,不能任意改變。各個瓦爾那之間原則上禁止通婚。在實際生活中,瓦爾那地位較高的男子娶地位較低的女子為妾是被允許的,但嚴格禁止瓦爾那地位較低的男子
娶地位較高的女子為妻。不同瓦爾那的人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高等瓦爾那的人傷害了低等瓦爾那的人,處罰甚輕;在相反的情況下,處罰就會非常嚴重。
『捌』 有人能說一下印度種姓制度在印度電影中的表現么
一般這個問題都處於迴避狀態。在以印度教教眾居多且更為傳統的南印,好像確實會對種姓比較敏感一些,比如阿留阿瓊在《iddaramayilatho》里就飾演過一個和本人不一樣的種姓(但相差不遠),就被一些人們議論過。
『玖』 印度的種姓制度為什麼影響那麼大是怎麼回事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印度的電影,有錢的人過得太奢靡,沒有錢的人過得太卑微,這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根據姓氏劃分人種,因為種姓制度在印度爆發的慘案數不勝數,盡管印度早就在1947年廢除了這種制度,但是這種制度已經深入印度人心中,這種觀念已經對他們根深蒂固。
印度的種姓制度已經持續了數千年才廢止,但也只是表面上廢止,沒有從印度人心中廢除,這已經成為了他們一種默認的社會關系,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軍事,民生文化等都有種姓制度的影子,已經融入了他們整個的文化體系,成為他們的一部分。
『拾』 有沒有描寫印度種姓制度的電影電視或者紀錄片
我上南亞社會這門課的時候老師放過一部他的片叫《故土》(Swades),大致是沙魯克汗演的男主成功拿到綠卡,於是想回家把他的媽媽還是養母什麼的,接到美國去。他回家的路途中遇到了許許多多的事情,到了他家所在的小村子裡又發現了很多封建落後的習俗,比如種姓制度,比如父母指婚等等,他決心致力於改善這些,重要一點是投資教育,大致就是這樣吧,推薦你去看。。我那門課的老師就是印度人,他為了講種姓制度所以給我們放這部片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