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鬼片是怎麼拍的
問題一:鬼片是怎麼拍的 直接網路,有介紹
1、割喉、挖心、撕頭皮,硅膠假體少不了
血漿通過硅膠假皮里的導管噴出。挖心、撕頭皮的戲份也是如法炮製,拍攝的時候演員需要做的只是猙獰痛苦的面部表情,剩下的全部交給硅膠假體、工作人員和後期的剪輯師了。「拍恐怖片,硅膠假體少不了,大家在銀幕上看到的五馬分屍、掏心挖肚,就本都是靠硅膠作出來的效果。」
不過,也有一些鏡頭要依靠電腦特效,「像國外的喪屍片,會有人被僵屍吃掉一半的鏡頭,這種戲單靠硅膠不行,需要在拍攝時把演員身體的一半塗成藍色或者綠色,後期再用電腦CG(計算機圖形學)將塗藍塗綠的部分去掉,營造出只剩半個身子的效果。」
血漿顏色有講究,嘔吐物是土豆泥配綠豆湯
對於恐怖片來說,血漿無疑是必不可少的道具,在庫布里克導演的恐怖經典之作《閃靈》中,最血腥恐怖的場景莫過於如同洪水般的鮮血從電梯中洶涌而出,淹沒了走廊的那一幕。
相比於電腦特效這些新興技術手段,製作假血漿對於恐怖片道具師來說,可以算是「代代相傳的手藝」了。據劉吉介紹,現在製作假血漿的主要原料是色素、蜂蜜、水或者酒精,其中蜂蜜負責調解粘稠度,讓假血漿看起來更真實。如果在冬天拍攝,就要用上酒精,避免假血漿凝結過快。
但是記者注意到,在劉吉調配假血漿的工具箱里,還有綠色、藍色和黃色等色素,對此,劉吉解釋道,「血漿的顏色其實也有講究的,因為血離開掘皮人身體後,顏色是會發生變化的。剛流出的血會帶點粉色,比較新鮮。時間久了就會慢慢變黑,這個時候就需要加點綠色跟咖啡色來調和。」
劉吉還向記者介紹了另凳螞外一個經常出現在恐怖片中的道具――嘔吐物,「大多數都是土豆泥或者綠豆湯調出來的。」
2、化妝:畫鬼容易畫人難,記者親身體驗傷痕妝
劉吉坦言,做了這么長時間的特效化妝,做鬼怪野獸這類造型並不算難,最難的其實是「寫實」。「不管是鬼怪,還是野獸,都比不上人物的寫實特效來得困難。前
者允許想像力的發揮,沒有一個參照物。但是如果寫實做得不好,別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其實和美術界的「畫鬼容易畫人難」是同一道理。
那什麼樣的造型算是寫實特效呢?劉吉告訴記者,比如恐怖片里常見的傷痕、傷口妝這類就屬於寫實。
化妝師為騰訊娛樂記者化「抓傷妝」
為了更好的向我們展示特效妝容是如何化出來的,劉吉安排了一位特效化妝師給記者現場化了個傷痕妝。
特效化妝師在記者的臉頰上打好底色後,貼上一層薄硅膠,按照傷口不同的部位化上不同的棗散埋顏色。
化妝師表示,臉上的傷痕妝要求非常高,僅是一個頭部要分額頭、臉頰、下巴、鼻子和脖子五個部分,每個部分的要求都不同。不過,正如之前所說的,基礎都是靠硅膠,但是做傷痕的硅膠要非常非常薄,盡量像皮膚一樣,然後化妝師便要在這層薄薄的硅膠上施展自己的本領。
化妝師要在記者的臉頰上示範一小塊「抓傷妝」。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化妝師拿著各種顏料筆在記者臉上不斷上色,從外圍的淤青到最中心潰敗的血
肉,一共上了十幾遍,一塊拇指大的抓傷,耗時長達半小時。「這還是小傷口,如果碰到大面積的傷痕妝,我們基本上是從天亮站到天黑,一刻不停地在化。」
劉吉還提到,其實傷口妝的區別也很大,而幫記者化的傷口裝算是比較簡單的了,「傷口妝雖然是比較常見的特效化妝,但每次接到這類任務時,我們都要先問清
