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電影倫敦夢中的男主角叫什麼名字
薩爾曼·汗,1965年12月27日生於印度中央邦印多爾市,一個穆斯林與婆羅門結合的家庭,教育程度高中。23歲拍攝處女作《媽媽好過份》,1989因《完美的愛情》一炮走火,成為90年代印度最受歡迎的偶像巨星。先後拍攝《情到濃時》、《卡然與阿俊》、《寂靜之音》、《舞動情深》、《真愛安拉》、《無暇戀愛》、《通緝令》等各種類型的電影,是不可多得的演技派演員。
⑵ 有人喜歡印度電影嗎推薦幾部,電影明星也行…
薩爾曼汗:猴神大叔與小蘿莉(跟卡琳娜卡普爾合作),刺激,愛情百態(朴雅卡喬普拉),嫁給我好嗎(朴雅卡喬普卡),通緝令(阿耶莎),我們在一起(索娜里本達里),代孕媽媽(拉妮瑪克赫吉),柯汗納夫婦(卡琳娜卡普爾),代號猛虎英雄(卡特麗娜卡芙),保鏢(卡琳娜卡普爾),情到濃時(舞神瑪杜麗),舞動情深(前女友艾西瓦亞雷),擦身而過(布米卡查瓦拉),情義兩重天(布米卡查瓦拉),寂靜之音(瑪尼莎柯伊拉拉),無畏警官1,2(索娜什辛哈),卡然和阿俊(沙魯克汗),愛情緣約日記(希爾帕謝蒂)。
沙魯克汗:再生緣(迪皮卡帕度柯妮),金奈快車(迪皮卡帕度柯妮),新年計劃(迪皮卡帕度柯妮),花無百日紅(赫里尼克羅斯漢),卡然和阿俊(薩爾曼汗),情字路上(艾西瓦亞雷),永不說再見(拉妮瑪克赫吉),我的名字叫可汗(卡卓爾),孽愛(舞神),愛的恐懼(玖熙查瓦拉)。
阿米爾汗:摔跤吧爸爸,冷暖人間(玖熙查瓦拉),愛愛愛(玖熙查瓦拉),情牽一線(玖熙查瓦拉),印度拉賈(卡瑞詩瑪卡普爾),終成眷屬(瑪尼莎柯伊拉拉),激情代價(瑪尼莎柯伊拉拉),未知死亡(阿辛),義無反顧(索娜里本達里)。
赫里尼克羅斯漢:花無百日紅(沙魯克汗),願意做我的朋友嗎?(拉妮瑪克赫吉),這就是愛(阿米莎),風箏,印度超人123(朴雅卡喬普拉)幻影車神(艾西瓦亞雷),雨中的請求(艾西瓦亞雷)。
邁赫什巴布:流氓(伊萊亞娜狄魯茲),俠義之心(布米卡查瓦拉),商人(卡佳艾佳)。
拉姆查拉:勇士(卡佳艾佳),家(卡佳艾佳),變臉(卡佳艾佳),橙色。
阿布舍克巴強:私奔(布米卡查瓦拉),燃燒邁阿密(朴雅卡喬普拉)。
還有其他好看的電影:不雅照(薇迪婭巴蘭),黑幫老大和平夢(薇迪亞巴蘭),時尚(朴雅卡喬普拉),
本人比較喜歡看薩爾曼汗的電影,一直在等待他跟迪皮卡的合作
⑶ 誰又印度電影薩爾曼.汗主演的 電影插曲 跪求......
去印度電影貼吧找貼子主題是《印度電影原聲大合集(無限更新)》,沒有可以向樓主求助
⑷ 總體上來說,中國電影和印度電影那個更有水準
首先,從形式上,印度電影是典型的歌舞電影,通過歌舞講述一些人物背景或交代一些故事情節,歌舞形氏帶有民族風情的偏多,男人穿長衫,女人穿紗麗,載歌載舞,一派喜氣洋洋。當然,這種也是我本人最喜歡的一種形式。
其次,從時間上,因為大篇幅的歌舞占據了一部分時間,致使印度電影據我了解很少有一個半小時時長的,尤其是寶萊塢電影。
第三,從電影的內容上講,印度電影一般比較浪漫,多多少少總會摻雜著美妙的愛情故事,更別提以愛情為主題的印度電影該有多麼的華麗。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愛情電影確實拍的可歌可泣,真的很棒。
另外,就是我感觸最深的。如果說中國電影最喜說教,美國電影最喜炫耀,韓國電影一群人瞎鬧,那麼印度電影真的是這個亂世的一朵奇葩,於那個寂靜的角落,靜靜地散發著自己的幽香。
只要能靜靜地坐下來,靜靜地品味,總會有一些東西給人以感悟。或是完整巧妙地故事構思,或是演員惟妙惟肖的表演(我實在是控制不住想說:我最喜歡的印度演員沙魯克汗!!!),或是其中穿插的一段異域風情十足的歌舞,或者緊緊是電影中涉及的某個印度的小巷。。。。。。
我對電影不太懂,我只能說:我們中國也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也是有著獨特的魅力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可是我們的電影中,尤其是現在的電影,我看到的大多數是嘩眾取寵,實在令我們這些影迷失望。
⑸ 世界電影史了解的進來!
