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香港電影 » 角色叫詩情的香港電影
擴展閱讀
恐怖搞笑僵屍電影國語 2025-02-13 15:05:03
大地數字影院最新電影 2025-02-13 15:03:29
中途島的電影哪個好看 2025-02-13 15:01:03

角色叫詩情的香港電影

發布時間: 2025-02-13 08:20:46

❶ 「港片四大惡人」又走了一位,再沒有那麼可愛的反派了

說來有趣,我對「基哥」最深的記憶,並不是他演的那些惡人,而是他在《食神》里,那段對於撒尿牛丸深入骨髓的描述——「從來沒有試過這么清新脫俗的感覺,牛肉的鮮,撒尿蝦的甜,混在一起的味道,竟然比老鼠斑有過之而不及,正如比我的初戀更加詩情畫意,所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好詩!好詩啊!」

從此再沒有那麼好的撒尿可以吃,也沒有那麼「騷」的「基哥」可以看了。

「四大惡人」李兆基已逝。

6月2日,《食神》導演李力持在微博發文,宣布演員李兆基去世,享年69歲。今年三月,他才與58歲女友邱巧貞在家中低調舉行婚禮。

李兆基早年是走江湖的,後來林嶺東拍《監獄風雲》找到他,他就從此加入了演藝圈,江湖少了一個少年,港產江湖片多了一個「惡人」。

他外形兇悍又常扮惡霸,就被封為「 香港電影圈四大惡人」之一,演過《古惑仔》《縱橫四海》《美麗傳說》《美味天王》《食神》,《掃毒》是他最後一部戲。

「港片四大惡人」,成奎安是第一走的,然後是何家駒,他也去世了,如今只剩一個黃光亮還在世。

這個消息當然讓人唏噓感嘆,但我們也要感謝「基哥」將港片的彪悍帶給人間多年。

港片世界就是如此,有惡人才有英雄,有人惡貫滿盈才有人義薄雲天,若沒有這些惡人們頻頻在港片中兢兢業業「囂」給我們看,不知道我們少年時代看過的那些港片會失色多少。

「四大惡人」開創了一個港片的紀元,他本身就是一個傳奇,一個熠熠生輝的港片惡人品牌。

如今港片再無「四大惡人」,那片江湖也早已遠去了。

少年李兆基還作為「慈雲山十三太保」在江湖拼殺的時候,應該不會想到許多年後,他會成為港片的另一張門面。

他身材魁梧,面相兇狠,入行多年鮮有正面角色,但也正是這些生機勃勃的港片作品,讓這個非專業演員始終能發光發亮。

雖然他演過《監獄風雲》,但那部「惡人雲集」的作品他實在惡不過何家駒他們,真正讓他作為「惡人」被許多觀眾記住的,還是1996年的一部港片。

那年王晶找來劉偉強文雋拍了部江湖片,小成本製作,兩個主演過去是歌手和伴舞出身,拍戲還算是新人,王晶覺得不會太賺錢。

1996年1月,電影在香港首映,出品人王晶和導演劉偉強一起去看午夜場。

剛開場半小時,王晶就打電話問票房,然後大叫一聲:什麼???大聲到整個電影院都看過來,劉偉強當時差點「嚇破膽」,心想這怕是要撲街,趕緊問怎麼了,好還是不好?

王晶說,全香港爆了。

真是爆了,1996年港片已經開始進入低潮,但這部小成本電影光是午夜場就收了130萬港元,最後票房超過2100萬。在低迷的香港影市,堪稱票房奇跡。

這部電影就是《古惑仔》。這個系列除了讓那兩位年輕演員鄭伊健陳小春一舉走紅,還捧出一大堆黃金配角,其中就包括李兆基飾演的見風使舵功夫一流的「吹水基」。

整部電影沒見他真刀真槍上過一次,但打是無能無力,說就天下無敵。

系列裡還有一個配角很有意思,已經去世的林尚義飾演的牧師。

這位黑道牧師的啰嗦程度,跟《大話西遊》里的唐僧有得一拼,到處勸人向善,在第一部出場的電梯里,他語重心長地勸山雞。戲外這個角色是有原型的,便是人稱「江湖拆彈專家」的陳慎芝。