楚,究竟是什麼情況下形成的傷疤,槍傷、刺刀傷、炸傷還是燒傷,每一種傷口都不一樣,所以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准備。」
3、場景:墓地野墳坡都得去,拍完趕緊磕個頭
「恐怖片夜戲多,拍攝場......>>
問題二:恐怖片是怎麼拍出來的 造假
問題三:恐怖片是怎麼拍出來的 很多人喜歡鬼片的那種恐怖 *** ,為了達到恐怖效果,電影拍攝人員肯定是盡其所能,呈現給觀眾若隱若現的鬼影晃動的幽靈效果
問題四:恐怖片是怎麼拍攝的? 電影特效
問題五:一些恐怖片裡面的鬼魂是怎麼拍攝的 靠電腦,特技嘛
問題六:拍恐怖片鬼片!怎麼拍出來才害怕~一個小短片吧 恐怖的部分要出其不意,你可以參照一下怪談新耳袋裡的小故事
問題七:每次看鬼片都害怕,但是看過鬼片的鏡頭是怎麼拍攝的 1。再看一遍,看其情節,按技術等方面全面剖析,最好想歪一點,說不定……會有搞笑的效果出來。國產鬼片適用
2。了解其中的演員導演,製片人的情況,多了解其幕後拍攝花絮,一般拍鬼片的花絮會更有意思,只有了解了劇中人真正的生活後,才能從「鬼」的陰影中走出來。日產大部分鬼片適用
3。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鬼」的形象,以了解你為什麼害怕。這個方法主要是用於《午夜凶鈴》那種雖然怎麼看都沒有恐怖鏡頭但給人感覺怪怪的鬼片。
4。歐美鬼片建議不要看,一般來說都不是恐怖,而是……惡心(嘔嘔)那種,如果你不想用絕食和失眠的方法減肥,那就別看。
問題八:十年前的香港恐怖片是怎麼拍的 可以說香港一直都有拍恐怖片,只能說現在和八九十年代相比,恐怖的類型有所不同。早期的是傾向於鬼片,就是真的會弄一隻或一群鬼(僵屍)出來製造效果,最後一般都是人能勝鬼的。而大約2000年以後,大部分的恐怖片都傾向於心理恐怖,也就是常說的驚悚片,一般都沒有真正的鬼怪出現,多半是自己嚇自己,幻想出來的恐怖東西居多。
08年的恐怖片,我現在想得到的有《第一誡》《絕魂印》,還確實挺少的。我以前很喜歡看香港恐怖片的,可惜現在出的速度和質量都趕不上以前,所以看的也越來越少。至於為什麼會出得這么少,可能跟現在的恐怖片不太吸引人有關,所以沒有什麼票房吧,賺不到錢當然拍的人就少了。
問題九:中國大陸不允許拍鬼片嗎? 因為廣電總局的原因吧,不能在熒幕作品中出現一些虛假的東西。以前的虹貓藍兔不也因為血腥才禁播嗎,柯南也因為劇中出現黑衣人會嚇壞小孩子禁播嗎,所以請諒解廣電總局的用心良苦。不能拍鬼片,但能拍恐怖片,楊冪演的 孤島驚魂 就是恐怖片,就是人在裝鬼嚇人,不能有真正的鬼,最重要的是咱國家電影沒有分級。
問題十:鬼片是怎麼拍的 直接網路,有介紹
1、割喉、挖心、撕頭皮,硅膠假體少不了
血漿通過硅膠假皮里的導管噴出。挖心、撕頭皮的戲份也是如法炮製,拍攝的時候演員需要做的只是猙獰痛苦的面部表情,剩下的全部交給硅膠假體、工作人員和後期的剪輯師了。「拍恐怖片,硅膠假體少不了,大家在銀幕上看到的五馬分屍、掏心挖肚,就本都是靠硅膠作出來的效果。」
不過,也有一些鏡頭要依靠電腦特效,「像國外的喪屍片,會有人被僵屍吃掉一半的鏡頭,這種戲單靠硅膠不行,需要在拍攝時把演員身體的一半塗成藍色或者綠色,後期再用電腦CG(計算機圖形學)將塗藍塗綠的部分去掉,營造出只剩半個身子的效果。」
血漿顏色有講究,嘔吐物是土豆泥配綠豆湯