1895~1910● 12月28日盧米埃在巴黎大咖啡廳放映自製的十部影片(1895)
● 第一家專映有聲電影的「留聲影院」在法國成立(1900)
● 柏格森之喜劇論文《論笑》發表(1900)
● 維他公司vitagraph成立(1900)
● 愛德溫.波特的《美國消防員生活》採用復雜的戶外拍攝鏡頭,並以溶的手法連接鏡頭,開啟之後劇情片的拍攝手法(1902)
● 四月,美國第一家長期放映電影的戲院「電化劇場」在洛杉磯開幕,由湯瑪斯.陶利創立 (1902)
● 傳記公司開始在室內攝影棚使用人工燈光(1903)
● 美國第一家「五分錢戲院」在匹茲堡設立(1905)
● 愛彌兒.考爾正試探動畫影片的可能性(1905)
● 第一部卡通影片:《做鬼臉的步驟》,由詹姆士.史都華.布萊頓製作完成(1906)
● 李狄佛斯特發明的音管,指出電子聲音擴音的可能性(1906)
● 澳洲的第一部警匪片《大盜凱利的故事》完成,長度約一小時(1906)
● 此年估計每周約有八千萬美國人光顧五分錢戲院(當時美國人口約一億人),而全美已有五千家以上的五分錢戲院(1907)
● 葛理菲斯到傳記公司工作,因為影片生場量大,於是發展出分工模式,使得電影導演首度由不懂機器的人來擔任(1907)
● 美國「國家檢查局」成立(1907)
● 法國開始製作舞台式的藝術電影(1907)
● 愛迪生合組「電影專利公司」,授權拍攝、發行與放映電影(1908)
● 「火車大劫案」導演愛德溫.波特與愛迪生公司決裂,愛迪生公司不久後停止拍片。至此 初始電影漸被劇情片取代(1909)
● 卡爾.德蘭姆利用IMP公司旗下的女演員:法倫絲.羅蘭斯的假死亡消息,造成明星風潮 (1910)
● 葛理菲斯率領公司的演員與工作人員到洛杉磯定居,許多電影公司相繼搬到加洲的好萊塢地方發展(1910)
重要作品:
《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1900/梅里葉/法國/黑白
《美國消防員的生活》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第一部西部片的誕生。
《靈犬救主記》Rescued by Rover
1905/西希.赫普渥斯/英國/黑白
開創在屏幕上說故事的技巧,是葛里菲斯之前剪輯最巧妙的作品。
《鷹巢歷險記》The Eagle』s Nest
1908/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內容描述營救被老鷹捉去的嬰兒的過程,葛里菲斯演出並在此片中學習到導演的技巧。 1911~1920
● 華納兄弟開始製作電影(1912)
● 第一本電影雜志《影劇》在美國問世(1912)
● 賽納特的基斯東公司成立(1912)
● 阿道夫.索克成立「名人公司」(1912)
● 威廉.福斯成立「票房誘力公司」(1912)
● 賽納特製作第一部美國喜劇長片《泰莉的傷心羅曼史》,使卓別林踏上明星之路(1912)
● 美國「環球公司」成立(1912)
● 葛理菲斯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1913)
● 西席.地米爾為了拍攝《番妻記》至加州,以每月七十五元租下好萊塢谷場(1913)
● 達達沙赫.法蘭克完成第一部印度電影,器材則全部由英國進口(1913)
● 第一家重要的新型豪華戲院「河濱戲院」建於百老匯(1914)
● 霍金遜成立派拉蒙公司(1914)
● ●貝拉斯哥的燈光技術師布克蘭至好萊塢(1914)
● 梅里葉拍完他的最後一部電影(1914)
●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許多國家管制敵國電影進口,間接為本國電影保留了發展空間(1914)
● 卡爾.蘭姆建立宏大的環球攝影城(1915)
● 「電影專利公司」被法院宣判違反托拉斯法,宣布倒閉(1915)
● 葛理菲斯,英斯與賽納特成立鐵三角影業公司(1915)
● 「票房誘力公司」改名為「福斯公司」(1915)
● 1915~1917之間確立了好萊塢的經濟模式(1915)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雨果.孟斯特堡寫下《電影劇-心理的研究》(1916)
● 艾倫.瑞在《萬神殿》中改良貝拉斯哥式布景(1916)
● 卓別林至轉至「互助公司」發展(1916)
● 德國政府成立「烏發製片公司」,開始拍攝戰爭宣傳影片,以壓制國內的反戰聲浪 (1918)
● 莫斯科成立國家電影協會,俄國教育局電影部嚴格管制膠卷(1918)
● 法國電影受「百代公司」與「高蒙公司」壟斷(1919)
● 蘇聯將電影收歸國有,並設立第一個電影學校:「蘇聯國立電影學院」(1919)
●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掀起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高潮(1919)
● 葛理菲斯、卓別林、瑪麗.畢克馥與范朋克成立「聯美公司」(1919)
● 法國的路易.德.呂克創設第一個展示與保存過去電影的社團(1920)
● 蘇聯電影銳減,戲院關門4/5以上(1920)