許多年後,當李兆基重病中和陪伴多年的女友結婚,來參加低調婚禮的就是李兆基的這位江湖老友。

不過當時的李兆基當然不會知道日後的命運,那是他和港片的好時光。

不知道當時《古惑仔》午夜場的觀眾之中,是不是也包括周星馳,反正後來他後來找來李兆基,飾演了《食神》中的鵝頭、《喜劇之王》等等。

雖然不是主角,但是李兆基永遠「惡」得兢兢業業,將角色演繹的入木三分。

粗暴來講,演員有兩種。

一種是學院派專業演員,受過專業表演訓練,一招一式有表演理論支撐。

二種,如李兆基,沒上過一堂表演課。在港片片場自學成才。

這兩種演員,沒有孰優孰劣。

李兆基的角色既生動彪悍,又廣受歡迎,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其一,反派式幽默。

他演的多半是彪悍人物,但觀感並不兇殘。

反倒是一個個妙趣橫生,不管是《古惑仔》中牆頭草般的萌感,還是《食神》中鵝頭的面惡心善講義氣,每個角色都粗暴有力,每個人物都恣意活潑。

那是專屬於港片生龍活虎的特質。

所謂人生如戲。李兆基長相相當凶神惡煞,但為人有江湖人的坦盪,仗義疏財來者不拒,後來他還涉足到監制、編劇、策劃、導演各個工種,為《祖先開眼》、《美麗傳說》等等作品擔任監制。

港片的興衰沉浮,他是實實在在的見證者。

李兆基的配角成功,幕後工作的成功,是搭乘了整個港片黃金時代的高速列車。

不斷開工的港片則為他提供了滋養和動力。

港片有這種「惡人」,自然是港片的幸運,可是「四大惡人」的時代終究有結束的那天。

香港影壇「四大惡人」指的是何家駒、李兆基、成奎安、黃光亮。他們主要活躍於1980至1990年代,擅長飾演壞蛋或江湖人士一類角色。

但注意其中的表述——主要活躍於1980至1990年代。

他們是怎麼走紅的,那個時代之後,他們又怎麼樣了?

最早紅的是大傻。1985年成奎安在電影《吉人天相》中以「大傻」一角,之後參演了《英雄本色》而被人熟知。

1987年,何家駒憑借電影《監獄風雲》一炮而紅,一舉拿下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男配角,成為「港片四大惡人」之首。

也是這部電影,令黃光亮憑借監獄老大「傻標」一角成名,拿下金像獎最佳新人,而他標志性的大鼻子和滿臉的橫肉,也讓他成了演惡人的不二人選。

李兆基相對成名最晚。但卻和他們一同經歷了那個港片黃金時代。

從1993年開始,好萊塢電影大舉攻入港片市場,港片的台灣市場淪陷,本地觀眾不斷流失,影市逐漸蕭條,黃金時代終結於此,那些曾經跟著港片一同風光一時的惡人們,不再有那麼多發光發熱的機會了。

再然後,是一部「四大惡人」告別史。

在「四大惡人」中最早成名的成奎安,也最早離開。他在2004年被確診患上鼻咽癌,與抗癌五年後終在2009年不幸去世。

據何家駒的友人曹查理稱,何家駒沒有妻子和兒女,所以他建議何家駒的親人將他的骨灰撒在紀念花園。

袁潔儀說,何家駒在去世之前,身邊只有一隻狗相伴。

李兆基的身體也每況愈下,何家駒去世的2015年,李兆基中風之後就漸漸淡出大眾視野,再度現身,已經面容憔悴身形消瘦,再無往日「威風」的模樣,還在去年確診患上肝癌。

香港藝人不比內地,動輒高額片酬,李兆基雖然當了幾十年演員,但收入微薄,名下也沒有房產。患病之初,李兆基一度表示年歲已高,想放棄治療。外界傳言因為沒錢。

但是在親友的鼓勵下,李兆基還是接受了手術,又與相戀30年,一直陪伴在身邊的邱巧珍登記結婚。兩人在結婚時還爭取了一間公房,也算是能遮風避雨。

結婚是為了給陪伴30年的女友一個名分,也是為了沖喜,可縱使「惡人」,也是強不過病魔。據朋友透露,在一周前,李兆基已經呼吸困難,當時太太邱巧珍打急救電話將李兆基護送到醫院,陪伴李兆基走最後一程。