對於恐怖片來說,血漿無疑是必不可少的道具,在庫布里克導演的恐怖經典之作《閃靈》中,最血腥恐怖的場景莫過於如同洪水般的鮮血從電梯中洶涌而出,淹沒了走廊的那一幕。
相比於電腦特效這些新興技術手段,製作假血漿對於恐怖片道具師來說,可以算是「代代相傳的手藝」了。據劉吉介紹,現在製作假血漿的主要原料是色素、蜂蜜、水或者酒精,其中蜂蜜負責調解粘稠度,讓假血漿看起來更真實。如果在冬天拍攝,就要用上酒精,避免假血漿凝結過快。
但是記者注意到,在劉吉調配假血漿的工具箱里,還有綠色、藍色和黃色等色素,對此,劉吉解釋道,「血漿的顏色其實也有講究的,因為血離開人身體後,顏色是會發生變化的。剛流出的血會帶點粉色,比較新鮮。時間久了就會慢慢變黑,這個時候就需要加點綠色跟咖啡色來調和。」
劉吉還向記者介紹了另外一個經常出現在恐怖片中的道具――嘔吐物,「大多數都是土豆泥或者綠豆湯調出來的。」
2、化妝:畫鬼容易畫人難,記者親身體驗傷痕妝
劉吉坦言,做了這么長時間的特效化妝,做鬼怪野獸這類造型並不算難,最難的其實是「寫實」。「不管是鬼怪,還是野獸,都比不上人物的寫實特效來得困難。前
者允許想像力的發揮,沒有一個參照物。但是如果寫實做得不好,別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其實和美術界的「畫鬼容易畫人難」是同一道理。
那什麼樣的造型算是寫實特效呢?劉吉告訴記者,比如恐怖片里常見的傷痕、傷口妝這類就屬於寫實。
化妝師為騰訊娛樂記者化「抓傷妝」
為了更好的向我們展示特效妝容是如何化出來的,劉吉安排了一位特效化妝師給記者現場化了個傷痕妝。
特效化妝師在記者的臉頰上打好底色後,貼上一層薄硅膠,按照傷口不同的部位化上不同的顏色。
化妝師表示,臉上的傷痕妝要求非常高,僅是一個頭部要分額頭、臉頰、下巴、鼻子和脖子五個部分,每個部分的要求都不同。不過,正如之前所說的,基礎都是靠硅膠,但是做傷痕的硅膠要非常非常薄,盡量像皮膚一樣,然後化妝師便要在這層薄薄的硅膠上施展自己的本領。
化妝師要在記者的臉頰上示範一小塊「抓傷妝」。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化妝師拿著各種顏料筆在記者臉上不斷上色,從外圍的淤青到最中心潰敗的血
肉,一共上了十幾遍,一塊拇指大的抓傷,耗時長達半小時。「這還是小傷口,如果碰到大面積的傷痕妝,我們基本上是從天亮站到天黑,一刻不停地在化。」
劉吉還提到,其實傷口妝的區別也很大,而幫記者化的傷口裝算是比較簡單的了,「傷口妝雖然是比較常見的特效化妝,但每次接到這類任務時,我們都要先問清
楚,究竟是什麼情況下形成的傷疤,槍傷、刺刀傷、炸傷還是燒傷,每一種傷口都不一樣,所以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准備。」
3、場景:墓地野墳坡都得去,拍完趕緊磕個頭
「恐怖片夜戲多,拍攝場......>>
『貳』 《金魚巷的往事》散文
陸續跳起幾個響雷,外加一條刺眼閃電。我居住的城市,正在下雨,煙囪的煙,黃埔大橋的車,碼頭的吊機,都被泛成霧朦朦的白。炎熱隨即變涼,花園和城中村,在雨滴聲中睡著了,只有我的使君子,躲在樹葉下,偷聽雨聲淅瀝。
我捧起茗,好奇地想,樓下是否也有人撐著油紙傘。說起油紙傘,就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說起雨巷,就想起童年的金魚巷。