重要作品:
《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大衛.葛里菲斯/美國/黑白
美國第一部片長超過12本的電影,同時也是美國自有電影以來賣座最高的影片。但因電影中
的種族問題而引起社會上很大的反彈,甚至禁演。
《偏見的故事》Intolerance
1916/大衛.葛里菲斯/美國/黑白
製片費200萬美金,同時為了電影中巴比倫一段故事而建了一段城牆。影片共分四段,內容深
刻。可惜因為結構復雜而抽像,引不起觀眾的興趣而票房慘敗。又譯為《忍無可忍》、《黨
同伐異》。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Cabinet Des Caligari
1919/羅勃.韋恩/德國/黑白
德國表現主義的濫觴,開啟後來表現主義電影在畫面處理上的獨特手法。
《尋子遇仙記》The Kid
1920/查理斯.卓別林/美國/黑白
當時卓別林官司纏身,為了怕這部影片被法院收押而在旅館中剪輯,亦開啟了他笑中帶淚的
風格。
《杜麗的冒險》The Adventure of Dolly
1908/大衛.葛里菲斯/美國/黑白
葛里菲斯的第一部導演作品,因為大受歡迎而將每況愈下的傳記公司扶持起來。1921~1930
● 戰後經濟困頓,列寧實施新經濟計畫,允許私人企業,電影製作環境因而改善(1921)
● 20年代,美國開始*縱全世界電影市場(1921)
● 20年代開始大量拍片的「烏發公司」發明平面式剪輯機(1921)
● 約翰.福特加入福斯公司(1921)
● 戰後外片恢復進口,票房收入轉用於本國製片(1922)
● 戰後組「國家電影企業」,壟斷本土電影製作、發行與進口,「教育委員會」則負責意識型態方向(1922)
● 蘇聯,維多夫開始製作「電影真理報」,實為半紀錄、半宣導、半實驗的非劇情片 (1922)
● 「美國電影製作與發行組織」(M.P.P.A)或稱「海斯辦公室」成立,是美國影片公司本身 的審查組織(1922)
● 列寧鼓勵紀錄片與新聞片的製作(1922)
● 加拿大的羅勃.佛萊赫蒂拍出《北方的南努克》,是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各地的商業電影 院放映的紀錄片(1922)
● 艾森斯坦開始接觸電影,提出了「吸引力蒙太奇」(1923)
● 蘇聯政府再度將影業收歸國有(1923)
● 美國的華納兄弟公司正式成立(1923)
● 德國導演受聘到好萊塢發展(1923)
● 「人民電影企業」成立,負責製作與共黨意識型態一致的政治電影(1923)
● 德國電影面臨財政困難,愈來愈倚靠好萊塢出資,德國電影人材亦大量流向好萊塢(19 24)
● 1924~1929為蘇聯電影的黃金時期
● 美國哥倫比亞公司與米高梅此年相繼成立(1924)
● 華納公司買下維他公司(1925)
● 英國成立電影學會(1925)
● 蘇聯將「國家電影企業」改組成「蘇維挨電影托拉斯」(1925)
● 蘇聯政治局決議國家不幹涉藝術形式,俄國蒙太奇運動得以全面發展(1925)
● 蘇聯宣稱已發展出一種電影配音系統(1926)
● 20年代中期,貝爾以電傳送聲音和留聲機的技術配合記錄(1926)
● 首部彩色片《光榮歷險記》完成(1926)
● 華納公司發明維他風錄音設備,福斯公司隨後和通用電器發明穆菲通奠定有聲電影基礎(1926)
● 由特藝彩色拍攝的《黑海盜》出品(1926)
● 第一部有音樂聲帶的《唐璜》由華納公司出品,影片的攝制費升高,但是較傳統在戲院僱用樂團演奏更為經濟(1926)
● 英國國會通過電影法來保障英國的電影事業(1927)
● 法國的手持攝影機發明(1927)
● 第一部有音樂、對話聲帶的《爵士歌手》由華納公司出品,有聲片流行後,許多默片演員成為過去式(1927)
● 霍金遜組成新「派拉蒙公司」(1927)
● 20年代末,蘇聯電影發展蓬勃(1927)
● 「美國影藝學院」由米高梅總裁路易梅耶提議創立(1927)
● 法國亞伯.岡斯的《拿破倫》首度向全世界展示由三個銀幕構成的電影(1927)
● 好萊塢進入「古典好萊塢時期」,產生多位著名導演如:法蘭克.卡普拉,約翰.福特等。類型電影在這時期發展至成熟,敘事手法產生通則如:連戲剪接、線性敘事等。(1928)
● 默片巨匠巴斯特.基頓結束自己的片廠,加入米高梅公司。但是大製片場的拍攝體系讓基 頓無法適應,不久其電影生涯及告結束(1928)
● 艾森斯坦的《十月》受到蘇聯當局斥為「形式主義」(1928)
● 美國影藝學院管理委員會主席范克朋提出頒發金像獎的構想(1928)
● 完全有聲對白電影《紐約之光》上映(1928)
● 雷電華公司成立(1928)
● 華特.狄士尼創造出米老鼠(1928)
● 2月10日首屆奧斯卡金像獎產生,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大飯店頒發,最佳影片是《鐵翼雄風》(1929)
● 20年代晚期,大眾的興趣轉向廣播,默片市場已達飽合,法國的印象主義沒落(1929)
● 超現實主義內部分列(1929)
● 艾森斯坦到好萊塢學習有聲技術(1929)
● 1929~1937年,蘇聯電影*縱在薛姆亞斯手中,他使各形式主義的藝術家都合乎黨的路線(1929)
