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香港電影 » 香港左翼電影發展史
擴展閱讀
外國兒童真人電影大全 2025-04-02 05:35:08
中國刀法電影片段 2025-04-02 05:33:01
新博大電影城帶學生證 2025-04-02 05:30:57

香港左翼電影發展史

發布時間: 2025-03-28 17:34:05

㈠ 左翼電影運動主要內容

1931年9月,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通過了《最近行動綱領》,這一文獻的公布標志著左翼電影運動的啟航,在當年10月23日的《文學導報》第1卷第6、7期合刊號上得以公開。


隨後在1932年5月,由夏衍擔任組長,錢杏村、王塵無、司徒慧敏、石凌鶴等人組成的黨的電影小組成立,標志著左翼電影創作活動的進一步深化。1933年成為這一運動的高光時刻,一系列影片如《狂流》、《鐵板紅淚錄》(導演:洪深,主演:王瑩)、《女性的吶喊》(編導:沈西苓,主演:王瑩)、《上海二十四小時》、《三個摩登女性》、《民族生存》、《大路》和《新女性》等相繼問世,展現了左翼電影的藝術力量。


然而,1934至1935年間,國民黨政府對左翼電影運動施加了壓力,左翼電影創作者不得不轉型。他們成立了電通影片公司,繼續創作,如《同仇》、《女兒經》(編劇:夏衍等,主演:胡蝶)、《船家女》(編導:沈西苓,主演:徐來)等20多部優秀影片。其中,《漁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榮獲榮譽獎,成為這一階段的璀璨亮點。


進入1936年,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中國電影從左翼運動轉向了以國防為主題的階段,左翼電影的歷史使命也隨之轉換,但其對電影藝術的貢獻和影響卻深遠而長久。


(1)香港左翼電影發展史擴展閱讀

3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進步電影運動。「九一八」事變後,各電影公司的經營者為了擺脫困境,吸引觀眾,同時也由於廣大電影工作者抗日愛國要求的影響,紛紛開始了「向左轉」的趨向。以共產黨人為首的進步電影工作者逐漸成為各電影公司的創作骨幹。中國電影由此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㈡ 貓哥MFA知識干貨:中國電影史-變革時期

大家好,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MFA藝術碩士考研的中國電影史-變革時期的知識點,貓哥MFA考研團隊特別推出考研知識點詳解版塊。讓我們一起加入學習的行列,共同進步,沖刺上岸!


變革時期(1932-1937)


這段時期,電影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的轉型,並因社會環境的劇變而呈現獨特風貌。左翼電影運動(1933-1937)是重要一環:



  • 左翼電影運動興起於1933年,旨在揭露社會不公,倡導進步理念。代表作品有夏衍的《狂流》和《春蠶》,沈西苓的《女性的吶喊》等,如《大路》和《神女》等,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斗爭與理想。

  • 起因包括社會動盪、創作人員的革新願望、中共地下組織的推動和時代需求,左翼電影提倡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如《大路》展示了強烈的社會現實感和浪漫主義情感。

  • 影響深遠,左翼電影引導了創作方向,確立了現實主義主導地位,提高了電影質量,如夏衍等作家的劇本豐富了電影內容。

  • 國防電影是同期的另一重要部分,旨在激發抗日救亡熱情,如費穆的《狼山喋血記》和沈西苓的《十字街頭》。

  • 電影公司如「明星」、「電通」和「聯華」等也在此期間轉型,創作出反映社會現實和民族精神的佳作,如程步高、洪深和袁牧之等導演的作品。


以上內容是變革時期電影藝術的重要回顧,希望對考研備考有所幫助。如有疑問,歡迎隨時向我們咨詢,一起為藝術碩士夢想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