何謂金魚巷?唐代開始,五品以上官員就有佩戴魚袋的傳統 。而宋時福建轉運使三品官謝仲規,金紫袍上配金魚袋。謝仲規回鄉,在這條巷子建宅。剛開始,人們稱這條巷子為「謝衙」。後來,年久宅舊,謝仲規的後人就將原宅改建祠堂,造匾額,上書「金魚世第」。金魚巷由此得名。
巷子兩旁的舊大厝有幾處是文人雅士的故居。除了宋代轉運使,還有近現代建築師、清代詩人、近代愛國華僑、清末清源書院院長等大戶人家。這些古厝建築風格閩南話叫「五房看廳」,即坐在廳中,舉目望去,天光雲影,極其暇意。環繞廳的是若干房間和護厝。大厝通常有水井,在前埕,或後庭。前埕後庭的花園,更是春華秋荷,燕語鶯啼,蘭馨桂馥。厝內的窗扉秀致玲瓏,石雕精緻。圍牆,出磚入石,用清水泥勾縫。屋頂是閩式燕尾脊,雕梁畫棟,梁間飛天,美不勝收,屋檐高高懸掛紅燈籠。古厝大門卻極其低調,和尋常人家沒什麼不同。多的也是歲月斑駁的痕跡,和模糊不見的厝名。
巷子里更多的是尋常百姓住宅,而就是尋常百姓,也是有淵源衍派的,或「天水流芳」、「錦綉傳芳」、「紫雲衍派」……等。外牆大部分是紅磚入石,也有土牆,有的牆角布滿三角梅,一路顏開,非常詩意。圍牆偶爾有窗欞,有的窗欞是高的,紅磚搭出豐富的形狀。有的矮的,窗景圖案不規則,通常是阻止頑皮孩子爬進去。裡面燈光不明亮。門匾再上是對稱翹檐,木門有圓圓銅門扣,光澤暗啞,似是扣扉久不開。門扣或有銅獅大張嘴,威嚴守門,門後通常是加雙木柵。
一條巷子二百七十米,也有窮苦人家,窮人家的房子則是木片牆瓦片頂。而木片牆的通常沒有窗,黑黑矮矮,像是過濾了歲月,留下揮之不去的漬跡,木片門是長年不開的。偶爾聽說裡面有小孩犯傷寒走了。或有個孩子忽然奪門而出,身後緊跟著個女人高舉掃把,嘴裡罵著「妖秀」沖出來。才知道,還住著個瘋子。這時候,能略見一斑,裡面甚是破敗。
整條街的房子高矮錯落,豐儉不一,或端莊大氣或溫和親切或沉默不語。小電線桿是圓柱水泥的,灰灰的,聳立著。交錯的電線,拉扯在屋頂上空。偶爾有燕子停棲在上面,嘀嘀啾啾。
童年就在金魚巷附近讀書戲耍,每逢開學,阿娘會謹慎地把一張五元錢折放在我的裡衣口袋,吩咐要好好保護這筆「巨款」,我卻歡喜得一蹦三跳。和好夥伴們穿過只有兩三米寬的窄巷,直入泮宮,去到由孔子廟改造的小學,謹慎地遞上學費。散學後,手捧兒童文學,邊走邊看,慢慢走在古老石板路上,當24寸自行車經過,車鈴清脆響起,方側身讓開。
金魚巷口有座人民電影院,三層樓高,大約有700個座位,在當年算相當龐大。樓頂上有個特大的五角星。影院廣場是是巷子最寬的部分,約有十米寬,也是最擁擠的地方,菜頭生瓜子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人們從四面八方匯聚過來,入場散場更是人潮湧涌。這里的電影總是最經典,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是古城的流金歲月。我最愛在那兒散步,看電影海報。每有新電影,很快就家喻戶曉,大的拉小的,喜悅氣氛不亞於過年。許茂和他的十三個女兒、三滴血、吉普賽女郎等等。畫鬼堪稱當年的恐怖片,特別是那血盆大口。嚇得有傳聞,有孩子看完被嚇傻。這一傳,帶孩子去看的都要謹慎,但我不怕,姐姐們就拉著我作陪。我常在影院後門,趴在門縫上看電影。有次看晚了,怕家裡人責備,就學著電影對白和家人平時唬我的話語:「是壞人摸了下頭,就暈乎乎跟他走了,走著走著忽然醒了,趕緊跑回家」。聽完這段空穴來風的以謊制謊,大人心裡不知有何感受?