● 英國人約翰葛里遜拍攝出描寫漁人生活的《漂流》大受好評,並且使他成功說服英國之E MB成立電影處,全力推動英國的紀錄片運動(1929)
● 30年代的電影確定劇本是影片創作的基本原則(1930)
● 1930年代彩色底片廣為流傳,為彩色攝影的高亮度燈光出現,直接影響深焦效果(深焦攝 影)的拍攝手法產生,並成為40年代的特色(1930)
● 西電、RCA兩家公司製片廠成為摩根洛克裴勒的擁有物(1930)
● 羅馬天主教徒馬丁奎格萊、丹尼爾洛德草擬好萊塢製片法案(1930)
● 隔音設備(隔音罩)可以直接包著攝影機,不必再連機帶人藏在亭里,攝影機至此可活動 自如(1930)
● 日本電影大致分為時代劇與現代劇兩類,重要導演包括衣笠貞之助、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等(1930)
重要作品:
《吸血鬼》Nosferatu
1922/穆瑙/德國/黑白
承繼《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而來的表現主義電影,同時也是電影史上的第一部西血鬼作品。選擇拍攝戶外的自然景來對比古堡中的陰郁,塑造出極為恐怖的氣氛。
《北方的南努克》Nanook of North
1922/羅勃.佛勒赫提/美國/黑白
美國紀錄片之祖。這部作品並非完整的紀錄片,以愛斯基摩人的人物和背景的經驗去自然發展電影,情感較為抒情。
《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1923/西席.地米爾/美國/黑白
全片最大噱頭是摩西將紅海分成兩半的特技場面。這部片使西席.地米爾成為大場面電影的 權威。
《波坦金戰艦》Potemkin
1925/艾森斯坦/蘇俄/黑白
每個畫面以節奏性的正確秒數停留在銀幕上,並透過不同鏡頭的相互對比而產生不同意義。 艾森斯坦的撞擊蒙太奇的最佳表現。
《將軍號》The General
1926/巴斯特.基頓/美國/黑白
電影意念與導演技巧皆非常復雜,默片喜劇鉅匠基頓的代表作。
《大都會》Metropolis
1926/佛列茲.朗/德國/黑白
佛列茲.朗在德國時期的代表作,是一深刻的政治寓言電影。其中未來世界的畫面成為後來 多科幻電影的模仿對象。
《母親》Mother
1926/普多夫金/蘇俄/黑白
與艾森斯坦同時期的蘇俄電影大師,比較不同的是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論為「堆積蒙太奇」 。
《拿破倫》Napoleon
1927/亞伯.岡斯/法國/黑白
首用三重銀幕型式,對電影技術貢獻良多。
《安達魯之犬》Un chine Andalou
1929/路易斯.布紐爾/法國/黑白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濫觴。
1931~1940
● 有聲片的准備階段完成,好萊塢的概貌顯現(1932)
● 美國多數電影公司與院線有很親密的關系(1932)
● 8月6日「威尼斯影展」開始,是電影史上第一次影展(1932)
● 明星制度全面運作,片廠制度(美國片廠時代)亦繼續發展。經濟不景氣未能對技術(如彩色、聲音)全面投資開發(1933)
● 電影業第一次受經濟低迷打擊,票房猛跌,產品驟減。電影業的因應措施:兩片聯映,以渡危機(1933)
● 好萊塢製片法案通過實施(1933)
● 桃樂絲.雅茲諾的《Christopher Strong》描寫一個女飛行員未婚懷孕及自殺的故事。是古典好萊塢時期唯一女導演,片中常出現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但限於當時好萊塢風氣,多無好下場(1933)
● 電影公司渡過經濟不景氣危機,開始賺錢(1935)
● 特藝七彩的出現讓弧形燈又重新問世。到了30年代中期,特藝七彩的花費減少,大片廠才在「鉅片」時使用,如李穆林的《浮華世界》是全部彩色的劇情片(1935)
● 福斯與廿世紀公司合並成「二十世紀福斯公司」(1935)
● 所有八大電影公司的主要股源都在Morgan與Rockefeller兩大銀行集團中(1936)
● 英國製作225部電影,是當時世界第二多產國家(1936)
● 美國嘗試用成本高的彩色底片拍攝,代替黑白,終獲成功(1939)
●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演藝工作人員約有4萬人從軍,勞軍活動與激勵士氣影片蓬勃 ,在國內市場興旺,而劇情片產量減低(1939)
● 9月1日舉行第一屆的坎城影展,藝術電影在世界影展中獲得肯定。此時期重要導演有尚.雷諾、卡爾.德萊葉、路易斯.布紐爾等(1939)
重要作品:
《城市之光》City Light
1931/查理斯.卓別林/美國/黑白
卓別林作品本質內涵的表徵。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1931/詹姆斯.惠爾/美國/黑白
片廠時期美國環球片廠以恐怖片最為叫座,本片即為當時的代表作。
《疤面人》Scarface
1932/霍華.霍克斯/美國/黑白
華納公司以警匪片最為有名。