如今李兆基走了,「四大惡人」僅存67歲的黃光亮,好在他的身體 健康 ,近兩年還出演了TVB的《果欄中的江湖大嫂》、《火線下的江湖大佬》,收視還不錯。

但「四大惡人」的時代其實早就隨著港片過去了。

唯一不變的,是那些角色留在影像里,比任何一段人生都來得持久。

在港片全盛時期,大師黃沾寫下了經典的《滄海一聲笑》,現在看這首歌何嘗不是港片和隨著港片命運沉浮的「四大惡人」的縮影?

港片黃金時代,何其洶涌澎湃氣勢磅礴,那是「滔滔兩岸潮」的時代,隨便一個曾經的江湖中人李兆基被林嶺東這樣的導演找來,都能進入電影圈漸漸留下姓名,如今大浪東去 「豪情還剩一襟晚照」, 獅子山下再無港片「四大惡人」「囂張」的市場空間了。

後來人們走在街頭,看到這位步履蹣跚只能依靠拄拐行走的老人,可能怎麼也想不到他曾經是叱吒風雲的人物。

上世紀70年代,李兆基未入行當演員前也曾打架斗毆,劣跡斑斑,他曾參加的「慈雲山十三太保」的故事,後來還被翻拍成了電影,劉青雲古天樂林家棟演的。

但他後來,心革面,在《監獄風雲》導演林嶺東的慧眼識「惡人」之下逐夢演藝圈。

因為一生都在出演配角,收入本就不高,幾次投資都失敗,加上近年來香港電影市場每況愈下,他又不太習慣來內地「賣老臉」,所以接的電影越來越少,之前的媒體采訪中,已經看起來骨瘦如柴,面頰深陷,容顏蒼老,完全沒有了當年的「基哥」的豪氣。

但他依然硬氣,生病就主動斷了和很多朋友的聯系,免得對方以為自己會借錢,但又感謝杜琪峰、羅家英等圈內好友,給了他不少幫助。

又透露稱古天樂一直有在跟進他的狀況,不僅非常關心病況,甚至主動提出要給予經濟支援。

他今年1月份腫瘤切除手術成功後,還在今年3月8號李兆基與女友邱巧貞登記結婚,親手為女友戴上戒指,但命硬不過命,「基哥」是真的老了。

香港演藝圈也真是念舊,李兆基老景倉皇的時候,曾經幫過的許多人固然是不見蹤影,但出手相幫的人也不少,從生前到死後,同樣是少年打架生事後來改邪歸正的古天樂能幫就幫,那是港片江湖殘余的人情味。

李兆基患病後勸誡年輕人學會珍惜,莫要行差踏錯,用一生為年輕時的錯誤「買單」。

如今的我回看那些基哥演過的角色,電影中的他依然生龍活虎,彷彿總有一天 「後會有期」,但卻和觀眾就此別過。

看著港片長大的我們,漸漸也從希望像浩南那樣義薄雲天,變成了基哥飾演的「吹水基」那樣的牆頭草隨風倒,學著接受世界的規則,也學著接受自己的慫樣。

原來這個世界,不是誰都可以做英雄,惡人也輪不到你,那就做個「吹水基」也好。

而我們與「吹水基」,與「鵝頭」,與港片「四大惡人」中的三位,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此生一別,唯有熒幕可以相見。