當裝糕人挑著扁擔晃悠晃悠走著,一手搖著撥浪鼓,里院外巷的`孩子們會陸續跑出來。裝糕人頭戴竹斗笠,放下擔子,拿出小台,兩層,高面細窄,有細細小窟窿,可以插入竹簽,陳列糕人。面寬的是手工台,小板凳往巷子邊一放,那巷子寬也就三米,這一放,不看都不行,巷子太擠了。開始裝糕人了,裝糕人最擅長拿捏古裝人物,見他早備好各色面胚,分團列好,利用些小工具小道具,搓捏挑揉。手指尖靈活得很,偶爾還要梳子齒壓兩下 ……不多久,一個栩栩如生的孫悟空像是從戲里走出來,頭上兩條長長的稚翎像是會晃,神態精靈。有人花一角錢買下孫悟空,高興離去。老阿伯特別擅長捏古裝人物,水滸傳的梁山好漢、三國演義人物、狄青五虎將、平西王吳三桂都不在話下,我就好奇地站著看著,一個下午的光陰就這樣過去。
裝糕人出現也就說七娘過節到了,每年舊歷七月算是孩子們最為開心的歲月,七月在閩南屬於拜鬼月,城鄉各街輪流拜「普度公」。拜完要吃「普度」,也就是宴客,常常是吃完這家吃那家,其熱鬧程度把「普度」推向高潮。
而七娘生,是農歷七月初七,鵲橋相會的「七夕節」。或是凡間女子向織女乞求,希望擁有和織女般織出五彩雲朵的巧手,因此也稱「乞巧節」。一個是牛郎織女,一個是七仙女與董永的百日緣,民間把兩個故事相糅合,說是七娘放心不下留在人間的一對兒女,在暗中保護他們。也有說七娘就是七個仙女娘娘一起來保護孩子。因此,閩南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即孩子出生後的頭一個七夕要新拜「七娘媽」為「契母」。到十六歲那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已經長大成人、與「七娘媽」脫離關系進行洗禮。而每一年的七娘生,家裡有小孩的都要祭拜「七娘媽」,希望得到「七娘媽」的繼續庇護,聰明健康成長!我最喜歡七娘生了,夏日的水果特別解渴,清甜好吃。這一天,母親會在大清早備好七種水果等祭品。瓜果菜餚分七盤,胭脂清花粉七份、白色紫色生花熟花各七份、紅髻繩七條、剪刀七把、糖粿咸飯各七碗、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七娘橋七乘。在家門口用方桌設案拜「七娘媽」,面向天井空中,要我虔誠祭拜。然後,母親用紅髻繩把胭脂、清花粉、生花、熟花捆紮起來,讓我拋上屋檐頂,說是責罰喜鵲報錯喜,讓它銜送到天橋邊,供織女梳妝打扮會牛郎。
除了「裝糕人」 和「七娘生」,「絞面」也是印象極為深刻。鄰居林太太特別喜歡「絞面」,一盒蓮花粉,一根棉線,先在臉上撲上一層厚厚的蓮花粉,把線對折,用牙咬住一端,線折處在右手指繞兩圈,左手拿一端,像個開口8字的剪刀,細細的棉線在臉上繞啊繞,偶爾聽到輕輕地綳緊聲,利用線的張力柔軟地在臉上拉拉扯扯,頓時,所到之處,汗毛不見。「唰,唰,唰」,沒多久臉部就更白嫩。可惜漂亮的林太太卻有個嗜酒如命的男人,整天喝酒罵罵咧咧。林太太也無所謂,你罵你的,我忙我的,閑了就絞個面,粉白的臉配個粉綠的短褂,自有另般美好。
偶爾有清晨,聽到「賣牛奶」吆喝聲,巷子里的大人小孩就拿著白色搪瓷杯出來,養牛的把牛綁好,現場擠賣牛奶。那牛乖乖的,雙腿夾住桶,很受用樣子,牛眼閉閉睜睜,牛尾晃來盪去。大夥排著隊邊看邊等,那擠牛奶的人,手法嫻熟,伴著清晨的陽光,祥和安靜,一陣陣奶騷味,在空氣中彌漫。
在黃昏逐西的傍晚,巷子里的孩子們會聚在一起奔跑、跳繩、跳房子、玩123的游戲。而夜晚,也會在基督山伯爵、聰明一休、鐵臂阿童木的電視節目里,依依不捨。玲和萍都是我小時的好玩伴,玲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峨眉杏眼,膚若凝脂,身材高挑,眉心有顆美人痣,從小被大人稱贊是明星相。後來,玲在市政府工作的父親分到房子,就搬走了。萍,高鼻樑白皮膚,有著混血兒的臉龐,爺爺是軍官,父親長年在香港,她和母親兩個弟弟生活在金魚巷。談心時,總是說,她以後也得去香港,但她不想去。我就很仗義跟她說,不去就跟我住,我們一起生活。為此,還滴血結拜,慎重地拜起天空。可是後來,她還是走了,那個夜晚,我和玲去送她,她邊收拾行李邊輕聲告訴我,是弟弟被留在金魚巷,她們移民去澳洲,先保密,不然弟弟會哭。就這樣走了,在孩子心中,誓言並不重要。而我家沒多久,也搬到父親新買的騎樓,再後來,我因工作離開了古城,更是這樣斷了音訊。