《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1934/法蘭克.卡普拉/美國/黑白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大滿貫(獲得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的電影,也是美式神經 (脫線)喜劇的代表作。
《禮帽》Top Hat
1935/美國/黑白
30年代美國歌舞片大受歡迎,其發源地為雷電華公司。這部即為當時雷電華旗下最有名的舞 王佛雷亞士坦與金姐羅吉絲的作品。
《白雪公主》Soow White and Seven
1937/華德.迪士尼/美國/彩色
第一部動畫長片。
《游戲規則》The Rules of the Game
1939/尚.雷諾/法國/黑白
風格詭譎諷刺,場面調度淋漓盡致,描寫愛情與道德相抗的故事。
《驛馬車》Stagecoach
1939/約翰.福特/美國/黑白
約翰.福特再創個人西部片的第二個高峰。
1941~1950
● 年僅26歲的奧森.威爾斯完成第一部劇情長片《大國民》,內容描述大人物的內心空虛與社會黑暗面,手法新穎獨特,得到當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與奧斯卡九項提名,在影史上影響極大。(1941)
● 「新寫實主義」是義大利影評人恩柏脫.巴巴洛討論1942年的義大利電影所定之名詞(19 42)
● 在墨索里尼時期,電影由其弟弟管轄。專注於歷史宮闈片及煽情的上層社會通俗劇,即是 「白色電話電影」(1942)
● 墨索里尼1943年下台後,許多導演開始拍攝能夠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形成以後的新寫實主義運動(1943)
● 政府支持與美國的援助,新寫實主義運動能夠維持,到了1948年以前,這個運動已與政府有密切的聯系而少受到檢查的干擾(1943)
●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各國停止拍攝政宣電影。歐洲電影因為戰火而沒落,致使美國 電影在市場上獨大。蘇聯等共產國家強調國家主義的電影,因為冷戰在西方國家中不復存在,電影又恢復其藝術特質。
● 1945年因為電影片廠受到戰火的摧殘,有聲設備也極匱乏。因此新寫實主義的場面調度大 量採用寫實的外景,攝影品質也接近粗糙的紀錄片
● 「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從1947年開始對好萊塢展開政治調查並引發「十君子」事件,好 萊塢的古典模式漸漸受到現實生活挑戰
● 1947~1957年,法國政府以強制配額、貸款等手段輔助電影。且國際合作亦流行(1947)
● 40年代末,磁性錄音帶取代唱片,電子處理音樂的方法(剪接)出現(1948)
● 戰後,美國最高法院對派拉蒙公司耗時多年的法案作出最後裁決,規定電影公司必須賣掉他們的戲院(1948)
● 米高梅宣布減薪與大量裁員(1949)
● 非美活動委員會的「好萊塢十君子」黑名單時期(1949)
● 美國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期的「黑色電影」是在當時陰沉偏執的氣氛中所產生結果(1949)
● 法國的亞斯楚克提出「攝影機鋼筆論」。十年後法國新浪潮實現,運用此理論拍片。法國新浪潮的導演如楚浮、高達等在電影會中結識。(1949)
● 黑澤明的《羅生門》對於西方電影的技巧與風格有深入接觸,另一方面仍從日本傳統中發 掘與創新(1950)
重要作品:
《幻想曲》Fantasia
1940/華德.狄士尼/美國/彩色
改變音樂在影片中的從屬地位的迪士尼動畫電影。
《大國民》Citizen Kane
1941/奧森.威爾斯/美國/黑白
電影鬼才奧森.威爾斯的導演處女作,使深焦攝影成為後十年好萊塢的標准技法。同時也是
影評人票選的影史十大影片第一名。
《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
1941/霍華.霍克斯/美國/黑白
公認的黑色電影濫觴,改編自達許.漢密特的同名小說。
《對頭冤家》Ossession
1942/維斯康堤/義大利/黑白
對戰後產生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影響很大,改編自美國小說家詹姆斯.肯恩的小說,因為版權問題而被米高梅公司禁止在美國上映。
《不設防城市》Open City
1945/羅塞里尼/義大利/黑白
戰後第一部引起國際震驚與注目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代表作。
《單車失竊記》Thief
1946/狄西嘉/義大利/黑白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中最傑出的標記。採用非職業演員,並在父子尋找被偷的腳踏車過程中,插入許多周遭社會現象。1961~1970
● 法國人類學家尚.胡許拍攝《夏日紀事》,利用輕便錄音設備與攝影器材,創造出新的紀 錄片拍攝風格:「真實電影」。強調整部電影就是「捕捉真實的實驗」(1961)