而當「基哥」離去之後,這世間,也就再無「四大惡人」的江湖。

可他創造的那些有趣的「惡人」角色,將在世上永遠流傳。

這個「惡人」真是可愛,他應該去了一個更好的世界。

那麼,謝謝你,「基哥」,再見了。

我曾愛過你帶給我的江湖。那就江湖再見吧。

❷ 張之亮簡介及詳細資料

導演經歷

1983年畢業於無線電視台第十期藝員訓練班。

張之亮

1993年進入新藝城公司任《少爺威威》製片助理,《上天救命》的製片,後進入寶樂公司任《僵屍先生》《Mr.Vampire 1985》和《最後 一 箭》的策劃。

1986年執導電影《中國最後一個太監》,獲第八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和第二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獎的提名。

1988年組建夢工廠與影幻公司,從事監制與導演。

1989年執導的電影《飛越黃昏》主要描寫母女兩代間的「代溝」,探討了東西方文化沖突及老年心理特徵的戀情。獲第9屆香港金像獎最 佳編劇獎、最佳作品獎。

1990年執導的影片《玩命雙雄》描寫兩代特技演員的生平,探討了他們的人生觀與成敗觀。

1991執導《誓不忘情》描寫人情理間的關系,

1992執導《籠民》The Cageman描寫香港拆遷改建舊房中的社會問題,該片在當代是難能可貴的現實主義作品,在中國電影和香港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獲第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作品獎,第三十八屆亞太電影節最佳作品獎,第六屆新加坡國際電影評審會特別獎,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審會特別獎。張之亮本人獲第十二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墨攻

1993年執導《搶錢夫妻》,諷喻宣傳媒介。同年創建森信娛樂發展有限公司,嘗試低成本實驗電影的製作。他監制並執導了由大陸、港台導演分集導演的集錦片《背靠背、臉對臉》、《火狐》、《沙甸魚殺人事件》、《暗夜槍聲》等森信系列片作品。

1994年擔任影片《背靠背 、臉對臉》製片工作,該片獲得第一屆珠海海峽兩岸香港電影節最佳作品獎、最佳編劇獎、最佳男主角獎。

車票 張之亮

2006年執導劉德華主演的影片《墨攻》,該片獲得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第4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第2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多項大獎提名。

2008年執導吳奇隆主演的影片《車票》。該片被稱作「又一部《媽媽再愛我一次》。

2011年執導影片《肩上蝶》獲第1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影片提名,同年執導大型古裝動作懸疑電影《大唐玄機圖》。

2014年7月31日執導由范冰冰、黃曉明、趙文卓主演的影片《白發魔女傳之明月天國 》。上映4天以2.14億元的成績成為周票房冠軍。

作品評價

1​

《墨攻》好看。作為兼有商業和人文意圖的古裝片,它至少比《英雄》、《無極》 《夜宴》更像一部拍給正常人看、同時也尊重觀眾智商的電影。在許多時候,它對戰爭場景和戰爭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讓我回憶起湯曉丹的《傲蕾·一蘭》和鄭君里的《宋景詩》。憑心說,這三部片子都有或濃或淡的說教毛病,註定不會成什麼經典,可它們身上都有某種「可以構成經典一部分」的閃光的局部——它們都是在用寫實的場景,來抒寫導演對歷史的理解,這種理解或對或錯,在觀映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寫實風格里有打動人心的成分。

而也許是因為時代的優勢,《墨攻》里的說教成分,又比那兩部更不明顯。張之亮很聰明地讓劉德華扮演的墨家弟子革離,在某些瞬間對自己信奉的「兼愛」、「非攻」產生困惑,這樣一來,英雄就變得平凡、可信了。而且影片還透露給觀眾,革離在墨家組織里也是個叛逆型邊緣人物。這樣的人物處理,本是好萊塢電影在塑造那些平民英雄時用熟了的套路,可擱對了地方,效果仍不容小視。