而金魚巷,由於有著歷史悠久的宗祠和名流宿儒的宅邸、以及聲名遠揚的影院遺址,因其深厚的人文內涵,在今年,光榮地被中國美院微改造。以舊修舊,成為「網紅」名巷。希望再見金魚巷,我的童年記憶仍意猶未盡,也希望金魚巷被時光打磨得更為溫潤豐盛。
『叄』 關於《阿凡達》電影
我屬於很難會被科幻電影打動的那類觀眾,但是《阿凡達》不僅打動了我,還讓我感受到一種靈異的能量,讓我這樣的凡人在哪怕短暫的時間內靈魂出竅,像影片中那位下肢癱瘓的男主角傑克一樣,得以從另一個星球人眼裡審視自己所屬的人類。
在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盜天火送給人類,惹怒了主神。宙斯不僅將普羅米修斯鎖在高加索山的懸崖上被鷹啄食,並且聯合諸神打造了一位美女——潘多拉,讓她攜著一個裝滿災難的魔匣嫁給普羅米修斯的弟弟,在新婚之夜打開魔匣:瘟疫、嫉妒、罪惡、貪婪等種種劣性充斥人間……潘多拉成了傳播災難的罪魁禍首。在卡梅隆導演的這部影片里,人類別有用心地將自己想要攻擊並佔有的那個星球命名為「潘多拉」,無疑是給侵略賦予「正義」的名義。潘多拉星球=災星,既然是災星,便出師有名。
傑克當初之所以願意替代死去的弟弟當一名「阿凡達戰士」,用真身的思維操縱作為間諜的「代身」去潘多拉星球歷險,是出於兩個自私的目的:一是人類的自私(掠奪外星球資源),二是個體的自私(獲得行走的能力)。然而,人類既要滿足自己膨脹的慾望,又虛偽地為其披上合法的外衣,甚至冒充神的名義。「阿凡達」在梵文中,意為「神在凡間的轉世化身」。
然而,當傑克來到潘多拉星球之後,卻發現這個被人類渲染為毒氣蒸騰、妖魔聚生的恐怖地方,其實是一個巨樹參天、山巒懸浮、湖泊棋布、植物斑斕、美麗無比的奇幻花園。那裡的生物雖然面目猙獰、威力無比、脾氣可怕,但它們對傑克的攻擊只是因為寧靜被侵擾,與其說是攻擊,不如說是自衛,它們習慣了含羞草的掩護和夜色的靜謐。在雨林里居住的土著部落——納美人,雖然虎鼻豹眼、藍色皮膚、身材高大、奔跑如獸,但他們善良友好、團結互愛、恪守諾言、正直勇敢,並且有著與大自然通靈的本性,受到夏娃女神的庇護。沒過兩天,傑克就被部落人的真誠友好深深打動,並愛上了那位救過他性命並教給他語言和生存本領的首領女兒,並為成為部落的成員感到安全和溫暖。
我想,經過一系列讓人心驚肉跳的叢林歷險之後,我與電影院里的所有觀眾都和傑克一樣被潛移默化地「洗腦」,我們逐漸剔除了自己身上暴力的「獸性」,恢復了已在消費文明進程中正不斷喪失的溫暖「人性」。
影片里最讓我感動的場景之一,是傑克的身體在黑色的叢林里被閃著神異光芒的靈樹種子所包裹,那些種子就像輕盈飄浮的楊花柳絮,像在大海里浮游的透明海蜇,發著內源的光,傳遞著和諧的信息。部落首領的女兒就是因為看到一枚靈樹種子落到已經拉弓欲射的箭頭上,才沒有射殺不速之客,相反大戰群狼,救了他性命;她就是因為看到無數靈樹種子落到陌生人身上,她才相信了他,並決定將他帶回部落,不僅教她騎馬駕鳥,彎弓射箭,還帶他去看部落的神樹,與他在神樹下接吻交歡。
傑克愛上了納美人,也出賣了納美人。根據他提供的准確信息,人類的戰機和飛船來到這片和諧之地,展開殘酷的殺戮,炸斷了納美人棲居的巨樹,將茂盛的綠林變成一片火海和焦土。面對人類的殘暴,傑克毅然背叛了同類,在善良與正義的驅使下,他在「真身的所屬」與「化身的所屬」之間選擇了後者,他用人類抗爭的勇氣和智慧帶領從來沒有經歷過戰爭的納美人與人類決戰!在彩色的飛鳥與金屬的飛船之間,我們都將勝利的期待給了飛鳥,都將正義的支持給了弱者,都像傑克一樣義無反顧地背叛了人類。