● 美國羅勃.朱成立朱氏公司,採用多機作業與長時期跟蹤拍攝對象,創造紀錄片的「直接電影」風格(1961)
● 德國拍攝短片的導演們發表「奧伯豪森宣言」:短片是劇情片的訓練與實驗場所。這個宣言並非以創作或理論出發,而是以創造良好的製片環境為出發點(1962)
● 「青年德國電影處」提出無息貸款資助年輕導演拍片,如克魯格、雪朗多夫等皆是。但是 電影界抗議輔導不公,之後將這筆預算的一半拿來資助商業電影。此時期德國電影發行管道 大都被美商把持(1964)
●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製片公司,也逐漸為大公司吸收(1964)
大部份史家以為到了1964年,新潮的形式特質逐漸消失,而外國開始模仿如英國米尼.李 察遜所拍之《湯姆瓊斯》,這個運動便算告罄(1964) (法國)
● 60年代中期,美國女性主義運動者開始拍攝紀錄片,從自身經驗出發,做翻案文章式的重 新尋找女性運動的淵源或彰顯被凐沒的女性成就
● 到了60年代中期,寬銀幕電影 的革命已經跟1930年代的有聲革命一樣徹底,而且寬銀幕 也和音響一樣,成為新一代的電影美學基礎(1965)
● 類似美國AFI的機構在歐洲存在已久,對於支持本國電影發展發揮相當大的功能。
● 海灣及西方企業收購派拉蒙,全美企業吸收聯美。(1966)(美國)
● 塞內加爾的歐斯曼.桑賓拍出非洲第一部劇情片《黑女孩》(1966)
● 艾略特海曼 Eliot Hyman買下華納(1967) (美國)
● 60年代末期,「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被大眾廣為接受,同時電視頻道成為紀錄片主要的放映管道與資金來源
● 冬季,戴高樂政府的文化部長安德烈馬洛,撤換法國電影會亨利朗瓦的職務,在高達、楚浮的領導下示威,為二月示威運動(1968) (法國)
⑹ 經典反戰電影
《西線無戰事》,美國1930,一個德軍士兵在戰爭中的經歷
《愛情與戰爭》,美國1996,作家海明威在一戰中的愛情故事
《鋼琴師》,波蘭2002,一位波蘭鋼琴家在二戰中的遭遇
《聖誕快樂》,法國2005,1914年冬德法士兵自發得停戰過聖誕節
《悲情火絨草》,德國2004,一群德國少年對納 粹暴政的反抗
《希望與反抗》,德國2005,人物傳記題材
《玫瑰圍牆》,德國2003,二戰中的德國婦女們
《鑽石利器》,法國1995,一名德國王牌飛行員對極權的自發抗爭
《沉靜如海》,法國2004,一名德國軍官在一家法國人家駐扎時的故事
《寂靜的夜》,加拿大2002,1944年冬幾個德軍與美軍士兵在森林裡一起過聖誕
《英國病人》,美國1995,北非英國飛行員的愛情故事
《沒有出口的海》,日本2006,潛艇特攻隊員的戰斗與回憶
《戰地浪漫曲》,蘇聯1984,愛情題材
《自己去看》,蘇聯1985,小游擊隊員的遭遇
《布穀鳥》,俄羅斯2002,芬蘭士兵蘇聯士兵少數民族婦女三個人的故事
《弗朗茲和波連娜》,俄羅斯2006,一個德國士兵與一個俄羅斯少女的愛情磨難
《殲滅任務》,俄羅斯2006,二戰後方某空軍基地士兵的生活
《地中海》,義大利1991,一隊義大利士兵誤入地中海中的世外小島
《美麗人生》,義大利1997,經典之作
《沙漠中的玫瑰》,義大利2006,一隊義大利醫療兵在傳教士感化下在非洲進行人道救助
《贖罪》,英國2006,一個英軍士兵的愛情故事(勉強可以這么說吧)
《科爾迪茲要塞》,英國2004,關於戰俘、友情、背叛的故事
《晚鍾》,中國1988,抗戰結束後的一段插曲,勸降的故事
《戰爭子午線》,中國1990,一群小八路的壯烈西征
《紫日》,中國2001,日本少女蘇聯女兵中國農民三個人的故事
《印度支 那》,法國1992,越法戰爭題材
《天與地》,美國1993,一個美軍士兵與一個越南少女的愛情故事
《羞恥》,瑞典2004,一隊戀人在戰爭中的遭遇,不知時間背景
《戰爭之王》,美國2004,軍火商販的故事
《盧安達飯店》,美國2004,盧安達大屠殺題材
《海岸線》,韓國2002
《尤里西斯生命之旅》,法國1995,一個法國導演在東南歐半世紀的所見所聞,耐看但氣氛始終壓抑,讓人停不下思考
《烽火的啟迪》,阿根廷2005,馬島戰爭題材
暫時就這么多吧,都是反映人性的
⑺ 給我介紹幾部關於人性的電影
人性的定義很廣泛,我覺得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那我就拋磚引玉推薦幾部
<甘地傳> <修女德蕾莎> <中央車站> <ray> <美麗心靈> <肖申克的救贖>
<薇羅尼卡的雙重生命><走出寂靜> < 阿甘正傳>
印度電影大師薩蒂亞吉特.雷伊的「阿普三步曲」如果你認為電影是關於人性和夢想的請不要吝惜向大師致敬。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代表朱賽佩.托爾納拖雷三步曲<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如果你真正喜歡電影就請看一下吧。
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秋刀魚之味》