《墨攻》給人的另一個欣慰是:華語古裝片終於能把古代的人,拍得既具備現代氣質,又吻合人們對歷史的印象了。不像徐克的《黃飛鴻》系列,一個黃飛鴻加一個十三姨,把個清朝人的覺悟提得比孫中山還現代;也不像《卧虎藏龍》,因為花的是美元,就讓周潤發一副老外理解中的東方式曖昧笑容,而章子怡小臉的喜怒,活脫是麥當勞式的;就不要再提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這三大男高音的「黑澤明綜合症」了。名頭並不很響的張之亮,能根據一套日本漫畫,用許多人未必喜歡的劉德華,拍出一部正點的歷史傳奇。這應該讓那些有能力爭取到大投資的內地導演們感到羞愧。

張之亮說《墨攻》從買到著作權到開拍,他准備了八年。不知道當這番話從一個來自票房至上的香港電影導演的口中說出來,那些隨時夢想迷失在大片游戲中的內地影人又作何感想?多年前,當我們還是封閉的精英文化的冬粉時,大家曾說香港是「文化沙漠」;現在倒好,不止票房片,連稍微有點正常人文指向的電影,也得指望香港的老師傅們來給內地人詮釋了。

2

張之亮不想只拍大片 新片再嘗試戰爭題材

《車票》是張之亮繼《墨攻》後又一部在內地上映的影片。以拍文藝片見長的張之亮在成功操作戰爭大片《墨攻》後,又用新作《車票》迅速回歸他一貫對平凡人情感的細膩描寫。《車票》改編自台灣作家張家同的同名短篇小說,張之亮稱多年前在網上看到這篇文章後被深深感動,隨之萌生出將

《車票》電影海報

之搬上大銀幕的念頭,劇本在《墨攻》前就已經醞釀,「《車票》讓我看到母親為孩子犧牲的大愛,我曾想找個香港的女導演來執導,因為我覺得女性對感情的觸覺會更細膩,她們能看到我作為一個男性看不到的部分」;但因為種種原因,張之亮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直到拍完《墨攻》後,空閑下來的他決定自己親自完成這部影片,「在《墨攻》後我有一定的融資能力,就像拍自己想拍的東西,我不想到到達一個高度後就被人認為我只能拍大片。」

《車票》在宣傳時被稱作「又一部《媽媽再愛我一次》」,有記者表示影片不如曾經哭倒一片中國人的《媽媽再愛我一次》那麼催淚,張之亮稱自己並未看過這部影片,《車票》的目標不是煽情,無法將兩部影片如此比較。他也稱自己不是一個善於推廣的人,不知道能在一個作品裡找什麼賣點來推銷,他覺得自己應該做好導演的本分,將故事講好,希望每一部電影都能傳達出訊息,推銷的事就交給專家去做。

張之亮在接受采訪時,也透露自己將與另一位導演合作一部描述以蒙古為背景的戰爭題材影片,主題與《墨攻》均是「反戰」。這部原名《馬頭琴》的作品將改名《鬥士》,張之亮笑稱這樣就不會像《車票》一樣聽上去那幺小眾。

3

左小青把文藝片拍成「動作片」 橫渡怒江遭意外

《車票》拍得很低調,拍攝的過程則相當艱險。為了讓主人公的尋母之旅給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影片特意選擇香格里拉未被完全開發的雲南丙中洛地區作為拍攝地,從丙中洛、茶馬古道到怒江峽谷,銀幕上的詩情畫意背後是諸多的障礙與意外,張之亮透露,《車票》預算不多,拍得很困難,劇組在無法駕車進行的情況下穿越廣大人煙稀少的地帶,女主角左小青提起拍攝橫渡怒江的戲份用「驚心動魄」來形容,幸得張之亮和吳奇隆一再示範,她才有信心親自上陣,但在拍攝時被卡在索道中間,更被過索道的山民意外踢傷。

吳奇隆《車票》「不準」戀愛 想拍文藝片充電

影片講述左小青扮演的雨桐自小被遺棄於香格里拉地區惟一的一所修道院,長大後憑借一張舊車票,懷著對母親遺棄自己的怨恨和懷疑,和吳奇隆扮演的摯友跋山涉水尋找自己的親生母親。銀幕上,吳奇隆與左小青一路不離不棄,可這樣深厚的關系卻並未發展成戀情,當有記者惋惜這對形神默契的角色沒有走到一起時,張之亮解釋道自己有意不在這部影片里渲染男女之情,「我希望觀眾更關注影片要表現的母愛,而且我覺得最美好的感情是朋友間真摯的關愛」。