這種背叛也是正義的審判,審判的是人類日益膨脹的霸道、殘忍、謊言與貪婪(唯我獨尊的霸道,無視生靈的殘忍,扮神裝聖的謊言,佔有一切的貪婪)。我們藉助傑克的眼睛看到了潘多拉魔匣里飛出的邪惡附體,意識到真正的潘多拉星球並不是我們所命名的那個,而是正在我們手中走向毀滅的地球!人類自稱是盜火者的後代——普羅米修斯的後代,但是我們卻用盜來的火在做些什麼?普羅米修斯不怕遭到主神的懲罰而將天火偷到人間,是為給人類光明和溫暖,是為讓人類幸福地存活。而人類呢?卻將火變成摧毀自然、塗炭生靈的武器。背叛了普羅米修斯初衷的人類,還配稱自己是普羅米修斯的後代嗎?
說《阿凡達》表達了「保護環境」和「反對霸權」兩個主題,我一點不覺得是「拔高」。我恍然明白了自己以前為什麼不愛看《未來世界》或《星球大戰》之類的科幻片,原因是我從骨子裡抵抗人類日益強大的暴力傾向、佔有慾望和缺少節制的征服野心。在那些片子里,人類永遠是扮演趾高氣揚、目無一切的征服者角色。而在《阿凡達》里,人類第一次戰勝了自我。影片的結尾,在靈樹之下,傑克的元神在納美人祈禱下從真身飛進了化身。當他突然睜眼的時候,我的心發出快樂的尖叫,無數的靈樹種子匯聚到一起,光芒萬丈。
我興奮地發現:膾炙人口的希臘神話在世代轉述的過程中發生了錯誤。傳說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為了拯救人類而偷偷放到魔匣底層的「希望」還沒有來得及飛出來,潘多拉就把盒子扣上了。事實並非如此,「希望」飛出來了,始終飄在我們周圍,只是我們肉眼沒有看到罷了。也許我們看到了,但是由於相信了誤傳,所以對它視而不見。
今晚,從電影院出來,走在夜色籠罩的街道,我看到了「希望」,並且聽到邁克傑克遜在納美人的星球上唱《拯救世界》。我相信許多人都跟我一樣看到了在空氣中飄舞、閃著熒光的靈樹的種子,相信許多人都跟我一樣感覺到越來越多的種子正落到自己身上。
『肆』 土地誌電影影評_土地誌影評
《土地誌》主要講述了鳳凰台的支書、村主任馬天貴與他的房地產開發商弟弟馬天元,利用權錢交易,強迫鳳凰台村村民進行私土地流轉,其叔馬老厚、周大慶等村民奮力抵抗,最終使其計劃以失敗告終。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都有哪些?下面跟著我一起來看看土地誌電影影評啦。
土地誌影評1
剛剛看完,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良心好劇。沒有誇大,也沒有縮小,真實反映了許多的問題。劇中人物以土話演繹,真實感人。小人物卻折射了大社會,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沒有土地,就沒有農民,更沒有這個國家。不過細想,有這么好的鎮長沒?敢和領導對著干,為民著想。不過,反過來想,為民就是為黨,黨還是代表著人民的利益,保全了人民,就是擁護了黨。那些為私利,為提拔的人,看著是為黨好,其實是害黨,而我們正缺乏這樣愛黨為民的好乾部,為民就是愛黨。
土地誌影評2看了一半,那個氣憤,廣電總局怎麼審查的,這種現實題材都能通過!在電影里頭每次看到書記唱反動那可是D的書記啊!還記得以前看過一部國產片退伍軍人護林的裡面只有村長吳書記,呵呵了,現在書記也能拿出來調侃了要知道以前影視作品書記都是正面角色最後出來代表D辦人的,看來我D政審放寬了不少啊!還有編劇我不是說你哪個村沒個村霸和村長貫通一氣合夥撈油水,何必說的這么現實!老百姓容忍程度已經很高了,村長書記們撈點油水就撈點最起碼給老百姓留點湯就是好官!電影還是很接地氣的現實中華夏大地每個村都有這種情況,但是好鎮長還是電影里多!現實農村只會比電影里狠!趕緊打蒼蠅的級別細致化吧!老虎再大和我們村裡人也不撘嘎!