羅曼.波蘭斯基重拍的<霧都孤兒>一直比較欣賞他包括他「傳奇」的一生。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戒>波蘭又一位偉大的導演。
費里尼《八部半》在義大利和歐洲的地位不用多說了吧
英格瑪·柏格曼<第七印章>
路易•布努埃爾<白晝美人>
弗朗索瓦·特呂弗<四百下>
皮耶爾·保羅·帕索里尼<坎特伯雷的故事 >
塞爾吉奧·萊昂<美國往事>
佩德羅·阿莫多瓦<慾望的法則><鬥牛士>
呂克·貝松<聖女貞德>
拉爾斯·馮·特里爾<黑暗中的舞者>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紅色沙漠>
米洛斯·福爾曼<莫扎特傳>
⑻ 有什麼比較好看的電影
也不知道你看啥類型,我今年看的
1《紅海行動》4《勇敢者的游戲3》★(動作)5《湮滅》★(燒腦)6《冰膚傳說》★7《太空救援》★救援空間站8《水形物語》★★人魚戀9《小蘿莉的神猴大叔》★★★善良大叔送娃回家10《花滑女王》★★★11《頭號玩家》★★★★★致敬VR大彩蛋14《起跑線》★★★★(感慨)15《三塊廣告牌》一個女人和警察16《狂暴巨獸》★★(特效)三大獸pk17《馬戲之王》★★★★音樂劇馬戲創始人傳記19《幕後玩家》★徐崢商業爭霸22《芳華》★★★(感慨)那一代人的青春25《遇見你真好》一連串青春故事26《二代妖精之三生有幸》劉亦菲狐妖愛上人27《本傑明巴頓奇事》★★★返老還童28《縫紉機樂隊》致敬搖滾29《愛樂之城》因爵士在一起,因現實而錯過30《生門》★★★★★母愛31《閃光少女》民族樂少女二次元33《黃金羅盤》女孩羅盤救大熊34《南極之戀》★★★★35《21克拉》★(爆米花劇)胖迪落魄遇真愛37《寂靜之地》★40《古墓麗影:源起之戰》美女尋父進古墓41《奇門遁甲》★類似捉妖記42《胭脂扣》★(梅艷芳)女鬼尋夫43《人鬼情未了》★★★44《祭日快樂》★類似恐怖游輪無限反51《侏羅紀世界2》★★58《智慧囚牢》★機器管家幫女囚犯越獄59《魅影縫匠》★我的愛就是下毒讓你軟弱。96《你的名字》★★靈魂交換身體,深愛永不相遇97《負重前行》★堅強父愛變僵屍98.《鬼故事》★★★★(燒腦)《meg巨齒鯊》★探險探出大鯊魚,李冰冰 102《神秘巨巨星★★★★★(勵志) 印度,母愛,環境阻擋不了崛起103《真心話大冒險》★★翻版死神來了105《超大號美人》★(勵志)她以為自己變美了,於是一切都變了。106《犬之島》★★★畫風特別,黑色幽默108《無問西東》致敬清華★★★110《尋夢環游記》★★★★★音樂夢、親情,亡靈世界。111《第三波》(一般倫理片)人類最後一波喪屍感染如何回歸?113《金錢世界》有錢人的苦114《傳奇的誕生》巴西足球勵志片★★★★115《隱秘而偉大》韓國間諜的喜劇悲劇★★★★116《黑夜吞噬世界》孤島僵屍題材」118《聖鹿之死》人性 ★★★★
⑼ 求電影名
相信很多朋友都很懷念九十年代初央視播出的正大劇場節目,那些積極,健康的影片曾帶給我們無數次的歡笑與感動...
早期正大劇場無論在選片,翻譯還是在配音,製作等方面都到達了很高的水平,它代表著中國譯製片的又一段輝煌。可以說正大劇場對很多人,特別是對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將是一段值得永遠珍藏的回憶。
根據網路一些相關回憶性帖子整理。
鐵膽雄獅
金玫瑰洞
浪漫之旅
金色小提琴
地心游記
簡愛(連續劇版)
基督山伯爵
80天環繞地球
海底兩萬里
老人與海
風雨娉婷
霧都孤兒
純真的愛情
天使在人間
霹靂五號
雨中情
領航員
鷹狼傳奇
金色池塘
味濃情更濃
卡拉姆一家
電腦夢幻曲
魔鞋
神秘島
失蹤疑雲
晨星之子
遺產
雨中曲
氣球上的五星期
姜樹
雲中華爾茲
待到重逢時
是,大臣
殺人鱷魚潭
費舍爾醫生
費城試驗
女超人
沿著河走
後宮
方舟一號
鷹狼傳奇
男保姆
鏡子
夜驚魂
飛碟領航員
海蒂
水晶奇緣
九霄驚魂
天堂里的冬天
根
金幣的故事
小怪物
不該發生的事
藍色月光
薩曼莎
春琴抄
超人
大草原上的小屋
一個明星的誕生
淚灑佛羅倫薩
魔筆
逆風而行
燈塔山的故事
重返中世紀
青年與神燈
簡和失落的城市
世界上最老的伴娘
金色豪門
芳鄰疑案
三個老兵
俏語真情
魔法時刻
未來之火
東方快車戀曲
飛向太陽
傑西卡
待到重逢時
女超人
魔鬼的交易
吉姆漢森的說書人
矮仙傳奇
奇怪的婚姻
血洗鱷魚仇
迷途知返者
神怪海奇
我們自己的家
飛行器里的好小伙兒
浪漫華爾街
聖誕之戀
荒野有情天
冤獄
回歸
地球停轉之日
月球偷渡者?
圈套
油炸綠番茄
三上銀色列車
皇冠上的鑽石
心中的地圖
鐵人
小精靈丹尼
靜候賜福
玻璃女兒心
愛迪生兄弟
皇後號歷險
借來的情感
夏日輓歌
情夢古堡
剪刀手愛德華
鄂魚鄧迪
心心相通
那時我們在一起?
不該發生的故事
二戰三巨頭
別了紅石鎮
屋頂上的男孩
蜜語真情
重返十八歲
飛向太陽
公主新娘
回到未來
街頭俏妞
旅途守護天使
華盛頓城堡的聖徒
殺人動機
伊豆的舞女
寂靜中
舐犢情深
靜候賜復
亞瑟王
青鳥?
賽場兄弟情
格列佛游記
萵苣姑娘(格林童話)
東方快車戀曲
絕唱
冰上浪漫曲
以劍作證?
風雨人生
長發姑娘(格林童話)
呼嘯山莊
葉塞尼婭
愛情與王位
諜海奇材
誰是母親
高樓軼事
惡魔捷克
彈唱姻緣
逆風而行
情夢古堡
無敵雷公號
霹靂游俠
荊棘鳥
我嫁了個影子
探長維克多?