近些年多拍攝動作型影視作品的吳奇隆,在《車票》里卻只有文戲,當被記者問及是否想借這部電影轉型時,他表示自己更願順其自然,《車票》並非轉型之作,但近些年來他有意少接武打作品,多接拍文藝片,作為充電、鍛煉演技的方式。

人物作品

執導電影

上映時間 劇名(備注) 主要演員 2014 白發魔女傳之明月天國 范冰冰、黃曉明、趙文卓 2011 龍門飛甲 周迅、李連傑、桂綸鎂、陳坤 2011 大唐玄機圖 —— 2011 肩上蝶(導演編劇製作人 ) .陳坤、梁詠琪、江一燕、桂綸鎂 2008 車票 .吳奇隆 2006 墨攻(導演編劇製作人 ) 劉德華、吳奇隆、范冰冰 2003 街燈 許紹洋 2001 慌心假期 梅艷芳、純名里沙、譚俊彥 1999 流星語 張國榮、狄龍 1997 記得香蕉成熟時III: 為你鍾情 曾志偉、鄧一君 1997年 自梳 楊采妮、劉嘉玲 1995 仙樂飄飄(導演編劇製作人 ) 郭富城、陳慧琳 1994 等著你回來(導演編劇 ) 梁朝偉、吳倩蓮 1993 搶錢夫妻 許冠文、蕭芳芳、鄧一君 1992 籠民(導演編劇製作人 ) 黃家駒、喬宏、廖啟智 1992 誓不忘情(導演編劇 ) 利智、洪金寶 1989 飛越黃昏(導演編劇 ) 馮寶寶、葉童、吳耀漢 1988 中國最後一個太監 莫少聰、溫碧霞、劉德華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劇名 扮演角色 導演 合作演員 2012 聽風者 麻雀 麥兆輝/ 梁朝偉、周迅、范曉萱 1999 真心話 ---- 爾冬升 範文芳、何潤東、錢嘉樂 1997 對不起,多謝你 ---- 張同祖 劉青雲、葉童、舒淇 1995 香江花月夜 ---- 泰迪·羅賓 泰迪·羅賓、鄭嘉穎、曹永廉 1994 新不了情 ---- 爾冬升 劉青雲、袁詠儀、劉嘉玲 1993 搶錢夫妻 ---- 張之亮 許冠文、蕭芳芳、鄧一君 1991 天子門生 ---- 何卓榮 劉德華、張耀揚、王祖賢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屆次 獎項名稱 獲獎作品 備注 2011 第14屆 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影片 肩上蝶 提名 2007 第26屆 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 墨攻 提名 2007 第44屆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墨攻 提名 2007 第26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墨攻 提名 2007 第26屆 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 墨攻 提名 1997 第34屆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歌曲獎 自梳 提名 1994 第13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 搶錢夫妻 提名 1993 第30屆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 籠民 提名 1993 第30屆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 籠民 提名 1993 第12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 籠民 獲獎 1993 第12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 籠民 獲獎 1993 第12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籠民 獲獎 1993 第1屆 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審會特別獎 籠民 獲獎 1993 第1屆 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影片 籠民 提名 1992 第5屆 東京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大獎 籠民 提名 1990 第9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 飛越黃昏 獲獎 1990 第9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 飛越黃昏 獲獎 1990 第9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飛越黃昏 提名 1989 第8屆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中國最後一個太監 提名

個人評價

張之亮在香港電影界一直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他的《籠民》、《飛躍黃昏》曾經兩次奪得香港金像獎,代表了香港文藝電影某一階段的藝術水準,他的同性戀電影《自梳》、商業電影《流星雨》轟動一時,均入選當年十大影片行列。業內人士常常將他與王家衛相提並論。

張之亮