土地誌影評3《土地誌》是一部讓人領略藝術的 故事 片,它背時尚而行,沒有愛情佐料,沒有幽默滑稽,反映的主題是時下農村迫切需要解決的土地流轉中的問題,張力折射的是當今農民要改善的生存現實與精神面貌,以嫻熟與從容的筆調刻畫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基層形象。影片的藝術追求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採用的是新寫實手法,即注重於展示客體的原型即實物、生活的原初狀態和本來面目。故事演進完全以人物活動和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順序展開,無論是劇中人物造型,還是場景擺設,乃至片中口音等,都展現出了原汁原味的山西農村風情。
《土地誌》最為可貴之處就是緊緊扣住土地問題,切實地關注了依賴土地生存的農民群體。通過一個流暢而曲折的故事,探討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權益保護這一時代命題。在影片最後,農民通過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解決了土地流轉問題,證明編劇和導演肯下生活,對於當今的農村和農民有著很深的理解。
土地誌電影影評4獲得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原創編劇提名的影片《土地誌》講述了一個很接地氣的故事:鳳凰台村支書馬天貴的弟弟馬天元是房地產開發商,兄弟倆一個有權,一個有錢,兩人試圖打著發展現代農業的幌子,把村民的土地流轉到手,為日後的房地產開發做准備。為了用現代農業的壯觀景象取代土地承包制下的小農經濟狀態,更為了出政績,鎮黨委書記孔慶南下死力氣幫助馬家兄弟搞土地流轉,卻遭到了鎮長韓長河和大部分村民的反對,一段關於土地所有權的糾葛就此展開。“中國問題的本質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本質是土地的問題” ,由山西影視集團和北京金典華威影視公司攝制的電影《土地誌》 ,將一個在中國基層農村普遍存在的尖銳問題推上了銀幕,也為我國農村題材電影的創作帶來了某種啟示。
《土地誌》是編劇邢平原、導演高峰這對“金牌搭檔”繼反映中國農村土地承包風暴的《十八個手印》和關注農村政治文明進步的《老寨》之後,再度聯手創作的一部反映中國農村發展現狀的現實主義力作。影片聚焦農村土地所有權這一當今中國農村發展變革的中心問題,通過鳳凰台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發生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展現出黨領導下的農村正在經歷著的一段經濟轉型變革。
在著名編劇趙葆華看來, 《土地誌》最為可貴之處就是緊緊扣住土地問題,切實地關注了依賴土地生存的農民群體。“所謂畫鬼容易畫人難,與占據市場主流的虛構商業片相比,深入紮根生活的現實題材影片因為較高的創作難度和狹窄的市場空間,令很多創作者望而卻步。 ”趙葆華指出, 《土地誌》通過一個流暢而曲折的故事,探討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權益保護這一時代命題。在影片最後,農民通過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解決了土地流轉問題,“證明編劇和導演肯下生活,對於當今的農村和農民有著很深的理解。 ”趙葆華表示。
《土地誌》超脫出時下某些農村電影不農村、農民形象不農民的創作窠臼,描繪了一幅生動而真實的農村風情畫。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王海洲對《土地誌》中的人物刻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無論是‘00後’的小孩周浩還是年近耄耋的馬老厚、馬老德,無論包工隊的外出民工、發財的老闆還是私心很重的村支書,都十分鮮活,是當代農民群像中的一分子。 ”王海洲表示,“此外,影片對基層幹部形象的塑造沒有一邊倒,讓一個急功近利的鄉鎮書記同一個踏實肯乾的鎮長形成一正一反的鮮明對比,具有很強的敘事張力。 ”王海洲稱贊道, 《土地誌》無愧為一部純正的“鄉村民生電影” 。
看了土地誌電影影評_土地誌影評還看:
1. 電影《驚魂電影院》影評
2. 電影《太平輪:彼岸》影評
3. 電影《美麗人生》影評
4. 電影《哆啦A夢:伴我同行》精彩影評
5. 電影《刺客聶隱娘》影評
6. 電影《暗殺》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