鉤子船長
白衣女人
時間隧道
日德蘭王子
弗洛斯河上的磨房
誤闖阿瑟王宮
心靈的冒險
欺騙
東方快車謀殺案
青蛙王子
火車站旁的小酒吧?
仙女下凡
友情天地
傲慢與偏見
小時侯電視節目沒現在豐富,那時每到星期天下午都會搬個小板凳守在電視機前等《正大劇場》的播出,晚上2台會有新的一集播出,然後第二天上學就可以和同學議論一個星期了。
從早期的《鐵膽雄獅》,《金色小提琴》到後來看的《金玫瑰洞》《冷酷的心》等,都一直記憶猶新。
那時的《正大劇場》播出過很多感人的愛情故事,記憶里比較深的有一部叫《雨中情》,情節忘了,就記得小時侯看的時候哭的一塌糊塗。以外還有很多片子只記得情節不記得名字了。還有一部好象是一個女生不想當廚師而去尋找自己的父親的故事,結尾很逗,婚禮上除了她和男主角,父親和母親兩對外,還有兩條狗也加入了。
當時有一陣子還經常看到一個男演員的作品,後來才知道他叫休.格蘭特。初見他的時候就覺得特有風度,可惜好象當時是一反面角色。
《金玫瑰洞》是一部童話故事,有好幾集,播了幾個星期。裡面的王子和公主都好pp啊,尤其公主的眼睛好美麗。
當然〈簡愛〉和〈基督山伯爵〉也不能忘記,而且我覺得那部〈簡愛〉是我看過的最貼近原著的版本。此外還有〈80天環繞地球〉和〈老人與海〉,還有一部叫〈快語真情〉或者<俏語真情 >??的(也許名字記錯了)也很有意思,女主角明明是警察卻偽裝成有錢的小姐,男主角明明是醫生卻偽裝成醫院的清潔工,一系列的誤會和搞笑,最後當然有情人終成眷屬。還有很多啊,一時間也記不起來了,大家補充吧~~~~~~~~~~
只是最近幾年看的少了,大概裡面吸引我看的片子也不多了吧,不過每當看正大綜藝的時候總是會回憶當初每周在電視機前等著看正大劇場的情景,那都是童年的回憶了~~~~~~~~`
不知道大家還能回味起一些當初看過的劇場么?
還有一部好象是一個女生不想當廚師而去尋找自己的父親的故事,結尾很逗,婚禮上除了她和男主角,父親和母親兩對外,還有兩條狗也加入了。
這個我記得,這個叫《味濃情更濃》。很有意思
我記得我還在正大看過一個系列劇叫《卡拉姆一家》,大約是3部。主角是一個小男孩,很有意思。
女超人我也看過,當時感覺那個片子很詭異。記得一個鏡頭是在女主角洗澡的時候,她好像是第一次接觸到地球上的水,帶著一種很陶醉的心情去接那些水。
還有一個和外星人有關的。有一個飛碟,然後一個小男孩進入了飛碟,因此穿越了時空,到了八年之後。
哦,還有一個好像叫我們算結婚了嗎。一個男人為了錢,一個女人為了護照,然後假結婚了,兩個人很順利的騙了移民局,後來兩個人在一開分分合合,最後成了真結婚。記得最後他們兩個人要回女人的家,在機場,他們的一個朋友在他們每人的背後貼了一張紙,寫著just married,新婚。
哦,還有小生當差,一個電影演員到一個警察局體驗生活的故事。挺有意思。還有一個和它類似的是一個演員到一個空軍基地去的故事,我從這個片子得知空軍的俯卧撐做起來是那麼變態,居然要在頭上方擊一下掌,是真的嗎
那個機器人的故事也很好看,機器人好可愛,那個機器人霹靂五號最後沒被拆掉,被拆的時霹靂五號自己造出來的替身。我記得片子的最後,男女主角以為五號被銷毀了,傷心的駕車離開農場(?),五號突然從車廂里冒了出來
一部故事片講印第安人,名字是《沿著河走》。印象里那個女主角好像是朱迪夫斯特,不知道是不是,演一個孕婦,一群人被印第安人劫持。女主角在非常艱苦的環境里生下了孩子,她頑強的意志感動了那個酋長。最後她決心逃出印第安部落,唯一的辦法就是沿著部落的那條河往外走才能找到方向。最後那個酋長很大公無私的把她的孩子抱回來還給她了。
印象里那個印第安酋長挺帥的
說幾個較生僻的。
1、冤獄。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一個浪子被冤入獄,其養父為其奔走多年,終於沉冤得雪的故事。很喜歡,多年後,在電影頻道老片重看,第一感覺是配音好象變了。或者真是不是同一配音,至今仍懷疑問。
2、也是義子與養母的故事,名字不記得了,義子是一個自棄的才子,吸毒成癮,其養母已身患絕症,仍對義子不離不棄,幫他戒毒。後來兩個人雙雙去世。當時看哭了,還寫了一篇讀後感。
3、皇冠上的鑽石,講印度淪為英殖民地時的事,主人公是一個英國女兵和在英式教育下長大的印度男人。很長,很耐看。但沒看到下半部分。
4、心中的地圖,好得不得了的電影。講一個愛斯基摩小男孩被帶到文明社會的故事......「大傢伙」...後來在碟市上見到DVD,譯名為極地有情天,沒買,怕破壞當年的美好回憶。
5、鐵人,一個機器人,擁有一個超人的身體和一顆孩童的心靈,最終被「文明世界」扼殺。機器人與人類的絕望的愛情,絕好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